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件76张)_第1页
2020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件76张)_第2页
2020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件76张)_第3页
2020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件76张)_第4页
2020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件76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授课老师:天长二中吴正鹏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研线上教学·直播教学高三语文&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017—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

考点或题型201720182019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4

4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7

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7、877、887、87、85、64、55、64.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999999

5.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8

6.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6

7.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8.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9.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0.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1.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特点&解题流程一、命题特点(一)选材方面从选材形式来看:2017-2019年均考査非连续性文本,一般选取2~4则主题一致的材料。选材淡化了传统的“新闻”文体形式,而多以“纪实性新闻”“评述性新闻”“发展报告”等形式出现,同时配有图表,使文本内容更加直观具体,综合考査考生阅读文本和读图的能力。综合来看,2020年非连续性文本仍然会被沿用,这是由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建立信息关联并处理相关信息,是优秀人才的必备能力。从选材内容来看: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坚持引导社会正向舆论的原则,内容涉及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成果,以及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围绕一个事件,增加信息量,引入同类或同一事件的不同情景或不同观点等,旨在引导考生关注国计民生、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等。从选材字数来看:2019年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字数有所增加,由此可以看出高考意在通过增加阅读量来强化考生快速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因此实用类文本阅读也就有侧重考查考生的阅读速度以及理解能力的趋势。(二)命题方面从考査能力来看:近三年来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重点为理解、分析、归纳整合三种基础性的阅读能力。结合实用类文本的特点,可以推知2020年依然会延续考査这几种能力,考查难度不会加大。从考査内容来看:近三年来侧重考査筛选整合信息(包括图表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以及材料之间的对比阅读等。2019年相较于往年,考査内容有了显著变化。全国I卷首次加入了对“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查,并将其设置为第一道客观题,且选项内容的设置不再局限于文本,而是结合生活实际,着重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并能够学以致用。就实用类文本的性质而言,根据高考《考试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可见对“重要概念”的考査不会长期缺席,这一考点后期也会涉及。综合来看,命题点清晰,考査面宽广,会成为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方向。二、解题流程一般而言,在考试中每一个题型的答题时间要和该题型的分值大概保持一致,所以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时间要控制在12分钟左右。为了帮助考生更加科学、高效地作答实用类文本阅读,本书制定了“第一步:读题”“第二步:读文”“第三步:答题”的解题流程,旨在帮助考生提高答题效率,进而在实用类文本阅读方面得到较大提升。第一步:读题作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首先要将题干研究透彻,根据题干的指向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正所谓“所有答案,皆在文章;所有答法,题干之上”。读题需注意以下两点:(1)快速且认真地浏览题目,一边读一边勾画出题目中涉及的文章信息,如字、词、句、段等。以便在带题读文时标记题号,便于最后答题时能够快速定位文章,确定答题区间。(2)明确题目的考查内容,便于在带题读文时对题目作初步思考和判断。第二步:读文作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读文是重点。读文需掌握两点,一方面要掌握读文的侧重点,不同形式的材料,读文的侧重点不同;另一方面要掌握读文的技巧,掌握了相应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快速地了解材料的内容、中心观点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等。(1)读文的侧重点: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类型多、形式多样,所以要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进行分类阅读。如:文本类的要理清结构层次,抓住文段的中心词、句子的重要成分和重要修饰词等关键词,及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等关键句;图形类的要重点阅读标题和文字提示;表格类的通常要关注重点栏目和数据变化等。(2)读文的技巧: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学会从多则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为了更准确、快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边读边勾画圈点,圈画出材料中与题目信息相关的字词句段,及有助于理解材料内容、作者观点的词句(即读文的侧重点);二是边勾画圈点边思考,思考题目考查内容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可以对选择题初步形成判断,并感知主观题的答题要点;思考每则材料每句话体现的内容,明确每则材料的中心观点,明确作者的观点、情感倾向。三是边读文边标记,标记思考的关键点及对应的题序,便于在最终做题时,能够准确定位到关键信息所在的位置,保持连贯的思路。第三步:答题前面的“第一步:读题”“第二步:读文”已经为最终的答题打好了基础,结合“第二步:读文”勾画图点、思考、标记的内容进行答题,能够帮助考生更高效地作答。本书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提炼了不同类型试题答题过程中的每一步,点拨式地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完整呈现了作答相应试题的答题步骤,助力学生攻克每一道试题。1.客观题解题三步法步骤1:选项切片,标关键词。首先,通读选项,把握内容大意。其次,将各选项“切片”,即拆分成若干片段。最后,标记选项中的关键词,如句子主干、结构词、修饰词等。步骤2:定位原文。提取选项中的关键词,结合带题读文时感知的内容,实现拆分片段的快速定位。步骤3:比对分析。将每一项拆分的片段逐一与原文对应词句进行比对,一看“有无”,即看原文有无相关信息;二看“吻合”与否,即看相关片段信息是否与材料信息吻合。在具体比较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对:(1)比对词语:高考命题经常设误的词语,如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指代词、是非词等。(2)比对句间关系:逐项审査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比对每一分句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常考的句间关系有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和转折关系等。(3)比对依据和结论:①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②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结论,二看结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与逻辑事理。2.主观题答题思路我们将分别从信息筛选、信息整合、规范作答三个方面分步呈现了答题的思路和要点,针对每道题有针对性的详析详解,并且给出解答相应考査点的方法和要点,帮助学生明白怎么答,答什么。步骤1:信息筛选。首先分析考査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哪一方面的信息(原因、结果、作用、影响、方式、特点等),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按图索骥。步骤2:信息整合。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步骤3:规范作答。一是结合具体的题目给出组织答案的顺序;二是针对题目中在拟写答案时需注意的关键字、词,给出提示性的信息;三是根据分值给出答案条目的建议。我们将依据高考考情,针对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所做的专项训练,旨在帮助考生熟练掌握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流程和方法,使同学们在作答实用类文本阅读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快速准确。在带题读文时可标记题号,便于答题时能快速定位文章,确定答题区间读题快速浏览题目,画出题干中涉及的文章信息(字、词、句、段)明确考查内容在带题读文时可作初步思考和判断带题读文,勾画圈点出材料中与题目相关的词句及有助于理解材料内容、作者观点的词句。(1)文本材料:圈出文段中的中心词、句子的重要成分和重要修饰词等关键词,画出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等关键句;(2)图形:圈画标题和阅读提示的中心句;(3)表格:圈画重点栏目和数据变化等。读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边勾画圈点边思(1)思考题目考查内容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初步判断或感知答题要点;可以对选择题初步形成判断,并感知主观题的答题要点;

(2)思考每则材料每句话体现的内容,明确每则材料的中心观点,明确作者的观点、情感倾向。注:边读文边标记思考的关键点及对应的题序。高考真题:2019·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2019·全国Ⅰ卷,4~6,12分,难度★★)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非连续性材料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3.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考查的对象考查内容

根据分值确定答案条目,分值是6分,因此至少要答出三点,有条理的组织答案,简洁明了地组织语言。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命题规律】

1.对新闻的考查选用的是非连续性文本,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传记的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传主的事迹具有典型性,人格具有感人魅力,成功的背后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给人以较大的启发性。2.从试题形式看,全国卷2017年以来则考查新闻,设置3道小题(两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试题难度有所降低,赋分由25分减为12分。技法1:三“细”法,答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择题

分析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特点,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是对原文内容转换另一种表述方式,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而这些选项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大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或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有文字的概括转述,也有由图到文字或由文字到图的转述,所以判断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是否有出入,是解答这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关键。并且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都在一则材料中。因此解答这类题,需要在“细”上做文章,需要“在细微之处摘硕果”,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原则,具体需要三“细”——细读,细对,细查。第一步细读:就是细读文,细读图,细读选项。细读文指在读文时能读出文本的陈述重点,读出文本细节之处的信息点;这在读文时就要勾画出来。细读图就是能读出各类图表中蕴含的各种信息点,特别是图表中的数字蕴含的信息。细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的侧重点,圈画出关键词语,便于确定下面“细对”时的区域。第二步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四选一”这道客观选择题四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比较单一,因此命题者在命题时就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命题者有意在转述时设置一些人为的错误,考查考生是否能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准确识别出这些隐蔽的错误。其隐蔽的错误如下:第三步细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细致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细查”命题人命题时常常“隐蔽的错误”,进而确定答案。“细对”和“细查”是同步进行的,在细对时往往就能发现选项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

“会读,细对,严排查”,速解4选1选择题“4选1”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三步走”,概括材料内容要点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确保方向不跑偏

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影响、方式、特点等)。第二步:理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确保信息搜索全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理清全文思路,这样才

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第三步: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确保要点条理现

在确定信息存在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看赋分。如赋分为4分,应有2个要点或者4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点1分或者2分;

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作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访谈类材料阅读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1.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参考答案过程:缘起(几十年前在一本书上看到相关记载)——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结论:汉长城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修建的,是“对外开放的见证”。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并做深度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解答时,根据题目要求对罗哲文研究汉长城的过程进行梳理:读关于长城的书,得知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长城与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寻访与考察——有了新发现:“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得出结论。2.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参考答案①保护好古建筑便于新建筑借鉴其优秀传统;②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要学好基本理论、掌握好基本技术;③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和工匠的培养;④古建筑是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所以要保护。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综合文中的信息并概括主要观点的能力。解答时,先找到谈论“古建筑保护”的有关段落,再进行分析综合,提炼出观点。3.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参考答案①学习古建筑包括师承的基本情况,写他的历史机遇和个人兴趣,并突出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②对长城的研究,表现他对事业的痴迷执着,以及求实和献身精神;③对“大师”称号的推辞,表现出一种谦逊的品质;④对古建筑保护和建筑的看法,表现出他见解独到深刻。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及时代精神的探究能力。解答时,结合全文,抓住人物的品质、思想、对待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方面逐层分析,并归纳概括,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传记类材料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高明”一说于文无据。C项,吴文俊谈到“创新”的问题,是因为他“特别强调数学思维”,并非因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表述也不严密,原文是“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D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吴文俊“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不是“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审读题干,

确定信息源“创造性成果”,根据传记文学的“叙议结合”的行文特点,据果推因。可以抓住关键句“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第2段)、“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第3段)、“同样清醒地认识到……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第4段)、“……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第5段)、“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第6段)、“吴文俊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相关链接),整合句中的重要信息作答。分析传主贡献、成就、个性成因,注意“三联系”分析概括传主做出贡献、成就的原因或者其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具体思考时应注意“三联系”: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链接”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3.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或他人的评价)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或他人的评价)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参考答案: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先锁定答题区间,再提取关键词句,然后分条作答。本题答题区间为第4段,着重从引用的两段话中提取信息。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参考答案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作答时,要找到文中有关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感兴趣的语句,着重分析喜欢物理学和文学艺术对他数学研究的帮助,立足文本,不必向外扩展。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六角度”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或形象。2.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中概括传主的性格或形象。3.从文章中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4.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事迹形象(性格)。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5.从传主与各方面的关系中概括分析传主形象。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性格。6.从“相关链接”和文本的关系中概括传主的性格或形象。“相关链接”主要包括:传主本人的言论、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传主另外事迹的介绍、传记中出现的其他人物的介绍以及相关背景等等。这些链接的内容往往隐含着传主的形象特点,对于我们解答相关题目有着重要的作用。把握传主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的“三个入手”要评价传主的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需要先把握传主的观点态度与基本倾向,这需要“三个入手”:1.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中,了解传主的精神品质、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2.从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分析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3.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体会传主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时抓住文本中的议论评论或概括性的文字。分析鉴赏传记文体特征“三入手”从类别入手:明确传记的类别(自传、他传、评传等),分类别具体分析。从语言入手:自传为第一人称,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语言幽默自然;评传为第三人称,有叙有评,语言或朴素自然,或文采斐然。从选材组材入手:材料的侧重性(详略)、典型性、组织材料的顺序。报告、科普文章类一、(2019·江苏卷,18~20,12分,难度★★)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题。天津的开合桥茅以升

开合桥就是可开可合的桥,合时桥上走车,开时桥下行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但在我国,这种桥造得很少,直到现在,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南运河上有金华桥,子牙河上有西河桥,海河上有金钢桥、金汤桥、解放桥。这些都是开合桥。为什么天津有这样多的开合桥呢?

对陆上交通说,过河有桥,当然是再好没有了。但是河上要行船,有了桥,不但航道受限制,而且船有一定高度,如果桥的高度不变,水涨船高,就可能过不了桥。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一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如果河水涨落差距特别大,如同天津的河流一样,那么,这桥面的高度就很惊人了。桥面一高,就要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度的“引桥”。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价,而且对两旁的房屋建筑非常不利。这在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便是水陆交通之间的一个矛盾。为了陆上交通,就要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引桥两旁的房屋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以外,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开合桥就是消除引桥的一种桥梁结构。天津开合桥多,就是这个原因。

开合桥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平旋桥”,把两孔桥联在一起,在两孔之间的桥墩上,安装机器,使这两孔桥围绕这桥墩在水面上旋转九十度,与桥的原来位置垂直,让出两孔航道,上下无阻地好过船。一种是“升降桥”,在一孔桥的两边桥墩上,各立塔架,安装机器,使这一孔桥能在塔架间升降,就像电梯一样,桥孔升高时,下面就可以过船了。一种是“吊旋桥”,把一孔桥分为两叶,每叶以桥墩支座为中心,用机器转动,使其临空一头,逐渐吊起,高离水面,这样两叶同时展开,就可让出中间航道,以便行船。一种是“推移桥”,把一孔桥用机器沿着水平面拖动,好像拉抽屉一样,以便让出河道行船。

开合桥桥面不必高出地面,不用引桥,但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水陆交通不可同时进行。特别是,桥在开合的过程中,既非全开,又非全合,于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水陆都不能通行,这在运输繁忙的都市,如何能容许呢?因此,在桥梁史上,开合桥虽曾风行一时,但在近数十年来,就日益减少了。

那么,开合桥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呢?应当说,有几种改进的可能:一是将桥身减轻,改用新材料,使它容易开动;二是强化桥上的机器,提高效率,大大缩减开桥合桥的时间;三是利用电子仪器,使桥的开合自动化,以期达到每次开桥时间不超过3分钟,如同十字道口的错车时间一样。这些都不是幻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引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桥是建造在河的两岸有一定坡度的桥,其作用是引导车辆驶上正桥。B.在设计引桥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高度、桥梁造价、城市规划等因素。C.引桥方便了水上交通,但会妨碍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D.在都市里,长度过长、影响太大的引桥是一种障碍物,应该设法消除。解析:C项中“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错,原文是“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其他三项都是根据第二段相关内容进行的整合与推断,没有错误。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合桥成为天津的“特产”,与天津河流水位涨落差距特别大密切相关。B.建桥时,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C.除平旋桥之外,升降桥、吊旋桥、推移桥这三种都属于一孔桥。D.改进开合桥的关键是尽可能缩减桥的开合时间,提高通行效率。解析:B项中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错,原文是“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A项是对第一、二段的相关内容整合;C项是对第三段内容的概括;D项是对最后一段内容的概括。3.请结合全文,概括开合桥的优缺点。参考答案优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无需引桥,经济实用。缺点: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开合过程中水陆交通都停顿。解析:设问很明确,难在优点、缺点是分散在文章中,需要整合。答案要简洁,要抓住要点,要言之有理。真题检测(2019·全国Ⅱ卷,4~6,12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材料一: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材料二: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D项,“数据融合”有误,应为“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解析:C项,“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表述有误,原文材料二说的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于文无据。3.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解析:题目要求简要分析“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主要应该从材料二入手分析,但也不能忽略材料一、三。此题6分,答案分三个要点为宜,可从材料二提炼出两点,结合材料一、三提炼出一点。(2019·全国Ⅲ卷,4~6,12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材料一: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