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社会工作的三个争论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启示_第1页
北美社会工作的三个争论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启示_第2页
北美社会工作的三个争论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启示_第3页
北美社会工作的三个争论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启示_第4页
北美社会工作的三个争论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美社会工作的三个争论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引言本文展现北美[1]社会工作学术领域内的三个重要争论,以揭示社会工作专业在北美,特别是美国,从来都是在多元化地发展的。它的发展充满了争论。这三个争论的基本内容,或可为正在建立和争取确立一个统一专业身份而奋斗的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提供有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参考视角。二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回溯从费勒克斯纳(Flexner,1915)出人意表地宣称社会工作并未成为一个专业的那一刻开始,北美社会工作学者和从业人员便产生了一个共同愿望,即希望通过集体的努力去缔造一个具有完备资格的社会工作专业。在整个20世纪,北美社工,特别是美国的社工,不断努力地发展一个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一套综合的解决问题的技术,设置专业性的高等训练院校,成立专业资历认证团体。这些都被格林伍德(Greenwood,1957)列为一个专业所应具有的特征。基于这些特征,他认定美国社会工作已成为一个专业。不过,虽然北美社工确实具有这些特征,但是北美社工群体内部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就以格林伍德认为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而言。首先,格林伍德提出在社会工作专业内部有一个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网络。按照格林伍德的观点,“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所需要的社会角色间的互动产生了本专业独特的社会结构,也就是专业文化”(1957:52)。格林伍德把它进一步定义为“价值观、规范、符号和职业概念”。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在回顾了25年的文献之后,派克(Pike,1996)提出社会工作至少存在五种主要的价值观:①个体固有的尊严和价值;②社会对个体福利的责任;③个体与社会在权利与责任之间的相互作用;④案主自决;⑤个体变革的潜力。但是若仔细看,这些价值之间也有矛盾的地方。例如,社工普遍接受案主自决这一价值观,但在实际工作上能否真的让案主自决便是其中一个争论(Reamer,1995)。规范是对角色的定义,它在不同社会情境下引导专业人员的行为。默顿(Merton,1982)提出所有专业都存在着一种利他主义的規范,在制度化下,这规范规定了专业人员及其案主的不同角色,并赋予这两种群体特定的行为模式。威伦斯基和莱博克斯提出,至少有两套规范来指导专业人员。第一套是关于专业人员和案主的关系,它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客观、情感中立、公平和服务的理想标准。[2]第二套是同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对此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规范:团体内部的竞争和面对外部团体时的团结。这正是第二套规范在社工的不曾间断的争论中显现出来的。社工内部的争论不仅是为了生存,甚至可被看成是一种专业的内省,但是对于外界他们却常表现为一个团结的联盟。符号对于任何文化都至关重要,它为成员解释世界和组织生活提供意义。一个专业文化的符号本质也体现了这个专业和其他专业的不同。一个专业的符号是其“满载意义的条目”(Meaning-ladenItem),它包括:专业的标志、徽章和独特服饰;专业的历史、传说和暗语;专业的英雄和恶棍;以及专业人员、案主和外行人的习惯(Greenwood,1957)。无可否认,北美社工有统一的历史和传说,特别是围绕着玛丽·芮奇蒙德(MaryRichmond)和珍·亚当斯(JaneAddams)两个专业杰出学者。但是,她们却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日后北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埋下争论的导火线。同时,由于工作场所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北美社会工作的物质性符号并没有统一。例如,一些社工可能在一个正规的面谈室里身着专业服装与案主进行访谈;而另外一些社工则穿着牛仔服漫步在市区内破落地带和弱势社群进行交谈。语言是一种重要的符号,也是成员间相互联系的文化媒介。社会工作语言的本质也具有二重性,它既可以作为社会控制机制,也可以作为社会良知的范例(Margolin,1997)。所有经过培训的社工都至少懂得六种不同类型的语言:案主的非专业性语言、理论家的抽象语言、研究者的经验性语言、信息科学家的精确性语言、专业救助人员的术语和传递价值观的可取性语言。其中大部分语言和社会工作知识一样是通过社会工作的培训传播的,在培训中,社会工作学生以及将来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学习能为他们互相交流充当媒介的同一套语言,以便他们参与这个专业工作并在某种程度上以同一标准进行对话。但是,社工间也常存在着不同的工具性用语,特别是与个别案主沟通的非专业性语言。最后,一种专业并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也是其专业人员自身的人生目标。换句话说,成为一个专业人员意味着一种生命的旅程。因此,格林伍德(1957)认为专业文化的中心概念之一是职业概念,它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一种全身心投入“美好事业”的人生。这种职业的特征对一个专业来说是决定性的,例如社会工作的成员主要是女性。为了在以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各种治疗专业之中,确立其为一种成功的专业,社会工作力图通过向临床实践方向靠拢来展现其专业技能(Epstein,1999)。然而,这种倾向也经常受到为社会工作专业提供道德基础的社会良知的影响,也经常受到提倡社会改革的社工学者的质疑。总而言之,我们强调虽然社会工作专业看上去是一个统一的团体,但是多样性也深深地根植于它的实践方法、知识基础和理论及价值取向、工作场景、案主和介入侧重点上。而这种多样性很大程度上是扎根于历来就以二元模式为框架的社会工作使命中。正因为这种二重性,北美社会工作专业经常陷入有关其目标、认识论和更为重要的有关其专业地位的争论之中。三使命的二元性及三个争论作为一种专业,社会工作需要拥有一种能将它和其他专业和职业区别开来的使命。在美国,整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中,人们一直努力确定这个专业的共同基础(Bartlett,1970;Wakefield,1996a,1996b)。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工作专业似乎普遍接受“人在情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的观点作为专业使命的主要概念性侧重点,尤其是随着巴勒特(Bartlett)总结了各种争论而写成的《社会工作的共同基础》一书的出版。“人在情境中”的观点被确立为美国社会工作实践中基础,从而成为以生态系统学理论为典范的广泛流行的工作方法,并进一步增强为社会工作主流理论模式。甚至有人认为:“从一开始,(在美国)社会工作的使命就是改善人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然而,生态系统的观点也被批评为只是一个空洞的框架(Wakefield,1996a,1996b),它不仅没有构建出专业的共同基础,反而成为美国社会工作学者们关于专业性争论的战场。除此之外,波普勒(Popple,1992)也提出了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存在(ontological)矛盾”。作为以人文主义(Humanism)为价值本位的专业,社会工作把某些价值,如公义,定义为专业存在的主观性需要,以区别社会工作存在的外在因素。他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社会工作专业的存在必定要满足社会所指定的任务(socialassignment),即对弱势社群的控制。虽然很多人把控制看成是负面的功能,但也有学者认为是维系人类群体不可少的(Wakefield,1998)。然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人文主义性质必然与波普勒(1992)定义为社会工作的客观性需要即社会控制功能相冲突。在他的分析中,这两种需要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二重性。波普勒总结说:“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反映的是主观需要:至少是选择社会工作的许多人拥有的实践社会良知的愿望。这种职业反映了解决一个主要社会问题领域的社会需求,这里的社会问题领域主要指对社会依赖者(dependency)的管理。”(Popple,1992:152)社会工作专业内部争论的原动力,其实是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所引发的专业内部反思其存在价值,因而,为了生存,社会工作必须随着这种动态变化,而在其二元性侧重点之间做出调整。这两个矛盾,在这个只有100年历史的北美社会工作专业间引发出无数范围广泛及议题颇多样的大小争论。这里我们主要提出三个对社会工作专业性质有关的重要争论。(一)争论一:改变个人还是改变社会这个争论是有关改变的侧重点的。社会工作专业内部经常争论着社工应该改变个人还是环境/社会。尽管社工们一直是以个体福祉为介入目标(Roberts,1990;Wakefield,1996b),但是有关社会工作介入的侧重点的选择却是有多样选择的(Gibelman,1999)。在北美社工之间的争论总是围绕着两个侧重点展开:一方认为社会工作的侧重点应该是帮助人们做出相应改变去适应环境;而另一方则坚持另一种方式,即改变社会环境以减少导致人们不幸的结构性原因。这种“改变个体还是改变社会”的争论可以追溯到美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最早的传统,即玛丽·芮奇蒙德和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运动以及珍·亚当斯和福群中心运动(SettlementHouseMovement)(Hayes,1998;Specht&Courtney,1994)。前者更多关注于按照个体适应环境的要求来改变个体,他们代表了提倡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最早期的力量。后者强调为了成员的福祉而对社区进行改革,他们代表了“质疑社工专业化的”(Popple,1995:2283)的力量。这两种早期力量都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传统,并且延续了有关社会工作使命的侧重点的争论(例如Abramovitz与Bardill之间的争论,1993)。这个争论又因近来美国社会工作进一步向心理健康专业的转向而变得更为激烈。向精神病学疗法及之后的心理辅导疗法的倾斜,给那些认为社会工作的使命的侧重点在于个体治疗的社工重要的支持。正如施佩希特(Specht)和蔻尼(Courtney)所认为的,社会工作向精神病学疗法的转向是“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在本世纪重大的智性选择”(1994:21)。当代社会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学观念的普及也加强了强调个体治疗的临床社会工作的发展(Epstein,1994;Specht&Courtney,1994)。然而,很多社会工作学者也不断警告,个体治疗方法是和社会控制功能联系在一起的(例如,Epstein,1999;Margolin,1997;Popple,1985),换言之,以心理治疗为本的临床社会工作可能更不自觉地脱离社会工作专业社会改革的传统。有些人还甚至提醒社会工作专业不要抛弃其社会改变的使命(如Specht&Courtney,1994;Wenocur&Reisch,1989)。事实上,那些把社会改变作为社会工作根本的社工们,更从来没有停止过倡导社会工作应回到其改革的历史使命,重新结合贫困及边缘化群体进行制度化及结构性的社会改革(例如Abramovitz,1998;和其他结构性社会工作的拥护者,如Mullaly,1993;Popple&Leighninger,1998;Walz&Groze,1991)。临床社工和结构性社工之间的争论无可避免地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带来一定的阻碍。(二)争论二:认识论:科学性还是诠释性专业化的争论牵涉到专业知识的创造。要提升社工专业在社会的等级地位,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就是作为一个职业,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正像格林伍德(1957)指出的那样,任何一个职业要想获得专业化地位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具有通过科学研究而产生的系统化知识体系。这种要求,加剧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争论。波普勒(1995)在将慈善会社组织运动命名为“科学的慈善”时,他已指出作为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最早力量之一,这运动已经认识到科学性的重要。为取得专业地位,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必须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借取及吸纳知识,从而建立自己的科学基础。玛丽·芮奇蒙德是第一个引进科学模式的人。她根据弗莱克斯纳把社会工作和医学专业进行的比较,以医学研究的范例,写成她的著作《社会诊断》(SocialDiagnosis)。这不单单是早期社工教育的第一本教科书,也奠定了社会工作专业追求以后实证论为本的科学化基础。近来,后实证论科学社会工作模式的支持者们又对以证据为基础(evidence-based)的实践做了扩展性讨论。然而,即使在这些支持者中间,对于以证据为基础的实践的定义,和其与后实证论科学化之间的关系,仍没有最终的定义(Gambrill,2003)。与此同时,北美社会工作专业中存在着一个诠释性传统。对这一传统的宣扬,已激起了对科学化社会工作认知性质的怀疑。在社会工作领域里,这一诠释性范式[3]也曾兴盛过。这一派人士声称,社会工作历来“相对来说并不关心适当的方法或理论的问题”。理论被看作是客观化的模型,欠缺对其适用的个体、所需要的人道主义的视角。研究也表明,一般社工在实践中不是基于研究和理论的应用。相反,实务累积的智慧(practicewisdom)在实践上更具指导性作用。诠释性范式的支持者声称:第一,由于人们并不是价值无涉或理论无涉的,所以客观性是无法达到的;第二,诠释是两个主体间的认知方式;第三,社会工作的两个关键要素,即理解和意义,是与当地和当时情景相联系的;第四,作为以公义为本的专业,社工应让案主参与知识产生过程;第五,研究者和从业人员的界限是模糊的,故此客观验证的研究分析也难以确保其客观中立性。一般来说,社会工作诠释性的传统驱使很多着重人文精神的社会工作学者对后实证主义科学性论述产生怀疑和提出强烈质疑。(三)争论三:专业化与非专业化在新千禧年的前夕,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对于其学科定位、使命与功能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探究(Gibelman,1999;Glaser,2001;O’Neill,1999;Witkin,1999)。这些探究并不是巧合。在弗莱克斯纳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否定之后,尽管经过几代社会工作从业员和教育者的努力,北美社会工作还是没能证明自己的专业地位。相反,北美社工界一直未能摆脱其半专业化的坏名声(Etzioni,1969)。社会上仍有成千上万的没有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他们很多自称或被称为社工。为此,北美很多州(省)的社会工作专业团体,正致力于以立法的途径去保护社会工作专业的称号,其理由是要保护案主使之免受因没有受过培训的但声称是社工的个人所提供的非专业性的低质服务所带来的伤害。然而,这一立法努力不断受到很多社会工作学者的质疑。这些学者指出,社会工作在北美社会的存在,正如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存在一样,是与其社会根基紧密相联的,而这一根基不可避免的是工具性和政治性的(Hartman,1993)。韦诺克尔和瑞奇(Wenocur&Reisch,1989)把社会工作的存在看作是出于为“不该受穷的人”提供服务的社会意愿。如上文所述,波普勒将社会工作的主要社会任务总结为“对社会依赖者控制”。社会工作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依赖国家意志,政府经常利用专业技能来服务其统治目的。社会工作作为在仁慈的表面下的应用社会科学(Margolin,1997)和利他主义的结合体(Epistein,1999),很容易被看成是有效的社会控制工具。专业化可能仅仅会强化这一社会控制功能。特別是在北美,大多数经过培训的社工是在政府开办或资助的机构中供职,而大多数没有受过培训的社工却在以社会改革为本的非营利和非政府组织中工作。换句话说,大部分经过培训的社工都被国家政策限定在一定的组织内,并发挥受制于政府的补救性社会功能。为社会工作称号立法将会排除一群可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但为社区提供了很宝贵的服务(特别是在专业社会工作失去其历史阵地的领域,如社会激进主义和变迁方面)的从业员,从而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包容性减少,使社工变成追求和保护小圈子利益的精英群体。最近,卡尔格和埃尔南德斯(Karger&Hernandez,2004)再次提醒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其专业化追求使这一专业在公共对话、激进主义以及学术领域失去了它的社会作用。换句话说,美国社会工作在社会变迁中失去了自己的社会良知和改革的根基。四对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学者在创造和加强本土经验的同时,还通过转译和修订国外资料来积极地创造和传递崭新的社会工作知识。希望借此能为中国建构一个现代化和能与西方接轨的社会工作专业。然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在中国还未成熟,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其专业以及职业地位的应有的社会认同。特别是这种认同会牵涉到要区分两个可能在职能上模糊不清而又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既合作又竞争的利益群体,即新引进大学教育的社会工作学者及经过他们培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本土大量存在的以实践为基础的民政工作者。在资源短缺、分工不清及社会认可还未建立的情况下,北美社会工作专业内部的争论,对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可能会有一些启示。(1)正如卡尔格和埃尔南德斯(2004)指出的那样,美国社会工作自早期以来就是具有包容性的,它是被排除于其他学科外,力图改进社会的知识分子的一个庇护所。他/她们不单丰富了社工的知识、理论和经验基础,特别是在社区组织和政策分析研究方面,也延续了社工社会改革的传统。因此,在努力实现专业化的同时,中国兴起了社会工作专业,可能要保持一种高度的包容性。如果这样的话,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就需要考虑扩展其包含的范围,从而吸纳有利社工专业发展的相关人才,并创造能够为具有相似价值观念和社会功能的、现存的或是新出现的、各种以人为本服务(humanservice)的从业人员提供最大的包容空间。所有这些利益相关团体行业——现存的和刚刚出现的,政府体制内或体制外的,以及经过培训和没有经过培训的——之间的对话,可能会为这一新专业提供更巩固的和更具可能性的发展基础。(2)有关认识论方面的争论表明,有很多种建构社会工作知识的方法。即使在北美社会工作专业中,后实证科学化也不是统一的标准。这一争论也表明了认知方式的多样性。如诠释论者的倡议,实践智慧和经验是社工知识很重要的来源。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可能需要有系统地整理中国现有的实践方式,并进一步把这些经验概念化成有条理的理论和操作方式。有人说,自从社会工作在20世纪早期被引进来后,它在中国就没有停止过,并且一直以一种中国特有的方式被实践着(例如刘继同,2003;王青山,2004)。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始于与本国经验与外来知识的结合。相对于外来有系统及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虽然本土的经验可能会被认为是原始的、业余的,并且就中国既有的实务而言,也可说是官僚主义的,但是从本土化而言,这些经验却是实在的植根于本土的材料。换句话说,中国社会工作可能需要整合本土实务性和经过从外转化而来的理论性的两个知识体系,从而建立一套既合国情又可和国际接轨的社工专业价值、知识及实务体系。对现有本土经验的整理和概念化,极其需要社工教育人员和现有非专业从业人员的忠诚合作。如通过有系统的田野和参与性研究、有创意地运用学生实习去结合经验与理论。(3)改变个人还是改变社会的争论无疑是植根于美国社会工作的历史,继承了慈善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