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知识产权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_第1页
扬州市知识产权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_第2页
扬州市知识产权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_第3页
扬州市知识产权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_第4页
扬州市知识产权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市知识产权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扬州市委、市政府作出“精致扬州、创新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总体部署。进入“十二五”时期,扬州市将跨越人均GDP超一万美元的门槛,经济社会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扬州市提出以创新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以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努力把扬州建成创新产业发达、创新技术领先、创新载体优良、创新人才富集、创新体系健全的创新城市。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新扬州”建设不断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扬州市知识产权(专利)发展的总体情况(一)扬州市专利申请与授权总量分析近年来,扬州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06年扬州市专利申请量2573件,授权量1189件;2007年专利申请量4162件,同比增长达到了61.76%,专利授权量1577件,同比增长32.63%;2008年专利申请量6124件,申请量2003件;2009年,扬州市专利申请总量是7468件,专利授权量为2524件;2010年,扬州市专利申请总量达到9980件,同比增长33.6%,专利授权量为3790件;2011年扬州市专利申请总量突破万件大关,达到14459件,同比增长44.9%,专利授权量为5344件,同比增长41%。仅用了两年就完成了专利申请量翻一番的目标(见图1)。图1扬州市2007~2011年专利申请与授权总量柱状图(二)扬州市专利授权量与GDP关系分析以扬州市“十一五”期间各年的GDP和对应年度专利授权量之间的关系,作为衡量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指标(见表1),扬州市GDP总值的增长速度比专利授权量增长的速度快,单位GDP专利授权数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表1扬州市2006~2011年专利授权量与GDP增速(三)扬州市与其他地区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比较分析同省内及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扬州市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总体情况处于中游水平。从2006年到2011年,南京市、苏州市、盐城市与扬州市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可分别见图2和图3。图2扬州市与江苏省内其他主要城市2006~2011年专利申请量对比图图3扬州市与江苏省内其他主要城市2006~2011年专利授权量对比图(四)扬州市专利申请类型分析在专利申请的类型中,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三种专利均呈现出逐渐递增的态势。2006年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为400件,实用新型为981件,外观设计为1192件。2007年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为514件,实用新型为1288件,外观设计为2360件。2008年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为907件,实用新型为1400件,外观设计为3817件。2009年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1157件,实用新型1949件,外观设计4362件。2010年发明专利2068件,实用新型2575件,外观设计5337件。2011年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3154件,实用新型3658件,外观设计7647件。三种专利中外观专利的申请量最大,其次为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最少(见图4)。图4扬州市2006~2011年三种专利申请量对比图(五)扬州市专利申请主体分析从专利申请的主体看,专利申请人可以分为五类:企业、个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机关团体。总体上,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与高校科研机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呈现出同步增长态势,其中个人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明显高于其他主体,企业的专利申请授权量相对于其他主体具有明显优势(见表2)。表2扬州市2006~2011年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主体构成一览表(六)扬州市重点企业专利申请与授权类型分析对扬州市2011年度“工业百强企业”的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进行分析,为调查研究需要选取前十强企业,即扬州市环洲船用材料有限公司、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实友化工(扬州)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江苏石油勘探局、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川奇光电科技(扬州)有限公司、仪征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江苏扬力集团有限公司、扬州科进船业有限公司等。其中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2家,总专利申请量为9件,总专利授权量为3件;民营企业4家,总专利申请量为72件,总专利授权量为34件;三资企业4家,总专利申请量为92件,总专利授权量为54件。“三新”企业共2家,总专利申请量为46件,总专利授权量为20件;船舶业企业共计3家,总专利申请量为43件,总专利授权量为29件;汽车业企业1家,总专利申请量为13件,总专利授权量为9件;化工业企业共3家,总专利申请量为30件,总专利授权量为18件;机械制造业企业1家,总专利申请量为41件,总专利授权量为15件(见表3)。表3扬州市2011年“工业百强企业”前十名专利情况一览表(2011年总量)(七)扬州市重点行业专利授权量分析对扬州“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行业的专利情况进行分析,重点有运输业(汽车、船舶)、机械工程业、化工业(化学、纺织)、“三新”(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产业。2006年运输业专利授权量为5件,机械工程业为4件,化工业为26件,“三新”产业为7件,仅占总量的16.7%。2007年运输业专利授权量为10件,机械工程业为7件,化工业为35件,“三新”产业为11件。2008年运输业专利授权量为18件,机械工程业为9件,化工业为49件,“三新”产业为13件,占总量的14.6%。2009年运输业专利授权量为35件,机械工程业为17件,化工业为58件,“三新”产业为21件,占总量的16%。2010年运输业专利授权量为51件,机械工程业为18件,化工业为63件,“三新”产业已有45件,占总量比重已达到25.4%。到2011年运输业专利授权量为65件,机械工程业为29件,化工业为97件,“三新”产业为48件,占总量的20%。可见,重点行业的专利授权量逐年增长,随着政府的逐步重视,“三新”产业的增长比较明显,占专利授权总量比重逐渐加大(见表4、图5)。尽管和省内外先进城市相比,扬州市专利申请的起点较低,但近年来扬州市专利保护迅速发展,在总体上呈现出数量不断增长、内涵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这表明扬州市“以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的知识产权创新战略已经初步取得明显成效。表4扬州市2006~2011年重点行业专利授权量一览表图5扬州市2011年度重点行业专利授权量对比图二扬州市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战略实施情况分析与评价课题组在本次调研活动中采用了调查问卷和重点访谈的调查方式,调查了本市的企业、科研院校、中介机构和政府机构等,从中挑选出50个研究对象,以此为基点对扬州市的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专利开发应用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基本结论。(一)扬州市重点企业在专利开发应用中取得了一定成绩1.扬州企业技术创新与专利研发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条件不断优化,企业满意度高(1)企业对政府扶助政策的满意度较高,开启政企合作的新模式。企业专利研发过程中获得政府部门的帮助,企业在申请专利时获得过地方政府或国家的资助,且资助比例较高,作用显著。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在专利研发过程中获得政府部门的帮助,其中得到财政部门财政资助的企业占41.6%,得到税务部门给予的税收优惠的企业占29.2%,另外得到政府及管委会培训帮助的企业占12.5%。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在申请专利时获得地方政府或国家的资助,占比54.2%。在被调查的企业中,37.5%的企业对扬州市的知识产权政策非常满意,50%的企业对扬州市知识产权政策基本满意,但同时也有12.5%的企业对扬州市知识产权政策有所期待,说明企业对政府的知识产权政策的满意度较高,政府有关知识产权的工作赢得了企业的认同。(2)中介机构在企业专利开发应用上起着独特的作用,企业与中介机构紧密联系。企业与各种中介服务机构有机联系,企业在专利研发的过程中得到过金融机构的财政支持;在专利申请时,有83.3%的企业选择委托专利服务机构申请,说明企业在专利申请时对中介机构的依赖较高;在发生专利侵权时,有16.7%的企业通过委托中介机构调查被侵权的情况,还有45.8%的企业会聘用专利专业律师进行专利诉讼,其中90%的企业选择扬州本市的律师。2.扬州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专利研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战略意识逐渐增强(1)企业内部科技创新和专利研发的领导与管理机构设置不断健全,制度与管理人员配置逐渐完备。被调查企业中83%的企业由主要领导负责专利工作,还有4%的企业表示正在考虑设置。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在内部建立了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还有8.3%的企业表示正在考虑设置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在没有设置专门部门管理专利事务的企业中,大部分也在技术中心、法务部、办公室等部门下设置了专利管理的相关岗位。被调查企业中,有79.1%的企业在内部制定了专利管理的相关制度,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制度的具体实施。(2)扬州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意识逐渐增强,鼓励创新成为扬州企业的共识。在被调查企业中,有37.5%的企业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有50%的企业表示正在制定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共计占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87.5%。有87.5%的被调查企业在企业内设立了鼓励员工技术创新和申请专利的机制,奖励方式包括科技奖励(占71.4%)、技能工资(占28.5%)、技术入股(占4%)以及科技项目承包(占14.2%)。其中被调查的国有企业均采取科技奖励的方式,而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奖励机制更为灵活,25%的民营企业采取技能工资奖励方式,11%的民营企业采取技术入股的奖励方式,77.8%的民营企业有科技奖励方式。3.扬州企业加大对专利研发的投入,在技术创新和专利研发中产学研合作日趋紧密,合作成效初步显现企业注重对专利研发的投入,企业每年投入研发经费作为企业投资的重点。被调查的企业均注重对专利研发的投入,其中2011年度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10万以下的占12.5%,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10万~50万元的占29.1%,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50万~100万元的占20.8%,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100万~200万元的占12.5%,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200万元以上的占16.7%。另外,在被调查的企业中,2011年度企业研发经费占总投资5%以下的达到50%,企业研发经费占总投资5%~10%的有29.1%,企业研发经费占总投资10%~20%的有8.3%,可见企业对专利研发的投入较大,重视度提高,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一些企业内部设立了科研院所、博士后流动站及院士工作站,可见企业创新机制逐步向高端发展。4.企业专利转化程度较高,专利价值实现途径多元化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专利的价值,企业既自己实施专利技术,同时也进行专利转让或许可使用,并从中获益,或者将专利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投资,扩大投资面积,或者将专利技术出资、入股,或者用专利技术质押并获得贷款。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79.1%的企业自己实施专利技术;有8.3%的企业进行过专利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并从中获益;有29.2%的企业将专利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投资,扩大投资面积;还有16.7%的企业将专利技术出资、入股;甚至还有4.2%的企业用专利技术质押并获得贷款。其中2011年度专利许可使用收益在2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20.8%,专利许可使用的收益在5万~10万元的企业占8.3%。(二)扬州市重点企业专利开发应用中的不足之处一是企业对研发的投入相较而言仍属偏低水平,个别企业没有研发资金投入。二是部分企业的专利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相当的企业没有主要领导负责专利工作,企业内部没有专利管理制度以及专利管理人员、没有制定知识产权战略。三是企业的专利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企业遭遇过重复侵权行为,并且亦有企业没有聘用律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帮助企业设计专利保护制度,等等。三“创新扬州”建设的知识产权(专利)战略实施构想(一)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带头作用,形成技术创新的羊头效应扬州市在科技创新中涌现出众多的龙头企业,像宝胜集团、牧羊集团这样的大集团,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应该充分发挥这些龙头企业在专利技术开发应用上的带头作用,形成羊头效应,促进扬州市技术创新的整体进步,推动“创新扬州”建设。要改变各家企业单打独斗的现状,鼓励扬州市的各大支柱产业组建行业联盟,通过基础专利和核心专利的交叉许可,构建产业或行业共享的专利池,在技术创新方面形成合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形成集团优势。例如,宝胜集团大力开展自主科技创新,成为国内电缆行业中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建立了江苏省电线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了一批企业自有核心制造技术。宝盛集团有能力在电缆行业率先建立专利联盟,形成电缆领域的专利池,提升专利应用效益。(二)发挥高新技术园区在技术创新中的主阵地作用,形成技术创新的集聚效应高新技术园区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目前扬州市有八区二园,以2%的已开发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40%的财政总收入,65%的GDP以及55%的高新技术产值都是在园区创造的。近三年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有85%都集中在园区。要引导园区内同行业企业和关联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形成技术创新的叠加和共享,促进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的聚集效应和技术应用的乘数效应。国家发改委在《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关配套条件的企业实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知识产权是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黏结剂和催化剂”。产业集群通过核心企业示范和带动发展,产业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在一定空间地域密集转化、成批扩散,形成企业知识产权协作机制。在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日益融合的背景下,扬州企业要改变忽视专利申请的现状,并由单纯追求专利申请数量向注重提升专利申请内涵转变,在各个关键环节全面掌握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三)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有机融合,提高专利技术的转化率,形成技术创新的链式效应扬州市要围绕加快完善政府为主导、以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相结合、有扬州特色的区域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