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泓域咨询/护理事业科学管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说明护理事业科学管理目录第一章项目基本情况 6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6二、项目承办单位 6三、项目建设选址 6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6五、资金筹措方案 7六、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7七、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8八、项目综合评价 8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8第二章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 10一、护理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10二、护理事业的起源 10三、我国现代护理事业的五个阶段 11四、护理事业发展的进展情况 22五、我国现代护理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4六、护理事业面临机遇和挑战 26七、护理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7八、品牌资产增值与市场营销过程 28九、护理事业的起源 29十、企业营销对策 30十一、我国现代护理事业的五个阶段 30十二、营销信息系统的内涵与作用 41十三、护理事业发展的进展情况 43十四、组织市场的特点 45十五、我国现代护理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49十六、护理事业面临机遇和挑战 51十七、整合营销传播 52十八、体验营销的概念 54十九、估计当前市场需求 55第三章公司组建方案 58一、公司经营宗旨 58二、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 58三、公司组建方式 59四、公司管理体制 59五、部门职责及权限 60六、核心人员介绍 64七、财务会计制度 65第四章发展规划 69一、公司发展规划 69二、保障措施 73第五章企业文化 76一、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 76二、企业文化的完善与创新 81三、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 83四、企业文化的分类与模式 89五、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 99六、企业文化管理规划的制定 103第六章人力资源方案 107一、企业组织结构与组织机构的关系 107二、选择企业员工培训方法的程序 109三、企业培训制度的含义 111四、人力资源时间配置的内容 113五、确定劳动定额水平的基本原则 115六、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项目设计的原则 115七、企业员工培训项目的开发与管理 118第七章公司治理分析 126一、证券市场与控制权配置 126二、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135三、公司治理的定义 146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内容 152五、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 163六、专门委员会 167七、公司治理的特征 173第八章SWOT分析 176一、优势分析(S) 176二、劣势分析(W) 177三、机会分析(O) 178四、威胁分析(T) 178第九章项目投资计划 186一、建设投资估算 186建设投资估算表 187二、建设期利息 187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188三、流动资金 189流动资金估算表 189四、项目总投资 19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190五、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19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191第十章财务管理 193一、分析与考核 193二、应收款项的日常管理 193三、对外投资的目的与意义 196四、资本成本 197五、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206六、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208第十一章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217一、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21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217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218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219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22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221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222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224三、偿债能力分析 22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226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一)项目名称护理事业科学管理项目(二)项目建设性质本项目属于扩建项目项目承办单位(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xxx投资管理公司(二)项目联系人余xx项目建设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748.8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290.4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1.10%;建设期利息28.0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75%;流动资金1430.3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8.16%。(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2290.46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714.7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20.03万元,预备费55.64万元。资金筹措方案本期项目总投资3748.89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1144.35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一)经济效益目标值(正常经营年份)1、营业收入(SP):173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12938.85万元。3、净利润(NP):3201.35万元。(二)经济效益评价目标1、全部投资回收期(Pt):2.89年。2、财务内部收益率:67.62%。3、财务净现值:10356.32万元。项目建设进度规划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项目综合评价该项目工艺技术方案先进合理,原材料国内市场供应充足,生产规模适宜,产品质量可靠,产品价格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该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抗风险能力强,盈利能力强。综上所述,本项目是可行的。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3748.891.1建设投资万元2290.461.1.1工程费用万元1714.791.1.2其他费用万元520.031.1.3预备费万元55.641.2建设期利息万元28.041.3流动资金万元1430.392资金筹措万元3748.892.1自筹资金万元2604.542.2银行贷款万元1144.353营业收入万元173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12938.85""5利润总额万元4268.47""6净利润万元3201.35""7所得税万元1067.12""8增值税万元772.25""9税金及附加万元92.68""10纳税总额万元1932.05""11盈亏平衡点万元4523.89产值12回收期年2.8913内部收益率67.62%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10356.32所得税后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护理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护理工作服务于人民健康,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护理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建立完善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优质高效护理服务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核心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理服务资源配置效率的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护理服务模式创新,实现护理高质量发展。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护理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补齐护理领域短板弱项,增加妇儿、老年、重症监护、康复、中医等领域护理服务供给,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提高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坚持改革创新发展,顺应护理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聚焦护理领域人民群众新期待,把握护理工作特点,创新护理服务模式,着力推动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加大护理领域改革创新力度,破除制约护理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护理发展动力。护理事业的起源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护理,护理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远古人在与自然的搏斗中,经受了猛兽的伤害和恶劣自然环境的摧残,自我保护成为第一需要。北京猿人在火的应用中,逐步认识到烧热的石块、砂土不仅可以给局部供热,还可以消除疼痛。原始人创造了砭石和石针,以之作为解除病痛的工具。当人类社会发展至母系氏族公社时代,氏族内部分工男子狩猎,妇女负责管理氏族内部事务,采集野生植物,照顾老、幼、病、残者,家庭的雏形由此产生。护理象征着母爱,初始的家庭或自我护理意识成为抚育生命成长的摇篮,它伴随着人类的存在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发展。护理的内涵随着医学科学的日益发展而不断拓展,狭义的护理是指护理工作者所从事的以照料病人为主的医疗、护理技术工作,如对老幼病残者的照顾,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满足人类生、老、病、死的护理需求等。广义的护理,是指一项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护理专业是在尊重人的需要和权力的基础上,改善、维持或恢复人们所需要的生理、心理健康和在社会环境变化中的社会适应能力,达到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我国现代护理事业的五个阶段在南丁格尔时期以前,我国的传统医学一直处于医药护不分的状态,世界各国也未将护理单独列为一个专业或职业。是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学专业,创办了护士学校,将护理作为一门科学的专业。从此,南丁格尔式护理理念作为国际护理思潮,在欧洲和北美得到重视和盛行。我国现代护理的兴起就随着各国、宗教、西方医学进入我国而开始了。在西方,护理是逐渐被接受的职业,而在我国最初却是受到社会抵抗的。当时国人的观点,护理即照顾,是一种家庭责任,更具有根深蒂固的性别规范和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度。照顾(特别是接触身体的)只能由同性别和地位低的人来做。看护病人的工作,尤其涉及照顾病人身体的工作被认为是极端卑贱的,而作为护士却是不可避免地要做。所以西方女护士照护男女病人的习俗违反了我国文化规范,遭受群众唾弃[4]。我国早期的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只收男病人,这也是为什么刚开始的协和护校只招男护生。直到1918年,CNA第四届全国护士会员代表大会上,由美国护士信宝珠(CNA的创办者之一)倡议,并一致通过了破除该陋习的决定[5]。早期教会医院的护士极度匮乏,西方传教医生承担了许多护理性工作,恳求训练有素的外国护士来到中国,旨在有效运转医院工作;信宝珠也曾在《美国护理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是否需要护士,描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医护状况以及亟待尽快改变此状[5]。这些都促使了我国护士学校的开办,逐渐在我国形成了护士专业队伍。如1884年,第一位美国传教护士麦克奇尼在WUMS的支持下来到上海传教倡行南丁格尔式护理,并于1886年开办了护士培训班;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是我国正规护理教育的起步;1900年以后,英美等国的很多护士受各国教会组织的派遣在教会医院附设护士学校从事护理教学。金雅梅女士从小在美国接受高等医学教育,毕业后于1888年回到祖国从事医务工作,于1908年创办了北洋女医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公办护士学校,培育了首批国办护校护理人才。当时,信宝珠认为中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护理组织,对中国护理工作和护士群体进行统一管理,规范护理教育标准,培训更多的中国护士,服务于中国群众。1909年,信宝珠与英籍医生高士兰(前中华医学会主持人之一)以及其他外籍医生、护士在江西庐山牯岭成立了中国全国性护士组织中国中部看护组织联合会(CNA前身)。1912年,CNA成立护理教育委员会,参考美国护理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护理教育的规定,使我国护理学作为标准化的专业开始发展。1914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中,选举盖仪贞为CNA会长,钟茂芳(伦敦葛氏Guy医院的中国毕业生,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学国外接受护理教育的女性)为副会长,信宝珠为兼职总干事。会上,钟茂芳和汉学家广泛协商后,提出将看护改名为护士一词来代表nurse。护意味着关心、保护和照顾,士代表知识分子或学者,这个名字标志着护理作为一个护理学者的职业[4]。CNA设有两个任务:为已完成培训计划的所有护士进行注册认证;制定并规范护理学专业标准。当时的中国护理教育的管辖,CNA负责制定所有护士学校的办学标准和招生要求,且按照美国标准设置示范课程,并举办注册认证考试[6]。1918年,信宝珠等人筹划出版《中国护士四季报》(《中华护理杂志》前身),刊出的每篇文章都附有中文和英文。几个世纪以来北美等国一直是全球的护理引领者,而我国的早期护理与北美的护理进程是保持同步的。国际护士会于1899年在英国伦敦成立,加拿大护士协会于1908年成立,并于1909年加入ICN,美国护士协会于1911年成立[6]。而中国于1909年成立了CNA,并于1922年加入ICN,成为第11个会员国,是第一个加入ICN的亚洲国家,并且在1925年,CNA会长盖仪贞当选为ICN会长[5]。美国的第一个护理大学课程于189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第一个本科学位护理教育于191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设立;英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于1986年才确立;澳大利亚于1985年将护理教育升格为高等教育。而我国在1921年,协和医学院就已经开设了五年制大学本科护理高等教育,其办学理念与美国同出一辙,使用英语作为首要教学语言,办学方针是护士培养与医院的经济利益分离,医院不得使用护校学生护理病人[7],教学亮点是从大二开始每天早上7点到9点到病房进行晨间护理以接近临床和病人;十分注重个案研究,学习理论后,在内科、外科病房实习,各做1例个案研究。从一位病人的入院后护理,到出院后的休养安排,自始至终负责到底。出院后,还要根据病人情况联系疗养院,或介绍给卫生所的地段护士,或请医院的社会服务部来协助解决[8]。如今此种教学特点已被协和医学院等高校的护理学院系重拾。由此可看出,中国早期的护理是紧随北美的护理轨迹而发展的。在南京国民统治时期,全国行政、教育、外交等都趋向统一,国民将护理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对护理事业发展较为有利。1928年,我国护士伍哲英开始管理与领导我国护理工作。此时期,国民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及进行护士培训,教育部成立了护理注册和监督护理教育小组委员会[2]。1932年,在南京开办了护士学校,学制3年~4年,招收高中毕业生,是我国第一所公立的护士学校。1934年成立护士教育委员会,将护理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护理教育从此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到1935年,我国已经建立了约30所护理学校,护理毕业生人数稳步增长。此时期护士的职责是为住院、门诊和诊所病人提供护理服务,包括观察和监测患者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为患者进行治疗和用药、教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药物管理;对当地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和持续治疗,并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和清洁指导;开设护理诊所,主要服务于妇女和儿童[3]。此时期护理已经成为我国妇女所熟悉并能接受的职业,护士的职位也从从属地位逐步转移到领导职位,担任了以前由西方传教护士在我国担任的行政和教学角色。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护理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其创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游离到规范、从基础护理向专科护理的发展历程。红军护士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护理工作,从1929年起开办护士培训班,1931年创办了我军第一所红军军医学校,在长征前培养了约300名护生[9]。在抗日战争时期,护理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并吸收了一批国民统治区高级护校毕业的护士,也受到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帮助与支持,在护理组织建设与工作制度、护理教育、护理操作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在战时,从事战地救护的护士,毅然奔赴前线,随军于各战区,不畏艰险,冒着枪林弹雨,抢运伤兵,隐蔽、救治伤员,在野战医院为伤兵洗血衣、清伤口、敷药裹伤,为伤兵写家信,克服物资缺乏的种种困难,保卫着革命战士的健康[10]。日军扫荡时,在我军经常活动的地区设立中心救护站,由军医、护士长负责,下辖若干医疗组,内有数名护士,分散在村子里,打到哪里就在哪里救治,她们的服务和情感支持鼓舞了抗敌将士的士气,她们为民族解放贡献了青春和热血。1941年5月12日,我军在延安成立了中华护士会延安分会,并召开首次护士代表大会,沈元晖当选为分会首任理事长,我军护理工作从此有了护理专业的学术指导机构。1941年的护士节前夕,毛泽东为护士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重要性,1942年5月,他再次为护士题词:尊重护士,爱护护士,指出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肯定了护士的社会地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促进了医院正规化建设,也越来越认识到护理工作专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逐步统一了护理人员的称谓、待遇、晋升等问题,以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在建国前,我军护理人员为保障战斗力、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成立后护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在这战乱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时仍然有大约216所护士培训学校在开办[1],我国的护理事业从未停止发展,仍然在努力艰辛地往前走。1949年新中国成立,内忧外患大部分解决,国家开始巩固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护理事业也进入了整顿、规划、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清除新中国的外来影响力,扫除了英文资源,退出了ICN的会籍,苏联模式取代了西方的护理模式。国家积极效仿前苏联,医生管理护士,护理处于医疗的从属地位,这严重阻碍了护理学科专业的发展。由于护士急缺,为加速培养护理人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1950年将护理教育列为中专教育,取消大学本科教育,以缩短护理教育的培养周期,缓解护士急缺问题。这虽然增加了护士人数,但却使护理学缺乏理论基础,成了一种职业培训,加上与西方国家缺乏交流,护理学科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护士在领导的关怀下,以前遗留下来的生活、工作待遇、发展前途等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全国护士的工作热情被调动起来,医院护理走上轨道并开始发展,护理工作制度逐步规范、护理技术革新得到快速发展与突破。解放后十年间,护士人数从解放前的2万余人增加到13万8千人(不包括护士)。护理前辈们也积极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1954年再次创办《中华护理杂志》,1958年中华护理学会被吸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员,1961年在北京第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的前身)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期间像吕式瑗老前辈精湛的创伤骨科护理技术为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重症创伤病人提供了优质的护理服务,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值得学习;黎秀芳提出和建立的三级护理制度和三查七对制度,至今仍普遍实行[11]。此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严重阻碍了我国学术界的发展,护理事业也遭受重创。医院规章制度被废除,护理工作被认为是没有任何技术和知识含量的,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任何人都可以护理病人。医院内护理工作由家属承担,病房得不到护士的管理而出现混乱、病人得不到护士的治疗和护理病情恢复缓慢,严重阻碍了护理技术的发展。护校停办,北京第二医学院的高等护理教育仅开办了一届,第二届在文革时期被迫停办,人才培养中断。护士及学生上山下乡,支援边疆,造成了城市医院护士队伍的断层。此外,中华护理学会及其创办的《中华护理杂志》停止了所有学术活动,严重阻碍了护理学科专业的发展。但广大护理工作者仍坚守岗位,积极开展护理工作,在改善广大农村和社区群众的医疗条件和保健工作方面做出了成绩。在此期间,西方的护理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我国已与国外的距离大大拉远了。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护理国际之间的交流,我国护理重新走向世界。1977年《中华护理杂志》复刊;1979年,恢复了中专护理教育。许多早期毕业于协和医学院以及在西方传教护理时期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老一辈护理专家,对停办高等护理教育深感遗憾,认为仅以中专作为培养护士的唯一途径会滞后我国护理事业发展,于是开始积极呼吁重新建立高等护理教育[12]。1983年,天津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前身)首先恢复了五年制大学护理本科教育,1992年开设了护理硕士课程,2004年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院联合培养护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至此一个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已完备[13]。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护理科研水平,学术论文撰写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从回顾性、总结性的文章转向前瞻性、科研式的,更好地服务了临床护理实践[14]。除了认识到高等护理教育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关键,还意识到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性,原卫生部于1994年开始举行每年一次的护士执业水平考试。护士注册制度的建立为护理赢得了专业地位和国家认可。2008年颁布了《护士条例》,维护了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了护理行为,使护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11年护理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为护理学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据调查,1980年我国注册护士总数为46万,2000年为121万,2010年205万,截至2016年底达到350.7万,扭转了全国医护比例倒置的问题。护士队伍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达62.5%。临床护理专业技术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制不断健全,护理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护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护士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护理服务领域拓展到社区和家庭,服务内容从疾病临床治疗向慢性病管理、老年护理、长期照护、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方面延伸,以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护理工作者在护理岗位上践行着维护健康的专业职责,弘扬着南丁格尔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世界人民的赞誉和信赖,从1983年我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奖者王琇瑛获此殊荣后,已有79位护士被授予了国际上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我国护理重新登上国际舞台,护理专家们陆续出国考察,学习国外护理经验,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宣传我国护理事业,扩大国际影响。2013年,在外交部、中国科协、原卫生计生委和CNA的不懈努力下,我国重新成为ICN会员国。2017年,在巴塞罗那ICN会议上,CNA获得了第二届ICN创新奖,并在大会上介绍中国护理经验,在世界护理舞台上发出中国护理的最强音[15],一个崭新的跨国护理思想交流又和西方国家交织在一起了。我国护理事业受国内外社会因素和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几经波折坎坷地走过了百年历程,凝聚了几代人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和努力,他们勇敢地走在最前线,用鲜血、用生命履行天职,在提高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以及推动护理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把我国近现代护理史的研究视角伸向世界,便不难看出的优势和差距以及我国护理历史在全球护理环境下的意义。我国近现代护理和西方护理有着不同的历史轨迹,但他们在20世纪初有着共同的历史时刻,其护理进程是保持同步的,期间由于战争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与西方隔离了,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才又走向世界,与国际先进护理接轨,并快速发展,且在国际上有影响。护理学科要发展,就要不断科学化和系统化,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方法理论,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临床实践,踏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道路,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事业发展的进展情况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继续完善,二级及以上医院护士规范化培训比例达99%。专科护士培养力度持续加大,建立临床教学基地164个,在老年、伤口造口失禁、脑卒中、重症等13个专业或领域开展专科护士培养,累计培养护理骨干11535名。护士执业制度日益完善,下放护士注册管理层级,精简申请材料、简化办理流程,开展护士多机构执业,全面实施护士电子化注册,推进电子证照,有效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和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基层。通过持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护士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层护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部分医疗机构已覆盖门(急)诊、血液净化中心(室)、手术(部)室、导管室等非住院部门,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护理质量管理持续加强,建立北京市护理质量管理核心指标18项,开展护理指标数据和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监测,为加强本市护理质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循证依据。积极推进老年居家医疗护理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将出院患者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家庭,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居家护理,从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服务供给、规范开展需求评估、有序提供护理服务、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推动老年护理工作。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护理服务模式得到创新发展,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拓展,覆盖医疗机构、社区和居家及全人群,逐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我市护理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护士队伍数量分布不均、医护比例倒置问题扭转不明显,护理服务供给与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护理服务内涵领域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护理领域相关体制机制仍需健全完善等。十四五时期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迈入全民健康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护理事业需要紧紧围绕人民健康需求,构建全面全程、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差异化的护理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护理事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护理服务特别是老年护理服务提出迫切需求,需要有效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护理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护理领域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的护理服务需求与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需要进一步从护理体系、服务、技术、管理、人才等多维度统筹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提高护理同质化水平。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护理事业创造了新条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卫生健康领域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为推动护理服务模式创新,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引领我市护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现代护理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一)社会因素及主观认识对护理人员影响较大目前,社会上仍存在轻视护理工作的偏见,护士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加之护理工作繁重、责任重大、风险性高、不被理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护理人员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产生偏差,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同情心,态度生硬,工作主动性差,成为护理管理的一大难题。(二)护理人员编制严重不足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开展及护理工作范畴的不断拓宽,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但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却严重缺编,床护比例严重失调,造成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结果,护理人员需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完成治疗,而基础护理工作多由家属代劳,制约了护理质量的提高。(三)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尤为突出长期以来,我国护理学科教育以中专教育为主,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人员为数甚少,以致出现护理人员基础知识贫乏、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的现象,护理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得不到发展和提高,成为护理管理发展的障碍。(四)缺乏完整而合理的护理管理体系自1980年我国引进护理程序以来,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护理管理方法已有不少报道。但由于历史及主观认识的原因和我国护理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人员不足、管理水平偏低等因素,导致护理管理发展缓慢,至今尚未形成完整而合理的护理管理体系,严重影响了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提高。(五)护理管理者受教育程度不高管理素质偏低我国的护理管理者的教育层次偏低,且大多数没经过专业的管理课程培训,因而管理素质低。这是阻碍护理管理水平提高的一大因素。近些年来已引起了卫生管理部门的重视,并逐渐有了管理课程教育及学位教育。护理事业面临机遇和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对护理事业提出了新要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时期需要加大护理服务供给,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基层护理服务能力,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健康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和老龄化进程加速对护理事业发展提出新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加剧、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释放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加快发展护理事业,将护理服务内涵与群众健康需求密切对接起来,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扩大社会就业、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新课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护理事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护理服务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在满足群众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医药卫生体制的不断深化,为调动广大护士积极性,解决长期以来影响护理事业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问题提供了新机遇。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护理事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十三五时期,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必将推动护理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转变,为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提高护理服务效率、改善护理服务体验、实现科学护理管理创造有利条件。与经济社会进步,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我国护理事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护士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二是调动广大护士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完善。三是护理服务内涵需要不断丰富,护理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护理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护理工作服务于人民健康,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护理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建立完善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优质高效护理服务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核心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利于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理服务资源配置效率的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护理服务模式创新,实现护理高质量发展。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护理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补齐护理领域短板弱项,增加妇儿、老年、重症监护、康复、中医等领域护理服务供给,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提高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坚持改革创新发展,顺应护理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聚焦护理领域人民群众新期待,把握护理工作特点,创新护理服务模式,着力推动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加大护理领域改革创新力度,破除制约护理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护理发展动力。品牌资产增值与市场营销过程品牌资产增值是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结果。品牌存在于顾客的心智之中。营销者在建立强势品牌时面临的挑战是:他们必须保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针对顾客的需求,同时能配合市场营销方案,从而把顾客的思想、感情、形象、信念、感知和意见等与品牌关联起来;而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就是顾客品牌知识所导致的对营销活动的差异化反应。品牌资产来源于以往对此品牌的营销投资。营销者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品牌知识,决定了该品牌的未来方向。消费者是基于其品牌知识进行品牌选择的,这意味着“顾客会认为品牌应该与营销活动或文案如影随形。”“品牌资产可以提供更多的注意力和领导能力,并给营销者提供一个途径,以解释他们过去的营销业绩以及对未来营销方案的设计。公司所做的一切都可能会增强或破坏品牌资产”。正所谓营销做来做去做品牌,品牌资产增值的主要表现是溢价。与此相对,强势品牌也自然产生市场营销优势,如“对产品性能的良好感知”“更高的忠诚度”“受到更少的竞争性营销活动的影响”“受到更小的营销危机的影响”“更大的边际收益”“顾客对涨价缺乏弹性”“顾客对降价富有弹性”“更多的商业合作和支持”“增强营销沟通的有效性”“有特许经营的机会”“具有品牌延伸的机会”等。护理事业的起源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护理,护理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远古人在与自然的搏斗中,经受了猛兽的伤害和恶劣自然环境的摧残,自我保护成为第一需要。北京猿人在火的应用中,逐步认识到烧热的石块、砂土不仅可以给局部供热,还可以消除疼痛。原始人创造了砭石和石针,以之作为解除病痛的工具。当人类社会发展至母系氏族公社时代,氏族内部分工男子狩猎,妇女负责管理氏族内部事务,采集野生植物,照顾老、幼、病、残者,家庭的雏形由此产生。护理象征着母爱,初始的家庭或自我护理意识成为抚育生命成长的摇篮,它伴随着人类的存在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发展。护理的内涵随着医学科学的日益发展而不断拓展,狭义的护理是指护理工作者所从事的以照料病人为主的医疗、护理技术工作,如对老幼病残者的照顾,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满足人类生、老、病、死的护理需求等。广义的护理,是指一项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护理专业是在尊重人的需要和权力的基础上,改善、维持或恢复人们所需要的生理、心理健康和在社会环境变化中的社会适应能力,达到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企业营销对策用上述矩阵法分析、评价营销环境,可能出现4种不同的结果。在环境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企业对威胁与机会水平不等的各种营销业务,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对理想业务,应看到机会难得,甚至转瞬即逝,必须抓住机遇,迅速行动;否则,丧失战机,将后悔莫及。对风险业务,面对其高利润与高风险,既不宜盲目冒进,也不应迟疑不决,坐失良机,应全面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创造条件,争取突破性的发展。对成熟业务,机会与威胁处于较低水平,可作为企业的常规业务,用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并为开展理想业务和风险业务准备必要的条件。对困难业务,要么是努力改变环境,走出困境或减轻威胁,要么是立即转移,摆脱无法扭转的困境。我国现代护理事业的五个阶段在南丁格尔时期以前,我国的传统医学一直处于医药护不分的状态,世界各国也未将护理单独列为一个专业或职业。是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学专业,创办了护士学校,将护理作为一门科学的专业。从此,南丁格尔式护理理念作为国际护理思潮,在欧洲和北美得到重视和盛行。我国现代护理的兴起就随着各国、宗教、西方医学进入我国而开始了。在西方,护理是逐渐被接受的职业,而在我国最初却是受到社会抵抗的。当时国人的观点,护理即照顾,是一种家庭责任,更具有根深蒂固的性别规范和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度。照顾(特别是接触身体的)只能由同性别和地位低的人来做。看护病人的工作,尤其涉及照顾病人身体的工作被认为是极端卑贱的,而作为护士却是不可避免地要做。所以西方女护士照护男女病人的习俗违反了我国文化规范,遭受群众唾弃[4]。我国早期的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只收男病人,这也是为什么刚开始的协和护校只招男护生。直到1918年,CNA第四届全国护士会员代表大会上,由美国护士信宝珠(CNA的创办者之一)倡议,并一致通过了破除该陋习的决定[5]。早期教会医院的护士极度匮乏,西方传教医生承担了许多护理性工作,恳求训练有素的外国护士来到中国,旨在有效运转医院工作;信宝珠也曾在《美国护理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是否需要护士,描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医护状况以及亟待尽快改变此状[5]。这些都促使了我国护士学校的开办,逐渐在我国形成了护士专业队伍。如1884年,第一位美国传教护士麦克奇尼在WUMS的支持下来到上海传教倡行南丁格尔式护理,并于1886年开办了护士培训班;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是我国正规护理教育的起步;1900年以后,英美等国的很多护士受各国教会组织的派遣在教会医院附设护士学校从事护理教学。金雅梅女士从小在美国接受高等医学教育,毕业后于1888年回到祖国从事医务工作,于1908年创办了北洋女医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公办护士学校,培育了首批国办护校护理人才。当时,信宝珠认为中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护理组织,对中国护理工作和护士群体进行统一管理,规范护理教育标准,培训更多的中国护士,服务于中国群众。1909年,信宝珠与英籍医生高士兰(前中华医学会主持人之一)以及其他外籍医生、护士在江西庐山牯岭成立了中国全国性护士组织中国中部看护组织联合会(CNA前身)。1912年,CNA成立护理教育委员会,参考美国护理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护理教育的规定,使我国护理学作为标准化的专业开始发展。1914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中,选举盖仪贞为CNA会长,钟茂芳(伦敦葛氏Guy医院的中国毕业生,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学国外接受护理教育的女性)为副会长,信宝珠为兼职总干事。会上,钟茂芳和汉学家广泛协商后,提出将看护改名为护士一词来代表nurse。护意味着关心、保护和照顾,士代表知识分子或学者,这个名字标志着护理作为一个护理学者的职业[4]。CNA设有两个任务:为已完成培训计划的所有护士进行注册认证;制定并规范护理学专业标准。当时的中国护理教育的管辖,CNA负责制定所有护士学校的办学标准和招生要求,且按照美国标准设置示范课程,并举办注册认证考试[6]。1918年,信宝珠等人筹划出版《中国护士四季报》(《中华护理杂志》前身),刊出的每篇文章都附有中文和英文。几个世纪以来北美等国一直是全球的护理引领者,而我国的早期护理与北美的护理进程是保持同步的。国际护士会于1899年在英国伦敦成立,加拿大护士协会于1908年成立,并于1909年加入ICN,美国护士协会于1911年成立[6]。而中国于1909年成立了CNA,并于1922年加入ICN,成为第11个会员国,是第一个加入ICN的亚洲国家,并且在1925年,CNA会长盖仪贞当选为ICN会长[5]。美国的第一个护理大学课程于189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第一个本科学位护理教育于191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设立;英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于1986年才确立;澳大利亚于1985年将护理教育升格为高等教育。而我国在1921年,协和医学院就已经开设了五年制大学本科护理高等教育,其办学理念与美国同出一辙,使用英语作为首要教学语言,办学方针是护士培养与医院的经济利益分离,医院不得使用护校学生护理病人[7],教学亮点是从大二开始每天早上7点到9点到病房进行晨间护理以接近临床和病人;十分注重个案研究,学习理论后,在内科、外科病房实习,各做1例个案研究。从一位病人的入院后护理,到出院后的休养安排,自始至终负责到底。出院后,还要根据病人情况联系疗养院,或介绍给卫生所的地段护士,或请医院的社会服务部来协助解决[8]。如今此种教学特点已被协和医学院等高校的护理学院系重拾。由此可看出,中国早期的护理是紧随北美的护理轨迹而发展的。在南京国民统治时期,全国行政、教育、外交等都趋向统一,国民将护理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对护理事业发展较为有利。1928年,我国护士伍哲英开始管理与领导我国护理工作。此时期,国民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及进行护士培训,教育部成立了护理注册和监督护理教育小组委员会[2]。1932年,在南京开办了护士学校,学制3年~4年,招收高中毕业生,是我国第一所公立的护士学校。1934年成立护士教育委员会,将护理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护理教育从此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到1935年,我国已经建立了约30所护理学校,护理毕业生人数稳步增长。此时期护士的职责是为住院、门诊和诊所病人提供护理服务,包括观察和监测患者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为患者进行治疗和用药、教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药物管理;对当地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和持续治疗,并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和清洁指导;开设护理诊所,主要服务于妇女和儿童[3]。此时期护理已经成为我国妇女所熟悉并能接受的职业,护士的职位也从从属地位逐步转移到领导职位,担任了以前由西方传教护士在我国担任的行政和教学角色。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护理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其创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游离到规范、从基础护理向专科护理的发展历程。红军护士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护理工作,从1929年起开办护士培训班,1931年创办了我军第一所红军军医学校,在长征前培养了约300名护生[9]。在抗日战争时期,护理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并吸收了一批国民统治区高级护校毕业的护士,也受到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帮助与支持,在护理组织建设与工作制度、护理教育、护理操作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在战时,从事战地救护的护士,毅然奔赴前线,随军于各战区,不畏艰险,冒着枪林弹雨,抢运伤兵,隐蔽、救治伤员,在野战医院为伤兵洗血衣、清伤口、敷药裹伤,为伤兵写家信,克服物资缺乏的种种困难,保卫着革命战士的健康[10]。日军扫荡时,在我军经常活动的地区设立中心救护站,由军医、护士长负责,下辖若干医疗组,内有数名护士,分散在村子里,打到哪里就在哪里救治,她们的服务和情感支持鼓舞了抗敌将士的士气,她们为民族解放贡献了青春和热血。1941年5月12日,我军在延安成立了中华护士会延安分会,并召开首次护士代表大会,沈元晖当选为分会首任理事长,我军护理工作从此有了护理专业的学术指导机构。1941年的护士节前夕,毛泽东为护士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重要性,1942年5月,他再次为护士题词:尊重护士,爱护护士,指出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肯定了护士的社会地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促进了医院正规化建设,也越来越认识到护理工作专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逐步统一了护理人员的称谓、待遇、晋升等问题,以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在建国前,我军护理人员为保障战斗力、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成立后护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在这战乱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时仍然有大约216所护士培训学校在开办[1],我国的护理事业从未停止发展,仍然在努力艰辛地往前走。1949年新中国成立,内忧外患大部分解决,国家开始巩固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护理事业也进入了整顿、规划、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清除新中国的外来影响力,扫除了英文资源,退出了ICN的会籍,苏联模式取代了西方的护理模式。国家积极效仿前苏联,医生管理护士,护理处于医疗的从属地位,这严重阻碍了护理学科专业的发展。由于护士急缺,为加速培养护理人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1950年将护理教育列为中专教育,取消大学本科教育,以缩短护理教育的培养周期,缓解护士急缺问题。这虽然增加了护士人数,但却使护理学缺乏理论基础,成了一种职业培训,加上与西方国家缺乏交流,护理学科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护士在领导的关怀下,以前遗留下来的生活、工作待遇、发展前途等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全国护士的工作热情被调动起来,医院护理走上轨道并开始发展,护理工作制度逐步规范、护理技术革新得到快速发展与突破。解放后十年间,护士人数从解放前的2万余人增加到13万8千人(不包括护士)。护理前辈们也积极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1954年再次创办《中华护理杂志》,1958年中华护理学会被吸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员,1961年在北京第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的前身)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期间像吕式瑗老前辈精湛的创伤骨科护理技术为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重症创伤病人提供了优质的护理服务,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值得学习;黎秀芳提出和建立的三级护理制度和三查七对制度,至今仍普遍实行[11]。此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严重阻碍了我国学术界的发展,护理事业也遭受重创。医院规章制度被废除,护理工作被认为是没有任何技术和知识含量的,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任何人都可以护理病人。医院内护理工作由家属承担,病房得不到护士的管理而出现混乱、病人得不到护士的治疗和护理病情恢复缓慢,严重阻碍了护理技术的发展。护校停办,北京第二医学院的高等护理教育仅开办了一届,第二届在文革时期被迫停办,人才培养中断。护士及学生上山下乡,支援边疆,造成了城市医院护士队伍的断层。此外,中华护理学会及其创办的《中华护理杂志》停止了所有学术活动,严重阻碍了护理学科专业的发展。但广大护理工作者仍坚守岗位,积极开展护理工作,在改善广大农村和社区群众的医疗条件和保健工作方面做出了成绩。在此期间,西方的护理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我国已与国外的距离大大拉远了。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护理国际之间的交流,我国护理重新走向世界。1977年《中华护理杂志》复刊;1979年,恢复了中专护理教育。许多早期毕业于协和医学院以及在西方传教护理时期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老一辈护理专家,对停办高等护理教育深感遗憾,认为仅以中专作为培养护士的唯一途径会滞后我国护理事业发展,于是开始积极呼吁重新建立高等护理教育[12]。1983年,天津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前身)首先恢复了五年制大学护理本科教育,1992年开设了护理硕士课程,2004年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院联合培养护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至此一个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已完备[13]。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护理科研水平,学术论文撰写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从回顾性、总结性的文章转向前瞻性、科研式的,更好地服务了临床护理实践[14]。除了认识到高等护理教育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关键,还意识到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性,原卫生部于1994年开始举行每年一次的护士执业水平考试。护士注册制度的建立为护理赢得了专业地位和国家认可。2008年颁布了《护士条例》,维护了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了护理行为,使护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11年护理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为护理学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据调查,1980年我国注册护士总数为46万,2000年为121万,2010年205万,截至2016年底达到350.7万,扭转了全国医护比例倒置的问题。护士队伍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达62.5%。临床护理专业技术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制不断健全,护理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护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护士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护理服务领域拓展到社区和家庭,服务内容从疾病临床治疗向慢性病管理、老年护理、长期照护、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方面延伸,以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护理工作者在护理岗位上践行着维护健康的专业职责,弘扬着南丁格尔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世界人民的赞誉和信赖,从1983年我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奖者王琇瑛获此殊荣后,已有79位护士被授予了国际上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我国护理重新登上国际舞台,护理专家们陆续出国考察,学习国外护理经验,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宣传我国护理事业,扩大国际影响。2013年,在外交部、中国科协、原卫生计生委和CNA的不懈努力下,我国重新成为ICN会员国。2017年,在巴塞罗那ICN会议上,CNA获得了第二届ICN创新奖,并在大会上介绍中国护理经验,在世界护理舞台上发出中国护理的最强音[15],一个崭新的跨国护理思想交流又和西方国家交织在一起了。我国护理事业受国内外社会因素和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几经波折坎坷地走过了百年历程,凝聚了几代人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和努力,他们勇敢地走在最前线,用鲜血、用生命履行天职,在提高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以及推动护理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把我国近现代护理史的研究视角伸向世界,便不难看出的优势和差距以及我国护理历史在全球护理环境下的意义。我国近现代护理和西方护理有着不同的历史轨迹,但他们在20世纪初有着共同的历史时刻,其护理进程是保持同步的,期间由于战争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与西方隔离了,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才又走向世界,与国际先进护理接轨,并快速发展,且在国际上有影响。护理学科要发展,就要不断科学化和系统化,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方法理论,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临床实践,踏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道路,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营销信息系统的内涵与作用每个公司都必须为营销经理组织和输送持续的信息流。营销信息系统(MIS)由人员、设备和程序构成。营销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分析、评估和分发,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及时和精确的信息。营销信息系统是从了解市场需求情况、接受顾客订货开始,直到产品交付顾客使用,为顾客提供各种服务为止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有关的市场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过程。企业营销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的基本任务是搜集顾客对产品质量、性能方面的要求,分析市场潜力和竞争对手情况,及时地、准确地提供信息,用于企业营销决策。这些信息应能满足以下要求。(1)目的性。在营销活动产出大于投入的前提下,为营销决策及时提供相关联的必要的信息,尽量减少杂乱无关的信息。(2)及时性。在激烈的竞争中,信息传递的速度越快就越有价值。频率也要适宜,低频率的报告会使管理者难以应付急剧变化的环境,而频率过高又会使管理者面临着处理数不清的大量数据。(3)准确性。要求信息来源可靠,收集整理信息的方法科学,信息能反映客观实际情况。(4)系统性。营销信息系统是若干具有特定内容的同质信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有序集合。在时间上具有纵向的连续性,是一种连续作业的系统;在空间上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内容全面、完整。(5)广泛性。营销信息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市场活动,是营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社会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营销活动的范围由地方市场扩展为全国性、国际性市场,信息的搜集更是空前广泛。营销信息系统是企业进行营销决策和编制计划的基础,也是监督、调控企业营销活动的依据。一个四通八达的营销信息网络,可把各地区、各行业的营销组织连接成多结构、多层次的统一的大市场。因此,营销信息系统关系到企业营销的顺利开展乃至有效的社会营销系统的形成。一个理想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应能解决以下问题:(1)它能向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从事其工作所必需的一切信息。(2)它能够对信息进行选择,以便使各级管理人员获得与他们能够且必须采取的行为有关的信息。(3)它提供信息的时间限于管理人员能够且应当采取行动的时间。(4)它提供所要求的任何形式的分析、数据与信息。(5)它所提供的信息,一定是最新的并且所提供的信息的形式都是有关管理人员最易了解和消化的。护理事业发展的进展情况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继续完善,二级及以上医院护士规范化培训比例达99%。专科护士培养力度持续加大,建立临床教学基地164个,在老年、伤口造口失禁、脑卒中、重症等13个专业或领域开展专科护士培养,累计培养护理骨干11535名。护士执业制度日益完善,下放护士注册管理层级,精简申请材料、简化办理流程,开展护士多机构执业,全面实施护士电子化注册,推进电子证照,有效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和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基层。通过持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护士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层护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部分医疗机构已覆盖门(急)诊、血液净化中心(室)、手术(部)室、导管室等非住院部门,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护理质量管理持续加强,建立北京市护理质量管理核心指标18项,开展护理指标数据和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监测,为加强本市护理质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循证依据。积极推进老年居家医疗护理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将出院患者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家庭,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居家护理,从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服务供给、规范开展需求评估、有序提供护理服务、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推动老年护理工作。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护理服务模式得到创新发展,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拓展,覆盖医疗机构、社区和居家及全人群,逐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我市护理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护士队伍数量分布不均、医护比例倒置问题扭转不明显,护理服务供给与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护理服务内涵领域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护理领域相关体制机制仍需健全完善等。十四五时期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迈入全民健康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护理事业需要紧紧围绕人民健康需求,构建全面全程、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差异化的护理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护理事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护理服务特别是老年护理服务提出迫切需求,需要有效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护理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护理领域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的护理服务需求与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需要进一步从护理体系、服务、技术、管理、人才等多维度统筹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提高护理同质化水平。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护理事业创造了新条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出租车行业品牌推广协议
- 2024年度项目合作与投资合同模板
- 程序员2024年度团队协作协议
- 保密协议完整版
- 二零二四年度LED显示屏生产设备采购合同
- 2024年度电力传输合同标的:新建跨区域电力线路工程设计与施工
- 北京市二零二四年度广告代理合同
- 2024年度购物中心品牌特许经营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工程款结算与审计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旅游业务合作与代理合同
- GB/T 9535-1998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
- GB/T 24304-2009动植物油脂茴香胺值的测定
- GB/T 19266-2008地理标志产品五常大米
- 沙迪克线切割维护手册教案资料
- 演绎法教学讲解课件
- 钛白粉基础知识及的应用课件
- 第二思维找主体词
- 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管理规定课件
- 动物模型课件
- is620p系列伺服用户手册-v0.2综合版
- 幼儿园《小壁虎借尾巴》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