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5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_第1页
浙江金华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5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_第2页
浙江金华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5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_第3页
浙江金华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5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_第4页
浙江金华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5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金华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截至2021年)

(-)

自叹①

[宋]文天祥

长安②不可诣,何故会高亭®?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

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回首西湖晓,雨馀®山更青。

(选自《文天祥诗文选译》

(注释)①此诗为文天祥去元军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所作。②长安:即长安堰,在今浙

江海宁西北。③高亭:高亭山,当时元军军营所在地。④神龟弗自灵:指自己自投罗网,为

敌所俘。⑤雨馀:雨后。

(二)

访辛弃疾

[宋]赵港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

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

交。

稼轩帅淮①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

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

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鳌。

饮罢,宿同甫于斋中。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

马而逃。

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缗②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

(选自笔记小说《养病漫笔》)

(注释)①帅淮:指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②缗:一千文为一缗。

14.《自叹》一诗中借“”和“”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想要带兵杀敌却身

陷囹圄的无奈心境。

15.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

方法借鉴文言语句字词释义

语境推断法:“三跃马而三却”中的“却”,

根据前文“跃”和后文“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稼轩通倚楼,望见之适:①

地”可推断,“却”是“退却”的意思。

成语推断法:“推马仆地”中的“仆”,可依

同甫夜思稼轩沈重骞

据成语“前仆后继”中的“仆”推测为“倒下”寡:

的意思。

课内迁移法:”稼轩如数与之”中的“与”,

根据《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的“与”,假十万缗以济贫假:⑧_

可理解为“给”的意思。

1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17.根据相关提示,补全下面表格内容。

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

印证中最能表现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

以并南者如此。

______,______。

(《访辛弃疾》)

18.笔记小说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请从文中找出一例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自叹》中文天祥之所叹,与《访辛弃疾》中辛稼轩、陈同甫之所谈“意似而情非”,

请对其中的相同之“意”和不同之“情”加以分析。

15.傲鸟神龟

16.恰好,正好,刚好少借

17.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1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小题5】示例:“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

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这一细节描写夸张成分浓厚,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

成分,写出了陈同甫的侠士风度。

【小题6】三人均为南宋爱国文人,诗文中流露出他们收复国土,报效国家的共同意愿;

《自叹》表现了文天祥为敌所俘,“身世飘零”的悲凉之感及期待回到故都,重振山河的复

杂心情;而辛稼轩与陈同甫生性豁达,相与谈天下事,指点江山,富有壮志豪情。

【分析】

14.考查诗歌意象的判断。意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本诗是在文天祥被元

军扣留以后写的,他回想不久前的往事,不免发出深长的感慨。据这首诗的前言说,正月十

三日夜晚,作者听说,丞相陈宜中将要在十五日到长堰去会见元军统帅伯颜,便极力加以反

对,认为这时与元军谈判并无实际意义,阻止了陈宜中的这次行动。但在朝廷上下不知所措

的情况下,受到吴坚等人的鼓动,自己竟接受了到敌营谈判的建议,想来真是不可理喻。“自

叹”实际上是“自怨”,铸成大错、后悔莫及。诗人以“非无翼”的“倦鸟”表达还有不少

的抗元志士支持自己却自投罗网的悔恨,用有灵性可以托梦给人却被托梦求救的人所杀的

“弗自灵”的“神龟”表达了想要带兵杀敌却身陷囹圄的无奈心境。

15.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方法。①要求用“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此时稼轩与陈同

甫尚不相识,同甫直接上门来访,稼轩只能是“正好”在家,靠在楼上看到他。故解释为“恰

好,正好,刚好”;②要求用“成语推断法”,“沈重寡言”中的“寡”,可依据成语“沉

默寡言”中的“寡”推测为“少”的意思;③要求用“课内迁移法”,“假十万缗以济贫”

中的“假”,根据《送东阳马生序》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的

“假”,可理解为“借”的意思。

16.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

单翻译,再依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加上虚词辅助来断句。本句句意是:派人去探问时,同

甫已经到了门口,于是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好友。结合“则”“遂”两个句首虚词,可断句

为: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17.考查根据语境默写诗文名句。由“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

可以并南者如此”可知,稼轩一心合并南北,而这南北合并也是君王之念,彪炳千秋的伟业,

故最能表现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生前、身

后”易写错。

18.考查笔记小说的特点。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其特点是

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示例:“同甫夜思稼轩

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这一情节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

虚构性,根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前文可知,辛弃疾与陈同甫两人见解相

合,互为知己,辛弃疾会杀陈同甫灭口可能性很低,小说中设置这一传奇虚构情节,起「增

强情节曲折度,写出了陈同甫的粗豪中有机警的性格,表现了辛弃疾的以国为重态度的作用。

【小题6】

考查诗文主题理解及情感分析。“意似而情非”指主题相似而情感有别。从三人的身份

背景及诗文上看,他们的''意”是相同的:同为南宋爱国文人,都有收复国土报效国家的强

烈愿望,文天祥的“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是知救国不可为而努力的矛盾,同一时期他

还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明以死报国之志。辛弃疾与陈同甫慷慨激

昂,共谈南北融合,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壮词中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

白了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具体到诗文中,表达的情感又有所不同。《自叹》中“乾坤增感

慨,身世付飘零”表现了为敌所俘,身世飘零的悲凉之感,“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表

现了期待脱离幻想矛盾,回到故都,重振山河的复杂心情。由同甫斩马首及“稼轩适倚楼,

望见之,大惊异,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可知辛稼轩与陈同甫生性豁达豪迈,由“稼

轩言南北之利害,……满城皆鱼鳌”可知两人相会时热血沸腾,纵论天下事,富有壮志豪情。

【参考译文】

(-)

自叹

[宋]文天祥

既然知道到长安镇谈判不可贸然前往,是什么缘故,使我和敌酋伯颜相会在高亭?我虽

然像一只倦鸟,但是并不缺高飞的双翼;为什么像《庄子》寓言中的神龟,预见不了被人杀

害的命运?天地都会为此大加慨叹;从今而后,我将像落叶随风,到处飘零。这是个无眠之

夜啊,回头看看窗外,西湖上已经破晓,连宵风雨之后,湖边的青山一定更青。

(二)

访辛弃疾

[宋]赵漕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开始听说辛弃疾名声,去拜访他,快到辛弃疾家门口时,要过一

座小桥,三次提缰策马准备过桥,马三次退却。同甫发怒,拔出剑斩落马头,把马身推倒在

地,走进去。辛弃疾正靠在自家楼上,看到他这番举动,大感惊诧,派人去探问时,同甫已

经到了门口,于是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好友。

数十年之后,辛弃疾已成为淮地一带的将帅,而陈同甫还贫困不得志。陈同甫依然直接

上门去见辛弃疾,一起谈论天下事。辛弃疾在酒酣耳热之际,开始高谈阔论起南宋和北方外

族的军事形势,并说明南宋想收复北地要如何如何来作战,而北方若想并吞南宋又要如何如

何。并且说钱塘一带不适合建为国都,北人只要占领牛头山,就能阻断四方来援的勤王之师;

然后再引西湖的水来灌城,马上整个京城的军民百姓都成了鱼鳖。酒后,辛弃疾留宿陈同甫

在馆里。陈同甫想起辛弃疾一向慎重寡言,(酒后说了不少不该说的话,)一旦酒醒回想起

来,一定杀他灭口,于是半夜偷了辛弃疾的骏马逃走。

一个多月后,陈同甫写信向辛弃疾借十万缗钱济困,(并在信中暗示当晚辛弃疾说过的

言论,)辛弃疾只好如数给他。

(2021浙江金华)

辨白檀树

(五代)王仁裕

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

有巨虺①,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

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时值睛朗,溪谷洗然,遂勒

辔移时②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括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

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③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

袈裟之文也,上有苔醉斑驳,即山水之鑫文④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玉堂闲话》)

【注释】①虺(hui):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

指界限、边界。④曩(CU1)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大可数围/果得于数里外

B.又西岩之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路人过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溪谷洗然/吴广以为然

16.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17.阅读第三段文字,完成下表。

志公影真相

志公戴着斗笠的头①

志公身体的形状圆柏两边上下走向的石缝

②斜向的石缝、斑驳的苔碎

18.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的一项是()

A.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B.遂勒辔移时望之

C.又西瞻志公影D.志公不留影于此

19.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参考答案】

15.A16,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17.①岩石间的一株圆柏②志公袈裟的花纹18.D

19.“乃”是“才”的意思,“哉”相当于“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哪

有边界啊",“乃加强感叹语气,强调传闻的荒诞,人们对白檀树、志公影的传闻竟信以为

真,甚至顶礼膜拜,这与(穿并得一人中“得一人之使”误传为“得一人于井中”何其相似,

“乃”和“哉”也流露了作者对此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

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

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数:几,几个/几,几个;

B.西:西边/向西;

C.过:经过/过于;

D.然:……的样子/对,正确。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

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

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

的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路被夹在溪谷中,这类情形特别多,哪有什么毒蛇盘绕香檀树

的事!故停顿节奏为: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又西瞻志公影,盖

岩间有圆柏一株”可知第①空真相是:岩石间的一株圆柏;从“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

可知第②空为“志公袈裟的花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题目中的“辨”是分辨、辨别的意思。

A.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尤其注意地观察了一番,来判断向来的传说是否属实,

“质”是“判断”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

B.遂勒辔移时望之:于是他就勒住马辔久久观望.“移时望之”是“久久观望”的意

思,照应题目中的“辨”:

C.又西瞻志公影: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瞻”是“观看•”的意思,照应题

目中的“辨”;

D.志公不留影于此: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中,“乃”是“才”

的意思,“哉”相当于语气词“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没有边界啊”.通读

文章可知,文中人们对白檀树、志公影的传闻竟信以为真,甚至顶礼膜拜,后来王仁裕通过

仔细观察,才知道那树不是白檀树,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再结合链接材料《穿井得一人》

中将“得一人之使”误传为“得一人于井中”,两文何其相似,传闻是何其荒诞。因此

“乃”“哉”两词加强感叹语气,也流露了作者对此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告诫人们对于传

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

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剑门左边的峭岩之间,有一棵大树,生长在石缝中,好几围粗,枝干纯白色。人们都传

说这是一棵白檀树。树下常常有一条大毒蛇,蟠踞在那里守护着,村民不敢去采伐它。又说

西岩壁的半腰处,有志公和尚的影像。路人从这里走过的时候,都要朝西方擎起双手顶礼膜

拜,就像亲眼见到了如来一样。

王仁裕于癸未年进入蜀地。他走到那岩下时,尤其注意地观察了一番,来判断向来的传

说是否属实。这时候正赶上天气晴朗,溪谷青翠,就像用水洗过的样子。于是他就勒住马辔

久久观望。那白檀,原来竟是一棵白植树!道路被夹在溪谷中,这类情形特别多,哪有什么

毒蛇盘绕香檀树的事!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在岩间有圆柏一棵,那就是志公戴着

竹笠的头;两边有上下走向的石缝,画出了志公的身形;斜向的石缝,就是袈裟上的花纹了;

那上面有斑斑驳驳的苔解,就勾勒描画出山水图案来。这才审定,那树不是白檀树,那影也

不是志公的留影。弄明白了,才知道人们的误传没有边际呢!

(2020浙江金华)

洗心亭记

(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Q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

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

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⑤高孕虚,万景堂④来。词人处之,思出

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模久月来松闲,雕

缕轩墀气石列笋虚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飕。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

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槃(pdn):回旋,弯曲。④

盆(ben):并,一起。⑤梗(cui):椽子。⑥墀(chi):台阶。⑦虚(ju):柱子。⑧

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⑶向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盛l请赏析

“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

(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

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O

【参考答案】

(1)A

(2)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3)“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

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

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4)“忧人”“莺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

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

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

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

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写

作特色,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⑴B:修竹万竿:形容词,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动词,谋求。

C:既志之:动词,做标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动词,立志。

D:故名洗心:连词,所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名词,原来,原来的样子。

A项都是动词,古今异义词,遗憾,故选A。

⑵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

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句意是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

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据此断句为: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

绣。

⑶在作者眼中,亭子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可见景

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既是“闲心”,又能“洗心”。

⑷这道题既是比较阅读,又是分析两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比较,吴均《与朱元思书》

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

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本文“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

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故答案为:(DA;

⑵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3)“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

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

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⑷“忧人”“莺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

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

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

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

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

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

背,形成语感,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

辑规律作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赏析字词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

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怎样

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答题时应注意,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者摘录

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文言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

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

屈、。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日"、“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

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

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

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附参考译文】

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

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

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

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

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

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

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

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

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蛟龙像藤一样蟠据在高大的乔木上。有修竹万竿,夏

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然而,山上的人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

“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

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

心”。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

(2019浙江金华)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毂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

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

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

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

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

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纱毂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先君:这里指苏

洵。祥:吉祥之兆。主:以……为主,着重于。当涂:地名。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

儿子。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2分)

A.得身石奇山身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劣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

17.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3

分)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甚喜,以付迨、过。

答:_________________

1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

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

要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2分)B

17.(2分)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8.(3分)“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

思,表现了苏轼把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

情。

19.(3分)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

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

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

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

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参考译文】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毅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

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

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

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

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

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

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

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

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

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2018浙江金华)

沈宜词尝为丽水领,自言家大梁®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

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遂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他II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日:“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

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宏;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

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历贡马力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

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

马:向皇帝进贡的吗。④飞龙:指皇家。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意常不足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B.度终不可禁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C.亦如疟不知天上宫阙,今夕建何年

D.会魏师李公蔚历贡马能谤讥于历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4.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15.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翌日,令诸子乘值,亦如是。

A.沈宣词B.客C.王公遂D.李公蔚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提示:真,价值、价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去;②买。“公阅马,

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

理由。(2分)

答:

18.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知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说》,结合文本,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

原因。(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3分)B

14.(2分)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15.(2分)C

16.(3分)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

校王公遂买走了。

17.(2分)此处的“售”是“买”的意思,从“李公蔚市贡马”“后入飞龙”等可知

李公蔚是买马的,从“一阅遂售之”可见李公蔚买马的果断、坚决.

18.(2分)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骄傲发掘良马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

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

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潜能,使其成为名马.

【参考译文】

沈宣词曾经是丽水县令,他常说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

中意的却很少。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

色,十分奇异,于是沈宣词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卖给他,但是还没来得及

将马给他,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公

遂说:“我竟然还没有骑过呢。”于是将马牵出,马懒懒的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公遂生气

的去捶马,又让马去驾车,公遂觉得这样也不行,于是就将马关了起来。第二天,叫几个孩

子去骑这匹马,还是和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

宣词,宣词得到马以后,情况也和公遂一样。恰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前后来的马都

不合心意。李公蔚看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喜

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

(2017浙江金华)

胡翰传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

奚谷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同郡柳贯囚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

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更劝之仕,不应。即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

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方籍©金华民为兵,

翰从容进日:“金华人多业儒,好习兵,籍之,徒糜饷“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

归。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日《胡

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示顺生®

胡翰

明招®山中人,高义无等伦。

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

我学如赘疣咒未成先误身。

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注释】①籍:这里指征召。。下同。②糜饷:浪费粮食,耗费粮饷。③顺生:人名。

④明招:武义明招山麓,晋元帝时阮孚曾在此筑屋修行。⑤赘疣:长在皮肤上的肉瘤,比喻

多余无用之物。

1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萼劝之仕()②%归()

③时方籍金华民为兵()④等习兵()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17.文中“口”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2分)

A.于B.以C.而D.乃

18.诗中“恨”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

19.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

【参考答案】

14.太祖即罢之/后.修史书/书成而归

15.①有人,有的;②己经;③正;④少。

16.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坐在路边等丢金子的人,把金子还给他。

17.B„

18.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III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

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

19.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恰逢天下大乱;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好读书。

善作文。

【参考译文】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时聪明超常。七岁时,在路上拾金,坐待失主来取。长大后

从兰奚谷吴师道、甫江吴莱学古文,又向同乡许谦登门求教。当时,同郡黄晋、柳贯以文章

远近闻名,而看了胡翰的文章后,满口赞誉。漫游至元朝都城,公卿交口称赞。他与武威余

阙、宣城贡师泰为至交。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去,回到家乡。元末天下大乱,他避乱于南

华山,著书立说,自有乐趣。其文章与宋濂不相上下。

太祖攻下金华,召见他,命与许元等在中书省任职。后来侍臣中又有人向太祖推荐胡翰,

太祖召他至金陵。当时朝廷正在金华征民为兵,翰从容谏劝道:“金华人多是读书人,很少

练习武艺,征他们为兵,是徒费军饷!”太祖立即下令停征,后聘他参与修纂《元史》,书成

后,受赏而归。他喜爱北山的泉石,筑屋于山下,留恋于此十数年而终,年七十五岁。学术

著作有《春秋集议》,其文有《胡仲子集》,其诗有《长山先生集》。

【选诗赏析】

《示顺生》:在招远山中隐居这一人,品德高尚无人能比。遗憾的是你没能见到他,这

一离开不知多久才有见到的机会。我学的东西多余无用,未能成功立业却先耽误了自己的人

生。耽误了自己使自己没有高尚的品质,耽误影响了社会,就不仁义了。

(2016浙江金华)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箸叶、甘蕉及地上

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

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哪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

吴郡顾欢施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甚©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

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褰④兄弟四人皆自首相对时人呼为四隋。建武四年,卒,年八十

四。受业生凡千余人。(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琅哪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

征召(为官)。③龙丘蓑:人名。④寥:贫穷。

18.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家甚贫篓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伯珍少孤贫(▲)(2)学节无纸(▲)

(3)山水搴出(▲)(4)建武四年,卒(▲)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21.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8.(2分)家甚贫篓/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19.(4分)(1)小时候(2)写字(书法)(3)突然(4)去世

20.(2分)徐伯珍把床叠架起来,坐在上面,诵读不停。

21.(2分)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

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每

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

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

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

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o吴郡人顾欢挑剔出

《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仁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

伯珍移居道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家境很足贫乏,

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接

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2015浙江金华)

匿名谤书

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①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

数日果有旨根治。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俗马

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和甫乃密以他事结⑨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无

少异,因而讯鞫出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明•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②鬻状人:讼师,古代

专门替人写状子告状的人。鬻,卖。③维:拘系。④鞫:审讯,审问。

【金华、义乌卷】22.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

分)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金华卷】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事硬的一项是........()(2分)

A.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筑(曾经)

B.弗甘(给予)

C.取■书字校之(毁谤)

D.果马生所作,罪之(罪行)

【金华、义乌卷】24.王安礼在判案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做事风格?(2分)

【义乌卷】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学有所贷()

(2)弗与()

(3)取替书字校之()

(4)果马生所作,罪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

【参考答案】

22.【答案】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每断对一处得1分;超

过两处则多断一处倒扣1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

【考点直击】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思路点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基础,也可借助句子的结构特征来帮助断句。

23.【答案】D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积累、理解文言字词的情况。

【思路点拨】D中的“罪”作动词用,可解释为“降罪”“处罚”。

【方法归类】课内学习时要加强积累,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

24.【答案】①严谨,不轻信,重视调查;②公正,重证据,处罚

严明。(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直击】本题要求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选文内容,以加深理解。

【思路点拨】首先翻译句子,理解句子意思,这样就不难理解了,还可以寻找王安礼

的所作所为,根据他的举动来概括他的做事风格。

【参考译文】

宋朝的王安礼,字和甫,在开封府担任府尹的时候,有一个人写匿名书信,告发一个富

裕的人家家里有谋反叛逆的人,整个京都的人都担心,唯独和甫不放在心上,果然没有几天

有圣旨下来要求彻查此事。和甫扫查了这户富裕的人家,没有找到确实的证据,因此询问他

有没有冤家结仇。(富裕人家)回答说:前几日有个叫马生的讼师向我借钱,我没有借,他

就说了很多不满的话。和甫于是就私下里用其他理由拘捕马生,核对字迹,取来诽谤的文书

与他的字迹对证,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审问他关于诽谤之事。果然是马生所做,于是治了

他的罪。

(2014浙江金华)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日:“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

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

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薪。断下,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薪以东。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吴广春爱人()(2)广故数言欲亡()

(3).并杀两尉()(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新以东()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祭以尉首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屠惧,投以骨

C.以士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参考答案】

19.【答案】(1)向来(一向)(2)逃走(3)—齐(4)带领(率领)

(各1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文言常用字词的积累。

【思路点拨】“素"''亡”"将”是一词多义词,要结合句子意思灵活理解。

20.【答案】A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虚词“以”的积累理解情况。

【思路点拨】A中的'‘以"是连词,解释为“因为";B、C、D

和例句一样,都是作介词”

21.【答案】(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而死的本来就会达到十分之六七。

(“藉第令”和“十六七”1分,句子表达1分)(2)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宁”1分,句子表达1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句子译述的能力。

【思路点拨】第(1)句中的“藉第令”“戍”“固”“十六七”和第(2)句中的“宁”

是关键词,一定要准确译述。

(2014浙江金华)

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