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_第1页
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_第2页
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_第3页
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_第4页
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风府穴在针灸里面向来是个常用穴,可以用来治疗癫痫等神志疾病。但在针刺中也常常把它列为危险穴位之一,教材里面多强调“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带教过程中,老师格外的让学生要注意该穴,甚至不让学生来操作该穴。但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个别大家别具一格,独出心裁,深刺3寸许,远远过了传统针刺的禁忌。比如山西曾有李定明教授以深刺风府、哑门治疗脑血管而名噪一时。后来调查发现,除了李定明外还有其它的针灸大家也深刺风府穴,效果很好,打破了传统针刺“浅刺”原则,并总结深刺的秘诀如下:1、摆放体位:凡深刺风府,病人必须正坐,前面凭几,使有依靠,又须头正颈直,如立正姿式,使穴位暴露,显出凹陷。如病人狂躁,可以请助手帮忙固定,术者站在其后,正直针刺。2、针具选择:粗细以0.30--0.35mm(28--30号)为宜,长短以65mm(2.5--3寸)左右为宜,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弯曲之针,虽经修复亦不用。3、进针手法:分三步,对准穴位,双手同时轻巧用力将针尖刺入皮下 2-3mm(1-2分)进;如有阻力,可以徐徐提插,找空隙前进,此时比较安全,可以放心;约进入25mm(1寸)以后,将右手放松,观察针柄方向,这是第一步。至此,如针柄和原定方向一致,可以再向前用极小角度捻转刺入,约50mm(2寸)左右,再松开右手看针柄方向,同时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此为第二步。稍停,情况正常再向前推进,但不加捻转,约至60mm(2、5寸)左右时稍停,这是第三步。此时已临近危险区,要注意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医者要针不离手,手不离针,疑神静气,手如握虎,慎重行事。4、反复行抽刺术二三度,进针如上后,如果情况正常,可以缓慢向上抽出、5mm(2-3分),再向下轻轻进针、5mm(2-3分),再如此反复2-3次,以加强刺激量,此即所谓“抽刺术”。千万不能乱捣乱捻,防止损伤脊髓和刺破血管,形成深部出血。这时医者要聚精会神,闭住呼吸,依旧针不离手,手不离针,细细体会针下感觉,并用部分眼光密切注意病人反应。若病人尖叫或抖动,或诉针感沉重,就立即向外轻缓地抽出5-10mm(2-5分),停留在安全区内,稳定一会。如有必要,再轻轻抽刺一二下即可。虽无以上情况出现,也不宜多刺。5、出针的手法分三步:由深部徐徐抽至50mm(2寸)以下稍停,是为第一步;再抽至25mm(1寸)以下,稍停,是为第二步;最后不加捻转,直拔而出,是为第三步。要做到病人不知不觉时已出针,技术才达高超。拔出针后,立即用棉球稍稍揉按压迫穴位,并轻轻转动几下病人头部,以缓和病人紧张的情绪,揉按力量先由浅及深,再由深及浅,然后慢慢松开。最后让病人取坐位或卧位休息20-30分钟。重症每天一次,可以连刺3天,以后间日1次,或隔二三日1次,共计8-10次为一疗程,须休息10-15日,必要时再刺。补充一病案,谢锡亮老医生深刺风府治疗癫痫。他曾在回乡时偶遇一邻居,由于家庭负担及精神创伤导致癫痫3年,20多天发作一次,历经10多分钟后停止。经中西医治疗3年无效。谢老用针刺风府、大椎、身柱,并配太冲、丰隆。同时处以荡痰汤,使畅下十数次。一月之间先后共针治12次,病人从此未再发作。此后该病者大力宣扬谢老治痫证之奇效,10多年来,谢老每回原藉,则必定有痫证患者前来求治,经治无一不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总结了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简单易行的补泻手法12种,兹分述于下。1进针候气法的疗效。针刺有无得气,是决定补泻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灵枢·出了一定要得气,才能生效。《针灸大成》说:“用针之法,候气为先”。《标幽赋》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而不治”。由此可见,“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必要前提。笔者在临床上也观察到,得气快的病人,疗效比较好;得气慢或不得气的,往往收效慢或效不著。因此,在临床上如遇有针刺不得气的病人,可采取如下的措施来促使得气。一、留针候气法《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获。”说明留针待气,要全神贯注观察针下感觉,慎守勿失。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大约留针10~20分钟左右,有时不必动针,经气可自来。二、循摄法《金针赋》说:“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这种循摄催气的方法,笔者在临床应用较多。三、捻转捣动法陈会在《神应经》中指出:“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这种方法是摇针、提插、捻转相结合的催气法。笔者也经常采用,以达到针下气至的目的,然后即须抓紧时机施行补泻手法,《素问·宝命全形论》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标幽赋》指出:“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这样才能达到针刺补泻的目的,而取得较满意的疗效。2控制针感方向法在远处取穴进行针剌补泻手法时,如能使针感到达病所,疗效一般较好。《针灸大成》中记载:“转针向上气自上,转针向下气自下”。《针灸节要》中说:“内捻转使气下行至病所,欲外捻针使气上行,直过所针一二寸”。这些方法不一定都能达到目的。笔者在临床上多采用按压法,如《金针赋》所载:“按之在前,按之在后,欲气下行,按之在前”。笔者曾治牙痛患者,取合谷穴,用左手拇指按压合谷的下方,同时右手持针,针尖斜向病所,施术后针感沿经上行到达病所,而牙痛即止。或用接气通经法亦可,如治坐骨神经痛,针环跳穴若针感向下不能过膝时,可在该经阳陵泉再下一针,针感即可到达足趾部。这种方法在临床上较易取效。3捻转飞旋法《医学入门》说:“以大指次(食)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临床操作时以捻转补泻为主,泻法一般连续用较大的幅度捻转数下,然后放手,拇、食二指张开,如飞鸟展翅之状,捻时食、中指内收,针体内转,放时食、中指外伸,针体向外转,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可使针感增强。反之,捻转角度小之飞旋手法为补法。曾治一胁痛患者,剧痛半月未愈,遂取阳陵泉行捻转飞旋泻法,针到病除,取得立竿见影之效。4提插捻捣法这种方法是在进针得气后,针在天与地部之间,进行间歇性的捻捣,或持续性较长时间的捻捣。间歇性一般每隔几分钟捻捣1次,每次根据不同病情捻捣数秒至数分钟,可反复数次。多用于泻法,适用于一切痛证,能发挥镇痛、镇静和消炎等作用。5进退震颤法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作较快速的小幅度进退震颤动作,使针身发生轻微颤动,多用于补法,可使血管及肌肉收缩。笔者多用于小儿麻痹症及颜面神经麻痹属虚者,均取得较满意疗效。6三才补泻法三才补泻法是分天、人、地三部进针、出针的方法。《金针赋》说:“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至肉内,凡泻者,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即须退针。”这说明补法时,进针要由天而人,由人而地,分部而进,是徐进之意;泻法进针由天部直插至地部,是疾进的方法。笔者在具体操作时,补法是将针刺入天部,得气后,将针向同一方向捻转(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数次,再将针紧按至人部和地部。与天部同样捻针法,操作完毕即将针慢提到天部,稍停即可出针并闭其孔。如病情需要,可反复几次,这叫“三进一退,紧按慢提”,适用于寒证。泻法是将针缓慢地刺入地部,得气后,将针向同一方向捻转(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数次,然后将针紧提至人部和天部,稍停即将针拔岀。如病情需要,可反复进针数次,这叫做“三退一进,紧提慢按”,适用于热证。笔者曾治一阳痿患者,针关元穴用三进一退补法,病人感觉有热感直达龟头,疗效特别显著,连针7次而愈。7一针三刺法先将针对准穴位刺入得气后,捻转几秒钟,将针提至皮下,向左边斜刺一定深度,捻转得气后,再将针提到皮下,向右边斜刺,如法捻转,然后将针恢复到原来针刺方向及深度,留针10~20分钟即可出针。例如,笔者治疗肩关节炎及三角肌痛,常取肩髃穴得气后,将针提到皮下向右斜刺,如行龙虎交战术,有调和营卫、疏通经气、止痛作用。又如治不语症,常取上廉泉穴,将针向舌根方向斜刺1~1.5寸,可使舌根部及喉部发胀,有疏通经气的作用。8捻转透针法《玉龙歌》说:“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又说:“口眼喝㖞斜最可嗟,地仓妙穴透颊车”。元时针灸名医窦默常用透穴刺法,对后世临床应用有很大的影响。近代透穴针法有横刺透,如地仓透颊车,太阳透率谷;斜刺透,如耳门透听会,合谷透劳宫;直刺透,如内关透外关,阳陵泉透阴陵泉等。笔者常用捻转进针透穴法,如由悬颅透率谷治偏头痛,条口透承山治肩凝症,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胆道疾患,都取得显著疗效。9留针刮柄法当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留针后,每隔数分钟刮动针柄1次。具体操作法是:以右手拇指抵压针柄顶端,用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动针柄。这种方法针感不强不弱,病人感觉舒适,适用于体质衰弱、精神过度疲劳或敏感性强和初诊的患者。10弹努针柄法《针灸大成》说:“弹而努力,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退一豆许,先浅而后深,自外推内,补针之法也”。其操作是:以拇、中指轻弹针柄,激发针感,当气至之后,再行由浅入深的插针,是属于补的方法。在留针时亦可每隔3~5分钟轻弹针柄一次。《针灸问对》说:“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之速行”。这也适用于得气迟缓的病人。11平补平泻法杨继洲说:“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是曰补,阴上之是曰泻。但是内外之气调则已”。所谓平补平泻是较轻柔的补泻手法,其目的是使阴阳重新趋于调和。笔者在临床遇有不虚不实或虚实难辨之证,常应用此法。其操作方法简单,即将针刺入穴内,然后来回均匀地捻针,或采用其他各种基本手法,借以激发经气,留针至病人有一定的感觉后,即可将针拔出。12拔针按摩法拔针用轻捻出针法,在将针拔出体外后,在扎针处周围加用按摩手法,此法有帮助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及滑利关节等作用。实践证明,针后再加按摩,确实可以增强疗效、缩短病程、清除针刺后遗感。中医针刺:神奇的“三针”三针有两层含义。刚开始是治疗一个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经过三次治愈。患者问这是什么疗法,灵机一动就回答是鼻三针。后面通过研究文献、总结临床,得出用三个穴位治疗一种疾病的方法。中医神奇“三针”绝技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智三针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舌三针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颞三针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定神针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下降。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晕痛针为四神针+印堂、太阳。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针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刺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面肌针1、眼睑痉挛:四白、下眼睑阿是穴。2、口肌痉摩:地仓、禾髎、迎香。针法:四白直刺或斜刺0.5—0.8寸;下眼睑阿是穴向鼻沿皮下平刺0.5寸;地仓、向颊车平刺0.5—0.8寸;禾髎向下关平刺0.8寸,进针后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稍密。强度大至眼肌或口肌痉挛抽紧为度,但要病者只有肌肉抽紧而不痛为度,留针30-40分钟。凡用电针必需电后5-10分钟调大一些,因通电后不再调大,此时病者已经适应而无效了。叉三针为太阳、下关、阿是穴。针法:各穴均直刺0.5—0.8寸深。可加电针连续波,留针30—40分钟。面瘫针1、额睑瘫:阳白、太阳、四白。2、口面瘫:翳风、迎香、地仓透刺颊车、人中。主治:面神经瘫痪,中风口眼歪斜。针法:翳风耳后凹陷中央向前直刺0.8—1寸。人中向上斜刺0.5寸深。余穴均按各针法针刺,针刺后每5—10分钟,捻针一次,留针30—40分钟。突三针水突、扶突、天突。主治: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囊肿。针法:水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扶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天突:先进刺0.3寸,再将针柄提高向胸骨后斜刺0.3寸。诸突进行后不提插,只有捻针、30眼三针眼Ⅰ在晴明穴上一分。眼Ⅱ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Ⅲ,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主治: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黄斑变性,弱视等内眼疾病。持针,缓慢捻转进针。进针后不作捻转,提插,可用拇指甲轻刮针柄。出针时用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针眼Ⅰ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缓慢垂直进针1—1.2寸。针眼Ⅱ轻推眼球向上方固定,紧靠眼眶下缘缓慢直针1—1.2寸。针尖可向上斜进。针眼Ⅲ,轻推眼球向下固定,紧靠眼眶上缘缓慢直刺1—1.2寸。针尖可先向上微斜进,再向后斜进。鼻三针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攒竹。主治: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窦炎、鼻衄、嗅觉障碍。针法:迎香,针尖向鼻翼平刺5—8分,鼻通针尖向下平刺5分深,攒行、印堂、向下平刺3—5分。耳三针听宫听会完骨。主治:耳聋耳鸣。针法:听宫、听会张口取穴、直刺1—1.5寸深。完骨穴向前上方直刺1—1.5寸深,耳三针针后均不提插,可用拇指刮针柄法或轻捻转法。手三针合谷、曲池、外关。主治:上肢瘫痪、麻痹、疼痛、感觉障碍。针法:合谷、外关均直针0.8—1.2寸深。曲池直针1—1.2寸深。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主治: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下肢瘫痪、疼痛。针法:足三里三阴交直针1—1.5寸,太冲直针5—8分深。手智针内关神门劳宫。主治:弱智儿童多动症,动多静少、癫痫、失眠。针法:三穴均直针0.5—0.8分深。足智针涌泉穴为第一针,趾蹠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联线中点为第二针(泉中),平第二针向内旁开一指为第三针(泉中内)。主治:弱智儿童的自闭症,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