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_第1页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_第2页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_第3页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_第4页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基础知识:1、性别认同的概念。2、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3、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基本理论:1、性别差异的表现。2、性别定型化理论。3、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基本技能:1、掌握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2、掌握性别定型化理论、性别差异的表现。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章重点讲授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的特点和规律, 并使学生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形成和稳定的规律。教学方法:讲授。第一节 第一节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性别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 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为理解的方便,现将相关术语及定义做简要介绍。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 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性别恒常性 (一致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 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stereotype)s:是被广泛接受的有关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合适的个性特征的观点。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对于人的性

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公民性别:户口本上、护照上标

定的性别;抚养性别:父母或抚养人按什么性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个体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 性是生物学术语, 指的是按照基因和性器官或特指性的行为。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可用醒来茅属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通常与染色体差异相关联的生殖器官和次性征等。人类性的区分 :男性(正常个体)XY女性(正常个体)XX子宫、阴道、卵巢等假男性XX有卵巢、阴道、子宫、阴茎假女性XY有阴道、隐睾丸、无卵巢、子宫两性人(阴阳人)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公民性别:户口本上、护照上标

定的性别;抚养性别:父母或抚养人按什么性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个体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 性是生物学术语, 指的是按照基因和性器官或特指性的行为。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可用醒来茅属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通常与染色体差异相关联的生殖器官和次性征等。人类性的区分 :男性(正常个体)XY女性(正常个体)XX子宫、阴道、卵巢等假男性XX有卵巢、阴道、子宫、阴茎假女性XY有阴道、隐睾丸、无卵巢、子宫两性人(阴阳人)XXY有睾丸、卵巢、阴茎、阴道有精子、有月经无睾丸、无卵巢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无性人无睾丸、无卵巢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变性人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来区分男女。性别的自我概念: 是个体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 也就是对自己的知觉与认识。自我概念的不同内容和层面:现实自我、过去自我、未来自我、理想自我、幻想自我。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1、性别恒常化的发展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3、性别偏爱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性别定型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性别定型观念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 外表形象、 人格特性、 角色行为、 职业。第二节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一、性别差异的表现1、身体和动作方面2、认知方面①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性②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女性的言语优势: 在婴儿期, 女性说话要比男性早一个月左右, 学字也较快。在发音方面, 女孩达到完全清晰发音的时间的年龄比较早。 小学一年级时发音水准与二年级的男孩相似。 在作文方面, 在中小学女孩也占优势。 女性语言优势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研究发现, 女孩的语言优势不在于对语言的理解, 而在于语言的流利方面。女性语言优势的原因:①男女大脑两个半球的不同机能说明男女的两性差异。②强调后天教养和经验对女性语言能力优势的决定作用。数学能力:学前阶段:女孩比男孩心理年龄发展的早;小学阶段:没有显著的差别;青春期阶段 :女孩略优于男孩;高中和大学阶段:男生的数学能力明显地优于女生; 男女的空间能力差异是在入学后出现的。 在机械操作和机械理解方面男性占优势。 男性擅长突破原有的定势、 抑制原有的行为。 女性擅长完成简单、重复、机械的任务。 在速写、自由画、想象画等测验方面女生平均分数比男生高。男性在戏剧滑稽表演方面胜过女性。3、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二、情绪定型化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其认知发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是凭借认知结构主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 儿童不断地探索、 操纵着外物, 通过将其吸收形成了认知的新结构式, 然后,通过这一新结构再去认识新事物。 两性道德推理的发展。 科尔伯格的研究, 著名的是“海因茨卖药” 的两难故事实验,提出了道德推理的三级水平:前世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性别认同的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 儿童的性别认知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基本的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同一性。评价: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外部因素, 指出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受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外部因素, 但指出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受儿童不断形成的认知结构所支配。 经典的认知发展理论关于性别行为学习的假定是由科尔伯格提出来的。 科尔伯格认为, 性别认知发展是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相一致。科尔伯格假设,儿童不可能理解性别的抽象概念,例如,自己的性别和性别角色期望, 直到认知能力到了一定阶段才成为可能, 即到了性别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性别同一性——时才成为可能。2、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理论是由贝姆于 20世纪50年代初提的。贝姆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和妇女研究方面的教授, 她的理论是在有关性别角色方面的试验基础上提出的。 她首先编制了第一个现代性别角色研究问卷——BSRI。这个新的评估工具用于鉴别性别刻板化者和双性气质的个体。 贝姆先后进行的试验有: 对自我概念的性别图式加工、 对非自我概念的性别图式加工、 性别不适宜行为的回避与性别图式加工、 对其他人性别图式的加工、 对身体魅力的性别图式加工。 她的实验证明了是社会文化因素促使许多个体按照性别去组织普通的信息和他们特有的自我概念。试验也证明了性别刻板者具有一定的性别图式;双性气质和未分化气质具有较少的性别图式。 图式就是认知结构, 图式的作用就像一个先行的结构。 图式的加工就是按照一些特殊的维度把信息划分到不同范畴中的思维活动。 性别图式理论是在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知觉理解为一个建构过程, 性别图式加工自动把人、 特质和行为划分成男性和女性这两个范畴。 如温柔、夜莺归入女性范畴, 自信、鹰归入男性范畴。性别图式形成的过程是儿童学习利用性别这一维度进行认知的过程。 性别图式理论是一个关于过程而不是关于内容的理论。 这个理论把性别刻板化者看成是按照他们的文化所提供的男子气和女子气的定义去加工信息和调整自己行为的人。 该理论的中心是把世界划分为男性和女性范畴的过程而不是这些范畴的内容。性别图式的获得: 性别图式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认知图式, 是成长中的儿童通过学习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给以定义的那种男性和女性的过程中。 这种社会文化所定义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在儿童的大脑中固定下来就成了性别图式。 性别图式是儿童从获得的有关性别的各种信息中发展起来的。 这些信息包括行为方式、 物体的特性、态度、情感状态等。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心理学流派,是在行为主义基础上产生的, 并从关于学习的实验研究中引用了术语和原理。与精神分析理论不同,社会学习理论对女性的需要、动机、性格问题不感兴趣,重视两性差异的外部表现, 即男女不同的行为差异。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性别角色发展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家长、教师、同伴等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人通过榜样、期望、玩具选择来强化性别适宜行为、 惩罚性别不适宜行为, 通过对男女儿童的不同对待来形成儿童的性别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曾是儿童社会化的主流理论, 揭示了与性别有关的行为学习。 简要地说,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基本观点是性别角色是后天获得的, 是被社会各方面教成的。 这个理论认为, 家长和其他养育者在儿童早期生活开始就对男女儿童区别对待了, 他们对男女儿童同样的行为进行不同的奖励和惩罚。 这个理论虽然没有把儿童当作要被社会化过程写上不同经历的白板,但在这个理论中儿童是相对被动的。强化、观察与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儿童最初对自己的性别概念一无所知,通过观察大人的活动才学到性别的角色。 观察学习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儿童在观察到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并给予一定的社会强化后便开始主动从事这一行为。 模仿就是指儿童从事观察到的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在 20世纪60年代关于模仿实验的研究表明, 儿童更可能模仿对自己温暖、友好和关心的成人。儿童也模仿他们认为有权威的人。这些都表明,父母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榜样。评价: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清楚、限定明确、容易测试的理论。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我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运用于心理性别的发展上。 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角度看,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影响女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力量。4、心理人类学理论:关于家长与子女的互动关系。美国的研究表明,同性和异性的家长对子女的反应不同,父亲对子女的反应差异更为明显。在家庭中,往往给予男孩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 期望男孩有更多的成功。 但是,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没有发现这样的模式。对三个部落的性别行为进行比较; 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 为社会文化决定性别心理这一命题提供了较客观的证明。 她对阿来别什、 曼都古玛、 赞布里三个原始部落进行了细致的人类学研究结果是: 女性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社会文化。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1、荷尔蒙的影响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1、父母是影响儿童性别个性化的重要因子,但不是唯一的重要的因子;2、儿童达到性别定型化的年龄范围扩大了;3、双性化理论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