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舒城桃溪中学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届安徽省舒城桃溪中学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届安徽省舒城桃溪中学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届安徽省舒城桃溪中学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届安徽省舒城桃溪中学高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B.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鴦在两下里。C.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羊希,字泰闻,少有才气。大明初,为尚书左丞。时扬州刺史西阳王子尚上言:“山湖之禁虽有旧科民俗因自顷以来颓弛日甚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至渔采之地亦又如兹斯实害治之深弊,为政所宜去绝,损益旧条,更申恒制。”有司检壬辰诏书:“占山护泽,强盗律论,脏一丈以上,皆弃市。”希以“壬辰之制,其禁严刻,事既难遵,理与时弛。而占山封水,渐染复滋,更相因仍,便成先业,一朝顿去,易致嗟怨。今更刊革,立制五条。凡停除咸康二年壬辰之科。”从之。益州刺史刘瑀,与府司马何季穆共事不平。季穆为尚书令建平王刘宏所亲待,屡毁瑀于宏。会瑀出为益州,夺士人妻为妾,宏使羊希弹之;瑀坐免官,瑀恨希切齿。有门生谢元伯往来希间,瑀令访讯被免之由。希曰:“此奏非我意。”瑀即曰到宏门奉笺陈谢,云闻之羊希。希坐漏泄免官。泰始三年,出为宁朔将军、广州刺史。希初请镇北中兵参军箫惠徽为长史,带南海太守,太宗不许。又请为东莞太守。希既到镇,长史、南海太守陆法真丧官,希又请惠徽补任。诏曰:“希卑门寒士,累世无闻,轻薄多衅。徒以清刻一介,擢授岭南,干上逞欲,求诉不已。可降号楼野将军。”初,太宝以李万周为步兵校尉,加宁朔将军,权行广州事。希既至,而万周等并有异图,希诛之。希以沛郡刘思道行晋康太守,领军伐俚。思道违节度,失利,希遣收之。思道不受命,率所领攻州,希遣平越长史邹琰于朝亭拒战,军败见杀。思道进攻州城,司马邹嗣之拒之西门,战败又死。希逾城走,思道获而杀之。时龙骧将军陈伯绍率军伐俚,还击思道,定之。赠希辅国将军,嗣之越骑校尉。(节选自《宋书•列传.卷五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山湖之禁/虽有旧科民俗相因/自顷以来/颓弛日甚/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至渔采之地/亦又如兹/B.山湖之禁/虽有旧科民俗相因/自顷以来/颓弛日甚/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至渔采之地/亦又如兹/C.山湖之禁/虽有旧科/民俗相因/自顷以来/颓弛日甚/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至渔采之地/亦又如兹/D.山湖之禁/虽有旧科/民俗相因/自顷以来/颓弛日甚/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至渔采之地/亦又如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辰,即壬辰龙年,壬辰为干支之一,在中国古代,历法上一直延续干支纪年法。B.弃市,弃之于市,是古代死刑之一,于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弃置于街头示众。C.门生,汉代对再传弟子的称呼,后代泛指弟子;在科举时代是贡举之士对主考官的自称。D.带,兼管,兼任官职。与文中“权行广州事”的“权”和“加宁朔将军”中的“加”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羊希分析时局,切中要点。面对扬州刺史西阳王刘子尚的提议,羊希采取赞同态度,分析时局特点,建议废除旧例,被采纳。B.羊希坚守正义,大胆弹劾。因为益州刺史刘瑀抢夺士人之妻为妾,所以羊希弹劾他;刘瑀因羊希被免官,所以记恨羊希。C.羊希出身寒门,直言不改。羊希出身地位低下之门,但直言进谏,不改初衷。在屡遭皇帝拒绝的情况下仍推荐萧惠徽为官。D.羊希为国平乱,战死沙场。在李万周等人有异心之时,羊希诛杀了他们;在刘思道作乱之时,羊希率军平叛最终不幸被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瑀即日到宏门奉笺陈谢,云闻之羊希。希坐漏泄免官。(2)徒以清刻一介,擢授岭南,干上逞欲,求诉不已,可降号横野将军。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乌镇之约像一叶行走在互联网世界的乌篷船,不期而至。(甲)它载着吴越的韵脚,为这场全球群贤毕至的聚会浅吟低唱;它勾着浓淡的水墨,为世界互联网的发展再度挥毫。始于2014年的乌镇之约,使得全球互联网治理从此回荡中国声音、贯穿中国态度。(乙)“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历经风雨愈加绽放出真理的光芒,广受响应和赞许。五年,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世界,记下无数重要时刻,留下令人惊叹的今昔对比。五年前,人们刚开始感受4G元年的快速通联,移动互联网风头乍现,一些传统企业还在转型的风口踟蹰……(丙)而今天,5G已经揭开了面纱;AR、VR、AI等新技术逐渐嵌入生活场景;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如火如荼,为脱贫、就业等问题增添了新的解决思路,互联网思维下的社会治理更加开放协同。传承与创新中,变的是议题,不变的是宗旨。细数不同年份的议题转换,足以体察全球数字风云变迁,唯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宗旨,依然如初。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更加息息相关。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期而至 B.使得 C.踟蹰 D.如火如荼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 B.乙 C.丙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许多人心目中,身为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是中国汉字的家。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古董商售卖的骨头上,发现了一种神秘符号,这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今天的人们,对这段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三千年而一泄其密",甲骨学奠基者罗振玉这样评价甲骨文的横空出世。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朝是否存在属于的千古之谜。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历史的可信开端究竟在何处?这一事关文明起源和民族认同的课题,因甲骨文的丰富记载而曙光初现。战争的胜利、奴隶的逃跑、国王的梦境、流星雨的爆发……甲骨文了一个鲜活的商代世界。不仅甲骨文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共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从甲骨文至今,一脉相承的汉字使中华文明传承没有中断,而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使汉字更加富有生命力。今天,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人们可以毫无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汉字这块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基石。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名副其实悬而未决复活限制B.名副其实疑云重重还原障碍C.当之无愧悬而未决还原障碍D.当之无愧疑云重重复活限制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一片甲骨何以震惊天下,从寥寥几句叙述中是很难体会到的B.却很难从寥寥几句叙述中体会到,一片甲骨如何震惊天下C.却很难体会得到,寥寥的几句讲述何以能让一片甲骨震惊天下D.但寥寥几句,却讲述了这一片甲骨如何能震惊天下的故事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骨文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也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B.甲骨文因为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而成为了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C.甲骨文因为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D.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各题。贺新郎·送陈真州①子华刘克庄北望神州路。试平章②、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③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④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注)①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县,靠近宋金对峙前线的要地。时陈子华调知真州。②平章:评处,商酌。③宗爷:指宗泽。靖康之变后在河北、山西等地结集的义军,有不少归附他。④祖生:祖逖。1.“这场公事”指什么?上片围绕此事作了哪些具体分析?2.作者在下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2)朝搴附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3)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4)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5)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八佾》)(8)____________________,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心一境林清玄小时候我时常寄住在外祖母家,有许多表兄弟姐妹,每次相约饭后要一起去玩,吃饭时就不能安心,总是胡乱地扒到嘴里咽下,心里尽想着玩乐。这时,外祖母就会用她的拐杖敲我们的头说:“你们吃那么快,要去赴死吗?”这句话令我一时呆住了,然后她就会慢条斯理地说:“吃那么紧,怎么会知道一碗饭的滋味呀!”当时深记着外祖母的话,从此,吃饭便十分专心,总是好好吃了饭再出去玩。从前不觉得这两句话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长大以后,年岁日长愈感觉这两句寻常的话有至理在焉,这不正是禅宗祖师所说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那种活在当下的精神吗?“活在当下”看来是寻常言语,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是把“过去”与“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一心一境是疗治人生的波动、不安、痛苦、散乱最有效也最简易的方法,因为人的乐受与苦受虽是感觉真实,却是一种空相,若能安住于每一个当下,苦受就不那样苦,乐受也没有那么乐了。可惜的是,人往往是一心好几境(怀忧过去,恐慌未来),或一境生起好几种心(信念犹如江河,波动不止),久而久之,就被感受所欺瞒,不能超越了。不能活在一心一境之中,那是由于世人往往重视结局,而不重视过程,很少人体验到一切的过程乃是与结局联结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吃饭时品味米饭的香甜,又何以能深刻地品味人生呢?一个人若不能深入一碗饭,不知蓬莱米、在来米,甚至糯米的不同,又如何能在生命的苦乐中有更深切的认识?因此吃饭、睡觉、喝茶,看来是人生小事,却能由一心一境在平凡中见出不凡,也就能以实践的态度契入生活,而得到自在。曾经有人问一位禅师说:“什么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禅师说:“在痛苦时就承受痛苦,在该死的时候就坦然地死,这便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痛苦或死亡是人人所不愿见到或遇到的,但若不能深刻品味痛苦,何尝能知道平安喜乐的真滋味?若不能对死亡有所领会,又如何能珍惜活着的时候呢?又有一位禅师问门人说:“寒热来时往何处去?”门人说:“向无寒暑处去!”禅师说:“冷时冻死你,热时热死你!”这世界原来并没有一个无寒暑的地方可以逃避生之恸,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水里来、火里去,不避于寒热,寒热自然就莫可奈何了!这也是一心一境。时人的苦恼就是寒冷的时候怀念暑天,到了真正热的时节,又觉得能冷一些就好了。晴天的时候想着雨景之美,雨季来临时,又抱怨没有好的天色,因此,生命的真味就被蹉跎了。一心一境是活在每一个眼前的时节,是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那就像拿着铁锤吃核桃,核桃应声而裂,人生的核桃或有乏味之时,或有外表美好、内部朽坏的,但在每一个下锤的时节都能怀抱美好的期待。当然,人的生命历程如果能像苏东坡所说的:“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那是最好的情况。可惜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没有无事、早寝、安步、晚食的人了。因此如何学习以“一心一境”的态度生活,就变得益发可贵。苏东坡在《春渚纪闻》里还说:“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这是苏东坡的至理名言,但我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觉得要处贫贱、安劳苦、忍痛苦都是一样难的,唯有一心一境的人,能贫富、劳闲、痛痒,皆一体观之,这才是真正的“有道”。活在每一个过程,这是真正的解脱,也是真正的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禅语也可以说:“痛苦时痛苦,快乐时快乐。”这使我想起元晓大师说的话,他说:“纵使尽一切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在花凋谢时好好欣赏它的凋谢吧!”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担每个过程。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汽车广告说:“从零加速到一百公里,只要六秒钟!”这广告使我想起外祖母的话:“你驶那么紧,要去赴死呀!”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选自《心有欢喜过生活》)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从小时候不专心吃饭写起,得出人应当活在当下的感悟。作者从生活细节中得出了大的人生见地,具有“启迪式的东方韵味”。B.作者认为一心一境能够治疗人生的不安与痛苦,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地处于一心多境,就容易被感受欺骗,永远无法超越了。C.苏东坡《春渚纪闻》中的观点是对一心一境最好的诠释,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将贫富、劳闲、痛痒一体观之,做一个真正的有道之人。D.作者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各种苦恼,并给予人文关怀,意蕴深远,发人深省。2.文中的“一心一境”有多重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本文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到审美与文艺创造上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和各家各派思想的产生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华美学精神时,也要充分注意各家各派尤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而论及儒家思想的美学影响,核心的一点就是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中华美常精神一向与善和真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从善的角度来看,儒家把“仁者爱人”看作最高的善。仁与礼分不开,礼也不能脱离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即离开了任,礼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孔子所说的“爱人”,又不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种真诚博大的人道精神。培育和发扬这种精神,和儒家所说的“治国平天下”、以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民本主义有密切相联,最终目的在于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而又爱好和平的国家。因此,这种精神又与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不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说的美,不能脱离以上所说的与最高的善相关的“仁”。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使它符合“仁”的要求,直至如孔子所说的,使每一个人都以行“仁”为最大快乐。这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说的广义上的艺术一“乐”所担负的最重要的任务。这里所说的“乐”,不只指音乐(声乐和器乐),还包含诗(歌词)和舞,舞又同舞者的动作节奏和舞者的服装及其花纹色彩有关。所以,古代的“乐”实际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的表演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快,但目的又不仅仅在于引起审美愉快,而是要通过这种愉快去感发人们的“仁”心。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乐何”,即离开了“仁”,“乐”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可言。荀子也曾说过,“乐”的作用是为了“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孔子和荀子都指出了“乐”的美和以“仁”为本的善的实现分不开。而这种善的实现就是要使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和谐共生,所以广义的艺术——“乐”的美必须是“和”的。总之,“仁”的完满实现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同时又能通过艺术的表现而成为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两者既有区别,又完全能统一在一起。正因为这样,孔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乐”的创造既要“尽善”,又要“尽美”。“尽善”就是要使“乐”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不符合善的东西,“尽美”就是要把善表现在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的感性形式中,使“乐”的歌唱、演奏及与之不能分离的舞蹈,听起来、看起来都有一种极为鲜明光辉美丽的节奏与文采,就如孔子盛赞古代与尧治国的伟大业绩相连的“乐”那样,“焕乎,其有文章”。——摘编自刘纲纪《成于“尽善尽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华美学精神中,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儒家思想起了重要作用。B.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爱人”放到了超过“爱已”的位置。C.音乐(声乐和器乐)、诗(歌词)和舞都属于“乐”的内容,离开了“仁”就无法存在。D.“乐”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不符合善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尽善”,“仁”就完满实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阐释了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关系。B.第二段重点论述中华美学精神善和真的问题,进而把人道精神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C.第三段中以“乐”为例,论述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D.文章先提出话题,再从“仁”和“乐”来论述,得出中华美学精神成于尽善尽美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思想的道德境界和审美理念对中华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是超过其他各家学派的。B.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仁者爱人”是一种博大的人道精神,与“治国平天下”有联系。C.儒家思想中的“仁”要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还需要通过“乐”这类艺术来表现。D.“尽善尽美”是“乐”所追求的境界,“乐”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时,“善”就在其中。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糕他喜欢吃老家的清明糕。在他老家,清明糕也叫艾糍,即用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做成的糍粑。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都做艾糍祭祀祖先,且有这样的风俗:艾糍需阴间人“吃”过后,阳间人才可吃。有一次,他却抢先吃了。他趁母亲离开厨房,急忙伸手拿正在锅中蒸着的艾糍,想快速放入口里,结果粘在手上烫得他嗷嗷叫,拼命地甩,甩在了地板上。父亲闻声赶来,见状,顺手拿起灶旁的火烧棍,劈将过来,骂他败家,骂他逆祖先。那是饥饿难耐的年代,但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痕,他归罪于父亲。他却很感激母亲。是母亲常在父亲大打出手时救架,是母亲使他年年能饱清明糕口福。求学时,母亲亲自把清明糕送来;工作后,他带妻儿回去品尝,这让父母乐开了花,逢人便夸儿子孝顺。现在,他已过不惑之年了,但吃清明糕的嗜好仍不减当年,尽管已经六子——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儿子、妻子登科,尽管把水中游的、地上爬的、空中飞的都尝遍。儿子比他更喜欢吃老家的清明糕。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他揶揄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儿子什么传统节日都淡忘了,唯独清明节,总在念叨奶奶,要吃奶奶亲手做的清明糕。但,今年吃不到了,因为,他母亲去年已去了阴间。老家就剩父亲一个人了。父亲不会做清明糕。所以,今年的清明节他不回去。他打电话给父亲,说儿子就要高考了,不回去了。清明节那天一大早,在寄宿学校的儿子一起床就发信息给老爸,说很想吃清明糕,虽然不能吃到奶奶亲手做的了,但也要想方设法弄到老家的,哪怕特地开车回去到别人家里买。这可难住他了。他何尝不想吃啊,但即使回去也买不到呀,父老乡亲的,可以送给你,就是不能卖给你。更何况像清明糕这些不起眼的食品,他们是不敢送给富贵人家的。他只好跟妻子商量。妻子比他更急,又一次唠唠叨叨地说他是个十足的乡巴佬,遗传给儿子,喜欢吃那些脏兮兮的东西(她从不吃)。又说若儿子吃不上的话,就会闹情绪,就会影响高考复习,怎么办?咱们不能连这都满足不了他呀。沉默,挠腮,踱步。突然,妻子一拍脑袋说,哎呀,还是先去商场看看吧,这年月还有什么买不到的?买到送去先糊弄一下儿子便是了。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他开着“奥迪”,载着妻子一起去买。走过一家又一家商场,转过一个又一个食品市场,甚至连街头巷尾摆的食摊都不放过,可是,没有。这个城市没有清明糕。不像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月饼,到处都是,琳琅满目。他只好发信息向儿子解释道歉。直到天黑,夫妻俩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当走上楼梯转角时,他怔住了,昏暗中一个身影在他家门前。那人正用一块纸板往身边的塑料袋扇风,似乎在赶苍蝇。可这么干净的高楼,哪有苍蝇啊;又像在哄孩子睡觉,可哪里有孩子啊。那塑料袋到底装着什么呀?竟让他如此专注,如此虔诚。好奇心促使他探头往塑料袋看,不禁“啊”的一声叫。那老头竟是父亲!那塑料袋里装的竟是清明糕!父亲看到他后急忙站起来,把塑料袋递过去,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知道你爷俩喜欢吃这个,我学做的,你们回不来,我就过来了。这糕容易坏,坐了一上午车,来到了你们又不在家,我就找了块纸板给它扇风,防馊。你快点给我孙子送去吧,别让孩子等急了。(选自《羊城晚报》2017年04月24日,作者:钟小巧)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他喜欢吃清明糕,介绍清明糕的做法和祭祀的风俗,交待了清明糕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B.小说描写他儿时抢吃清明糕被父亲骂的细节,表现了他对父亲的不满,并为母亲死后不回家做铺垫。C.工作后的他年年带妻儿回去品尝清明糕,使得父母逢人便夸他孝顺,从后文可知他不是真正的孝顺。D.小说前面写父亲不会做清明糕,结尾却写父亲学做并送来以及用心呵护清明糕,表现出浓浓的父爱。2.小说以“清明糕”为线索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3.小说以父亲送来清明糕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节选自《元史·察罕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次泸江次:驻扎 B.竟除武昌竟:最终C.吾独当其责当:承担 D.昆弟贫来归者归:回家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理问,元代各行中书省所属有理问所理问与副理问,明、清承宣布政使司沿置。B.浮屠,亦作浮图,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又称佛塔为浮屠。文中指的是佛教徒。C.参知政事,中国古官职名。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参与政事,秦始皇始设此职。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察罕天资聪颖,博闻强识。他读书多记忆好,通晓多国文字,奥鲁赤让孩子拜他为师。B.察罕善于辞令,明于事理。他怒斥安南王子,使其哑口无言;他劝仁宗以国事为重。C.察罕明察秋毫,断案公允。他在江西及时识破谣言,在广西区别处置妖术惑众之人。D.察罕善良友爱,德行深厚。他把田宅分给兄弟,接济贫苦兄弟,并释放奴婢为平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2)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以夜继日。年十二,便能属文。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论难,为儒者所称。及简文嗣位,尤加礼接。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人饥相食,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察常以己分减推诸弟妹,自甘唯藜藿而已。在乱离之间,笃学不废。元帝于荆州即位,授察原乡令。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永定初,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弗逮也。”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寻兼通直散骑常侍。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初,梁季沦没,父僧垣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后主以察赢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察志在终丧,频有陈让,并抑而不许。俄敕知著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察既累居忧服,兼斋素日久,因加气疾。后主尝别召见,见察柴瘠过甚,为之动容。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尝有私门生不敢厚饷,止送南布一端,花綀一匹。察谓之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綀,此物于吾无用。既欲相款接,辛不烦尔。”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吏。大业二年,终于东都,年七十四,遗命薄葬,务从率俭。两宫悼惜,赗赙甚厚。(节选白《陈书·姚察传》)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B.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C.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D.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羽析/皆有经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著作,“著作郎”“佐著作郎”“著作佐郎”的省称,其主要职责是编纂国史。B.凶问,指死讯、噩耗。“凶”,指不幸,与“夙遭闵凶”中的“凶”意思相同。C.服阕,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忧服,则是指为父母服丧而忧伤过度。D.赗赙,也作“赙赗”,文中指两宫送给姚察家人用来办理丧事的财物车马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察聪慧勤奋。他小时就有卓绝的品性,不爱玩耍,十三岁参与辩论被学者称赞;在梁朝王室动乱时他也没有停止学习。B.姚察擅长著史。他被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推荐为史佐,撰著史书;入隋后担任秘书丞,后又受命撰著梁、陈两代史书。C.姚察谨守孝悌。战争饥荒时粮食匮乏,姚察总是把自己的那份省下些分给弟妹;他志在为父亲守丧,数次推辞任官。D.姚察居官清廉。他位居显要,能以清廉自处,连门生的薄礼也拒绝;他常常资产空乏,有人劝其经营生计,他不为所动。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2)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大学毕业生小明想利用业余时间依托自媒体平台发展第二职业。爸爸强烈反对,认为小明应该“干一行,爱一行”,做好会计本职工作,不要见异思迁。妈妈提醒小明要量力而行,不能过分透支身体。同学小丽则建议他勇敢跳槽,凭借自己的特长、爱好和数量可观的粉丝,好好经营个人“公众号”,在自媒体领域大显身手。而他的大学辅导员陈老师说,毕竟自媒体平台缺乏保障,作为长期职业有风险。“把自媒体当职业,靠谱吗?我该怎么办?”小明正为此事而苦恼。对于此事,小明的爸爸、妈妈、同学、辅导员有不同的看法,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请从小明的爸爸、妈妈、同学、辅导员这四个身份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参与讨论,提出建议,阐述理由。要求:选好角度,明确身份,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对每种修辞的特点有所了解,然后才能根据选项的内容进行辨析。常考修辞为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B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鴦在两下里”为比喻,把“虚名”比作“蜗角”,把“微利”比作“蝇头”;ACD三项都为借代,以“翠微”代指山,以“闾阎”“钟鼎”这一特征指代豪门贵族,“丝竹管弦”代指音乐。故选B。2、1.C2.D3.B4.(1)刘瑀当日便到刘宏处致书信表达歉意,说从羊希处听说此事。羊希因泄密被判罪免官。(2)只因为是一个清严苛刻的人,被提拔到岭南,请求上司放任自己的欲望,请求诉说不停止,应该降低官职做横野将军。【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相因”的是“民俗”,“旧科”是固定法律制度,不存在“相因”之说,排除A项、B项。“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为一组对偶句,这两句讲的是“占山”的情况,“至渔采之地”说的是“占水”的情况,排除D项。句意:山湖的禁制,虽然有旧例,百姓按民俗相承。最近以来,颓废松弛一天比一天严重,富有强横的人并占山岭,贫困弱小的人无处打柴,至于打渔采捞的地方,也是像那样。故选C。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与文中‘权行广州事’的‘权’和‘加宁朔将军’中的‘加’相同”错,“权”是暂时代理官职,不是兼任。“加”是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故选D。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因为益州刺史刘瑀抢夺士人之妻为妾,所以羊希弹劾他”错。结合“宏使羊希弹之”分析,羊希弹劾刘瑀是因为建平王刘宏授意。故选B。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即日”,当日;“陈谢”,表达歉意;“闻”,听说;“之”,代词,指这件事;“闻之(于)羊希”(省略句);“坐”,因……犯罪。(2)“徒”,只是;“以”,介词,因为;“清刻”,清严苛刻;“擢授”,被提拔;“干”,求取,请求;“已”,停止。【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羊希,字泰闻,年少时就有才气。大明初年,做了尚书左丞。当时扬州刺史西阳王刘子尚上书说:“山湖的禁制,虽然有旧例,百姓按民俗相承。最近以来,颓废松弛一天比一天严重,富有强横的人并占山岭,贫困弱小的人无处打柴,至于打渔采捞的地方,也是像那样。这实际上是妨害治理的大弊端,为政者应该断绝此种做法,减少或者增加旧的条例,更改重申制度法则。”有关部门查阅壬辰年的诏书:“占领山岗和水泽,一律按强盗论处,贪污一丈以上的土地,都判处弃市之刑。”羊希认为“壬辰的制度,其禁令严厉苛刻,事实上已经难以遵守,法律理应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松弛。但私自占山、封锁水泽的事情,逐渐沾染反复滋生,互相沿袭频繁反复,于是成了先前的旧业,一朝立刻没收,容易导致怨恨。现在更改变革,设立制定五条法规。停止废除所有咸康二年壬辰之律法。”听从了羊希的意见。益州刺史刘瑀,和府司马何季穆共同工作,二人不和。何季穆被尚书令建平王刘宏所亲附礼遇,多次在刘宏面前诋毁刘瑀。恰好刘瑀出任到益州,抢夺士人的妻子做妾,刘宏让羊希弹劾他;刘瑀被判免官,恨羊希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有门生谢元伯往来羊希家里,刘瑀让谢元伯询问自己被免的理由。羊希说:“这个奏章不是我的本意。”刘瑀当日便到刘宏处致书信表达歉意,说从羊希处听说此事。羊希因泄密被判罪免官。泰始三年,出京任宁朔将军、广州刺史。羊希当初请求皇帝让镇北中兵参军萧惠徽做长史,兼做南海太守,太宗不允许。又请求让他做东莞太守。羊希已经到镇,长史、南海太守陆法真丢失官职,羊希又请求让萧惠徽补任。下诏说:“羊希是寒门地位低下的人,家族多世不闻名,言行不庄重多次犯错。只因为是一个清严苛刻的人,被提拔到岭南,请求上司放任自己的欲望,请求诉说不停止,应该降低官职做横野将军。”起初,太宗任命李万周做步兵校尉,加封为宁朔将军,暂代管理广州事宜。羊希到了以后,李万周等人都有反叛之意,羊希诛杀了他们。羊希任命沛郡的刘思道做晋康太守,带领军队讨伐俚人。刘思道违背调遣,战败失利,羊希派人捉拿刘思道。刘思道不接受命令,率领自己的军队攻打州县,羊希派遣平越长史邹琰在朝亭抵挡,战败被杀。刘思道进攻州城,司马邹嗣之在西门抵御,战败又被杀死。羊希越城逃走,刘思道抓获并且杀害了他。当时龙骧将军陈伯绍率军讨伐俚人,回军攻打刘思道,战事被平定。羊希被追赠为辅国将军,邹嗣之为越骑校尉。3、1.A2.C【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结合语境时要考虑到词性、搭配、使用对象、情感色彩、语意轻重、是否重复等情况。作答时可从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入手,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A项,不期而至:意思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没有预料的到来。这里要特别注意,该词语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语境强调的是互联网界的“乌镇之约”到来,事先已约定时间,应该用“如期而至”。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熟记常见标点的使用规则,包括逗号、句号、顿号、引号、括号、书名号等。高考试卷对标点符号的考察涉及面广,迄今为止,除着重号外,其余15中常用的标点符号都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一些易混的标点符号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成为考查的热点。作答时审清题干要求,结合内容及标点使用规则仔细判断。丙处,“5G已经揭开了面纱”“AR、VR、AI等新技术逐渐嵌入生活场景”“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如火如荼,为脱贫、就业等问题增添了新的解决思路”“互联网思维下的社会治理更加开放协同”是列举今天中国发展现状,四者之间是并列关系,“解决思路”后应使用分号。故选C。4、1.C2.B3.D【解析】

1.本题考查近义词语和成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成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第一空,“名副其实”指“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当之无愧”指“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而“中国汉字的家”是安阳的“荣誉”,所以选用“当之无愧”。第二空,“悬而未决”指“一直搁置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疑云重重”形容“像浓云一样聚集的疑虑很多很多”,根据后面的“千古之谜”可知,这里强调长久以来一直未得到解决,所以选用“悬而未决”。第三空,“复活”指“死了又活过来”,“还原”指“事物恢复原状”,该空与“世界”搭配,所有选用“还原”。第四空,“障碍”指“挡住道路,使不能顺利通过;阻碍”,“限制”指“规定范围,不许超过”,这里强调人们通过共同的文字可以没有阻碍地、顺利地沟通交流,所以选用“障碍”。故选C。2.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空缺部分对应的前后句共同的主语是“人们”,A、D两项换了主语,使整个句子前后衔接不连贯,所以排除A、D两项。C项说的是“讲述”让一片甲骨震惊天下,与文中表达的“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了天下的事实不符,所以也排除。故选B。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A项,逻辑错误,先物质后精神文化才符合“不仅……而且……”这一递进关系关联词语的逻辑,所以应改为: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该项错误。B项,强加因果且搭配不当,“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成为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没有因果关系;且“甲骨文”不是“成为了物质文化”,而是成为了“物质文化遗存”,该项错误。C项,强加因果且搭配不当,“成为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没有因果关系;且“甲骨文”不是“物质文化”,而是“物质文化遗存”,“甲骨文”也不是“成为了”,而应该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该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成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5、1.“这场公事”指收复失地这件大事。应该团结北方义军,共同抗敌;希望陈子华到真州要效法宗泽,鼓舞京东豪杰士气,从而谈笑之间收复失地。2.对国土沦陷的伤感之情和对沦陷区百姓的牵挂之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懦弱无能的不满;对友人建功立业的鼓励;对自己壮志难酬的自嘲。【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概括。“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句意为:向北眺望通往中原的路,试着议论议论,这一场恢复中原的大事,该怎么嘱咐?据此可知,“这场公事”指收复失地这件大事。“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中,作者兴致勃勃地对即将离别的朋友说:你就要到北方前线去了,在那里将遇到很多军国大事,你将如何处置呢?作者送陈子华赴江北前线的真州时,要他认真地考虑这个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重大问题。这里前二句歌颂宗泽正确对待义军,声威极希望陈子华能够收编义军。“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希望陈子华到真州要效法宗泽,使京东路(指今山东一带)的豪杰,欢欣鼓舞,做到谈笑之间,能够收复、安定齐鲁北方失地。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下阕进一层写“悲愤”。起首联系江山残破、半壁苟安的惨痛现实,继而连设二问,连用二典,一面热切鼓励陈子华以晋“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祖逖为楷模,为中原统一建功立业;一面沉痛指责那些南渡后但得一隅安身的统治者早已不复怀思中原失地。“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这两句明以发问,实则为他勉、为自况,一以叙事,一以状怀,前句以问代答,实为盼今陈子华荷重任前往真州能如祖逖当年渡江北伐,有不尽勉励寄望之意。“算事业、须由人做”,是志士对同道的希冀与勉励;“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是对书生胆怯的嘲笑,要人奋厉有为,为国效命,不能像新妇那样躲在车中胆小怕事,这也是胸怀报国之志、身为一介书生的作者的自勉。词人终究痛感自己书生无用,报国无路,词末终于发出了“空目送,塞鸿去”的悲愤叹息。“塞鸿”指陈子华,是说自己只能徒然目送陈子华。【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6、靡有朝矣夕揽洲之宿莽泠然善也别有幽愁暗恨生不霁何虹凌万顷之茫然既往不咎后生可畏【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靡、洲、莽、泠、幽、霁、顷、咎。7、1.C2.①活在当下的勇迈精神,重视过程。一心一境能把“过去”与“未来”截断,使困难不能牵住,使痛苦不能动摇。能在平凡中见出不凡,以实践的态度契入生活,而得到自在。②直面生活中的痛苦,深刻品味痛苦。一心一境都是解脱痛苦的最好法门。世间苦难原无可避,直面痛苦,痛苦也就无可奈何了。③对眼前时节的美好期待。一心一境能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但在没一个关键时节都能怀抱美好期待。3.①语言风格既平时朴素,又典雅隽永,开篇由小故事引入,不加雕饰,亲切自然。后半句语言典雅,充满禅意②句式整散结合。如文章结尾多用短小的整句,既能准确地表达意蕴,又富有节奏,铿锵有力。③运用引用手法:如文章多处引用禅语和苏轼的名言,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解析】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抓住两点(内容+艺术特色)去读文,速解小说选择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做此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C项,“苏东坡《春渚纪闻》中的观点是对一心一境最好的诠释”表述错误。依据原文第18段“这是苏东坡的至理名言,但我的看法有些不同”可知,表明作者观点与苏东坡是不同的,所以“最好的阐释”不正确。故选C。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也就是解题即理解含义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做理解标题的内涵的题目,与理解词语、句子含义题有相通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命题者是想考查考生能否体悟到文本哪些内容体现了标题深刻的意蕴。因此做此类题一定要立足于全文内容,深入体会文章层次与内涵,之后根据题干筛选内容,合理概括即可。具体而言,根据原文第五段“‘活在当下’看来是寻常言语,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是把‘过去’与‘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可知,“一心一境”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把“过去”与“未来”截断,在平凡的生活中安住于每一个当下。依据原文第十一段“痛苦或死亡是人人所不愿见到或遇到的,但若不能深刻品味痛苦,何尝能知道平安喜乐的真滋味?若不能对死亡有所领会,又如何能珍惜活着的时候呢?”可知,“一心一境”即为直面痛苦,明白世间之事不可避免,坦然活在过程当中。依据原文第十六段“一心一境是活在每一个眼前的时节,是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那就像拿着铁锤吃核桃,核桃应声而裂,人生的核桃或有乏味之时,或有外表美好、内部朽坏的,但在每一个下锤的时节都能怀抱美好的期待”可知,人生变化无常,在直面苦难之时,仍要对未来满怀期待。3.本题考查对散文语言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结构、句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文章语言的独到之处,后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即可。根据文章整体结构可知,这篇文章前三段为叙事,其余为说理。叙事部分讲述作者小时候的故事,简洁自然,轻松平常;说理部分则由这个故事展开,充满诗意和禅意。文章句式长短结合,原文第二十一段连用几个富有韵律的四字短句,为文章增添了音韵美。根据原文第四段、第九段、第十段、第十二段、第十四段、第十七段、第十八段和第十九等段可知,文章多次引用名人名言,借此更加深刻地表达主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8、1.A2.B3.D【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B项,把“爱人”放到了超过“爱己”的位置说法不当,原文的表述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又不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即孔子是把爱人与爱己高度统一的,没有分高下。C项,表述太绝对,离开了“仁”就无法存在的说法不当。音乐(声乐和器乐))、诗(歌词)和舞是客观存在,原文强调它们属于“乐”,“乐”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仁”。D项,曲解文意,达到“尽善”,“仁”就完满实现的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达到“尽善”,只是“仁”完满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曲解文意,“第二段重点论述中华美学精神善和真的问题”的表述不正确。原文第二段开始虽然提到“中华美常精神一向与善和真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但没有展开论述“中华美学精神善和真的问题”。而只是从“善”的角度阐发儒家“仁”的精神。故选B。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曲解文意,选项“乐”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时,“善就在其中”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尽美’就是要把善表现在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的感性形式中,使‘乐’的歌唱、演奏及与之不能分离的舞蹈,听起来、看起来都有一种极为鲜明光辉美丽的节奏与文采……”。故选D。【点睛】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9、1.B2.①小说以“清明糕”为线索,使情节更集中、更简洁;②小说围绕“清明糕”谋篇布局,可以集中描写人物,使小说父子亲情的主题更突出。3.①小说以父亲送来清明糕结尾,从情节上来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更好地突出了父亲慈爱的形象。③从主题上来看,更好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和孙子的爱。【解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需要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准确地分析与概括。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选项信息进行理解判断。B项,“并为母亲死后不回家做铺垫”错,母亲死后他不回家是因为父亲不会做清明糕。故选B。2.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题干要求简要说明以“清明糕”为线索谋篇布局上的好处。这是一道考标题作用的题目,标题的作用要从人物、情节和主题三个角度分析。1.标题的含义: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2、标题的作用。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题干已经提示考生“清明糕”是这篇小说的线索,那么“清明糕”贯穿全文。小说并以此谋篇布局,情节的各个部分就与“清明糕”密不可分,小说先写“我”爱吃“清明糕”,偷吃“清明糕”,儿子比爱吃“清明糕”,买“清明糕”,父亲送来自己做的“清明糕”。所以,以“清明糕”为线索,使情节更集中、更简洁。小说围绕“清明糕”可以集中描写了“我”、父母亲,儿子等人物,母亲年年做“清明糕”给孩子吃,孩子工作后还年年送“清明糕”给儿孙们吃,父亲在母亲去世后,自己学做“清明糕”送给儿孙,所以,“清明糕”使小说赞美父子间浓郁而真挚的亲情的主题更突出。3.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结尾艺术特色的能力。这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首先要先明确结尾的形式,然后从人物、情节和主题读者等角度分析。小说的结局及作用(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这篇小说从结尾形式来看,即从情节方面来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前面写父亲不会做清明糕,却又能在母亲去世后,父亲自己学做并送来以及用心呵护清明糕,这真是出人意料。父亲对孩子一直以来的深深的关爱,那么清明节送来清明糕自然又在情理之中。这也更加突出了父亲慈爱的形象,更好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和孙子浓浓的爱。【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10、1.D2.C3.B4.(1)镇南王命令察罕列举安南王的罪行并加以斥责,使者哑口无言,安南王子带着所有部下逃走。(2)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遣返,并且焚烧了档案。【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的能力。将选项的解释还原到文中,根据上下文,语意不顺或不合逻辑的就是错误选项。D项,“归”,结合“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分析,兄弟们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释放许多奴婢成为庶民。应该译为投奔。故选D。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参与政事,秦始皇始设此职”错误。参知政事,唐朝始设此职,此后演变为常设官职。故选C。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使其哑口无言”张冠李戴。“他怒斥安南王子,使其哑口无言”错。原文说的是“使者辞屈”,并非安南王子本人。故选B。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数”,列举;“其”,代词,他的;“而”,连词,表递进;“屈”,亏,短少;“举”,全部。(2)“鞫”,审讯,审问;“议诛”,议定诛杀;“悉”,全、都;“纵遣”,释放遣返;“籍”,档案。【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察罕,是西城人。(他)体格魁伟,天资聪慧,博览群书,强于记忆,通晓多国文字。奧鲁赤任命察罕为理问,政事全交给察罕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们拜他为师。跟随镇南王征讨安南,大军驻扎在泸江。安南王子派遣他的叔父来到军营门前陈述(安南)无罪,镇南王命令察罕列举安南王的罪行并加以斥责,使者哑口无言,安南王子带着所有部下逃走。跟随奥鲁赤调任治理江西。宁都的老百姓说:“某乡的石头上有五色云气,有一个东西在上面,仔细看是玉玺。不带士兵去取回,恐怕被住在那里的人占有。”众人疑惑。察罕说:“荒诞,这一定是设计陷害仇人的。”审查询问,果然是这样。元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请让察罕任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则奏举他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说:“察罕为官廉洁,固然应官居御史台。但武昌是大郡,非此人不能治”最终任命为武昌治中。广西妖道高仙道用妖术迷惑民众,平民受他迷惑的达数千人。事情败露后,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一起处理。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遣返,并且焚烧了档案。众人指责他。察罕说:“我一人独自承担责任,你们不会受到连累。”在武昌路以治理卓著闻名,升为河南省郎中。元武宗去世,元仁宗悲伤痛哭不已。察罕一拜再拜禀告说:“百姓寿命长短,尚且说有天数,圣人的天命,难道偶然如此。国家社稷依赖殿下,即使您愿意让自己悲痛,对宗庙和太后又有何用呢?仁宗停止哭泣说:“从前皇家丧礼必差使僧人。有什么用处呢?我想打开府库来赈济那些鳏寡孤独的人,怎么样呢?”(察罕)说:“推行政事,施行仁政,这是文王成为圣主的原因。殿下这么做对百姓来说是幸事啊。”拜任中书参知政事,察罕只是全面主持法度,不屑于琐碎的事务,有见识的人都说他符合大臣的举止。当初,察罕出生在河中时,这天夜里天气清爽幽静,月白如昼。看相的人祝贺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富贵。”察罕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在河中的田宅,都分给了众位兄弟。兄弟们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释放许多奴婢成为庶民。所以人们多称他是有德行的人。退休后,悠闲地过了八年,寿终正寝。11、1.B2.C3.B4.(1)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2)这个门生谦逊地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再敢送礼。【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正确断句: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咸相倾慕”的对象是姚察,因此要与“沛国刘臻”断开,排除AD项;“疑事十余条”都是“访”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B。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忧服,则是指为父母服丧而忧伤过度”错误,“忧服”意思是因父母死而居忧服丧。故选C。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本题B项,“他被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推荐为史佐”错,原文“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永定初,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可见推荐他为“史佐”的不是杜之伟,而是吏部尚书徐陵。故选B。4.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关键词有(1)流亡,流亡在外的人;反,通返,回来;轻,减轻;劝,勉励;殷盛,增多。(2)逊请,谦逊地请求;冀,希望;驱出,驱赶出去;伏事者,属下;馈遗,赠送,送礼。【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姚察;字伯审,是吴兴武康人。姚察幼时就有很高的悟性,年少时不喜欢游戏玩耍,对下棋或其它的游戏,从来不经意。勤奋刻苦精神振奋,夜以继日地读书学习。十二岁时就能写作文章了。十三岁那年,梁简文帝当时还是太子,就让姚察到宣猷堂听演讲并参加论辩,被儒生们所称道。等到梁简文帝继位,更是以超越常礼的礼节对待拂姚察。起初担任南海王国左常侍,兼任司文侍郎。遭遇梁朝亡国战乱,当时东部由于战争加上饥荒,人们相食,无处买粮,姚察家裹人多,都到外面采野菜来吃。姚家常常经过艰难险阻,寻找供养家人的财物,粮食才能维持没断。他又总是把自己的那份省下来给弟弟妹妹们,以至于亲朋戚友断粮少食的都予以照顾,自己只有以食野菜为美味了。在战乱期间,勤奋读书学业依然没有荒废。元帝在荆州即位,授予姚察任原乡县令。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姚察深相爱重,上表任姚察为佐著作,跟随他一起撰史。永定初年,吏部尚书徐陵当时领著作,又引荐他任史佐,连徐陵的让官致仕等表,都请姚察来写,徐陵看到姚察写的文章叹息说:“我不如他啊。”太建初年,补为宣明殿学士,授散骑侍郎、左通直。不久兼任通直散骑常侍。江左的年老旧交先在关右的,都倾慕他。沛国的刘臻私下到公馆询问《汉书》中的疑难之事十多条,姚察都给他分析,全是有经典依据的。当初,梁衰微灭亡时,姚察的父亲僧垣流亡到垦宣,姚察粗食布衣,不听音乐,到这时父亲的死讯由使者带到江南。当时姚察为母亲韦氏守丧刚除丧服,后主因为姚察瘦弱,怕他到远方奔丧伤害身体,就暗地派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致丧。不久以忠毅将军的职务起用,兼东宫通事舍人。姚察一心想守完父丧,一次又一次地陈情辞让,都得不到允许。不久命他知着作郎事。服丧期满,就授予他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姚察连连守丧,加上斋素日子长,从除丧服后,又添了喘病。后主曾单独召见,看到姚察骨瘦如柴,不禁伤感。姚察身居显要,很是注意清正廉洁。曾经有个门生不敢送厚礼,只送一端南布、一匹花练。姚察对他说:“我的衣服,只是麻布蒲练,这些东西对我没有用处,既然要诚心交往,请不要如此烦劳。”这个门生好言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敢送礼。以清心洁行的标准来自处,财产总是空乏,有人劝他经营生计,他笑着不回答。陈灭亡后到隋朝,开皇九年,文帝下韶授予他秘书丞的职务,另外命他写完梁、陈两代史。大业二年,死于东都,遗命薄葬,一定要遵从省俭。朝廷吊唁,助丧物品很丰厚。12、参考范文深思慎取,成就人生得知我校的优秀毕业生小明同学想要发展第二职业,作为辅导员老师,我深感欣慰。他勇于开创人生的奋斗精神,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蓬勃朝气。同时,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有一些想法,供小明以及和他一样面临相似职业选择的大学生们探讨,希望大家深思慎取,成就精彩人生。自媒体行业缺乏保障,存在较大风险。依托现代科技发展起来的自媒体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