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美学史的体系结构应如何建立,美学论文中国古代美学史应怎样写,记得1980年6月中国首届美学大会就讨论这个问题,当时,中国还未出版一本称得上完好的中国美学史1。会后不久,就有李泽厚、叶朗、敏泽等先生的好几部完好的美学史相继出版2。这是中国美学史研究小讲、园林、宫殿。这些审美现象都进入了我的(中国古典美学史〕。不是(老子〕就是(论语〕,亦或(易经〕,论及史前审美的,不是很多。笔者的(文明前的文明中华史前审美意识研究〕14是研究史前审美意识的专著,不是通史。审美现象进入美学史,是值得肯定的,但怎样不致削弱美学史的理论品格,则不毁坏美学史理论上统一与完好,还是一个值得继续讨论的问题。三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中心是艺术(包括文学),各民族的美学史均如此,道理也很简单:艺术审美具有典范性。尽管各民族的美学史都将艺术审美作为美学史的主体,但由于各民族的艺术审美体系不同,它们的美学史也不同。中国的艺术审美是有它的一段特殊的话语体系的。能够从两个维度来认识:(一)艺术创作的维度中国美学的艺术创作论,以意象为基础而展开。魏晋南北朝时,刘勰首用意象概念。王夫之将意象问题归结为情与景的关系,他用情代替意,突出艺术审美重情的特点,这是重要奉献。更重要的是,王强调情与景的相合,不是两者相加的叠合,而是相互生发的化合,即所谓景生情,情生景15在王夫之看来,情语之妙在于它是景,景语之妙在于它有情。审美立足于意象,这是中西美学一样的。区别是:中国美学较之西方美学更为重视象中之意。这种重视,导致中国美学特有范畴意境境界的产生。意境境界两个概念基本上是重合的,只是意境概念多用于艺术,而境界既能够用于艺术,可以以用于人生。(周易〕是中国意象理论之源。主要有三个理论:一、观物取象象之源为物;二、立意以尽象象之本为意三、得意忘象象之的为意。本与的均在意,象只是实现意的工具。意境理论产生于唐,发展于元宋明,成熟于晚清。它得力于四个理论:一、象外论。中唐诗人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论16,晚唐诗人司空图论诗,强调象外之象,味外之旨17。这样,由象到象外,由味到味外,意象的内涵大为拓展,深化,就成为意境或者讲境界了。二、境论。境论主要来自fo教。fo教用境来描绘叙述西方乐土的美妙,为诗人所借鉴。宋代诗论家严羽论诗,讲诗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18,这些比喻,均来自fo经。严羽不仅开以禅喻诗之先河,而且奠定了境界崇尚空灵的品格。三、心论。梁启超讲: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唯心造之境为真实。强调心造,为境界理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四、本论。晚清至民国初的大学者王国维将境界理论做了提升,讲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19所有这一切拓展,引入,提升,都是为了让象更空灵,进而让华而不实的意更深入,更玄妙,从有限走向无限。这样,境界就不只是美学范畴,还是哲学范畴了。境界理论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精华真髓,也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奉献。(二)艺术审美欣赏主要有妙味论。妙味论是中国独特的审美理论。妙作为概念出现,最早是在(老子〕一书中,老子用妙来描绘道的神奇与美丽,后来,妙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中国古代也有美这一概念。美比拟重外在形式,而妙则更重内在精神。在中国文化,妙与美不在一个档次上,其地位远高于美。作为道的存在方式,妙不是感觉的对象,而是心灵的对象。道之妙,不是眼睛能够观耳能够听的,它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感觉。这感觉,中国哲学称之为味。味功能是体道,因而也称之为味道。能够味出道来,这味就是妙。味是中国美学中美感论的核心范畴,妙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味妙论,同样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精华真髓,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奉献。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理论体系,我试着提出一个框架。这就是:一、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审美本体论系统;二、以味为核心范畴的审美体验论系统;三、以妙为主要范畴的审美品评论系统;四、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创作论系统。20这个系统的提出,立足于艺术,基本上是艺术审美的理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理论。我的中国美学史体系,就是按这个框架建构的。四中国美学史的中心是艺术,它的边界则不是艺术,而是人生与环境。关注人生,是中国古代美学重要特点。产生这一特点虽然与中国古代文化真善美学科分类意识不强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中国骨干文化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影响有关。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非常自觉地将自个的学讲建立在健康人格构造的基础上,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1这兴的,立的,成的都是人格。诗礼乐是成就人格的手段或者讲途径。诗礼乐三者均具有审美性,华而不实诗乐还能够划入艺术的范围,既然艺术的目的是成人,审美的目的也就是成人了。孟子论做人,讲: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芒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22这善信美大圣神等六个概念是做人的六个阶段。善美这两个概念不能等同于今天讲的善与美。整个经过是真善美一并追求的,而最终成就的健全人格也同样是真善美一体的。道家学讲也以成人为根本。与儒家文化关注人格的社会性不同,道家更多地关注人格的自然性,或者讲它希图成就的是自然人格。道家以为,自然才是人格之本。这同样影响道家的审美意识的建构。老子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立足点是人。道法自然根本目的,是成就健康的人格,而后来,人们忽略了这一根本目的,而将道法自然看作成就艺术的根本途径,实在是舍本逐末。谈中国美学,不能不谈人生,而且必须谈人生。固然艺术审美是美学史研究的中心,世界各民族的美学都一样,但在中国,美学史研究不能不关注人生,由于艺术审美,为的是成就人生。强烈的修身济世情怀是中国美学史的重要品格。中国古代文化还看重环境。环境,能够分为社会与自然两个方面。社会环境能够分为三个层面:国、家、江湖。三者中,国最重要,国意识与民族意识纠结在一起。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与之相关,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23。中国社会经历过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重视家。家意识按讲是中国文化之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国由众多的部族联盟合作而构成,部族有血缘关系,能够讲是以家为基础的。作为部族联盟的国具有家的性质,国君即家长,百姓即子民。家国一体,这种构造严重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性质,同样,也影响中华美学的性质。24儒家讲礼乐治国,礼是制度,乐是以音乐为核心的艺术。按荀子的讲法: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25礼与乐都是用来管理人心进而管理社会的。理想的社会在荀子看来,应是礼乐并举、美善相乐。他讲: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26道家讲无为治国。所谓无为,就是自然。让人回归到自然状态,就是理想的人;让社会回到自然的状态,就是理想的社会。老子讲: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27老子讲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28。这就是美社会美,它与荀子的以礼乐为核心的社会美异曲同工。礼乐也好,无为也好,本都不是讲审美,然而均用到审美上去。不是由审美到社会,而是由社会到审美。就自然环境来讲,环境审美在中国美学史中占的分量很重。自然环境审美,通常被人视为自然审美。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自然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概念。自然是与人相对的概念,自然中没有人;自然环境是与人相关的概念,自然环境中有人。这有人,不只是讲这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还讲这自然是人的家园物质的家园与精神的家园,家园可大及整个地球,可以以小及住屋、院落。固然环境这一概念在中国典籍中,迟至唐代才出现29,但环境意识早在史前就有了。史前彩陶器上的纹饰多为自然环境中的物件,如流水、高山、太阳、月亮、星星、花草、动物等。它们都与人具有内在的亲和性。进入文明时期,人类所创造的文字系统中,与环境相关的概念就有天地、山水、自然等。这些概念中,山水是最具环境审美意味的概念。中华民族是最早发现山水之美的民族之一。公元前四五百年前产生的(诗经〕中,有大量关于自然美的描写。此后的发展中,山水诗成为文学的主流;山水画成为绘画的主流。这种现象在西方世界是看不到的。中国人的自然审美准确地讲是自然环境的审美,中国的山水画不管画面上能否有人活动的痕迹,整个画幅显露出来的都是人间的烟火气,这山水不是自然,而是自然环境。宋代画家郭熙论山水画,云: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30郭熙强调画面山水可居可游的性质,就是强调山水是环境。美学史的核心是审美,审美集中具体表现出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也就是讲,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建构了美学的基本体系。这一点,世界各民族美学均如此,无例外。只是艺术审美的详细内涵及表现形式有别,但审美边界则可能有所不同。审美在中国古代,并不止于艺术,它延及人生、社会和自然的众多领域,因而,中国美学史的边界应是人类的一切生活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国美学史研究在现代已经成为美学研究的显学,它不仅对于认识中国古代的艺术与审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现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十分是构建中国现代的审美系统也具有重要意义。审美意识的全球化与民族化是能够实现统一的。我们需要的文化自信,华而不实包括美学自信。我们深切相信伴随着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繁荣,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美学春天正在到来。注释1断代美学史研究成果倒是有,主要有施昌东先生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评述〕(汉代美学思想评述〕。2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三卷本,齐鲁书社,1989年版。3据有关资料,1904年,日本哲学家中江肇民将Aesthetics译成美学。4[德]黑格尔:(美学全书序论〕,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页。5(6)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42页,第142页。6朱熹注:(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50页。7(15)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8陈望衡:(文明前的文明--中华史前审美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9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1981年版,第33页。10叶朗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隋唐五代卷〕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11(13)(1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6页,第78页,第453页。1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1页。13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4页。14(19)参拙作:(中国美学的国家意识〕,(文学评论〕2021年第3期。15(21)王先谦:(荀子集解乐论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8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下册家庭教育实践教学计划
- 2025年间歇式空气中有机污染物自动分析仪合作协议书
- 2025年赛力皮革染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苏科版四年级信息技术素质教育计划
- 四年级历史课线上教学与返校考核计划
- 基层干部“挺膺担当”学习总结汇报(19篇)
- 市政工程施工设备与资源配置计划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计划
- 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计划
- 零售业销售团队培训计划
- 班组安全管理标准化手册
- 西游记知识考题及答案
- 社会行政自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保险查勘员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5.2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运维面试试题及答案
- 山东大学教师外其他专业技术岗位招聘真题2024
- 函数与导数-2025高考数学大题突破(含答案)
- 2025年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一(含详解)
- 2025年仓储物流改进与合作伙伴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