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1.6条地勘给出此值(郑州Ⅱ类)抗震等级:规范6.1.2条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1.6条地勘给出此值(郑州Ⅱ类)抗震等级:规范6.1.2条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A.0.14《高规》3.3.17条3.3.17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1框架结构可取0.6~0.7;2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3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评论1)由此可见,周期折减系数的大小与楼上的其他条件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看填充墙的多少而定的(评论2)周期折减主要是看填充墙的多少,填充墙越多,折减的也就越多,周期折减的实质是考虑填充墙对结构刚度增大的贡献,使得地震作用增大。不然的话梁的配筋(尤其是支座负筋)就偏于不安全了。把填充墙当作线荷载输入的时候,只是考虑了其重量,其刚度就是靠周期折减。《高规》3.3.17条3.3.17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1框架结构可取0.6~0.7;2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3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评论1)由此可见,周期折减系数的大小与楼上的其他条件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看填充墙的多少而定的(评论2)周期折减主要是看填充墙的多少,填充墙越多,折减的也就越多,周期折减的实质是考虑填充墙对结构刚度增大的贡献,使得地震作用增大。不然的话梁的配筋(尤其是支座负筋)就偏于不安全了。把填充墙当作线荷载输入的时候,只是考虑了其重量,其刚度就是靠周期折减。结构计算振型数的确定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抗规》第5.2.2条规定: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确定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可只取前2~3个振型,当基本自振周期大于15s或房屋高宽比大于5时,振型个数应适当增加。《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规》)第3.3.10条规定:对于不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结构,结构计算振型数规则结构可取3;当建筑较高、结构沿竖向刚度不均匀时,可取5~6。上述规范的条文说明均要求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90%所需的振型数。《高规》第5.1.13条规定: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计算时,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TAT在TAT-4.out文件、SATWE在WZQ.out文件、PMSAP在工程名-TB.RPT文件中查看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我们都知道,结构计算振型数增加,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增大,即内力和变形增大;振型数如取少了,后续振型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未能计入,导致计算结果不安全,所以,振型数要尽量取得多。但对大型结构,过多的振型数,导致运算时间过长,并对计算机的内存也要求大,而最后的那些高振型对结构地震作用贡献也不大,因此,也不必所有的振型都计算,当有效质量系数超过0.9,就意味着计算振型数够了;如果小于0.9,说明后续振型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不能忽略,应增加振型数重算。需要注意的是,振型数也不能超过结构固有振型总数,否则,会引起计算的混乱,以致造成严重的分析错误。结构固有振型总个数等于结构自由度总数。每块刚性楼板上所有的节点只有3个自由度(2个独立的水平平动自由度和1个转动自由度),每个弹性节点各有2个独立的水平平动自由度。也就是说,对于有n块刚性楼板的结构,独立于刚性楼板的弹性节点数为m,则结构的自由度数为(3n+2m)个。所以,当结构存在大量弹性楼板、越层柱、大开洞错层时,如空旷的错层工业厂房、体育馆等,按常规的以楼层数为基数来确定振型数,有时很可能远远不够。所以,检查计算结果时,有效质量系数是否超过0.9,是必须检查项目之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5.2.2条《高规》3.3.10条m=3(振型分解反映谱法)一般取3(规则结构)nmax≤3×层数(1)振型个数不能超过结构固有的振型总数,因一个楼层最多只有三个有效动力自由度,所以一个楼层也就最多可选3个振型。若超过,则会造成地震力计算异常。
(2)对于进行耦联计算的结构,所选振型数应大于9个,多塔结构应更多些,但要注意应是3的倍数。
(3)对于一个结构所选振型的多少,还必需满足有效质量系列化大于90%.在WDISP.OUT文件里查看。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7.2.1条,7.2.1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7.2.1确定。地面粗糙度可分为A、B、C、D四类:——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7.2.1条,7.2.1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表7.2.1确定。地面粗糙度可分为A、B、C、D四类:——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7.1.2条,对与高层、高耸以及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其他结构,基本风压应适当提高,并应由有关的结构设计规范具体规定。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3.2.2条,对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按规范的解释,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都是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7.3.1条,μs=0.8+0.5=1.3
恒活荷载计算信息:1:一次性加载计算:主要用于多层结构,而且多层结构最好采用这种加载计算法。因为施工的层层找平对多层结构的竖向变位影响很小,所以不要采用模拟施工方法计算。2:模拟施工方法1加载:就是按一般的模拟施工方法加载,对高层结构,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计算。但是对于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7.3.1条,μs=0.8+0.5=1.3恒活荷载计算信息:1:一次性加载计算:主要用于多层结构,而且多层结构最好采用这种加载计算法。因为施工的层层找平对多层结构的竖向变位影响很小,所以不要采用模拟施工方法计算。2:模拟施工方法1加载:就是按一般的模拟施工方法加载,对高层结构,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计算。但是对于“框剪结构”,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在导给基础的内力中剪力墙下的内力特别大,使得其下面的基础难于设计。于是就有了下一种竖向荷载加载法。3:模拟施工方法2加载:这是在“模拟施工方法1”的基础上将竖向构件(柱、墙)的刚度增大10倍的情况下再进行结构的内力计算,也就是再按模拟施工方法1加载的情况下进行计算。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传给基础的力比较均匀合理,可以避免墙的轴力远远大于柱的轴力的不和理情况。由于竖向构件的刚度放大,使得水平梁的两端的竖向位移差减少,从而其剪力减少,这样就削弱了楼面荷载因刚度不均而导致的内力重分配,所以这种方法更接近手工计算。但是我认为这种方法人为的扩大了竖向构件与水平构件的线刚度比,所以它的计算方式值得探讨。所以,专家建议:在进行上部结构计算时采用“模拟施工方法1”;在基础计算时,用“模拟施工方法2”的计算结果。这样得出的基础结果比较合理。(高层建筑)“刚性楼板”与“弹性搂板”(1)刚性楼板是是指平面内设定为刚度无限大,内力计算时不考虑平面内外变形,与板厚无关,程序默认楼板为刚性楼板。(2)弹性搂板:必需以房间为单元进行定义,与板厚有关,分以下三种情况:弹性搂板6:程序真实考虑楼板平面内、外刚度对结构的影响,采用壳单元,原则上适用于所有结构。但采用弹性搂板6计算时,楼板和梁共同承担平面外弯矩,其结果梁的配筋偏小,楼版承担的平面外弯矩计算配又未考虑,此外计算工做量大,因此该模型仅适用板柱结构。弹性搂板3:程序设定楼板平面内刚度为无限大,而仅考虑平面外刚度对结构的影响,采用壳单元,因此该模型仅适用厚板结构。弹性膜:程序真实考虑楼板平面内刚度,而假定平面外刚度为零。采用膜剪切单元,因此该模型适用钢楼板结构。注意:(1)弹性搂板仅适用于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2)不适用于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建筑。(3)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建筑中存在有弹性搂板时,可近似的按开洞处理,但要注意人工将荷载分配到周边梁上。pkpm的satwe板块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理解
根据《抗规》3.4.2、3.4.3、4.3.5
对于楼层位移和HYPERLINK"/baike/detail.asp?t=层间位移"层间位移比控制,规范规定是针对刚性楼板假定情况的,若有不与楼板相连的构件或定义了弹性楼板,那么,软件输出的结果与规范要求就不同了。
“刚性楼板”与“弹性搂板”(1)刚性楼板是是指平面内设定为刚度无限大,内力计算时不考虑平面内外变形,与板厚无关,程序默认楼板为刚性楼板。(2)弹性搂板:必需以房间为单元进行定义,与板厚有关,分以下三种情况:弹性搂板6:程序真实考虑楼板平面内、外刚度对结构的影响,采用壳单元,原则上适用于所有结构。但采用弹性搂板6计算时,楼板和梁共同承担平面外弯矩,其结果梁的配筋偏小,楼版承担的平面外弯矩计算配又未考虑,此外计算工做量大,因此该模型仅适用板柱结构。弹性搂板3:程序设定楼板平面内刚度为无限大,而仅考虑平面外刚度对结构的影响,采用壳单元,因此该模型仅适用厚板结构。弹性膜:程序真实考虑楼板平面内刚度,而假定平面外刚度为零。采用膜剪切单元,因此该模型适用钢楼板结构。注意:(1)弹性搂板仅适用于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2)不适用于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建筑。(3)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建筑中存在有弹性搂板时,可近似的按开洞处理,但要注意人工将荷载分配到周边梁上。pkpm的satwe板块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理解
根据《抗规》3.4.2、3.4.3、4.3.5
对于楼层位移和HYPERLINK"/baike/detail.asp?t=层间位移"层间位移比控制,规范规定是针对刚性楼板假定情况的,若有不与楼板相连的构件或定义了弹性楼板,那么,软件输出的结果与规范要求就不同了。
在“地震作用分析方法”中:“侧刚计算”采用的是刚性楼板假定,该项选不选都可以。:“总刚计算”,如果没有定义弹性楼板且没有不与楼板相连的构件,也符合刚性楼板假定,选不选都行;单如果定义了弹性楼板且有不与楼板相连的构件,在位移比、HYPERLINK"/baike/detail.asp?t=层间位移"层间位移比计算中如果选“总刚计算方法”则要选“强制执行”,而在其他计算中,不应选“强制执行”
注意:高层结构计算位移比时要考虑偶然偏心影响,2.最大位移比平均大于1.2时为扭转不规则,需计算扭转耦联,大于1.4为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要计算双向水平地震;3.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不能大于1.5。4.该结构查看“结构位移”WDISP.OUT文件楼板的分类:
----刚性楼板:在程序中考虑为“平面内刚度无穷大,平面外刚度为零”
----弹性楼板3:假定平面内无限刚,真实的模拟楼板平面外刚度
----弹性楼板6:程序真实的计算楼板的平面内外的刚度
----弹性膜:程序真实的计算楼板平面内的刚度,楼板平面外的刚度不考虑。墙元侧向节点信息:这是剪力墙计算“精度和速度”取舍的一个选择。选择“内部节点”,那么剪力墙侧边的节点将作为内部节点而凝聚掉,但这样速度快,精度稍有降低;作为“外部节点”,那么剪力墙侧边的节点也将作为出口节点,这样墙元的变形协调性好,计算准确,但速度慢。所以程序建议规则的结构可以选择“内部节点”,复杂的结构还是选择“外部节点”进行计算。4.建筑院编制的PKPM系软件2003年5版杂志编者按语在2005年第4期《PKPM新天地》中的“纵论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与软件SATWE的合理(上)”一文中提到“注意:a、弹性楼板仅适用于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b、不适用于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建筑;c、对于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建筑中存在有弹性楼板时,可以近似按洞口处理,但要注意人工将荷载分配到四周的梁上。这段文字是不正确的。
弹性楼板假定的应用,并不是针对结构的高度来设置,主要是针对楼板的布置,结构的类型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楼板假定,来反映各种结构的受力特性和传力途径,满足各种结构的设计要求。对于各种楼板的应用范围可采用如下方法确定:弹性楼板6假定是采用壳单元真实地计算楼板平面内和平面外的刚度。从理论上讲,弹性楼板6最符合楼板的实际情况,可用于任何工程。但部分竖向楼面荷载将通过楼板面外刚度直接传递给竖向构件,导致梁的弯矩减小。相应的配筋也会减小,造成梁的安全储备减小。困此,我们建议弹性楼板6一般用于板柱结构和板柱抗震墙结构的计算。弹性楼板3假定楼板平面内无限刚,程序仅真实地计算楼板平面外刚度,是针对厚板转换层结构的转换厚板提出的。考虑厚板转换层的板厚一般在1m以上,面内刚度很大,面外刚度是结构传力的关键,程序采用中厚板弯曲单元计算楼板的平面外刚度。
弹性膜假定采有平面应力膜单元真实计算楼板的平面内刚度,忽略楼板的平面外刚度。主要针对空旷的厂房地产场馆结构、楼板局部开大洞结构、楼板平面较长或在较大凹入以及平面弱连接结构等。结构重要性系数:RWO=1.00《砼规》3.2.2条,3.2.1条(强条),3.2.3;安全等级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取1.00是否考虑P-Delt效应:结构重要性系数:RWO=1.00《砼规》3.2.2条,3.2.1条(强条),3.2.3;安全等级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取1.00是否考虑P-Delt效应:1)据有关分析结果,7度以上抗震设防的建筑,其结构刚度由地震或风荷载作用的位移限制控制,只要满足位移要求,整体稳定自然满足,可不考虑P-DELT效应。2)对6度抗震或不抗震,且基本风压小于等于0.5㎏/M2的建筑,其结构刚度由稳定下限要求控制,宜考虑。3)考虑后结构周期一般会加长。4)考虑后应按弹性刚度计算的,因此,柱计算长度系数应按正常方法计算否....一般不考虑;《砼规》5.2.2条3款,7.3.12条;《抗规》3.6.3条;《高规》5.4.1条,5.4.2条
所以在分析超高层结构时,应该考虑P-Δ效应影响。2.P-2.P-△效应
对于多层结构P-Δ效应影响很小。
对于大多数高层结构,P-Δ效应影响将在5%~10%之间。
对于超高层结构,P-Δ效应影响将在10%以上。
所以在分析超高层结构时,应该考虑P-Δ效应影响。钢柱计算长度系数按有侧移计算梁保护层厚度(mm):BCB=25.00室内正常环境,砼强度>C20时取≥25mm,《砼规》9.2.1条表9.2.1,环境类别见3.4.1条表3.4.1钢柱计算长度系数按有侧移计算梁保护层厚度(mm):BCB=25.00室内正常环境,砼强度>C20时取≥25mm,《砼规》9.2.1条表9.2.1,环境类别见3.4.1条表3.4.1柱保护层厚度(mm):ACA=30.00室内正常环境取≥30mm,《砼规》9.2.1条表9.2.1,环境类别见3.4.1条表3.4.1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RN=0.85用于钢结构3.按高规或高钢规进行结构设计。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和材料选用不同的规范进行设计。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不作为刚域一般不简化,《高规》5.3.4条,参见《手册》当选定时,梁负筋应按计算配筋配足,此种简化更符合实际,建议采用。当不选用时,梁负筋可按柱边弯矩计算配筋,即适当削峰配置。柱配筋计算原则:按单偏压计算宜按[单偏压]计算;角柱、异形柱按[双偏压]验算;柱配筋计算原则:按单偏压计算宜按[单偏压]计算;角柱、异形柱按[双偏压]验算;可按特殊构件定义角柱,程序自动按[双偏压]计算。一般工程选[是]----多高层结构要选用,详见《砼规》7.3.11条3款,水平力设计弯矩占总设计弯矩75%以上时选[是];单层刚性屋盖结构不选用。一般工程选[是]----多高层结构要选用,详见《砼规》7.3.11条3款,水平力设计弯矩占总设计弯矩75%以上时选[是];单层刚性屋盖结构不选用。
结构基本周期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填?结构基本周期主要是计算风荷载用的,设计人员可以先按照程序给定的缺省值对结构进行计算。计算完成后再将程序输出的第一平动周期值填入即可。高规3.2.6:结构的基本周期可采用结构动力学方法计算。对于比较规则的结构,也可以采用近似方法计算:框架结构t=(0.08-1.00)n:框剪结构、框筒结构t=(0.06-0.08)n:剪力墙结构、筒中筒结构t=(0.05-0.06)n.其中n为结构层数。结构基本周期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填?结构基本周期主要是计算风荷载用的,设计人员可以先按照程序给定的缺省值对结构进行计算。计算完成后再将程序输出的第一平动周期值填入即可。高规3.2.6:结构的基本周期可采用结构动力学方法计算。对于比较规则的结构,也可以采用近似方法计算:框架结构t=(0.08-1.00)n:框剪结构、框筒结构t=(0.06-0.08)n:剪力墙结构、筒中筒结构t=(0.05-0.06)n.其中n为结构层数。地面粗糙类别:A类:近海海面,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0.12)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中小城镇和大城市郊区。(0.16)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0.22)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0.30)地面粗糙类别:A类:近海海面,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0.12)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中小城镇和大城市郊区。(0.16)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0.22)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0.30)5.设缝多塔背面体形系数,根据结构不同的体形系数选用。可以指定各塔的系数,程序可以自动考虑挡风面的影响,并采用此处输入的背风面体形系数对风荷载进行修正。4.体形系数,按实际情况选用。此项查取《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2.5。注意体型分段数,对有地下室,裙房结构,应分别分段体型系数:修正后的基本风压:对于高层建筑应按基本风压乘以系数1.1采用。1)风荷载作用面的宽度,多数程序是按计算简图的外边线的投影距离计算的,因此,当结构顶层带多个小塔楼而没有设置多塔楼时,应注意修改风荷载文件,从风荷载中减去计算简图的外边线间无建筑面的空面面积上的风载,否则会造成风载过大,特别是风载产生的弯矩过大。2)顶层女儿墙高度大于1米时应修正顶层风载,在程序给出的风荷上加上女儿墙风荷。3)当计算坐标旋转时,应注意风荷计算是否相应作了旋转处理。4)大多数程序风载从嵌固端算起,当计算嵌固端在地下室时,应将风荷载修正为从正负零算起。5)用SATWE进行多塔楼分析时,程序能自动对每个塔楼取为一独立刚性块分析,但风荷载按整体投影面计算,因此一定要进行多塔楼定义,否则风荷载会出现错误。结构的基本周期:宜取程序默认值(按《高规》附录B公式B.0.2);规则框架T1=(0.08-0.10)n,n为房屋层数,详见《高规》3.2.6条表3.2.6-1注;《荷规》7.4.1条,附录E;程序中给出的基本周期是采用近似方法计算得到的,建议计算出结构的基本周期后,再代回重新计算。
《抗规》4.3.5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抗规》4.3.5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规则性信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4节条文内容选用,确定是规则还是不规则。另见高规4.3、4.4·地震分组查附录A·设防烈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中查取。·场地类别按地质勘查报告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6条确定。·框架抗震等级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2条和《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8.2确定。其中参数0代表特一级,1代表一级,以此类推,5代表不考虑抗震构造要求。·剪力墙抗震等级按《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8.2确定。考虑双向地震作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1-3规定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作用。5.1.1-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活荷质量折减系数一般取0.5,特殊情况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3条。·周期折减系数根据《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3.17条选用。对框架结构,若填充墙较多,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6-0.7,填充墙较少时可取0.7-0.8,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8-0.9。纯剪力墙结构0.9-1.0或不折减。·结构的阻尼比(%)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5条选用,钢结构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8.2.2选取。·特征周期Tg(秒)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5.1.4-2选取,地震分组查附录A,场地类别看地质报告。·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5.1.4-1选取,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附加地震数?相应角度?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1-2条文确定。最多允许附加5组地震。《高规》3.3.3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如果考虑偶然偏心,程序自动增加4个工况,分别是质心沿Y正、负向偏移5%的X地震和质心沿X正、负向偏移5%的Y地震。按《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3.3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规则性信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4节条文内容选用,确定是规则还是不规则。3、侧向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控制比例为1.5。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4.2、3.4.3。·位移比---控制结构平面的规则性注意:1.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值,是为了控制结构的不规则性及抗侧力结构的布置。规范规定是不宜超过1.2,不应超过1.5。设计中只要不超过1.5即可,如超过则应查看计算结果找处变位最大的部位并在该部位加强约束。2.周期比与上一问题类似,是为了控制扭转不规则。实际工程中调整起来比较复杂。对于体形不规则结构,在布置结构方案时应加强较大出挑部位的刚度。11、关于质量偶然偏心:国外多数抗震规范认为,需要考虑由于施工、使用等因素所引起的质量偶然偏心或地震地面运动扭转分量的不利。我国新规范也考虑了这一因素。
(1)《高规》3.3.3条要求: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取建筑物总长的5%;而《抗规》5.2.3条要求规则结构不进型扭转耦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其地震作用效应乘以增大系数。新程序按《高规》执行,主要是因为:考虑耦联对任何结构都适用;依靠程序自行确定边榀框架也较困难。
(2)对于不规则结构必须选此项,主要用来判断结构平面的规则性,见《高规》4.3.5条。特别注意此时,必须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假定”,执行这一开关后,所计算的地震力、杆件内力均不能用,仅仅用来判断楼层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间位移比值。
注意:对一个不规则结构,带弹性板的结构应计算两遍。一是强制楼板“刚性假定”控制位移,二是按真实情况计算地震力、杆件内力。2.位移比控制《高规》4.3.5条规定,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结构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最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的1.4倍。
注意:a、这条要求主要是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b.若结构中有不与楼板相连的构件或定义了弹性楼板,那么,那么,程序输出结果与规范要求不同,此时,需要由设计者依据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的分析结果。c.查看这个比值须是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并强制假设在刚性楼板下的情况下;d.这个不是硬性指标,是计算方法的。规范中的各种位移比实际上是来控制结构的扭转效应不能太大的,扭转效应只有在刚性楼板的假定下才有意义,可以想象,如果不考虑刚性楼板假定,那么楼板薄弱的地方位移就会偏大些,楼板强的地方位移就会小一些,这些都是局部的变化,用这样的位移算出来的位移比是毫无意义的,不能反映整个结构的扭转情况,所以计算位移比时应该在刚性楼板假定的条件下进行。扭转耦联信息:1)对于耦联选项,建议总是采用;2)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楼层位移比或层间位移比超过1.2时,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3)偶然偏心:验算结构位移比时,总是考虑偶然偏心A)位移比超过1.2时,则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不考虑偶然偏心。B)位移比不超过1.2时,则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例:一31层框支结构,考虑双向水平地震力作用时,其计算剪重比增量平均为12.35%;规则框架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时,角柱配筋增大10%左右,其他柱变化不大;对于不规则框架,角、中、边柱配筋考虑双向地震后均有明显的增大;通过双向地震力、柱按单偏压计算和双向地震力、双偏压计算比较可知,后者计算柱的配筋较前者有明显的增大。建议:若同时勾选双向地震力、柱双向配筋时,要十分谨慎。3)计算单向地震力,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5%的偶然偏心,是从施工角度考虑的。计算考虑偶然偏心,使构件的内力增大5%~10%;计算考虑偶然偏心,使构件的位移有显著的增大,平均为18.47%。注:对于不规则的结构,应采用双向地震作用,并注意不要与“偶然偏心”同时作用。“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力”应是两者取其一,不要都选。建议的选用方法:当为多层(≤8层,≤30m),考虑扭转耦联与非扭转耦联均可;当为一般高层,可选用耦联+偶然偏心;当为不规则高层、满足抗规2条以上不规则性时,或位移比接近限值,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抗规》5.1.3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5.1.3采用。
表5.1.3组合值系数可变荷载种类组合值系数雪荷载0.5屋面积灰荷载0.5屋面活荷载不计入按实际情况计算的楼面活荷载1.0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楼面活荷载藏书库、档案库0.8其他民用建筑0.5吊车悬吊物重力硬钩吊车0.3《抗规》5.1.3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5.1.3采用。
表5.1.3组合值系数可变荷载种类组合值系数雪荷载0.5屋面积灰荷载0.5屋面活荷载不计入按实际情况计算的楼面活荷载1.0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楼面活荷载藏书库、档案库0.8其他民用建筑0.5吊车悬吊物重力硬钩吊车0.3软钩吊车不计入注:硬钩吊车的吊重较大时,组合值系数应按实际情况采用。条文说明:4.3.5本条规定,主要是限制结构的扭转效应。国内、外历次大地震震害表明,平面不规则、质量与刚度偏心和抗扭刚度太弱的结构,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的破坏。国内一些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也表明,扭转效应会导致结构的严重破坏。对结构的扭转效应需从两个方面加以限制。1)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本条对A级高度高层建筑、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分别规定了扭转变形的下限和上限,并规定扭转变形的计算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详见本规程第3.3.3条)。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的上限值1.4比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更加严格,但与国外有关标准(如美国规范IBC、UBC,欧洲规范Eurocode-8)的规定相同。2)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关键是限制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耦联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增大。若周期比Tt/T1小于0.5,则相对扭转振动效应如θr/u一般较小(θ、r分别为扭转角和结构的回转半径,θr表示由于扭转产生的离质心距离为回转半径处的位移,u为质心位移),即使结构的刚度偏心很大,偏心距e达到0.7r,其相对扭转变形θr/u值亦仅为0.2。而当周期比Tt/T1大于0.85以后,相对扭振效应θ/u值急剧增加。即使刚度偏心很小,偏心距e仅为0.1r,当周期比Tt/T1等于0.85时,相对扭转变形θr/u值可达0.25;当周期比Tt/T1接近1时,相对扭转变形θr/u值可达0.5。由此可见,抗震设计中应采取措施减小周期比Tt/T1值,使结构具有必要的抗扭刚度。如周期比Tt/T1不满足本条规定的上限值时,应调整抗侧力结构的布置,增大结构的抗扭刚度。扭转耦联振动的主方向,可通过计算振型方向因子来判断。在两个平动和一个转动构成的三个方向因子中,当转动方向因子大于0.5时,则该振型可认为是扭转为主的振型。《抗规》条文说明:3.3.3国外多数抗震设计规范规定需考虑由于施:正、使用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等因素所引起的偶然偏心的不利影响。即使对于平面规则(包括对称)的建筑结构也规定了偶然偏心;对于平面布置不规则的结构,除其自身已有的偏心外,还要加上偶然偏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对平面规则的结构,采用增大边榀结构地震内力的简化方法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增大边榀结构内力的简化方法不尽合宜。因此,本条规定直接取各层质量偶然偏心为0.05Li(Li为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来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实际计算时,可将每层质心沿主轴的同一方向(正向或负向)偏移。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也应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不利影响。当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抗规》5.1.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4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注: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抗规》条文说明5.1.1抗震设计时,结构所承受的“地震力”实际上是由于地震地面运动引起的动态作用,包括地震加速度、速度和动位移的作用,按照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的规定,属于间接作用,不可称为“荷载”,应称“地震作用”。89规范对结构应考虑的地震作用方向有以下规定:1考虑到地震可能来自任意方向,为此要求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应考虑对各构件的最不利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一般即与该构件平行的方向。2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是“不规则结构”的一种,同一建筑单元同一平面内质量、刚度布置不对称,或虽在本层平面内对称,但沿高度分布不对称的结构。需考虑扭转影响的结构,具有明显的不规则性。3研究表明,对于较高的高层建筑,其竖向地震作用产生的轴力在结构上部是不可忽略的,故要求9度区高层建筑需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本次修订,基本保留89规范的内容,所做的改进如下:1某一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主要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如该构件带有翼缘、翼墙等,尚应包括翼缘、翼墙的抗侧力作用;2参照混凝土高层规程的规定,明确交角大于15°时,应考虑斜向地震作用;3扭转计算改为“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关于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根据我国大陆和台湾地震的经验,9度和9度以上时,跨度大于18m的屋架、1.5m以上的悬挑阳台和走廊等震害严重甚至倒塌;8度时,跨度大于24m的屋架、2m以上的悬挑阳台和走廊等震害严重。《高规》3.3.17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可按下列规定取值:1框架结构可取0.6~0.7;
2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
3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条文说明:3.3.17大量工程实测周期表明:实际建筑物自振周期短于计算的周期。尤其是有实心砖填充墙的框架结构,由于实心砖填充墙的刚度大于框架柱的刚度,其影响更为显著,实测周期约为计算周期的0.5~0.6倍;剪力墙结构中,由于砖墙数量少,其刚度又远小于钢筋混凝土墙的刚度,实测周期与计算周期比较接近。据此本条对采用砖填充墙的框架、框架—剪力墙和剪力墙结构提出了计算自振周期的折减系数。其他工程情况由设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表5.1.4-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地震影响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0.040.08(00.12)0.16(00.24)0.32罕遇地震-0.50(00.72)0.90(11.20)1.40注: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表5.1.4-2特征周期值(s)设计地震分组组场地类别ⅠⅡⅢⅣ第一组0.250.350.450.65第二组0.300.400.550.75第三组0.350.450.650.905.1.5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5.1.5)的阻尼调整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除有专门规定外,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0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应按1.0采用,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区段,应取最大值(αmax)。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区段,衰减指数应取0.9。4)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s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取0.02。2当建筑结构的阻尼比按有关规定不等于0.05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式中γ——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ζ——阻尼比。
2)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η1=0.02+(0.05-ζ)/8(5.1.5-2)
式中η1——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小于0时取0。
3)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η2——阻尼调整系数,当小于0.55时,应取0.55。
《抗规》条文说明:5.1.4,5.1.5弹性反应谱理论仍是现阶段抗震设计的最基本理论,规范所采用的设计反应谱以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形式给出。89规范的地震影响系数的特点是:1同样烈度、同样场地条件的反应谱形状,随着震源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等的变化,有较大的差别,影响因素很多。在继续保留烈度概念的基础上,把形成6~8度地震影响的地震,按震源远近分为设计近震和设计远震。远震水平反应谱曲线比近震向右移,体现了远震的反应谱特征。于是,按场地条件和震源远近,调整了地震影响系数的特征周期Tg。2在T≤0.1s的范围内,各类场地的地震影响系数一律采用同样的斜线,使之符合T=0时(刚体)动力不放大的规律;在T≥Tg时,各曲线的递减指数为非整数;曲线下限仍按78规范取为0.2αmax;T>3s时,地震影响系数专门研究。3按二阶段设计要求,在截面承载力验算时的设计地震作用,取众值烈度下结构按完全弹性分析的数值,据此调整了本规范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其取值与按78规范各结构影响系数C折减的平均值大致相当。本次修订有如下重要改进:1地震影响系数的周期范围延长至6s。根据地震学研究和强震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在周期6s范围内,有可能给出比较可靠的数据,也基本满足了国内绝大多数高层建筑和长周期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对于周期大于6s的结构,地震影响系数仍专门研究。2理论上,设计反应谱存在二个下降段,即:速度控制段和位移控制段,在加速度反应谱中,前者衰减指数为1,后者衰减指数为2。设计反应谱是用来预估建筑结构在其设计基准期内可能经受的地震作用,通常根据大量实际地震记录的反应谱进行统计并结合工程经验判断加以规定。为保持规范的延续性,地震影响系数在T≤5Tg范围内与89规范相同,在T>5Tg的范围,把89规范的下平台改为倾斜下降段,不同场地类别的最小值不同,较符合实际反应谱的统计规律。在T=6Tg附近,新的地震影响系数值比89规范约增加15%,其余范围取值的变动更小。3为了与我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接轨,89规范的设计近震和设计远震改为设计地震分组。地震影响系数的特征周期Tg,即设计特征周期,不仅与场地类别有关,而且还与设计地震分组有关,可更好地反映震级大小、震中距和场地条件的影响。4为了适当调整和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度,Ⅰ、Ⅱ、Ⅲ类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值较89规范的值约增大了0.05s。同理,罕遇地震作用时,设计特征周期值也适当延长。这样处理比较符合近年来得到的大量地震加速度资料的统计结果。与89规范相比,安全度有一定提高。5考虑到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提供了不同阻尼比(0.01~0.20)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对于标准的地震影响系数(阻尼比为0.05)的修正方法。根据实际强震记录的统计分析结果,这种修正可分二段进行:在反应谱平台段(α=αmax),修正幅度最大;在反应谱上升段(T<Tg)和下降段(T>Tg),修正幅度变小;在曲线两端(0s和6s),不同阻尼比下的α系数趋向接近。表达式为:
上升段:[0.45+10(η2-0.45)T]αmax水平段:η2αmax曲线下降段:(Tg/T)γη2αmax
倾斜下降段:[0.2γη2-η1(T-5Tg)]αmax
对应于不同阻尼比计算地震影响系数的调整系数如下,条文中规定,当η2小于0.55时取0.55;当η1小于0.0时取0.0。6现阶段仍采用抗震设防烈度所对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一,多遇地震烈度和罕遇地震烈度分别对应于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63%和2%~3%的地震烈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震烈度和大震烈度。为了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接口,表5.1.4中的。一除沿用89规范6、7、8、9度所对应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外,特于7~8度、8~9度之间各增加一档,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分别对应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
《高规》条文说明5.1.8目前国内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由恒载和活载引起的单位面积重力,框架与框架—剪力墙结构约为12~14kN/m2,剪力墙和简体结构约为13~《高规》条文说明5.1.8目前国内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由恒载和活载引起的单位面积重力,框架与框架—剪力墙结构约为12~14kN/m2,剪力墙和简体结构约为13~16kN/m2,而其中活荷载部分约为2~3kN/m2,只占全部重力的15%~20%,活载不利分布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高层建筑结构层数很多,每层的房间也很多,活载在各层间的分布情况极其繁多,难以一一计算。如果活荷载较大,其不利分布对梁弯矩的影响会比较明显,计算时应予考虑。除进行活荷载不利分布的详细计算分析外,也可将未考虑活荷载不利分布计算的框架梁弯矩乘以放大系数予以近似考虑,该放大系数通常可取为1.1~1.3,活载大时可选用较大数值。近似考虑活荷载不利分布影响时,梁正、负弯矩应同时予以放大。《高规》5.1.8高层建筑结构内力计算中,当楼面活荷载大于4kN/m2时,应考虑楼面活荷载不利布置引起的梁弯矩的增大。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从第1到6层....多层应取全部楼层;高层宜取全部楼层,《高规》5.1.8条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不折算....PM不折减时,宜选[折算],《荷规》4.1.2条(强条)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折算....PM不折减时,宜选[折算],《荷规》4.1.2条(强条)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荷规》4.1.2条表4.1.2(强条)1.柱、墙设计时活荷载一般不折减,传到基础的活荷载应折减。(《建筑结构荷载规范》4.1.2条)2.梁活荷不利布置,最高层号。0表示不考虑,若填入一个大于零的数,则在1-此层的各层考虑梁的活荷载不利布置。需要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时选用。最好用此方法,而不用梁弯矩放大系数。3.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建筑结构荷载规范》4.1.2条。《荷规》20064.1.2设计楼面梁、墙、柱及基础时,表4.1.1中的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在下列情况下应乘以规定的折减系数。
1设计楼面梁时的折减系数:
1)第1(1)项当楼面梁从属面积超过25m2时,应取0.9;
2)第1(2)~7项当楼面梁从属面积超过50m2/时应取0.9;
3)第8项对单向板楼盖的次梁和槽形板的纵肋应取0.8;
对单向板楼盖的主梁应取0.6
对双向板楼盖的梁应取0.8;
4)第9—12项应采用与所属房屋类别相同的折减系数。2设计墙、柱和基础时的折减系数
1)第1(1)项应按表4.1.2规定采用;
2)第1(2)~7项应采用与其楼面梁相同的折减系数;
3)第8项对单向板楼盖应取0.5;
对双向板楼盖和无梁楼盖应取0.8;
4)第9~12项应采用与所属房屋类别相同的折减系数。
注:楼面梁的从属面积应按梁两侧各延伸二分之一梁间距的范围内的实际面积确定。表4.1.2活荷载按楼层的折减系数墙、柱、基础计算截面以上的层数12~34~56~89~20>20计算截面以上各楼层活荷载总和的折减系数1.00(0.90)0.850.700.650.600.55注:当楼面梁的从属面积超过25m2时,应采用括号内的系数。折减系数的确定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采用简化的概率统计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还不够成熟。目前除美国规范是按结构部位的影响面积来考虑外,其他国家均按传统方法,通过从属面积来虑荷载折减系数。在ISO2103中,建议按下述不同情况对荷载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λ。当计算梁时:
1对住宅、办公楼等房屋或其房间:
(4.1.2一1)2对公共建筑或其房间:
(4.1.2一2)式中A—所计算梁的从属面积,指向梁两侧各延伸1/2梁间距范围内的实际楼面面积。
当计算多层房屋的柱、墙和基础时:
1对住宅、办公楼等房屋:
(4.1.2一3)2对公共建筑
(4.1.2一4)式中n—所计算截面以上的楼层数,n≥2。对本规范表4.1.1中第1(1)项的各类建筑物,在设计其楼面梁时,可按式(4.1.2-1)考虑;第1(2)~7项的各类建筑物,可按式(4.1.2-2)考虑。为了设计方便,而又不明显影响经济效果,本条文的规定作了一些合理的简化。在设计柱、墙和基础时,对第1(1)建筑类别采用的折减系数改用对第1(2)~8项的建筑类别,直接按楼面梁的折减系数,而不另考虑按楼层的折减。这与ISO2103相比略为保守,但与以往的设计经验比较接近。
停车库及车道的楼面活荷载是根据荷载最不利布置下的等效均布荷载确定,因此本条文给出的折减系数,实际上也是根据次梁、主梁或柱上的等效均布荷载与楼面等效均布荷载的比值确定。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第4.2.1条
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应按下列规定选用:
1普通钢筋宜采用HRB400级和HRB335级钢筋,也可采用HPB235级和RRB400级钢筋;
2预应力钢筋宜采用预应力钢绞线、钢丝,也可采用热处理钢筋。
注:1普通钢筋系指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非预应力钢筋;
2HRB400级和HRB335级钢筋系指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中的HRB400和HRB335钢筋;HPB235级钢筋系指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中的Q235钢筋;RRB400级钢筋系指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3014中的KL400钢筋;
3预应力钢丝系指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中的光面、螺旋肋和三面刻痕的消除应力的钢丝;
4当采用本条未列出但符合强度和伸长率要求的冷加工钢筋及其他钢筋时,应符合专门标准的规定。墙筋:《砼规》第10.5.9、10.5.10条《高规》6.4.3(1)柱筋:墙筋:《砼规》第10.5.9、10.5.10条《高规》6.4.3(1)柱筋:《砼规》第10.3.2(2)《高规》6.3.8《高规》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表6.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抗震等级加密区长度(采用较大值)(mm)箍筋最大间距(采用最小值)(mm)箍筋最小直径(mm)一2hb,500hb/4,6d,10010二1.5hb,500hb/4,8d,1008三1.5hb,500hb/4,8d,1508四1.5hb,500hb/4,8d,1506《砼规》第10.2.10条
梁中箍筋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10.2.10的规定,当V>0.7ftbh0+0.05Np0时,箍筋的配筋率ρsv(ρsv=Asv/(bs))尚不应小于0.24ft/fyv;
2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做成封闭式;此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同时不应大于400mm;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3梁中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9.4.5条的规定。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mm)表10.2.10梁高hV>0.7ftbh0+0.05Np0V≤0.7ftbh0+0.05Np0150<h≤300150200300<h≤500200300500<h≤800250350h>800300400梁主筋强度(N/mm2):IB=300设计值,HPB235取210N/mm2,HRB335取300N/mm2;《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柱主筋强度(N/mm2):IC=300《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墙主筋强度(N/mm2):IW=210《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梁箍筋强度(N/mm2):JB=210《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柱箍筋强度(N/mm2):JC=210《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墙分布筋强度(N/mm2):JWH=210《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梁箍筋最大间距(mm):SB=100.00《砼规》10.2.10条表10.2.10;可取100-400,抗震设计时取加密区间距,一般取100,详见《抗规》6.3.3条3款(强条)柱箍筋最大间距(mm):SC=100.00《砼规》10.3.2条2款;可取100-400,抗震设计时取加密区间距,一般取100,详见《抗规》6.3.8条2款(强条)墙水平分布筋最大间距(mm):SWH=200.00《砼规》10.5.10条;可取100-300,《抗规》6.4.3条1款(强条)墙竖向筋分布最小配筋率(%):RWV=0.30《砼规》10.5.9条;可取0.2-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条文说明第《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条文说明第4.2.1条本规范在钢筋方面提倡用HRB400级(即新Ⅲ级)钢筋作为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力钢筋;用高强的预应力钢绞线、钢丝作为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主力钢筋,推进在我国工程实践中提升钢筋的强度等级。原规范颁布实施以来,混凝土结构用钢筋、钢丝、钢绞线的品种和性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研制开发成功了一批钢筋新品种,对原有钢筋标准进行修订。主要变动有:以屈服点为400N/mm2的钢筋替代原屈服点为370N/mm2的钢筋;调整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钢绞线的品种和性能。表中所列预应力钢丝包括了原规范中的消除应力的光面碳素钢丝及新列入的螺旋肋钢丝及三面刻痕钢丝。近年来,我国强度高、性能好的预应力钢筋(钢丝、钢绞线)已可充分供应,故冷拔低碳钢丝和冷拉钢筋不再列入本规范,冷轧带肋钢筋和冷轧扭钢筋亦因已有专门规程而不再列入本规范。不列入本规范不是不允许使用这些钢筋,而是使用冷拔低碳钢丝、冷轧带肋钢筋、冷轧扭钢筋和焊接钢筋网时,应符合专门规程《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9、《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115和《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114的规定。使用冷拉钢筋时,其冷拉后的钢筋强度采用原规范(1996局部修订)的规定。柱子箍筋《砼规》第10.3.2条柱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3.1条规定的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3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5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6柱中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9.4.5条的规定。《砼规》第9.4.5条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其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当钢筋受拉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当钢筋受压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当受压钢筋直径d>25mm时,尚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两个箍筋。《抗规》6.3.8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8-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注:采用HRRB4000级热轧钢钢筋时应允允许减少00.1,混混凝土强度度等级高于于C60时应应增加0..1。2柱箍箍筋在规定定的范围内内应加密,加加密区的箍箍筋间距和和直径,应应符合下列列要求:1)一般般情况下,箍箍筋的最大大间距和最最小直径,应应按表6..3.8--2采用;;注:d为为柱纵筋最最小直径;;柱根指框框架底层柱柱嵌固部位位。2)二级级框架柱的的箍筋直径径不小于110mm且且箍筋肢距距不大于2200mmm时,除柱柱根外最大大间距应允允许采用1150mmm;三级框框架柱的截截面尺寸不不大于4000mm时时,箍筋最最小直径应应允许采用用6mm;四四级框架柱柱剪跨比不不大于2时,箍筋筋直径不应应小于8mmm。3)框支柱和和剪跨比不不大于2的柱,箍箍筋间距不不应大于1100mmm。墙筋《砼规》第110.5..9条
钢筋混凝凝土剪力墙墙的水平和和竖向分布布钢筋的配配筋率ρsh(ρsh=Ash/bssv,sv为水平分分布钢筋的的间距)和ρsv(ρsv=Asv/bssh,sh为竖向分分布钢筋的的间距)不应小于0.2%。结构中中重要部位位的剪力墙墙,其水平平和竖向分分布钢筋的的配筋率宜宜适当提高高。
剪力墙中中温度、收收缩应力较较大的部位位,水平分分布钢筋的的配筋率宜宜适当提高高。
《砼规》第第10.55.10条条
钢筋混凝凝土剪力墙墙水平及竖竖向分布钢钢筋的直径径不应小于于8mm,间间距不应大大于3000mm。《高规》6..4.3抗震震墙竖向、横横向分布钢钢筋的配筋筋,应符合合下列要求求:1一、二二、三级抗抗震墙的竖竖向和横向向分布钢筋筋最小配筋筋率均不应应小于0..25%;;四级抗震震墙不应小小于0.220%;钢钢筋最大间间距不应大大于3000mm,最最小直径不不应小于88mm。2部分框框支抗震墙墙结构的抗抗震墙底部部加强部位位,纵向及及横向分布布钢筋配筋筋率均不应应小于0..3%,钢钢筋间距不不应大于2200mmm。
《荷规》7.1.4风荷载的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可分别取0.6、0.4和0。《荷规》4.1.1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应按表4.1.1的规定采用。恒载分项系数数:CDDEAD==1.200一般情况况下取1..2,详《荷《荷规》7.1.4风荷载的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可分别取0.6、0.4和0。《荷规》4.1.1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应按表4.1.1的规定采用。活载分项系数数:CLLIVE==1.400一般情况况下取1..4,详《荷荷规》3..2.5条条2款(强条条)风荷载分项系系数:CCWINDD=1.440一般情情况下取11.4,详详《荷规》3.2.5条2款(强条)水平地震力分分项系数::CEAA_H=11.30取取1.3,《抗抗规》5..1.1条条1款(强条条),《抗抗规》5..4.1条条表5.44.1(强强条)竖向地震力分分项系数::CEAA_V=00.50取取0.5,《抗抗规》5..1.1条条4款(强条条),《抗抗规》5..4.1条条表5.44.1(强强条)特殊荷载分项项系数:CSPYY=0..00无则则填0,《荷规规》3.22.5条注注(强条)活荷载的组合合系数:CD_LL=0..70大多多数情况下下取0.77,详见《荷荷规》4..1.1条条表4.11.1(强强条)风荷载的组合合系数:CD_WW=0..60取0.6,《荷荷规》7..1.4条条活荷载的重力力荷载代表表值系数::CEAA_L=00.50雪雪荷载及一一般民用建建筑楼面等等效均布活活荷载取00.5,详详见《抗规规》5.11.3条表表5.1..3(强条条)组合值值系数《荷规》《荷规》3.2.5基本组合的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1)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
--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35;
2)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的组合,应取1.0。2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一般情况下取1.4;
--对标准值大于4kN/m2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取1.3。3对结构的倾覆、滑移或漂浮验算,荷载的分项系数应按有关的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采用。
《抗规》5.1.3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5.1.3采用。
表5.1.3组合值系数可变荷载种类组合值系数雪荷载《抗规》5.1.3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5.1.3采用。
表5.1.3组合值系数可变荷载种类组合值系数雪荷载0.5屋面积灰荷载0.5屋面活荷载不计入按实际情况计算的楼面活荷载1.0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楼面活荷载藏书库、档案库0.8其他民用建筑0.5吊车悬吊物重力硬钩吊车0.3软钩吊车不计入注:硬钩吊车的吊重较大时,组合值系数应按实际情况采用。《抗规》5.1.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
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注: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5.4.1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S——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γG——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能力有利时,不应大于1.0;
γEh、γEv——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5.4.1采用;
γw——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4;
SG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
SEh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Evk——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wk——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ψw——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0.2。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表示水平方向的下标。通常取0.5-0.7通常取0.5-0.7。说明书要求不小于0.55。一般工程取0.7,位移由风载控制时取≥0.8;《抗规》6.2.13条2款,《高规》5.2.1条《高规》5.2.3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装配整体式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0.7~0.8;现浇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为0.8~0.9;2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后,梁跨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3应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弯矩进行调幅,再与水平作用产生的框架梁弯矩进行组合;4截面设计时,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从嵌固层开始算《高规》5.3.7、7.1.9《抗规》6.1.10现浇楼板(刚性假定)取值0.4-1.0,一般取0.4;现浇楼板(弹性楼板)取1.0。《高规》从嵌固层开始算《高规》5.3.7、7.1.9《抗规》6.1.10现浇楼板(刚性假定)取值0.4-1.0,一般取0.4;现浇楼板(弹性楼板)取1.0。《高规》5.2.4高层建筑结构楼面梁受扭计算中应考虑楼盖对梁的约束作用。当计算中未考虑楼盖对梁扭转的约束作用时,可对梁的计算扭矩乘以折减系数予以折减。梁扭矩折减系数应根据梁周围楼盖的情况确定。梁弯矩放大系数的合理使用
1)梁弯矩放大系数起源于梁的活荷载不利布置,当不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时,梁活荷载弯矩偏小,程序试图通过这个参数来调整梁的弯矩。
2)过去这个参数只乘在梁的跨中正弯矩上,但是实际上活荷载不利布置不但对梁的正弯矩有影响,对负弯矩也有影响,所以,目前这个参数在梁正负弯矩上都乘。
3)当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时,梁弯矩放大系数宜取1.0。如果活荷载较小,则即使不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该系数也不要取得过大,宜取1.1以下。只有当活荷载较大时,该系数需要取得大些。
4)梁弯矩放大系数是最后乘在组合设计弯矩上(弯矩包络图上),所以它把恒、活、地震、风的荷载都放大了。剪力墙底部加加强区信息息剪力墙底部加加强区层数数IWF==1取1/8剪力墙墙墙肢总高与与底部二层层高度的较较大值,《抗抗规》6..1.100条,《高高规》7.1..9条剪力墙底部加加强区高度度(m)Z_SSTRENNGTHEEN=7.000取1/8剪力墙墙墙肢总高与与底部二层层高度的较较大值,《抗抗规》6..1.100条,《高高规》7.1..9条1.梁端负弯弯矩调整系系数按照《高高层混凝土土结构技术术规程》55.2.33-1条通常取0.8--0.9。2.梁设计弯弯矩放大系系数通常为1。3.连梁刚度度折减系数数按照《高高层混凝土土结构技术术规程》55.2.11要求,不不宜小于0.5,通常取0.5--0.7。说明书书要求不小小于0.555。4.中梁刚度度放大系数数按照《高高层混凝土土结构技术术规程》55.2.22要求,取1.3--2.0。5.梁扭矩折折减系数按照《高高层混凝土土结构技术术规程》55.2.44进行折减减,折减系系数不宜小小于0.4,说明书中中要求0.4--1.0。6.剪力墙加加强区起算算层号(丛嵌固层层开始算,嵌嵌固层按《高高层混凝土土结构技术术规程》55.3.77)7.调整与框框支柱相连连的梁内力力,规范要求求对框支柱柱的地震作作用弯矩、剪剪力进行调调整。程序序自动对框框支柱的弯弯矩、剪力力作调整,由由于调整系系数往往很很大,为了了避免异常常情况,给给出一个控控制开关,由由设计人员员确定是否否对框支柱柱相连的框框架梁的弯弯矩、剪力力进行调整整。8.按抗震规规范5.22.5调整整各楼层地地震内力(通通常要选择择,以保证证结构的剪剪重比符合合要求)。9.九度结构构及一级抗抗震框架梁梁柱钢筋超超配系数(对对于9度设防烈烈度的各类类框架和一一级抗震等等级的框架架结构,框框架梁和连连梁端部弯弯矩、剪力力调整应按按实配钢筋筋和材料强强度标准值值来计算。程程序要求输输入超配筋筋系数)10.指定的的薄弱层个个数,层号号,对于存存在薄弱层层或者存在在转换层的的高层建筑筑,应该进进行指定,一一般转换层层为薄弱层层。11.全楼地地震作用放放大系数,可以通过过调整此参参数来放大大地震作用用,提高结结构的抗震震安全度,其其经验取值值范围为1.0--1.512.0.22Q0调整起始始层号,终终止层号。(把把起始层号号填为负值值,程序将将不控制上上限值,否否则仍按上上限2.0控制)只只对框剪结结构的框架架梁、柱起起作用,若若不调整,这这两个数均均填零。框框剪结构必必须要求调调整。13.屋顶塔塔楼地震作作用放大起起算层号,放放大系数当震型多多于9个时取1,否则按按底部剪力力法取3(《建筑筑抗震设计计规范》55.2.44)调整信息:中梁刚度增大大系数:BK==2.000《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造业企业的复苏路径研究:失败学习视角
- 广告咨询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自行车脚踏车用链条项目营销计划书
- 压路机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螺线管阀电磁开关项目营销计划书
- 磁头清洗带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居家养老服务有关政策解读
- 2024年度滁州市琅琊区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63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内蒙古西部人才(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储备人员16人简章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巷道维护工煤矿企业理论知识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安徽马鞍山市兴望投资限责任公司招聘5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材分析
- 职业技能大赛-食品安全管理师竞赛理论知识题及答案
- 膀胱过度活动综合征
- 销售心态 培训课件
-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 垃圾渗滤液处理站运维及渗滤液处理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建筑构造与识图》说课课件
- 音诗音画-《沃尔塔瓦河》课件 2024-2025学年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 4.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 2024至2030年中国差旅管理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