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诸侯一匡天下_第1页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_第2页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翻译天下

苏教版《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中有一句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参考书是这样翻译的:“(齐桓公)屡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操纵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笔者觉得这句话中有三个重要词的翻译值得商榷,分别是“九”“一”和“匡”。译文把“九”释为“屡屡”,“一”释为“完全”,“匡”解释成“操纵”。课本中也没有相关的解释,老师们在翻译这句话时根本上都是按照参考书的译文来讲解的。笔者认为参考书翻译的不切实。

首先,这句话中的两个数量词在句中应作动词。“九”同“纠”,含义是“纠集”,和“合”意义相近,而且此处的读音读作jiū。《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间,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此句中用的就是“纠”,即“九”和“纠”意思一致。这种异体同义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常见。“一”参考书解释为“完全”,当做副词修饰动词“匡”,这也不切实。由于古人写文章热爱讲究对仗工整,这句话对仗很明显,“九合”与“一匡”相对,是动词性并列短语。参考书把“一”作为副词,明显不与“九”对仗。此处“一”应解释为“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其中的“一”即“统一”的意思。

其次,“匡”解释为“操纵”也不切实。《汉语大词典》中对“匡”的解释义项中没有“操纵”这一义项,此处应解释为“挽救”。其次段中“而匡救其灾”句中的“匡”即是此义。

之所以这样解释,笔者认为有必要了解春秋时期东周以及齐国的历史。“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本纪》)可见当时的周王室已是空壳,面对诸侯之间的征伐吞并,周天子亦无能为力。天下已经混乱分裂了。

《春秋列国志・齐国篇》记载:“(齐)自太公姜尚之后,十二传至齐庄公。其间,齐纪交恶,哀公被烹;胡献构怨,内壁操戈。内乱迭起,外患杂错、民不聊生,国无宁日……襄公嗣位,……对外大动干戈。”另外,襄公荒淫无耻,政令无常,朝布暮改,弄得吏僚们无所适从,结果被公孙无知所杀。齐国展现无君的局面。在王位的争夺战中,聪敏的齐桓公利用公子纠的松懈疏忽抢先夺取了王位,听从鲍叔牙的劝谏,赦免了仇人管仲,拜他为相。此后,齐国走上了复兴强国的道路。可以说,齐桓公拯救了齐国百姓于战役的水深炎热之中。

之后,齐桓公想当诸侯霸主的野心也越来越猛烈。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尊王”即尊崇周天子为领袖,并在北杏会盟上订立盟约:1.崇敬天子扶助王室;2.扶弱济困,扶助困难和弱小的诸侯;3.共同抗拒蛮、戎等部落侵入中原,即“攘夷”。正是齐桓公的称霸阻拦了诸侯国相互征伐,挽救了天下苍生,终止了国家分裂混乱的局面。国家依旧统一于周天子的名义之下,是个大一统的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