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3.8《中国建筑的特征》_第1页
【导学案】3.8《中国建筑的特征》_第2页
【导学案】3.8《中国建筑的特征》_第3页
【导学案】3.8《中国建筑的特征》_第4页
【导学案】3.8《中国建筑的特征》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5/5/3.8《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一、知人论世知人——梁思成(1901—1972)梁启超长子,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我国着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着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着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工作。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人,并领导和参与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知人——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初期,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告:“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恰能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知识卡片科普说明文知识拓展定义: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的文章。说明对象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如太空探测、环境保护、生物进化、人体生理、物质微观探索、植物转基因研究等)及社会科学方面说明顺序空间、时间、逻辑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解说)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语言特点简明、确切、通俗、生动二、预习1.正音厢(xiāng)廊墁地(màn)屋檩(lǐn)接榫(sǔn)额枋(fāng)水榭(xiè)穹(qióng)窿琉(liú)璃抱厦(shà)2.划分文章层次。第一部分(1至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第二部分(3至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第三部分(14至17)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第四部分(18至20)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三、探究鉴赏1.结合课文分析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占有独特地位的原因。点拨:作者认为每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构建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法式,遵照这种沿袭下来的法式,结合各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会有区别于他人的建筑式样。从中国建筑来看,其“文法”是独特的,采用了梁架结构法;其“词汇”也是独特的,采用了木结构而非砖石结构,同时发展了我国的新建筑。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枋等又是独特的,它遵循中国建筑的框架、轮廓等“文法”,创造出几千年留传下来的中国建筑体系。2.有人说本文题目不好,过于笼统;有人说逻辑严密,具有专业性。你怎么看?简要谈谈你的观点。点拨:(观点一)本文题目起得好。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定语逻辑严密。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着特色;“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观点二)本文题目过大。“中国建筑的特征”一题,没有时间的限制,就应纵贯古今,而文章内容明显不包括现代建筑的特征。因此,在“建筑”前加“古代”一词更合理。(观点三)有文不对题之嫌。文中所谈的建筑特征并非所有建筑的特征,比如桥梁、道路、城防也属建筑领域,而文中并未涉及这些方面的建筑特点,因此应在“建筑”一词前加适当的定语。缩小题目的外延,才能更切合文章的内容。3.梁思成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除了跟他有眼光,有理论基础,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有关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点拨:爱国的赤子之心: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民族情感,单凭学术造诣,虽然有可能成为着名的建筑学家,但绝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建筑学家。4.梁思成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点拨:文章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不是仅仅要人们了解其特征风格和手法,而是要告诉人们中国建筑风格独特,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启迪我们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随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建筑有着鲜明的历史特征,是历史和时间的_______。近代建筑是近代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历史学家当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西式建筑的出现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建筑的变化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近代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产物。各种建筑类型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建筑思潮、文化思潮等。同时,它又在_____中,影响着在这一空间中活动的人物。那些曾经是西方标志的银行、教堂、公寓、别墅、跑马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事小情,几乎都与那一栋栋洋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栋西洋楼中都充满了故事,有大团圆的喜剧,也有《雷雨》式的悲剧。_______她历经岁月的_______,站立在你的眼前,流露着古老的静谧与安详。在她保留的那段历史空间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百年历史的沉重。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印痕耳濡目染而今洗礼B.烙印耳濡目染如今冲洗C.印痕潜移默化如今冲洗D.烙印潜移默化而今洗礼【答案】D【解析】【印痕、烙印】区别:轻重不同。二者都指留下痕迹,但“烙印”词义要重,多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文段是讲建筑的,建筑具有难以移动性,且由上句“鲜明”可知,历史上的建筑是打上深深时代特色的。故宜用“烙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区别:对象不同。从修饰主体看,“潜移默化”修饰的主体大多是物或事,而“耳濡目染”修饰的主体大多是人。此处“它”指建筑类型,故应用“潜移默化”。【如今、而今】区别:表达关系不同。主要是“如”与“而”的区别。“如今”承接上文,“而今”转接上文。据语境,上文说的是西洋楼中有喜剧、悲剧,下文则说西洋楼中现在是静谧与安详。上下文之间有转折意味,故宜用“而今”。【洗礼、冲洗】区别:词义和语体不同。“洗礼”比喻经受了重大的考验或锻炼,书面语;“冲洗”指用水冲,使附着的东西去掉,口语化较浓。上文是“历经岁月”,用“洗礼”可体现人们对建筑物的一种沧桑感,且本文整体语言严谨,逻辑性强,宜用书面语。综上,选“洗礼”。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们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对立与接触,也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B.它们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也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接触与对立C.它们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也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对立与接触D.它们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接触与对立,也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①利用事理相承原则,“它们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是对上一句西方建筑的定性,排除A、D两项。②利用前后照应原则和话题一致原则可对“对立”与“接触”两个词语的位置进行断定。本句后讲述的内容是西方的建筑物与中国历史的联系,阐述的是二者的交融而不是排斥,故应置“接触”于后,排除B。选C。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历史学家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西式建筑的出现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B.历史学家当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出现的西式建筑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与古代中国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C.当历史学家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西式建筑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与古代中国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D.历史学家当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出现的西式建筑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空间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应把“当”字置于句首,使“当……时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