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98年社会政策概述_第1页
中国1998年社会政策概述_第2页
中国1998年社会政策概述_第3页
中国1998年社会政策概述_第4页
中国1998年社会政策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1998年社会政策概述

社会政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政策系指国家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维护社会稳定而制定的、能产生政策效力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总称,作用范围涉及社会系统的各个领域和层面,通常包括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社会系统一般相对于经济系统而言。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力凸显,因而,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协调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社会关系的旨在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逐年增多,在使用经济与社会两大系统的概念时,往往把环境政策也列为社会政策的范畴。狭义的社会政策即把科技、教育、卫生、环境等政策除外,以社会管理、社会民主和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政策。本文采用的是狭义的社会政策范畴。1998年我国经济保持了7.8%的增长幅度,社会发展方面也成就斐然,新出台的社会政策硕果累累。现摘其要项概括作一介绍。一、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民主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任务。农村基层民主是我国政治民主的重要构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涵。1984年,民政部根据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农村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的规定,着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条例》,1986年10月条例草案经国务院讨论通过;1987年11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自1988自6月1日起试行。十年的试行实践,扩大了农村民主,保证了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增强了农民的民主意识和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民主权利的认知,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同时,也验证了试行法的科学性,为进一步完善作了充分准备。1998年11月4日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五次常委会会议审议、修改并通过,自公布之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共30条,对村委会的性质、任务、职能及其设立,村委会直接选举及其程序,村民代表会议及村民会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作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经十年实践基础上进行修订,着重在选人、议事和监督等几个基层政治民主的关键环节上加以完善。一是完善了民主选举程序,保证选人上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真正把群众拥护,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懂管理,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的能人选进村委会班子,为此,作出如下规定:在选举日的二十日前公布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名单,设立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选举;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实行差额选举;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当场公布结果。二是完善了民主决策程序。明确规定对于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乡统筹、村提留的收缴及使用,误工补贴标准,集体经济收益的使用,兴办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的筹集等事项,必须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三是完善了民主监督程序,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村民联名,可要求罢免村委会成员;村民会议审议村委会工作报告并评议村委会成员的工作;实行各项村务向村民公开的制度,其中财务须半年公布一次。如公布内容不真实,对有关人员追究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保护近十亿农民政治民主权利的基本法律,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保障农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建设,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1998年除了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一以法律形式出台的社会政策之外,还有以党的代表会决定出现的社会政策。在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作为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认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是同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并列的三大创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必须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全面推进村级民主决策,全面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全面推进民主监督。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还必须实行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二、以改革为动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六大部分组成。传统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项目,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形成的,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面临着改革和调整的任务,社会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其本身就是对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一)医疗保险政策199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对加快医疗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作出规定,其政策要点如下。1.扩大覆盖,明确缴费办法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为统筹单位。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2.建立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为4倍左右。3.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银行计息办法是:当年筹集的部分,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上年结转的本息,按3个月期整存整取利率计息;存入社会保险财政专户的沉淀资金,比照3年期零存整取储蓄利率计息。个人帐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4.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离休人员、老红军的医疗待遇不变;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不变;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享受医疗补助政策。此外还规定:企业补交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福利费不足列支的部分,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列入成本;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均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按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缴纳。(二)养老保险政策1998年8月6日,国务院出台了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的政策,即国发(1998)28号文件。国务院决定,加快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并将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原邮电部部分)、水利部、民航总局、煤炭局(原煤炭部)、有色金属局(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部分)、银行系统,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组织的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其改革要点如下:第一,1998年底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调剂。到2000年,在省、区、市范围内,要基本实现统一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第二,省级统筹的范围包括:省、区、市(含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开发区等)内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也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纳入省级统筹。第三,从1998年9月1日起,目前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差额缴拨的地区,改变基金结算方式,对企业和职工个人全额征收基本养老保险费,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全额支付基本养老保险金。第四,在1998年8月31日以前,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按照先移交后调整的原则,全部移交省、区、市管理。第五,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后,1998年内,企业的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保持不变。从1999年起,调整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起步时不低于企业工资总额的13%,以后逐步过渡到与地方相同的比例。从1998年1月1日起,统一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调整或建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移交前后的个人帐户储存额合并计算。第六,行业统筹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部移交给省、区、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其中存在省、区、市以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随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一并移交给地方。(三)优抚保障政策1998年3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优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2号),其政策要点是:第一,进一步加强对优抚工作的领导。要广泛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拥军优属意识;要按“九五“计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将优抚保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中;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优抚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保证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达到或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第二,优抚工作要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加大地方政府的责任。对国家重点保障的烈属、革命伤残军人、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由中央财政抚恤补助,对按中央统一标准仍达不到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地区,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补足;对年老体弱、没有工作、生活困难的在乡老复员军人的抚恤补助,主要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保障,给予定期定量补助;对在乡复员军人较多、财政困难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安排转移支付资金时给予照顾;对义务兵家属实行的群众优待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第三,除认真兑现落实义务兵家属的优待外,对享受国家抚恤补助后生活仍困难的烈属、革命伤残军人、在乡老复员军人等对象也适当优待。第四,要切实解决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困难。在建立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优抚对象予以照顾;在未实行医疗制度改革的地区,凡享受公费医疗的优抚对象,要按规定报销其医疗费,不得定额包干给个人;对烈属、带病回乡复退军人要实行医疗减免;要切实落实重点优抚对象在分房、就业方面的优先、优惠政策;对烈属、二等以上伤残军人、在乡退伍老红军、老复员军人以及优抚对象中的孤老和特困户,要减免各类提留、社会集资和义务负担;在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不计入其家庭收入。三、加强收养、民间组织及婚姻、殡葬、户籍的规范管理,推进社会有序运行对社会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我国社会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在1998年度,政府强化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健康有序地运行,主要表现在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和《大陆居民与台湾居民婚姻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上。它们为政府依法行政,实施社会行政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使依法治国方略在社会管理领域得到充分体现。(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该法是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经过五年的实践,根据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决定》修正之后,于1998年11月4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0号主席令发布,自1999年4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共六章34条,其法律要点有:第一,对收养对象、送养人和收养人应具备的条件作了明确规定,其中规定收养对象必须是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或生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收养人只能收养1名子女。收养人年令须满三十周岁。第二,对收养程序作了规定。明确了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等法定手续和程序,同时明确外国人可依照本法在我国收养子女。第三,明确收养的法律效力。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和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第四,明确收养关系解除的条件和办理程序。收养关系解除后,经养父母抚养的成年养子女,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应当给付生活费。因养子女成年后虐待、遗弃养父母而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子女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此外,对借收养拐卖儿童,遗弃婴儿、出卖亲生子女的行为,依情节轻重给以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日增,加之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加快了社会组织的发育,为社会团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全国大约有近20万个社团,其中国家一级的社团大约有1800个左右。为了更好地推动社团发展,发挥其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规范其行为,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经几年实践,为进一步充实、完善作了充分准备。1989年9月25日经国务院第8次常委会议通过了修正后的《社会团体管理条例》,于1998年10月25日起施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共七章40条。其要点如下:第一,在“总则”里明确社会团体的性质,是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应具备法人条件。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社会团体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体制。第二,规范了社团成立须具备的6个条件,申请筹备社团须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5个文件,同时,对社团章程及登记所包括事项作了具体规范,明确了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第三,明确社团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应具备的条件及办理程序,规定社团成立、注销或者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第四,规定了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对社团应当履行的监督管理的职责。其中登记管理机关的三项职责是:负责成立、变更和注销的登记或者备案;年度检查;对社团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罚。社团主管单位的监督职责有五条即:社团筹建、登记、变更和注销之前的审查;年检初审;监督其依法、依章程开展活动;协助查处社团违法行为;指导有关清算事宜。第五,社团出现违规违法行为,视情节轻重进行处罚;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限期停止活动,并可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除社团以外的其他民间组织如民办医院,民办学校,会计、律师事务所等等也如雨后春笋。为了加强对不同类别民间组织的管理,制定不同的政策规定推动它们发展,为它们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广阔舞台,从1996年起,国家决定将原来定义为民办事业单位的社会组织改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列入民间组织范畴,统一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委会议通过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并于当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1号发布。条例共六章32条。其政策要点有:第一,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了明确界定,确立其法律地位。它是利用有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第二,明确了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的体制,同时也划分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机关各自的职责。第三,明确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登记时应具备下列5个条件即:须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有规范的名称、组织机构;有相应的从业人员;有相应的合法财产;有必要的场所。同时指明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字样。此外还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应提交登记机关的具体文件名称,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应包括的事项,以及申请登记的办理程序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第四,民办非企业单位应于每年3月31日前向业务主管单位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经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同意后,于5月31日前报送登记管理机关,接受年检。第五,规定了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违规违法的处罚,视情节轻重,或撤销登记,或限其停止活动,或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大陆居民与台湾居民婚姻登记管理暂行办法》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两岸关系的改善,大陆居民与台湾居民通婚的日渐增多。为了加强此类婚姻的管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民政部于1998年12月10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第1号发布《大陆居民与台湾居民婚姻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并于发布之日起施行。该暂行办法共18条,其要点如下:第一,大陆居民与台湾居民在大陆登记结婚、离婚和复婚,应当双方共同在大陆一方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指定的地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同时规定了大陆、港、澳或外国连续停留6个月以上来大陆的申请人,还要提供由公正机关公证的或婚姻管理机关、使领馆的无配偶证明或婚姻状况证明。第二,对申请结婚登记的当事人曾离过婚的,应当提交离婚证件。同时对当事人在不同地区办理离婚手续的,规定其应出具不同认证的离婚证明。对配偶已死亡的当事人,也要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死亡证件。第三,对申请离婚、复婚的两地居民,规定应提交的有关证明和证件,同时也规定了离婚、复婚的办理程序。第四,申请婚姻登记的当事人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的婚姻登记条件,弄虚作假、骗取婚姻登记的,由婚姻登记管理机关撤销其婚姻登记。(五)《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的意见》殡葬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殡葬改革是一项移风易俗的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公墓建设和管理中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比如乱批乱建公墓,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有的借机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有的炒卖墓穴等等,扰乱社会秩序,污染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国务院办公厅于1998年5月19日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1998]25号)转发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的意见》。其政策要点如下:第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组织民政、公安、土地、工商等有关部门,集中一段时间开展清理整顿公墓的工作。对在国家禁止建墓区域内兴建的非法公墓,必须取缔,所占土地由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处理;对建在荒山瘠地埋葬数量少的非法公墓,由当地政府责令兴建的单位负责将已葬墓穴迁葬至合法公墓内;一时难以迁出的,要在办理有关手续后移交殡葬管理部门管理;禁止利用公墓进行封建迷信活动,限期拆除封建迷信设施;坚决制止传销或炒卖墓穴、骨灰格等不正当营销活动。第二,加大公墓管理力度,严格控制公墓发展。暂停批建新公墓;要严格限制墓穴占地面积和墓穴使用年限。葬骨灰的单人或双人墓占地不得超过1平方米;葬遗体的单人墓占地不得超过4平方米;双人墓不得超过6平方米;墓地和骨灰格使用年限原则上以20年为一周期。第三,建立公墓年检制度。对年检不合格的要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的,要停业整顿,并将年检结果公告社会。(六)《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户籍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解决户籍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密切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人口合理流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也是对传统户籍制度的改革举措。1998年7月23日国务院转发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1998]24号),其要点如下:第一,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今后,新出生的婴儿可在父亲或者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