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湄潭县2023年语文八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贵州省湄潭县2023年语文八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贵州省湄潭县2023年语文八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贵州省湄潭县2023年语文八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贵州省湄潭县2023年语文八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八下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B.保尔当过章工,从小就在社会底层饱受折磨,后来在冬妮娅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C.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D.“记”,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又是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小石潭记》。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革命前辈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深切缅怀和认真学习。B.国家安定,人民团结,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C.随着指挥的手落下,乐曲戛然而止,而观众们仍然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D.三月在依依不舍中还未走远,四月的脚步却早已纷至沓来。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在奔跑中奋力追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就一定能激活蕴藏于梦想之中的创造伟力,迎来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B.“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C.请各位洗耳恭听,我对2018网络用语的阐述。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渴望能通过努力奋斗取得成功、争取“C位”、获得别人“skr”的点赞,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拼搏进取的激情活力。D.我们要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心无旁骛推动高质量发展。4、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寻思

恃才放旷

星宿(sù)

自怨自艾(yì)B.狗职

滔滔不绝

蛊惑(ɡǔ)

岿然不动(kuǐ)C.紧俏

稀奇古怪

狼藉(jí)

面面厮觑(qù)D.妥帖

气势磅礴

拘囿(yòu)

拈轻怕重(zhān)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C.古人为诗文集命名,或以作者的姓名、字、号等命名,或以谥号、书斋、官职、居官地或郡望、出生地等命名。如《韩昌黎文集》是以郡望命名的。D.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6、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妩媚(wǔ)苍劲(jìn)竹篓(lǒu)大煞风景(shà)B.诅咒(zǔ)堕落(zhuì)羁绊(jī)一如即往(jì)C.香蒲(pú)砚台(yàn)湎怀(miǎn)挑拨离间(jiān)D.簌簌(sù)迂回(yū)驰骋(chěnɡ)轻歌曼舞(màn)7、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承德是北京和天津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B.自从开展“一帮一”的活动以来,同学之间不但加深了相互了解,而且增进了友谊。C.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抱着即使“百防而无一用”,也要“常防不辍”的态度。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市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钱学森有一句名言“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至今读起来,仍是震耳欲聋,令人感慨万千、肃然起敬。B.面对国民党的残暴行为,闻一多怒不可遏,拍案而起。C.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瞬息万变,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文化跟上时代的脚步。D.这里经过大地震后,到处一片分崩离析的景象,不知何时才能恢复以前的山清水秀。9、用诗文原句填空。(1)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3)_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彗院寓居作》)(4)___________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5)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6)古人常借诗文抒写对时事的忧思。韩愈借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的不幸遭遇,表达对人才被摧残的愤慨;_______(填作者名)借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的悲惨生活,抒发对遭宫市盘剥的百姓的同情;杜甫推己及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体现了广济苍生的情怀。10、学校本月校园文化宣传主题为“和文化”。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1.结合“和”字字源的解说及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和”字的本义,补全下面的板报内容。“和”字由“禾”与“口”组成。“禾”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各声部的乐音虽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为“相应也”。由此可知,“和”的本义为:______________2.宣传组的同学撰写了一篇介绍“和文化”的短文。请你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小题。①CCTV曾举办主题为(甲)“汇聚力量,传播文明”的公益广告征集活动。其中有一则广告让人倍感亲切(乙)——一个稚气敦实的泥塑娃娃拱手道(丙):“和谐中国,雨露滋润,和为贵。”与此同时,屏幕上现出一个苍劲有力的“和”字。②“和”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便有“”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依一定秩序组成的共同体。“和”尊重万物之间的差异性,旨在使万物之间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③中华民族是名fù其实的礼仪之邦。有子曰“”,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若能按照礼的规范和谐相处,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丁)、良好的公共秩序,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④“和”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的主张以治理好本国为前提,通过协调异邦,达到化解冲突、和平共处的目的。“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A.苍劲jìn名副其实B.苍劲jìn名幅其实C.苍劲jìng名副其实D.苍劲jìng名幅其实(2)在文中第②③④段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①协和万邦②和实生物③礼之用,和为贵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②③①(3)下面对短文中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A.(甲)处使用双引号,表明“汇聚力量,传播文明”是特定主题而需要特别指出。B.(乙)处使用破折号,表明破折号前后的话题发生了转换。C.(丙)处使用冒号,用在提示性词语“道”的后面,对下文的具体内容进行提示。D.(丁)处使用顿号,说明“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并列关系。(4)第④段结尾画波浪线语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同学们在收集“和文化”资料时,发现传统对联常以“和”为主题。北京孔庙大成殿有一副对联,下联赞颂的就是“和”的宝贵价值。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齐家治国,信斯言也,布在方策①;率性修道致中和,,譬之宫墙②。注:①布在方策:意思是一切都展示在典籍之上。②譬之宫墙:此处引用典故,意思是找到了正确的入口,就进入了宫墙之内。A.天下平得其门者 B.平天下得其门者C.天下平各行其道 D.平天下各行其道4.下面是初二(1)班四位同学在“和文化”班会上的发言,其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和”就是在和同学们发生争执的时候,不强词夺理,能够真诚地聆听别人的不同观点。B.在我们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喜欢挑拨离间,致使误会不断,这就是不“和”的表现。C.有人认为“和”是放弃自己的观点,我对此不以为意,实际上“和”是可以求同存异的。D.面对风云变幻、纷争迭起的国际形势,“一带一路”的倡议,将为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5.班级书法角为配合本次活动,要张贴一幅“和”字书法作品,请你从下面四幅作品中推荐幅,并结合作品的书体特征与上文中“和”的内涵简要说明推荐理由。推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25分)1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①“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类似的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显然此类节目击中了人们的痛点: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南辕北辙——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②快餐文化的特点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看了这些节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全都与你无缘了。有的人觉得名著篇幅太长、内容艰深、阅读门槛比较高,于是看这些视频版的“缩写本”聊备谈资,更有人连电影、电视剧都要用3分钟看完。③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就以某知名短视频应用来说,短短15秒的视频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语速、精简内容。限制节目时长或字数,这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普遍采取的策略,好处是用户上传的内容因短小精悍所以又快又多,但害处是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例如,国内外都曾做过实验,在浏览社交媒体若干分钟之后,再让用户去背诵文章和做数学题,正确率都会下降。④以往人们都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但现实是碎片化反客为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准确地说是观看)碎片化的内容。虽然古人也曾有“马上、枕上、厕上”的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阅读,但所读的内容并不碎片化。⑤今天的快餐文化与数十年前的快餐文化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视频的直观、形象和快速,是文字和图片都不能比拟的。但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其实并不成功,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转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但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人类通过阅读文字来传承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数千年,而视频成为媒介主流的历史不过数十年而已,不论是从人类的认知习惯还是就历史积累而言,视频都是不能与文字相提并论的。如果仅仅用视频作为媒介而远离文字,那就意味着放弃了一座宝库,这对于我们传承文明、创新文化是极为不利的。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绝不是文化的正途,速生者往往速朽。⑥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为人类服务,需要我们严肃思考、认真对待。而今之计,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②段的主要内容。4.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2、现代文阅读过年梁实秋①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三喝四,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禧。”日上三竿,骡子轿车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奉命到几家最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否则一声“请”,便得升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②民国前一两年,我的祖父母相继去世,家里由我父亲领导,在家庭生活方式上作维新运动,革除了许多旧习,包括过年的仪式在内。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分装四个圆笼,除日挑到家中,自己家里也购备一些新鲜菜蔬以为辅佐。一连若干天顿顿吃煮饽饽的怪事,也不再在我家出现。我父亲说:“我愿在哪一天过年就在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逛厂甸,我们是一定要去的,不是为了喝豆汁儿、吃煮豌豆,或是那大糖葫芦,是为了要到海王村和火神庙去买旧书。白云观我们也去过一次,一路上吃尘土,庙里面人挤人,哪里有神仙可会,我再也不作第二次想。过年时,我最难忘的娱乐之一是放风筝,风和日丽的时候,独自在院子里挑起一根长竹竿,一手扶竿,一手持线桄子,看着风筝冉冉上升,御风而起,一霎时遇到罡风,稳稳地停在半天空,这时候虽然冻得涕泗横流,而我心滋乐。③民国元年初,大总统袁世凯唆使曹锟驻禄米仓部队兵变,大掠平津,那一天正是阴历正月十二,给万民欢腾的新年假期做了一个悲惨而荒谬的结束,从此每个新年我心里就有一个驱不散的阴影。大家都说恭贺新禧,我不知禧从何来。1.文章第①段写除夕守岁,共写了几件事?请概括出来。2.请赏析句子“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的妙处。3.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兵变”?4.作者对过年的传统习俗抱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从中可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三、文言文阅读(25分)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字。(1)虽有佳肴()(2)不知其旨也()(3)学学半()(4)不知其善也()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译文:(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3.读本文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答:14、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如何理解“身上衣正单”却“愿天寒”?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四、作文(40分)15、作文。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请以“这就是我的承诺”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30分)1、B【解析】

B.不是“冬妮娅”的影响,而是“朱赫来”的影响。故选B。2、D【解析】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与语境“前后相继”不符,故选D。3、C【解析】

A.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B.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C.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使用语境明显错误。D.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旁:另外的。骛:追求。故选C。【点睛】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正确。其他各项修改为:A.星宿(xiù);B.岿然不动(kuī);D.拘囿(yòu)拈轻怕重(niān)。5、B【解析】

B项错误。《礼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6、D【解析】

A.有误,苍劲(jìng),大煞风景(shā);B.有误,堕落(duò),一如即往——一如既往;C.有误,湎怀——缅怀,挑拨离间(jiàn)。故选D。7、D【解析】

D.“防止”与“不再”表意混乱,语意不明,可将“不再”去掉。故选D。8、D【解析】

A.震耳欲聋:指某件事使人震动很大。使用正确。B.怒不可遏: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使用正确。C.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使用正确。D.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望文生义;故选D。9、(1)潭影空人心(2)落日故人情(3)拣尽寒枝不肯栖(4)接天莲叶无穷碧(5)只有香如故(6)骈死于槽枥之间白居易心忧炭贱愿天寒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拣”“栖”“枥”“庇”等字词的书写。(6)还考查了作者。10、1.不同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2.(1)C(2)D(3)B(4)“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愿望。3.B4.C5.推荐:第一幅理由:这幅作品为行书,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与“和”字的万物相互配合、和谐相生的含义相一致。【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中主要信息的提炼。可根据““禾”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各声部的乐音虽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等内容进行做答。2.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1)苍劲有力—jìng,名fù其实—副。故选C。(2)根据““和”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可知,第一处横线填②;根据“中华民族是名fù其实的礼仪之邦”可知,第二处横线上填③;根据““和”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可知,第三处横线上填①。故选D。(3)乙处错误,乙处的破折号是对前文的解释说明。故选B。(4)本句缺少成分,应将“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改为“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愿望”。3.本题考查对联的相关知识。根据“率性修道致中和”这一结构,可知上联应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据“信斯言也”这一结构,可知下联应是得其门者。故选B。4.本题考查词义辨析。C项错误,不以为意:意思是不放在心上,这里应使用不以为然。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和”的内涵是和谐相生,万物配合,是一种中庸之道,所以所选书法作品要能够体现出这一内涵。二、现代文阅读(25分)11、1.事例一: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事例二: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2.开篇引用一些短视频节目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的事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了本文的议论话题;充当论据,支撑并证明中心论点。3.分析快餐文化的优缺点。4.举例论证;举了国内外用户认真浏览导致背诵文章和做数学题正确率下降的实验为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解析】1.考查中心论点。论点必须是一个表意完整的肯定句。一般在题目、开头、结尾。结合尾段“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归纳答案。2.考查段落作用。议论文开头作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考。引出下文论述。第一段引用“一些短视频节目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而事例本身就能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文章二、三段开始分析“快餐公司”这一现象,据此归纳首段引出论题而不是论点。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快餐文化的特点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归纳答案。4.考查论证方法与作用。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基本答题格式:运用xx论证,xx的论证了xx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例如,国内外都曾做过实验,在浏览社交媒体若干分钟之后,再让用户去背诵文章和做数学题,正确率都会下降”,这是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使论证更有说服力。12、1.共写了六件事:熬夜守岁,磕头要压岁钱,拜祖先,放鞭地,分杂拌儿,吃年夜饭2.三个“满”反复强调了过年准备的不太美味又要吃完的食物太多,表达出作者不知道何时才能吃完剩菜的厌烦和无奈。3.写“兵变”是说明当时的国家并不安定,于是过年对于作者来说就罩上了悲惨而荒谬的色彩;呼应开头,再次解释我不喜欢过年的原因。4.作者并不完全赞同传统的风俗习惯。例如,对“守岁”,作者认为对“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对吃饽饽“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对拜年作者“从心坎儿觉得窝囊”。从以上的态度中,我们可看出作者厌恶过年时的传统习俗,想要移风易俗的改革思想。【解析】1.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在第①段,找到相关的事件进行概括。结合“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可概括为熬夜守岁;结合“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可概括为磕头要压岁钱;结合“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可概括为拜祖先;结合“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可概括为放鞭炮;结合“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可概括为分杂拌儿;结合“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可概括为吃年饭。据此分点概括即可。2.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明确赏析的角度,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这一句话中反复出现了三个“满缸”,强调了“满”字,“满缸”的食物,说明食物很多,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可以看出作者对不知道何时才能吃完剩菜的厌烦和无奈,从作者的态度也可以反映出食物并不太美味。3.考查结尾段的作用。有兵变,就说明社会不安定,这样的兵变给万民欢腾的新年假期做了一个悲惨而荒谬的结束,也给作者的新年蒙上了挥之不去的悲惨而荒谬的阴影。正因为有这个阴影,所以作者才不喜欢过年,这就点明了作者不喜欢过年的原因,这也与开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相呼应。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从第①段“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中的“煎熬”;从“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中的“不舒服”;从“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中的“窝囊”等等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过年的传统习俗抱的是不完全赞同的态度。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即可。三、文言文阅读(25分)13、1.(1)即使(2)甘美(3)教(4)好处2.(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3.(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要认真掌握。虽:一词多义,可以译为“即使”,也可以译为“虽然”。要根据语境加以区别。注意:学:一词多义,教。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困(困惑、不理解)”“强(勉励)”,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3.要学会抓关键句,“教学相长”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围绕此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或启发,语言通顺即可。参考译文: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14、1.“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却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诗人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2.第一,写出已经结了冰,天的冷.说明卖炭翁的辛苦第二,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卖炭翁的勤劳.为下文一段黄布换炭车形成对比,写出世炎的凄凉【解析】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2.此题考查炼字,炼字答题步骤: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