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第六单元 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综合测试卷_第1页
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第六单元 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综合测试卷_第2页
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第六单元 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综合测试卷_第3页
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第六单元 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综合测试卷_第4页
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第六单元 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综合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江苏版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

第六单元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综合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蒋廷敏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

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

致命伤”。材料实质上是在()

A.论证了民族国家应该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B.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寻求解读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理由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Q答案B蒋廷献认为,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必须明白“我们的落伍”,必须“力图改革”,中华民

族才能生存、发展,其实质是在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B项正确;从战争中学会战争与

找到“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等不符,排除A项;蒋廷献强调的是找准方向,努力改革自强,并非仅

为失败找理由,排除C项;蒋廷献的观点并非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排除D项。

2.1844年,中美、中法签署条约,规定十二年后修约。英国援用条款,称其亦可以享受十二年修约之权

利。英国攫取“修约之权利”的依据是()

A.五口通商

B.“门户开放”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Q答案C1843年英国攫取的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之后清政府若给予其他国家特权,英国也可以享

有,英国攫取“修约之权利”符合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故选C。

3.作为洋货中比较普通的洋布,直至开埠七八年后,上海才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卖洋布的清洋布店。1849

年,上海进口洋布总值为1209千镑,比五年前只增加了一倍多。到了19世纪50年代后半期,进口洋布

增长幅度才开始增大。这说明当时()

A.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土布的质量明显优于洋布

D.传统手工业具有更大的优势

Q答案A题干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洋布在华销量增长缓慢,这表明传统小农经济影响较大,人们

对洋布需求较小,故A项正确。

4.美国人亨特在1852年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天,我陪同夫人、新加坡约翰斯顿公司的里德、

旗昌洋行的奥恩以及吉布一利文斯顿洋行的吉布参观了广州城的五仙观,观赏了五羊石。”据这段记

载可以推知()

A.不平等条约动摇传统华夷观念

B.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的主要手段

C.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和经商

D.通商口岸受到西方文化全面冲击

Q答案A从材料可知,美国人亨特及其家属可到中国内地进行参观,且没有受到阻挠,反映出在鸦片

战争后,人们不太强硬排斥外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动摇,A项正确;B项是在甲午战后,排除;材料没有

体现经商,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

5.1875年,郑观应提出:“故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如中国能自视为

万国之一,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独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万国。”这一主张()

A.延续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基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C.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

D.体现了对国际法的矛盾心态

G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在受到西方侵略的背景下,郑观应从国际法的普遍约束力

入手,指出其“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这基于其认识到了国际法对中国国家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

性,B正确;郑观应有关国际法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冲击而非延续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排除A;郑观应对国

际法的认识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排除C;郑观应对国际法的心态是理性的,并不矛盾,排除D。

6.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资本输出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I).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答案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明确提出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宽了列强对华资

本输出的途径,因此材料中的“要求”指的是列强资本输出需要,B项正确。“以华治华”策略主要是

指《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是指《马关条约》

中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规定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需要,而不是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C项错误;

据所学可知,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不是列强的主要诉求,D项错误。

7.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

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

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他认为戊戌变法的意

义在于()

A.效法明治维新改革道路B.试图改变旧的政治制度

C.推动了民众的思想解放D.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Q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该外国人认为戊戌变法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但又把戊戌变法与日本明

治维新进行对比,来表达对戊戌变法改变旧制度的肯定,B正确;效仿明治维新改革道路不是戊戌变法的

意义,排除A;材料肯定的是对旧秩序的变动,不是思想解放,排除C;戊戌变法缺乏社会基础,排除D»

8.某晚清人士曾说:“西人一天主,一耶稣,教会之名至盈千万……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欲

删定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此言论主

要反映出该人士()

A.维护传统,政治立场保守

B.古今贯通,力主中西兼容

C.救亡图存,完全排斥西学

D.启迪民智,破除迂腐观念

Q答案A据材料“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欲删定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

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可知,该人士反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反对西方的民主政治,

体现出其维护传统,政治立场保守,A项正确;该人士没有主张中西兼容,也没有启迪民智,排除B、D两

项;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9.20世纪初,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受命担任修律大臣的沈家本认为,须以“模范列强为宗旨”,当时

翻译的各国法律包括法、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商事法律以及英美的公司法。清末以来,移植大

陆法系民商法,但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以及物权法方面,保留了一些反映当时国情的制度。该材料主要表

明清末以来,民商法的制定()

A.积极回应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诉求

B.完全照搬了大陆法系国家立法模式

C.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D.既仿效西方法律又考虑了本国实际

Q答案D根据“移植大陆法系民商法,但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以及物权法方面,保留了一些反映当时国

情的制度”可知,民商法的制定既参考了西方的大陆法系,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D正确。材料未体现回

应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诉求,排除A;“完全照搬”与题意不符,排除B;民商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

朝的封建统治,但并非材料主旨,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民商法制定的依据,而非其制定的根本目的,排除Co

10.1904年,清政府颁行“癸卯学制”,规定:通儒院或分科大学的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

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上述规定的推行()

A.提高了各地兴办学校的积极性

B.解决了教育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C.进一步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

D.满足推行新政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Q答案A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授予学堂学生各种功名,有利于提高各地兴办学

校的积极性,A正确;授予学堂学生功名并不能解决教育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排除B;材料中授予学堂

毕业生科举功名,与“科举取士”不是一个概念,并非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排除C;材料中只是授予学

堂学生功名,能否满足新政对人才的需求无法体现,排除Do

11.1911年,清政府出台“铁路国有”政策,宣布“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由此剥夺了各省商

办铁路的权利。时人指出:“以路抵款,是政府全力夺自百姓而送与外人。”由此可见,这一政策的实

质是()

A.以路权抵押换取借款B.集中全国力量建造铁路

C.削弱商办铁路的实力D.强化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Q答案A根据题干“以路抵款,是政府全力夺自百姓而送与外人”可知,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实

质上是出卖国家铁路利权,掠夺人民财富以获得国外借款,故A项正确;清政府收回路权并非为建造铁

路作准备,排除B项;削弱商办铁路的实力、强化对地方经济控制均不是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的实

质,排除C、D两项。

1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读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

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

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A.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

B.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

C.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

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答案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以民主形象促进共和力量发展,故c项正

确;根据材料“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

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可知,这一宣誓与激发革命党人斗志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责任内

阁制,故B项错误;这一宣誓虽然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但并非宣誓的主要价值,故排除D项。

13.陈独秀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1916年)中感慨:“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

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他旨在强调()

A.世界知识是富国强兵的策略

B.新文化运动照搬了康、梁思想

C.维新变法运动促进思想启蒙

D.中国思想近代化开始于康、梁

Q答案C材料“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强

调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促使国人加深了对世界的认识,推动了国人的思想解

放,C项正确;材料强调维新变法推动了国人对世界知识的认识,并没有强调世界知识是富国强兵的策略,

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维新变法则采取“托古改制”的方式,故“照搬”的说法

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国思想近代化开始于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

14.1918年1月,孙中山先生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

可于彼方期大发展也。”这表明孙中山()

A.确立了“三大政策”

B.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C.决定开展国共合作

D.关注十月革命决定走俄国人的道路

Q答案B孙中山之所以重视西北地区,是因为注意到俄国的革命形势,认为如果俄国苏维埃政权能够

稳定,则对我国有影响,这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B正确;“三大政策”是在

1923年强审的,排除A;材料未提及国共两党关系,排除C;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走的是西方代议制道路,

排除D„

15.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在北京颁布,规定中华民国“永为统一民主国”,由国家立法并执行的事

项包括外交、国防等,各省可自主制定本省宪法,省级制宪机关的构成必须遵照国家宪法的规定,其立

法事项包括财政、田税等,从而事实上作出了联邦制的规定。这体现了()

A.北洋政府无力掌控全国政局

B.地方分权成为社会共识

C.内阁行政权受到立法权制约

D.国民革命已经迫在眉睫

Q答案A据材料可知,各省自主制定本省宪法,其内容包括最重要的财政、田税等,即各省有相当大

的自治权,表明北洋政府无力掌控全国政局,故选A项;“社会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

调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而不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制衡,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1923年颁布的《中华民国

宪法》的内容,并不能体现当时进行国民革命的急迫性,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27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从“变”的意义上,”历史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新陈代谢的”。因此,说“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

变”,近乎数典忘祖,是不明乎中国既有变易的高明哲理,其社会变之微、之渐,历代都在进行,此中每

每深藏着数千年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故能数千年屹立而不亡。然而中国古代的变易观与近代由西方传

入的进化论不可同日而语,两者显示出的正是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质的区别。“变易”的图式是“循

环的(同心)圆圈”,呈封闭型,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故靠自身走不出中世纪。“进化”是“基

因变异”,“新旧不断起承转合",其图式是不断上升的螺旋,呈开放型……这就是为什么外因在推动

中国社会转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

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Q答案示例:

论题:”外因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

内部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2分)

阐述:近代以来,列强数次发动侵略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洋务派掀

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

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局;1900—1901年的八国

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最终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4分)

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因素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

转型的因素,孕育着变革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4分)

可见,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在内外各种条件综合作用下的结果。(2分)

品解析首先选择材料的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论题。如选择观点“外因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中起着特

别重要的作用”,可以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表现、中国发生的变化等角度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

升华。

17.电报事业的发展是认识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一、"持议甚坚”:因人的请设电报列强软硬兼施请设电报

“恐有洋仄菽南朝观希聂庭逑该禹丽<(嘱)商援版";“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

二、“设法阻止”:清政府的回应

国公法直言斥之";”若至万不能禁时,惟有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一法”

三、“界限分明":中西较量的结果经过严重对峙,双方皆让步,形成西方可在中国领海敷设海线、但线端得上岸的格局

与对待列强向一些领域始张的态度大异其趣,面对唯喃逼人的请设电线之势,清政府并未示弱,而是针

四、余论:历史的另一面锋相对。长期担任电报局督办的盛宣怀称:“说者谓通商以来,能自保主权者,电事为最。”虽存溢美

之处,但实属有因

材料二对于电报技术引进,洋务派将其融入到原有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中。这种在对宏观

环境变革极小的条件下引进近代科技,并将其融入传统社会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解决科学化与传统社会

的冲突,但并没有顺应科学化的要求,而是顺应了封建统治的要求。

----摘自包羽《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国际技术转移视角的研究,》

材料三近代中国面临西潮冲击,中国向何处去?很多读书人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早期维新派代

表郑观应说:“英国电报设于王家,商民欲通信者收其费,岁以所入济局用,往往致赢……普、法构兵,

普人行军处遍设电线,而尽毁法人所设,遂以败法……盖兵贵神速,所谓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莫

电线若矣……夫轮船、枪炮等物,中国仿行有年,损益犹或参半,电报则有益无损,何不一试之耶?”进

一步考察其立论基础,其中“兵贵神速”语出《孙子》;“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语出《汉书》,皆为

中国之历史智慧。

一份1896年的报纸云:“乃近有匪徒造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

之神主牌……此语传遍远近,乡愚皆信以为真。”事实上,即便是到了民国年间,乡民不知电报为何物

者仍是常事。这一切提示出,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必将是一渐进的、缓慢的乃至长期的过程,无法一

蹴而就。

——摘自夏维奇《电报的引入与近代

中国文化变迁》

(1)根据材料一,列举清政府“设法阻止”的多种办法,解释“历史的另一面”。(5分)

(2)写出洋务派代表人物丁日昌对中国电报事业的贡献。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根本

目的。(5分)

(3)阅读材料三,请选择作答:①以郑观应论电报为例,说明读书人在寻找中国出路的过程中是“回头看

与向外看并存”。②结合清末电报事业的发展,佐证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5分)

。答案⑴办法:遵照条约、引万国公法(国际法)、自置电报。(3分)

解释:面对列强扩张,清政府也有针锋相对的一面,(1分)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国家主权。(1分)

⑵贡献: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2分,答“引进电报技术”得1分)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分)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1分)

(3)选择①:郑观应以英国为例说明电报的经济价值,用普法战争说明电报的军事价值,(2分)同时从古

籍中寻找历史智慧,(2分)主张引进电报。(1分)

选择②:部分人士认识到电报的价值,有人阻挠电报发展,(2分)到民国时期,仍有乡民不知电报为何

物,(2分)地区发展不平衡。(1分)

舟解析(1)第一小问,由“谨遵照条约所属(嘱)”“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自置铜线以敌彼飞

线之一法”,可归纳出遵照条约、引万国公法、自置电报。第二小问,“清政府并未示弱,而是针锋相

对”“能自保主权者,电事为最”等信息反映出面对列强扩张,清政府也有针锋相对的一面,在一定程

度上捍卫了国家主权。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第二小问,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三小问,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选择①,要注意先搞清“回头看”和“向外看”的含义,其分别指的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

和向西方学习来改善中国的现状,然后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选择②,则要注意从电报事业在清末

的发展和受到阻碍两个角度来回答。

综合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英国学者斯当东对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时遇到的中国军队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兵士们在排队敬

礼的时候,身上穿着整齐的制服,事毕之后即把衣服收在仓库里,等下次站队时再穿。平时他们就穿同

老百姓同样的服装,经营各种行业或者耕种田地。”从中可以看出()

A.英国使团重点关注中国军队战斗力

B.清朝军队实行兵农合一的猛安谋克制

C.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具有一定必然性

D.中国军队当时注重礼仪具有大国风范

G答案C材料信息显示,清朝士兵平时和普通百姓一样生活,说明他们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这是鸦

片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故选C项;材料为英国学者对中国军队某一方面的描述,不能说明

“英国使团重点关注中国军队战斗力”,排除A项;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D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2.据统计,1843—1860年,香港与五个通商口岸共出版西书434种,其中纯属宗教宣传品的有329种,占

75.8%;属于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博物学、植物学、医学等方面的书籍105种,

占24.2%,科技书籍所占比例上升较快。据此可知()

A.西方科技知识由此开始传入中国

B.西方科技知识促进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C.西方科技知识获得中国普遍认同

D.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主动了解西方科技

Q答案D1843-1860年,西书的出版中科技书籍比例上升较快,说明中国一些知识分子主动了解西

方科技的动向,D正确。明末清初,利玛窦等传教士东来,已将西方科技知识传入中国,排除A;材料无法

体现西方科技知识促进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排除B;“普遍认同”表述明显夸大,排除C。

3.太平天国一度在天京、镇江、扬州等地完全废除私有财产,废除商业活动,生活必需品由国库按定额

供给;男女异地,夫妇不得同居。1855年春,太平天国调整政策,开始允许居民恢复家庭生活,承认私营

工商业。这种变化说明()

A.管理严格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

B.太平天国调整政策具有进步性

C.太平天国运动由此开始转向衰落

D.部分推行《资政新篇》的主张

@答案B“完全废除私有财产,废除商业活动”“男女异地,夫妇不得同居”是对人性的抑制,不符

合客观规律;“允许居民恢复家庭生活,承认私营工商业”则是顺应了人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这

种变化具有进步性,故选Bo材料中的规定针对的是百姓而非军队,且其变化实际上是放松了管理,排除

A;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走向衰落,排除C;这些措施并不是《资政新篇》的主张,排除D。

4.1864年以后,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有60多人做到督抚位置,慈禧在任命江南各省的巡抚布按时

均会征求曾国藩的意见。1868年,非湘军出身的马新贻代替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据此可知()

A.地方势力现尾大不掉之势

B.内忧外患导致清朝人事动荡

C.清政府中央权威相对稳固

D.洋务运动得到朝廷大力支持

Q答案C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引起清王朝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

权力下移,但从“非湘军出身的马新贻代替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可以看出,清政府中央权威相对稳固,

还能制约地方势力,故C正确,排除A;仅从“非湘军出身的马新贻代替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不足以说

明清朝人事动荡,排除B;材料信息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D。

5.下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

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

的信息是()

A.晚清官府推动洋务民用工业

B.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C.“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D.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Q答案c题干材料涉及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金陵机器制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

由题干材料不能看出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B排除;洋务企业属于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不属于民

族企业,排除D。

6.19世纪40年代,清朝君臣将结束鸦片战争订立的条约视为一成不变的万年和约,企图“一劳永逸”。

但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大吏们有了主动修约的主张,如1884年,总理衙门向各国明确表达了

修约的期望。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A.外交的近代化得以实现

B.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严重

C.近代国家主权意识萌生

D,逐渐掌握了外交主动权

@答案C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在修约问题上的进步之处,由一成不变的固守观念到主

动修约,这是近代国家主权意识萌生的表现,C项正确;修约意识只是局部现象,不能反映当时中国已经

实现外交的近代化,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大吏们有了主动修约的主张,不能体现统治阶级内部分

化严重,B项错误;清朝大吏们有了主动修约意识并不意味着中国掌握了外交主动权,排除D项。

7.1882年,李鸿章上疏朝廷说:“臣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这表明李鸿章()

A.鼓励发展资本主义B.率先学习西方科技

C.主张发展民用企业D.宣扬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C李鸿章认为国家的发展应立足于民生,先富后强,这说明当时的李鸿章主张以富求强,即发

展民用企业,C正确;李鸿章是地主阶级代表,其目的不是鼓励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B错在“率先”,排

除;材料内容与中体西用无关,排除D。

8.《马关条约》签订后,许多报纸竞相发表文章,喊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

不可玩”的呼声。官员们也上奏反对割台,一时间“章满察院,衣冠塞途”。由此可见,《马关条约》

的签订()

A.加速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B.导致君主立宪思想兴起

C.激发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D.鼓舞官员积极上书言事

Q答案A根据“许多报纸竞相发表文章,喊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

的呼声”可得出,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刺激了国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A正确;君

主立宪思想已经出现,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排除C;材料不仅涉及官员,还有其他人,排除D,

9.清政府于1860年设立“抚夷局”,第二年更名为“总理衙门”,1901年又更名为“外务部”。清政

府对外交往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出中国()

A.与西方交往的逐渐增多

B.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C.对外交作用认识的深化

D.外交近代化的推进

Q答案D材料中“抚夷局”更名为“总理衙门”、又更名为“外务部”,表明清政府对外交事务管

理越来越规范化,符合近代化外交的要求,D正确;外交机构名称的变化不能反映与西方交往的逐渐增多,

排除A;半殖民地化加深是西方侵略导致的,并不能由外交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出,排除B;材料仅体现

了外交机构名称的变化,至于对外交作用认识是否深化无法得出,排除Co

10.1902年,戊戌维新失败后避难日本的梁启超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其中称“麦喀

士”(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泰斗,开中国人介绍马克思之先河。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传播到进

入革命实践有待()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C.工人阶级的成长

D.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Q答案C由题干信息可知,1902年,梁启超率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可知,第一个在中国系

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革命实践需要阶级基础,故C项正确。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1.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

了。”这表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缺乏革命政党的领导B.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C.缺乏革命到底的勇气D.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6答案D据材料“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可知,辛

亥革命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最终失败,D项正确。

12.1913年2月,孙中山在日本演讲时说:“中国革命事业,实全国人心理所成。而其所以共和建国之理

由,盖因中国人数千年以来之战事,皆为少数人争皇位之战争,其最强者,灭除其敌人,而自立为皇帝。”

这表明,孙中山()

A.反对袁世凯称帝

B.争取民众对大革命的拥护

C.坚持共和的信念

D.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q答案C据材料“盖因中国人数千年以来之战事,皆为少数人争皇位之战争,其最强者,灭除其敌人,

而自立为皇帝”可知,孙中山坚持民主共和的信念,C项正确。1915年袁世凯称帝,排除A项;国民大革

命是在1924-1927年,排除B项;材料不是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I,排除D项。

13.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面交《二十一条》,并威胁说:“如把秘密(指《二十一

条》)泄露出去,日本当断然采取行动。”之后,袁世凯不顾日本的威胁,把《二十一条》的内容透露给

了美国,深深地震惊了美国政府。袁世凯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揭露日本的侵华野心

B.借助欧美的力量来牵制日本

C.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

D.为复辟帝制争取列强的支持

6答案B《二十一条》暴露了日本试图独吞中国的野心,袁世凯将《二十一条》的内容透露给了美

国,深深地震惊了美国政府,就是要借助美国的力量来牵制日本,B项正确。如果是为了揭露日本的侵华

野心,根本无需将内容告知美国,通过媒体即可实现,排除A项;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不是袁世凯的主要

目的,排除C项;袁世凯复辟帝制主要寄希望于日本的支持,排除D项。

14.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

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

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

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

Q答案B文艺复兴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强调个人主义;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是民族危亡,

激发了救国救民的忧患意识,故选B。新文化运动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

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排除A;材料没涉及抨击纲常礼教的问题,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文化

思潮,排除Do

15.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有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

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

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北洋政府时期实行甄别的用意在于()

A.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B.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

C.完善公务员的任职体系

D.为守旧官僚暗开绿色通道

q答案B据材料以及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对于政府官员的能力和行政水平的甄别,有利于选拔出真正

的行政人才,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而这对于行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北

洋政府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公务员的甄选,并未反映对公务员任职体系

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政府在甄别官员时对守旧势力格外关照,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27分)

16.经济变革(12分)

材料一1069年宋朝为指导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4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

赋役;11月,颁农田水利条约。次年,颁布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

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全国清丈

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材料二1861年1月11日,奕听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洋务运动开展。19世纪60年

代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大力引进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效仿西方进行军工生产。至甲午战

争爆发前,洋务派共创建了二十一家军工企业,机器局遍及天津、上海、江苏、湖北、广东、陕西、台

湾等省。1890年,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1894年建成投产,至辛亥革命前,有炼铁炉3座,炼钢炉6座,

年产生铁约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

材料三1901年1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4月,

庆亲王奕助为首的“督办政务处”成立,筹划推行新政。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后颁行了

《简明商会章程》等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这些措施一定程度

上消除了人们经营工商业的顾虑,也有利于约束地方官府的勒索。1905年后,每年新投资的商办企业资

本在1500万元以上。

(1)对比材料一、二中两次经济变革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6分)

(2)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三中的经济变革。(6分)

。答案(1)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古代农业经济,材料二侧重于近代工业经济。

原因:北宋处于封建社会中期,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