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多元化文学时代的小说第一节从“伤痕”到“反思”其次节改革意识的深化第三节寻根文学第四节市镇乡土风情小说第五节现代派和先锋小说第六节“新写实”小说第七节新历史小说第一节从“伤痕”到“反思”一、概念的界定1.“伤痕”和“反思”A、伤痕文学得名于1978年卢新华发表的《伤痕》,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班主任》。作者以知青为主。揭示文革最大的祸害就是对人的心灵的戕害,从而引起疗救的留意。充溢感伤色调。大胆触及人性、人情。代表作品: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贤亮《土牢情话》、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叶辛《蹉跎岁月》等。B、反思文学以1979年鲁彦周《天云山传奇》、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发表为标记,反思造成创痛的缘由,揭露极左思潮造成的危害,探讨“文革”悲剧的根源,总结当代历史曲折多变的教训。作者多为“右派”,作品大充溢理性色调代表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方之《内奸》,王蒙《蝴蝶》、《布礼》,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贤亮《绿化树》、《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古华《芙蓉镇》等。历史反思——文化反思,视域不再囿于建国以来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心理。代表作品:王蒙《杂色》、《活动变人形》,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陆文夫的“小巷人物”系列,邓友梅《那五》、《烟壶》,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朱晓平的“桑树坪”系列等。伤痕文学揭示“文革”是什么;反思文学揭示“文革”为什么会发生;3.伤痕、反思小说的叙事立场个人反思:个人角度,个人对黑暗时代的感受,个人对历史的看法,情感猛烈。卢新华《伤痕》、郑义《枫》、老鬼《血色黄昏》等。历史理性反思:国家主流意识角度,以国家对“文革”的评价、决议为基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情感看法温顺,理性色调较浓。如王蒙《布礼》,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等。民间反思:民间大众角度,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民间对待文革的看法,情感沉痛,猛烈的悲剧性。如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古华《芙蓉镇》等。二、张贤亮的两种反思1.《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民间反思作家张贤亮邢老汉朴讷、勤劳、本分,和善诚恳。作品呈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与狗之间的情义,但这种情义却被人所戕害,这一切都是极“左”路途造成的,揭示了极左路途之下小人物精神上的惨痛,对小人物寄予深切的人道怜悯。作品歌颂朴实的民间情义,具有朴实、沉郁、凝重,悲剧气氛。2.《绿化树》:历史理性反思A、思想内涵在苦难的岁月里物质上与精神上苦痛而冲突的双向追求的历程,揭露了极左路途带来的物质极度匮乏、人性受到压抑的残酷现实。B、人物形象分析章永璘:感性与理性的冲突。白天的章永璘经受物质匮乏的苦痛;晚上感受到精神上的苦痛,这比肉体的苦痛更加难以忍受。章永璘极度苦痛无望中,一群劳动者给他的生命带来了福音。马缨花原始朴实、粗犷野性的美,以及如火的热忱,奔放不羁的性格,使章永璘感受到人性的暖和;海喜喜性格粗野,但心地和善淳朴。他们身上的人性之光使章永璘找到了精神上的自救之路。章永璘感性上排斥改造,理性上认同改造,显明的历史理性的因素。承认改造的必要性;解剖学问分子的劣根性;认同劳动人民可以改造学问分子的资产阶级思想因素;坚信成功。C、艺术特色“才子落难,佳人搭救”的传统小说叙事模式;浪漫的西部风情。四、古华《芙蓉镇》1.思想内涵小说描绘我国农村从“四清”运动到“文革”,再到粉碎“四人帮”这二十多年的政治风云变化和人物的曲折命运,深刻揭露了极“左”路途对人性的摧残,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途的合乎民情、顺乎民心,给人民开创了奇妙的生活前景。歌颂山里人奇妙和善的心性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呈现了湖南山乡秀丽多姿的景色和淳朴的民风。“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一部“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村生活变迁”。小说以民间视角,反映极左思潮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各类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状态。2.人物形象A、胡玉音“芙蓉仙子”、“芙蓉姐”,外貌俊美,心地和善,勤劳、能干、本分,但命运曲折多难。胡玉音二十多年坎坷的人生遭遇,揭示了极“左”路途对一般人命运的影响,对人性的摧残。B、秦书田特殊的“右派”学问分子形象。多才多艺,为人正直、诚恳。连年不断的批斗秦书田与胡玉音(姜文与刘晓庆饰)使他学会一套与极“左”路途斗争的独特艺术:对“左”的“过分”虔诚和听从。表面上麻木不仁、自轻自贱、玩世不恭,“癫子”;内心却洞察世事、明辨是非。C、王秋赦流氓无产者,极左思潮受益者,具有深刻历史寓意的社会怪胎。政治运动(极“左”路途)的宠儿,残害群众的灾星,极“左”路途的牺牲品。对那段人妖颠倒的历史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提示人们要对历史保持高度警惕。
D、李国香政治投机者,在政治运动中一步登天,嫉妒。把变态女人特有的嫉妒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节改革意识的深化一、改革小说的演化类型1.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小说A、前改革小说:80年头前期“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预设志向结局,改革问题相对单纯,有“改革英雄”。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代表作品: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张锲《改革者》、焦祖尧《跋涉者》、水运宪《祸起萧墙》、柯云路《三千万》、《新星》等。B、后改革小说:90年头反映改革中的各种冲突,不再预设志向化结局,没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没有英雄人物,改革问题更加困难。代表作品:谈歌《大厂》、《年关》,关仁山《大雪无乡》,何申《信访办主任》,(“河北的三驾马车”);周梅森“改革三部曲”《人间正道》、《天下财宝》、《中国制造》;陆天明《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张平《选择》、《十面埋伏》等。2.社会文化意识改革小说反映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变革的小说,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写改革与人心世态、风俗习惯的变更,猛烈的悲剧性。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谌容《人到中年》,张炜《古船》、《秋天的生气》,贾平凹《浮躁》、《腊月.正月》,路遥《人生》等。二、高晓声《陈奂生上城》1.思想内涵改革大环境中人的精神层面受到传统的制约,改革的艰难性;新时代农夫在物质得到确定改善的同时所暴露出来的精神上的劣根性。2.陈奂生形象内涵诚恳、勤劳、忠厚而朴实;自卑、易满足、狭隘、精神成功法。形象意义:深刻的现实感和历史感,历史传统与现实变革相交融的文学典型。陈奂生的身上有以着阿Q的影子。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对陈奂生的批判,也是作者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国民性’的再次检讨和批判。他将小说从政治批判的激进立场,转到了文化批判的立场,在日常生活中,揭示了国民性的顽固持续。”作者对陈奂生既报有怜悯,又对他的精神重负予以善意的嘲讽。三、谌容《人到中年》1.思想内涵中年学问分子面临的困难尖锐的冲突:繁重的工作负担、沉重的生活负担与清贫的生活境况;现代化建设中不行或缺的贡献作用与不公允的社谌容中篇小说签名本电影《人到中年》剧照会待遇和菲薄的工资待遇;酷爱祖国满腔热忱与政治上得不到信任;人才匮乏与不疼惜人才。抨击极极左政治路途、极左思维习惯对学问分子造成的损害,中年学问分子物质上、精神上遭遇的逆境,以人文学问分子的情怀呼吁落实学问分子政策,改善学问分子待遇。2.陆文婷形象内涵敬业、忘我,人道主义的怜悯心;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中国妇女传统美德和优秀学问分子志向人格的完备结合。她的悲剧反映了中年学问分子的待遇问题,现实生活中对学问分子的偏见,学问分子政策不能得到落实。要落实学问分子政策,变更学问分子境况,改善学问分子待遇,解决中年问题”,关键在于变更习惯思维。四、路遥《人生》1.思想内涵《人生》通过描写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之间的爱情悲剧,凝合了丰富的社会、人生内容。小说关注“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的精神世界,开掘现实生活中作家路遥丰富的、富于诗意的、奇妙的内容,揭示生活中的丑恶和庸俗,反映社会变革时期农村青年期农村青年在人生道路选择中所面临的苦痛与冲突。2.高加林新时期“奋斗者”,有学问、志向,看到农村贫困、落后,有变更自己境况的猛烈冲动,为实现人生价值奋力拼搏、主动进取,但比较志向化。内涵:古老、淳朴的乡村文化不能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第三节寻根文学一、“文化寻根”意识的兴起1985年前后的“文化热”为“寻根文学”准备了文化条件,营造了文化氛围。寻根文学的主要角色是知青作家。韩少功《文学的“根”》是“寻根文学”的宣言,第一次阐明白“寻根文学”的立场,他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当深置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其他的文章: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人类》,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理论共同点:中国文学应当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二、“文化寻根”兴起的缘由1.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深化。2.得益于社会出现的“文化热”。3.审美观转变的产物。4.世界文学潮流影响的产物。
三、寻根文学的特征1.猛烈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色调;2.留意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联系;3.原始生命形态和自然人性,现代人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相分别的苦痛;4.留意艺术手段和文体特征的创新。四、寻根文学的类型1.文化看法A、文化批判型猛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启蒙意识,继承五四文学传统,对民族文化进行肃穆的自我反省,揭露落后的文化心理。坚持文化启蒙,批判国民性,写出制约现代文明发展的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封闭丑陋,批判传统文化“劣根性”,如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郑义《老井》。B、文化认同型有感于传统文化的断裂和失落,现代生活的低俗和民族心态的浮躁,基于对现代城市文明虚伪、异化的排斥,力图找寻传统文化精华对现代人生的精神支撑,对传统文化实行把玩、赞许的看法,发掘传统文化“优根性”,如阿城“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张承志《黑骏马》、《残月》,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李杭育《最终一个渔佬儿》等。C、原始生命型比文化认同型走得更远,追寻远离现代文明的原始蛮荒的大自然和古老的文化传统,表现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虚弱的不满,展示强有力的原始生命形态和自然人性,如莫言《红高粱》,郑万隆“异乡异闻”系列,扎西达《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2.文化内容
A、儒道文化寻根小说;B、奇妙文化寻根小说;C、原始文化寻根小说;D、地域文化寻根小说。五、韩少功《爸爸爸》1、思想内涵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没有具体的时空背景,在循环中表现一种永恒性的力气。具有象征色调的民俗画,封作家韩少功闭、落后、凝滞、愚文化心理结构;昧的民族文化形态,猛烈的主体理性批判精神,揭露民族文化的劣根性,民族文化走向理性迷失的可怕。2.丙崽形象内涵丙崽既长不大,也死不了,总穿着开裆裤,挂着鼻涕,翻着白眼,恒久只有十二、三岁模样,兴奋时喊“爸爸爸”、发怒时则骂“×妈妈”,两眼无神、目光呆滞,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白痴”形象。文化蕴涵:集中了传统文化荒诞愚顽、静止僵化,了无朝气的“劣根性”,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丙崽死不了意味着传统文化丑陋之处难以除掉,民族的劣根性还在顽固地影响着人们的丙崽的存在象征了人类生存中的丑恶、顽固和浑浑噩噩的一面;如此一个“白痴”,却被村民当作指引迷津的神灵,揭示其他人的精神病态:理性迷失后的愚昧与残忍。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谛视与尖锐批判。六、阿城《棋王》1.思想内涵在日常化的、平和的叙述中,对庄禅文化的认同。2.王一生形象内涵“棋呆子”,天性柔弱,“何以解忧?唯有象棋”,对棋道如痴如醉,棋艺超群,打遍天下无敌手。把棋道与传统文化相沟通,达到“汇道禅于一炉,足智多谋”的境界。把棋道、人格与庄禅文化融为一体,“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状态。在无所作为中积蓄内在的力气,需有所作为时阴极而阳复,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气。文化内涵:王一生以内心的“无为”之道来化解和消融现实的冲突,为人处世与世无争,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对纷扰世事的淡泊与超脱,保持内心的安静与自由,达到庄禅哲学“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高度自由的境界。表达作者所追寻的志向人格与人生境界,渴望以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因素来谐调现代人的浮躁心态,保持变革中的自我完整性。七、莫言《红高粱》1.主题蕴涵对充溢阳刚血性的原始生命力的歌颂,表现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敢生敢死的作家莫言
“最英雄英雄最王八蛋”的原始野性生命,对传统农耕文化柔弱的否定,揭示现代文明的虚伪。2.故事结构A、余占鳌自发的抗日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抗拒暴力的欲望,没有历史斗争具有的政治色调,自然主义式的生存斗争;没有政治色调,不是居于民族大义,出于人的血性。作家猛烈的民间意识。B、余占鳌与戴凤莲的情爱这种爱情不是温情含蓄、松软缠绵的,而是无拘满野性的情爱,一种勃勃的生命激情,一种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尼采“酒神精神”,对民间世界的自由表达。3.艺术特色A、特殊的寻根立场;B、独到的叙事视角;C、奇丽奇妙的语言。第四节市镇乡土风情小说一、乡土风情小说的特点1.美学特征A、淡化政治色调与社会功能;B、不写重大题材,致力于日常生活的表现,以此折射时代精神;
C、不写风云人物,致力于表现一般百姓的喜怒哀乐;D、显明的民间性与民俗性;E、追求情调、章法的随意和散漫。2.文学意义A、开拓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B、发展了小说的民族特色。C、供应了新的审美形态。D、塑造了一批三教九流的形象,丰富了新时期文学的人物画廊。
3.类型A、都市风情小说;B、市镇风情小说;C、乡村风情小说。二、汪曾祺《受戒》1.思想内涵描绘了一片充溢自由空气的新天地,营造了一个“桃花源”式的志向世界,人与人之间充溢了爱。这是一个充溢诗意和梦幻色调的世界,歌颂了世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主要表现:作家汪曾祺
A、爱情的率真自然生动描写小和尚明海与天真烂漫的农村姑娘小英子之间真纯的友情和真诚的爱情,充溢童话与梦幻色调。B、淳朴的民风2.小说技法A、散文化的风格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叙述逍遥自由、信马游缰,插入成分特殊多。B、行云流水,潇洒自然的语言顺其自然的闲谈,在随意散漫的氛围中营造一个淳朴、率真的世界。这是一种人生看法,一种境界,一种“超功利的自然志向”。第五节现代派和先锋小说一、新时期现代派小说发展概况1.现代派技法的借鉴期(1979-1985年)A、特征内容上:对极左思潮的反思,极左路途给人们带来的损害,批判历史。技法上:留意意识流和荒诞派手法的运用。形式上的现代派,“中国式的现代派”。B、类型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荒诞派小说2.现代派思想表现期(1985-)A、特征内容上:现实生存环境的压抑,现实人生的荒诞,人的孤独感与焦虑,人的潜意识活动。技巧上:黑色幽默和表现主义手法。B、类型黑色幽默小说表现主义小说二、残雪《山上的小屋》的现代意识1.思想内涵对文革噩梦般的体验,卡夫卡、萨特式的阴暗与无望。失去了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没有时空的均衡观念,淡化传统小说的时间、地点、背景和事务。凸现一种特别态下的不行理喻的主观感觉,一种飘忽不定的意绪。呈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仇视与倾轧,人类生存的悲剧,人的某种本质性的丑陋。
作家残雪2.故事情节叙述者感到这个世界充溢了威逼,四周的事物都不行理喻;平行视角,人性的残酷与阴鸷;“我”的抗拒;“我”一次次地走上山去找寻这座小屋,却每一次都悲观了:“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示意微弱志向的破灭。《山上的小屋》开拓了一种特别态的语言和审美空间;语意上的不合逻辑、审美上的恶感与虚幻性。三、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存在主义思想1.存在主义基本观点世界的荒诞性和丑陋性,“他人即地狱”;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即合理;人性具有无限地开放性和可能性,每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人的社会属性、身份并不是人的真实本质,人必需自我选择本质。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被认为是“真正的”现代派。2.思想内涵A、音乐学院的整体生存状况:僵化的生存方式对鲜活的个体的压抑与禁锢。B、个体的自我选择十一个人物几乎没有历史和过去,每一个人物都是主子公,没有一个特地的主子公,每个人物都有一个被夸张了的特征。3.黑色幽默的技法以幽默荒诞的方式表现现代人生的悲剧本质,
人物荒诞可笑的行为背后的现代人生的悲剧,环境的压抑让这些人“别无选择”。4.叙事特色A、没有文章统一的故事情节;B、没有核心的典型形象;C、语言的调侃与幽默。四、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1.关于“先锋小说”A、界定及创作概况出现于80年头中后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青年作家群体创作的对小说形式极端重视与追求的作品。“个人化的形式追求”。先锋小说以前卫的姿态探究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存在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以不避极端的看法对文学的主流意识形成猛烈的冲击,艺术探究主要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B、西方文化资源博尔赫斯的小说;法国“新小说”的“零度叙述”理论;西方叙事学的影响;美国60、70年头的“反小说”理论。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的女神》是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2.“先锋小说”特征A、打破传统小说的拟真性,暴露小说的虚构本质和手段;B、取消情节的因果联系,不对人物和事务的发展作出解释,破坏读者想把小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理性阐释的愿望;C、让幻觉、幻想和现实混在一起,真假难辨。3.余华《活着》的生存探究发表于1992年,余华90年头的代表作品。福贵年轻时是个花花公子,挥金如土,视亲情、友情如作家余华破抹布,成天在外赌博,最终输得败尽家业,家境破败、命运坎坷,亲人友人相继死去,在这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渐渐感受到亲情、友情的珍贵,生命的珍贵,活着的珍贵。活着不是为了实现外在于生命的什么价值,活着本身就是价值。苦难人生的常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福贵从这种苦难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4.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的叙述革命A、开头的设计上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拟真性。“马原的叙述圈套”。B、故事的拼合组装,交融互渗。C、叙述结构一种富有意味的叙述方式。5.孙甘露《信使之函》的语言试验第六节“新写实”小说一、“新写实”小说概说发端于1987年,得名于1989年《钟山》杂志开拓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产生的标记是池莉《苦恼人生》和方方《风景》。1.表现内容A、物质匮乏的时代芸芸众生窘困的生存状态。B、芸芸众生执著而坚韧的生命状态,在一般的人生经验中生命的坚韧与挣扎。C、世俗生活的叙写,展示人们灰色的精神状态。2.艺术特征A、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B、世俗化的平易语言。C、冷峻、沉重的审美风格。二、方方《风景》在生存状态的还原上达到令人震撼的效果。1.独特的叙事视角以死者小八子的视角叙述,达到生疏化的效果,使情节客观化,零度情感介入,冷峻的风格。2.猛烈的人文忧患意识小说表现精神价值在生存逆境中的贬值。在严峻的生存逆境面前,任何超越其上的思想意识。作家方方三、刘震云《一地鸡毛》1.“一地鸡毛”的象征性生活就像“一地鸡毛”,是无聊琐事的随意集合,它以无休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的人都摆脱不得,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一切特性和棱角,使人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丢失了精神上的自觉。“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磨损与丢失》)2.生存逆境中人的特性消解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就是他的精神世界渐渐被抽空、特性渐渐消逝的过程。现实生活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压迫,学问分子主体意识的懦弱、不完善与不坚决。3.都市学问分子的灰色人生机关公务员在特殊的生存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在机关和家庭生活中消解了诗意,磨损了志向,麻痹了心灵,进入一种庸常的人生状态。四、刘恒《狗日的粮食》深刻写出处于窘困生存状态中的人们所经受的生存磨难和挣扎,在粮食奇缺的状况下,吃饭由手段变成了目的,人为了吃饭而活着。人完全受制于物质,受制于生存逆境,人的主体性、精神性彻底丢失了,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食品及饲料添加剂行业运营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装置市场发展趋势与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防火玻璃产业前景展望及未来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铸造粘结材料行业竞争格局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铜加工产业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金属船舶市场前景规划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道路护栏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补血保健品市场十三五规划与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脱臭馏出物的分离提取产物行业运行现状及前景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纳米二氧化钛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沐足店长合同范例
- 母婴护理的职业道德
- 《商务沟通-策略、方法与案例》课件 第二章 口头沟通
- 运灰安全管理制度模版(2篇)
- 2024年生态环境局公务员考试600题内部选题库(A卷)
- 2024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的范文
- 《物权法》本科题集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检修课件 学习情境6:电机控制系统检修
- 厨房菜品出品标准培训
- 2024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