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经济预测与分析_第1页
世博经济预测与分析_第2页
世博经济预测与分析_第3页
世博经济预测与分析_第4页
世博经济预测与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博经济预测与分析

一研究概述1.研究背景有着150多年悠久历史的世界博览会,被称为体现各国综合实力以及展示经济、科技和文化最新成果的“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器”;而上海则是中国最富经济活力、充满个性和魅力的第一大都市。两者的结合将使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备受世人瞩目,也必将给上海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巨大的机遇!世博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能否举办世博会的重要条件之一,举办世博会离不开举办国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同时,举办世博会也将推动举办国、举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各国宏观经济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一个城市而言,经济的增长无疑也是人们重点关注的焦点。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上海的人均GDP从1990年的6107元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67492元,预计2010年,上海人均GDP将在国内率先突破1万美元,上海的综合城市竞争力将位居国内各大城市之首。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致力于探究举办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增长、对上海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对长三角都市圈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为上海市成功举办世博会和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2.研究思路本研究运用宏观分析方法,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观历届世博会对举办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为主办城市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系统分析了筹备和举办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比如世博会对上海经济总体的拉动、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等,同时,分析世博会对长三角都市圈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若干政策措施和建议(见图1)。图1本课题研究思路3.研究方法(1)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研究世博会对上海和长三角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效应。本研究拟运用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按照最终产品消费统计,GDP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组成;按照GDP的产业构成看,GDP来自三大产业;按照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主要分析资本品积累的增加、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研究将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世博会对上海和长三角经济主要构成部分的影响。(2)应用深度访谈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上海和长三角都市圈发展的社会效应。本研究拟运用深度访谈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世博会在提高上海和长三角知名度、改善城市形象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分析世博会对培育和塑造上海城市精神的作用,制定实施方略。(3)运用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世博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运用实证研究与个案研究方法,透彻分析国外世博会经济的效应。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充分研究国外推动世博会经济增长的政策,从基础设施、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人才激励等方面提出参考性政策建议。4.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世博会从举办形式上来讲,应归属于会展经济的范畴。所谓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也称为“会展产业”或“会展市场”,在西方称为会展业(conventionandexhibition)。世博会对于主办国和承办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经济效应①直接经济效应。对于世博会直接经济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博会收入方面。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期将有半年之久,与其他两大盛会(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相比,发挥直接经济效应的时间更长一些。如果单以直接经济效应来衡量世博会,也许情况不会太乐观,以1970年大阪世博会、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为例,仅有大阪世博会实现账面盈余,其余均为亏损,汉诺威世博会更是给政府留下了10亿美元的债务。具体来说,世博会的收入主要来自以下一些方面。·世博会时期门票收入;·各项经营性收入(展会期间餐饮、住宿等);·展会期间在举办城市其他领域的旅游收入额外增加值;·赞助及冠名权等无形资产转让;·会展后部分固定资产处理回收价值;·会展收费(向参与国及组织收取的费用)。②间接经济效应。间接效应首先体现为世博会的举办在其他经济领域产生的乘数放大效应。会展经济具有“推动型产业”的功能,通过举办世博会可带动一系列前向、后向关联行业如餐饮、交通、商业等相关产业链(产业群)的发展。国际上一般认为会展业的关联乘数为1∶5到1∶9之间(张水清、李慎亭,2002)。以1999年香港和德国会展业的关联情况为例,可以看出会展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上海承办世博会可能产生的乘数效应,杨路红和陈佩英运用投资乘数模型,对世博会为上海GDP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边际消费倾向MPC=0.68,则投资乘数则为1/(1-0.68)=3.125。该研究进一步对理论乘数效应在举办世博会中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讨论。间接经济效应还体现为世博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大阪世博会为例,借举办世博会的契机,形成了著名的关西经济带,为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国内学者如杨建华(2003)对于世博会对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加速形成的拉动效应进行了研究,刘恒江(2004)研究了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产业簇群的形成、繁衍扩散和网络化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世博会和簇群相结合,能实现上海旅游产业有效接受“世博效应”和自身“簇群效应”的放大,提升上海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上海经济的繁荣。(2)社会效应社会效应是指世博会在提高举办方知名度、改善城市形象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吴建民将世博会带来的机遇归结为“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臧冠荣认为承办世博会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为:①为举办城市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②激发起市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市民的凝聚力大大增强;③使市民真正领会世博会的内涵,在各行各业中树立争创一流的良好风气等。5.研究意义理论上,通过实证和比较研究,运用宏观统计的方法,基于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系统分析筹备和举办世博会对上海乃至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对世博会产生的社会效应进行研究。实践上,从中国1982年起首次参加世博会,到1993年5月3日国际展览局接纳中国为其第46个成员国,再到蒙特卡洛之夜,中国上海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城市,这是一段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并日益开放的历程,也是世界接纳中国、投资中国的历程。申博的成功,将使上海乃至中国迎来进一步对外开放与促进发展的良机,世博会将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辉煌和自豪的一页。同样,上海2010年世博会也将给全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世博会对主办方的影响日趋明显。它不仅促进主办方相关产业如旅游、建筑等的发展,从而带动其经济增长,还带动了诸如科技、文化和艺术等交流,促进了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形象的提升。通过对世博会经济影响的研究,可以分析出筹备和举办世博会将会对上海和长三角带来的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判断社会效应的影响效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前瞻性的预测和政策建议。二世博会与世博经济世博会作为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国际展览活动,对主办国和举办地的经济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影响,这种推动和影响主要通过“世博经济”来体现。所谓“世博经济”是指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世博会期间,以及世博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商业契机,推动和发展本地区经济,实现经济、文化持续成长的一系列活动,是一种能为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特殊经济现象。它具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直接为举办世博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如会展场馆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及投资拉动等;二是围绕开发世博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如世博会资源的市场开发、投融资改革的各项内容等;三是主办城市借世博会契机,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建设的各种相关活动。与一般经济运行相比较,世博经济具有如下的运行规律与特征:1.多元性从参与世博经济的对象看,不仅举办城市本身参与其中,而且周边区域和整个国家,甚至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从参与世博经济的要素看,不仅有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而且涉及管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具有多要素流动与配置的特点。2.阶段性在世博会的筹办、举办和会后各个不同阶段,世博会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筹办阶段,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大规模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在举办阶段,主要表现在迅猛增长的旅游、会展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在会后阶段,则主要表现在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回落和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对经济的影响。3.带动性世博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影响波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能够对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区域形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带,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4.非均衡性世博会对产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对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影响和推动最大,对工业和建筑业的推动次之,而对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影响和推动相对较小。5.长效性世博经济对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作用通常会在会后延续5~10年,其收益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和潜在性的特点。三历届世博会对经济的影响举办世博会不但标志着经济的强劲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举办国家、特别是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其主要表现是促进了举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强化周边经济合作,提高了主办城市的声誉和知名度。历史上,世博会提高了许多城市的知名度,使诺克斯威尔、新奥尔良、斯波坎、布里斯班、大田等一批中小城市一跃成为著名的城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国内外游客,对于推动城市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和国际化起到了重要作用。1.极大促进了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1)大阪世博会日本举办1970年大阪世博会期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支持。大阪府在举办世博会前后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如图2所示。财政规模的猛增显然与世博会建设投资和世博会的举办有直接关系。图2大阪世博会举办前后大阪府财政收入和支出对比图此外,1968~1970年日本政府还在阪神高速公路上给予1059亿日元的巨额投资,财政支出的带动效应明显,估计最后在整个日本产生的派生生产收入为15600亿日元,日本1970年的GDP为73.3万亿日元,世博会的全国GDP效应约在2.1%左右,而且大阪世博会期间,日本各公司共签订了约20亿美元的出口合同。大阪世博会还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大阪市和大阪府的就业人口比率分别达到64.14%和63.45%,比1965年增长14个百分点。图31970年世博会对大阪市和大阪府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影响图3就明显反映了这一事实,大阪世博会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就业率一直上升,举办的1970年比申办前的1960年的人口就业比重增长16个百分点,而此后10多年一直稳定在60%左右。(2)汉诺威世博会德国汉诺威举办2000年世博会直接支出为102亿德国马克(见表1)。其在当年德国GDP上产生的效应为170亿马克,而2000年德国的GDP约为39699.8亿马克,因此,汉诺威世博会在德国全国GDP的效应接近0.26%。汉诺威世博会还给当地政府带来了20亿马克的财政税收。在汉诺威世博会准备和实施阶段由巨大支出额造成的显著效应来源于对“围栏内外”的基础设施的投资。表12000年世博会准备和实施总支出(不包括旅游业,包括增值税)2000年世博会的准备和实施工作、下萨克森州的世博会世界项目以及参观者与展会工作人员的旅游支出对整体经济一共产生了112亿德国马克的原发推动。这种需求推动在国内带来的增加值为134亿德国马克,而且为德国提供了10万个工作机会(包括管理、直接参与、经营、安全保卫、文化娱乐等方面)。有关世博会在下萨克森州的地区经济效应可参见表2,在下萨克森州实现的需求总计达到对整体经济原发推动的67.3%。此外,世博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仅仅用展出期间的短期利益来衡量。例如,下萨克森州州长加布里埃尔认为,德国世博会项目的财政赤字其实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因为,“世博会将会对主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投资、就业、城市发展、市政建设方面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事实确实如此,图4显示,汉诺威世博会对德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拉动效应巨大,到2000年创造了当时的历史最高纪录1891.8亿欧元。表22000年世博会在下萨克森的地区经济效应图4汉诺威世博会对德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拉动效应(3)其他世博会1985年筑波世博会,直接相关支出大约为11579亿日元,派生生产收入达到23163亿日元,是世博会直接支出的1.9倍,而这些对日本1985年GDP的效应约为0.75%,当年日本GDP为320.4万亿日元。韩国举办1993年大田世博会的直接支出为2000亿韩元,而大田世博会带来的GDP收入为30000亿韩元,韩国当年的GDP为27.8万亿韩元,世博会的GDP效应达到0.72%左右。大田世博会还为韩国创造了20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加拿大举办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直接支出为11.2亿加元(8亿美元),增加产值28亿加元,联邦和所在省(哥伦比亚)财政收入分别增加5.7亿加元和1.7亿加元。同时,该届世博会为加拿大提供了6.3万个就业机会,工资总额达到13.4亿加元。2.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世博园区内的许多建筑是传世名作,其中一些成为举办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如最早的1851年伦敦世博会留下了水晶宫;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了艾菲尔铁塔,以后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和1937年举办的世博会,又留下了亚历山大三世桥、夏乐宫、巴黎工业宫、国民广场、奥德赛宫,以及塞纳河边一系列标志性建筑;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留下了著名的宇宙塔等。同时,因举办世博会导致的大量的投资,也极大改善了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见表3),为城市经济的提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世博会也是改善举办城市环境、增强活力、提供更适宜人类居住条件的大好时机。1967年加拿大政府为筹办1976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加速建造了新的地铁系统,扩充了城郊高速公路网,改建了圣劳伦斯河边745公顷的废地,使该市成为世界上公共交通系统最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1970年大阪世博会全面改善了市内街道、公园、下水道、河流等环境;温哥华1986年世博会改造了海岸外观景象,沿海建造了包括会展中心、游艇码头等建筑群,形如帆船的“加拿大馆”已经成为蒙特利尔的标志性建筑;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会后,在世博园区内建设了南岸公园,占地16公顷,形成了四大风景区;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原先废弃的场地被改造成为集游乐和展示为一体的万国公园、政府办公中心和现代化的居住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表3历届世博会主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3.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1)第三产业长足发展如表4所示,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该地第三产业发展比上年增长了3.2%,速度明显快于整个德国第三产业同期的发展,超出达2.9个百分点。通过世博会,汉诺威的会展业得到了长足进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会展之城”。表4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全德和汉诺威第三产业增长比较表5给出了1996、1999和2000年德国与汉诺威各产业增加值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2000年汉诺威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均要优于全国,这显然与汉诺威的会展经济不无关系。表5德国与汉诺威各产业增加值比较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促进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图5所示,特别是旅游、零售、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在整个州的GDP中份额得以提高。这些行业总的份额在1980年为25%,到举办世博会的1984年上升到29%,提高了4个百分点。图5路易斯安那州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变化趋势(2)高科技产业趁势起飞有很多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城市,在产业调整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是趁势发展了高科技产业。例如:韩国大田世博会上集中展示了新一代的交通工具、宇航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环保科技、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科技立国的理念深入人心。世博会结束后,在原来的展览园区内迅速聚集了大批全国最大的科学研究机构,包括韩国化学研究所、韩国标准研究所、韩国能源研究所、韩国机械研究所和韩国通讯研究所等100多家机构,形成了韩国科研机构最为集中的“大德科学园区”,大田的产业结构大幅提升,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结束后,原来完好的基础设施得以充分利用并建立了“塞维利亚科技园区”,吸引了西班牙和世界的高科技企业入驻。“塞维利亚科技园区”现已成为拥有200多家高科技企业(包括塞维利亚大学的工程学院)、近万名科技从业人员的著名科技园区,总营业额在2001年接近10亿欧元。4.强化周边经济合作1970年大阪世博会促进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经济带,带动了关西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形成的经济带成了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预示了日本1970~1980年代在世界市场和科技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本京阪神地区和大阪市旅客交通的流量在世博会举办当年和以后年份都有长足增长,尤其是1965~1970年时期增长尤为迅速。京阪神地区客流量从55.8亿上升到75.6亿,大阪市客流量从32.7亿上升到41.4亿。京阪神地区区域性客流量的增幅为35%,比大阪市27%的增幅高8个百分点。从世博会带动的收入来看,大阪世博会在全日本产生了15600亿日元收入和5700亿日元附加值,而大阪本身在其中占了2000亿和700亿日元,即12.8%和12.3%,分别约有87.2%和87.7%的收入和增加值溢出到周边地区。1970年大阪世博会后,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的城市圈,以整个亚洲庞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为背景,开展贸易活动,形成了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的关西经济带。区域合作为大阪地区以后从原先的重工业产业向高科技、信息、物流、商贸、会展、金融服务、环保和中介产业转移打下了基础。同样,为举办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西班牙建设了马德里—塞维利亚高速火车,促进了发达的中部地区与南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带动了落后的南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历届世博会的经验证明,世博会给主办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增加了就业机会;大大提前了城市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的进程;带动第三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尤其是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繁荣;强化周边经济合作、提升了主办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集聚力和辐射力;提高了主办城市的声誉、形象和知名度。四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经济总体影响的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我国第一次举办综合类世博会,也是国际上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这类会展。要研究其对上海经济的影响,缺乏可供直接借鉴的资料,本研究一方面参考曾经多次举办世博会的日本的研究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北京亚运会等的经验数据,研究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1.世博会经济效应分析范围和假设(1)世博会对经济的影响包括三个阶段:世博会筹备期、会展期和会展后。(2)中国经济目前已进入需求相对不足的发展阶段,我们假定世博会产生的各种有效需求都能获得有效的供给。因此,本项研究着重讨论世博会对需求的影响。(3)举办世博会对经济的影响涉及许多方面,包括增加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促进新技术开发、引发新一轮投资浪潮、产生资本重组效应、缩小地区差距等,但也可能产生“挤出效应”(包括“反感效应”和“转换效应”。“反感效应”指主办城市居民希望避免节事活动及其带来的大量旅游者的干扰而外出旅游。“转换效应”指由于节事活动引起的较高物价水平和正常旅行受到干扰,可能促进度假者和商务旅行者等旅游者转移到其他地区)。对于这些广泛而复杂的因素,本项研究不做定量的讨论。2.世博会经济效应的构成世博会的经济效应,即世博会引发的净需求增长,是世博会筹办和举办期间产生的需求扣除不举办世博会也会产生的需求。它包括世博会产生的直接净需求以及世博会的波及效应,由于波及效应涉及的领域和影响因素过于复杂,本文主要讨论世博会产生的直接净需求(如图6)。图6世博会产生的直接净需求构成3.世博会经济效应推算(1)展馆投资净需求估计规划中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园区,范围约5.28平方公里,其中围栏区约3平方公里,配套设施将包括世博村和停车场等。①世博会场地开发。世博会场地规划面积为5.28平方公里,主要开发时间为2004~2007年,世博会场地开发支出预计总投入约200亿元人民币。②世博会场馆建设和运营。世博会场馆建在约3平方公里的围栏区,拟建场馆面积约为8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主题馆、中国馆、国家馆、企业馆、综合馆、国际馆等,主要建设时间为2008~2010年。世博会场馆建设和运营费用,预计需要100亿元人民币(见表6),其中包括园区维护、大型活动(开闭幕式、馆日、会议等)、国内外宣传推介及营销、安全保卫(含应急)、行政管理、保险以及门票提成等费用。上述运营支出将通过门票收入、赞助收入、品牌标识使用权、特许权收入等多种渠道予以筹集。③世博会援助基金。根据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的承诺,中国政府将向部分参展有困难的发展中国家和需要提供帮助的国家,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参展援助。基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国内外团体、机构和个人的捐赠和世博基金投资增值。表6世博会场馆建设和运营费用及其细目结论:展馆投资净需求估计约300亿元人民币,主要分为三部分:世博会场地开发、世博会场馆建设与运营和世博会援助基金。(2)会展相关的投资需求估计世博会相关投资主要指举办世博会除园区展馆投资以外的相关配套设施投资,主要包括公用事业投资(公共交通、自来水、煤气等设施的投资)、电力建设投资、市政建设投资,以及旅游设施投资等,即:世博会相关的投资需求=(相关的公共事业项目预算)+(民间企业对旅馆、相关设施的投资)=电力建设投资+(公共交通、自来水、煤气投资)+(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市政工程投资)+(旅游业投资+旅馆业投资)(4-1)假如不举办世博会,上海的城市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也会有一个增长趋势。本项研究对世博会相关净投资的测算主要步骤如下:第一步,对相关领域的投资进行趋势预测,可以认为所得到的预测值是无世博会预期的投资趋势;第二步,估算由于世博会因素产生的相关净投资率;第三步,应用相关净投资率与无世博会预期的预测投资额来计算世博会相关投资额;第四步,采用专家咨询进行估算的结果,对上述预测进行验证。①无世博会预期的相关投资预测。对世博会可能影响到的相关投资领域(电力建设、市内交通、自来水、煤气、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市政工程等)的投资,采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趋势预测:Y=at+btDt+c(4-2)其中,t为时间变量,Dt为虚拟变量。参数估计的样本期为1992~2001年(按1992年不变价格)。应用以上模型对上海无世博会预期的相关领域的投资进行预测(见表7),2003~2010年上海在上述领域的投资总额约为2414亿元。表7无世博会预期2003~2010年上海相关领域投资预测(1992年不变价)②世博会相关净投资率的估计。举办世博会将会在上海实施城市建设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市政基础设施及其他配套项目方面的投资。本报告通过估计相关净投资率来测算由世博会预期导致的相关净投资额。相关净投资率表示世博会引致的相关净投资额占实际投资额的比重。即:相关净投资率=(真实投资额-无预期投资额)/真实投资额。由于缺乏国内外相关净投资率的资料,我们对北京亚运会和昆明世博会的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估计北京亚运会的相关净投资率约在0.216(采用二次指数平滑估计)到0.245(采用Holter-Winter非季节模型估计)之间;昆明世博会的相关净投资率约在0.25左右。由此可知,在世博会预期下上海市(2003~2010年)相关领域的投资额总和约为3200亿元左右。结论:在世博会预期下上海市(2003~2010年)相关领域的投资额总和约为3200亿元左右,在无世博会预期下,相关领域的投资总额(2003~2010年)约为2414亿元,两者相减可知,由世博会引起的相关净投资额约800亿元。(3)会展消费需求估计会展消费需求可以分为国外参观者消费和国内参观者消费,两者均可进一步区分为直接消费(场内消费)和间接消费(场外消费)。据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的预测,世博会期间国内外参观人数为7000万人次,其中上海市民、长三角地区游客、长三角以外地区游客、境外游客的比例将为:20∶30∶45∶5(见表8)。表8会展消费需求估算表根据上海市政府申博报告,展馆门票价格为20美元。申博报告预测国内参观者场内消费人均200元,根据上海统计局的数据,国内游客人均旅游消费(场外)支出为1500元。国外参观者场内消费额(含门票)按人均500元计算;根据大阪世博会的经验,假定国外旅游者中50%为专程参观上海世博会的,其人均场外消费额为450美元,50%为即使没有世博会也会来上海的,其人均场外消费额为300美元,则会展消费需求预计约1150亿元(见表9)。表9会展消费需求估算表(4)会展导致的国内(出口)贸易估计依据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届时将开辟26个“展馆团”办展,每个“展馆团”的总建筑面积为2万~2.5万平方米,全部会展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根据国际会展业的经验,每平方米参展面积可以引起的出口约为500美元,同时每平方米参展面积可以引起的进口为250美元,由此引起的出口和进口增加分别约为2.6亿美元和1.3亿美元,由此,会展导致净进口增加为1.3亿美元即约10.4亿元人民币。(5)世博会产生的直接净需求估计综上所述,世博会产生的直接净需求约为2260.4亿元人民币,见图7。图7世博会产生的直接净需求估算世博会产生的直接净需求由展馆投资净需求、会展相关的投资净需求、会展直接消费需求、会展导致的出口贸易和会展导致的国内贸易组成。世博会展馆投资及运营净需求约为300亿元,会展相关的投资净需求约为800亿元,会展消费需求约为1150亿元,会展导致的出口贸易约为10.4亿元,由此,上海世博会所产生的直接净需求总额约为2260.4亿元。五2010年世博会对重点相关产业的影响分析世博会所产生的高层次、多样化、国际化的专业服务需求和强大的“磁场效应”,必将突破原有体制、机制的约束,加快相关产业国际化、市场化、规模化的发展进程,特别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会展、商品流通业等对城市功能转型和提升带动作用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业,增强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动上海的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来自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信息显示,“十一五”期间,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物流业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大型服务企业为龙头,加快构筑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1.世博会与上海金融业世博会对金融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实现新一轮城市功能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上海金融服务业的功能的健全和完善,将进一步增强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与带动效应。预计到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将达到1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世博会有助于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上取得突破,主要有三方面的力量推动:一是全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规模的扩大需要一个全国性的金融中心来有效配置金融资源,上海已有的基础和世博会的带动辐射效应将会进一步强化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地位;二是中国加入WTO促进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这将加快吸引各类新增金融机构的步伐,推进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创新,有助于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三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逐步实施和资本自由流动,将推动上海金融业从区域性中心向国际性中心发展。2.世博会与上海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显著的综合性服务行业,不仅信息服务业本身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于其他各个行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是上海现代服务业建设需要重点加速发展的领域。至2010年,上海将建成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性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聚集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预计到2010年,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1000亿元左右。3.世博会与上海现代物流业随着世界商业模式的转变,以推动物流管理水平提高、物流技术应用、物流科技进步为核心的现代物流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世博会将充分发挥陆、海、空综合交通枢纽和大口岸优势,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这一目标,促进国际中转物流发展,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预计到2010年,上海将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之一,增加值将占GDP的比重达到18%,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500万标箱,航空货运量将达到320万吨。4.世博会与上海会展业上海作为迅速崛起的“亚洲会展之都”,已成为中国会展业的强大引擎。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又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契机。预计到2010年,将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服务企业,建成面向国内外的中介服务基地,并建成亚太地区的国际会展旅游大都市。(1)提高国际知名度。世博会使许多不了解上海、较少接触上海的朋友借世博会机会能增强对上海、对中国的了解,世博会所举起的上海城市名片,必将为上海尽快建立世界级会展城市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力。(2)促进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据测算,上海筹办世博会将使上海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整整提前10年。届时上海将形成国际航运中心框架,初步确立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地位;在高速公路、铁路建设、轨道交通等方面都将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3)有利于培养会展专业人才。世博会的举办必须依赖大量的会展专业人才,进行博览会的项目管理和运作,这样有利于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内会展业人才的极度缺乏与世博会对高、中人才的需求形成的对比,使得国内相关部门开始关注会展人才的培养并组织各种等级的培训。5.世博会与上海商品流通业保持商业的健康发展是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中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重点。围绕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国际目标,调整和优化商业布局结构,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到2010年,将确立上海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贸易中心的地位,将上海从贸易大城市建成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之一。6.世博会与上海文化产业世博会也是各国文化展示、文化交流的盛会,以世博会为契机,上海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扩大开放,着力促进文化休闲娱乐业、创意和时尚产业发展。以网络动漫、影视传媒等为突破口,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预计到2010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举办世博会对上海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会展、商品流通、文化等产业的直接带动作用明显,这些产业对上海的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效应已经或正在显现,它们可望在原来的基础上,凭借世博会带来的巨大发展契机,获得更快的增长速度。六2010年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历史经验证明,综合性世界博览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历届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都带动了承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日本在大阪举办1970年世博会之后形成了著名的关西经济带。鉴于此,长江三角洲各省市应抓住这一契机,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从整个区域的层面上来考虑各种资源的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力争早日形成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格局。1.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城市即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计15个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已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是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行政分割导致各自为政。经济运行带有显著的行政区域利益特征,区域合作和摩擦始终并存,经济协调和沟通渠道不畅,缺乏紧密的区域经济联系,没有从分工协作上考虑如何集合成一个整体参与国际竞争。(2)有一定的竞争过度趋势。区域内各开发区陷入了招商引资的(倾斜式)竞争之中,并以比照政策优惠的方式来吸引有限的外部资金,在外贸产品出口上又竞相压价,导致过度竞争,人为阻挠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3)重复投资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各城市之间生产布局重复,产业结构同化、特点同化、职能同化现象较为突出。不仅使长三角的整体联动效应的发挥受到了抑制,而且也减弱了该区域抗拒国际性经济风波的能力。(4)缺乏分工导致城市功能不明。区域内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区位选择与定位,并未充分考虑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上海自身的领先地位也受到了挑战,目前除了在金融、汽车和成套设备制造以及宇航等领域拥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以外,在其他产业领域与苏锡杭等地基本上处于同一发展水平。2.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世博会的承办将促使长三角加强地区之间的实质性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从浅度协作向深度协作发展,把各个地区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的整合①旅游资源的整合。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业将因上海承办世博会而实现共赢。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参观者预计有7000万人,世博会直接收入将达到90亿元。同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会到上海周边地区去旅游观光。这意味着上海周边100公里以苏州、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150~200公里的无锡、杭州,300公里内的南京、扬州、镇江,以至整个长三角的旅游业,都将被上海世博会直接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集中有15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处国家级度假区以及数十个大型主体公园,构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旅游“金三角”。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使各地旅游资源开发形成重复或雷同,未能形成整合优势,影响了旅游圈的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世博会的推动下,各地有望尽快完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突破行政区域的禁锢,对各地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推出系列化的旅游产品与线路。同时,也将促使上海与周边地区在交通、宾馆等配套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工作岗位设置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实现资源共享,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这一方面可以扩大上海世博会的旅游腹地,依托整个长三角的旅游资源来完善世博会前后的旅游安排,丰富世博会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可让上海周边地区更多地接受世博会的辐射,促进经济的发展。②人力和智力资源的整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需要大量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除了上海加快自身人才培养力度外,还需要开拓视角,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内来整合人才和智力资源。长三角经济带有全国较高的科技、教育、文化水平,世博会的举办可以促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完善各地之间的人才供需信息;优化人才吸引、培养、激励和使用政策,合理疏导人才流动;鼓励各类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跨地区投资,改变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状态;逐渐协调完善互补的人才流通体系,使上海与周边各省市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交流方面构成统一平台。这一方面可满足世博会期间上海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也将提高区域内相对落后地区的自身经济素质,改善经济软环境,从而使人才的回流规模得以扩大,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③金融资源的整合。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大约需要3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而由承办世博会带动的交通、商业、旧区改造等延伸领域投资将是直接投资的5~10倍,即150亿~300亿美元。故世博会所需投资十分巨大。在资金来源上,上海应广泛吸纳周边省市的资金、全国其他地区的资金甚至国外资金,以此增强世博会的支撑实力,降低筹办过程中的风险。这需要上海与周边地区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对区域内金融资源进行整合。上海将致力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以世博会作为旗帜,吸引大批中外金融机构及资本集聚上海,可将最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融资项目沉淀下来,而将适于在周边地区发展的项目转移出去,从而形成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大容量资金流,为长三角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来源,缓解区域内金融资源的地区差异。区域内南京、杭州等城市也可以世博会为切入口,在增强自身实力、完善自身金融市场的同时,积极与上海金融市场接轨、联网,扩大与上海的资金融通规模,建成国内金融中心。显然,世博会的承办将促进区域内各种金融资源的自由组合、自由流动,优化资金的配置,推动整个区域资金融通一体化。(2)产业的联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现象较严重,15市的主体产业基本雷同。这容易导致恶性竞争,不利于地区间的分工与协作。而长三角地区可以借助世博会,协同整合产业优势,培育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落,如会展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成套设备制造等。世博会的筹办还将加快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进而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整合与分工,发展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最终形成梯度分工、战略合作、各具所长的局面。世博会的经营运作属于会展经济的范畴,因此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会展业将直接受惠。世博会的筹办过程中,全世界一流的会展企业将驻足上海,提供优质服务,展现全新的国际化办展理念,这将大大推动上海会展业的发展,营造体制、观念和机制创新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带动和促进会展组织和经营能力的提高。这将使上海迈向世界级的“会展之都”。同时,上海周边的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主要城市也具有发展会展业的良好条件,将借机加强与上海会展业的联合与互动,通过在会展场馆建设、专业会展公司的成立和会展组织机制的建立等方面进行协作,共谋发展,从而有望使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成为亚洲最大的会展城市群。大型会展活动作为商品流动、人才流动、资金流动和信息流动的交换平台,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根据国际会展业发展的经验,会展业可以带动旅游业、金融业、商业、物流业、传媒业、通讯业和宾馆业等相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世博会的筹办和举办过程将极大促进上海提升服务业内部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这样,上海可将高水平的服务辐射到周边地区,并通过各城市发展思路的对接和发展规划的协调,合力使现代服务业成长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国际意义的区域优势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向“三二一”型转变。2010年的世博会将推进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整合与分工,从而改变当前的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世博会的筹办将推进上海向现代“服务型”城市的转变,其产业结构将加速调整和转移,“退二进三”,在世博会的推动下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业和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而部分制造业将转移给江浙二省,以带动后者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分工、各展所长的产业格局。(3)市场的共融世博会将为上海及周边地区带来密度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并推动各省市的相关产业在联动的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很多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长三角地区首先从制度上就需要排除对经济运作的各种行政干预,消除条块分割的市场壁垒,优化地区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世博会的承办将大大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市场配置资源中心的地位,完善上海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市场,增强其市场辐射力,带动和促进区域市场活力的增长和发展。商品市场方面,随着各类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在上海的建立,商品流通将更趋协调,促进区域性商品统一市场的形成。在资本市场方面,上海将因世博会的承办巩固其金融中心地位,借机培育一批跨地区的投资控股公司,促进资金在区域范围内的高效配置。在技术市场方面,由于世博会本身就是世界高新科技展示的大舞台,这无疑将提高上海的技术服务层次,加快高新技术向周边城市的扩散。在劳动力市场方面,世博会对劳动力特别是人才的大量需求,将促使长三角各城市加大相互开放的步伐,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从而逐步形成区域统一的人才市场。(4)基础设施的协调区域内基础设施协作联网状况,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整合的实际效果。目前长三角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与联合建设。世博会为长三角各城市形成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围绕世博园区,上海将进行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升级和扩容,全面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为了共享世博会所带来的巨大效应,长三角各城市将进一步加强在区际交通、通讯、信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快速便捷、高安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上海用于世博会园区场馆建设的直接投资将达到30亿美元,1美元的场馆建设投资将拉动5~10美元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即150亿~300亿美元。这对长三角地区的建筑业及相关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机遇。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方面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一体化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另一方面,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办好上海世博会的迫切需要。长三角地区应借助世博会,实现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市场共融和基础设施协调等,缓解现有的各自为政、竞争过度、重复投资和城市功能不明等问题,突破发展瓶颈,真正发挥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最大效益。七政策建议1.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世界级城市的基础设施框架未来几年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以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为主的“三港”,和以高速公路网、内河航运网为主的“两网”建设。同时,加强信息网络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态工程的配套建设,完善上海城市基本形态框架;完善以现代化给排水、供能、环保为主体的社会化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完善以高水平的园林绿化、景观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