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完整版专家讲座_第1页
药理学完整版专家讲座_第2页
药理学完整版专家讲座_第3页
药理学完整版专家讲座_第4页
药理学完整版专家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理学药理学完整版第1页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一个人得了病,就得用药。药品是人类征服疾病主要武器。那么,药品为何能治病?药品在人体内会发生何种改变?怎样用药?

药理学完整版第2页一、总论1.绪言2.药品对机体作用—药效学3.机体对药品作用—药动学4.影响药效原因药理学完整版第3页二、外周神经系统

1.概论2.拟胆碱药3.抗胆碱药4.拟肾上腺素药5.抗肾上腺素药药理学完整版第4页三、中枢神经系统

1.镇静催眠药2.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3.抗精神失常药4.镇痛药5.解热镇痛消炎药药理学完整版第5页四、内脏系统药理

1.抗心律失常药2.抗慢性心功效不全药3.抗心绞痛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4.抗高血压药5.利尿药药理学完整版第6页五、激素类药品

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理学完整版第7页六、抗病原微生物药品

1.概述2.喹诺酮类、磺胺类和其它合成类抗菌药3.β-内酰胺类抗生素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5.氨基糖苷类6.四环素类、氯霉素7.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8.抗结核病药药理学完整版第8页第一章绪言

1.1药理学任务和内容1.2药品与药理学发展简史1.3药理学研究方法1.4新药药理学研究第一篇总论药理学完整版第9页1.1药理学任务和内容药品:是指用来治疗、预防和诊疗疾病化学物质或改变机体生理生化功效化学物质。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主要武器。药理学完整版第10页药品起源:1.来自于自然界天然产物,

植物、动物、矿物质2.是用化学方法制备合成化合物,3.用生物工程技术取得产品等。药理学完整版第11页不论是天然产物、人工合成或生物工程技术取得产品,要想使其成为药品,以至能安全有效地用于临床,必须首先经过大量、及其严格药理学研究。药理学完整版第12页机体:人体、动植物体、病原体,一切含有生理生化功效物体。药理学完整版第13页药理学:是研究药品与机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一门学科。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相互联系桥梁学科。药理学完整版第14页

药理学任务是研究两个方面问题:1.药品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品对机体作用及其规律,说明药品防治疾病机制。

药品作用:作用原理、适应症、不良反应药理学完整版第15页2.药品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品处置动态改变。包含药品在机体内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代谢)及排泄四个过程。尤其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改变规律。

药效学和药动学是同时进行,相互联络过程。药理学完整版第16页

药理学研究药效学和药动学目标在于:1.充分发挥药品治疗效果,提升临床用药安全性,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2.帮助医药卫生工作者合理用药。3.为寻找新药提供线索。4.有利于说明药品作用机制,深入了解机体功能生理生化过程本质。药理学完整版第17页药理学研究内容: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桥梁科学,也是药学和医学之间桥梁科学。药理学研究内容是经过利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医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利用药剂学、药品分析化学、合成药品化学、天然药品化学等药学基础理论和知识,说明了药品对机体作用和作用机制及机体对药品动态处置反应。药理学完整版第18页药理学是一门试验性学科,在严格控制试验条件下做药品动物试验、三期临床试验、药动学试验及毒理学试验等。由此观察药品作用、毒副反应及药动学。药理学完整版第19页药品、食物、毒物之间并无绝正确界限,有时药物与毒物之间仅存在着量差异。比如食盐、葡萄糖及维生素都可作为食物,但在人体缺乏这些必需物质时,食盐、葡萄糖注射液及维生素就成为药品;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高血压病人食用过多食盐或补给过量生理盐水反而会加重病情,此时食盐就成为毒物。所以,在药理学研究中毒理学研究是必不可少内容。药理学完整版第20页

毒理学:研究药品对机体毒性反应,中毒机制及其防治方法一门独立学科,是药理学研究不可缺乏内容之一。总而言之,对于新药研究,必须进行临床前药理试验研究,充分了解其药效学、药动学作用规律及毒性后,才能申请临床试用。药理学完整版第21页1.2药品与药理学发展简史宏观---微观---宏观系统、器官---分子水平---系统、器官单克隆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及基因敲除技术;生物基因靶向治疗技术;定点给药技术。药理学完整版第22页传统本草阶段近代药理学发展史当代药理学阶段药理学完整版第23页传统本草阶段代表作成书时间收载药品数意义神农本草经公元一世纪365种我国最早药品学著作新修本草唐代(公元659年)844种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药典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公元1596年)1892种190万字获国际医药界广泛重视大约著于汉代(两千年前)共收载药品365种,是世界最早药品学著作之一(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大黄(导泻)、麻黄(止喘)。明朝李时珍长久自已上山采药,才写了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190万字,收载药品1892种,插图1160帧,药方11000条。对世界药品科学发展作了重大贡献。如麻黄治喘,砷剂治梅毒。比西方最早纽伦堡药典还早883年。药理学完整版第24页近代药理学发展史代表科学家时间药品试验德国Serttimer1804年吗啡狗,镇痛法国MagendiBemald1819年1856年士宁筒箭毒碱青蛙,脊髓作用青蛙,神经肌接头阻断德国Buchheim及Schmiedberg1832~1921年创建试验药理学药理学完整版第25页当代药理学阶段20世纪初开始,利用人工合成化合物及改造天然有效成份分子结构作为新药品起源发展新药是这个时期药品研究突出特点。药理学完整版第26页20世纪初,德国Ehrich(1909)发觉胂凡纳明能治疗锥虫病和梅毒。从而开始用合成药品治疗传染病。药理学完整版第27页德国Domagk(1935)发觉磺胺类可治疗细菌感染。药理学完整版第28页1940年英国Florey从青霉菌培养液中分离出青霉素,并开始将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开辟了抗寄生虫病和细菌感染药品治疗,促进了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发展。药理学完整版第29页近年来,因为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迅猛发展,以及新技术在药理学中应用,药理学有了很大发展:药理学完整版第30页对药品作用机制研究,已由原来系统、器官水平,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受体、分子和量子水平药理学完整版第31页已分离纯化得到各种受体(如N胆碱受体等);阐明了各种药品对钙、钠、钾离子通道作用机制。

药理学完整版第32页从中药中提出镇痛药罗通定,解痉药山莨菪碱,强心式类药羊角拗甙、黄夹甙和铃兰毒甙,抗疟药青蒿素,抗癌药喜树碱和紫衫醇等,均在临床有广泛应用。药理学完整版第33页在药理学深度和广度方面,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学科:生化药理学、分子药理学、量子药理学、神经药理学、免疫药理学、遗传药理学、时辰药理学等边缘学科。分别从不一样方面研究药品作用基本理论。药理学完整版第34页最近还开设了临床药理学,研究药品和人体相互作用规律、说明药品临床疗效、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药品相互作用以及新药临床评价等。这些分支学科建立和发展,大大充实与丰富了药理学研究内容。药理学完整版第35页

时辰药理学:硕士物活动时间节律周期改变。形成药理学一门分支学科。药理学完整版第36页1.3药理学研究方法药理学是一门试验科学,其研究可在整体、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研究方法有:1、试验药理学方法2、试验治疗学方法3、临床药理学方法药理学完整版第37页1.4新药药理学研究

新药药理学研究包含临床前药理研究和临床药理研究。新药起源:(1)对已知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2)合成新型结构药品(3)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分离(4)应用生物技术和基因重组方法制备药理学完整版第38页不论从哪种路径得到新产品,都必须经过临床前药理试验和临床药理研究。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审查同意后上市。药理学完整版第39页1.3.1临床前药理试验

临床前药理研究是新药能否进入临床试验先决条件。(在动物上进行试验)药理学完整版第40页(1)药效学研究指与该新药防治作用相关主要药理作用研究药理学完整版第41页(2)普通药理学研究指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广泛药理作用研究。药理学完整版第42页(3)药动学研究对新药给药方案设计、制剂改革、药效提升或毒性降低等含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药理学完整版第43页(4)新药毒理学研究包含全身性用药毒性试验、局部用药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和药品依赖性试验。目标在于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药理学完整版第44页1.3.2临床药理试验包含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试验人数普通在20~30人Ⅱ期临床试验:试验人数普通在200~300人药理学完整版第45页Ⅲ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前扩大临床试验。在我国,在Ⅱ期临床试验后即可申请新药生产,在同意试生产期间,再进行Ⅲ期临床试验。Ⅳ期临床试验:在新药同意上市后进行药理学完整版第46页第二章药品对机体作用--药效学2.1药品基本作用2.2受体理论2.3药效学概述药理学完整版第47页2.1药品基本作用药品作用:是指药品与机体组织间原发作用。广义是指改变机体生理生化功效。药品效应:是指药品原发作用所引发机体器官原有功效改变。药理学完整版第48页西医将药品作用分为兴奋和抑制。中医将药品作用分为温、良、寒。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效加强药品作用称为兴奋,引发兴奋药品称兴奋药;反之,使机体生理生化功效减弱药品作用称为抑制,引发抑制药品称抑制药。咖啡因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巴比妥类药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完整版第49页2.1.1药品作用方式从药品作用发生原理分为

直接作用(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继发作用)

间接作用是经过机体反射机制或生理性调整而产生。药理学完整版第50页洋地黄直接作用于心脏,加强心肌输出量。而洋地黄强心作用结果,使肾血流量增加、尿量增多、减轻心水肿。这就是间接作用。药理学完整版第51页

从药品作用部位分为局部作用全身作用(吸收作用)

药理学完整版第52页药品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之前在用药部位发挥直接作用,即局部作用。药品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发挥全身作用作用。大部分临床应用药品都是发挥此作用。口服MgSO4在肠道中不吸收,所以有导泻作用。这就是发挥局部作用。药理学完整版第53页2.1.2药品选择性药品对某种组织或器官作用尤其显著。药品之所以有选择性,是因为药品与组织或器官亲和力大,而且组织或器官细胞对药品敏感性高。选择性高药品活性也较高,而且不良反应少。临床惯用选择性高药品,但也有例外:广谱抗生素选择性是相正确,不是绝正确。药理学完整版第54页2.1.3药品作用两重性药品作用与人体时,首先能够防病、治病,这就是治疗作用;另首先有一些与治疗作用无关,甚至会引发对病人不利反应,这就是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充分发挥药品治疗作用,尽可能减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药理学完整版第55页治疗作用:

1.对因治疗

也称治本,消除发病原因。

2.对症治疗

也称治标,用药品改进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发病原因。药理学完整版第56页普通来讲,对因治疗比对症治疗主要,但对一些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症状,这时对症治疗十分主要。小儿高热可引发惊厥,继而损伤神经系统。此时高热症状成为主要处理矛盾应及时采取解热镇痛药治疗,同时适用抗生素。猛烈疼痛可引发休克,这时应用镇痛药缓解疼痛。急症治标,缓症治本。药理学完整版第57页不良反应:与用药目标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反应。没有不良反应药品基本没有。药理学完整版第58页不良反应类型有:

(1)副作用:治疗量时出现与治疗目标无关不适反应。普通较轻微,是可逆性功效作用。药品代谢完,副作用解除。产生原因是药品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药理学完整版第59页阿托品可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加紧心律等。在全身麻醉时,利用抑制腺体分泌作用,而平滑肌松弛引发腹气胀、尿潴留等即是副作用。利用其解痉作用时,抑制腺体分泌引发口干、心律加紧即是副作用。

药理学完整版第60页副作用是用治疗量时出现,通常是难以防止。这可事先向病人讲清楚,以免误认为病情加重。有些药品副作用可设法纠正。如用麻黄碱治疗支气管哮喘时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可引发病人失眠,若同时服用催眠药可纠正。药理学完整版第61页(2)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发不良反应。普通在超极量时才会发生,有时也可因为病人遗传缺点、病理状态或适用其它药品引起,在治疗量时即出现中毒反应。

由用药剂量过大而马上发生毒性作用称急性毒性因长久用药后逐步发生毒性作用称慢性毒性。药理学完整版第62页毒性反应对病人危害性较大,可能会在药品代谢完后,形成病理循环,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及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效等方面造成功效性或器质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药理学完整版第63页通常药品毒性反应是可预期。如有损伤造血系统或肝、肾功效药品,应定时检验相关生化指标。而且在用药时应注意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必要时停药或改用其它药品。药理学完整版第64页(3)变态反应:机体受药品刺激,发生异常免疫反应,引发生理功效障碍或组织损伤。致敏原能够是药品本身,药品在体内代谢产物,药品制剂中杂质。对于易致过敏药品或过敏体质病人,用药前进行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

变态反应发生几乎与剂量无关。药理学完整版第65页(4)继发性反应:因为药品治疗作用引发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人胃肠道内有许多寄生菌,这些菌群之间相互制约,维持着平衡共生状态。若长久服用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肠道中菌群相对平衡,以至于耐药菌大量繁殖,引发继发性感染,又称二重感染。药理学完整版第66页(5)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留生物效应。服用长时间作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日清晨仍有困倦、头昏、乏力等后遗效应。药理学完整版第67页(6)致畸作用:药品影响胚胎正常发育而引发畸胎,属慢性毒性范围。反应停(沙利度胺)刚上市时,认为十分安全,在西欧曾被广泛用于孕妇早期妊娠反应,几年后,发觉此药造成了畸形胎儿,致使四肢短小。

三致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药理学完整版第68页2.2受体理论受体理论是药效学基本理论之一。它将药品作用机制从器官、组织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是解释药物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品分子结构和效应之间关系一个基本理论。药理学完整版第69页1876年Langley提出受体假设,他用存在“受体物质”(receptivesubstance)来解释阿托品和毛果芸香碱对猫唾液分泌拮抗作用。受体能与药品结合,用“锁和钥匙”假说来解释药品作用,即药品与受体有互补关系。近几十年来受体理论发展很快。药理学完整版第70页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效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胞浆内或细胞核内生物大分子(糖蛋白、脂蛋白)以及核酸等。药理学完整版第71页药品--受体相互作用示意图:效应细胞膜受体药品-受体复活物药品药理学完整版第72页

受体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组织和细胞上。当前已知分为三类:细胞膜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阿片受体、组胺受体及胰岛素受体等。胞浆受体:位于靶细胞胞浆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等。胞核受体:位于靶细胞细胞核内。如甲状腺受体。药理学完整版第73页受体还能够依据受体蛋白结构分为四类:含离子通道受体:如N-型乙酰胆碱受体含Na离子通道。G蛋白偶联受体:如M-型乙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等。含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受体:如胰岛素受体。调整基因表示受体:如甲状腺受体。药理学完整版第74页受体特征:

饱和性

特异性

可逆性

高亲和力

结构专一性

立体选择性

区域分布性

生物体内存在内源性配体药理学完整版第75页2.3药效学概述

2.3.1作用于受体药品激动剂:又称完全激动剂,与受体有很大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药理学完整版第76页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低,与受体结合后只能产生较弱效应。小剂量时产生激动活性,大剂量时产生拮抗活性。药理学完整版第77页

拮抗剂:分为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

竞争性拮抗剂对受体有很强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其拮抗作用是可逆。竞争取决于浓度和亲协力。

非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不争夺同一受体,但它与受体结合后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药理学完整版第78页2.3.2药品作用机制药品作用机制是药效学研究主要内容,是研究药品为何起作用和怎样起作用。药理学完整版第79页非特异性药品作用机制主要与药品理化性质如解离度、溶解度、表面张力等相关,但与药品化学结构关系不大。药理学完整版第80页特异性药品生物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亲密相关。它们能与机体生物大分子功效基团结合,诱发一系列生理生化效应。这些药品大部分作用于酶和受体。大多数药品属这类。药理学完整版第81页1.对受体激动或拮抗

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阿托品阻断副交感神经末梢M胆碱受体。药理学完整版第82页2.影响递质释放或激素分泌

麻黄素。药理学完整版第83页3.影响本身活性物质

乙酰水杨酸抑制PG合成。药理学完整版第84页4.影响酶活性磺胺类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药理学完整版第85页5.影响离子通道

局部麻醉药抑制Na+通道,阻断神经传导。抗心律失常药可分别影响Na+,K+或Ca+通道而纠正心律失常。药理学完整版第86页2.3.3药品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构效关系:特异性药品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有亲密关系,普通来讲,结构相同化合物能与同一受体结合产生相同或相反作用。有时药品结构相同但光学活性不一样而成为光学异构体。它们药理作用存在量或质改变。药理学完整版第87页奎宁为左旋体,有抗疟作用;奎尼丁为右旋体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左旋体氯霉素有抗菌作用,而右旋体无抗菌作用。药理学完整版第88页量效关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品剂量大小与血药浓度高低成正比,也与药效强弱相关。用量太小往往无效,用量太大又会出现中毒症状。这种剂量与效应之间关系称量效关系。药理学完整版第89页经过量效关系研究,可定量分析和说明药品剂量与效应之间规律,有利于了解药品作用性质,也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药理学完整版第90页最小有效量(阈剂量):能引发药理效应最小剂量。极量:出现疗效最大剂量。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最小剂量。药理学完整版第91页惯用治疗量应比最小有效量大,而比最小中毒量小得多,且不能超出极量,以确保药品作用可靠性和安全性。药理学完整版第92页药品效应剂量无效量

惯用量极量最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最小有效量安全范围中毒量致死量药理学完整版第93页预计药品安全性可用:

治疗指数TI:TI=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治疗指数越大,药品越安全。

安全指数=最小中毒量LD5/最大治疗量ED95

安全界限=(LD1-ED99)/ED99*100%药理学完整版第94页安全范围

ED95~LD5之间距离,其范围越大越安全。药理学完整版第95页第三章机体对药品作用--药动学3.1药品体内过程3.2药动学基本概念药理学完整版第96页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品处置,即药品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动态改变。这也称为药品体内过程。其中,药品在体内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称为药品转运。代谢改变过程称为生物转化。药品代谢和排泄合称消除。药理学完整版第97页吸收

组织储存

崩解或释放

脂质屏障

分布代谢酶系静注肌注,皮下生物效应

代偿机制

胆粪便汁消除吸收代谢排泄重吸收作用部位药品作用胃肠道舌下直肠活化尿胆汁肾小管酶系统治疗作用眼鼻黏膜肺泡皮肤灭活转化肺唾液肝肠循环或受体毒性反应中央室(血液)游离型蛋白结合型作用部位外周室(组织)药液药品剂型药品颗粒胃肠道肝药理学完整版第98页3.1药品体内过程

3.1.1药品跨膜转运

药品在体内转运与转化,或从给药部位到引起药理效应,均需经过体内生物膜。药理学完整版第99页生物膜是细胞外表质膜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等总称。膜结构是以流动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蛋白质大分子(表在蛋白,内在蛋白)表在蛋白可伸缩,具吞噬、胞饮作用;内在蛋白贯通整个脂膜,组成生物膜受体、酶、载体、离子通道等。药理学完整版第100页跨膜转运方式有: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药理学完整版第101页被动转运:药品分子只能从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药品浓度成正比。特点: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消耗能量。

包含:简单扩散、膜孔滤过和易化扩散。

药理学完整版第102页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品可溶于脂质而经过细胞膜。在生理pH改变范围内,强酸、强碱以及极性强季铵盐可全部解离,不易透过生物膜,难以吸收;弱酸性或弱碱性药品则大多数是非解离型,被动扩散较快。药理学完整版第103页膜孔滤过又称水溶扩散。细胞膜上有小孔,称为膜孔。一些水溶性药品,分子直径小于膜孔,分子量小于100,可经过水溶性扩散跨膜转运。

水、乙醇、尿素等不带电荷极性分子或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都能够此方式转运;甘油较难经过;葡萄糖几乎不能经过。经典代表:肾小球滤过。

药理学完整版第104页易化扩散又称载体转运。是经过细胞膜上一些特异性蛋白质-通透酶作为载体而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每一个通透酶只能转运一个分子或离子,或与这种分子或离子结构非常相同物质。载体可被类似物占据,表现竞争性抑制作用。药理学完整版第105页当药品浓度过高时,载体可被饱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葡萄糖通透酶,铁剂转运需要转铁球蛋白。药理学完整版第106页另一个易化扩散是利用膜上存在各种离子通道蛋白,可选择性与Na+、K+、Ca2+结合形成离子通道,允许对应离子快速顺浓度差转运。离子通道可被特异性阻断剂抑制。如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可阻断Na+通道,硝苯地平阻断Ca2+通道。易化扩散速率比简单扩散快多药理学完整版第107页主动转运:又称逆流转运。转运需要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特点:1.分子或离子可由低浓度或低电位差一侧转运到较高一侧。2.有饱和现象。3.可出现竞争性抑制4.缺氧或抑制能量产生药品可抑制主动转运药理学完整版第108页膜动转运:大分子物质转运伴有膜转运,称为膜动转运。

包含:胞饮、胞吐。药理学完整版第109页胞饮又称吞饮或入胞,一些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经过生物膜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如脑垂体后叶粉剂,可从鼻黏膜给药吸收。胞吐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一些液态大分子可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如腺体分泌、递质释放。药理学完整版第110页3.1.2药品吸收及影响原因吸收:指药品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过程。

静脉注射无吸收药品吸收快慢和多少,常与给药路径、药品理化性质、吸收环境等亲密相关。药理学完整版第111页(1)消化道吸收:(2)注射部位吸收:(3)呼吸道吸收:(4)皮肤和黏膜吸收:药理学完整版第112页(1)消化道吸收:药品口服后,从胃黏膜吸收,主要经过被动转运在小肠内吸收。药品从胃肠道吸收后,都要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血液循环。药理学完整版第113页除口服外,有些药品还可由舌下给药或直肠给药分别经过口腔、直肠或结肠黏膜吸收,药品快速吸收入血液循环,无须首先经过肝脏。所以,对于在胃肠道中易遭破坏或在肝脏中被快速代谢药品,可采取这两种路径给药。如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舌下给药。药理学完整版第114页首过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品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品在经过肠黏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失活,在第一次经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造成进入血液循环有效药量降低,药效降低。这种现象称首过效应。但也有一些药品经首过效应被活化。药理学完整版第115页(2)注射部位吸收:皮下或肌肉注射(im),药品沿结缔组织扩散,经毛细血管和淋巴内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毛细血管有微孔,常以简单扩散和膜孔滤过方式转运。因为肌肉组织血流量比皮下组织丰富,所以肌肉注射吸收快。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药理学完整版第116页(3)呼吸道吸收: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药品或气体可从肺泡上皮细胞快速吸收。如乙醚。气雾剂为分散在空气中微细气体或固体颗粒,可从肺泡吸收。药理学完整版第117页(4)皮肤和黏膜吸收:完整皮肤吸收能力差,外用药品主要发挥局部作用,黏膜吸收能力远大于皮肤。鼻黏膜吸收面积大且血流丰富,需要预防中毒。如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敌敌畏、乐果)从皮肤及呼吸道黏膜吸收。吸收速度:口服<直肠<舌下<皮注<肌注药理学完整版第118页影响药品吸收原因:(1)药品理化性质:普通说,水和脂肪均不溶药品极难吸收。如BaSO4口服不吸收,可做造影剂;而水溶性钡盐口服可吸收,有剧毒。MgSO4水溶液难吸收,起导泻作用。药理学完整版第119页胃液pH值0.9~1.5,弱酸性药品可从胃黏膜吸收,但因为吸收面积小、滞留时间短,吸收量小。肠腔pH值4.8~8.2,在肠道内越往下走,pH值越高这么对弱酸弱碱药品均易吸收。所以大部分口服药品在肠道吸收。药理学完整版第120页(2)首过效应:

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哌替定、乙酰水杨酸、利多卡因。

药理学完整版第121页(3)吸收环境:胃排空、肠蠕动快慢、胃内容物多少和性质都影响口服吸收。排空快、蠕动增加或肠内容物多,可妨碍药品和吸收部位接触,使吸收减慢而少。油及脂肪等食物可促进脂溶性药品吸收。药理学完整版第122页3.1.3药品分布和影响原因:药品吸收后,经过各种生理屏障经血液转运到各组织器官过程称为分布。药理学完整版第123页药品在体内分布是不均匀,这主要取决于药品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各器官血流量、药品与组织亲和力、体液pH和药品理化性质以及血脑屏障等原因。

药品体内分布不但影响药品储存及消除速率,也影响药效和毒性。药理学完整版第124页(1)与血浆蛋白结合:药品与血浆蛋白呈可逆性结合,结合型药品因为分子量大,不能跨膜转运,无生物效应,又不能被代谢或排泄,仅暂时存放在血液中。游离型药物可转运至作用部位产生药理效应。药理学完整版第125页当游离型药品被分布、代谢或排泄,血药浓度降低时,结合型药品可释放出游离型药品。游离型和结合型药品处于动态平衡。药理学完整版第126页当血药浓度过高时,血浆蛋白结合率到达饱和,血浆内游离药品增多,可引发药效增加、甚至出现中毒反应。药理学完整版第127页蛋白结合率高药品在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同时应用两种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品,应注意药品间相互作用。如二者竞争同一血浆蛋白,其中某一个药品游离量增加。诱发毒性反应。药理学完整版第128页如磺胺类药品可在血浆结合部位竞争性置换出甲苯磺丁脲(降血糖),使后者游离性药品增多,可诱发低血糖。药理学完整版第129页(2)局部血管血流量:人体各组织器官血流量分布以肝最多,肾、脑、心次之。这些器官血流量大,药品吸收后,往往在这些器官可快速到达较高浓度。脂肪组织血流量虽小,但其面积大,是脂溶性药物巨大储库。药理学完整版第130页局部器官血流量并不能决定药品最终分布浓度,许多原因能够使早期分布药品在体内再分布。如:硫喷妥钠体内分布特征。

重分布:药品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组织器官,然后再向分布容积大组织转移,称为重分布。药理学完整版第131页(3)组织亲和力:一些药品对特殊组织有较高亲和力。如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钙沉积于骨骼;汞、砷

等重金属在肝、肾分布较多。药理学完整版第132页(4)体液pH值和药品理化性质: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值约7.0,细胞外液pH值约7.4。

弱酸性药品在碱性较大细胞外液中解离较多;

弱碱性药品在细胞内液中浓度较高。药理学完整版第133页(5)体内屏障:

主要有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药理学完整版第134页血脑屏障指血脑之间有一个选择性阻止各物质由血入脑屏障。它有利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相对稳定。分子量较大、极性较高药品不能经过血脑屏障。药理学完整版第135页胎盘屏障是指将母亲与胎儿血液隔开胎盘也起屏障作用。脂溶性高药品可经过胎盘屏障。药理学完整版第136页3.1.4药品代谢(生物转化)指药品在体内结构改变。大多数药品在肝药酶催化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其它可在肠黏膜、肾脏代谢。药理学完整版第137页药品经过代谢,由活性药品转化为无活性代谢物称灭活;也可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药品转化为有活性或活性强药品,称活化。药理学完整版第138页药品转化最终目标是促使药品排出体外。药品可为肝药酶诱导剂或抑制剂。苯巴比妥是肝药酶诱导剂,可增强酶活性。也加速了本身代谢,产生耐药性。氯霉素是肝药酶抑制剂,可抑制酶活性,使药品代谢减慢。药理学完整版第139页3.1.5药品排泄药品在体内经吸收、分布、代谢后,最终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不一样路径排出体外。非挥发性药品主要由肾脏排泄。其余可由胆汁、乳腺、肠液、唾液、泪水、汗液排出。药理学完整版第140页肝肠循环:药品经肝脏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若药品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可形成肝肠循环。

洋地黄毒苷:形成肝肠循环,使作用时间延长。药理学完整版第141页3.2药动学基本概念药品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是一个连续改变动态过程。药理学完整版第142页药-时曲线在药动学研究中,药品体内过程可用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随时间改变表示这一动态过程。在给药后不一样时间采血,测定血药浓度,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药理学完整版第143页

最低中毒浓度

药药峰时间药峰安全

浓浓度范围

度最低有效浓度

吸收吸收代谢排泄过程分布消除过程

潜伏期连续期残留期

时间药理学完整版第144页潜伏期:是指用药后到开始出现疗效一段时间。主要反应了药品吸收和分布过程。(静脉注射无潜伏期)药理学完整版第145页连续期:是指药品维持有效浓度时间。其长短与药品吸收及消除速率相关。药理学完整版第146页残留期:是指体内药品已降到有效浓度以下,但又未从体内完全消除。其长短与消除速率相关。残留期长,药品从体内消除慢,重复用药易积蓄中毒。药理学完整版第147页药峰浓度:是指用药后所能到达最高浓度,通常与药品剂量成正比。药峰时间:是指用药后所能到达最高浓度时间药理学完整版第148页生物利用度:指药品制剂被机体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一个量度。F=血液中浓度/给药剂量*100%

药理学完整版第149页生物利用度低,体内作用小。为确保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药品质量标准中,有不少药品制剂将生物利用度作为质量控制标准。药理学完整版第150页第四章影响药效原因4.1机体方面原因4.2药品方面影响药理学完整版第151页药品防治疾病疗效,受多方面原因影响:病人年纪、性别、病理状态、个体差异、遗传原因和精神原因等;药品剂量和剂型、给药途径以及重复给药间隔时间长短和连续次数等也可影响药品作用强度,甚至改变机体对药品敏感性。药理学完整版第152页在临床上,常同时应用各种药品,所以,要了解药物相互作用,方便更加好用药,即确保疗效,又降低不良反应。药理学完整版第153页4.1机体方面原因年纪和性别影响药品在体内分布与体重、体液和脂肪含量亲密相关。不一样年纪、性别和体型人,其体液和脂肪含量不一样。药理学完整版第154页婴儿体液占体重70%,到一岁时降至57%,已靠近成人值。另外,新生儿细胞外液占体重45%,近一岁时降至27%,水盐代谢率也较成人快,故婴儿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药品敏感。药理学完整版第155页因为小儿生理特点与成人不一样,即使按体重给药,儿童对药品反应与成人不一样。对婴幼儿用药,必须考虑他们生理特点。药理学完整版第156页老年人对药品反应性也与成人不一样,老年人用药剂量普通为成年人剂量3/4。另外,还要考虑到老年人疾病影响,如患动脉硬化,应慎用升压药和剧泻药。

药理学完整版第157页妇女体重较男子轻,体液总量占体重比率低于男子,脂肪占体重比率高于男子。另外,在生理功效方面,妇女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期等特点,这些都影响药品吸收分布。药理学完整版第158页功效和病理状态影响病人功效状态可影响药品作用:

强心苷可治疗心功效不全,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减慢,但对正常心肌无显著作用;

解热镇痛药只对发烧病人有退热作用,对正常体温无影响。药理学完整版第159页病人病理状态也可影响药品作用:

肝功效不全者用甲苯磺丁脲、氯霉素等,因为肝脏生物转化速率减慢,因而作用加强,连续时间延长;用可松等需在肝脏经生物转化后才有效,因而作用减弱。药理学完整版第160页肾功效不全者可使庆大霉素等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排出减慢,易引发积蓄中毒。药理学完整版第161页营养不良者不但体重较轻,而且因为蛋白质、维生素、钙、镁等缺乏,使蛋白质合成降低,药品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型药品增多,易引发药品中毒。因为脂肪组织较少,影响药品储存。其它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功效失调等也影响药品作用。药理学完整版第162页个体差异和遗传原因

在基本条件相同情况下,多数病人对药品效应基本相同。但有少数病人对药品反应有所不一样,这称为个体差异。个体差异表现有量差异,甚至有质不一样。

药理学完整版第163页量差异是指人群对药品敏感性不一样,个体间差别很大。产生个体差异原因主要是药品体内过程差异,尤其是药品代谢影响。质差异如变态反应,这是因为免疫反应异常所引起一个特殊类型过敏反应。药理学完整版第164页个别病人用治疗量药品后,出现极敏感或极不敏感反应,或出现与往常性质不一样反应称特异质。现在知道一些药品异常反应与遗传相关。

药理学完整版第165页少年型贫血是因为胃缺乏内在因子,使维生素B12在肠内不能吸收。组织中运铁蛋白过饱和,它在组织内积蓄,皮肤出现色素从容。药理学完整版第166页种属差异不一样种属动物对同一药品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量差异,即作用强弱与维持时间长短不一样;有时也可表现为质差异,这种差异称种属差异。药理学完整版第167页4.2药品方面影响剂量和剂型影响同一药品在不一样剂量或浓度时,作用强度不一样,有时可作不一样用途。药理学完整版第168页防腐消毒药乙醇,70%乙醇杀菌效力最强,用于皮肤和体温计等消毒;更高浓度可使细菌表层蛋白质凝固,妨碍药品渗透菌体内,杀菌效力反而降低浓度低一些40%~50%乙醇涂擦肤,预防发生褥疮;用20%~30%乙醇涂擦皮肤,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进血液循环,依靠乙醇蒸发散热降低体温。药理学完整版第169页催眠药小剂量可产生镇静作用,中等剂量有催眠作用,大剂量可出现抗惊厥作用。药理学完整版第170页药品剂型可影响药品体内过程,主要表现在吸收和消除方面:水溶液注射液吸收较油剂和混悬剂快,但作用维持时间较短。口服给药吸收速率为:水溶液>散剂>片剂。药理学完整版第171页给药路径和重复用药影响

不一样给药路径可影响药品作用。不一样给药路径药效出现时间快慢为:

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口服硫酸镁可作剧泻药,肌肉注射则有降压和抗惊厥作用。药理学完整版第172页

给药时间和次数许多药品应在适当初间用药。普通说,饭前服药吸收很好,且发挥作用较快;饭后服药吸收较差,显效也较慢。但有刺激性药品,宜饭后服用,可降低对胃肠道刺激。药理学完整版第173页用药次数应依据病情需要,以及药品消除速率而定。对t1/2短药品,给药次数要对应增加。长期用药应注意防止积蓄中毒。药理学完整版第174页

重复用药

耐受性:在连续用药过程中,有药品药效会逐步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称耐受性。

亚硝酸酯类扩血管作用,连续用药数天即可产生耐受性。2~3周后耐受性达高峰,停药十天后,又可恢复其作用。药理学完整版第175页

若在短时间内连续用药数次后,马上产生耐受性,称快速耐受性。

麻黄碱、加压素等药很轻易产生快速耐受性。药理学完整版第176页有时机体对某种药品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品敏感性也降低,称交叉耐受性。酒瘾者对乙醚麻醉作用、对苯巴比妥镇静催眠作用反应性降低。药理学完整版第177页

耐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主要是因为病原体经过基因变异而产生。此时往往需要加大剂量或改用其它有效药品。药理学完整版第178页药品依赖性:是指一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