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政府保障视角的上海市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研究
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上海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上海市民共享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成果,实现和保障上海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成为时代的呼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和谐程度,构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2007年6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上海第九次党代会也强调:“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市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上成绩斐然,而且在网络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与新兴技术运用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成了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一研究的基本背景公共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范畴,在外延方面,公共文化主要指具有公有性、群体性、共享性等外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其特点是以文化馆、文化站、群众艺术馆、文化活动中心及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为依托,借助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发展群众参与性、资源共享性的文化。在内涵方面,公共文化主要指在文化的精神品质上具有整体性、公开性、公益性、一致性等内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它培养人们的群体意识和观念、公共精神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上的群体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追求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文化整合。公共文化的外延和内涵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果说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针对的是文化小群体及基层社会组织内部的公共性和文化整合问题,那么都市文化、传统节庆文化、奥运文化培养的则是更广泛、更高层次的社会公共观念和文化认同体系。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就是基于公民基本文化权利而产生的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可分为物质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物质性需求指对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场所、公共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需求;精神性需求指对共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需求。因此,基本公共文化需求是同一时间、空间内不同个体所拥有的某些共同或共有的文化需求。这种公共性的文化需求无法通过市场或自身供给的形式得以满足,主要靠公共部门来满足,即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运用公共资源或公共财政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来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系统的总称,其实质是对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怎么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如何对服务过程实施科学管理的竖成条、横成块、条块结合的运行与管理系统。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通常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主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监督者。(2)文化事业单位。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独有的、在主体构成上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最大特色。(3)非政府组织。主要指从事文化工作的一些中介、社团等。在西方,非政府组织是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主要供应者,而它们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中所占比重还很小,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群体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企业。企业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某些具体产品的生产中具备更多的优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延伸与补充。本研究立足于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以上海各区县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的数量、布局、类别为研究对象,以其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研究核心,以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研究目标,面向基层,把公共文化需求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放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的基础之上,建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方式,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上海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基于研究对象为上海市民,为了使调研结果具有真实性、普适性、代表性与典型性,本次调查问卷设计建立在对上海“十一五”以来相关文件研究和相关管理部门访谈等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在发放正式调研问卷之前,采用了试调研方式,在闵行、徐汇、长宁、奉贤四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对拟发放的问卷进行普适性与难易度的甄别,剔除一些市民不易理解的问题,增加了一些市民普遍关注的选项,从而形成了本次用于发放的调研问卷。本次调查采取两段抽样方法抽取调查样本。整个调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抽样调研阶段,第二阶段为重点访谈阶段。在第一阶段的抽样调研中,将上海18个区县,即徐汇、卢湾、黄浦、静安、长宁、松江、闵行、普陀、宝山、嘉定、闸北、虹口、杨浦、浦东、金山、奉贤、崇明、青浦作为一级样本,每区县发放80份问卷,并以20∶20∶40的比例将问卷分配给每区县的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620份,实际回收可用问卷1540份。负责此次问卷调研的学生对每位问卷填写者进行一对一解读,因此回收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5.10%。第二段是根据调研结果,对重点区域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以及文化馆等进行工作人员以及使用者的访谈。本次问卷调查的设计从2009年11月初开始,12月初完成对问卷准确性、普适性以及运用性的试调研。从2009年12月初开始发放,并于次年3月初全部回收。3月上旬进行问卷汇总并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为保证调研的准确性,在调研之前对参与调研者进行了培训,参与调研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三学生,来自18个区县,相对比较熟悉自己区县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类型与服务,为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调研地点为各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和社区。负责数据输入的为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4名与旅游学院4名,共8名研究生。受访者的年龄、学历、职业、年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见表1。表1调研问卷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调研结果显示,本次受访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49.7∶50.3,比例均衡。受访者中,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的市民主要集于40~60岁以及60岁以上,共计比例为80.8%。本市常住居民、外籍人士、外地居民的比例分别为84.9%、2.4%、12.7%,本市常住居民占比最大,为84.9%,外地居民以及外籍居民对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等使用较少。受教育程度方面,最主要的使用者为高中及以下水平受教育者,占36.9%;其次为大学本科,占33.5%;再次为大学专科,占21.8%;硕士及以上学历使用者较少。从居民收入水平看,较多使用公共文化设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者主要为年均收入2万~5万元者,为42.0%,其次为收入5万~10万元者,为26.8%,家庭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者,使用公共文化设施及享受服务的仅占6.5%。在职业方面,使用公共文化设施和享受服务者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学生,占比27.5%;企事业管理人员,占比15.1%;离退休人员,占比13.5%;等等。二现阶段上海市民的公共文化需求上海市民对近五年来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的使用情况以及希望获得哪些更好的公共服务成为当前社会的关注点之一,这也是进一步推进上海公共文化建设需要重视的问题。本调研首先关注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内容、服务等,以及市民下阶段希望政府提供的更多公共文化服务,以更好地服务于上海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表2现阶段市民希望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情况表(一)现阶段市民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途径调研结果显示,在现阶段上海市民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途径中,受访者主要通过电视、网络、报刊以及书籍等来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占比最大的是电视,为22.3%,其次为网络,占比19.0%,再次为报刊,占比17.1%。除了上述途径外,广播、演出也是满足文化需求的途径之一,这说明了市民文化需求的提升以及市民满足文化需求的途径的多样化。统计显示,在上海这个国际文化大都市,电视是市民满足文化需求的最主要途径,这说明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未能发挥最大作用,其能量可以进一步释放。这也说明了市民的文化消费结构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有待进一步优化。针对本市常住居民、外籍人士和外地居民进行的数据分析(见表3)可知,现阶段上海市民满足文化需求的途径存在很大不同,当地居民80%以上通过电视媒体的方式来满足其基本的文化需求,而外籍人士的相应比例仅为28.6%,有71.4%的外籍人士表示通过书籍来满足其基本的文化需求,而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士的相应比例都在50%以下,不过当地居民、外来人士和外籍人士中表示通过电脑来满足其基本文化需求的人数比例都在50%左右。主要原因为(1)上海市的电视节目90%以上都是以汉语的形式播放,本国人士看电视节目时不会存在语言上的问题,所以本市居民和外来人士偏好于以看电视来满足基本文化需求;(2)而电视节目大部分以中文形式播出,大部分外籍人士观看时可能会存在语言障碍;(3)外籍人士可能在没有来中国以前就通过阅读关于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来更好地在中国旅游、工作和居住,所以他们会偏好于以书籍满足其基本文化需求;(4)由于因特网有中文网站和外文网站,本国居民、外籍人士和外来人士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情况选择合适的网站来满足其需要。根据以上分析,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文化节目的投放来满足本国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并适当增加外文节目。另一方面,通过出版关于公共文化的外文书籍来满足外籍人士的需求。最后,可以通过网络宣传公共文化,使得三者都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这一途径来满足其基本文化需求。(二)现阶段市民希望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活动调研结果显示,在现阶段上海市民希望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中,信息服务占比最高,为19.1%,其次为书报阅读(17.8%),再次为休闲娱乐(17.4%),共占比54.3%。上海市民喜欢的公共文化活动中,文艺表演类占比最高为24.6%,文体竞赛类次之为18.0%,再次为游戏娱乐类(16.5%),兴趣参与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类、科普宣传类等占比都比较平均。从公共文化消费热点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市民有了更多休闲时间和更高文化需求,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也由传统的娱乐转移到了对文化信息的渴求和对文化休闲的需求,所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但知识文化型消费较少,休闲消遣娱乐型消费多。普通市民与中高端文化消费之间还缺乏紧密联系。怎样提高包括各个层次、各种构成在内的全体市民的公共文化消费水平,提高市民公共文化娱乐需求满足程度并提升其文化需求层次,激发其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能力,开发广大市民中的文化创造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表3按居民类型显示的上海市民满足文化需求的途径在选择政府应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时,市民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图书馆、社区信息苑、室外广场、健身房分别以68.5%、47.2%、45.9%、45.1%的个案百分比排在前列。此外,影剧场、多功能厅、乒乓球房、纸制有声读物、电子书、网络出版活动室也是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提供的场所。展览展示厅、科普活动室、团队活动室、棋牌室、少儿活动室、体质监测室、琴房也是政府应着重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调查显示,市民一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电影等主要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还有就是上网、听广播、打麻将、打牌,再有是逛公园、运动健身、盆栽养花、旅游、看学习研究类书籍、看戏剧歌舞、绘画书法等。其中80%以上的市民每天都看电视,看书、看报、上网、学习的近50%,且大都集中在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学生群体中,其他文化消费活动占的比例较小。随着市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各种文化消费需求也不断增长,这就需要政府不断提供更多的服务以满足市民各方面的需求。(三)现阶段政府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调研结果显示,上海市民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合理的开放时间(21.6%),能符合群众需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功能(20.2%),合理的地理位置(18.7%)更加重要,有专业素养的服务人员、有效的信息宣传途径、长期坚持的社团活动等选项也有一定的比较均衡的被选比例。受访者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偏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民可享用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较集中的意见是环境不够好、新书不够多、活动内容单调、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短缺、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宣传不到位。还有一个原因是免费项目少,收费不合理。大多数市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目的仍停留在丰富业余活动、锻炼身体上,老年人可能只是将其作为打发时间的方式。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满意程度不高,有42.3%的受访者认为一般,9.1%的不满意。对场馆和设施的满意程度方面也有38.4%的人认为一般,6.8%的不满意。在调查中,在对满足文化需求的途径的选择上,有80%的人都选择了电视。在访问到政府应该提供何种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时,45.1%的人选择了健身房。而团队活动室、科普活动室、培训教室的选择率都在30%以下。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认识的不到位,使得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这是导致市民参与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三现阶段上海市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满意度分析上海市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在市民需求调研中显示了公共性、基础性、服务性等特点,本次上海市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满意度调研发现:上海市民对政府在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和设施、公共文化活动的内容以及公共文化活动中的服务态度等比较满意。总体来看,对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选择均达到50%左右(见表4)。(一)对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和设施的满意度从表4可看出,在市民对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和设施建设的满意度中,感到非常满意的占了4.2%,主体部分是比较满意和感觉一般,其中比较满意的占了48.8%,即约50%的受访者对上海市公共文化活动场馆以及设施方面是比较满意的。表中有38.4%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提供的场馆和服务设施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水准,并不能使人满意,此外另有6.2%及0.8%的受访者分别选了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还有1.6%的受访者选不清楚,这1.6%的受访者可能是对上海不熟悉或者是没去过公共文化活动场馆,由于没接触所以也没办法作出评价。从受访者的满意度来看,一方面说明市民对市政府在加大投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和设施等方面的积极肯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上海市民对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有着较大的期望,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所以市政府应当不断提升服务职能,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不断满足市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不断促进“十五分钟都市公共文化圈”的构建。表4现阶段市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满意度情况表(二)对公共文化活动内容的满意度分析表4显示,受访者对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活动内容的满意度主要集中在比较满意和一般这两个程度。其中感到非常满意的占6.5%,比较满意的占了40%,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对现有的公共文化活动内容还是比较满意的。而感觉到一般的占到42.3%,说明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活动内容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针对不断发展的经济与技术带动的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优化所提供的公共文化内容,提供更好的服务,争取让这42.3%感觉到一般的受访者转变态度,提高其在公共文化活动以及文化休闲方面的满意度。另外还有9.1%的被调查者感到不满意,且有极小部分(2.1%)的被调查者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活动内容感到非常不满意或者是不清楚。总的来说,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活动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政府应该在了解市民的需求的情况下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提供更多更适合市民需求的公共文化内容,争取更好地推动上海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三)对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分析表4显示,有3.6%的受访者对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态度感到非常满意,43.5%的受访者感到比较满意,而选择一般的占了40.2%。市民对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态度表示比较充分的肯定(47.1%),但还有一部分市民觉得未达到内心的期望值,40.2%的被调查者感到一般就说明了这个情况。作为中国经济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的上海,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文化的迅速繁荣,文化需求的提升带动了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比较多的市民对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态度比较在意,分别有9.2%、1.1%、2.4%的被调查者感觉到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或不清楚。因此,政府要不断塑造服务型政府形象,不仅要在硬件方面加强建设,还应在服务态度等软件方面进行改进,要不断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素养,不断完善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不断增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从总体上来看,市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和设施、公共文化活动内容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还是比较满意,虽然也有部分被调查者感觉一般,但是政府可以通过不断改进职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来满足这部分市民的需求。同时服务职能的改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也能使少部分的不满意者转变其态度。四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与不同类型市民的感知差异分析上海市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建设主体,在公共文化政策、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建设目标与宗旨、发展现状与趋势,符合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结合调研问卷结果以及重点访谈的结果来看,市民在设施满意度、群众参与面、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市民公共文化消费结构等方面对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感知存在一定差异。(一)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感知差异由上述分析可知,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对场馆和设施的满意程度介于比较满意与一般之间,只有极少数的人对其非常不满意,上海市的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和设施已为广大市民广泛使用,并得到市民的认可。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不同年龄段市民对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和设施的满意度有较大的差别。其中,非常满意的老年人(>60岁)比例高达50%,远远超过平均比例4.1%。除不同年龄段外,外籍人士和本国人士对公共文化场馆和设施的满意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外籍人士表示对其非常不满意,不到30%的人表示比较满意,且没有人表示对其非常满意。同时,对上海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和设施满意度中表示非常满意的男性多于女性,为女性的2.2倍;年龄60岁以上的为32人,占该类型总人数64人的一半;本地居民52人,占该类型总人数的81.3%;学生、离退休人员和企事业管理人员对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和设施的满意度排名前三位,分别是18人、10人、9人;家庭人均年收入2万~5万者在这一类型中占比最高,为27人,占42.2%。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和设施的满意度有较大的差别,表现在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的老年人的比例高达25%,而中青年人的平均比例约4.1%,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第一,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有更多的时间使用公共文化场馆和设施;第二,老年人亲身经历这些场馆和设施从无到有的过程,更能够体验到这些设施所带来的益处;第三,政府没有设立更多适合中青年人的文化馆和添置相应的设施。外籍人士和本国人士对公共文化场馆和设施的满意也有着较大差别,表现在外籍人士对其表示非常不满意的比例达28.6%,而常住人口比例为3%,外来人士为5%。其原因在于:第一,上海市的文化场馆设施和先进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外籍人士对很多的本土化的场馆设施不太了解;第三,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一般都是消费能力比较强的群体,他们会习惯去一些付费的高档的文化场馆,例如高档的音乐会、娱乐会所、画展等等;第四,最重要的原因是外籍人士和本土人存在语言上的障碍,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可能导致其不愿意去参加公共文化场馆的活动。表5不同类型市民对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和设施的感知差异作为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及市民满意度重要指标之一的市民参与率,直接决定着群众对政府所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满意度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虽然近年来,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根据实地走访及访谈问卷可以看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不足;二是部分已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运行状况不甚理想。有些设施名义上是文化设施,而实际上并没有行文化之实。一些图书室不但藏书量少,而且少有更新,借阅人数寥寥;三是目前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在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时,主要参与者是老年人加上部分下岗、失业人员,而社区中的在职中青年或学生却参与不多,造成公共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不平衡,文化活动的功能未能真正体现;四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能为中青年提供其感兴趣的设施,如信息化设施及信息化服务、动漫文化、知识讲座,电子书网络出版物以及3G服务等使得这部分群体参与率不高。(二)对公共文化活动内容的感知差异对市民公共文化活动内容感知分析,大多数受访者对公共文化活动内容需求的满足程度集中于比较满意和一般之间,极少数人对其表示非常不满意。在具体层次上,不同市民类型也同样呈现出不同的感知差异。在学历层次上,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以及本科层次人群对公共文化活动内容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中非常满意的比例达到70%,硕士学历及以上的人对其表示非常满意的只有6%;对不同收入人群分析显示,家庭年均收入越高的市民对公共文化活动内容满足其基本文化需求的程度越是不太满意,表现为:收入在2万以下的居民对其表示非常满意的是收入在2万~5万和5万~10万的人的2倍,是收入在10万以上的8倍,差距很明显。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政府未充分重视高收入群体对公共文化设施内容的需求;第二,收入低的群众没有能力支付去外地甚至是国外的旅游的费用,所以相对其他人对市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内容较为熟悉;第三,高收入人群有能力支付高级文化设施的费用,对于不付费的公共设施(一般比较拥挤)不太有兴趣。而不同学历的人对公共文化活动内容的满意度有较大的差别,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对公共文化活动内容满足基本文化需求的的程度表示非常满意达到近13%;而具大专学历的为8%,本科学历为4%,硕士学历及以上的人对其表示非常满意的只有2%,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上海市在丰富公共文化活动内容方面忽略了高学历人群对公共文化活动内容的需求;第二,随着教育的普及化,高学历的人数激增,政府还未准备好应增加相应内容的准备;第三,低学历的人可能更有时间和精力去体验公共文化设施的项目。不同学历人群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不同。现阶段市民满足文化需求的途径主要是电视、网络、报刊,不同学历者的需求也存在不平衡,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消费方式主要是电视29%、报刊19%,广播和书籍分别占12%、11%;而大学专科学历者则集中在网络、电视、报刊,比例为22%、21%、18%;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差不多,也是集中在网络、电视和报刊;而硕士及以上的文化需求则主要为网络25%、电视18%、电影18%为主。见图1。图1不同学历人群的文化消费方式表6不同类型市民对公共文化活动内容的感知差异(三)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感知差异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感知分析显示,大部分市民对公共文化活动提供的服务表示比较可以和一般,很少人表示非常不可以(见表7)。不同性别的人对公共文化服务态度的满意程度不同,女性对公共文化服务态度表示非常满意的比例为7.8%,而男性表示非常满意的比例为3.2%,其原因如下:第一,女性性格相对男性来说比较温和,在享受公共文化活动中的服务中易于和服务人员沟通;第二,政府可能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服务人员培训不够。常住居民、外籍人士和外来人士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外籍人士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服务态度持非常满意的比例最大为14.3%,常住人口的比例为5.8%,外来人士的比例低至2%,主要原因有:第一,中国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好客,对于来沪的外籍人士服务的热情度会高于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第二,上海市政府须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激励工作;第三,外来人士的文化背景与本土的文化可能存在一些冲突的地方,抑或是相关服务者在提供因人而异的服务。表7不同类型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感知差异(四)不同区域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感知差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上海市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市民满意度稳步提升。但不同区域市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也存在着较大的感知差异。其中最典型的是静安区和徐汇区,无论是场馆和设施,还是提供的内容以及服务态度来看,两者差别很大。静安区是所有调研中满意度最高的,徐汇区的满意度则是属于较低水平(见表8)。表8按区分市民对场馆设施、服务内容、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对比表从表8中可以看出,受访者对静安区的场馆设施、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徐汇区,其中静安区中非常满意的水平分别是25%、40%、30%,明显高于整个上海市平均水平,同时也大大超过徐汇区的3.7%、3.7%、3.7%;在比较满意选项中,静安区以60%、35%、45%也明显高于徐汇区。徐汇区市民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满意度多集中于比较满意、一般和不太满意之间,而静安区仅有服务内容5%的不太满意。这一方面说明了静安区在公共文化的提供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民的满足程度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各地区公共文化提供的不平衡以及不协调。根据实地走访及访谈来看,由于各区统筹规划整合度、投入不平衡以及政策偏向性,整个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有的区如静安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较好,而崇明区等远郊区县,其公共文化设施则相对较差。并且,由于部分地段文化设施陈旧,环境欠佳,一定程度影响了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热情。如一些室内场所乒乓球房、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使用过长且长期未保养,处于半瘫痪状态。各区公共文化中心设施差异很大,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街道或者受政府重视的街道其设施条件相对优良,而一些设立于较为偏远社区或者老工房社区内文化设施则相对欠缺,甚至难以满足居民基本文化需要。访谈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市民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感知差异有相当受到服务人员服务质量的影响。一方面职工队伍构成岗位设置的人员资质要求不高,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规范不强。现有一线服务人员有相当部分为留用文化站人员或是征地工,虽然这些人员具有长期从事文化活动的工作经验并经过一定培训,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但是没有很好的专业背景和系统的职业培养,致使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此外大部分公共文化机构都有志愿者或非正式员工,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服务队伍不稳定性。五进一步优化政府的保障措施,满足市民不断增加的公共文化基本需求现阶段上海市民文化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热切呼唤更多高品位、高质量、多姿多彩的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企盼更加优质、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所以公共文化的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市民的不断发展的基本文化需求,为市民提供更加合理、有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一)品牌创新:进一步打造符合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定位的公共文化设施品牌一个优秀的公共文化品牌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目前集电子政务、先进文化、便民利民、未成年人天地、培训等五大板块于一身,有27个频道、256个专栏服务的“东方社区信息苑”成为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文化大餐”。目前,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社区等布局,在量上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做到上海市各区县都能够享受均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又要突出上海的地方特色,将老上海文化底蕴突出来吸引外来人士和外籍人士,提高他们的参与率,同时也能让青年在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时,继承老上海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发扬光大。比如可以考虑更多从上海海派文化中挖掘、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进社区演出等活动,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层次,拉近与先进国家的距离,上海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中国的窗口,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将进一步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和资金来沪。公共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具有娱乐休闲功能和宣传教化功能。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使市民受到效果显著的教育,而且对促进市民的社会交往、强化他们的凝聚力及归属感,促进社会稳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结合调研分析,可以考虑“三个一”试点品牌建设工程:第一,外籍人士集聚区的外文书籍图书馆试点品牌工程。在调研中发现,外籍人士其基本文化需求主要通过书籍和网络渠道,两者占其总需求的50%,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可以考虑选取一个外籍人士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比如衡山路街区、新天地街区、虹桥街区或金桥街区等中的一个社区,重点打造外文书籍(包括电子书籍)特色,可以以科普和幼儿图书为重点,吸引外籍人士以及高层次中国居民的需求,同时做好广泛宣传工作,以实现物尽其用。第二,本地居民集聚区的视听休闲文化试点品牌建设。调研发现,本地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电视、网络、报刊,三者占58.8%;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的人群主要集中在40~60以及60岁以上居民,占46.8%;收入2万~5万者使用公共文化设施最多,占47.2%。调研同时显示,不管何种职业、何种年龄、收入、学历等,对演出的需求都是最低,基本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同时,调查显示,70%的受访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应该能符合群众需求、符合时代发展的功能。基于此,可以减少使用率低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教室,仿照国外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中配备的休闲视听室,设置舒适、独立的视听空间,吸引更多的除退休人士之外的其他人群,鼓励亲子视听与阅读、鼓励学生视听与阅读等,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并结合活跃的广场文化,实现公共文化活动的动静结合。第三,外来务工者集聚区的户外演播空间试点品牌建设。外来务工者的稳定与和谐是上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调研显示,外来人员希望满足文化基本需求的途径主要为电影和演出,分别为152和148人,两者之和占总调研人数需求的42.6%。因此,可以考虑在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试点建设一个定时演出的户外演播空间(可以为临时便捷的搭台),内容可以为充分展现上海地域文化的老百欣喜闻乐见的电影或演出,这样既可满足外来务工者的需要,又使他们对当地文化有了潜移默化的认同。(二)服务创新: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增强服务软实力做好公共文化活动,离不开一支素质高,专业技术较强,切实能发挥作用的文化专干队伍。2009年全市有市、区(县)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9个,艺术表演团体112个,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28个。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和各级各类群众性业余团队活动41.8万场次,3593万人次参加。年内建成800个“农家书屋”,31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1697个村级信息服务点。调研发现,无论是本市常住居民、外籍人士还是外地居民,目前对上海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管理人员的满意度均比较低,“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占3.6%、43.5%和40.2%。各区县以及同一区不同公共活动中心的满意度均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要求政府应该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一要处理好公益性与社会化的关系,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责任。二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重点做好基层及相对薄弱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对已基本普及的地区如静安区等,应着重在提升内涵上下工夫;对远郊和文化服务体系相对弱区县加大投入,促进整个上海的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的均衡发展。三要处理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相协调等问题,切实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交付,确保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同步改善。四是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制定正式的沟通渠道,定期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如通过网络会议,或者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收集所在社区居民的意见集中上报到上级单位。同时,实地访谈中也发现,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管理的职工队伍构成参差不齐,学历程度也存在着差距,这要求政府应不断加强文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用好现有人才,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者队伍,为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目前,政府已出台《上海市公共图书馆行业服务标准(试行)》、《上海市社区文化中心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服务管理的条例,但可以考虑在不断加强对现有文化工作人员队伍培训基础上做到下面一些创新:第一,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开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引进、培养、选拔、使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通报制度,促进人员培养选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大文化人才高地建设的资金投入;树立人才资本投资理念,建立完善的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第二,创新引进机制,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在过程中,要大力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入到文化队伍中来,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并把着力点转到建立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上来。第三,创新激励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建立档案和信息库,年终对文化人才进行管理考核,主要考核其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实绩、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岗位职能履行情况。第四,要加强基层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试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准入制度,提高基层文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可以出台办法,加强对文化站、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进行考核,明确这些单位事业单位性质和人员编制数量,为下一步推行从业人员准入制度打下基础。可采取集中培训、跟班培养、选调挂职等多种形式,继续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文化工作,乐于奉献,懂业务、会管理的基层文化队伍,切实提高各级文化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三)职能创新:构筑“文化民生”的公共文化消费结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人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个个共享公共文化成果。市民的公共文化消费需求虽然有了进一步发展,但目前公共文化消费结构也一定程度阻碍了市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满意度。优化文化消费结构一方面需要市民自身应该调整自身文化消费结构,由原来以电视消费为主转变为高层次公共文化消费,在娱乐身心的同时扩大自身知识面;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活动的内容时,充分考虑市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活动内容。调查显示现阶段市民对公共文化设施参与率也不高,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及场所不够导致的,另一方面则是市民对文化活动功能的认识尚不全面。在市民要求政府更多提供的公共文化场馆与设施中,图书馆、社区信息苑、室外广场、多功能厅、影剧场的比例分别为68.5%、47.2%、42.5%、38.1%、42.5%,此外对乒乓房、健身房、琴房、3G服务室、培训教室、科普活动室等需求也占有一定比例。这说明市民的需求程度不断提高,需要政府不断地跟进服务,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首先,各地区对建成且已投入使用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加强运行管理,优化软件建设,丰富场馆内涵,不断提高利用率。其次,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新模式,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群众的参与率,使之发挥应有的效用。三是依托市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推进公共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四是提高市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意识,创新文化活动内容。有组织的大力宣传,增强市民对公共文化活动功能的认识,使人们更多的参与公共文化,使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充分利用,营造人们充分参与公共文化的氛围,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从受访者对政府应提供的公共文化场所的要求可以看出来,随着上海市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需求的增加,要求政府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内容和场所,可以考虑以“文化民生”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权益保障的标准:第一,提供的产品要能满足大多数人群的利益诉求。目前,各区县文化馆的作用并未得到很好利用,调研发现,有部分文化馆借公共文化的壳谋取少部分人经济利益的现象,部分原因在于其文化产品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加工方加工合同范例
- 桥梁螺母采购合同范例
- 房租委托代销合同范例
- 医院用餐合同范例
- 共同赔偿合同范例
- 虾池养殖出租合同范例
- 股转让合同范例
- 冷库项目合同范例
- 出租办公楼层合同范例
- 糕店铺买卖合同范例
- 肺结核的学习课件
- 心肺复苏术最新版
- 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自测提分卷
- GB/T 9115.2-2000凹凸面对焊钢制管法兰
- 永久避难硐室安装施工组织措施
- 元旦节前安全教育培训-教学课件
- 芯片工艺流程课件1
- 化工原理设计-苯-氯苯分离过程板式精馏塔设计
-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教学课件
- IEC60335-1-2020中文版-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文翻译稿)
- 保险专题高净值人士的财富传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