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0月8日目录一、专业建设基础(一)建设背景.......................................................1(二)建设基础.......................................................3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6(二)具体目标.......................................................6(三)建设思路.......................................................8三、专业建设内容(一)推进校企对接,以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9(二)探索系统培养,以体系建设衔接职教培养通道......................12(三)强化实践育人,以基地建设推动实践教学改革......................16(四)转变培养方式,以跨界共育改造传统教学模式......................20(五)打造教学团队,以互培共育提高技术服务能力......................27(六)实施多维评价,以多元参与建立质量评价制度......................30四、改革举措(一)改革举措......................................................34(二)保障措施......................................................37五、绩效考核指标(一)建设进度......................................................39(二)分年度预期绩效................................................40六、专业建设经费预算....................................................46一、专业建设基础(一)建设背景1.高端装备制造是苏州制造业改造提升的重点发展方向2011年9月14日信息,2010年全市GDP总量跨越9千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21万亿元增加到2.85万亿元18.5%(图1-1图1-12010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航空、卫星、高铁、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5三区三城作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总定位、总方向,在经济转型升级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自《苏州日报》2011年6月9日消息,2010年,苏州市将高端装备制造列为重点展3212家,全行业从业人员65.5万余人,去年完成总产值4470亿元,同比增长29.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8%。其中,苏州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786.1亿元,同比增长38%,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17.6%(图1-22011年,苏州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440亿元左右。图1-22010年苏州工业六大行业产值比重2.充足的高端技能型机电一体化专门人才支撑苏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率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苏州市抓重大项目推转型升级的55个项目中,如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昆山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都急需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支撑。2009年我市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121家56.33万人;来自《苏州日报》2011年6月9日消息,苏州市现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3212家,全行业从业人员65.5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15年,苏州人才总量达145万人,年均增长7.8%1倍以上。而据统计,目前苏州市高端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满足率仅为30%,高端智能行业只能满足企业需求的10%202020端技能型人才年增2万人。三角地区需要大量能够制造、改进、创新设计先进机电产品以及使用、维修、管理、消化国外先进机电技术并提升本土机电装备水平的机电一体化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二)建设基础1.建设概况秉承“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为提供区域装备制造业人才支撑、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院自2003年起,就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本专业每年生源充足,一志愿报考率持续在180%以上,每年新生报到率均在94%以上;已有7届毕业生,历届毕业生就业率100%。历年招生人数具体如图1-3。图1-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历年招生人数本专业现有在校学生657人,在学院所有专业中规模最大,2011级一志愿报考率225%95%2011年毕业生人数为187100%,年终就业率为100%到长足发展,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起薪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据2011年麦可思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报考本专业的原因78%收入达2700指数均名列全院各专业首位。2.专业优势(1)实施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具有深厚的基础和优良的传统。学院在成立之初就鲜明地提出“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与企业携手、与生产互动,培3养区域经济急需人才”的校企合作工作思路。2003年起,本专业主动与百得(苏州)科技有限公司、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主动沟通,双方合作,共同探索工学结合之路,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完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环境,使专业教学要素贴近企业标准。2004年起,与百得科技、可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华辰电气有限公司等多家紧密型合作企业组建订单班实习、毕业设计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度,成绩计入学籍档案。2006年“百得班”融合公司培养助理工程师的要求,设臵相关具有企业文化特色课程,实现“在校内基本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基础理论模块的教学任务后,使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紧密结合,专业学习与顶岗实践交叉进行,教学真正纳入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吸引百得科技、艾默生、可成科技、基美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设立了每年20多万元的奖学(教)金和助学金,用于鼓励教师和学生。(2)取得了显著的教改成果2004年本专业聘请来自本行业内9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专业的建设与科学发展提供决策保障。2006年起通过系,自编项目化讲义6本,边学边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DACUM人才培养方案;接受华师大教改专家指导,有效推进专业的项目化课程改革。3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机电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主编、主编或参编规划教材4部;155篇,18篇。本专业学生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中获自动线安装与调试项(3)形成了优秀的教学团队42010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苏教高„2010‟30号)。近三年来,团队成员承担学术研究、教改课题14项,55研制》等7个企业横向课题,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个。(4)建设了共享的实训基地学院前后共投入近1200万元PLC、气动技术、电机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电子电工技术、MPS和FMS技术、维修电工等实600同承接生产订单合同额500多万元。电气等公司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2个,运行良好并建立了较好的保障机制,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工程实践提供了保障。(5)开展了初见成效的社会服务专“机电一体化”课程骨干教师高级培训班和省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四新”培训,连续三年承担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专业技能考试考点询、项目开发服务,先后为10多家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技术指导和研发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发了4个校企合作项目,实现年培训100人次以上,为企业解决了11个生产技术难题。3.存在差距尚不能全方位对教学改革提供依据。5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3+3”系统培养,贯通实现跨界培养方式;打造“三化”双师团队,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实施多元多维第三方供充足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二)具体目标1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开展多形式合作,多点位对接。成立本专业建设委员会,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心;实施“三引三送1容基于工作过程而设定、教学组织和实施紧贴企业真实情境、实施“双证书”制度、树立培养“职业人”的育人理念等方式和机制,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学校“三室三岗”工学结2项目课程主体、能力素质融合的课程体系;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明确校企“双主体”定位,教学资源共同开发,育专业技能兼备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探索“3+3”培养,贯通职教培养通道引才入校、引资入校、引研入校;送生进企、送师进企、送教进企教室、实训室、创新工作室,识岗、习岗、顶岗126制度和形式,研制并执行“3+3”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方案;明确各自重点,达成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的衔接,构建“工字型”一体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每年招收对口单招生90名;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试点注册入学制度,每年招收90名通过技能和应知测试中职毕业生,独立编班;完善相应每年主动为中职机电专业教师开展课改、教学信息化、专题培训80人;成教培训点继续每年招收70名本专业学员。3.强化“三三三”育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室“三室”学习,识岗、习岗、顶岗“三岗”实践,实现实践教育真实项目、真实设备、真实要求“三真”情境,强化“三三三”育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与百得科技扩建1气等企业合作新建3修电工等实习实训室;新建1个“苏工院-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和1-16~10个校外实习基地。4.搭建“三课堂”平台,实现跨界培养方式搭建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教育平台,共享学校和企业优质教学资源,开展企跨界联合教学。4CADPLC养学生创新能力;推行核心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开发虚拟项目3~5个;在苏州快捷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机器人制作现场、莱克电气电机生产现场搭建数字传输课堂2个点,与MPS、电机实训室对接,用3G技术,破解校企时空障碍,实现校企联合教学。5.打造“三化”双师团队,提高技术服务能力7化”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素质能力结构;以凸显“双师”特色为重点,打造专业双带头求,通过校企互聘、互培共育,全面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培养专业带头人2140%位及以上比例≥80%,培养骨干教师6名,选送690%,扩充兼职教师库达35名以上,每年聘任兼职教师15~20名,确保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比例不少于40%;完成横向项目6~7个、申请或授权专利2~3项。6.实施多元多维评价,提供教改科学依据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依据。和长期(五年)的就业状态、就业质量、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力跟踪调研,同时定期维护”项目,通过校友录、信件、电子邮件、在线系统等多种方式保持校友间的定期接4项专项深度分析。(三)建设思路机制。借鉴德国、新加坡、台湾地区的先进职教理念,会同紧密合作企业,以职业素质教学资源深度共享,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搭建课内、课外、企业8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合作教学机制,全面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由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要指标,提供全方位教学改革依据。三、专业建设内容(一)推进校企对接,以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贯彻“目标一致、标准统一、团队共建、全程合作、长期双赢”的合作原则,优选合作单位、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健全合作保障,全面推进校企深度对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创新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开展多形式合作,多点位对接家和学院专业骨干代表至少14人组成,聘期3年,委员会设主任和副主任各1人,主证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年度专业工作计划,制定专业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共建联合示范中心、共建。落实双专业带头人下《专业建设重大改革事项的商议决策制度》等。本专业重点加强与凯旋机电、华辰电气、快捷自动化、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93-1。表3-1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经费预算一览表(万元)责任人学校企业序号12347范金玲各委员各项目各项目负责人负责人各项目各项目负责人负责人4合计1515302.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产业发展为背景,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基于职业发展革思想,发挥校企“双主体”的各自优势,以“共育共管、共享共担”为校企双方人才化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本专业试行学校“三室”开发基础、核心加方向的课程体系,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框架见图3-1。图3-1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10在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具体项目任务及实施组织方面,问卷,开展产业、行业和企业调研,专业建设委员会汇总、分析与研讨调研数据;在专设经费预算见表3-2。表3-2“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经费预算一览表建设经费(万元)2011年2012年小计序号项目名称企业市场调研专业规划124杨培生4837杨培生合计153.与企业合作成立“苏工院-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1)功能定位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IA&DT)是西门子股份公司最终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合作内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展“双师”结构教师培养;共同承担技术培训;共同建设专建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合作团队,同时兼顾青年教师培养工作。(3)预期成效建设期内,工业控制专门人才订单培养每年不少于40人次;师资培养不少于6人11次;搭建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平台。(二)探索系统培养,以体系建设衔接职教培养通道1本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有:机电产品设设备的改进与简单开发人员、生产现场管理与维护人员、数控设备管理与维护人员。(气)识,具备在生产一线从事机电和自动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技能,塑造适应机电行业发展并具备职业精神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004为加强对中职对应人才的深度调研,针对中高职教育衔接,非对口衔接专业错位,3校各派出有经验的骨干教师3-4名,组成一个10人左右的委员会,不定期交流和定期研讨,共同设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育层次的重复和错位。系统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经费预算见表3-3。表3-3系统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经费预算一览表(万元)责任人学校中职校序号间(年)2011年2012年122范金玲各委员23范金玲各委员2626范金玲各委员合计12122.构建“工字型”一体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维修等岗位,其典型工作任务见表3-4。表3-4毕业生在企业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与相关学习内容对应表主要就业岗位CAD》分析与拆装》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液压与气动系统的控制《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机械加工技术》《传感器与组态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应用》《单片机与接口技术与应用》《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机电一体化设备电机的选择与驱动机电一体化设备单片机系统控制与调试101112机电一体化设备英文说明书阅读数控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故障诊断与维修》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修FMS程、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四个层次(见图3-213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图3-2专业课程结构示意图作领域的职业资格,高职获得职业资格的层次高于中职,见图3-3。图3-3中高课程衔接层次结构14能离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标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经费预算见表3-5、3-6。表3-5课程建设与经费预算一览表(万元)序号中职校12345公共基础课模块电工电子基础33343各委员合计161531表3-6教材建设与经费预算一览表(万元)建设经费完成时序号2011年2012年小计中职校123222王春生各委员许月琳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合计6612153.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试点注册入学模式我们已经实施,本专业将继续每年招收对口单招生90名;第二种模式,衔接效率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下,试行“3+3”分段式衔接模式,前3年在中职校完成中职教育,后3年在本校完成高职教育。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试点注册入学制度,每年招收90名掌握升入高职的必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其知识与技能顺利向高层次延伸作好准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制定。4.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分层教学管理。课程综合化、模块化、学分制。要实现中高职衔接,根据教学内容的AB模块B模块、专业基础课AA模块属加强型,B别适用于普招、单招等不同基础和有不同需求的学生。(三)强化实践育人,以基地建设推动实践教学改革16并营造企业文化和职场氛围,实施学校“三室”学习和企业“三岗”实践,实现集实践三真立体式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机电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要求。-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瑞思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心”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工作6~10个校外实习基地。1.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瑞思机电工程技术工业交直流调速系统等先进装备,引进企业项目,形成主要面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业群学生毕业设计任务。校内实习实训室建设与经费预算一览表见表3-7。(1)扩建“苏工院(百得科技)校中厂”与重点建设电机、维修电工等实习实训室训、学生三岗实习、机电一体化(高级)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服务功能。动化竞赛参赛学生、职业院校专业教师。(2)新建“苏工院-瑞思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心”兼有师资培训、苏州地区企业机电从业人员新技术培训等功能。17(3)新建“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工作室”表3-7校内实习实训室建设与经费预算一览表(单位:万元)序号责任人许月琳维修电工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室凌红军陈希张卫星葛晓忠陈希S7-400FX3U一套、各功能模块、变频器、控制电机、HMI、计算机、便携投影仪等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工作室苏工院-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S7-300配套设备12台、工业以太网模块、计算机12台、STEP7WinCC、HMI、变频器等中心机5台18合计50/25150/55200/80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搭建平台。其次,注重精细操作,加强过程管理,使校外教学与校内教学同步、同序、同质,实现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建设、识岗、习岗、顶岗实习乃至就业等方面与用人6~10个。(1训室和“校中厂”统筹规划,按照布点合理、功能明确的原则,新增“艾默生电气(苏工院)厂中校习岗”等活动,使企业现场成为教学课堂。(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36206~10研究、为企业开展员工技术培训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合作企业的密切联系。3.实习实训基地制度建设19的制度建设。建设期内,投入5万元,引入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为“三岗”实践教学提供保障。计划以“苏工院(百得科技)校中厂”制度建设为示范,开展调研,营造职业化学习、实践、工作环境。(四)转变培养方式,以跨界共育改造传统教学模式搭建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教育平台,共享学校和企业优质教学资源,开展企跨界联合教学。1.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和岗位目标所需能力培养要求,结合岗位目标典型工3-4。任务1:工作计划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反馈任务2:机械装配任务3:电气装配任务4: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任务5:传感器的安装与调试的编制任务7:设备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图3-4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融合7个工作任务图20层层推进的若干课程项目,融“教、学、做”为一体(图3-5教师课程学生教教学做学做应用模块校内基地…教学做教兼职教师应用模块校外基地…图3-5融“教、学、做”一体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示意图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做中学”中掌握相关技能,在项目实结合,设计一套合适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方案。2.构建系统化技能竞赛平台,激发学生潜能CADPLC程序设计竞赛、三年级机电一体化项目创新实践竞赛。PLC业)负责、三年级机电一体化项目创新实践竞赛由范金玲和杨培生(企业)负责。21综合,越过个人看整体,穿过外表看本质,透过做事看做人,是从个体到集体、从单一技能和技巧,显露真活、细活和绝活,体现和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展示教育、教学和管理成果。竞赛激发企业慧眼识真才,激发学校培养“信得过、挑得上、干得好”的优秀人才。082007年,指导学生参加的“旅游观光车”和“旋转餐桌”分别获首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二、三等奖,充分展示了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技能和创造力,为学院赢赛中位于前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3设计、元件选购、安装调试、文本撰写等,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让学面的需求,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创新动力,也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砝码。性、实践性活动提供了一个空间与平台。在工作内容上主要是以“教学做证赛”为主。学是指学生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夯实理论知识,拓展实践能力;做是指学生在这个场所完成各个项目;证是指赛”22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创业创新对专业影响力与辐射力。创新工作室采取全新的培养模式,具有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营造出一个能激励学生想象力和动手动脑激情的氛围.主题能突出创新能力,内容能突出想象力,激情和创造的欲望,能将人文与科技融为一体。实行导师负责制,具体由张卫星老师和陆文灏老师负责,负责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手例,学生的创新活动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还可以得到创新教育基金。创新工作室以两年为一个工作周期,系部具体负责创新工作室运行情况的评估考核等业务工作。在每个工作周期中按有关评估标准,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成果检验等考核方式,对创新工作室进行工作周期内每年一次的过程性评价和一个工作周期末的终结性评价。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核心课程资源,以虚拟项目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目标的有效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将课堂理论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但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学校实训设备落后,与现代企业真实生产要求相差甚远;实训中不可能再现操作关键技能训练项目;,不能进入企业实训;现代化的生产程序复杂,学生不能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实训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企业生产现场实际生产过程,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和开发一些仿真实训项目,例如电工中的PLC中的“立体仓库系统”虚拟项目(见图3-6实际生产过程,自主操作虚拟设备,边生产边学习,完全践行了“做中学”这一先进的23图3-6“立体仓库系统”虚拟项目和情境,实现了学习活动与生产实践有机融合、虚拟仿真与职业活动有效衔接。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再了现岗位、再现了现场、再现了会和工作过程的联系,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的密切联系;在构建知识体系结构的同时,模式;注重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强调学生创造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各3~5个。245.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实现校企联合教学构建“校企互动、双向传送”的生产现场实时教学系统。与企业合作,在苏州快捷输课堂2个点,与本专业的“MPS3G技术,破解校企时空障碍,实现相关课程的校企联合教学。系统基本功能:1)支持学校教学现场与助视频特写和放大、慢放等效果,可以重点展示生产环节的局部细节和重要过程。2)时开展故障诊断、技术革新等远程服务。3)支持同步录制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网络的传输和辐射作用,实现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支持。4)实现学院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高清硬盘摄像机、HDMI高清采集卡、智能导播系统、网络客户端等。校企互动课堂拓扑图见图3-7(本图摘自常州机电国家骨干校建设方案)。图3-7校企互动课堂拓扑图25预算见表3-8、表3-9、表3-10、表3-11。表3-8项目化课程改革建设经费预算表序号企业《液压与气动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传感器与组态技术》《自动机与自动线》合计33葛耀清马新华薛振江杨培生邵春刚22101020表3-9技能竞赛建设经费预算表序号名称企业335薛振江王勇杨培生邵春刚张卫星合计111122表3-10虚拟项目开发建设经费预算表序号企业333葛耀清王月芹马新华薛振江许月琳杨培生邵春刚328合计1220表3-11创新工作室与校企传输课堂建设经费预算表序号企业1创新工作室正常开2013见内容三陆文灏薛振江26邵春刚校企传输课堂合计141414142828(五)打造教学团队,以互培共育提高技术服务能力1.实施“三化”工程,优化教师素质能力结构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与凯旋机电、泰格电子、华辰电气、快捷自动化设备等公司建立4个企业教师实践工作站;所有教师每年完成为期半个6~8位教师完成为期五个月的深度企业实践,1~2位教师完成为期一年以上的访问工程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具体安排见表。加强教师境外交流与合作,骨干教师在国(境)外参加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通过出国(境)进国际化素质能力的教学团队。表3-12教师企业实践安排进度表市场调研企业实践访问工程师合计21222.建设三支队伍,优化教师团队结构(1)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聘请具有机电技术行业影响力的企业专家1资源。对校内已有专业带头人进行培养,支持其从事为期1年的访问工程师、1~2项27业带头人2名(企业1(2)骨干队伍建设6名骨干教师,科学制定总体培养规划;实施学院教师“企业工作经历”和企业人员“院校教学经历”为内容的双师双向交流机制;采用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方法,建设骨干教师队伍,提升教育理念、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应用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成立骨干讲师团,积极承担教育部及省厅师资培训(中职)项目;引进具有良好工程背景或科研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充实队伍,推进骨干教师三类企业实践类型,促进实践能力循环渐次提高,90%以上;培养技术服务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6名,2~3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引进1~2名正、副教授或博士,高级职称比例≥40%;建设期内,派遣6名骨干教师赴国(境)外培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及以上比例达到80%。(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35人以上兼职教师库,每年聘用15~20人兼职教师,最终实现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到40%。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完成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围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行动导向课程教学的要求,以教学业务训练为抓手,定期安排参加高职教育培训、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培训,28个一”工程,以“一师联一企、一师结一师、一师做一项、一师带一批”为载体,加强青年教师企业经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建设期内,选派4名青年教师进企业深度实践;鼓励青年教师学历进修,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及以上比例达到100%。4.整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1)依托“二中心”平台,面向中小企业主体提供技术服务--瑞思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心”等平台,资助科研团队建设。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产品研发,为企业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专业群内专业共同完成企业横向项目5~7个、申请或授权专利2~3项。(2)依托开放性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认证培训可编程序控制系统(PLC)设计师培训包、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高级)包、维修3供各类培训和服务1000人次。(3)推进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为中高职衔接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专题培训80人;成教培训点继续每年招收70名本专业学员。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经费预算见表3-13。表3-13师资队伍建设与经费预算一览表序号建设项目123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20人2人6人201320132013葛晓忠陈希马俊12132529青年教师合计134512452590(六)实施多维评价,以多元参与建立质量评价制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建立多元参与、生、行业、用人单位)的多样性,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元构成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3-8为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三阶段。图3-8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三阶段1.施行“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估”断和改进教学培养,为专业管理提供来自培养结果的客观依据。(1)一年短期就业竞争力跟踪调研建立对离校一年内毕业生就业与能力跟踪调查数据库,真实评价短期的就业水平,等要求。一年短期就业竞争力跟踪调研指标主要包括:就业率、专业相关度、离职率、月收入、对母校的满意度、能力满足度、核心知识满足度、主要从事职业、主要雇主类30型人数百分比、主要雇主规模人数百分比等。(2)三年中长期职业发展力跟踪调研中长期表现和发展潜力,如图3-9所示。图3-9三年中长期职业发展力跟踪调研指标体系(3)培养-就业分析模型分年度实施相关调研,对比调研结果,主要指标,锁定异常指标,深入剖析原因,针对问题,拿出整改措施。生在校修课记录、课程类别、学分和成绩、评教信息、获奖及处分记录、高考成绩等数312.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指标体系”求以及对本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反馈,为改进教学培养提供依据和目标。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指标体系如图3-10所示。图3-10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指标体系3.试行“校友关系维护项目”(1)打造校友关系管理系统框架,如图3-11所示:32图3-11校友关系管理系统框架(2)校友关系维护项目功能①校友宣传,争取生源:通过校友的良好口碑,从而吸引更优秀的生源;②校友反馈,改进教学:通过校友反馈,把社会需求反馈给学校,提升培养质量;③校友招聘,提高就业:校友单位到学校招聘人才,校友指导在校学生;④校友捐赠,稳固财力:从小到大额捐赠,终身回馈资金;⑤校友为本,校企合作:以校友为基础,推进校企合作。4.实施分年度专项分析整改(1)专业核心课程重要度和满足度专项深度分析充分体现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科特点。(2)需改进实习和实践环节专项深度分析进行专项深度分析,以加强专业教学实习实践环节。(3)岗位迁移情况专项深度分析33移等)和不同原因(社会需要、个人需求、意外不可抗力等)进行专项深度分析。(4)沟通能力专项深度分析在麦可思的35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对表达、争辩、倾听和设计等沟通能力进行专项深度分析。5.企业专家参与评审毕业设计做好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在企业内建立教师工作站,保证校外基地能满足实训、设计课题,80%的学生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企业一线并通过企业专家评审。校企指导教答辩。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的建立与经费预算见表3-14。表3-14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立与经费预算一览表(万元)序号评价指标间(年)2011年2012年企业12312杨培生杨培生杨培生校友关系维护4748合计15四、改革举措(一)改革举措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改革任务出发,依托学院“四方合作、三三联动”的合作办学组织体系和运行体系,本专业在系校企合作中心的指导下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34具体结合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和学院内部校企合作考核评价办法,把岗位待遇、度,着力建设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三支队伍,借助“四方合作、三三联动”平台,开展校企双方“共育共管、共享共担”的内涵建设;推行“双证书”制度,性、科学性、前瞻性。2.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深度合作,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3+3”理制度,实现培养通道的对接。(2学校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真正使“教学做”一体;制定相应竞赛条例,鼓励学生和教师35达到共享,改变传统教学模式。3.教学管理改革(1确保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改革出成效。(2制,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根据调研数据,深入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形成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体系。4.人事分配激励政策行特殊津贴补贴制度;重点专业任课教师津贴提升10-20%,加大重点专业兼职教师的选聘与管理,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1)对校内教师的政策:建立学生、校内同行、校外兼职教师、教学团队负责人师”素质教师倾斜的激励原则,完善学院内部岗位津贴分配方案。(236行业领军人物,建立3-4请外籍兼职教师,下拨系(部)兼职教师课时专项津贴。(3重点专业教师23年每人完成脱产5个月的企业深2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资金,突出专业为行业企业服务的能力。(二)保障措施确保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有效提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1.组织保障学院和地方政府、合作企业共同成立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目标,落实具体建设进程,责任到人,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具体组织如下:(1)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涛(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马长世(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副组长:钱东东(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宇光(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曹建东(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黄莉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成员:蔡晓平(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办院办主任)苏霄飞(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处处长)37吴少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宣统战部部长)庄剑英(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师资处处长)贾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毛光宇(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产业处处长)钟克(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安婕(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财会事务处处长)温贻芳(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监控处处长)刘佩和(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室主任)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全面建设工作。(2)项目建设工作组组长:陈希(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副教授)杨培生(苏州瑞思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副组长:王震(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范金玲(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副教授)学院成员:曹建东张淑红马俊张卫星徐黎葛晓忠王勇汪阳许月琳凌红军王熙雏王月芹王春生周敏龚肖新张峥林洁陆文灏教育专家:陈东(教育部高职高专机电设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匡瑛(华师大职教与成教研究所博士)行业专家:黄永仙(苏州电气协会会员工程师)企业专家:葛耀清(苏州凯旋机电元件有限公司生产部长)薛振江(苏州工业园区泰格电子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马连军(百得(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工程主管)马新华(博士汽车(苏州)有限公司生产主管)谢非(上海西门子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技术主管)徐沙(卡特彼勒(苏州)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校友代表:周晔(百得(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98届优秀毕业生)38李金玲(苏州精技机电有限公司工程师/06届优秀毕业生)2.制度保障(1)专业建设委员会例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实行重大事人才培养方案等重要文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市场跟踪调研分析制度。每年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动态,跟踪毕业生就业、发展情况,为专业建设提供详细、准确、及时的第一手数据。3.经费保障本专业一旦得到中央财政资助,苏州市人民政府将给予1:1配套建设资金,学院自筹经费100万,紧密型合作企业给予100万元资助,因此有充足的建设经费保障。4.质量保障活动(1)岗位能力分析会。定期召集企业一线骨干和岗位能力分析专家参加的岗位能求,分析各项能力的重要程度和掌握程度,为专业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2)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学院支持下,聘请华东师大职教研究所课改专家,指导活动来提高教学质量。(3)教学资料质量审核。逐课逐项审核教材、项目、案例、学习资源,实现各项教学必备资料质量的整体提高。(4教学改革,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五、绩效考核指标(一)建设进度1.申报与筹建阶段(2011年9月—1239学院成立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创建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组织领导、后,组织项目组进一步深入学习研讨,完善和修订建设方案的细节,编写建设任务书。2.全面建设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务和预期成效。2012年和2013建设方法与措施,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尽最大努力提升建设预期成效。3.总结评估和验收阶段(2013年12确保以优良成绩通过验收。4.后建设阶段(2014年6月—2015年12苏州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定本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继续推进新阶段的建设,向着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迈进。(二)分年度预期绩效见表5-1。表5-1分年度绩效表建设内容2012年12月2013年12月401.修订并完善专业建设委员会相关制度;2.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3.订单培养100人;4.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实施方案。验收要点:4.验收要点:1.专业建设委员会计划等;2.和成立会议资料;1.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纪要等;2.专业建设委员会相关制度修订稿;3.订单培养协议及活动记录;4.工学交替项目实施过程及资料。3.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纪要等;4.订单培养协议及活动记录;5.工学交替项目实施方案。责任人:范金玲推进校企对接1.才培养定位;1.才培养定位;2.确定修改企业人才需求规格与要求;2.完善企业人才需求规格与要求;3.建立和实行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4.养模式改革计划。3.完善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4.完成和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建设。1.2012年专业调研报告1份;2.专业建设方案实施相关资料;3.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纪要;4.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责任人:范金玲、杨培生3.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纪要;4.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责任人:范金玲、杨培生411.机电人才系统培养研究委员会成立;1.机电人才系统培养研究委员会活动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统招班)人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单招班)人才培养方案》完成;1.机电人才系统培养合作研究委员会活动资料;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统招班)人才培养方案》完成稿负责人:范金玲2.才培养方案》完成稿1.完成1个公共课模块、1个实训课模块、1门专业基础课、2门专业核心课1.《电机与电气控制》等5门成为优质专业衔接课程;系统培养1.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案、电子教材、1.程录象、教学效果评价等相关资料;2.教材编写大纲;实训指导书、多媒体课件、课程录象、教学效果评价等相关资料;2.2成为工学结合特色的校本教材。1.建设规划;1.完成百得科技“校中厂”建设;2.完成电机控制技术实习实训室。3.完成维修电工故障诊断维修实训室。4.每年为社会提供1000人次的各类培训和服务。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1.部到位;1.及运行相关资料等;2.完成电机控制技术实习实训室扩建工作;3.已建成维修电工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室使用记录等;4.各实习实训室学生使用情况记录;5.各实习实训室的学生使用情况记录。5.各类人才培养记录。责任人:葛晓忠责任人:葛晓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北民族大学《妇产科学床边教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汕头大学《证券市场基本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益阳市数学五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答案
- 小学生春季疾病防控知识
- 思维导图集训6小时找到适合你的高效学习法第1讲 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应用
- 大学生性别教育
- 上海市奉贤区2025届高三高考二模地理试卷(含答案)
- 2025《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备考提升核心试题库-500题
- 云南省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招聘-药学类近年考试真题库(含答案)
- 教育销售培训资料
- 智研咨询发布-2025年中国少儿编程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行业政策及需求规模预测报告
- 前程无忧招聘测评题库及答案
-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化学试卷(附答案)
- JJF 2114-2024 矿用二氧化碳气体检测报警器校准规范
- 2024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
- DB52T 046-2018 贵州省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
- 三叉神经病病例分析
- GB/T 19077-2024粒度分析激光衍射法
- (完整版)减数分裂课件
- GB/T 44481-2024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