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贝尔西的“文学趣味论”和“文化唯物论”,文学理论论文_第1页
凯瑟琳·贝尔西的“文学趣味论”和“文化唯物论”,文学理论论文_第2页
凯瑟琳·贝尔西的“文学趣味论”和“文化唯物论”,文学理论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凯瑟琳·贝尔西的“文学趣味论〞和“文化唯物论〞,文学理论论文假如讲19世纪在英国文学史上是小讲的黄金时代,20世纪是理论的时代,那么我们如今所处的则是阅读的时代。文学市场空前繁荣,学术市场着述充栋。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经典〕①对此提倡重视经典阅读的文化价值;希里斯米勒的(阅读的伦理〕关注阅读行为的道德维度;斯皮瓦克的(学科之死〕强调阅读牵涉到人文学科的生死存亡〔Spivak2003:71〕;乔纳森卡勒的(界定符号〕则以为阅读本身是人文教育的核心问题。当下学界或许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重视阅读的品味意识和价值观念,但是却没有充分关注到阅读的趣味问题。作为现代英国学界的文化唯物主义文论家,凯瑟琳贝尔西〔CatherineBelsey〕②从事文学教育与研究数十年,深谙文学阅读的趣味之道。她在2018年出版的专着(批评的前景〕中梳理了趣味问题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再重新审视泛文化得失之余,从文学趣味瞻望文学批评的突围前景。从阐述构造来看,本书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一律且庸俗乏味的意识形态。她本人则梳理三种典型的文化观念:雷蒙威廉斯的作为生活方式和意义的文化、巴尔特的作为符号和神话的文化,以及格兹的作为塑型网络的文化,讨论社会学、符号学和文化人类学三种范式的利弊。在这里基础上,贝尔西关注文化范畴的文本形式和物质内容,将其视为意义和价值的赋型方式,主张聚焦作为研究对象的意185〕。以女性主义为例,贝尔西重视女性的物质性研究视角,却愈加强调其本身的符号学内涵:她甚至以为改变女性概念的意指关系就是变革女性本身的各种意义,就是重新塑造属于女性的文化范畴。既然文化栖身于变动不居的各种意义,而意义存在于文学作品的意指关系,那么文学趣味就在于重读处于变革经过的符号和意义,诠释同样处于重塑经过的文化和神话。最后,趣味分析的缺失原因也源自历史主义的批评传统,表现出偏颇的历史意识.现代文学再现当下在场的意义和价值,历史文学则是作为缺席意义的文化史。将文学文本视为历史附庸,旧历史主义提倡其作为连续形式的文化记忆,新历史主义则主张其作为断裂形式的文化变革。新旧两种历史主义的错误在于:从外部语境自上而下地约束文学意义,使得文学趣味成为历史意识的牺牲品。贝尔西以为,这种偏颇的历史意识忽视文学的想象空间,造成新历史主义的两大错误。其一,时空错位:以任意时代视角揣测文化意义和历史意识,经常表现为从历史横切面对17世纪莎士比亚戏剧的各种猜测;其二,碎片拼贴:以任意历史文本引发文化臆想和历史推断,通常呈现出从江湖野史对前当代文化的解读游戏。新历史主义借助人类学形式呈现出历史世界的各种可能性,但是它却迷失在历史谜题的阐释快感,放逐文化文本的意义和趣味。贝尔西对此提出的对策是作为文化史的文学批评,主张纠正偏颇的历史意识,关注文学作品的文本世界和想象空间,讨论意义和价值的生成、矛盾与对话经过,恢复文学阅读的个性体验和趣味视角。3.趣味问题的三种维度文学能够再现过去情境,塑形当下语境,可以以预言将来世界,它其实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文化想象的人学.文学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代表着无所不至的常规知识〔customaryknowledge〕;批评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能够揭示文学本身的可然世界和未知空间。忽视文学作品的文本维度,漠视文学阅读的趣味问题,无异于是在限制本身学科的潜在空间〔同上:72〕。就她本人看来,文学阅读的趣味源泉主要有二:其一是文学的寓言空间,其二是批评的祛魅经过。就文学市场来讲,读者的阅读等待往往并非在于新闻纪实的现实世界,而是充满跌宕起伏的文学世界;就学术市场来讲,批评家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不是非程式和刻板化的意识形态批判,而是蕴含文学技艺和文化记忆的文本世界。从文学人物、文本、读者/批评家这三个阅读维度入手,贝尔西分别讨论文学趣味作为欲求、想象力和品味的详细范式和理论意义。文学人物维度的文本自我通常呈现为欲求的趣味形态。文学人物在文学世界自由存在,作者假借他/她们作为叙述者发出声音,读者也要依靠他/她们的视界经历体验获取意义。文学人物的各种欲求不但是作者创作的结果,而且也是读者阅读的效果,而这三者皆是历史性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文学趣味的存在与否,大多决定于文学人物能否塑造成功,或者讲,能否被认可.在贝尔西看来,文学作品能够被视为文学人物在欲求与认可之间自我实现的成长经过,两者理应成为文学批评的关注对象。贝尔西的认可讲看似翻版亚里斯多德的人物性格论,实际上却更多融入欲求作为常规知识的文化视角。通过考察欲求的历史形式和文化动因,趣味问题实际上不仅呈现文本自我的寓言空间,而且透视文化变革的祛魅经过。文学文本维度的间性空间具体表现出出的则是想象常人无不感慨文学想象之无限: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再者,由于文本本身的间性特征,阐释意义呈现出自讲自话的杂乱局面,更难免盲人摸象之感。然而,贝尔西再三强调,文学趣味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现实生活的必然世界,而在于文学想象的可然世界,以及意指实践的常规知识.换句话讲,文学之所以没有成为其它学科的附庸,皆是由于文学意义的延迟特征,以及文学文本的间性空间。在文本和意义之间潜伏的恰恰是作为想象力的文学趣味。贝尔西以为,文学理当摆脱模拟和再现的现实缰绳,驰骋常规知识的文学想象;批评则应该关注文学文本的空间视角,揭示文学想象的阅读趣味,讨论可然世界的必然之道。读者和批评维度的阐释意识则表现为品味的趣味形式。文学叙事常有未尽之事,读者则有意犹未尽之感,阅读行为因此常被比喻成为意义、经历体验和视角的探寻求索经过。然而,针对叙事边界的不同阐释意识,贝尔西至少区分出四类受众:普通读者、称职读者、作为优秀读者的批评家,以及作为优秀批评家的理论家。普通读者转向人物角色,称职读者关注文学世界,批评家揭示文本空间,理论家则讨论文化视角。固然他/她们关注的重点各有不同,但是阅读视角自有其趣味,详细呈现不同的品味.品味或许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趣味本身却无可非议。在于贝尔西看来,讨论趣味获取阅读经历体验的常规知识,研究品味则揭示批评视角的文化政治。文学趣味在不同维度呈现出不同的详细形式和理论范式。总的来看,阅读本身更多的是呈现语言的叙述空间和意义的生成经过,负责任的批评则必须关注到文学作品的文本世界,分析文学意义的意指实践,讨论文学趣味的文化动因。阅读视角对文本世界的阐释效果通常呈现三种立场:置换、和解和挑战.最具有文学趣味的批评总是那些能够专注文本、打破常规和关心人性的文化史研究实践〔同上:125-27〕。贝尔西的文学趣味观念既是建立在文本性基础上的文学本体论,同样也是在历史性基础上的文化唯物论。她的趣味观念和文化史意识始终保持多元和开放的批评视角,致力提供批评的一种前景,并不寻求全面和深入的理论体系。在于贝尔西看来,置身于反智主义的后当代语境,文学趣味的现实意义在于描绘一种经历体验视角,因而她的当务之急不是提供一部理论着作,而是关于当下实践的反思〔同上:〕。4.文化唯物主义:趣味问题的理论范式同样是围绕文学人物、文本、读者/批评家的三个维度,贝尔西并不主张文学批评转向文化研究,她对学术研究的应景之作更是反感之至。在她看来,有品味和负责任的文学批评应该充分关注到文学阅读的趣味机制和文化动因:其一是文学的寓言空间,其二是批评的祛魅经过。首先,文学阅读的趣味机制显然受制于文学文本的空间构造,阅读行为则必须鼓励反思,防止人文学科被物化为预先设定的事实,或者是毫无生命可言的文本其次,趣味问题的文化动因存在于文学批评的阐释空间,文学教学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应该教授怎样根据这些文本定位自我,因此讨论激活人文主义研究领域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框架的各种异己之见〔Culler1998:56〕。对此,基于文学的寓言空间,贝尔西本人主张的是通向文化史的文本阐释;针对批评的祛魅经过,她提倡从文化研究到文化批评的历史解读。文本阐释与历史解读休戚相关、相辅相成。因而,在文本性与历史性的两个层面上,贝尔西强调的乃是重视文学趣味生产和消费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范式。贝尔西的文学趣味论或多或少地受益于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观念,十分是后者主张的将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经历体验主义视角。然而,她并没有将文学趣味问题简单地看作是个体生活方式的阅读经历体验,反而更多提倡文学阅读的一种文化史视角,由此更为重视考察文学趣味作为意义生产和消费的文化动因。在文学阅读的本体论层面,贝尔西强调文学趣味之文化史工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围绕各种意义和追寻意义的历史,或者发现意义,或是制造意义藉以此,华而不实心在于历史变革、文化差异和相对真理,其目的在于改造主体,将我们本身作为创造历史的政治经过和教育经过的实践者〔Belsey1989:168〕。同时,在文学阅读的方式方法论层面,她则主张文学趣味的文化批评,说明其与文化研究的根本差异在于:文化批评通向的是文化史,讨论历史与当下的差异,其历史性并不排挤任何阶级或阶层的文化价值〔Belsey2003:26〕。在贝尔西本人看来,趣味问题的研究对象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当下语境的流行文化,而是必须追根究底地考察文学趣味的文化机制和历史成因;其研究方式方法也不能简单地援用文化主义和构造主义的文化研究套路,而是应该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经过的历史视角,讨论文学趣味作为文化史在当下与历史之间的文化批评空间。趣味问题的文化史视角有效回避了文化主义和构造主义的范式问题,转而以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的历史分析形式讨论文学趣味在当下时代与历史语境之间的阅读行为和文化动因。从贝尔西所提倡的作为文化史的文学批评来看,其文学趣味论的文化分析,实际上是作为文化唯物论的历史批评。在对历史的文化性分析中到达借古讽今的现代性效果,在对文化的历史性分析中实现以今参古的历史性效果〔王进2018:164〕,即在文学阅读层面,文化视角无论怎样不要摒弃诗意视角,而应成为文学艺术的诗情画意的守望者在文化批评层面,历史视角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