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认知干预后手机成瘾状况讨论与分析,心理学硕士论文_第1页
内观认知干预后手机成瘾状况讨论与分析,心理学硕士论文_第2页
内观认知干预后手机成瘾状况讨论与分析,心理学硕士论文_第3页
内观认知干预后手机成瘾状况讨论与分析,心理学硕士论文_第4页
内观认知干预后手机成瘾状况讨论与分析,心理学硕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观认知干预后手机成瘾状况讨论与分析,心理学硕士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第4部分】【第5部分】内观认知干涉后手机成瘾状况讨论与分析【第6部分】【第7部分】4讨论与分析4.1内观认知干涉后手机成瘾倾向降低在本研究中,经配对样本t检验,由表2可知,经过三周的内观认知疗法干涉后,实验组的MPATS总分及突显行为和社交抚恤安慰分量表的得分较干涉前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观察前后MPATS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均无明显差异,能够以为经干涉后,被试的手机成瘾倾向,十分是在突显行为和社交抚恤安慰这两个维度上得到了改善。又表3可见,经两组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涉前后MPATS的总分差值以及突显行为、社交抚恤安慰、心境改变这三个因子分差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能够以为这种改善是由内观认知疗法干涉引起的。由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可知,手机成瘾倾向与抑郁成正相关;与情绪性、领悟社会支持成负相关。本研究表示清楚,内观认知疗法的打碎我执,恢复纯朴,改变自我中心的认知形式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意义,能够改善被试的手机成瘾倾向。在改善突显行为和社交抚恤安慰这两个维度上更为显着。笔者以为,内观认知疗法对手机成瘾倾向的良好干涉效果与其相关的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详细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将在下文逐一讨论。4.2内观认知干涉后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消极情绪状态,我们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调查显示16%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刘贤臣,1997〕,14%的大学生出现过抑郁异常感觉和状态〔胡捷,2006〕。在本研究中,以SAS标准分50分、SDS标准分53分为分界值,在干涉之前,21%的被试有轻度的焦虑异常感觉和状态,21%的被试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异常感觉和状态。可见在高校群体中,焦虑和抑郁也特别常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结果提示手机成瘾倾向与抑郁均呈正相关。在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中,抑郁因子进入了手机成瘾倾向的回归方程,讲明抑郁是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多项研究发现有抑郁异常感觉和状态的人群更易遭到手机使用的影响并发展为手机成瘾。抑郁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方人格障碍,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等。〔1〕抑郁经常出如今高神经质的人格表现中。高神经质的个体具有情绪不稳定、逃避现实等特点,他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可能更愿意通过短信、等间接的方式与别人沟通以避免发生面对面的冲突。同时由于易情绪化,在出现无法使用手机的情况时,高神经质的个体相对不能很好的控制自个的情绪,使影响扩大,这种负面的体验可能会造成个体愈加离不开手机。〔2〕抑郁可能与大学生受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以及对这些事件的应对方式有密切的关系〔Michael,1999〕。对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大学生来讲,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的不良生活事件不但产生了焦虑、抑郁等情绪,也导致了种种不得不面对的压力,他们需要一个出口去释放这些累积的负面情绪和压力,手机的便捷性及其所提供的游戏、拍照及上网等娱乐功能恰好能够为其提供一个虚拟的环境来调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种种问题,这亦增加了手机成瘾倾向的可能性。在本研究中,内观者根据内观认知疗法的三个主题,对自个亲近的人进行回忆,对自个进行系统性的回首反省,重温人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亲情、朋友情谊、爱情,体验到了应有的被爱感,与亲人朋友之间的连带感〔毛富强,2018〕,这种积极的感受使个体愿意去和别人进行直接的沟通与沟通,减少了手机使用;内观认知疗法让内观者对自个存在的负性自动式思维进行发觉和感悟,使其对自我中心主义的非理性认知形式进行修正,学会做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更多的去关注别人和外界环境,减少对本身的关注,并且能够愈加理性客观的看待处理自个所面对的各种压力与窘境,思维方式和内容愈加合适环境,间接减少了手机成瘾倾向。4.3内观认知干涉后人际素质水平提高人际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的一个主要成分或亚成分,指个体借助人际交往或沟通、与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所需要的个性心理品质或人格特质〔白学军,2020〕。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善交际、人际关系不融洽的人群往往对手机的依靠性更强。他们平常在日常生活中,将大量时间花在手机游戏、聊天、发送短信,太多地通过手机来建立和维持自个的人际圈,使得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变少,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手机的网络功能,各种社交软件的成熟,能够使其进入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中去,也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现实生活脱离,进而不适应、不擅长在现实生活中与别人交往,与别人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对手机的依靠性也就越来越大,构成一种恶性循环,逐步发展成为手机成瘾。在本研究中,固然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素质成负相关,但结果并不显着,原因可能是本量表着重测查的是与人际交往有关的人格特质,而与手机成瘾相关的可能更多是具体表现出在人际交往的行为及经过中的心理变化上。有调查显示,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问题也即共情性低,是人际交往的最大障碍之一。在内观认知疗法中一个主要的议题就是让内观者改变以往在日常生活中从自我立场出发去看待和讨论问题的态度,改为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去解决沟通中出现的障碍。在交往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会出现沟通障碍,若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求沟通的一方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观察沟通中的每一个问题,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自个所要表示出的观念与态度〔李红等,2018〕,当个体的共情性素质得到提升时,与对方的思想沟通愈加深切进入,社会卷入程度加深,不再仅知足通过手机与别人交往,更倾向与面对面的沟通,这能够有效的改善对手机的依靠。除此之外,在内观认知干涉中,内观者对自个的内心去进行详细的,有目的的反思,进而更清楚明晰地了解自个心理变化的特征和状态,十分是回首和观察自个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的问题,比拟自个给别人添的费事和别人对自个的付出,考虑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以纠正自个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态度,提高人际健康素质〔郭丽华等,1996〕。经内观认知疗法干涉后,研究对象的人际素质水平有所提高。在本研究中,内观认知疗法对亲仁性和利他性无明显效果,原因可能是这两个维度更多的是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以及公德心,而内观认知疗法初步牵涉的更多是与亲近的人的社会交往和亲密关系,其对亲仁性和利他性维度的影响也许需要更长一段时间的调整,所以仅通过短短三周的内观认知疗法干涉,效果并不能立即显现。4.4内观认知干涉后情绪性水平提高情绪性是指情绪活动中具体表现出出来的人格特质,是个体所特有的一系列情绪形式,它是人格的组成要素,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洪炜等,2020〕。本研究结果提示手机成瘾倾向与情绪性水平成负相关,很多研究表示清楚,具有积极情感特质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愉快、幸福感和对生活满意这样的情绪,且更多介入和享受社交活动,而消极情感特质,如焦虑、抑郁等气质的人则更容易体验到紧张、愤怒、等负性情绪和压力〔洪炜等,2020〕;低情绪表示出性者比高情绪表示出性者体验到更多的焦虑和内疚,更少的快乐,他们相对更容易有抑郁倾向〔Katz,Campbell,1994〕。而这些紧张、愤怒、焦虑、抑郁、压力和抗拒社交活动都与手机成瘾倾向密切相关。同时,具有高神经质人格障碍的个体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罢了有研究证明,神经质能够预测手机成瘾的相应维度〔葛缨等,2020〕,因而,结合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以为情绪不稳定、愉悦性低的个体更依靠手机。在本研究中,内观认知干涉使被试的情绪愉悦性得到了改善。认知心理学以为,人们在碰到某些外部事件时会引起焦虑、恐惧、抑郁、愤怒等负性情绪,在外部事件与个体对事件的不良情绪反响之间存在着一些个体化的观点、信念和想法,这些想法被称为自动式思维,而自动式思维是决定人们对外部事件能否产生不良情绪的关键因素。在内观认知干涉的经过中,通过内观者自个的回忆与考虑,逐步地去辨别自动式思维、非理性认知,并对其客观性和真实性去进行检验,一旦这种非理性认知得到修正,内观者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外部事件时产生的负性情绪就会减少,其情绪活动的愉悦性也就会提高,个体不需要借助手机去排解内心的负面情绪,手机成瘾倾向随之减轻。4.5内观认知干涉后人际包容的程度升高人际包容是人际关系中对自个和别人的行为、态度、情绪情感、思想方式、方式方法等心理活动接受、认可的一种态度体验和表现〔Fey,1955〕。包容别人与被别人包容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决定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好坏。人格特质是影响人际包容的要素之一,宜人性得分低的个体对别人多抱有敌意、为人多疑,这种类型的个体往往难以包容别人,被别人包容的主观感受也较差,因而难以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关系,更容易感到孤单〔陈小异,2002〕。当下智能手机大都具有多种功能,而且操作简单,方便携带,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大学生排遣孤单的首选途径〔王相英,2020〕,同时由于手机社交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体对别人的敌意和疑心,令其觉得相对安全,因而低宜人性的个体更愿意选择手机交往,愈加依靠手机。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同一性构成、建立的关键时期,本文的研究结果及以往的研究都讲明自我意识不成熟的人不容易包容别人,同时在主观感受及客观事实层面也都难以被别人所包容,而包容别人高的人也易被别人包容,自个也感到容易被别人所包容,到达自我与社会和谐融合〔Fey,1955〕。通过内观认知疗法的干涉,内观者发觉到自个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过多,却一直没有意识到,不但没有知恩图报,反而给别人带来过多的费事,自个的任性、自私、缺乏体贴是这些罪恶的根本源头。内观者在内观中对于自个丑陋的一面有正确客观的认识之后,才能心平气和的接纳自个及别人〔张莹波等,2018〕;除此之外内观者经过回忆内省、自我洞察、自我分析,发现了自个存在的某些非理性认知并对其进行了修正,从非理性认知出发去理解本身可能存在的某些行为问题,进而使自个更容易包容别人。当个体变得容易接纳别人时,也变得易被别人包容,整体的人际包容程度得以提高,自个的孤单感得到降低,人际关系变得稳定且积极,间接地降低了手机成瘾倾向。4.6内观认知干涉后更能领悟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区、社会网络或从亲戚朋友那里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帮助(Cullen,1994),它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络的密切关系和质量。社会支持能够分为物质性支持、情绪性支持、尊重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同伴性支持五种,这五种支持能够归结为两类:一种是客观存在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实际介入,这类社会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外一类是主观体验到的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这类社会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有着密切关系(王雁飞,2004)。有研究以为,主观支持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由于个体固然没有感遭到现实存在的支持,但是感悟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这种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发展〔肖征,2005〕。领悟社会支持就是指华而不实的主观支持,是指个体领悟到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如家庭、朋友和社会各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本研究结果提示手机成瘾倾向与领悟社会支持呈负相关。这与以往相关研究的结果一致。当个体无法从现实生活中领悟到相应的安全感和知足感时,就可能借助手机去寻求其他能够获得知足的途径,扩大自个社会支持的来源;同时社会支持的缺乏,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在碰到问题或困难时转向手机这一虚拟平台,而不去主动寻求现实的支持和帮助,因而当个人感遭到的现实社会支持较低时,就容易出现手机依靠倾向。经内观认知疗法干涉后,内观者对自个的社会支持的领悟能力有显着的提高。在内观认知的经过中,内观者通过回忆父母和朋友对自个的关爱和帮助,重新体验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增加了与别人间的连带感、信任感,使他们更能领悟到来自家庭、朋友的帮助与付出,切实体会到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个体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得到了知足,因而不再固执与借助手机去寻求安全感与知足感,手机成瘾倾向得到降低。同时,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能够通过如调节个人的不良情绪、为其提供建议和咨询等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减轻焦虑情绪,焦虑的降低,也会弱化手机依靠行为〔卓玉郎,2020〕。4.7内观认知干涉后自我概念水平提高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本身的知觉与评价,在心理健康素质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客观的自我评价、自我悦纳和积极的自我形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李韧,刘先华,2005〕,国内外诸多研究亦表示清楚自我概念在预测个体详细成就、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作用〔樊富珉,付吉元,2001〕。本研究中,手机成瘾倾向与自我概念固然成负相关,但并未到达显着水平,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测量的是一般自我概念,它包括积极性、清楚明晰性、悦纳性、调节性四个维度,华而不实牵涉到关于自我各方面的内容。研究以为,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评价自个的群体中更易出现手机成瘾倾向〔韩登亮等,2005〕,相反,自我认同高的人其手机使用频率反而更高层次,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倾向与用外在符号来展示自个以获得自我认同,如用手机款式来展示自个的经济能力,手机游戏的高分数来表现自个的能力,微博、微信的好友与评论来证明能否受欢迎等〔陈彦君,2020〕。在相关分析中,由于这些维度与手机成瘾倾向的相关方向相反,影响可能会互相抵消,所以量表总分与手机成瘾倾向的相关出现不显着的结果。在本研究中,实验组被试的自我概念水平十分是积极性维度有显着性提高。自我概念的积极性,是自我概念的内容层面,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在详细的行为领域对客体自我的个体属性、社会属性等内容评估的积极性,指个体对本身现在状况有积极正向的评价〔方晓义,2020〕。分析内观认知疗法对自我概念的积极性产生作用的原因,可能是首先在内观认知干涉的经过中,内观者以亲近的人为对象进行了内省,通过这种内省,发现过去被自个忽略的对方的付出,体会到被爱感,进而对自个与对方的亲密关系、社会交往等社会属性有愈加正面积极的评价。其次,通过认知疗法,修正了被试可能存在的个人化这一非理性认知,在碰到问题时不再在缺乏相应联络的情况下把外部事件的发生全都归因于自个的过失与无能,能对自个的能力等个体属性有正确积极的认知。4.8内观认知干涉后自尊水平得到提高自尊是人们在成长经过中发展出来的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一种情感性体验,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是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WangY,等,2001〕。自我概念是对自我各个侧面或总体的一种认识,属于自我系统中的认知成分〔田录梅等,2005〕。自尊以自我概念为基础,通过自我评价而构成的,它是自我意识与环境互相作用的产物。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情感体验可预测较高自尊,而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情感体验亦可预测较低自尊。自尊的发展状况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及整个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低自尊能降低自我价值感,导致孤单、抑郁、社交焦虑以及疏离。同样有研究以为低自尊能够预测手机成瘾,但这种关系在本研究中并未得到具体表现出,本研究中自尊固然与手机成瘾倾向成负相关,但没有到达显着水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内观认知干涉之后被试的自尊水平有所提高,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可能有下面几点:首先,内观认知疗法的经过中,内观者以内观三主题为线索,对自个经历的生活事件反复回忆,重新感受亲情、朋友情谊、爱情,使自个体会到更深入的被爱感,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