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老虎B.蝗虫C.真菌D.水稻

2.雄性动物总是奋力攻击和赶走同类雄性进入其所在的动物群,这是()

A.竞争B.种内斗争C.捕食D.他感作用

3.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A.景观B.生物圈C.种群D.群落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可以缺少的组分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成分

5.绵羊、山羊和鹿这类动物总是在秋天进入生殖期,这主要是因为()

A.生长健壮B.水草丰美C.气候适宜D.短日照的到来

6.黑猩猩之间为了争夺配偶而进行的斗争是()

A.种内斗争B.竞争C.他感作用D.利他作用

7.造成大气污染的最主要的物质是

A.二氧化碳B.氧化亚氮C.二氧化硫D.一氧化碳()

8.在种群增长方程中引入环境资源后,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率呈()。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系D.不可确定

9.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

10.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强光照的植物属于()

A.阳性植物B.阴性植物C.中性植物D.耐阴植物

11.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块状结构B.片状结构C.团粒结构D.柱状结构

12.蚯蚓喜欢生活的土壤是()

A.碱性土壤B.中性土壤C.酸性土壤D.弱酸性土壤

13.海洋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温度B.光照C.空气D.压力

14.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

A.伴生种B.优势种C.习生种D.劣生种

15.判断下列关于多样性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低丰富度高均匀度的群落一定比高丰富度低均匀度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低

B.低丰富度高均匀度的群落一定比高丰富度低均匀度群落的多样性指数高

C.高丰富度低均匀度的群落与低丰富度高均匀度的群落,可能出现同样的多样性指数

D.高丰富度和高均匀度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不一定高

16.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A.内因性演替B.快速演替C.次生演替D.外因性演替

17.下列属于典型捕食食物链的是

A.大豆→菟丝子B.草→兔子→鹰C.牛粪→蚯蚓→鸡D.秸秆→蘑菇→人

18.顶极群落与非顶极群落的区别在于()。

A.生物体积的大小和生活史的长短不同,生物的适应特性不相似

B.群落生产和群落呼吸量相同,生物的适应特性不相似

C.群落生产和群落呼吸量不同,生物的适应特性相似

D.生物体积的大小和生活史的长短不同,生物的适应特性相似

19.生产者包括的生物类群是()。

A.真菌B.病毒C.绿色植物和利用化学能的细菌D.工人、农民

20.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C.所有植物个体的总和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

21.最先提出生物群落概念的是()

A.达尔文B.亚里士多德C.莫比乌斯D.林德曼

22.硅藻→桡足动物→沙丁鱼→较大鱼→鲨鱼这条食物链为()。A.腐屑链B.捕食链C.寄生链D.混合链

23.下列因素中,属于我国新疆地区葡萄普遍较甜最主要原因的是()。A.日照时间短B.紫外线强C.昼夜温差大D.降水多

24.在一些水域中,由于氧、磷等矿物质过多引起一些浮游生物的突然增殖,引起水色异常,即赤潮现象。这一现象属于()。

A.生态入侵B.种群平衡C.种群爆发D.季节消长

25.高山植物通常长得比较矮小,这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具有较强的()

A.紫外光B.红外光C.红橙光D.绿光

26.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A.奥德姆B.林德曼C.达尔文D.坦斯利

27.植物的密度效应指的是()。A.作为构件生物的植物本身构件问的相互影响

B.同一种群的植物邻接个体间的相互影响

C.不同种群的植物问的相互影响

D.植物种群不同集群间的相互影响

28.有季相变化的群落是

A.雨林B.北方针叶林C.红树林D.夏绿阔叶林()

29.下列哪种细胞器在代谢过程中直接需要氧气?()A.溶酶体B.核糖体C.高尔基体D.氧化物酶体

30.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A.改善环境B.消灭竞争者C.增加总生产量D.增加净生产量

31.硅藻每年有春秋两次密度高峰,其原因主要是()。

A.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B.生物适应性变化引起的

C.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变化引起的

D.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

32.与昼夜变化相适应,动植物常常表现出节奏行为,由于这个节奏大体上是24小时的周期,又称为()A.似昼夜节律B.光周期现象C.温周期D.光周期

33.按照瑙基耶尔(Raunkiaer)生活型系统,油松和马尾松等高大乔木均属于()

A.高位芽植物B.地面芽植物C.地上芽植物D.隐芽植物

34.用浅蓝色薄膜育秧与无色薄膜相比()。

A.前者秧苗及根系都较粗壮

B.前者插后成活快,分蘖早而少

C.后者生长茁壮,叶色浓绿

D.后者粗纤维和粗淀粉以及含氮量和蛋白质的含量都较高

35.板状根现象常见于()。A.北方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D.热带雨林

36.落叶阔叶林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区域是()。A.寒温带B.热带C.亚热带D.暖温带

37.对冬小麦完成春化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

A.高温B.低温C.长日照D.短日照

38.下列属于典型捕食食物链的是()

A.大豆—菟丝子B.草—兔子—鹰C.牛粪—蚯蚓—鸡D.秸秆—蘑菇—人

39.森林砍伐迹地从控制演替的主导因子看属于()

A.内因演替B.外因演替C.原生演替D.次生演替

40.下列哪项不是引起生态失调的原因?()A.A.生物群落的不断演替B.火山爆发、台风C.人的行为D.雨、雪

41.生态因子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类,其中非生物因子不包括()

A.气候因子B.土壤因子C.地形因子D.人为因子

42.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

A.石油农业B.传统农业C.生态农业D.机械农业

43.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A.蓝光B.青光C.紫光D.红光

44.个体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生物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个体

45.具体的生物体或群体生活地区的生态环境叫做()。

A.生态因素B.生境C.直接环境D.范围

46.豆科作物和根瘤菌形成的根瘤,它们的这种关系属于()。

A.互利共生B.偏利共生C.原始协作D.负相互作用

47.下列生态学分支,不是按研究方法分类的是()。

A.系统生态学B.数学生态学C.农业生态学D.地理生态学

48.影响陆地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的两个最主要的气候因子是()。A.温度和降水B.光照和温度C.降水和风D.光照和风

49.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划分为()。

A.致死高温区、适宜温区、亚致死低温区

B.致死高温区、适宜温区、亚致死高温区

C.致死高温区、适宜温区、致死低温区

D.致死高温区、亚致死高温区、适宜温区、亚致死低温区、致死低温区

50.冬天雪兔换上了白毛,是对有雪环境的适应,但当降雪延迟,白毛雪兔很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中称为()。

A.保护色B.适应性C.生存斗争D.适应的相对性

二、填空题(20题)51.种群增长的基本型有______和______。

52.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______。

53.最后产量恒值法则描述了植物的产量与______的关系。

54.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被称为______。

55.森林群落的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和______地带性两方面。

56.

57.单元顶极学说认为:任何一类演替都要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和——等6个阶段。

58.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的变化,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称之为______。

59.自然界种群进化的主要动力是遗传变异和______。

60.群落交错区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______,其特征是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的。

61.待分解资源的______性质影响着分解的速率。

62.生物间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生活,这种关系称_______。

63.一般说来,土壤______的含量越多,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越多。

64.在山区,由于热力的原因而产生风向的变化。夜间风从山上向山下吹,叫做______。

65.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分为冷害和_______两种。

66.物种隔离包括形态隔离、行为隔离、生态隔离和__________。

67.细胞间的信号通讯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单位面积或空间内同种个体的数量称为种群______。

69.如果群落中的建群种只有一个,则称该群落为______。

70.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______关系。

三、判断题(10题)71.沿海“赤潮”是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爆发性增殖引起的水色异常现象,主要成因是近海海水污染和富营养化。()

72.老虎种群的个体分布属于随机分布。()

73.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成分的不同而划分的类群,就是植物的生态型。()

74.早稻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其原因是密度效应。()

A.正确B.错误

75.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比称为盖度比。()

A.正确B.错误

7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之为功能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A.正确B.错误

77.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食物调节都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

78.当离子被植物吸收后,土壤溶液又不断从水中吸取离子来补充土壤离子的含量。()

A.正确B.错误

79.无效能是指那些单一食物链上,不能被下一营养级的有机体直接利用的净生产力。()

A.正确B.错误

80.植物群落的发生是指在一定的地段上,植物群落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81.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转化遵循的定律。

82.简述能源利用的发展趋势。

83.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84.有关群落演替顶极学说中,单元顶极论和多元顶极论有何异同点?

85.简述有毒物质的富集及其危害。

五、论述题(2题)86.以DDT为例,说明物质富集的危害。

87.比较r对策和K对策的特点。

六、单选题(0题)88.下列现象中植物表现出对其他生物种类的影响产生相应对策的是()。

A.夹竹桃含有的苦味强心苷对动物组织造成危害

B.豆科植物的供氮结构

C.食谷鸟由于食物的短缺而迁徙

D.蚜虫侵袭榆树使叶子组织畸形,生长成虫瘿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D

6.A

7.C

8.B

9.D

10.B

11.C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与矿质土粒相互黏成的小团块,它是土壤肥力的基础。

12.B

13.B

14.B

15.C

16.A在裸岩上最先登陆的先锋群落为地衣和苔藓,以后又渐渐长出一年生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内因演替的显著特点是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首先是它的生境发生改变。

17.B

18.A

19.C

20.A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21.C

22.B捕食链的构成方式为:植物一植食性动物一肉食性动物。

23.C

24.C

25.A

26.D

27.B

28.D

29.D

30.D

31.D

32.A

33.A

34.A

35.D

36.D落叶阔叶林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区域是暖温带,在中纬度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是8~14℃。

37.B

38.B

39.B

40.D

41.D

42.C

43.A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44.D

45.B

46.A解析:豆科植物利用根瘤菌获得可吸收利用的氮,根瘤菌通过豆科植物吸收养分,这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故选A。

47.C

48.A

49.D

50.D

51.J型增长;S型增长

52.生态入侵生态入侵

53.密度密度

54.全球变暖

55.垂直垂直

56.最小因子定律

57.稳定稳定

58.物候节律物候节律

59.自然选择自然选择

60.过渡带过渡带

61.物理和化学

62.共生关系共生关系

63.有机质

64.山风山风

65.冻害

66.遗传的不兼容

67.分泌化学信号、细胞间接触性依赖、间隙连接使胞质相互沟通、细胞识别

68.密度

69.单建种群落单建种群落

70.种间种间

71.Y

72.N

73.N

74.B

75.A

76.A

77.N内源性因子是指来自种群内部的调节因子,包括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行为调节,不包括食物调节。

78.B

79.A

80.A

8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其含义是: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为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转换、流动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要从浓缩的有效形态变为可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也就是说,在一切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能量要失去做功能力而使能质(能的质量)下降。

82.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能源消耗越来越大,能源危机越来越明显,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煤、石油、天然气、铀等石化能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2)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3)生物能源的多层次、多级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83.①种类组成。②结构特征。③动态特征。

84.共同点:

(1)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2)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与生境相适应。不同点:

(1)单元顶极论认为,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第二位的;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决定顶极的形成。

(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顶极论认为,所有群落最后不会趋于一个顶极。

85.有毒物质是指对有机体和人本身有毒害的物质,如有机合成农药,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物质等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水、土、食物的聚集,对在生物链上的每一个生物产生影响,并随食物链而富集,危害人类健康。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其浓度提高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倍,使本来不产生毒害的低浓度,变成危害严重的高浓度,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如著名的日本水俣病(汞中毒)就是这么引起的。食物链富集还可以通过生物将有毒物质扩散到很远的地区,甚至遍及全世界(如DDT),就连南极企鹅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也难幸免。

86.①DDT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氯杀虫剂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②人类把DDT喷洒在植物上经过植物的茎和叶及根系进入植物体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被草食动物吃掉再被肉食动物所摄取逐级浓缩。③在循环过程中DDT的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由于不能被生物消化与分解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并且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越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DDT的残留浓度越高。因为排泄要求水溶性一旦进入人体内DDT就不能被排泄出去。因此大量使用DDT这类物质对生态系统构成了明显的危害。①DDT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氯杀虫剂,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②人类把DDT喷洒在植物上,经过植物的茎和叶及根系进入植物体,在植物体内积累起来,被草食动物吃掉,再被肉食动物所摄取,逐级浓缩。③在循环过程中,DDT的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由于不能被生物消化与分解,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并且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越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DDT的残留浓度越高。因为排泄要求水溶性,一旦进入人体内,DDT就不能被排泄出去。因此,大量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