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检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检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检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检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1、白鹭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白鹭》的作者郭沫若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美丽色彩和优雅姿态,表达了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一篇佳作。《白鹭》的作者郭沫若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美丽色彩和优雅姿态,表达了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一篇佳作。学情分析本班学生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时的基础不扎实,以致于现在的成绩很不理想。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15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体会白鹭诗画般的意境美。教学难点凭借具体语言材料,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拟用学法自主法、启发法媒体资源或教具课件、白鹭的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1.引导学生复习古诗《绝句》,引出“白鹭”,揭题并板书。2.课件出示杜牧的《白鹭》,范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白鹭的美好。3.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梳理问题。1.简介作者。2.提出初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3.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情况。(1)出示难读和易错的字词,及时正音。(2)指导学生交流识字成果。(3)指导学生理解生字词。4.指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相机正音。5.指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出作者对白鹭的印象。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认读并组词。2.强调本课生字的字形,指导学生写字。(1)①“鹤”“嫌”“韵”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笔画较多。“嫌”左窄右宽。“韵”“鹤”左右基本均匀。在生字笔画多的情况下,注意笔画间的避让。②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笔画之间的关系。(2)范写。(3)指导学生练写,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3.反馈,评价。挑选优秀、一般、较差的几类作业进行投影展示,指导学生进行评点,并提出改正意见。4.说说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生字。1.指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2.示范朗读。3.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想一想:从文中能明白什么?4.指导分段。5.课堂小结。1.抄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1)背诵古诗《绝句》。(2)朗读课题。读准字音。2.朗读古诗,简单说说对诗中白鹭的初步印象。3.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1.交流课前自己了解到的作者资料。2.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1)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流利。(2)学习小组交流识字成果。(3)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纠错。3.(1)认读生字词。①读好“朱”“哨”等翘舌音。②读一读易错音节或词语。(2)指名说说自己识字的好方法。(3)交流自己理解的新词。[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清澄:清明澄澈。课文指白鹭的纯洁。铿锵: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4.朗读喜欢的段落,同桌相互正音。5.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作者对白鹭的印象。1.小老师领读字词。2.观察“鹤”“嫌”“韵”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1)分析字的结构,说出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说说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在生字笔画较多的情况下,如何注意笔画间的避让。(2)观察老师范写,书空。(3)各描红一个,临写一个。3.交流点评。根据反馈情况再次练写。4.用刚才的方法自学生字。小组合作交流,并练写。1.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2.听老师朗读。3.学习老师朗读的节奏、技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喜欢的自然段。4.说一说:作者写了白鹭的哪些方面?(精巧和富有韵味)5.小结分段:第一部分(1自然段):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第二部分(2~5自然段):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第三部分(6~8自然段):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第四部分(9~11自然段):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散文诗。1.独立观察字形,认真抄写词语。2.课后练习朗读课文。对于描写白鹭的诗句,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读,进行积累,并不需要对诗句进行讲解。1.识字、读文都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白鹭的喜爱之情。1.要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2.教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1.要注意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2.分段并且概括段落大意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能力之一。老师可以通过抓关键字、找中心句等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这项能力。引导学生明白读文要渗入感情,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板书设计白鹭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课题1、白鹭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教材分析《白鹭》的作者郭沫若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美丽色彩和优雅姿态,表达了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一篇佳作。《白鹭》的作者郭沫若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美丽色彩和优雅姿态,表达了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一篇佳作。学情分析本班学生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时的基础不扎实,以致于现在的成绩很不理想。教学目标1.能结合课文内容感悟“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2.凭借具体的材料,运用电教媒体,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体会白鹭诗画般的意境美。教学难点凭借具体语言材料,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拟用学法自主法、启发法媒体资源或教具课件、白鹭的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1.听写生字、新词。2.用文中的话说说作者对白鹭的印象。指导感受“精巧”。1.指导学生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从哪儿能感受到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2.出示白鹭、朱鹭、苍鹭、白鹤的视频资料,图文对照感受白鹭的精巧。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体会白鹭“增之一分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的美。1.指导学生速读第6~8自然段,小组交流:写了白鹭的哪些画面?2.指导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白鹭的韵味?3.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4.指导学生联系前文,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鹭是一首优美的歌?5.引导小结:从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白鹭的精巧?1.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2.布置作业。1.工整地书写生字、新词。2.用一句话说说作者对白鹭的印象。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交流从哪儿能感受到白鹭的精巧。2.交流:(1)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颜色的比较,白鹭显得精巧。(2)欣赏白鹤、朱鹭、苍鹭的视频,通过体型的对比感受白鹭的精巧。3.(1)朗读第2、3自然段,体会并背诵句子: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2)朗读第4、5自然段。①欣赏白鹭照片。了解“蓑毛”“流线型结构”“长喙”。②用词语形容白鹭。(和谐完美、完美无缺)③朗读背诵,并体会句子: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1.快速浏览课文第6~8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三幅画面。(钓鱼图、望哨图、低飞图)2.再读课文,挑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朗读,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白鹭的韵味,并进行圈画批注。(完成活动卡)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交流:(1)钓鱼图。①想象画面,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合适、和谐等)。②倾情朗读。(2)望哨图。①默读第7自然段。说说白鹭是怎样栖息的。②想象:白鹭还会在看什么?③有感情地朗读。(3)低飞图。①想象画面。说说想到了那句诗。②有感情地朗读。5.①说说自己的收获。②背诵课文,摘抄喜欢的段落。本文语言优美,切忌在教学中进行琐碎的分析。在这里可通过图文对照,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白鹭的精巧,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1.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话进行画面描述。2.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白鹭的精巧与韵味。学生可以畅谈收获,自己喜欢哪段就工整、漂亮地抄写哪段。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2、落花生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落花生》一文正是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的范本,因此,本教案设计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重点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懂得做人的道理。学情分析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顺利理解花生的特点,做人的道理不一定理解到位,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顺利理解花生的特点,做人的道理不一定理解到位,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教学目标1.会认“亩、吩”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播”等9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7个词语。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拟用学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媒体资源或教具许地山的相关资料、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1.出示花生实物,多媒体播放花生的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交流关于花生的资料。2.出示题目,设疑引读:“落花生”是事物,以它为题,如果你是作者,有可能写哪些内容?为什么作者会对“落花生”有如此深刻的印象?3.引导学生读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吧!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易错读音。2.检查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提示易错读音。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播、慕”,强调易错点。4.组织学生评价写字情况。5.组织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6.引导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1.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2.多媒体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指导朗读,引导思考:作者一家人收获花生后的心情怎样?3.抛出问题,组织讨论:姐弟几个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之处是什么?1.课件出示课文第15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2.启发思考:父亲的话对你有什么影响?1.(1)集体欣赏花生图片、实物等。(2)小组交流有关花生的知识。(3)全班交流作者资料。2.小组内讨论交流以“落花生”为题会写哪些内容。(以“落花生”为题,可以写花生生长周期及特点,描述花生形状、用途等的说明文;还可以以“落花生”为线索来叙事等。)3.根据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分析讨论。1.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2.汇报明确:(1)“便”是多音字,本课读pián。“播”读bō;“榨”读zhà。(2)查词典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3.观察生字的笔顺规则,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4.写字后先在组内互评,然后全班评价。5.分角色朗读课文,全班交流、评价、正音。6.小组合作探究:(1)“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课文以“落花生”为题。(2)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1.自主选择方式朗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画出课文里不理解的句子。2.(1)同桌练读第1自然段,读出高兴、意外、惊喜之情。(2)小组合作探究: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一家人收获花生后的心情?(“居然”一词说明收获花生是一件意外的事。因为大家是在荒地上种的,而且没有经验,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结果几个月后却收获了,所以一家人都感到很意外,很惊喜。)3.讨论交流:(1)姐弟几个认为花生的好处有味儿美、可以榨油和价钱便宜。(2)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之处是把果实埋在地里,即使成熟了也不急于表露。1.(1)朗读第15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2)合作探究:为什么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2.研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师与学生一同搜集关于花生的生长过程的资料,为探索花生的优秀品质做好铺垫。1.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学习。检测字词的环节,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以小卷形式测试。2.在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概括自然段内容,抓住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1.不理解的句子在学生提出来后,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解决。2.关于花生的好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先结合对话画出相关句子,最后小组内总结。在理解父亲的话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板书设计落花生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课题2、落花生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教材分析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落花生》一文正是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的范本,因此,本教案设计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重点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懂得做人的道理。学情分析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顺利理解花生的特点,做人的道理不一定理解到位,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顺利理解花生的特点,做人的道理不一定理解到位,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写法写一写身边的事物。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拟用学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媒体资源或教具许地山的相关资料、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内容。2.师生总结交流课文主题。1.指导学生给课文编写简要提纲。2.师生交流,分清课文的主次。3.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主题,说一说主次分明的好处。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父亲是怎样议花生的?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2.多媒体出示父亲的话。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3.师生交流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4.指导小练笔:仿照《落花生》的写法,试着从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事物中选择一种写一写,尽可能做到详略得当。5.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评价作品。1.指导学生背诵第10自然段中父亲的话。2.多媒体出示教师推荐阅读的文章: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1.听课文录音,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交流自己有哪些收获,向同学们请教自己不懂的地方。1.小组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列出提纲。(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2.根据课文提纲思考:这些内容,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种花生、收花生是次要内容,一笔带过;吃花生、议花生是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3.思考后交流,体会主次分明的好处:阅读的时候,抓住议花生这个主要内容,就能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1.(1)在朗读中体会父亲的话。(2)小组合作谈谈自己的感悟:父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却很有用。2.(1)有感情地朗读父亲的话。(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像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奉献。)3.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交流: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4.(1)小组交流选材:不低头折节的竹子、梅花,勤劳的蜜蜂,默默无闻的路灯,等等。(2)自主创作。(3)先把自己的习作轻声读两遍,用修改符号至少修改两处。5.(1)在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作品。(2)共同评议。1.互动交流。2.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在交流课文主题的环节中,教师巡视,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内容。在体会文章的写法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议花生,从议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1.在多媒体出示父亲的话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突出重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同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认为像花生那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再以身边的例子说一说:什么样的人是讲体面的人?从而理解父亲对子女的教育。2.指导小练笔的环节,可以这样设计:我喜欢__________,它的好处很多,比如__________。它虽然没有__________,但可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更深层次地理解父亲的话,可以在班级内开展“我要做这样的人”的讨论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3、桂花雨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学情分析本班学生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时的基础不扎实,以致于现在的成绩很不理想。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拟用学法自主法、启发法媒体资源或教具课件、桂花的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的诗《静夜思》,我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通过“月”这件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是啊,人们往往把思乡之情寄托于一件事物,今天,我们就看看作者琦君是怎样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桂花雨”的吧!(板书:桂花雨)作者简介:琦君(1917-2022),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细雨灯花落》等。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2、过渡语:要想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把握这篇文章的结构。3、过渡语: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三、从具体事件入手,详细把握课文内容。1.对作者而言,她的童年又是如何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2.小结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一生中,童年快乐的时光是最难忘的,难怪每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作者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对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香香的、甜甜的。一、检查预习。1.学生自由读课文。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3.指名逐段读课文。4.疏通课文脉络。二、初闻花香1.小组交流、讨论。同学们展示交流、讨论的成果。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第二部分具体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的院子里的桂花比较,再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三、再闻花香(1)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看看。(摇桂花、品花茶、吃糕饼、送桂花。)(2)再看看插图,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上坐在门前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1.我非常喜欢lánhu(),喜欢它那优雅的外形,幽幽的香气。2.这个卖dàbǐnɡ()的pópo()非常慈祥。3.你越动,它就chán()得越紧。4、下面没有在文中出现过的事是()。A摘桂花B摇桂花C思桂花D捡桂花板书设计3、桂花雨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课题3、桂花雨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学情分析本班学生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时的基础不扎实,以致于现在的成绩很不理想。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拟用学法自主法、启发法媒体资源或教具课件、桂花的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复习导入1.《桂花雨》这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这篇课文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听写生字词。桂花木兰花台风糕饼至少完整茶叶箩筐婆婆浸入尤其缠着三、精读课文,深入领悟。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并画出有关的词句。2、将你找出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3、重点品味摇桂花的乐趣。四、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1.“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2.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板书:思桂花)3.总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板书:片片桂花雨,浓浓故乡情)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1.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台湾。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六、拓展延伸,抒写童年。1.学习本文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味道的呢?请以“儿时的味道”为主题,写写你的童年记忆吧。)2.荐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一、复习旧知1.工整地书写生字、新词。2、请小组长看小组同学的听写情况并向老师汇报。二、进入情境,感受摇花乐⒈体验摇花乐三、感悟思乡情1、用充满感情的语调朗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2、感受母亲的思乡情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生:想起家乡的田野。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3、课后“阅读链接”。(1)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选自琦君的《<烟愁>后记》(2)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选自琦君的《家乡味》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1.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2.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3.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4、根据课文填空。这篇文章以________为载体,通过描写摇桂花、思桂花,来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桂花雨》这篇文章,描写了桂花飘落的优美样子,点明家乡的桂花很多。()(2)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告诉我们,家乡的桂花比别的地方的桂花要香,因为,家乡的桂花品质好。()6、请写出你熟悉的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4.珍珠鸟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材分析《珍珠鸟》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生动细腻、富有情趣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本课教学,将继续进行朗读、快速默读的训练,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并继续进行概括课文大意的训练。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呵护下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略读课文肩负着让学生运用已学方法学懂课文的使命,因此本课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为了使小组学习交流更有实效性,教师规范合作步骤,并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交流。学情分析本班学生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时的基础不扎实,以致于现在的成绩很不理想。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3.读懂课文,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拟用学法朗读感悟法,合作学习法媒体资源或教具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图片引入,揭示课题1.导语:(出示课件:珍珠鸟的图片)同学们,作家冯骥才先生曾饲养过三只珍珠鸟,在小鸟与大作家相伴的日子里,作家感触颇深,写下了《珍珠鸟》这篇文章。(二)整体感知,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想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是啊,多么惹人喜爱的珍珠鸟啊!所以,当朋友送我这对珍珠鸟时我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三)理解品味,体会鸟对人的信赖1.这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的信赖的?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内容体会。

(1)知道它们竟然有了雏儿,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事情!此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我”是怎么做的呢?读读文中的描写。

指导感情朗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3)三个月后,这对珍珠鸟有了雏儿,这个小家伙长什么样?找到相关的语句,读出你的感受。

2.指名读第八自然段。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子里。“人有人言,鸟有鸟语”,鸟的叫声,就是它们交流的语言。你觉得此时它们在交流什么呢?

3.这小家伙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呢?学生交流讨论。

课件出示课文中插图,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4课件出示: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再读这一句话,你有又什么新的感受吗?

(四)总结升华,体会信赖的含义

1.望着这和谐的画面,感受着鸟儿亲近的情意,作家不由得从心底流出这样的感慨。

课件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你的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五、活动学习

六、布置作业

1.齐读课题:珍珠鸟2.同学们,从大作家与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并和学生一起对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引导。指名感情朗读。学生交流,小组合作。

“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只有在这像幽深的丛林一样的地方,珍珠鸟才感到安全。所以,它那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个别读朗读:无论小家伙在我的面前做什么,我不管它,不伤害它,小鸟的活动范围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胆子也越来越大,有一次,它竟然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请一位同学在音乐声中朗读。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学生谈理解和感受。学生交流。1.搜集整理有关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感人故事,与同学分享。

2.推荐阅读《我的野生朋友》。

3.试着接触一种不熟悉的小动物,努力使它成为你的新朋友并记录下相处的过程。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冯骥才先生的其他作品。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从珍珠鸟的外形描写中体会“我”喜欢珍珠鸟。第一件事:为鸟安排舒适温暖、幽静的巢。第二件事:决不惊扰它们。第三件事: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我”不管它,不伤害它。感受:多么感人的一幅画啊,“我”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对我亲近的情意,我没有惊扰它,因为我知道它仍然是一种怕人的鸟。这种怕人的鸟现在与我这样的亲近。因为知道珍珠鸟怕人,所以,作者尊重、理解它们,给它们自由,决不惊扰它们,作者和珍珠鸟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了。所以,文章在开头部分,单独把这一句话作为一个自然段,强调“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使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信赖,就是尊重、理解、宽容。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感受到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世界万物共生长,应以诚相待,和谐共生板书设计4.珍珠鸟怕人——亲近人——信赖人教学后记课题制定班级公约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班级公约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的不守规则的现象,再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将每一个学生都融入班集体的建设中去,积极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问题,使课堂做到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学情分析有的学生善于发言,可是大部分学生不能清晰琉璃的表达自己观点。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交流认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2.善于发现日常活动中不守规则的现象,并从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交流。3.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4.运用已有的经验,制定班级公约,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教学重点善于发现日常活动中不守规则的现象,并从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交流。教学难点学生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养成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习惯。拟用学法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媒体资源或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情景导入,揭示话题。1.师:同学们,班级是我们温暖的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是多么快乐!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集体的目标靠我们共同来实现,集体的荣誉靠我们共同来维护。这段时间,我们班级在流动红旗的评比中落后于其他班级,我们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争创优秀班集体呢?2.指名学生交流。预设1:我们班里有的同学学习不认真。预设2:我们班里有的同学不关心集体。……3.师小结:看来,班级出了问题,作为班级的小主人,我们有责任来改变这个现状。现在我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看看有哪些影响我们班级利益,有损我们班级形象的事例。每人最少列举两件,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并把本组的讨论内容汇总一下,等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学生小组合作,自由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要求:(1)有序地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其他同学仔细倾听。(2)组长进行记录,并整理归类。2.班内集体交流。生1:我们小组发现,我们班近期有一些同学不爱护公共财物,用修正液在桌椅板凳和墙壁上乱涂乱画,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生2:我们小组发现,在班级值日生打扫完卫生后,有的学生保持得不够好,时有乱扔废纸和塑料袋的现象发生。生3:我们小组发现,有一些同学不注意安全,上下楼梯横冲直撞,有的随便拿班里的劳动工具当武器与别人打斗。……3.师过渡:是啊,正是这些问题,影响了我们班级的进步。怎样让全班同学都引起重视,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制定一个“班级公约”。既然是班级公约,当然对班级中的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这当然也包括我和其他老师。4.指名学生说说怎样制定班级公约。生1:既然是公约,当然要由大家制定,这样大家才心服口服。生2:我认为公约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意愿,应该少数服从多数。生3:公约是帮我们约束自己的,大家已经做到了的事情,甚至做得很好的方面,没有必要再列进去。5.师归纳小结:公约应该有针对性,针对我们的一些弱点,显示我们努力的方向,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取长补短,让我们这个班集体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班级公约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又是一剂苦口的良药,对待它大家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哟。三、小组合作,讨论内容。1.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我们的“班级公约”该制定哪些内容,涉及哪些方面。每个小组内人人都要发言,尽量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出现有异议的地方大家耐心商讨,发挥集体的智慧。2.各小组合作讨论,组长记录并整理。3.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班长记录并整理。4.小结整理:根据各小组的发言整理成学习、纪律、卫生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四、活动总结,拓展延伸。师:同学们,班级是我家,荣誉靠大家。今天我们已经走好了关键的一步,我们的“班级公约”已见雏形,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请班干部把同学们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班级公约”,并张贴在教室里。我相信全班同学一定会遵守公约,使我们班成为一个优秀班集体。学生交流分学习小组讨论请同学分组讨论,再每组推选一人回答板书设计班级公约弱点内容依据课题我的心爱之物课型习作课课时1教材分析提出明确的习作要求,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写好本单元的作文。学情分析五年级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但大部分孩子的文笔仍然稚嫩,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教学目标1.了解描写事物的不同方法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2.通过写作训练,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描写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能进行归纳总结。拟用学法教师指导与互助学习相结合媒体资源或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写作要求:想一想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写写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心爱之物,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确定心爱的物品:最熟悉的、最好写的作为写作对象。描写外形。a.外形(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组成)b.观察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外到内……)c.多运用修辞手法。3.说明物品的用途。4.例文欣赏。5.交流自己的心爱之物,并构思写作框架。6.回顾本节课收获。二、试写初稿,反复修改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朗读佳作,共同赏评: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誊写作文,制作小报: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2.整理习作,小组合作办一期以“我的心爱之物”为主题的习作专栏,贴上图片和习作,和同学分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阅读课本第12页,说说你自己的心爱之物是怎么来的。方法探究说说我们可以介绍心爱之物的哪些方面。学生讨论交流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学生呈现习作,教师选择优秀的作品展示在“作品展示墙”上,供大家品评。板书设计我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外形用途喜爱之情课题语文园地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学习了本单元课文,能了解课文描写事物的不同方法,体味作者表达的不同的情感方面要多加强。能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但要加强运用。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学习让他们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课文,交流了解课文描写事物的不同方法,体味作者表达的不同的情感。2.结合相关句子,体会其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处。3.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学会运用词语。4.积累古诗词。教学重点1.掌握描写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能进行归纳总结。2.体会词语不同的语境义,能按要求写句子。3.积累古诗词。教学难点能按要求写句子。拟用学法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媒体资源或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交流平台。1.布置复习,自主回顾。回顾一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2.小组交流复习效果。3.全班交流。(1)《白鹭》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的美丽、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2)《落花生》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扎扎实实做人的思想感情。(3)《桂花雨》一文主要回忆了作者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怀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4)《珍珠鸟》一文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做深入思考。二、词句段运用。1.指名读下列句子,体会这三组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处。这三组句子都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第一组句子把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的品格。第二组句子把白鹭的颜色、身段与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突出白鹭的色素与身段的搭配都很适宜。第三组句子把门前的瓜果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大旗杆进行对比,突出农家小院的清新自然,环境美好。2.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第1句中“开辟”的意思是开垦,把土地翻好整平,好种花生。第2句中“开辟”的意思是开创、创立。第3句中“姿态”是指梅树的姿势优美。第4句中“姿态”是指人的态度、气度。3.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4.师小结: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字语言的一大特点。在小学阶段,只要学生了解这一特点,并能在理解词语基本义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三、日积月累。(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聒噪的蝉鸣。(课件播放有蝉的叫声的音频,引起联想)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其实,这种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二)作者简介。(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1.自主朗读,熟悉内容。(1)教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对难认字进行正音。(2)学生自读三分钟,教师巡查指导。(3)学生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2.感受形象,理解诗意。3.突出重难点,理解写法。(1)本诗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诗人借蝉自喻自身的高洁。那么,他写了蝉的哪些特点?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提示:形态、习性、声音。(2)诗词创作最讲究练字,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个字或几个字?请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教师提示: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4)通过蝉的形象展示及诗人的评论,结合作者简介,你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的形象?请简单描述一下。教师提示:诗人借蝉抒情,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分学习小组讨论,体会其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处自主探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分组讨论,再每组推选一人回答)学生读读背背。1.温和(形容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温和(形容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蝉垂緌饮清露教学后记课题5.搭石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材分析课文通过乡间秋凉时节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生动画面,展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学习本文一是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二是要从摆搭石、走搭石中体会人性美;三是要学习作者是怎样“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学情分析五年级这一单元开始以“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为主题进行编排,其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用多种方法较快地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学习结合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把人物写得传神逼真。教学目标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人性美。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拟用学法情景演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媒体资源或教具PPT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揭示主题,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话。3.指导学生介绍作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读书要求:读通顺,画出生字、新词。2.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相机点拨。如:“绰”的发音与笔画。多音字“间”在本课的读音。(2)指名分段朗读,并相机出示词卡和句子。①出示第3自然段中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词语,指名读,个别读,齐读。②出示第4自然段中描写乡亲们互让走搭石的词语,个别读,齐读。(3)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①教师简介“俗语”: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简洁,形象。②引导学生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3.再读课文,师生共同梳理文章脉络。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习第1自然段。三、分段细读,体会情感1.(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出要求:仔细听,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2)引导学生抓住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3)指导朗读,读出乡亲们的善良、质朴。2.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1)组织学生交流。(2)指导学生想象画面。(3)引导学生感悟:摆搭石表现了老人怎样的精神品质?四、指导写字,做好评价1.课件出示会写字,动画演示生字笔顺规则。2.强调易错笔画。3.重点指导书写“汛”“衡”。4.检查学生练写情况。组织书写评价活动。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总结收获。2.布置作业。1.读题质疑:什么是搭石?谁在搭石?在哪里搭石?2.看图欣赏,用语言描述人们的行为,初步感受乡村美。3.交流作者刘章的资料。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读生字、新词,汇报自学情况。(1)读准字音:“绰”是翘舌音。“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jiàn。“汛”读xùn,不读shùn。(2)读词卡。第一组:清波漾漾脱鞋挽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谴责懒惰第二组:招手示意相背而行理所当然(3)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3.分段默读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是搭石。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主要写人们摆搭石。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人们紧走搭石的优美画面,通过典型事例反映了人们的美好心灵。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赞扬搭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1.读第1自然段,圈画词句。(1)与同桌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2)汇报交流。重点体会“平整方正”“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有他人的美德。(3)有感情地朗读。2.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2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句子。(2)汇报交流。(3)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①老人踩到了不平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②老人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③满意离去时,老人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1.齐读生字,观察笔顺规则,注意结构特点。2.互相交流易错笔画,如“衡”中间下部“”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3.随教师书空。4.在练习本上规范书写,力求写得美观,整齐。5.先组内互评,再把写得好的同学推荐到全班。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2.熟读课文,寻找课文中的美,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词语。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1)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字“间”的读音。(2)分段朗读时,要指导课文中长句子的停顿和朗读节奏。在相机出示词卡和句子时,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可帮助学生归纳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2.梳理课文内容时,根据学生归纳的段意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3.引导学生将段意有机地整合起来就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出示一道填空题:课文生动地描写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凡的镜头:秋凉在即,人们()搭石,上了年岁的人()搭石,一行人协调有序地()搭石,有谦有让地()搭石及背老人()搭石。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第二课时1.出示课件:乡村美景图伴着轻松明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谈自己的感受。2.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对搭石的理解。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流淌着怎样的美呢?2.组织交流:通过读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生动优美的画面?课件随机出示相应的画面。3.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所描述的最美的、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1.细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到美的句子。2.说说自己感受到的美丽的画面:(1)上了点儿年岁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2)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3)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溪时,会互相谦让。(4)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3.根据教师点评谈收获。1.组织学生自学第3、4自然段。2.鉴赏画面一:众人走搭石,协调有序之美。(1)说说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3)评读,导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3.鉴赏画面二:两人走搭石,谦让敬老传递美。(1)过渡:当然,走搭石时,也有“撞车”的时候,请你读读下面这一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2)小结,指导朗读。(3)想象拓展,补充画面,提炼情感。①谈话,指导想象: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呢?请你把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②组织交流写话成果并评议。4.设疑: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还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那它是什么呢?请说说你的理解。5.课外拓展,感悟情怀:现在,你觉得作者对家乡日日思念,仅仅是因为家乡山美、水美吗?1.从第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2.全班交流,展示学习第3自然段的成果。(1)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句。(2)采用各种形式朗读,体会“走搭石”的美。(3)齐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3.交流展示学习第4自然段成果。(1)有感情地朗读,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2)交流:先说自己的感动之处,再读好它。①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②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3)想象写话,感受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的善良、和谐、谦让、尊老的美好品德。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1)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2)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5.结合资料,理解因为作者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所以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他由衷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1.引问: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呢?2.指导学习写法: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美的。在哪里还可以找到美?3.小结: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擅于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1.畅谈对美的认识。2.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寻找美。3.总结收获。1.讲故事:《一个承诺》。引导学生学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2.升华情感: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1.认真听故事,并谈感受。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6.将相和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五年多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主题,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但极少同学知道一些《史记》的作品,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深刻了解普遍缺乏。接触本组课文后,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开始对人物有些了解,通过引导产生了想对历史人物进一步深刻了解的欲望。教学目标1.会认“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难点搜集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搜集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学生)拟用学法品读词句,以读为主媒体资源或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你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2.引入课题——将相和,并引导学生介绍司马迁。3.导问:对于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二、初读课文,学会字词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2.课件出示会认字。提示易错读音,检查预习情况。3.出示词语卡片,理解词语。4.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5.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探究问题。2.引导学生分段,并概括每段的大意。3.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再读课文,深化理解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故事,总结讲故事情况。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规范写字,认真评价1.课件出示会写字,演示笔顺规则。2.重点指导:献、典、怯、荆、罪。3.指导学生书写。4.组织评价,讲解写字要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1.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启发思考: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深入研读,感悟体会1.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完璧归赵”。课件出示句子、图片等,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不辱使命,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3.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渑池会面”。4.课件出示句子、图片等,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蔺相如在“渑池会面”时勇敢无畏,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的人物形象。5.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负荆请罪”。6.课件出示句子、图片等。引导学生体会廉颇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1.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1.引导学生交流学完本课后的感受。2.组织学生阅读原著。1.交流收集到的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2.齐读课题,交流收集到的司马迁的资料,了解《将相和》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成的。3.交流:“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将相和”指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2.同桌互助,生字正音:“臣”是翘舌音;“罪”是平舌音。读准多音字“强、划、削”在本文中的读音,并掌握它们的其他读音。3.熟读词语,组内说一说“请罪、和氏璧、上大夫、上卿”等词语的意思。4.分段练习朗读课文,达到读通顺的程度,集体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生字和句子。5.全班交流,明确课文主要通过写“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二人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1.浏览课文,思考: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止,并用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2.(1)在组内按照自学要求交流体会,尝试给课文分段,并说一说每一部分的内容。(2)组内学生代表汇报分段情况,全班交流每一部分的内容:第一个小故事(第1~9自然段)写完璧归赵;第二个小故事(第10~14自然段)写渑池会面;第三个小故事(第15~17自然段)写负荆请罪。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并在文中做好标记。1.(1)朗读自己喜欢的故事,组内练习讲一讲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2)小组内推荐代表给全班同学讲故事,集体评议哪些同学讲得好。2.(1)练习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2)阅读课文,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前两个小故事是第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第三个小故事是结果。1.认真观察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2.随教师书空,注意易错笔画。3.练写生字。4.同桌互评。1.默读课文,回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2.带着探究的兴趣进入批注式默读。1.(1)明确自学问题:“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呢?(2)默读课文第1~9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研读体会。2.交流汇报自学情况。(1)朗读第一个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不畏强暴、机智勇敢)。3.(1)明确自学问题:讨论“渑池会面”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2)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自由结组,研读体会。4.交流汇报自学情况。(1)朗读第二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思考、讨论、交流。(这些句子突出了蔺相如为维护赵国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勇敢无畏的精神。)(3)分角色朗读第10~14自然段,抓住“同归于尽”等词语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5.(1)明确自学问题:讨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2)默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自己结组,研读体会。6.交流汇报自学情况。(1)朗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廉颇不服,想羞辱蔺相如。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退让。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2)画出描写廉颇言行的句子,并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3)分角色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感受人物形象。1.讨论、交流、归纳: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会面”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是因。2.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认识,达成共识,“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他们都非常爱国。1.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收获。2.课后读原著。1.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认真完成预习,了解故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2.对于题目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逐字理解法。1.在教学时,要提示学生区分同音字“壁”和“璧”。2.在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学生说出大致内容即可,不要强求小标题的准确性。本文层次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时,要引导学生找到过渡段,再看看过渡段和哪部分内容联系更紧密。在讲故事环节,教师不妨设一些奖项,如“故事大王”“讲故事能手”“最佳音色奖”“最佳表现奖”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讲故事的热情。教师应强调易错点,如:“臣”第二笔是短竖;“拒”右侧不是“臣”。在学生批注式默读时,教师可进行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组织学生自学时,教师应给予充足的时间,并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2.在体会人物性格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更要抓住他的动作,如“上前一步”“捧着”“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来感受蔺相如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3.有了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基础,再学下面两个小故事就显得简单多了。不要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小组学习,讨论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即可。故事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一大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好课文。必要的时候,教师可进行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对于将相和好的原因,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蔺相如的话。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板书设计将相和蔺相如:完璧归赵---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渑池之会---不顾安危,维护国体廉颇:负荆请罪---知错就改廉颇、蔺相如的共同点:识大体顾大局,爱国教学后记课题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按照由慢到快的顺序,介绍了9种事物的速度,向我们普及了科学知识。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学生们在自学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应该没问题。教学目标1.认识“鸵、赢”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冠”,会写“冠、俯”等10个字,会写“猎豹、冠军”等12个词语。2.学习“抓住自然段开头跳读”“围绕自然段开头扫读”等方法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理解主要内容。3.边读边画重点词句,体会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特点。4.结合课内外资料阅读,增强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围绕自然段开头扫读”等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边读边画重点词句,体会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特点。教学难点1.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准备相关视频资料。(教师)2.搜集关于猎豹、鸵鸟、游隼的资料。简单了解游隼、流星体等事物。(学生)拟用学法品读词句,以读为主媒体资源或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1.多媒体播放猎豹奔跑的视频,鼓励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到的关于猎豹的资料。导入新课。3.设疑引读:通过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1.引导学生根据要求默读课文。2.检测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指导认读。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指导重点字的读音。(2)指导易错音节,区分形近字。(3)出示词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指导学生书写易错的生字。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动漫。2.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一共介绍了几种事物?你能按照一定顺序排一排吗?四、总结概括,知识延伸1.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2.布置课后拓展:搜集和本课事物相关的资料。1.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掌握的猎豹的相关知识。齐读课题。3.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汇报自学成果。(1)开火车读、比赛读生字和词语。(2)完成预学检测单,集体订正。(3)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同桌互相交流。3.(1)交流本课的写字要点。(2)观察教师书写,发现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3)正确、美观地书写。(4)互评互改。4.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认真倾听,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2.小组讨论:分组汇报。按速度快慢排列为:光流星体火箭喷气式飞机游隼猎豹鸵鸟人畅谈本节课的收获。2.说一说自己准备搜集哪方面的资料。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带着问题来读课文。1.可以让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字音、字义,也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记。2.在读课文环节,同桌两人可以逐段朗读,检查能否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教师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批注的方式画出关键词语,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在课后搜集资料中,引导学生选择与课文内容关联密切的内容。第二课时一、默读课文,回顾内容1.引导学生带着题目中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2.指名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回忆方法,引出新知1.组织学生回忆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本篇课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3.引导学生发现快速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三、深入研读,学习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在文中圈画出来。2.引导学生观察每个自然段的特点。3.组织学生学习交流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教师适时点播:(1)人和鸵鸟。人和鸵鸟的速度各是多少?文中是怎么比较的?(2)猎豹。猎豹的速度是多少呢?与前两者相比如何?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3)游隼。出示游隼俯冲的动画,引导学生体会速度之快。4.组织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种比猎豹的速度还要快的事物。5.指导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难以置信”。四、总结收获,学以致用1.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2.学有所用:引导学生畅谈默读文章的方法。片段练习作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写你身边的一个小事物。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记录所用的时间。2.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小组讨论,结合前两课所学,总结快速默读的方法。2.交流发现文题就是一个问题。3.畅所欲言,补充归纳。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应的词句。2.交流体会这样阅读的好处。3.全班汇报。(1)抓住“差远了、最大速度、世界冠军”等词语理解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体会两者相比,鸵鸟更快。(2)比较两者的速度数据,体会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进一步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3)抓住“两到三倍”“它俯冲时的速度比……都要快”等词句,知道游隼俯冲的速度比猎豹的速度都要快。4.小组讨论交流后填写课堂活动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5.齐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科学的奥秘是无穷的,等待大家去发现。1.谈学习收获。2.汇报所学到的方法。3.先列写作提纲,再动笔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然后根据问题简单概括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时,要联系前两课的学习内容综合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段的开头,让学生明白:抓住关键句进行跳读或扫读,也会加快默读的速度。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