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新人教版_第1页
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新人教版_第2页
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新人教版_第3页
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新人教版_第4页
高二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ATOC\o"1-5"\h\z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基本属性是 价值 和使用价值 。考点2、货币的概念、本质 A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 一般等价物。考点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观念货币表示商品的价格是价值尺度,现钱现货交易是流通手段。考点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 A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发行规律: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为限度。考点5、信用卡的含义、功能A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考点6、外汇和汇率 A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考点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C(1)如何看待金钱?意义: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2)如何获取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3)如何使用金钱?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TOC\o"1-5"\h\z考点8、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B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考点9、价格与价值 B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大的商品价格高。考点 10、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其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考点11、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B企业无论是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都只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利润。考点 12、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C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中的“等价”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考点 13、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B<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②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弹性需求影响不同。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人们一般不会急剧减少购买,而高档耐用品价格下降,人们会需求量会迅速增加。③在互为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考点 14、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A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考点 15、消费类型 A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 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 和享受资料消费。TOC\o"1-5"\h\z考点 16、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B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消费结构改善,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考点 17、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A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考点 18、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C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与铺张浪费都不可取)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节能减排。)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考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B生产决定消费。表现: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表现: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③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TOC\o"1-5"\h\z考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B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考点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B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个别地区和个别产业可以有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考点4、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A地位: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点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B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原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意义: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考点 6、企业的含义 A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考点 7、公司的含义 A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考点8、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B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要自主创新,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考点9、劳动的意义和就业的作用A劳动的意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就业的作用: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点 10、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C①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②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财富所必须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③树立竞争就业观。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择业。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临时工、家政服务等就业方式可更加灵活地选择。考点1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A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TOC\o"1-5"\h\z考点 12、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B维权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保证;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权途径:法律。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考点 13、储蓄存款的种类 A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考点 14、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 A商业银行是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结算业务。考点15、股票的特点A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考点16、国债、金融证券及企业债券的特点 A区别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发行主体国家(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公司(企业)风险情况风险最小安全性较政府低,比公司局风h取大收益情况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略高,低于其他债券高于政府债券,低于公司债券收益最高流通情况最强较强最低考点17、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 A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种类: 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考点18、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 C储蓄相对比较安全、方便的投资方式;债券是稳健的投资方式;股票是高风险和高收益的投资方式;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投资要谨慎,要量力而行,坚持收益性与风险性相结合的原则。《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考点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A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 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TOC\o"1-5"\h\z考点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A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经济中劳动所得。②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如股票、债券等投资所得。考点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B(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2)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考点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B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意义: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考点5、我国财政的作用B(1)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财政通过支持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来租金资源合理配置。(3)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当前,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拉动经济增长。考点6、财政收入的来源A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称:税、禾h债、费考点7、财政支出的种类A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考点8、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A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结余;收入小于支出,略有赤字。财政赤字: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考点9、税收的含义A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考点10、税收的基本特征B强制性一般是指国家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和国家依法对违反税法的行为处罚。无偿性 是指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补偿。固定性 是指在征税以前必须明确作出规定,制订或修改相关税法,不能随意改变。考点1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B(税收性质、作用、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面向市场经济考点1、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B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TOC\o"1-5"\h\z考点 2、规范市场的意义和措施 B措施:(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2)诚实守信 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考点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A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加强宏观调控的 原因)。考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A①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考点 5、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 B①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②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考点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A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②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割据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③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考点 7、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B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①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②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③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④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⑤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考点8、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影响A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有利: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应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考点9、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A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考点10、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对外开放格局:经过 30多年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考点11、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B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引进: ①资金;②技术;③管理;④人才;走出去:①境外投资办厂;②对外承包工程;③劳务输出;④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的根本基点,对外开放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立足于自身发展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前提和基础;②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政治生活》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TOC\o"1-5"\h\z考点1、国家的本质 A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从产生上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考点 2、我国的国家性质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B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少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是人民当家作主。考点 3、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B广泛性: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也表现在广大人民的利益日益充分实现。考点 4、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A⑴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选举权;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一一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③监督权: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⑵政治性义务: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一一是我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一一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③遵守宪法和法律一一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①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一一是公民光荣的义务。考点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B⑴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这项原则表明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平等地适用法律(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⑵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⑶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具体问题上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爱国的表现。考点6、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C⑴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⑵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⑶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就能确保有序参与。考点7、民主选举的几种方式A直接选举一一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缺点:成本较高,组织技术难度大。间接选举一一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缺点:使选民与侯选人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隔,难以表达每个选民的意愿。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一一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与应选名额)一一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缺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考点8、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A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公民行使选举权要出于公心, 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体现, 在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考点9、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B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内容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对专业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决策机关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让公民了解后发表意见、建议对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发表意见、提出建议方式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论证会座谈会公示听证会依据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公民学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足

意义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义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息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听证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考点10、我国农村、城市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A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考点11、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A网上评议政府通过信访举报制度;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含义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直接或间接反映意见,提出批评和建议将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方式信函、电话、手机短信、当面指出等通过人大代表的议案和质询等方式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特点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和后效方法人大代表充当联系人民群众和国家权力机关的“纽带”透明度局、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作用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公民民主监督得以真正落实在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考点12、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C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w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考点1、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B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四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组织科教文卫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等)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政府包办一切。TOC\o"1-5"\h\z考点2、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B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原则。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考点3、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 A开设热线电话(公开市长、区长等专线电话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 );设立信访部门(政府接收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 );发展电子政务(政府通过网站提供网上办事项目,随时接收市民通过网络传来的信息。 );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这是国家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法律途径。 )。政府正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公民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这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使政府部不断改进工作。考点4、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A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考点5、依靠民主和法制,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B⑴政府权力为什么要接受监督: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的好,造福人民;运用不好,贻害无穷;⑵如何对政府权利进行监督: A、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制度。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考点1、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A性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考点2、人大代表的职权A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享有提案权、质询权。考点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⑴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⑵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是组建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原则。⑶表现:A、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B、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C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统一领导,合理划分地方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考点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考点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A⑴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⑵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考点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⑵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考点8、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B⑴含义:A、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G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⑵关系:A、依法执政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B、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C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考点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A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考点10、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A(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简称多党合作制。⑴基本内容: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考点11、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A⑴性质: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不是国家机关)⑵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考点12、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B⑴民族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个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⑵民族团结: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局面。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⑶各民族共同繁荣: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⑷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考点1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意义 B⑴坚实基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⑵意义: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要知道为什么有利于)考点15、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 A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其内涵是: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哪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我国宪法还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全面、完整的政策,既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又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考点1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B、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3、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和多样一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考点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权利和义务 A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主要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考点 2、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以及作用 B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联合国发挥的作用:(1)积极性: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考点 3、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A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改革,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积极参加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考点4、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B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首先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考点 5、在国际社会中,中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C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我国外交遵循的是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统一。对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邓小平有许多精辟的论断(见书100页)考点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A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根源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考点 7、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A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目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力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TOC\o"1-5"\h\z考点 8、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A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考点 9、我国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的外交政策 B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考点 10、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B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TOC\o"1-5"\h\z考点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考点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考点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A区别:哲学揭示的是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考点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表现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TOC\o"1-5"\h\z考点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B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点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A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考点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考点 8、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体现在:①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考点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A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要明确物质具有客观性和可知性。②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考点 2、世界的物质性 A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2)世界的本原是物质。(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世界统一于物质。(5)世界是物质的。考点 3、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A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考点 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1)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考点 5、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TOC\o"1-5"\h\z考点 6、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考点 7、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C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考点 8、意识的本质 B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4)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考点 9、意识的作用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在认识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的特点。不仅反映现象而且反映本质和规律。(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考点10、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含义: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重要性: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基本要求:①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考点11、实践的基本含义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考点12、实践的特点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手段 )是客观的,实践 活动的过程 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点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事物发生关系,使客观事物发生某种改变,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注意:分清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他们都是实践的产物。考点14、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A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注意: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考点15、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哲学依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追求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TOC\o"1-5"\h\z考点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A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考点2、联系的含义 B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考点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B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能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如植树造林、修建公路铁路等。联系是多样的。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地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和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注意: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通过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考点4、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指导意义 C两者相互区别:①内涵不同。整体是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局部和发展的各阶段。②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③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考点5、发展的普遍性A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复习注意: 分清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运动变化发展区别含义/、同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事物数量的增减、状态或性质的改变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火亡。特点/、同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侧重于状态或性质的改变事物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联系: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发展是运动、变化,但必须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考点6、发展的实质B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复习注意: 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与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日趋灭亡的东西。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和形式的新或旧来判断新旧事物。考点7、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之所以前途是光明的,是因为: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的事物;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之所以道路是曲折的,是因为: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 ,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考点8、量变、质变的含义A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状态。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状态。考点9、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及其指导意义 C两者相互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含义不同。两者相互联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考点10、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A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考点11、矛盾的含义B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本身包含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表现为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考点12、矛盾的普遍性A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但是矛盾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考点13、矛盾的特殊性A(1)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第三,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反对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 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不同阶段,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考点1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指导意义 B两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类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具体事物的个性。两者相互联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考点1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B两者相互区别: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两者相互联系: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考点16、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B比较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回前提/、同在复杂事物的许多对矛盾中在同一矛盾的矛盾双方中作用对复杂事物的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对某一事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小同方法论不同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圆,抓主流。解题指导①主次矛盾侧重从办事情的角度来讲,通常表述为:抓重点、抓中心 ,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等说法;矛盾主次方面侧重于从看问题的角度来讲,通常表述为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 、判断性质、占主体”等词语。两者相互区别: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两者相互联系: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考点1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共同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考点1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B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