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文本解读_第1页
《独坐敬亭山》文本解读_第2页
《独坐敬亭山》文本解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遗世独立,借山抒怀——《独坐敬亭山》课文解读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在中国,李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有横绝千古的艺术才华,他有潇洒放达的绝代风流,他有啸傲天地的撼人气魄。他是灿若星辰的中国诗人群体中极具个性的一个。千百年来,他以其独特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让后世倾慕不已。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有人认为:李白的诗豪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篇》中所说的:“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李白701年出生在四川江油县青莲乡(青莲居士)。约706—716在匡山读书十年,其间,学剑术、纵横术和诗文,尤以诗文见长。725年别匡山,辞亲远游。他乘船经三峡东下,过荆门、江夏、到浔阳登庐山;访金陵,游扬州,浪迹吴、会之间;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汉水,过襄樊,走临汝,又从临汝到安陆,开始“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736年李白从安陆移居山东。天宝元年(742年)在南陵奉召入长安。唐玄宗亲自召见,任为翰林供奉(李翰林)。他以经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则以文学侍从看待。对此遭遇,傲岸倔强的他并不满意,加之纵酒狂放,目中无人,终蒙谗出京。745年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南北。他从梁宋(开封)、齐鲁到幽燕,又多次来往会稽、金陵、宜城之间。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结下了不朽的友谊。756年参加永王璘幕府。次年永王兵败丹阳,他受到牵累,流放夜郎。757年李白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东还。在江夏、巴陵、衡阳一带稍事盘桓,就回到浔阳。以后又重游金陵,来往宣城,历阳等地。又来到了宣州的敬亭山,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於宝应元年(762年)在当涂令李阳冰任所逝世,年六十二。孤独感伴随着李白的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摆脱掉。李白作于临终前的《临路歌》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很显然,这位以背负青天,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而自负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带着终生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他既憎恶然又执著的热爱着的世界的。读李白的诗,常常在豪放、乐观、洒脱的感受之余,品味道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孤独悲哀。李白的诗有时看似乐观洒脱,实则在诗仙那潇洒的一笑中,飘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着一种孤独的痛苦心态。《独坐敬亭山》是被编写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课文,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带着这样一种孤独感,让我们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诗中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在另一层面上,“众鸟”比喻世间名利之辈,“高飞尽”言皆得意去,“孤云”比喻世间隐士,“独去闲”说的是,虽然与世相忘,但尚有往来之迹。这是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他坚持自我原则和想法,不愿苟同于世俗所追求的名利等。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是来自儒家的济事思想,溶入了来自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的催化剂,自然地膨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自大、自负与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然而,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又常常与现实相忤,是诗人陷于政治前途无依无托的心境。伴随而来的是多年来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加上多年来的漂泊生活经历,饱经风霜,世态炎凉背景下,老年的李白傲岸倔强依旧,这也是诗人传达出的一种孤高傲世、不愿与世同流的孤独。这两句是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后两句以山作比喻,说的是,世间已经跟我相互遗忘,只有敬亭山色,我仍爱看,山色也爱我。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全诗用了三个意象:鸟、云、山,然而诗人只选择了山作为他相看两不厌的对象,是因为他只能选择山,因为鸟可以飞走,云可以飘去,只有山是不会动的,他的选择从另一方面加深了他的孤独之感,“不厌”之中又有“厌”,在百无聊赖中唯有与山对视,而只有“山”才不厌他――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词以境界者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即有境界的作品才能有高的格调,才能感动人,有了境界,词句也就自然能脱离雕凿模拟,生涩鄙俚,取得清新自然,令人共鸣的效果,成为传世的名篇。很显然,这首诗就是这样的一首名篇。诗人借景抒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情景交融,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在那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诗人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在其中。作者长期漂泊,饱尝人间辛酸,也看透了世态炎凉,心中苦闷孤寂,但傲岸倔强的性格一如既往。不难领会其因怀才不遇而抑郁不平的心情。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李白,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李白虽为诗仙,却非一味地飘逸,它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派遣的孤独意识。这种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