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常见的错误_第1页
家长常见的错误_第2页
家长常见的错误_第3页
家长常见的错误_第4页
家长常见的错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家长常见的错误导言在国外盛传这样一句话:努力做不等于做得好!这应该对我们中国当下的家长很有启发。在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数的家长都在努力做,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家长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可孩子却还是不听话,还是很调皮,还是不好好学习,还是那么贪玩?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家长已经习惯了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那么家长付出越多,效果就会越不理想。很多家长都说,“哎哟,只要这个孩子能让我省点心就好了。”对于抱着这样的心态去教育孩子的家长,其实最省心的办法就是不生孩子,如果家长还要抱着养孩子能省点心的心态,说明他们根本就还没有做好当一个称职家长的心理准备。我们家长必须学会承担孩子给我们带来各种不省心的麻烦事儿,这也就是父爱母爱的伟大之处。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表现,都是受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孩子的问题,还得从家长的教育方式中寻找原因。我们许多家长现在正在努力的犯错。对于这句话,我们不知道家长是否能够接受。有些家长也许会反驳:我为了孩子付出了这么多,我怎么会是在犯错呢?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在不知道是否犯错的情况下犯错的。我们这里指的犯错是广义的错误,是教育方法上的失误,而不是狭隘的法律或者道德伦理上的错误。用这么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觉得在外面的小饭馆吃饭不卫生,去饭馆吃饭可能不利于我们自己的健康。但是,我们敢肯定的说,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去过饭馆。但是有多少人能在进饭馆的门口停下来想想,我这是在犯错,我这是在危害我自己的健康?所以我们说的犯错,是指那些正在犯错中,却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犯错的人。我们的家长也是这样的,我们正在努力的犯错,但是却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我们的这个章节,就是要带着各位家长来了解一下,在我们在日常教育中常犯的一些错误。这当然不是全部,但是相对而言比较有代表性。家长们也可以边学习边给自己的家庭教育打一个分,看看我们的家庭教育得了多少分。这个分数不关乎颜面,无关乎知识,它只关乎到你孩子的成长,让家长们了解到自己还有多少改进的空间。第一讲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玩具孩子怎么能是玩具?这句话究竟要怎么理解?什么是玩具?好玩的,让自己开心的或者是打发时间的工具才是玩具。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让我开心,孩子就是我的开心果。好吧,孩子是你的开心果,谁是孩子的开心果?让我们来看看有些家长的表现。让孩子穿异性的服装,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常常让男孩穿女孩的衣服,或者女孩穿男孩的衣服。觉得这样会更可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本来父母想要一个男孩,结果却生出了一个女孩,往往这样会把一个小姑娘当成一个男孩在养,而在服装上也往往打扮的和一个假小子样的。觉得这样很可爱。可是孩子呢?这样会让孩子性别意识模糊。自己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自己是男孩为什么要穿女孩的衣服?妈妈说这样真好看,真可爱。什么是好看呢?什么是可爱呢?如果这样的行为很多的话,等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出现性别障碍的问题。比如男性对压力的抵抗能力比较差,女孩对危险的警觉性比较低。到了青春期,问题也就会更加严重。还有的家长在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在外人面前经常创造机会让孩子有所表现。比如说,“来,小宝贝,让叔叔看看你新学的舞蹈”,“给阿姨唱唱你学的歌”,“背一首诗给大家听”。对于家长来说这是一个让孩子表现的机会,说的直白一点,是想炫耀一下孩子所拥有的东西,满足自己的某些心理需要。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很可能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让我们看看孩子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叔叔快来,看看我画的画,叔叔快来,看看我新学的舞蹈,阿姨,听听我唱的怎么样?”一种是“快去把你的画拿出来给大伙看看,快给大伙跳一段,快给大伙唱一个”。哪种才是正确的?哪种才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别把他当成我们的玩具和开心果。给位家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如果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这种情况,请给自己减去两分。讨论交流:1、让孩子在朋友面前多表现,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找到学习的快乐,你是否支持这样的观点?2、分享家庭教育小故事,并说说自己是否不自觉地把孩子当成了玩具,通过本讲的学习有何感悟?第二讲期待孩子的感谢怎么理解“期待孩子的感谢”?很多家长为孩子做了很多事,做完了之后都在等待孩子的感谢。这个感谢可以理解为狭义的谢谢,也可是理解为广义的回报。很多家长都在等待,总认为孩子应该会感谢自己。下面我们例举几个狭义的例子。一个孩子口渴,对妈妈说,“妈妈我渴了。”于是妈妈给孩子倒了一杯水,放到了孩子的面前,然后就站着。孩子喝完了水,妈妈还站着。孩子很纳闷,问妈妈“妈妈,你站着干嘛?”妈妈也不说话,就这么站着。这位家长为什么站着呢?很简单,她在等自己孩子说一句谢谢。还美其名曰地说这是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这种现象以多种形式经常出现在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当中。而最常见的,其实是通过家长朋友们的抱怨体现出来的,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为孩子做了那么多,他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大清早的,给孩子做早餐,叫孩子起床,收拾房子,我多不容易呀,孩子怎么还是这么调皮,他怎么都不会体谅一下自己的父母呢?”而这些话的背后,其实也是期待孩子对父母的所作所为表示感谢。但是感谢不是我们的本能,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一种后天的培养。各位家长有时间等待,不如去教教孩子怎么样学会感恩。我们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感恩了。觉得所有人给孩子做的都是应该的。妈妈给孩子做饭是应该的。妈妈给孩子洗衣服是应该的,妈妈给孩子辅导作业是应该的,爸爸给孩子零用钱是应该的。说到这里,我们又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孩子,一个爸爸每个月给孩子一些零用钱,但是发现孩子老是乱花钱,于是觉得以后不给孩子零用钱了,他的孩子很生气,很愤怒的对父亲说:“你为什么不给我零用钱,那是我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孩子?因为我们家长从来都没有教会孩子怎么样去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别人的帮助。而将一切都变成了理所以当。为什么现在很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因为很多的事情,都不能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原来的里所以当然没有了,他们不会去反思自己,反而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开始逃避社会的责任。到了这种状况,不知道家长们该怎么办?如果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发生,那么从现在开始,不要期待孩子的感谢,而是去教会他们怎么样去感谢。不会感恩的人是得不到想要的幸福的。这样的人,第一他们不会感恩别人,第二他们也不会接纳自己。对孩子感恩教育最好的方式便是身体力行,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到会感恩。很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多的是相互抱怨,而不是彼此之间的感恩。所以各位家长,要教会孩子怎么样感恩,请先感恩你的配偶,感恩你的父母,感恩你的生活。在这样环境成长中的孩子,自然而然的也会学会感恩。课中活动:模拟情境:放学回家后,如何感恩辛勤劳作的父母双亲!第三讲和孩子没有亲密的身体接触现场调查:1、你和孩子有哪些形式的身体接触?2、你认为和孩子经常身体接触是否有必要?3、最能影响到孩子的身体接触方式是什么?说到身体接触,我们要先说一个词:安全区域。什么叫安全区域呢?其实只有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我们才能自由地表现自己。举个例子:现在如果我们闻到了一股很浓烈的烧焦的味道,隐隐约约在外面还看见了火光,然后我们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动,我们继续上课。不知道还会有几位家长能安心的继续听课,反正我们是肯定不能安心讲课了。因为我们的大脑会潜意识的告诉我们危险的来临。在这种潜意识之下,我们是不能集中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的。有些家长可能会说,不对呀,我看到什么科学家在做一些危险的试验的时候也很专心呀。很好理解,因为他们现在所做的,比他们的生命更重要,所有才会有这种反常的行为。而且我们大脑有一个缓冲带在屏蔽潜意识传达的这种危险信息。如果在他们做试验的时候,有一个人在旁边说:“你要注意啦,你这滴药水要是滴下去了,你的眼睛就会瞎掉的。你按下这个按钮,你的腿就会被炸飞。你点燃这个东西,你肯定会被炸个稀巴烂。”这个时候你在看看那些科学家还能专心的做试验吗。这就是人的安全区域的问题。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有些孩子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他们接纳环境的能力更快。和陌生人交谈的时候更自然。而有的孩子在一个新环境当中表现的就很木然,还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其中有的孩子能在一段时间后适应过来,而还有不少孩子却最终无法适应这样的新环境,从而在很多行为表现上都出现了异常。这都和安全区域有关。有不少家长在带孩子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很难把握住孩子的内心体验,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安排一个理由。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怪异。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父母对孩子的拥抱实验能让我们获得许多启发。把一群刚出身的猴子,从母猴子的身边带走,分别放进两个不同的环境中。其中一个房间里,有一只人工做的母猴子,身上还有软软的皮毛,而且还有皮质的奶嘴,并且这只“皮猴子”还是常温的。而在另一个房间里面,却放着一个“铁猴子”,冰凉凉的,除了有给小猴子喂奶的功能之外,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检验父母的怀抱对孩子有多大的作用,对孩子有多少影响。等这些小猴子长大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皮猴子妈妈”带大的小猴子更加活泼,而且明显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后来饲养员的抚养也更加轻松。而“铁猴子妈妈”抚养的小猴子却明显表现出冷淡,漠不关心,攻击性和抚养困难的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皮猴子妈妈”所带大的孩子,明显比另一群孩子更聪明,有更强的学习性。以上的两点无不说明父母的拥抱或者说亲密的身体接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个抱不是一般的随便抱抱。更多的是要让孩子能在父母的怀抱里体会到安全的感觉。孩子的安全感越强烈,他的安全区域也就越大。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更好更快的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就必须给孩子一个比较大的安全区域,要给一个孩子比较大的安全区域就要让孩子有比较强烈的安全感,要有比较强烈的安全感就多抱抱,多亲亲孩子。如果在一个家庭里,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了,父母都没有拥抱过自己的孩子,那么在这样家庭中生活的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都是可怜和不幸的。第四讲不理会孩子的哭闹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因为孩子哭闹的种类有很多种,很难很完整地介绍孩子每一种哭闹所代表的心理反应。但是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哭闹是一种比较激烈的心理反应,它必定代表了孩子某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应。现在我们问家长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而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我要”,还有一个是“我不要”。家长必须分清楚,孩子要什么,或者不要什么。为什么要或者为什么不要。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学了钢琴,有一次参加了一次钢琴的等级考试。几天之后,她妈妈就对女儿说,我要不要给你老师打一个电话,问一下你的考试情况吧。女儿说不用了,等下次上课的时候,我自己去问就好了。但是妈妈执意要现在问,女儿就是说不用,自己可以问。然后女儿就大声的哭闹了起来。请问各位家长,这个孩子的哭闹反应了出了些什么?答案很简单,叫做恐惧。然后从这个点上去分析孩子的行为模式,包括她以后在遇到一些情况可能会出现的行为倾向。从而我们才能得出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法。不理会孩子的哭闹,是处理孩子所有哭闹中的一种方式,而不代表着全部。比如说孩子无法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不必要的需要而大吵大闹,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冷处理的方法。但是更多时候,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哭闹,并不是这个原因。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处理孩子的哭闹。关于孩子哭闹的问题,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复杂的问题,要具体的解释清楚可能并不容易,而且根据家庭环境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所有就不再这里做很详细的解释,但是对于处在孩子还是婴幼儿期或者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哭闹行为有所了解,并很正确的做出合理的处理。讨论交流:对于孩子的“我要”或者“我不要”,家长是否要无条件的满足?如果孩子因此哭闹应该如何处理?第五讲习惯于责备孩子的淘气有这样几句话,我们家长很爱挂在嘴边上:“你怎么这么淘气?你怎么又淘气了?家长把孩子的很多行为表现都归罪到“淘气”上。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淘气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家长们是怎么理解“淘气”这两个字的?很多家长说淘气就是孩子不良的行为表现。那么,孩子什么表现叫不良表现呢?孩子把家里弄的乱七八糟叫淘气?孩子在外面贪玩叫淘气?孩子说假话叫淘气?其实家长心里的淘气就是所有不听话的表现都叫“淘气”。让我们来看看,如果你和孩子一起在外面散步,当孩子走在你后面的时候,你会对孩子说什么?快点。如果孩子走在你前面你会对孩子说什么?慢点。所以孩子很多的“淘气”的表现并不是孩子表现不好,而是家长“跟不上”了。孩子之所以那么“淘气”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家长的精力跟不上了,一个是家长的体力跟不上了。所以不要习惯性的责备孩子“淘气”因为孩子的很多表现都是很正常的,而是我们家长要加强锻炼身体。刚刚讲到的是家长对“淘气”这个词错误的理解,而接下来,再来讲讲淘气的行为。哪些淘气是正常的淘气?而哪些淘气是异常的表现?当然在这里不可能把所有的行为表现一一地列举出来,但是却可以给大家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比如说:一个5、6岁的孩子喜欢在家里又蹦又跳的,这算不算淘气?可以明确的说这不叫淘气,因为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而且现在的孩子不再是营养不良的时代,而是营养过剩或者是营养不合理的时代了。孩子每天吸收了大量的能力,需要有渠道发泄出去。所以孩子这样的行为算是正常表现。而如果一个成年人,在家里又蹦又跳的,那我们就可以说是不正常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符合一个人的年龄发展特点。简而言之,我们判断一个孩子的行为是否正常,要看这个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要。也就是我们心理学常说的发展心理学的特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同性在一起,而对异性没有什么兴趣的话,在我们眼里,可能比那些所谓的“早恋”的孩子更有问题,因为他不符合心理发展的规律。所有我们在评判一个孩子是否淘气,第一要看所谓的淘气是不是我们家长跟不上孩子的节奏了,第二要看是否符合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在下结论。专家会诊:举例说明孩子淘气的表现,并仔细讨论分析这究竟是不是淘气?第六讲对孩子缺少耐心做家长,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叫做“定力”。这句话看似很容易,但是我觉得这是所有问题中最难的一句了。因为这是对家长自身情绪控制能力的一种考验。这句话很好理解,但是做起来却很难。我们不能保证通过我们的课程,可以提高家长的情绪控制能力,但是却可以帮助家长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的耐心哪儿去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家长良好的耐心能给孩子什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家长的耐心都哪儿去了?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的脾气天生就这样,对待事情很急躁,或者说我本来就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我们必须承认脾气秉性很大一部分受到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塑造,但是这还是不能很好的解释,我们的耐心哪儿去了的问题。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是因为我们家长心中的期待。我们家长有太多对孩子的期待了,正因为有了期待,所以我们的孩子“你应该……”我把这种应该叫做“强硬的应该”。当孩子的表现与这种应该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这种负面的情绪正在一点一点吞噬我们的耐心。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良好的耐心对孩子有什么好处?首先请问一下各位家长,你们在失去耐心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表现呢?应该是各种各样都有,但是我们敢保证,都是一些负面的表现。这些负面的情绪都会通过家长的一言一行传给自己的孩子。前面我们已经认识到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很多家长迷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变成了这个样子,就是应为我们在有情绪的时候,不自觉地传给了孩子负面影响。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各位家长从0—100中任意选出一个数。好现在选择60一下和90以上的家长注意了,假设你刚刚选择的数字是你对孩子成绩的期望,当孩子拿着75分的考试成绩出现在您的面前,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孩子会接受到什么样的信息?相信你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而这个答案可能就是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讨论交流:家长对孩子都会有一个期待值,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待,甚至相差甚远时,我们家长应该怎样处理?第七讲喜欢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许多家长有这么一个习惯,总爱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总把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比。“你看XX多能干,每次都考第一名”“你瞧瞧人家XX多懂事,从不让父母操心”。这些话常常出自父母的口里,虽然我们知道这是父母恨铁不成钢或是父母希望我们能更优秀,可是这些比较的话语我们怎么也难接受。所以,父母的这一行为往往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网络上有这样一些数据: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呈增多的趋势,其中以高中生居多,占总数的70%。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和强迫症等。据数据分析,孩子们出现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压力大,社会大力大,心理压力排解少,而学习压力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父母的比较。父母为何总拿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呢?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2.升学压力、学习竞争让父母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的孩子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了解孩子在班级里、学校里的真实情况。3.盲目攀比,为了自己的虚荣心4.自己不够成功,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5.希望孩子能以他人为榜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超越别人,为父母争光争气。6.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发展动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用于孩子心理的有外驱力和内驱力两种。外驱力来自于环境,内驱力则是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孩子在成长中应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形成追求的目标,而外在压力剥夺了孩子自身的能动性,使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上成为了一名乘客而不是司机。7.忽略了孩子成长的个性因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和其他人没有太多的可比性。8.不懂得不同家庭的养教方式也会培养出不同的个体。当然,我们所列举的这些原因并不一定是完整和正确的,但是,这些的的确确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把孩子进行比较的原因之一!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父母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善意的,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也不要过多的埋怨父母。下面我们对家长喜欢比较这种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行为的影响分析(一)、积极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比较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两种重要功能:一是认识自己。人都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认识自己的,所以,每个人都是以他人为“镜”的。二是确立目标,人都需要在与其他人的比较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不论在认识自己方面,还是在确立目标方面,参照群体的作用十分重要。这是比较的积极影响,但我们还得清楚一点,这是在选择了正确的比较对象后达到的,这些对象比如有:教养,梦想,专业技能等。(二)、消极影响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使儿童社会性、个性发展受到不同的影响,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儿童在个性、品德及行为诸方面健康成长,为他一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而不良的教养方式会阻碍儿童心理发展,造成儿童性格缺陷、人格障碍等不良心理问题。将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这种教养方式肯定是不对的,他会对孩子情绪、行为等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1.孩子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如不开心、无安全感、愤怒和嫉妒等,即情绪受困扰。2.行为表现方面,被父母用作比较的孩子总是感觉得不到父母注意,因为父母似乎喜欢别的孩子比自己多,所以孩子会有很多吸引父母的行为,但这些行为通常都是父母不喜欢见到的。基于上述情况,于是父母会认为孩子顽劣不值得疼爱,从而更会经常和比的孩子去比较,形成恶性循环。3.让孩子感到痛苦、自卑、委屈、窝火,从心底里厌恶、憎恨家长!4.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5.对家长树立的榜样,孩子从心里是不服气的,也就不会接受,不会起到父母预想的作用。6.会使孩子永远有够不着的感觉,因为不断有新的榜样会出现在他们的面前。7.如果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家长就会对孩子否定,进而发展到孩子的自我否定。于是,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就会恐慌、退缩,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三)、比较与榜样教育当我们提出比较的这些不良影响时,有的人可能会说“有比较才会有进步”,其实,这是父母们错误的理解了这句话。无疑人生是有比较才有竞争,但若一个人的竞争对象是自己四周的人,在班级内要打败其它同学,在同事当中要踩低所有人,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会很痛苦,去到那儿都会是四面楚歌。所以做父母的是要豉励孩子有适当的竞争,但要搞清楚竞争的对象。其实,每个人最大的竞争对象是自己,胜过自己,才能去到更高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可能要与别人竞争,但主要目标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唯有这种心境,孩子才可以保持和别人做朋友。那么,这是不是利用“榜样教育”呢?榜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榜样的理想人格来启发、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榜样的行为习惯、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进而建立与榜样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的过程与方法(邢贵红《新时期榜样教育研究》)。如果父母正确运用了榜样教育那当然很好,这将会对孩子产生很好的影响,但是,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就不是运用榜样教育了,更不用说正确运用榜样教育了,我们建议的对策下面我们针对性的给父母提出了一些建议。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自己也被别人比来比去,心里会高兴吗?不要对子女有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水平。教育孩子在班上给自己寻找追赶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直接拿孩子与别人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关注自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培养孩子的特长,让孩子找到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这次跟上次比。找准比较对象及参照群体,选择一个高水准的参照群体,既具有社会榜样的作用,又具有个人魅力的光彩。编后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可能把他们都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我们要做的是在尊重孩子的意愿的前提下,帮助孩子依托他们现有的基础使他们得到最大的发展。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寻找他们的不同之处,找到他们的特长,使他成为一个有自信的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杜绝比较,多给孩子鼓励与夸奖,而不是讽刺与挖苦。让孩子们在尊重与爱的大伞下快乐成长吧!第八讲忽略孩子的自尊首先我们提出三个问题请家长朋友思考:什么是自尊心孩子有没有自尊心家长破坏孩子自尊心的十个表现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自尊心: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具有自尊心的人,能够积极履行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义务,为人处事光明磊落,对工作有强烈;在学习方面,能够发扬自觉、勤奋、刻苦的精神。自尊心的外在表现有:、、、、偏激狂。前两者是的积极的一方面,是建立在谦逊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抱有成功的信心。是一种不允许别人侵犯侮辱自己。后几种情况就是带来的消极的一面,是一种极端的,建立在的基础上,自负的人往往主观地贬低他人或过分抬高自己来确立自己在自己内心中的位置。是自尊消极的一种普遍表现形式。建立在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往往是的原因。偏激狂是自尊心达到了一种无法控制的程度而表现出来的反社会倾向,属于自尊狂妄。有以上表现者皆有自尊,获得自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通过努力而成功一次,注意,必须是通过努力,运气的产物会让他们更消极地对待生命。第二个问题:孩子有没有自尊?首先给各位家长普及一个小知识。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其实从他们一出生下来,就具备了很多的能力。其中有一个能力就要做社会回应能力。婴儿能对我们大人的一些行为加以回应。我们对他笑,做鬼脸,那么他们往往也跟着开心的笑;要是我们恐吓孩子,孩子就会哇哇大哭。而自尊心也是一种社会回应的自我反应。所以从开始出生那天起,自尊心就跟随着孩子一起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只有前一段时间是大脑潜意识在保管,而后来就交给孩子的自主意识去管理了。第三个问题:破坏孩子自尊心的十大杀手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一个孩子什么事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为轻浮

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们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家长如果自己在行为上有诸多不检点,平时出言不逊,言语粗俗,习惯于搬弄是非,孩子就会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尊重是正常的。即使,他道理讲得再生动,孩子也不会学会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美国一所孤儿院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定期来孤儿院给孤儿们以持续一定时间的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爱抚。结果,孤儿们每次被爱抚后都表现得较为温和。原因就是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很多家长找各种藉口不听孩子说话。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我想说的话,他们不肯听!”

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时时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4.破坏性批评孩子

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剥夺。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他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的。反之,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今天孩子没有认真做完作业。你对他进行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你就是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击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认真,你一句话他就变成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头脑中留下这样的信息:“妈妈说我是个不认真、没毅力、不爱学习的孩子。”这些对孩子人格的否定评价将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负面的心锚。而另一方面,他会想“我都学习了那么长时间,只玩了一会……”他会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么你孩子还有救。因为这表明,他还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就好像人在打架时急了眼,不管是扫帚还是刀子,拿来就用。我们的孩子的反应也是同样道理,他不管你说的道理对错,随时准备还击。

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反正你认定我是个撒谎的孩子,那我就撒谎!”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经无法透过语言的方式来校正他的行为。我们看到有多少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掉,然后又怨天尤人:“他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人呢?”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

5.“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面批评他的缺点,让他没有反驳的机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正常的。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恶言恶语不用太多,一次就够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

每个家长都必须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灵也会非常敏感。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将导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无情地扼杀。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遵循“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古训。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开场合,可以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记性,才能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这些错误做法导致的结果和家长希望的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现得行为粗鲁、粗暴无礼、轻率、目无尊长。请家长检索一下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类似行为:

对自己的孩子生气时,尖声叫嚷,咒骂。

高声训斥年幼的孩子:“闭嘴!让你说话了吗?”“再不听话把你扔在这儿,看谁来管你!”

用言语威吓十几岁的孩子:“如果不听话就再也不要回家来!”“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女儿)!”

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破口大骂:“如果你不老实呆着,我就扒了你的皮!”

甚至有些家长采取让孩子当众跪着,公开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变好。

试想,有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够忍受另一个成年人近乎凌辱的对待?而孩子的弱小决定他们除了服从以外别无选择。而成年人却不断以爱的名义在固执的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强行约束孩子、伤害孩子。全然不顾成年人的规则和孩子世界的规则是不同的,不顾孩子的行为背后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亲手培植了孩子的无礼和傲慢,然后再向全世界埋怨:“这个孩子他怎么能这样……”

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觉里,自己未被尊重是因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来张狂自负的孩子,内心却并非看起来那么对自己满意,他的行为表现只是在以对自己的感觉来对待别人。

所以,家长要时刻铭记: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请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

所以,大家在教育过程中要绝对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6.不信任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当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

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还表现在对两性感情的认识能力上,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一定没有能力分辨纯真的情感和肮脏的情感。真实的情况是,孩子对性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感觉,与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产生不良性倾向的情况,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强化造成的不良影响。

7.拿别的孩子比较

这里说的比较是指家长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较。

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和优秀的孩子比较会激起孩子学习成长的动力,其实不然。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较心理。这样做不但百分之百无法达到他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和家长希望的结果正相反,会给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这种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

我们家长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较,跟自己的昨天比较。“不错,你这次的成绩比上次进步了!”8.惩罚孩子的方式不恰当

很多家长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要知道,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伤害。到现在,还有家长固执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体罚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孩子因为在物质上要依赖成年人,所以他无法与成年人对抗,但这决不意味孩子就会依从成年人的意志。作为成年人,你可以用体罚和责骂的强力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加以判断,孩子不过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并不信服。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的惩罚打骂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

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阴影。

9.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不是你的高级玩具,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如果因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给者,所以你获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权力,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的话,你就是奴隶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隶!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于漠视孩子尊严,这是家庭教育上家长必须时刻留心注意的“高压线”!

10.有条件的爱

一个人有条件地付出爱,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理。家长有条件的爱孩子最直接的恶果是,将导致孩子终生不可能学会认真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有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把对孩子的爱跟孩子的行为连在一起。在生活中,这是太常见的场景:

“你这学期当上三好学生,我就给你买衣服!”

“考了前五名,我就带你去旅游。”

“好好写作业,我就买好吃的给你!”

“如果这次考试不及格,你就不用回来了!”

家长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须作出相应的行为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使孩子从小认识到“爱是可计算的,可以交换的”。所以他不会无条件地付出真爱。因为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成年以后他无法和别人建立稳定的情爱关系,这就决定了他婚姻的不幸。他将在环境中被别人鄙视,最后沦落成小市民式的势利小人,终生在社会底层徘徊。

所以,请执握“爱”的权杖的家长大人们,不要滥施你们权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对别人无条件地付出爱,将是孩子一生的悲剧。交流与分享:我有哪些破坏孩子自尊心的行为?第九讲总给孩子做坏的示范在美国一家研究所,一位研究儿童心理的小组,为孩子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妈妈抱着只有9个月大孩子来到一个桌子面前,一位研究人员,隔着桌子站着他们的对面,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语言的交流。然后这名研究人员用头轻轻地碰这个桌子。桌子有一个开关,只有收到碰触就会发出各种彩色的光亮。研究人员反复的做了几次。这次活动就结束了。下一次见面是在半年之后,家长同样抱着已经一岁多的孩子,来到这个实验室。大伙猜猜会发生什么事儿?这个一岁大的孩子很完美的重复了半年前那个研究人员的动作。这个实验对整个教育界带来了很大的震动。因为它很好的诠释了孩子的模仿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长的很多言行都被孩子的小眼睛所察觉到,然后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加拿大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孩子的成长就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再通过行为的强化来加强这样的行为。而孩子模仿的一个对象往往就是孩子的父母。为什么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因为孩子能很好的模仿出家长的各种行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叫养孩子也是修家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身为家长要时时刻刻的反省自己,是不是又给孩子做了什么坏的示范了。家庭作业:请您试着用孩子的眼光,看看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能从自己的行为中,感受到,习得到什么?第十讲不给孩子做“梦”的机会每次说到这个话题,我们都会很心疼。不仅仅是为我们的孩子,也为了很多我们家长,也为了很多很多我们中国人。试问各位家长,你们还有“梦”吗?曾几何时,我们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但是想想现在的我们,除了为了生活而奔波,还有多少自己的梦?我们发现中国现在最火的电视节目都是和梦想有关。因为现在我们有很多人才知道梦想有多重要,多可贵。而我们却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成了没有梦想的那一代。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一到了中年,中年危机感特别强,为什么有很多人都觉得生活很迷茫没有方向,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现在我们问问各位家长朋友,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没有自己梦想的人,往往都不是自己的主人,只是父母生命的一个传承,被生活,被社会推着走的人。那我们的梦想哪儿去了?我们当年对生活美好的憧憬都哪儿去了?“别想那些没有的,先把作业做完”“就你这样还想当画家,英语单词背了没有?”这是很多家长都喜欢对孩子说的。各位家长,给孩子一个做“梦”的机会吧。有一首老歌的歌词中有一句:“至少我们还有梦”!有梦就有希望,就有生活的动力,别在让我们的下一代连梦都没有了。家庭作业:回家后好好和孩子聊聊梦想,把孩子的梦想记录下来,告诉他要怎么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帮孩子找到追求梦想的信心。第十一讲打扰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你在干什么呢?又在玩,还不快去写作业,还不快吃饭,还不快睡觉,还不快上学,还不快.....很对家长,都会在孩子专心做他们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打扰孩子。孩子在做他们最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也是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家长在这个时候,干涉孩子,孩子的专注力就会被破坏,这对孩子大脑发育很不利。一些孩子“感统失调”往往是因为缺少行动独立和自由造成的。那有的家长可能就要问了,那不打扰孩子的话,如果他们是在玩,就一直让他们玩下去吗?呵呵,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叫做“一直玩下去”?孩子玩多久往往要看家长的承受能力是多少了。有些家长,孩子在自己的视线中消失了五分钟就忍受不了了,有些家长好一点,可能是十分钟或者半小时。超过一个小时的家长,就不多了。能到半天的家长,基本没有。我们给家长三个建议:第一,看看我们到底让孩子“专注”了多久。第二: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家长和孩子双方都认可的缓冲时间。第三:参与到其中去。课堂情境模拟:孩子在搭各积木,家长要求去做家庭作业。请两名家长上台,分别扮演家长和孩子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进行采访,分别让他们谈谈内心感受。第十二讲不听孩子的心声,孩子的心事无处可说家长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忽略孩子情感世界。现实正好相反,正是因为孩子小,不能很好的把控自己的内心活动,这个时候很需要一个智慧的家长去梳理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很多家长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用还是孩子的为借口,忽略了孩子的独立性。反问一句,孩子为什么不能有心声呢?许多家长常常会抱怨一个问题,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在想些什么。不是孩子不想让你了解他,而是家长们根本没有给孩子让孩子表达自己心声的机会。在下面的问题中,有涉及到一个沟通的问题。那个时候,我们会相对具体的讲讲孩子的沟通问题。第十三讲把拳头当做唯一的教育手段为什么要把拳头当做唯一的手段,不会其他的教育方法吗?打骂孩子不可否认是一种教育手段,但是它只能负面刺激孩子不良表现。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表现不如家长的意愿的时候,家长会采用这种比较极端的手段。那这样的家庭,只是不停的在寻找孩子的缺点,补救和改正孩子的缺点。那么应该使用怎样的教育手段呢?每种手段适用什么情况?这些教育手段分别有什么优劣、对孩子分别有什么教育意义?我们再另外安排章节讲述。故事分享:你使用过拳头教育吗?请说出您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分享了。第十四讲缺少对金钱的教育有位父亲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他觉得对财富的管理和支配能力很重要,于是他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财富管理能力。只是很可惜,他的孩子好像并没有按照他理想的方向发展,反而变得没有一点金钱的概念,花钱大手大脚,没钱花了,就通过各种很极端的方式找父母要钱,从小时候的哭闹到后来的离家出走,再到后来的摔东西等等很恶劣的行为。既然这位家长很重视金钱的教育为什么还会变成这样的了呢?我们来看看他究竟是怎么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这位家长很委屈的对我们说:“在孩子小的时候,每个月都会给孩子一笔可观的零用钱,让他自行管理。”那孩子每个月的零用钱是有剩余还是都花完了呢?家长说“怎么可能还有剩余呢,今天给的两三天就花完了。”那花完了又怎么办呢?“还能怎么办,我和她妈妈都很忙,不能陪孩子,觉得孩子想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让他买吧,然后就又给他一笔咯”那是什么时候发现孩子有乱花钱这个毛病的呢?家长说“大概是上初中的时候,因为是上寄宿学校,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给他充足的生活费,但是开学还没有两个月,他就开始找家里要钱了,而且数目越来越大。等我们发现不对的时候已经完了,如果我们不给他钱,他就不上学,然后回家和我们发脾气,砸东西”几年前,在电视上兴起了一场电视讲座风。很多所谓的知名教授都跳出来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指指点点,然后高谈阔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主张。里面就讲到了要对我们的下一代进行金钱教育,让孩子自己学会管理财富。坏就坏在这一句话上了,“让孩子自己学会管理财富”请问各位家长,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很多家长都说,就是把钱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管理呗。各位家长,这句话不是这么理解的。这句话正确的解释是:给孩子管理财务的自由,并引导孩子怎么样正确的管理财富,为孩子的未来打下管理财富的能力。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把钱给孩子。如果把钱给孩子了,孩子就会自己管理财富了,那我们家长给孩子买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是不会读书?送人一辆车最关键的是什么?是要看对方有没有本呀。如果对方没有本,你送他一辆再好的车,那你就俩个目的,要不就是害他,要不就是让他去害人。有人可能会问,那那个人不会去学吗?学的人都坐在这里了,更多的人,就这么上路了。好了,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到底应该怎么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第一:价值观。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第二:什么是金钱,金钱的含义,金钱的来历。第三:计划。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金钱第四:奖励和惩罚。例如:连续三个月正确的合理的按计划的使用金钱。给孩子更宽松的金钱支配数额。但是同时计划也要有所改变。比如说每个月孩子500,自由支配的钱是100.坚持了3个月后,给孩子每个月700,但是自由支配的钱应该是多少?300?不对,应该是120-150。不需要问为什么,因为一个好的老板,一定会学会控制好自己手下的欲望。那怎么惩罚呢?如果孩子不能很好的坚持自己的计划是不是每个月就减少孩子的钱呢。没错,但是又有一点小不同。还是每个月给孩子500,自由支配的钱是100,如果孩子没有做到,那么给孩子400,没有自由支配的钱了吗?不,自由支配的钱还是100.什么叫做惩罚,孩子要花自己的钱去买自己不喜欢买的东西才叫做惩罚。而不是给爸妈少花点钱去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刚刚说的一,二,三,四点才是对金钱的教育中的一种。其他的方法就要看家长自己的智慧了,去寻找一条更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但是,必须牢记的一点就是,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口号。第十五讲不原谅孩子的错误孩子犯错,上帝都会原谅。家长之所以总不能原谅孩子,是因为家长是为了自己。有些家长可能听了这句话觉得很委屈。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生下来,为了孩子自己吃了很多的苦,受了很多的累。现在却说不能原谅孩子的错误是为了自己,自然会觉得自己很委屈。这句话,我们不做过多的解释。希望各位家长,能自己去感悟一下这句话。给各位家长一个小小的提示,如果我们不用背负起孩子犯错误的任何责任我们还会那么执着于孩子的错误吗?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惜在现实中,只有孩子犯了错可能更容易招致批评。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常犯错?不对,因为孩子小不懂事,容易犯错?不对!因为我们父母的眼光总是跟随者孩子的身影。孩子所有的举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脱父母或者家长的掌控。一不留神在地上摔倒了,母亲就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有声音响起:“你看看,怎么考得这么差。”倘若不小心丢了东西,就会有这个声音说:“怎么搞的?总是丢三落四。”对于刚遭受了打击的孩子,还没有从难过、委屈、痛苦甚至耻辱的情绪中走出来,往往就紧跟着一陈暴风雨一样的批评,心中甚觉不快,可又没有什么办法,只好也只能默默地忍受。胆大的或许会顶几句嘴,但是更会招来痛骂,实在委屈了也会抽泣一下。父母有的还会嚷着“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你还好意思哭。”这样的话,屡见不鲜。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几个问题。在这样的批评声中孩子得到了什么?为什么我们每天有这么多批评指责孩子的声音?为什么我们的批评孩子总是听不进去?为什么每天都这么说,孩子就是不改正呢?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对于孩子来说亦是如此。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知道错误的原因,以后能够避免或改正。但实际上,许多家长有这样的体会,和孩子好好地说、讲道理根本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着急了打一顿也还是不管用,怎么做效果都不好!反正就是:说不听,骂没用!打一顿,管一阵!现在又是家长思考的时候了。孩子犯错了,到底该如何管?如何教育孩子?错了就该批评吗?1、无用的批评让我们先看看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的几种现象与特点。1)批评情绪化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目睹啊!而孩子对您说的话往往不是能倒背下来,就是根本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2)批评泛滥化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哼!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失笑的是,往往有家长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3)批评简单化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曾有个家长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我说很简单,你不管他就完了,迟到了自然会有学校批评他。就是因为你有种种办法可以不让他迟到,是承担孩子赖床后果的挡箭牌,所以他才有信心地沉着地赖床,你骂他何用?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4)批评急躁化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家长却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者“不知者还不为过”呢!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家长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地介入、频繁地干预、琐碎地品评、莫名地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2、什么时候批评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后,您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怎么做是对的就行了。在指导的时候,对孩子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让他也尊重您的意见,耐心细致的讲解让他明白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善解人意的情绪让他不会被失败的阴影束缚。如果孩子再次犯了类似的错误,也许是孩子还不太熟悉正确的方法,也许教训不够深刻让他忽视。我们首先应该对他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要讲清楚,把事情说明白,再给他机会去做;如果是后者的话,才应该对他做适当的批评。3、应该批评什么在孩子开始或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谅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我很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错误频频出现就是更多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所以批评是针对态度的,不是针对事情本身的;批评是针对重犯和再犯的,要给孩子第一次改错机会。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表现在首犯时就批评,这会让孩子感觉很委屈!而当错误和问题再次出现后,比如不理想的成绩单拿回来后,家长不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是对成绩本身进行埋怨,为自己的不满向孩子发泄,而这种盲目的批评是很不利于孩子接受和改正的。4、怎么进行批评让我们举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有个初中的男孩很爱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为此很影响功课,家长非常着急,那么该怎么办呢?(1)首犯要说理这个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自制力比较差,对后果预见不足,所以在有可能的时候就想跑出去玩游戏。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家长应该耐心说明这样做的后果,还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重要的是要孩子明白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而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约翰·洛克说的“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就是这个意思。(2)重犯要约定可是这个孩子又遇到能出去玩游戏的机会,而禁不住诱惑,又偷着跑出去玩游戏。家长就应该严厉告诉他这样做是不行的。鉴于他再一次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就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方案,并要求孩子作保证,并表示如果再犯,他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孩子要比大人更讲“义气”的。在这样的信任和尊重下,孩子很难再犯,即使想玩,事先也会与家长打招呼的。(3)再犯要惩罚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又犯错了。但家长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并让他明白您已经知道发生的一切,并告诉他你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现在还不打算实施。或是根据约定,让孩子践诺,接受惩罚,并再次让他说出如果再犯,他该怎么办!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通过以上的做法,孩子哪里好意思再犯错!当然,我曾和这个男孩谈了很多,了解到他的父母根本不让他玩,所以我与他的父母也做了协商,就是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容许他玩游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情况也有过反复,但过了不久,孩子就不再旷课逃学了,就连规定时间内的游戏也玩的少了。后来,这个同学告诉我,他以前去玩游戏不仅是因为高兴,而且还是想气气他家人!在前言里我就谈过,孩子的错误更多是由于家长教化不当造成的。因为错误和失败,孩子已经受到了惩罚,已经感受到痛苦和不幸了,做家长的不找自己的原因,怎么还好意思向孩子发火?所以出了问题后,家长的反应和表现非常重要,如果更多的是主观愿望的责备,情绪失控、生气和打骂,那么是很失礼和无能的,是缺乏风度、缺乏理解、缺乏信任、缺乏教育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看不起。所以所谓的批评还是以对话和交流为主,不过是更偏重于对错误的思想和行动的思索和检查,为了解决问题和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批评也是一场有约定和要求的对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家长应该先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对!自己有什么做得不足?所以我经常建议家长,能否和孩子先说一声“对不起”。有很多家长听取我的建议,后来告诉我说,当对孩子说了“对不起”后,在表达了对孩子的内疚后,批评教育的效果特别好,甚至母子抱头大哭,那一瞬间,所有的不快和隔阂都也被这泪水冲洗掉了。只要家长说得在理,那时候孩子想不听您的话也难小故事:不能原谅的错误

史密斯有五个孩子,整天叽叽喳喳,好像一群小鸟,有时让人喜欢,有时却让人烦透了。因为五个孩子都调皮捣蛋,遇事非要问到底不可。

这天史密斯先生刚到家,史密斯太太就迎上来说

:“快去看看你的孩子们吧,他们快把屋子给拆了!”史密斯老师一看,屋子里乱七八糟,玩具废物到处都是。史密斯夫人把大概情况告诉了史密斯老师。于是,史密斯老师叫来了五个孩子。

“托米,请你回答我

,昨天刚买的闹钟,为什么今天就不走了呢

?”“是这样的,亲爱的爸爸,”托米说,“我想知道它的指针为什么走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