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与美感_第1页
审美意识与美感_第2页
审美意识与美感_第3页
审美意识与美感_第4页
审美意识与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审美意识与美感第一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审美意识美感美感问题,是近代以来美学研究的重心。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感,相当于审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审美感受。本章主要讲狭义的美感。美的本质研究主要从哲学角度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所以也称为哲学美学;而美感研究主要从心理角度探索人们对美的心理反应奥秘的问题,所以也称为心理学美学。第二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所谓美感,就是由美的事物所激起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表现为情感的激动和愉悦。也叫美感经验、审美经验或审美心理。观看视屏1观看视屏2第三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我们对美感根源和实质的初步认识一)美感是人对美的肯定性情感态度美感属于意识范畴,是人在对美的感受中表现出来的主观心理形式,没有美,就没有美感。不能把美感和美混为一谈。但美感对美的反映是一种情感体验的反映,是人类一种高级的心理现象。

(二)美感的发生始于人能够在客观世界中直观自身的本质力量并感到欣喜的历史时刻人类最初只是从对象看到实用价值,后来才从对象看到自己的活动,当人类发现对象作为自己的活动成果、显示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时,感到欣喜和愉快,认定对象是美的,美感就产生了。这也就是美感发生的历史契机。(三)美感的发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能够从对象发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本身就是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果。而能够感受美的感官,也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自然本性,发展了各种能力,人的各种器官都是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从非人的感官发展为社会的人的感官的,审美感官同样是社会实践的成果。因此,美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美感既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它具有社会性,必然和人们的生活条件、世界观、伦理道德观念、文化修养等密切相关。美感既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必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必然具有历史性。综上所述,所谓美感,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特殊社会意识,是人从对象中发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而欣喜即对人的本质力量愉快肯定的心理活动形式。第四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美感的基本特征一、愉悦性愉悦性是美感最基本的特征。不能引起人们的愉快感受(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的就不能称之为美,而美必然引起人的愉快感受。美感的这一特征首先是由美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和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娱乐性特征所决定的。

第五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但美感的愉悦性不同于快感,快感是由实用功利目的的满足所引起的生理性愉快,美感是由精神希求的满足所引起的心灵性愉快;前者是低级的愉快,后者是高级的愉快。生理快感的过程是先愉快后判断,美感是先判断后愉快;生理快感是在对象被消耗的过程中获得的,美感过程对象没有被消耗;生理快感是短暂的,美感是长久的。审美的愉快与生理的愉快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主要是:美感以生理快感为基础;生理快感可以强化美感。

美感的愉悦性与道德追求的满足所引起的愉快有密切联系,前者的愉悦感往往包含着后者的愉悦感,但两者也有区别,后者直接体现着社会功利性。美感的愉悦性与对科学真理的追求所产生的愉快也有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后者主要体现为理智满足的愉快,前者主要体现为情感满足的愉快。第六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二、非功利性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对象采取一种凝神静观的态度,即无实际功利追求、无欲望、无所为的态度。这就是美感的非功利性特征。

事实证明,当人们带着某种欲望、某种功利眼光去看世界时,美就远离了他们,美感就不可能发生。非功利态度,是美感的特征,也是美感的心理前提条件。康德讲审美的“无目的性”叔本华讲“静观”,布洛讲“审美距离”,核心内容就是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庄子讲体道的心理条件“虚静”,与审美心理的非功利性要求有相通之处。

第七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必须指出,美感的非功利性是就个体心理形式而言的,这并不等于说美感与功利绝对无缘。实际上,在这种无功利形式中,美感潜伏着某种社会功利内容。例如当某物对人造成或可能造成伤害时,就很难引起美感,这表明美感又是与功利密切相关的。概之,美感是一种潜伏着社会功利内容的个体非功利心理形式,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

三、直觉性

美感往往在一刹那间完成,它凭人的感觉活动于刹那间就能直接把握到对象的美而产生愉快,即不用通过概念、逻辑推理、理智思考就能从对象获得美感。这种现象叫做直觉性。唯心主义者把它理解为没有经验准备的直观;唯物主义者认为它是一种有经验准备的、没有意识到的知识。

美感的直觉性特征的理论依据是:美总是表现为具体的形象,审美主体和美发生关系的接通媒介是形式的知识。

但是,我们所说的直觉并不是与理性认识相对立的直觉,而是在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凝结着实践经验的直观能力。所以,感觉也可以直接成为理论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美感是智慧的心灵之花。美感的直觉性特点是:直接性,瞬间性和无意识性、无期待性。

四、情感性

美的事物并不给人们提供实用价值,所以用功利的眼光对美的事物进行理性的盘算并不能发现美,对美的事物采取实践意志行为也只能导致审美的终结;美的事物也不是向人们直接提供某种客观真理,所以用科学的理性思索也往往把握不住美的真谛。美直接向人们提供形象,而美的形象具有娱乐的感染性,能打动人的感情,所以,一方面,美引起的美感反应主要是情感被打动,表现为动情心态;一方面,对美的把握主要通过情感去体验和品味,表现为以情揽物的心理活动形式。所以,美感的愉悦性主要是情感的愉悦,美感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情感,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美感是含情脉脉、热情洋溢的人类心灵之花。

强调美感的情感性,并不否认美感的理性内容,美感也是情与理的统一,但理性在美感中的存在形式如盐之于水,溶解于情感之中,所以我们所说的情感是体现着理性认识的情感,不能把情感理解为非理性的;不过,也不能把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情感等同于理性认识,应看到审美情感也带有非理性的色彩。

第八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三、直觉性美感往往在一刹那间完成,它凭人的感觉活动于刹那间就能直接把握到对象的美而产生愉快,即不用通过概念、逻辑推理、理智思考就能从对象获得美感。这种现象叫做直觉性。唯心主义者把它理解为没有经验准备的直观;唯物主义者认为它是一种有经验准备的、没有意识到的知识。美感的直觉性特征的理论依据是:美总是表现为具体的形象,审美主体和美发生关系的接通媒介是形式的知识。但是,我们所说的直觉并不是与理性认识相对立的直觉,而是在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凝结着实践经验的直观能力。所以,感觉也可以直接成为理论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美感是智慧的心灵之花。美感的直觉性特点是:直接性,瞬间性和无意识性、无期待性。第九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四、情感性美的事物并不给人们提供实用价值,所以用功利的眼光对美的事物进行理性的盘算并不能发现美,对美的事物采取实践意志行为也只能导致审美的终结;美的事物也不是向人们直接提供某种客观真理,所以用科学的理性思索也往往把握不住美的真谛。美直接向人们提供形象,而美的形象具有娱乐的感染性,能打动人的感情,所以,一方面,美引起的美感反应主要是情感被打动,表现为动情心态;一方面,对美的把握主要通过情感去体验和品味,表现为以情揽物的心理活动形式。所以,美感的愉悦性主要是情感的愉悦,美感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情感,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美感是含情脉脉、热情洋溢的人类心灵之花。

强调美感的情感性,并不否认美感的理性内容,美感也是情与理的统一,但理性在美感中的存在形式如盐之于水,溶解于情感之中,所以我们所说的情感是体现着理性认识的情感,不能把情感理解为非理性的;不过,也不能把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情感等同于理性认识,应看到审美情感也带有非理性的色彩。

第十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美感心理的结构元素及其功能美感心理的结构元素包括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美感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因此,美感心理实际上就是以情感为特质、为核心的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的统一的意识结构。第十一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1.什么是审美知觉

审美知觉就是通过审美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整体反映。审美知觉是审美感受的基础,没有审美知觉就没有美感。

审美知觉必须通过审美感官同美的事物发生关系来实现,即由美的事物刺激审美感官,最后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而实现。但是,并非人的所有感觉器官都是审美感官,审美感官指的是视觉和听觉器官,其它感官只是审美的辅助器官。第十二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2.审美知觉的特点

1)整体性(2)模糊性(3)主观性(4)选择性第十三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3.审美知觉中的感觉转移——通感

通感也叫移感,通感是在刺激一个分析器官的影响下产生另一个或几个分析器所特有的感觉的现象,即感觉挪移、互相渗透、沟通的心理现象。通感使审美知觉丰富化。第十四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4.审美知觉中的注意审美注意就是审美活动中知觉的集中化。引起审美注意的主观原因与审美主体的兴趣、修养职业、心境、身世等有关。客观方面往往是由对象的新奇、奇特或富于特征性所引起的,对象的主体部分也容易引起审美注意。第十五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二、审美联想1.什么是审美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由一事物的刺激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想象。也即表象的转移。造成联想的原因:从客观方面说,是现实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从主体方面说,是神经中枢的暂时联系。联想主义认为没有联想就没有美感;而有人则认为联想会引起心思旁迁。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绝对化的。审美活动并非一定要联想,但积极的联想有助于打开广阔的审美视界。联想的基础是生活经验。第十六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2审美联想的类型

(1)相似联想:由一事物想到与之具有类似性质或形态的另一事物。(2)接近联想:由甲、乙两事物在时空上接近而引起的联想。(3)对比联想:由一事物引起与它的性质、特点相反的事物的联想。(4)关系联想(因果联想):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与之有关系(因果关系)的事物的联想。联想在美感活动中有积极的意义,但任意联想只会破坏审美的心态。第十七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三、审美想象1.什么是审美想象审美中,对已感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即对表象的重新组合。想象与联想的联系和区别:联想是想象的基础,但联想指向过去,有保守性;想象指向未来,有创造性。想象的显著特征就是创造性,其意义在于创造审美意象。美感实际上是在创造了审美意象之后才真正强化和丰富化的。

第十八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2.审美想象的类型(1)再造性审美想象:主要是对对象的知觉想象,不脱离知觉对象。(2)创造性审美想象:由某一事物的触发引起对记忆中的各种表象的新的组合。第十九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四、审美情感

1.什么是审美情感一般所说的情感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由于美感的产生就意味着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肯定,美感活动主要是情感活动,所以也把美感称为审美情感。这里所说的审美情感指的是参与审美活动的情感。第二十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2.审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表现形式(1)情景交融: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与主体当时的情感体验交织在一起的物我同一的状态。(2)触景生情:审美主体由于当前特定景物的刺激引导而引起自己生活中某种情感体验的重现而产生某种情思的心理现象。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3)移情于物:审美主体心中有某种情感,有意识地通过寻找与这种情感相契合的审美对象,将这种感情移注到对象上,从而获得渲泄情感的满足。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3.情感的特殊形态——心境和审美的关系

心境指的是人在某一阶段由于诸环境因素的刺激而造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隐藏于心灵深处的特定心情。心境影响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4.审美中的情感错觉

指的是由情感作用造成审美对象映入人脑时的变形现象,也即审美主体对对象的不切合实际的审美知觉。如情人眼里出西施。情感错觉在审美中具有某种积极意义。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五、审美理解

1.什么是审美理解

理解指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审美理解指参与审美活动的理性认识。美学史上对理解与美感活动的关系一直存在着论争。我们认为理解作为美感心理结构元素之一,但它以积淀的形式隐藏于审美心理结构之中暗中起作用。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2.理解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审美活动中,理解可以使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被调节在正常状态;情与理是既矛盾又统一;被理解的对象可以激起更强烈审美情感。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美感心理的过程

美感心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绝对划分,只能相对而言,一般过程大体是:一、审美对象的形象吸引和审美注意的发生阶段

首先是审美对象的形象刺激审美感官,引起审美主体的注意,日常意识同时中断,进入审美心态。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二、审美主体在审美注意的转移中完成对审美对象的知觉阶段即在审美注意的不断跳跃、移动中达到对对象的整体把握。此时,个人的经验渗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都不同程度地对审美知觉发生作用。主要表现为悦耳悦目。

三、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并引起情感的激动阶段

即是情感的推动下,联想、想象进一步展开,在物相的基础上创造审美意象,对象和主体情感互相契合,从而引起情感的满足和激动。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四、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深层意蕴的把握、领悟而获得理智的满足阶段即对审美对象所蕴含着的深层真善内容进一步体验和理解,发现某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和真理知识,灵魂被净化,认识得到提高,理智中得到满足,从而使审美情感的激动进入高潮状态。这个阶段也就是悦神悦志阶段。当然,对不同审美对象如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审美过程不完全一样。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美感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美感具有不同的特点,据此,可以把美感进行分类。从心理反映形式上看,美感可以分为偏于直观的和偏于品味的两种;从美感的性质特征上可以分为优美感、壮美感、崇高感、悲剧感和喜剧感。一、偏于直观的和偏于品味的美感1.偏于直观的美感主要是对偏于形式美的对象或对象的形式美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中知觉、感觉因素突出,美感在刹那间生成。2.偏于品味的美感

主要是对偏于内容美的对象或对对象的内容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中理解因素突出,美感在反复领悟、品味中生成。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二、优美感、壮美感、崇高感、悲剧感、喜剧感1.优美感由优美事物引起的美感,是一种直接轻松、自由和谐的愉悦感。具体特点:(1)心理活动具有“静”的特点;(2)心理结构因素中感觉、知觉因素突出;(3)精神愉悦具有持续性。第三十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2、壮美感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由壮美事物引起的美感。也是一种基本上直接轻松、自由和谐的愉悦感。其特点:(1)心理活动趋于“动”,情感体验较为激动;(2)心理状态是惊赞、振奋、豪迈,精神愉悦是心旷神怡。(3)心理结构因素中想象力和理解力较为活跃。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3、崇高感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十五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

由崇高事物引起的美感。是一种复杂的愉悦。其特点:(1)心理过程动荡冲突、大波大澜;(2)心理状态是激励昂扬、钦佩崇敬;(3)想象力、理解力尤为活跃。自然崇高和社会崇高引起的崇高感有区别,前者包含着恐惧感,主体常表现出惊讶的心理反应,无道德感。后者包含着崇敬感,有强烈的道德感。

第三十六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4.悲剧感

由悲剧感引起的美感,是一种沉痛的喜悦。其特点:(1)心理过程由悲到喜,先痛后快;(2)心理状态表现为心灵的巨大震撼,情感变化起伏不平、大波大澜而又余音浇梁,一唱三叹;(3)道德感显著。

不同类型的悲剧引起的悲剧感有差异。悲剧感和崇高感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5.喜剧感

由喜剧引起的美感,是一种伴随着笑的喜悦,其特点:(1)笑是最基本的特点;(2)心理状态轻松自由,充满自豪感;(3)闪烁着理智的光辉。道德感强烈。不同喜剧引起的喜剧感有差异。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三页,2022年,8月28日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一、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美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但它始终表现为个体形式。不同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和个体审美心理的独特性必然导致美感千差万别;即使相同的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个体审美心理仍是独特的,美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是美感差异性的绝对性。

美感的共同性(即共同美感)是相对而言的。首先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