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XX地产苏州金门路项目_第1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XX地产苏州金门路项目_第2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XX地产苏州金门路项目_第3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XX地产苏州金门路项目_第4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XX地产苏州金门路项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编号:ZY2013-042(K)方兴地产苏州金门路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第一分册)苏州中岩勘察有限公司二零一三年五月项目编号:ZY2013-042(K)方兴地产苏州金门路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第二分册)苏州中岩勘察有限公司二零一三年五月工程名称:方兴地产苏州金门路项目委托单位:方兴地产(苏州)有限公司勘察单位:苏州中岩勘察有限公司资质等级:岩土工程甲级证书编号:102529勘察阶段:详细勘察工程负责:张杰签名:黄治灿签名:报告编写:黄治灿签名:检查:耿志宏签名:审核:王照光签名:审定:薛更须签名:批准人:张杰签名:联系地址:苏州吴中区迎春南路112号苏州国际科技大厦1002-1005室联系电话:0512-65165(传真)(手机)目录TOC\o"1-3"\h\z1.工程概述1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12.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12.2勘察依据2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23.1勘察方法23.2勘探点的测放33.3勘察工作量布置与完成情况34.场地岩土工程条件34.1气象气候条件34.2地形地貌44.3岩土层结构与类型44.4水文地质条件55.岩土工程分析评价55.1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55.2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不利埋藏物65.3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65.4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65.5各土层性质综合评价76.地基基础方案论证86.1工程结构条件86.2天然地基86.3桩基础86.4地基均匀性评价116.5地基变形预测117.基坑稳定性和围护方案建议117.1周边环境条件117.2基坑围护设计参数127.3基坑方案及其稳定性127.4地下车库抗浮设计138.建筑物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139.结论与建议1410.附表及附图序号图表名称编号图号1勘探点一览表附录一1-1~1-132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附录二2-1~2-43综合固结试验成果图附录三3-1~3-34综合图例附录四4-15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附录五5-1~5-26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录六6-1~6-101以下为第二分册7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附录七7-1~7-378分层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附录八8-1~8-379波速测试报告附录十一9-1~9-1710三轴剪切试验成果图附录十二10-1~10-1211高压固结和回弹曲线附录十三11-1~11-2512水质分析报告附录十四12-1~12-213抽水实验报告附录十五13-1~13-614静力触探孔柱状图附录十六14-1~14-5615钻孔柱状图附录十七15-1~15-52方兴地产苏州金门路项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1.工程概述我公司受方兴地产(苏州)有限公司的邀请,参加本工程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项目的投标,并中标承担了本场地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拟建方兴地产苏州金门路项目项目位于苏州市区金门路南,桐泾路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本次勘察包括15幢17~30层高层住宅、2层裙楼、2层商业用房、1~2层地下室及门卫、变电所、煤气站等附属建筑。设计提供暂定各建筑特性如下表1.1:建筑物特性表表1.1楼号建筑名称地上层数地下层数预估荷载kN/m2/层结构基础形式(暂定±0.00)相当于1985国家高程(m)暂定埋深(m)1#商业2115框架桩基+独立承台4.506.42~4#高层住宅17~18117剪力墙桩基+筏板4.507.25~7#、9~12#高层住宅30117剪力墙桩基+筏板4.507.28#、13#高层住宅22~23117剪力墙桩基+筏板4.507.214#、15#高层住宅22217剪力墙桩基+筏板4.509.016#高层住宅26117剪力墙桩基+筏板4.507.217#物业办公及管理用房1无15剪力墙天然基础地面下2.5公变1~6变电所11框架天然基础4.506.4门卫及煤气站等附属建筑1无砖混天然基础地面下1.0纯地下车库1133框架桩基+独立承台4.506.4纯地下车库2233框架桩基+独立承台4.509.0各建筑位置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本场地为中等复杂场地,地基复杂程度为中等,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确定本工程17~30层高层建筑及全地下车库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1~2层管理用房、商业、门卫及煤气站等建筑重要性等级为二级;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建议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本次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2.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中的和4.9.1以及5.7.2条等强制性条文的规定,通过对本场地进行详细勘察,应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⑴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⑵查明场地内的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等,对可能的断裂错动、砂土液化、震灾等作出分析论证和判定,提出整治方案建议;⑶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提供桩基设计、基坑临时支护结构设计和地下室外墙设计等所需的土层各种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⑷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⑸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调查邻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城市地下管网等周边环境条件。⑹查明场地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勘察时的地下水位、历史最高水位和变化幅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评价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⑺判别20m深度范围内砂(粉)土液化的可能性和场地液化等级,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评价场地的地震效应,提供抗震设计参数。⑻提供可选的桩基类型和桩端持力层;提出桩长、桩径方案的建议,对可能采用的桩基方案进行论证。提供桩基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提出估算的桩基侧阻力和端阻力,并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和抗拔承载力。⑼查明与基坑开挖有关的场地条件、土质条件和工程条件,对基坑工程提出处理方式、计算参数和支护结构选型的建议,提供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土层的渗透性参数和含水层的涌水量参数,分析并评价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水位变化对支撑系统和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提出地下水的控制方法和施工控制的建议,并提出施工方法和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防治措施的建议。⑽分析成桩的可能性,对桩基施工和基坑开挖施工以及建筑物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监测检验工作等提出建议。2.2勘察依据本次勘察主要遵循并依据下列文件及规范、规程等进行:⑴设计单位提供的总平面图以及设计和甲方提出的有关勘察技术要求⑵《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⑶《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⑷《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⑸《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⑹《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⑻《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⑼《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⑽《建筑地基基础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⑾《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⑿《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88)⒀《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⒁我公司依据ISO9001:2008编制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3.1勘察方法⑴钻探根据勘探孔深要求,本次勘察采用SH30-2及GXY-1型钻机,钻进时适当采用套管护壁及泥浆护壁等护壁措施,根据该场地土性采用薄壁取土器获取原状样;砂土采用取砂器采取原状样,对难以获取原状样的土层,取样质量等级为Ⅰ~Ⅱ级。钻孔结束后,采用原钻芯捣实回填钻孔。⑵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动落锤装置,锤重63.5kg,落距76cm,贯入器入土至孔底后,预击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击数。⑶静力触探试验本次勘探采用15cm2双桥探头,进场前探头已进行相关标定,试验时贯入速度1.2m/min,数据采集间隔10cm自动记录,记录仪型号为:LMC-D310。⑷波速测试采用单孔检层法,试验设备包括震源、井下检波器、触发仪、记录仪。采用地面激震,剪切波震源采用锤和钻机压重的木板(压重重量大于400kg),测点间距为1.0m,自下而上均匀测试。测试结束后按5m的间距自下而上进行了重复观测,对测试结果进行检验。⑸室内土(水)工试验本次试验除常规试验外还布置了固结快剪、三轴试验、渗透试验、高压试验、回弹试验和水质分析等。⑹地下水测量潜水水位测量:本次勘察在取土孔钻进时,预先进行干钻测得潜水初见水位,在场地内专门布置潜水水文孔,钻入含水层一定深度,根据含水层的渗透性,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的稳定时间进行测量。微承压水观测:成孔直径为300mm(在抽水试验孔中进行),采用干钻法钻至黏性土(相对隔水层)中部后,下套管至该位置,采用干钻至含水层,观测其初见水位(以浸湿钻具为标准),再钻至含水层一定深度,用万用表对水位进行测量。⑺抽水试验本次抽水试验按承压水完整井进行,为单孔抽水试验,设计孔深20m。井孔施工以GXY-100型钻机,清水钻进成孔,井管安装完毕即进行试抽洗井,水位恢复稳定后测量其稳定水位。抽水设备包括立式潜水泵一台,电测水位计1台,测绳1套,水表一个,秒表及温度计各一个。按照《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SL320-2005)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要求进行抽水试验,最后求出试验土层的渗透系数。本次勘察投入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如表主要施工机械仪器设备一览表。主要施工机械仪器设备一览表表序号机械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1工程钻机SH30-2/GXY-152液压静探仪ZY-15T(15cm2)33静探数据采集仪LMC-D31034波速测试仪891型15常规土工仪器若干6渗透仪南55若干7固结仪WG-1-B若干8直剪仪SDJ-1A若干9三轴仪SG-1A110GPS南方灵锐13.2勘探点的测放本次勘察采用GPS对勘探点进行测放定位和高程测量,采用苏州独立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引测点为业主方提供的BL01控制点,位于金门路上,其1985国家高程为3.147m,坐标为X=44305.287,Y=50698.606,有红漆和道钉标记,其位置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使用请复核。各勘探点的坐标及孔口高程详见附录1勘探点一览表。3.3勘察工作量布置与完成情况拟建建筑和地下车库勘探点沿拟建建筑物的角点和边线,兼顾采用网格法布置,主要勘探点间距不大于30.0m,本次勘察共布置勘探点170个,钻探取土孔60个,静力触探孔110个。为调查基坑外围的地层情况,另布置58个勘探孔,孔深15/个,其中钻探取土孔16个,静力触探孔42个。另在具备小口径麻花钻施工的区域,共施工小口径麻花钻258个。因场地南侧基坑边线外围区域局部不具备机钻钻孔条件,故本次勘察将其中5个钻探取土孔调查为静力触探孔。本次静力触探施工中,对场地内上部填土采用挖掘机进行清除。本次勘探手段采用工程钻探,静力触探,工程地质调查相配合。各勘探点位置详细情况见附录勘探点平面位置图。本次勘察实际完成总勘察工作量见表:工作量统计表.工作量统计表表完成布置的勘探点总数170(个)钻探取土孔60(个)进尺3083.70m静力触探孔110(个)进尺4227.10m基坑外围勘探孔58(个)钻探取土孔11(个)进尺107.80m静力触探孔47(个)进尺700.40m小口径麻花钻258(个)进尺789.20m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共271次波速测试15孔,20m/孔取样原状样1018件扰动样268件水样3组室内试验常规1018组三轴试验25组颗分448件渗透55组水质分析3组高压试验40组回弹试验13组孔口高程测量486点本工程于2013年04月16日~2013年04月29日施工并完成所有野外工作,于2013年05月01日完成室内试验工作。在全面分析所有勘察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计算,综合分析了邻近场地的勘察资料,2013年05月07日提交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4.场地岩土工程条件4.1气象气候条件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年均降水量1100mm,年最大降水量1544.7mm(1957年),年最小降水量604.2mm(1978年),平均年降水日占全年的1/3,年最多降水日数149日(1957年),最大日降水量343.3mm(1962.9.6),最大月降水量484.4mm(1962.9),最小月降水量0.2mm(1973.12)。年平均蒸发量1255.8mm,年最大平均蒸发量1648.5mm(1977年),年最小平均蒸发量852mm(1951年),月最大蒸发量262.2mm(1978.8)月最小蒸发量14.6mm年平均日照小时1983.1小时,日照百分率45%,年平均最高日照小时2353.5小时,日照百分率53%,年平均最少日照小时1176.0小时(1977年),日照百分率40%。年平均气压1016.2mm,年平均最高气压1016.7mm(1971年),年平均最低气压1015.6mm(1975年),最高气压1039.4mm(1972.12.12,1973.12.14),最低气压990.7mm(1973.7.19)。年平均风速为3.5m/s,年最大平均风速为4.7m/s(1970年、1972年),最大风速17.0m/s(1973年12月31日),最大风力等级为7级,风向NNW,常年最大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其次为西北风(冬季)。4.2地形地貌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缘的冲、湖积平原上,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区第四纪以来地壳运动以沉降为主,接受堆积,形成广阔的堆积平原地貌。拟建场地位于苏州市区金门路南,桐泾路西。现有场地以草坪为主,中部略高,局部分布明塘,勘探期间勘探孔孔口标高最大值3.32m,最小值1.66m,相对高差1.66m。通视条件好。4.3岩土层结构与类型根据本次勘探揭露,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基土层如下:①层素填土:杂色,松散,表层0.3~0.8m为杂填土,含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植物根茎,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场区普遍分布。填龄大于10年,已趋于固结稳定状态。由于勘察期间正在进行场地地坪拆除等场地整理施工,部分填土被翻挖,属于松散填土,为欠固结土。②层黏土:褐黄色,可塑,含铁锰结核,无摇震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场区大部分分布,J28,J95孔缺失。③层粉质黏土夹粉土:灰黄色~灰色,粉质黏土为软~可塑,含铁锰结核,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粉土薄层0.1~0.8m,局部较厚,为松散~稍密状,很湿,摇震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局部呈千层饼状,水平层理。场区普遍分布。④层粉土夹粉质黏土:灰黄色~灰色,稍密~中密,很湿,夹粉质黏土薄层,摇震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粉质黏土薄层0.2~0.4m,局部呈千层饼状,水平层理。场区大部分分布,C21,C24、C51、C177、C180、C236、J25孔缺失。⑤层粉砂:灰色,饱和,中密~密实,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颗粒级配不良,粘粒含量低。场区普遍分布。⑥层粉质黏土:灰色,软塑,局部可塑,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区大部分分布,C7,C8、J134、J147孔缺失。⑦-1层黏土:暗绿色,可~硬塑,含铁锰结核,无摇震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场区大部分分布,C51,C62、C71、C73、C121、J74、J92、J75、J91、J95孔缺失。⑦-2层粉质黏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铁锰结核,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区大部分分布,C71、C73、J74、J92孔缺失。⑧层粉质黏土:青灰~灰色,软~可塑,含铁锰结核,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区普遍分布。⑨层粉土夹粉质黏土:灰色,粉土为稍密~中密,很湿,摇震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粉质黏土为软~可塑,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薄层厚度0.2~0.7m,呈千层饼状,水平层理。场区普遍分布。⑩层粉质黏土:灰色,软~可塑,含云母,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区普遍分布。⑾层粉土夹粉质黏土:灰色,中密~密实,很湿,夹粉质黏土薄层,摇震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粉质黏土薄层厚度0.2~0.5m,局部呈千层饼状,水平层理。场区普遍分布。⑿层粉质黏土:灰色,可塑,含云母,夹粉土薄层,薄层厚度0.2~0.5m,局部呈千层饼状,水平层理。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区普遍分布。⒀层粉质黏土:灰色,软~可塑,含云母,夹粉土薄层,薄层厚度0.2~0.5m,局部呈千层饼状,水平层理。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区普遍分布。⒁层粉质黏土:灰色,软~可塑,含云母,夹粉土薄层,薄层厚度0.1~0.5m,局部呈千层饼状,水平层理。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区普遍分布。⒂层粉质黏土:灰色,软~可塑,含云母,夹粉土薄层,薄层厚度0.2~0.3m,局部呈千层饼状,水平层理。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未穿透。场地地层厚度埋深及层底(顶)标高统计表表层号厚度最小值(米)厚度最大值(米)厚度平均值(米)层底深度最小值(米)层底深度最大值(米)层底深度平均值(米)层底标高最小值(米)层底标高最大值(米)层底标高平均值(米)层顶深度最小值(米)层顶深度最大值(米)层顶深度平均值(米)层顶标高最小值(米)层顶标高最大值(米)层顶标高平均值(米)①0.305.001.820.305.001.82-2.322.390.800.000.000.001.663.322.62②0.305.102.823.006.304.58-3.74-0.17-1.950.304.801.76-2.292.390.87③0.906.702.915.2010.707.48-8.19-2.37-4.853.006.304.57-3.74-0.17-1.94④0.705.702.648.2012.2010.04-9.63-5.53-7.395.2010.107.40-7.47-2.34-4.75⑤4.9013.207.5814.7022.0017.44-19.06-12.46-14.868.2011.509.87-8.90-5.53-7.28⑥0.409.904.5620.0028.1021.89-25.56-17.53-19.3814.7021.1017.33-18.28-12.46-14.82⑦-11.003.702.4422.5024.7023.58-22.05-20.07-21.1020.0022.5021.14-20.67-17.53-18.67⑦-21.505.702.8825.5029.2026.50-26.60-23.06-24.0022.5025.0023.61-22.36-19.71-21.12⑧2.104.803.2228.8031.3029.74-28.70-26.63-27.2425.5029.2026.52-26.60-23.06-24.02⑨1.407.904.5031.2038.5034.24-35.82-28.73-31.7328.8031.3029.74-28.70-26.63-27.24⑩9.1017.5013.8245.5049.5047.91-47.03-43.20-45.4431.2038.5034.08-35.82-28.73-31.62⑾6.2010.808.0154.5057.6056.02-54.92-52.02-53.4845.5049.5048.01-46.70-43.20-45.46⑿7.409.908.8864.3066.0065.20-63.40-61.66-62.5855.5057.6056.32-54.92-52.67-53.70⒀2.805.503.9868.5070.5069.18-67.82-65.73-66.5764.3066.0065.20-63.40-61.66-62.58⒁1.305.103.1771.3073.6072.35-70.96-68.56-69.7368.5070.5069.18-67.82-65.73-66.57⒂最大厚度4.00m71.3073.6072.35-70.96-68.56-69.73说明:统计厚度时主层厚度中不含亚层厚度。统计厚度时每孔最后一层不参与统计。4.4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苏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较大,轻度潮湿。根据《苏府办[2007]107号》文件,苏州多年平均水位为0.99m,汛期多年平均水位为1.11m,历史最高水位为2.48m。1999年7月1日,京杭大运河枫桥站水位达到2.61m,苏州站(觅渡桥)水位为2.42m。根据区域资料,苏州历史最高潜水位为2.63m,近3~5年最高潜水位为2.50m,最低潜水位-0.21m,年变化幅度一般为1~2m,最高微承压水位为1.74m,近3~5年最高微承压水位为1.60m,年变化幅度0.80m。场地地下水根据勘察揭露,场地内地下水主要有3层:潜水、微承压水和承压水。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①层素填土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补给和地表水体侧渗补给,以自然蒸发为主要排泄途径,水位随季节性变化明显。本次勘察期间实际观测了场地内潜水水位,初见水位埋深0.50~1.70m,平均为1.09m,标高1.30~1.74m,平均为1.62m,稳定水位埋深0.50~1.80m,平均为1.23m,标高1.35~1.69m,平均为1.47m。场地内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③~⑤层土中,主要接受径流及越流补给,以径流及越流方式排泄。根据观测结果,微承压初见水位埋深5.60~6.00m,标高为-3.20~-3.00m,稳定水位埋深1.15~1.25m,稳定水位标高为1.45~1.55m,平均为承压水主要赋存于⑨层、⑾层土中,主要接受径流及越流补给,以径流及越流方式排泄。对本工程基坑施工无影响。浅部土层的渗透系数室内对层①、②、③、④、⑤、⑥进行了渗透试验,测试了土层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根据室内测试结果,参照本区经验,渗透系数见表。室内测试土层渗透系数表.1层号垂直水平经验值KV(cm/s)KH(cm/s)K(cm/s)①5.01×10-67.26×10-62.0×10-4②2.53×10-73.95×10-72.5×10-7③1.10×10-52.97×10-53.0×10-5④3.39×10-45.96×10-46.0×10-4⑤4.40×10-47.23×10-47.0×10-3⑥5.26×10-68.30×10-65.0×10-6本次在场地内布置了2个抽水试验孔,测试主要对象为③~⑤层粉土(砂)土层,其结果如下表.2:抽水试验成果表表.2-1抽水时段SW1孔含水层厚度M(m)渗透系数KR稳定段平均流量Q(m3/s)抽水孔半径r(m)降深s(m)K值(cm/s)影响半径(m)第一次降深5.644×10-40.081.5810.003.37×10-330.00第二次降深9.403×10-40.082.304.11×10-345.00第三次降深1.218×10-30.083.094.15×10-360.00抽水试验成果表表.2-2抽水时段SW2孔含水层厚度M(m)渗透系数KR稳定段平均流量Q(m3/s)抽水孔半径r(m)降深s(m)K值(cm/s)影响半径(m)第一次降深7.764×10-40.081.6112.503.63×10-330.00第二次降深1.228×10-30.082.553.88×10-345.00第三次降深1.650×10-30.083.873.59×10-360.00建议④~⑤层土渗透系数K按3.78×10-3综合以上室内和抽水试验结果,建议①、②、③、④、⑤、⑥层土渗透系数K如下表.3:土层渗透系数综合建议值表.3层号综合建议值K(cm/s)①2.0×10-4②2.5×10-7③3.0×10-5④3.78×10-3⑤3.78×10-3⑥5.0×10-6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拟建场地及附近无污染源。本次勘察采取水试样3组,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第12.1节的要求进行了腐蚀性试验项目测定。测试结果详见水质分析报告。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附录G及第12.2节,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判断场地内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地下水和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因本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第条条文说明,当地下水位很浅,且其上部的土长年处于毛细带时,可不取土试样进行土质腐蚀性分析,故而本场地将土的腐蚀性评价与地下水腐蚀性一同评价)。5.岩土工程分析评价5.1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根据新修订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A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图表A,苏州市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本次勘探在场地内15个钻孔中进行了波速测试,实测深度为20m,各孔土层的实测剪切波速见波速测试报告。对各孔各土层的实测剪切波速进行统计计算,场地内20m以上各土层的剪切波速的统计结果见表5.1.2.1各主要土层的剪切波速表.1层号孔号①②③④⑤⑥VSeJ4125.42188.78172.83182.45223.21164.32192.59J64113.47179.72173.53181.36214.40160.03182.28J32100.62178.32170.06183.81238.62162.57182.80J91127.45178.93167.26174.14216.93160.32185.24J95124.61165.59179.61221.90155.36173.56J998.65175.21167.03181.33212.53159.65175.94J74135.61176.78176.00190.33207.62168.35182.33J20113.10174.90174.02190.35210.78163.96179.17J42120.46184.48169.30182.58211.88170.36180.88J48121.67172.00169.40184.79212.62190.76J80102.39189.82168.84178.61200.88162.05168.37J28110.61172.64182.58210.39169.24162.82J49100.70184.61172.83185.55221.68189.19J60118.71188.46178.53190.12223.48165.38189.66J88100.40173.29172.83178.94213.65163.83177.66剪切波速平均值m/s114.26180.41171.38183.10216.04163.49180.88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80m。场地内20m范围内覆盖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为162.82~192.59m/s,平均值180.88m/s,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条和第4.1.6条,划分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确定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1.4条,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采用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45s。场地为对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地震液化苏州市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条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对饱和粉土和饱和砂土可不进行液化判别和处理。5.2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不利埋藏物根据调查,拟建建筑场地及附近无影响拟建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建筑场地无掩埋的墓穴、防空洞等对本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拟建建筑场地内填土普遍分布,表层0.3~0.8m含大量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等,局部混凝土块和石块直径达0.5m。勘察施工期间,现场正在进行场地整理,局部填土被挖掘机重新挖出后回填。根据勘探和调查结果,在场地内2#楼位置,3#楼南侧(基坑边线位置),4#楼北侧,15#楼,16#楼南侧(基坑边线位置),17#楼位置存在暗浜(塘)分布,主要为原厂区基础挖出后遗留区,在地表可见回填土沉降遗留的暗塘大致边界。暗浜(塘)的具体位置见附录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在勘探期间,场地内1#楼和3#楼位置正在施工临时售楼处。开挖深度约3.5m。场地内原来为厂区,场地普遍存在未拆除的原建筑物基础(主要为条形基础和独立基础),水泥地坪。在施工中需对新填的混凝土块及暗浜(塘)等对本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做相应的处理(如桩基施工中需对填土进行场地处理、清除障碍物等)。施工中若遇特殊情况,请及时通知我公司验槽或进行必要的补充工作。5.3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苏州地区第四纪以来地壳运动以沉降为主,接受堆积形成广阔的堆积平原地貌,第四纪沉积物总厚度较大,建筑场地内及其周围地区所分布的断裂带为第三纪以前形成的老断裂带,自第三纪以来未见活动痕迹,为非全新活动性断裂带。500年来本地区周边发生3-5级地震16次,未见喷砂冒浆现象。在区域地质上是稳定的,场地内未发现有岩溶、滑坡、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各土层分布稳定,因此建筑场地是稳定的。场地内无不良地质作用,土层分布较稳定,平面上成因、土性、状态较均匀。在采取适当的地基基础方案后作为方兴地产苏州金门路项目项目的建筑场地是适宜的。5.4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本次勘察在钻探孔中采取了原状土样和扰动土样。室内已进行了土样的常规试验和颗粒分析试验等,获取了土的分类指标和各种物理力学参数。室内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用岩土参数统计方法分层对各种参数分类进行了分析、筛选和统计。土的分类指标和物理性质参数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的有关要求,室内测试了土的分类指标和各种物理性质参数,各土样的试验结果详见本报告附录:分层土工实验成果统计表。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第14.2节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结果见附录: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第条的规定对各土层进了综合定名和分类。土层地基承载力与压缩模量根据现场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并结合本区经验综合确定出场地内各主要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建议值列于表.1:各主要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各主要土层承载力特征值确定表.1土层编号静探资料确定值土工试验确定值抗剪强度指标计算综合建议值qC(MPa)f(kPa)土工指标f(kPa)Cq剪切CK、φKf(kPa)fak(kPa)Es(MPa)②1.526201e0=0.740IL=0.34258CK、=53φK=13.12498.7③1.604180e0=0.888IL=0.79164CK、=28φK=14.81396.8④4.597167e0=0.856w=29.814011.7⑤12.95034912.0⑥1.149138e0=0.916IL=0.82151CK、=25φK=14.61265.0⑦-12.590313e0=0.734IL=0.34253CK、=54φK=13.02508.8⑦-22.992174e0=0.764IL=0.49228CK、=36φK=14.41787.5⑧1.578182e0=0.869IL=0.73172CK、=29φK=14.61466.3⑨5.228181e0=0.825IL=0.721858.0⑩1.571181e0=0.929IL=0.87142CK、=26φK=14.61285.4⑾7.3872289.7⑿e0=0.840IL=0.67191CK、=32φK=14.81616.7⒀e0=0.848IL=0.72175CK、=27φK=14.71341506.5⒁e0=0.846IL=0.69179CK、=26φK=14.71331406.3⒂e0=0.914IL=0.77153CK、=29φK=14.51431506.6以上根据原位测试计算承载力公式来源于《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计算地基变形时,桩基沉降计算参数ES可取土的自重压力至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的压力段所对应的压缩模量进行计算,各土层的综合压缩曲线见附录综合固结试验成果图。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附录F、表F.0.2(土的压缩模量Es与原位测试参数的经验关系)提供的经验公式,估算用于桩基沉降计算参数Es;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对应固结曲线上的压力段获取的用于桩基沉降计算参数Es;及根据本地区建筑经验提供可供群桩基础沉降计算用的压缩模量值详见下表:桩基沉降计算参数ES表表5.4.2层号静力触探试验确定值根据标贯确定根据土工确定综合建议值qc(MPa)Es(MPa)实测击数N(击)Es(MPa)Es(MPa)Es(MPa)⑤33.633.615.025.0⑥1.1497.66.56.0⑦-12.59012.911.011.0⑦-22.99214.413.013.0⑧1.5789.212.012.0⑨5.22817.714.015.0⑩1.5719.212.012.0⑾7.38725.141.041.021.040.0⑿17.015.0⒀17.515.5⒁17.015.0⒂17.515.5依据土工确定ES时,对应固结曲线上的压力段为:⑤~⑦-1层土对应压力段为0.2~0.3MPa,⑦-2~⑩层土对应压力段为0.4~0.6MPa,⑾~⒂层土对应压力段为0.6~0.8MPa,。5.5各土层性质综合评价根据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原位测试资料,并结合现场鉴别,对场地内各土层工程特性综合评价如下表:各土层工程特性综合评价表表土层编号厚度评价土质均匀性评价压缩性评价强度评价工程性质综合评价①中等不均匀高低差②大较均匀中等高好③中等较均匀中等中等一般④中等不均匀中等中等一般⑤大较均匀中等高好⑥中等不均匀中等中等偏低差⑦-1大较均匀中等高好⑦-2大不均匀中等高好⑧大不均匀中等中等一般⑨中等不均匀中等中等一般⑩大不均匀中等中等偏低一般⑾大不均匀中等高好⑿大不均匀中等中等一般⒀大不均匀中等中等一般⒁大不均匀中等中等一般⒂大不均匀中等中等一般6.地基基础方案论证6.1工程结构条件本工程本次勘察包括如下建筑:1#楼为2层商业建筑,2、4#楼为17~18层高层建筑,5~7#、9~12#楼为30层高层建筑,8#、13#楼为22~23层高层建筑,14、15#楼为22层高层建筑,16#楼为26层高层建筑,17#为1层物业办公及管理用房,1~2层地下车库,变电所、门卫、煤气站等附属建筑。高层建筑拟采用剪力墙结构,拟采用桩基+筏板基础,预估荷载为15~17kN/m2/层;商业建筑拟采用框架结构,拟采用桩基+独立承台基础,预估荷载为15kN/m2/层;地下车库和变电所拟采用框架结构,拟采用桩基+独立承台基础,预估荷载为33kN/m2/层;物业办公及管理用房拟采用框架结构,预估荷载为15kN/m2/层,拟采用天然地基;门卫、煤气站等附属建筑拟采用砖混结构,拟采用天然地基。设计提供暂定各建筑特性如下表1.1。6.2天然地基根据本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场地浅部②层黏土层底埋深为3.00~6.30m,平均埋深为4.58m,层底标高为-3.74~-0.17m,平均标高为-1.95m,承载力高,压缩性中等,厚度大,工程性质好。③层粉质黏土夹粉土层底埋深为5.20~10.70m,平均埋深为7.48m,层底标高为-8.19~-2.37m,平均标高为-4.85m,承载力中等,压缩性中等,厚度中等,工程性质一般。根据设计提供各建筑特性,本工程物业管理用房、门卫及煤气站等附属建筑荷载小,埋深不大,建筑形态对称,可采用②层黏土作为天然地基。物业管理用房可采用柱下独立基础,门卫及垃圾房等小型附属建筑可采用条形基础。在②层黏土缺失和局部埋深较大的区域,可采用砂石换填方法进行处理,砂石垫层的压实系数应不低于0.97,且应满足相关规范、规程及设计要求。本工程商业建筑、地下车库1、公变电所等建筑基础埋深为-1.90m,若采用天然地基,基础位于②层层底,使得②层土余留厚度小,或位于③层层顶,而③层土强度不大,拟建建筑荷载较大,因此不建议此类建筑采用天然地基。本工程地下车库2埋深大,采用天然地基时,其底板埋深位于③层粉质黏土夹粉土和④层粉土夹粉砂中,应进行验算以确定合理的基础方案,若不能满足要求,建议采用其他方案。车库2需考虑抗浮,若不能采用结构抗浮措施时,应考虑采用抗拔桩方案,因此不建议此类建筑采用天然地基。6.3桩基础根据岩土工程资料和建筑物上部结构及荷载资料,本工程可采用桩基础。桩端持力层的选择本场地内⑤层土强度高,中等压缩性,厚度较大,可作为本工程2~3层建筑和地下室的桩端土层。场地⑦-1、⑦-2、⑨、⑾层土强度高,中等压缩性,厚度大,埋深较大,可作为本工程高层建筑的桩端持力层。结合拟建建筑物的荷载资料,本工程桩基础建议如下表:桩基础建议表表.1楼号建筑名称地上层数地下层数桩端持力层或桩端土层建议桩型1#商业21⑤预制桩2#、3#高层住宅181⑨或⑾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4#高层住宅171⑧或⑾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5~7#高层住宅301⑾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8#高层住宅221⑧或⑾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9~12#高层住宅301⑾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13#高层住宅231⑨或⑾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14、15#高层住宅222⑨或⑾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16#高层住宅261⑾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17#物业办公及管理用房1无⑤预制桩公变1~6变电所11⑤预制桩纯地下车库11⑤预制桩纯地下车库22⑦-1与⑦-2联合预制桩桩型的选择预制桩按沉桩的动力性能分静压桩和打入桩,对地层、环境各有不同要求。预制桩按形态和制作工艺可分为预制实心方桩和预制空心预应力离心管桩。预制方桩和预应力离心管桩被广泛应用到工程建设当中,灌注桩对周边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泥浆污染,由于施工工艺等方面不同,它们又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具体分析见表.1桩型评价表。场地周边环境条件为:拟建设场地四周为已建道路(距离约15m)。桩型评价表表.1特点桩型优点缺点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管桩可采用锤击式或静压式沉桩,施工周期短、桩身质量可靠、单桩承载力高、挤土效应小、对周边环境影响小。但如果采用的设备能力有限,局部粉砂夹粉土密实段可能发生沉桩困难,该桩型沉桩时有挤土效应、对环境可能产生不良影响。预制方桩可采用锤击式或静压式沉桩施工周期短、桩身质量可靠、单桩承载力较高,该桩型挤土效应强、对环境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桩密度较大时由于挤土效应使沉桩困难,穿越密实土层较困难。钻孔灌注桩机械化作业,施工简单;钢筋笼、砼可集中加工、配送,也可以现场加工,作业方便;施工速度快,工艺成熟隐蔽工程,质量控制难度大;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泥浆垃圾,处理难度大,对环保要求高;对现场道路的通行标准有要求。根据建筑物荷载特征及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考虑桩长、施工工艺、施工机械的能力以及周围环境、沉桩的可能性等因素,结合本区和邻近场地经验,建议本工程1~2层建筑采用离心混凝土管桩(φ500),预制方桩(400×400),高层建筑采用离心混凝土管桩(φ500~φ600),预制方桩(400×400~500×500)或钻孔灌注桩(φ600~φ700),地下车库和其上部的附属建筑建议采用预制方桩(300×300~400×400)。采用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管桩或预制方桩时,可采用静压法或锤击法沉桩。桩基设计参数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桩基设计参数可根据土层物性指标和静力触探指标确定,并结合地区经验和邻近场地的试桩资料,建议各土层的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见6.3.3.1表: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桩桩基设计参数表表6.3.3层号根据静探指标确定根据土的物理指标确定综合建议值抗拔系数λ静探指标fs(kPa)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②7369800.70③4052500.65④5661550.60⑤128728850000.60⑥213950450.70⑦-19276858527000.75⑦-210581858527000.75⑧3247455018000.70⑨14377656020000.65⑩2744505012000.70⑾16483858540000.65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基设计参数表表6.4.层号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后注浆增强系数钻孔灌注桩侧阻力增强系数βsi端阻力增强系数βp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kPa)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kPa)②1.4③1.4④1.4⑤9001.62.4⑥401.4⑦-1807001.52.2⑦-2807001.52.2⑧451.4⑨505001.52.2⑩454001.42.2⑾7010001.52.4注:表中后注浆增强系数βp未进行折减,后注浆灌注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必须通过静载荷试验确定。建议桩径为φ600,φ700。沉(成)桩可能性分析根据勘察结果,当采用预制桩时,该场地内土层中①层土表层含大量建筑垃圾,且场地内分布有废旧基础,建议进行清除处理,减小沉桩障碍;②、③、⑥、⑧、⑩层土大部分土层为软塑~可塑的黏性土,局部夹粉土薄层,③层土局部粉土厚度较大,但其埋深浅,在此类土层中,沉桩难度不大;④层土静探指标平均值为4.597MPa,最大值为6.361MPa,标贯实测击数平均值为14.8击,最大值为19.0击,该层土厚度局部较大,但其埋深不大,沉桩难度不大;⑤-层土静探指标平均值为12.950MPa,最大值为14.669MPa,标贯实测击数平均值为33.6击,最大值为50.0击,该层土厚度大,沉桩有难度,建议采用较大功率的沉桩设备沉桩穿越该层或采用预钻取土引孔等方法减小沉桩难度;若仍有沉桩难度时,可采用预钻取土引孔等方法减小沉桩难度。⑦-1、⑦-2层土为可塑偏硬的黏性土,埋深大,厚度大,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沉桩在局部区域有一定难度,建议采用较大功率的沉桩设备沉桩,⑨层土静探指标平均值为5.228MPa,最大值为7.087MPa,该层土埋深大,厚度中等,局部厚度较大,沉桩有难度,建议采用较大功率的沉桩设备沉桩穿越该层或采用预钻取土引孔等方法减小沉桩难度;若仍有沉桩难度时,可采用预钻取土引孔等方法减小沉桩难度;⑾层土静探指标平均值为7.387MPa,最大值为8.947MPa,标贯实测击数平均值为41.0击,最大值为62.0击,该层土埋深大,厚度大,沉桩有难度,建议采用较大功率的沉桩设备沉桩,若仍有沉桩难度时,可采用预钻取土引孔等方法减小沉桩难度。根据揭露地层情况,对于本工程采用的桩型而言,可采用静压法或锤击法沉桩。无论采用预制方桩还是预应力离心管桩,在成桩时均具有挤土效应,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通过采取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方法避免挤土引起已入土的邻桩的水平偏移,如在沉桩区设置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以利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也可采取预钻取土一定深度以减少挤土作用。本报告建议在桩基施工前应先进行试桩,以确定合适的施工工艺,并进行载荷试验实测单桩极限承载力。在软弱土层中进行桩基施工时,建议采用静压桩,并保证桩身的垂直度。当采用钻孔灌注桩时,场地内①层土松散,易坍塌,施工时应防止上部土层中的建筑垃圾和松散土体等掉入孔内,④~⑤层土易出现塌孔现象,⑥、⑩层土软弱,易出现缩颈现象,其余土层成孔相对较容易,应做好相应的护壁措施,防止土体因扰动出现塌孔、缩径、孔底沉渣等现象。6.3.5沉桩对周边环境影响场地周边环境条件为:拟建设场地北侧和东侧为已建道路(距离约5~15m),西侧和南侧为民居,东南角为学校。该场地位于繁华市区。因此桩基施工会对周边建(构)筑物造成一定的影响,若采用预制桩时,应注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应注意对已建道路及道路下的设施和河道驳岸等建筑设施进行保护和监测,控制沉桩噪音,振动等对已建建筑的影响,建议在施工中采取适宜的措施防止因挤土效应等对已有建(构)筑物造成不良影响。采用钻孔灌注桩时,应注意泥浆的排放方式,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及破坏,不应将泥浆等直接排放于河道中。若本工程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建议选择合理的施工顺序。基础施工时,应按先长桩后短桩,最后天然地基的顺序进行,以免长桩施工对短桩基础、桩基施工对天然地基基础造成影响。应加强监测,防止挤土对周围道路及地下管线造成影响。监测的主要手段可采用地表沉降变形观测和地基土孔隙水压力观测等。6.3.6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估算为供设计时对桩长进行选择及对群桩桩数的确定,本报告对不同桩型条件进行了估算,估算参数见表.1: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估算表。1、利用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闭口桩):式中:Quk——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u——桩身周长;li——桩穿越第i层土的厚度;qsik——桩侧表面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Aj——空心桩桩端净面积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如表6.3.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估算表表6.3.6.楼号孔号桩型及规格预设桩长桩端持力层入持力层厚度桩顶标高Quk(kN)(闭口)1#C118方桩(300×300)10⑤5.00-2.713391#C118方桩(400×400)10⑤5.00-2.719852#C121管桩(φ500)27⑨2.57-2.733242#C121管桩(φ600)27⑨2.57-2.740832#C121管桩(φ600)44⑾2.17-2.764913#C90管桩(φ500)27⑨2.95-2.730883#C90管桩(φ600)27⑨2.95-2.738003#C90管桩(φ600)44⑾1.95-2.761854#C62管桩(φ600)44⑾1.80-2.761585#C73管桩(φ600)45⑾1.95-2.760636#C79管桩(φ600)45⑾1.79-2.764247#C82管桩(φ600)46⑾2.05-2.767228#C30管桩(φ600)43⑾1.37-2.761599#C47管桩(φ600)45⑾2.09-2.7657310#C59管桩(φ600)45⑾1.39-2.7646611#C38管桩(φ600)44⑾1.51-2.7670012#C50管桩(φ600)45⑾1.32-2.7675913#C7管桩(φ500)26⑨1.81-2.7385613#C7管桩(φ600)26⑨1.81-2.7472213#C7管桩(φ600)42⑾1.31-2.7692614#C10管桩(φ500)25⑨2.29-4.5322214#C10管桩(φ600)25⑨2.29-4.5396114#C10管桩(φ600)43⑾1.89-4.5641815#C16管桩(φ600)43⑾2.05-4.5636516#C22管桩(φ600)44⑾1.37-2.7627817#C231方桩(300×300)10⑤1.360.01215地下车库1C136方桩(300×300)10⑤5.24-2.71347地下车库1C136方桩(400×400)15⑤1.21-2.71996地下车库2C144方桩(400×400)15⑦-11.21-4.52194注:表中管桩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方桩为预制方桩。以上估算结果为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估算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以上估算结果供桩基设计时参考,本报告建议在桩基施工前应先进行试桩,以确定合适的施工工艺,并进行载荷试验实测单桩极限承载力,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以载荷试验为准。6.4地基均匀性评价若本工程1~2层商业和地下车库、门卫及垃圾房等轻型附属建筑采用天然地基时,拟采用②层土作为天然地基时,②层土中等压缩性,除在局部厚度变化大或缺失外,在场地内大部分分布均匀,其余压缩层范围内的土层分布均匀,持力层底面坡度<10%,持力层及下卧层在基础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差小于0.05b,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条规定,综合判定1~2层商业和地下车库、门卫及垃圾房建筑物地基为均匀地基。17#管理用房拟采用②层土作为天然地基时,管理用房下②层土厚度分布不均匀,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条规定,综合判定管理用房建筑物地基为不均匀地基。6.5地基变形预测本工程1~2层商业和地下车库、门卫若采用天然地基,②层土分布均匀,中等压缩性,厚度大,建建筑荷载不大,建筑形态对称,根据地区建筑经验,建筑将不会产生过量的沉降和倾斜,地基变形将以沉降为主。管理用房若采用天然地基,②层土厚度分布不均匀,中等压缩性,建建筑荷载虽然不大,若不进行适当的处理,直接采用②层土作为天然地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建议采用砂石换填垫层法对拟建建筑下地基进行适当的处理,处理结果应满足相关规范、设计及使用要求。拟建建筑形态对称,根据地区建筑经验,地基变形总体上将以沉降为主。1~2层商业、管理用房和地下车库、门卫建筑若以层⑤作为桩端土层,持力层强度中等,中等压缩性,分布均匀,厚度大,拟建建筑荷载不大,建筑形态对称,根据地区建筑经验,建筑将不会产生过量的沉降和倾斜,地基变形将以沉降为主。高层建筑以层⑨、⑾作为桩端持力层,持力层强度中等,中等压缩性,分布均匀,厚度大,根据地区建筑经验,建筑将不会产生过量倾斜,地基变形将以垂直沉降沉降为主。设计中,各建筑应根据上部结构荷载特点进行验算,确定具体的沉降量。7.基坑稳定性和围护方案建议7.1周边环境条件本场地基坑为地下车库,地下一层,局部二层,根据初步设计资料,地下车库1基坑开挖深度约6.40m,底板标高约为-1.90m,建筑下的一层基坑开挖深度约为7.20m,底板标高约-2.70m,地下车库2和14#、15#高层建筑下地下室(2层地下室)开挖深度约为9.00m,底板标高约-4.5m地下车库场地周边环境条件为:场地现为空地,北侧为金门路(距离约5.0~10.0m),东侧为桐泾北路(距离约5.0~15.0m),西侧和南侧为民居(距离约5~10.0m),东南侧为学校(距离约5~10.0m)。根据本公司收集资料,在本场地北侧及东侧道路下分布地下管线(现场可见其标示),场地所处位置为繁华市区。根据本工程基坑的位置、开挖深度、基坑周边土层的工程性质、基坑周边环境,建议本工程地下车库1(1层地下室)在北侧、13#楼西侧、东侧、2、3#楼南侧、5~7#楼东侧、5~7#楼南侧和建筑下的1层地下室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二级,地下车库1西侧(除13#楼西侧)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三级,地下车库2(2层地下室)和14#、15#高层建筑下地下室(2层地下室)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地库1可能先与地库2施工,故而对地库2统一建议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7.2基坑围护设计参数根据室内试验,结合地区工程经验,综合确定有关基坑围护设计参数建议值见表7.2.1基坑围护设计参数表表层号γ(kN/m3)固结快剪(Cq)三轴(UU)K0渗透系数K(cm/s)c(kPa)φ(o)c(kPa)φ(o)①18.4(15)(10)————0.702.0×10-4②19.35313.1652.10.502.5×10-7③18.42814.8432.40.603.0×10-5④18.5*4.6*30.5————0.503.78×10-3⑤18.4*4.1*31.0————0.503.78×10-3⑥18.42514.6————0.505.0×10-6⑦-119.45413.0————0.50(2.0×10-7)注:()内为经验值,*为直剪试验。7.3基坑方案及其稳定性基坑边坡稳定性根据提供基坑埋深资料,地库1基坑底标高约-2.7m,地库2基坑底标高约-4.5m。根据勘探揭露地层情况,地库1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主要涉及的地层有①层素填土、②层黏土、③层粉质黏土夹粉土。地库2和14#、15#高层建筑下地下室(2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主要涉及的地层有①层素填土、②层黏土、③层粉质黏土夹粉土和④层粉土夹粉质粘土。①层素填土土质松散,当出现临空面时,其自稳性差,易出现垮塌现象,在受雨水等水文环境影响时,易出现坍塌和水土流失等现象,因此,在基坑开挖时,该类土层应保留一定的坡度,并应做好应对雨水的措施,施工时对基坑侧壁应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②层黏土强度高,自稳性好,该层土在开挖深度不大时,可直接进行放坡开挖。③层粉质黏土夹粉土自稳性相对较好,但该层土局部较软弱,粉土含量高,富水,易受扰动,在承受较大荷载时,易造成土体破坏失稳,在受扰动和雨水等水文环境影响时,局部区域可能出现坍塌现象,应做好应对雨水的措施,施工时对基坑侧壁应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④层粉土夹粉质黏土,以粉土为主,极易受扰动,且富水,易产生流沙或管涌现象,在承受较大荷载时,易造成土体破坏失稳,在受扰动和雨水等水文环境影响时,可能出现坍塌现象,应做好应对雨水的措施和采取适当的降水措施,并减少对该层土的扰动,施工时应对基坑侧壁应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地下车库1的基底土层主要为②层土,局部为③层土,当基坑开挖时,应减少对该层土的扰动,建议基底预留部分土层进行人工开挖。综合以上分析,地下车库1的基坑边坡稳定性相对较好,局部①层土分布较厚区域稳定性较差。地下车库2的基底土层主要为③层土,局部为④层土,当基坑开挖时,应减少对该层土的扰动,建议基底预留部分土层进行人工开挖,并建议采取适宜的降排水措施。综合以上分析,地下车库2的基坑边坡稳定性相对较好,但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应进行专门的基坑设计,采取适宜的支护措施。基坑降水、排水措施根据区域资料,苏州历史最高微承压水位为1.74m,近3~5年最高微承压水位为1.60m。对本工程有影响的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③~⑤层土中,其稳定水位埋深1.15~1.25m,稳定水位标高为1.45~1.55m,平均为1.50m。本次抗渗流稳定性验算采用近3~5年最高微承压水位为1.60m进行试算。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附录W公式:式中:γω——透水层以上土的饱和重度(kN/m3)t+Δt——透水层顶面距基坑底面的深度(m)Pw——含水层水压力(kPa)地下车库1为地下1层,地下室部分基底标高约-1.90m,基坑开挖直接揭露微承压水含水层。以C73#孔为例验算,其中:t+Δt=-0.85,γm=18.4,Pw=35.0。经计算=-0.44<1.1因此本工程基坑直接开挖会造成渗流事故。地库2和14#、15#高层建筑下地下室(2层地下室及电梯井)基底标高约-4.5m。基底位于③层层底和④层层顶,层③和④层土富水,为微承压水水含水层。因此基坑直接开挖会造成渗流事故。对于本工程拟开挖的地下车库1(1层地下室)、建筑下的1层地下室和地库2和14#、15#高层建筑下地下室(2层地下室),应在开挖前进行降水,建议采用管井降水。因场地周边为城市道路和居民区等,不宜采用敞开式降水,建议设置止水帷幕。本地区为多雨地区,水系发达,基坑设计和基坑开挖施工均应考虑长时间降雨和暴雨对基坑安全的影响,预备应急方案,基坑内的积水可采用明沟及集水坑排除。基坑开挖及维护方案建议根据场地周边的环境条件和基坑侧壁的土层条件,基坑开挖建议如下:1、在场地周侧靠近道路部分进行基坑开挖时应进行适当的支护,以保证已有道路及道路下设施的安全,根据本工程地下室开挖深度和所处周边环境,建议采取如下支护方案:[a]、地下车库1西侧(除13#楼西侧)可采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等支护措施(应进行专门的设计验算,不能满足要求时,建议采取更安全合理的支护措施,比如钻孔灌注桩+止水帷幕的支护措施。),并应加强监测。若在素填土中打入锚杆时,应对基坑侧壁素填土进行加固处理,以保证锚固效果。[b]、地下车库1北侧,13#楼西侧、东侧和南侧分布的市区道路和居民区较多,距离近,东南侧还分布有学校,因此,可采用钻孔灌注桩+止水帷幕的支护措施,并应加强监测。[c]、地下车库2开挖深度大,南侧和西侧为居民区,可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止水帷幕的支护措施,并应加强监测。2、建议本工程进行专门的基坑围护设计。3、基坑开挖应根据支护结构设计、降排水要求及整个场地施工作业方法确定开挖方案。基坑开挖时应均衡卸载,且基坑周边严禁超荷堆载。开挖时应采取措施,保护支护结构,并应避免扰动基底土而使其强度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