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救济到公益特区时期澳门慈善的发展
中西交融、新旧共存是澳门的城市特色,同样也可以视为澳门慈善业的基本色调。在澳门,慈善业伴随着政权移转与城市发展而不断变化,从前殖民时代以救济为主到回归后公益服务主导的新发展,可谓历久而弥新。然而,慈善环境的改变,尤其是博彩经营权开放后澳门经济飞跃式增长导致政府收入暴增,极大地提升了政府自身的“慈善”能力,而回归后作为落实“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原则而成立的特区政府乐意回应市民的民生需求,于是,政府直接供给“慈善”对民间慈善救济产生了某种抑制或挤出效应,正因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澳门慈善救济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而民间慈善组织正在迎接一个公益服务的新时代。一慈善环境剧变:政治转型与财富急增作为移民城市,澳门历史上接纳了来自中国内地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移民,其中,多数移民具有难民特征,所以,澳门一度被称为“难民社会”。大批脱离原居地的移民(尤其是难民)进入澳门后,对社会救济及民间慈善产生了强烈的需求,从而催生了大量的民间慈善救济团体。至今仍然活跃的慈善团体中,西式慈善组织仁慈堂成立于1569年,延绵400余年,而华人慈善组织镜湖医院及同善堂分别成立于1871年与1892年,同样属于“百年老店”。可以说,慈善团体在澳门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赈济功能。然而,自1999年澳门特区成立,尤其是2002年博彩经营权有限开放以来,澳门的慈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作为按照“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原则成立的特区政府,其性质发生了迥异于前朝的变化。它不再是一个外来的殖民政府,作为由本地居民组成的政府不可能像外来政权那样无视社会诉求,实际上,特区政府自成立以来,非常乐意回应本地居民的民生诉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求。与此同时,居民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管治与被管治关系,而是作为政治主体,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保障的基本权利,政府有责任回应与保障居民权利的落实,况且居民与政府沟通的语言障碍[1]已经消除,因此,居民在遇到了民生问题时,不再像过去那样更多地选择向民间慈善组织求助,而是直接求助于政府部门。其次,2002年特区政府实行博彩经营权分散化改革,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内地推出赴港澳“自由行”政策,从而刺激澳门经济出现跳跃性发展,本地生产总值(GDP)连年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失业率由回归初期2000年的6.8%迅速下降到2010年的2.8%,基本实现了全民就业(见图1)。图12000~2010年澳门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下降情况经济发展加上全民就业,推动澳门居民人均GDP与收入中位数都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见表1)。2006年人均GDP更超过香港,至2010年达到414444元(澳门元,下同),位居亚洲前列。本地居民月收入中位数从1999年的4920元跃升至2011年第3季度的11000元。表1澳门居民人均GDP与收入中位数统计(澳门元)可以说,澳门社会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迥异于回归前的根本性变化,一个财富丰裕的时代已经来临。经济发展、机会充裕与财富增加,一方面降低了社会成员陷入贫困的几率,另一方面保证了政府拥有充裕的财力实施民生政策,特别是可以加大援助社会弱势群体的投入强度。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援助可分为制度性援助与临时性援助两种方式。制度性援助方面,实行全职低收入受雇人士的经济补贴制度,作为全职雇员的本地居民如每月收入不足4400元,可向政府申请收入补贴差额。实行最低维生指数制度与三类弱势家庭[2]援助制度。自2012年起,上述两项制度受惠群体的发放金额均得以提高。最低维生指数,一人家庭由3000元提高至3200元,二人家庭由5210元提高至5920元,余皆类推。三类弱势家庭的援助金亦获提高,其中,学习活动补助(就读幼稚园者每人150元、就读中学者每人300元、就读大学者每人450元)、残疾补助(在澳门无亲属的独居者800元、在澳有亲属者600元)升幅均为50%,护理补助(在澳无亲属的独居者600元,在澳有亲属者400元)升幅一倍。临时性援助方面,因应通货膨胀对贫困家庭的影响程度更大,特区政府不时以特别津贴等形式援助生活困难群体。如,2012年将困难家庭的援助金多发放一次;向三类弱势家庭发放特别补助和特别生活津贴;豁免社屋住户全年租金;将原本到期的合格社屋轮候家庭临时住屋补贴计划延长一年。该项计划规定,1~2人家庭每月获发补助1250元,3人或以上家庭每月获发补助1900元。实际上,弱势群体不仅可以享受特别的援助政策,还可以享受面向全体居民的普惠性福利政策。例如,现金分享、税费减免及各种补贴等。自2008年起,特区政府连续几年实行现金分享计划,直接向居民派发现金。2008年,永久性居民获发5000元,非永久性居民获发3000元。2011与2012年,分别增加到7000元与4200元。在税费减免方面,特区政府推出多项税务宽免政策,包括职业税、房屋税等。此外,特区政府出台惠及全体居民的多项补贴政策,例如,2012年每个住宅单位的电费补贴由原来的150元/月提升到180元/月。在实施15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为鼓励居民持续进修,每位符合资格的居民3年内获发持续进修津贴5000元。在读学生每年获发1500~2000元不等的书簿津贴。政府主动承担扩大居民社会福利供给的责任,不断加大惠民政策投入,尤其是对弱势群体予以持续的高强度额外援助,从正面讲,有利于减少贫困人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然而,对于民间慈善组织来说,却产生了多重影响。从理论上讲,政府福利支出的大幅增加有可能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生存空间产生部分抑制,即所谓的“替代效应”或“挤出效应”。比如,民间慈善的救济对象持续减少。据统计,目前澳门失业人口仅数千人,领取政府援助金、居住在政府社屋的家庭也不过6000多户,约占全澳总人口的5%。与此同时,政府慈善性支出的增加同样可能产生“溢出效应”,使得慈善团体更容易获得慈善资源,丰沛的政府资源输入民间慈善机构,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慈善资源不足的窘境。然而,从反面看,确实降低了慈善机构的募款意欲与能力。再如,澳门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制造巨额社会财富从而间接增加慈善组织获取资源的机会的同时,却导致人力资源的紧张与竞争,民间慈善机构人才流失严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慈善服务素质的不断提升。可以说,回归后慈善环境的改变为澳门慈善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因应新的慈善环境,慈善组织及其提供的慈善服务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二资源输入与制度刺激:慈善公益组织发展的双动力澳门素有“社团社会”之称,以社团数量多、密度大而闻名。在众多社团中,慈善团体以其源远流长、精英汇聚、地位显要而著称。作为澳门的社团类型之一,慈善团体的数量及所占全部社团的比例并不突出,很难与趣缘性团体等相比,然而,其发展却较为平稳。由表2可以看出,截至2011年底,澳门有慈善类社团172个,占全部社团总数的3.3%。如果以1999年12月回归作为时间界线的话,无论是回归前,还是回归后,慈善类社团所占全部社团的比重变化并不明显。回归前,有慈善社团65个,占3.77%;回归后的12年间,慈善社团增加到107个,占3.13%,与回归前相比,下降了0.64%。相比较其他类别社团,慈善社团在所有类别中属变动最为轻微的一类,与其他类型社团的“蓬勃”形成一定程度的反差。表2社团类型及慈善团体的结构变动情况续表与慈善社团发展的稳定性相比,影响慈善社团发展的动力却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果说回归前慈善社团的发展是由需求拉动的话,那么,回归后澳门慈善社团的发展却是由供给为主导而推动的。回归前,尤其是进入后过渡期之前,澳门社会经济处于低度发展期,加上作为管理者的澳葡政府未有切实承担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因此,民众(尤其是华人社群)对民间慈善需求较为殷切,从而为民间慈善社团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足够的动力。正是慈善需求的始终存在导致慈善类社团没有像某些其他类别社团那样成立时轰轰烈烈却往往昙花一现、难以持续,而是可以平稳发展。进入特区时期,虽然慈善需求仍然存在,但是,如前所述,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效应加上特区政府不断推出民生政策回应居民慈善性诉求,从而部分吸收了居民的慈善性诉求。更为重要的变化是慈善诉求对象的改变,民众慈善性诉求由民间慈善社团转向特区政府。然而,特区政府并不可能在短期内建设慈善供给渠道与设施,倘若如此则势必对民间慈善团体的慈善供给产生冲击。于是,政府采取了通过向慈善团体输入资源服务居民从而间接回应居民诉求。在新的制度安排下,现有的慈善团体开始改变资源取得方式,从过去主要依靠自筹或向服务者收费的收入模式转向由政府资助或直接埋单,从而使慈善团体的资源更有保障、服务更趋稳定,避免了现有慈善团体可能因为资源缺乏而面临生存威胁。与此同时,政府对慈善团体的资源输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鼓励慈善团体产生的社会效应。正是因为成立慈善社团可以取得政府资助,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人士成立新慈善社团的意欲。除了政府慈善资源输入的动力因素外,另一个推动澳门慈善团体发展的动力是选举制度的特别设置。按照澳门选举制度(包括行政长官选举与立法会选举)的规定,慈善界(社会服务界)作为间接选举中的一个界别分组可以通过将慈善社团登记成法人选民参加立法会议员选举,以及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的选举。该项特别的制度安排导致某些有心参政者往往选择通过成立慈善团体的途径进入特区政治系统。可以说,正是上述两大动力因素部分抵消了回归后居民财富增长对慈善需求减弱以及政府慈善资源高强度的社会投放对慈善团体的冲击,从而保障了慈善团体仍然能够维持轻微下降的发展态势。三慈善组织的结构:双层二元澳门民间慈善组织经历漫长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目前双层二元的组织结构。慈善组织的双层二元结构有两层含义。首先,在层次结构上,澳门民间慈善组织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社团层次,往往以社团法人形式存在;另一个层次是由社团管辖的慈善公益机构,通常在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牌照(准照)后运作。前一个层次属于管理机构,负责筹集慈善款项、招募员工及义工。由于澳门慈善社团往往兼容慈善功能以外的社会功能,甚至包括参加选举的政治功能,因此,较多地与政府及社会各界接触与联系。而后一个层次属于运作机构,即具体提供慈善性服务的机构,功能较为单一或专业化。此以澳门街坊总会为例,可参看图2所示。图2澳门街坊总会组织架构图2显示,作为综合服务团体的街坊总会开办了30个公益服务机构,如颐康中心、家庭服务社区中心、清洁外展队、青年服务队等,提供涉及长者服务、社区服务与青少年服务等广泛的慈善性服务。从组织结构看,各服务机构归街坊总会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管理,其与理事会构成两个层级,即社团层级的街坊总会及其管辖下的专责提供慈善性服务的运作机构(中心、队、所等)。街坊总会作为澳门的巨型社团之一,其结构并非特别。其实,澳门的慈善社团与慈善服务机构的双层次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即使是规模较小的慈善社团(法人)与慈善机构之间也很少是完全合一的。其次,从民间慈善团体主办者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机构;另一类则是非宗教的世俗性社团。宗教慈善是澳门慈善业的重要源头之一,至今依然是澳门民间慈善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澳门作为天主教东传的重要基地,有着“天主圣名之城”称号。1576年,天主教澳门教区成立,是为远东第一个天主教教区。而在此之前的1569年,天主教耶稣会士也就是后来澳门教区第一任主教的贾耐劳(D.BelchiorCarnieroLeito)在澳门创办慈善机构——仁慈堂(SantaCasadaMisericordia),从事面向贫民、穷弱孤寡及儿童的救济性慈善服务,陆续开办了贫民医院、麻疯病院、育婴堂及妇女收容院等机构。仁慈堂历经400余年,其慈善救济活动延续至今。除仁慈堂外,天主教还陆续开办了多个慈善机构,提供医疗、教育、家庭关爱等多种慈善公益服务。其中,澳门明爱(CaritasdeMacau)[3]是最重要的天主教慈善机构,其前身为1950年代初由陆毅神父(Fr.LuisRuizSuarez)创立的利玛窦社会服务中心(CentroSocialMateusRicci)。1971年,利玛窦社会服务中心成为澳门天主教教区属下机构,并加入“国际明爱”(CaritasInternationalis),易名“澳门明爱”。此后其服务范围日益扩大,目前提供安老服务、复康服务、教育服务、家庭及幼儿服务、青少年及社区服务、弱能人士教育服务、伤残人士驾驶训练、辅导热线、露宿者宿舍、社会重返服务、劳工服务、暂居服务等多元化慈善公益社会服务。除了天主教外,基督教同样开办了多个慈善服务机构。基督教主办的慈善机构及服务中,较为著名的有基督教会宣道堂(1950年)开展的社会救济服务,基督教联会(1990年)开展的医疗、教育及社区老人服务,循道卫理会澳门堂(1989年)提供的单亲家庭服务,圣公会澳门服务处(1997年)提供的青少年服务及义工训练,基督教青年会(1994年)面向青少年提供的药物滥用预防与教育服务,澳门青年挑战福音中心(1981年)开展的福音戒毒服务。此外,佛教团体及其他宗教团体也提供不同形式的慈善性服务,如佛教青年中心(1991年)组织佛青义工团提供志愿者服务。至2011年,澳门的宗教慈善公益机构发展到68个,占全部机构的34.7%。宗教慈善公益机构可以提供包括家庭服务、儿童服务、长者服务、复康服务、防治药物依赖服务、社区服务等多领域的社会慈善公益服务,尤其是戒毒服务与短期食物补贴(食物银行)服务(见表3)。表3澳门慈善及社会服务机构概况(2011年)续表与宗教性慈善公益机构相比,世俗性慈善机构同样是数量众多,服务领域广泛。至2011年,澳门共有世俗性慈善服务机构114个,占全部慈善服务机构的58.2%,是宗教团体及政府之外最大的慈善公益服务提供者。世俗性慈善公益机构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家庭服务、幼儿服务、长者服务、康复服务与社区服务方面。世俗性慈善机构的主办者均为非营利社团组织,其中,镜湖医院慈善会与同善堂属于澳门华人创办的两个历史悠久的慈善社团,各自管理着多个慈善公益机构,包括规模宏大的医疗机构——镜湖医院、同善堂诊所与药局,以及教育服务机构等。除了镜湖医院与同善堂两个历时百年之久的专业慈善社团之外,世俗性社团组织中,街坊总会、工联与妇联总会在发展慈善性公益服务方面较为著名。街坊总会(1984年)是目前澳门非营利社团中设置慈善公益服务机构最多的,其提供的慈善公益服务涉及长者服务、社区服务与青少年服务等多个领域,相对应的公益服务机构分别有长者中心7个、社区中心14个,青年中心9个,共计30个机构。作为雇员利益团体,工联(1950年)从成立起就将慈善公益纳入活动范畴,目前已成为澳门提供综合性慈善公益服务的主要团体之一,服务范围涵盖医疗、就业、老人、青少年、社区、康复、技能培训等,服务机构30余个。与街坊总会及工联相比,妇联总会(1950年)提供的慈善公益服务相对集中在妇儿及家庭领域,主要机构有妇联家庭服务中心、励苑、单亲网络互助服务、托儿所等。母亲会(1959年)同样较为关注幼儿及长者,现时属下的服务机构有托儿所、安老院、护理院以及颐康中心,分别提供幼儿及长者服务。除了上述专业性与综合性社团外,近年还涌现出不少面向特殊服务群体提供服务的社团及机构,如,澳门弱智人士服务协会面向智障者的启能中心及启康中心等;澳门弱智人士家长协进会面向重度智障者的晓光中心;澳门利民会主办的面向精神康复者的望厦之家及旭日中心;澳门聋人协会面向听障人士的聋人服务中心;澳门扶康会面向精神病康复者的怡乐轩与面向中、重度智障人士的康盈中心以及面向弱能人士的庇护工场(宝翠中心)等。由上可见,澳门民间慈善机构版图从主办者角度可以划分为宗教性慈善公益机构与世俗性慈善公益机构两个部分。而在慈善组织的层次结构上则形成“社团法人(管理)—慈善公益机构(运作)”两个层次,此即所谓的双层二元结构。四慈善组织形态:多元并存澳门虽然属于微型城市,却具有悠久的中外交流史。长期的中西交往及碰撞逐渐形成了社会文化巨大的包容性特征,加上极为宽松的结社法律环境,从而导致慈善组织在形态上表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其中,有年代久远延续至今的古老团体,也有成立不久的新兴组织;有本土性的,也有区域性或国际性的;有专业性的,也有综合性的;有世俗性的,也有宗教性的;有资金型的,也有会员型的;有开放型的,也有封闭型的;有从事救济服务的,也有从事志愿服务的;有接受政府资助的,也有完全自筹资金运作的……形态多样,不胜枚举。如果以慈善活动方式、会员及开放程度作分类的话,可以将目前澳门慈善公益社团区分为资金型与运作型,而运作型的慈善公益社团又可以分为社会共益型与会员互益型两种类型(见表4)。表42011年与1999年新成立慈善组织比较从表4对澳门现有慈善公益社团进行的分类以及特区成立以来慈善公益社团类型变化情况可以看出,①资金型慈善公益组织的表现形式是基金会,其以财团法人出现,以基金作为成立条件,本身并不直接从事慈善服务或公益活动,而是以资金支持服务型慈善公益社团的运作,例如,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1984年)。基金会资助对象并不局限于澳门本土慈善公益社团,也涉及境外慈善组织或项目。从资金型慈善组织的发展看,2011年仅有一家基金会(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组织成立,且为文化保护单项性基金组织,由此可见,基金会形式是所有类型慈善公益组织中最为稳定的类型。尽管回归后澳门经济快速发展,却没有大量涌现基金会组织,可能与政府公益资源大幅增加(相反政府却成立了多项基金,如文化基金、环保基金等)进而对民间资金型慈善组织(基金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效应有关。②共益型慈善公益组织是以提供慈善公益服务为活动内容的,有会员型的,也有非会员型的。然而,即使是会员型的,其慈善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会员本身,而是开放型的,面向全社会。澳门共益型慈善公益社团依照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三类。其一,综合服务类。提供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项目,例如,世俗性慈善社团街坊总会与天主教慈善团体澳门明爱等。其二,专业服务类。面向单一群体集中提供某一种产品或服务,例如,由澳门扶康会主办的面向重度智障人士提供服务的康盈中心,以及面向弱能人士提供职业训练与就业服务的宝翠中心(庇护工场)等。其三,志愿服务类。该类公益社团以提供义工(志愿者)服务为主,一般并不提供某种有形产品,而是志愿服务。例如,澳门社区青年义工发展协会、博青义工会、佛青义工团等。上述三类共益型(开放型)组织构成慈善公益社团的主体,在2011年,其占各类慈善公益社团的比重超过八成。其中,综合服务类占六成以上。就发展趋势而言,共益型慈善公益社团近年增加较多,2011年新增13个,比1999年增长了4倍多,其中,综合服务类增加了7个,专业服务类与志愿服务类虽数量不多,却较1999年有所突破。③互益类慈善社团主要是面向会员提供慈善服务的,与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型慈善社团相比,具有封闭型特征,多以福利会或同乡会形式出现。在澳门,互益慈善团体出现较早,虽然仍然有其生存空间,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在慈善公益类社团中,互益类社团已不占主导地位,比重亦日益下降。其中,有一些互益性社团开始向公益性社团转化,如某些同乡会也向全社会提供慈善服务,每逢年节向会员之外的弱势人士派发钱物,甚至还有向境外提供慈善服务的。上述有关澳门慈善公益组织的类型划分只是相对的,实际上,提供综合性慈善公益服务的社团大多属于会员型的,前述之街坊总会、工联、妇联总会、母亲会,无一不是会员型的,却更多地面向全社会提供慈善公益服务,对于本身会员的服务更多地体现在权益保障与维护方面,而不是慈善服务,会员反而成为慈善的贡献者,或捐钱物或提供义工服务。这种会员型开放性组织形态才是澳门慈善公益组织所常见的,甚至有些基金会也是会员型组织,却同样面向社会。之所以出现这种形态,是与澳门民间社团融合参政、维权、慈善、服务等多种社会政治功能分不开的。五慈善组织发展趋势:公益化、国际化与专业化尽管目前澳门慈善组织呈现出双层二元结构以及形态多样化的基本格局,但是,慈善组织的变化却是无时不在的,从慈善环境的改变与慈善动力的变迁角度看,未来澳门慈善组织的数量扩容、结构调整与功能专业化的趋势将会持续。(一)慈善组织数量会续增,而变化主调是结构调整从民间慈善组织的数量看,一直以来,慈善社团维持平稳发展,未见大起大落,虽然经济跃升与财富增加导致传统慈善对象规模进一步缩减,但是,推动澳门民间慈善组织(包括慈善社团与慈善机构)发展的基本动力仍然存在,因此,可以说民间慈善组织数量稳定增加的态势仍会得以延续。与数量平稳增长相比,民间慈善组织结构的变动将更加明显。一般说来,慈善组织的供给是社会需要的产物,随着传统社会救济对象的减少,救济类慈善组织生存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即使是现有的传统救济性慈善组织也面临着转型,或者是将救济重点转移到境外而非本土。以澳门著名的传统慈善社团同善堂为例,虽然其传统的派米施衣等纯粹救济性活动仍然存在却渐趋式微,在其提供的慈善服务中,教育与医疗服务已经居于主体。与传统救济性慈善组织渐趋式微的情况相反,新兴慈善类组织,尤其是公益类慈善组织,却陆续成立并日渐活跃。例如,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居民对于教育与环保服务方面的需求不断上升,因此,与教育及环保服务相关的公益类社团越来越多,一些原本并不提供教育与环保服务的慈善社团也开始提供公益性教育与环保服务,如,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拨款开办英语、普通话培训服务,面向青少年提供免费的双语学习平台。与此同时,该基金会还因应政府推行15年免费教育政策,将原来向学生发放的助学金改为文教用品津贴。澳门明爱开通慈善再生网,接受捐赠旧货,摆上网进行拍卖,此做法的用意在于开辟善款来源渠道的同时,通过网络拍卖活动向参与者提供环保教育。公益类慈善组织的涌现更多地表现在解决新兴的社会问题,例如,毒品、问题赌徒、性工作者等。面对日益严重的滥用药问题,多个以戒毒康复服务为主的专业性公益慈善组织成立并提供相关服务,如获得2011年社会服务功绩奖状的澳门基督教新生命团契S.Y(SmartYouth)部落就是一个面向有滥用药物倾向及高危青少年传递减低伤害信息及作辅导外展服务的机构,其提供的外展服务时间甚至延伸至深夜。同样,作为维护性工作者权益的紫藤组织亦开始在澳门提供外展服务。澳门博彩业的繁荣导致问题赌徒增加,相应的,一些社区公益社团承担起推广负责任博彩及提供问题赌徒矫治服务,如逸安病态赌徒辅助中心。为配合澳门控烟政策,欧汉琛慈善会开设“免费戒烟门诊服务”,为市民提供医护免费评估、戒烟计划、药物及心理辅导等服务。面对新来澳人士的快速增加,为协助他们尽快适应澳门生活环境并融入社区生活,街坊总会特别开办新来澳人士服务部,提供语言、就业、心理等综合辅导服务。可以说,传统救济性慈善组织的萎缩及转型与因应社会新问题而出现的新兴公益慈善组织正在改变着慈善组织原有的结构与版图,以内部结构调整为主调的慈善公益组织发展趋势日渐清晰。(二)慈善组织的服务对象由境内为主转向境内与境外并重,境外服务日趋增加随着澳门本地慈善救济对象的减少,一些民间慈善组织开始将救济对象转向境外,尤其是内地。与此同时,澳门与内地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也为民间慈善组织搜寻救济对象等慈善信息以及选择与开展慈善项目提供了极大便利。尤其是以港澳人士身份在内地各省、市担任政协、青联会、海联会等委员的澳门人士,通过在澳门本地成立慈善团体筹集款项到内地开展各种救济性服务活动。其实,澳门有很多民间慈善组织都程度不同地向内地提供各种不同的慈善救济服务,而近年来面向内地的慈善服务占各慈善组织所提供服务比重更有逐渐上升趋势,甚至有的慈善组织并未有在澳门本地开展慈善服务而其全部或大部分慈善服务都面向内地。例如,明德慈善会先后在吉林、河南、广东等省区的多个省份开展“生命之光”救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慈善救助圆梦大学”资助贫困大学生,以及治疗白内障的“光明行”等多个慈善项目,并得到了各省慈善总会等的配合。澳门乐善行的宗旨就是“让内地山区贫困学童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方式是捐资兴建学校与孤儿院,由其捐建的学校、孤儿院分布在贵州、广西、甘肃等省区的贫困地区;又设立育才基金,向贫困边远山区的学童提供生活补贴,捐建学校食堂,解决学童食宿困难。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将“百万行”[4]善款的一半捐赠内地贫困地区发展敎育事业,在基金会内部成立支持内地扶贫助学专责小组,还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签署协议,为内地贫困地区开办远程教学站;又在贵州遵义等地中小学兴建“澳门楼”(综合教学大楼),改善当地教学条件……可以说,类似的在内地开展救济服务活动的民间慈善组织在澳门并不鲜见。澳门民间慈善组织的境外救济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内地,一些国际性慈善组织在澳门的分支机构也会通过其国际网络面向国外进行慈善救济服务。例如,全球宣明会澳门分会主办“澳门饥馑”筹款活动,以10小时饥馑营、义卖祝福卡等方式,关注东非粮荒,筹款帮助东非灾民脱离饥饿困境。2011年“澳门饥馑”活动筹得善款100余万元,所筹善款用作援助索马里、肯尼亚及埃塞俄比亚等东非地区的粮食保障项目,营救更多东非灾民。又如,由澳门扶轮社支持、扶轮青年服务团主办的澳门亲善大使活动,每年遴选出亲善大使前往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及蒙古等国作亲善探访活动,探访当地社区。为了向世界各地难民提供援助,2011年9月16日,澳门明爱总干事潘志明与热心人士专门组织成立“难民福利会”,筹款开展国际难民的救助活动。实际上,参与国外救济援助活动并非仅仅局限于国际性慈善机构的澳门分支机构,近年澳门本地慈善组织也积极参与国外慈善救济服务,除了直接参与像日本“311”大地震等灾难事件发生后的募捐与救助活动外,也参与到非洲等地的医疗、教育等慈善服务。例如,澳门乐善行透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向非洲国家几内亚比绍捐助医疗设备,其中包括青少年医疗服务设备。澳门心脏基金联同澳门潮州同乡会、澳门抗癌慈善会等多家慈善团体举行义卖活动,将筹得的善款及捐赠品(矿泉水、方便面、消毒药品等)送往泰国红十字会,协助受水灾影响的泰国灾民。此外,也有本地社团通过加入区域性或国际性慈善公益组织而提供国际性公益服务,例如,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通过加入亚洲志愿服务发展协会(NVDA)成为其常务会员,从而为澳门志工提供国际志愿服务的平台。可以说,参与国际性慈善救济服务活动已经成为提升澳门民间慈善组织国际化程度的有效途径。(三)慈善组织的融合型功能持续分化,专业服务、个案服务与志愿服务增加如前所述,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澳门慈善社团曾发育出融合性功能,甚至出现了“拟政府化”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垃圾清运与环保技术研发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租赁合同租赁物交付及验收服务协议
- 2025年教育机构批量采购学生用电脑合同
- 2025版脚手架建筑工程风险评估合同范本
- 2025版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范本
- 2025版租赁房屋水电费缴纳及环境监测补充协议
- 2025年办公设备定制化维护与保养解决方案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电商物流解决方案协议书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水利工程地砖墙砖铺设劳务分包协议
- 二零二五年教育机构设施融资租赁管理合同
- 动脉采血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 糖尿病并发症筛查
- 4M变更申请书模板
- 职业技能大赛:电子商务师(四级)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征求意见稿)
- 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系统设计(有梯形程序图)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清华大学课件,全套)
- LY/T 2622-2016天麻林下栽培技术规程
- JJG 814-2015自动电位滴定仪
- FZ/T 07019-2021针织印染面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D类 干粉灭火系统说明书
- 乡镇医院合理用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