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诗歌表达技巧题的4大题型_第1页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表达技巧题的4大题型_第2页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表达技巧题的4大题型_第3页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表达技巧题的4大题型_第4页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表达技巧题的4大题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2-12诗歌表达技巧题的4大题型温馨提示:请点击相关栏目。明方向·考点探究学方法·表达技巧多积累·知识清单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修辞手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抒情手法,四是描写手法,五是表现手法。

命题规律:(1)提问角度直接提问:该句(联、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句(联、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间接提问: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如何表达感情的)?这类提问,答题时必须写出表达技巧。(2)区分题干中的“一”“些”“主要”等关键词规律: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写一种即可。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写两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必须写出主要的,可写一到两个。(3)问题指向“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描写手法”等是具体的概念。如果提问“表达技巧”这个宽泛的概念,则要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然后把“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考虑。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方面的技巧。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和评价技巧效果等。下面将高考常考的表达技巧以图表方式列出,以便考生对此有一个系统直观的理解。考点探究四、结构技巧一、修辞手法二、表达方式

三、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断魂。把它们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到极点3.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中用“绿”和“红”分别代“叶”与“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诗人的伤感情怀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6.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7.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8.双关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天、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9.互文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词的意境更显丰富幽美10.叠字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叠音词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完成了凄凉氛围的营造工作

修辞手法属于表达技巧范畴。比喻、比拟、拟人、夸张、借代是最常考查的修辞手法。近年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对此多有涉及,有时会直接考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放在表达技巧的提问中进行考查。设题时,不会侧重诗歌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求考生从句子的角度进行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句子内容或句子所体现的情感加以分析。

修辞手法考查知识精讲赏析修辞手法3步骤步骤一:点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步骤二:结合诗(词)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词)中是怎样运用的。步骤三: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苏轼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简析首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解析:这道题是考查考生对修辞方法的把握情况的。首联“三百叠”写数量之多,“一抹”写行动之快,这是运用夸张手法来写的。可以结合整首诗理解首联的思想感情,也可从“青山”的背景,“快”“轻”这两个形容词的使用,看出诗人心情的轻松愉悦。当堂训练答案:诗人骑快马着青衫,在三百叠的青山中一闪而过,用夸张的手法传达了轻松愉悦之情。2.(名师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酬李端校书见赠□司空曙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乍逢酒客春游①惯,久别林僧夜坐稀。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②胜荷衣。[注]

①春游: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②簪弁:簪,冠簪;弁,礼帽。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本诗尾联中“莫将簪弁胜荷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端怎样的态度?解析:考生解题时,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簪弁”“荷衣”,然后联系诗后的注解可知,前者指官员的服饰,那么后者应该指田园生活中的服饰。由此可知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此处考生要注意“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重在代,有相关性;后者重在喻,有相似性。本诗中“簪弁”“荷衣”,都是用所穿衣服指代生活方式,属借代。然后要注意尾联中的“胜”字,“簪弁胜荷衣”的意思是官场生活胜过田园生活,但前面作者又着一词“莫将”,表明了态度,即作者肯定后者,否定前者。答案:借代,“簪弁”指代官场生活,“荷衣”指代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委婉地劝勉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常见修辞手法的区分和确定

1.比喻和比拟。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了人(或物)或将甲物写出了乙物的行为和情态。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2.借喻和借代。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

3.夸张如何确定。夸张主要有夸大夸张、缩小夸张两类。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以在楼上手可摘到星星来说楼之高,此为夸大夸张。

4.设问与反问。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或者无须回答;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无疑而问。解法探究返回

诗词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表达方式考查二、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1.景物描写的常见角度角度举例分析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远近结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头两句描绘远景,后两句描绘近景感官结合“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从体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度侧面写雪动静结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是静景,是所见;后一句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怡人的风景画角度举例分析声色结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两句中既有“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还有黄鹂的鸣叫,传达出欢快的情绪正侧结合“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第三、四句则以环境的荒凉偏僻侧面烘托白描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细节描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细节描写是诗人的精心设置和安排。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诗词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知识精讲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1.(2015·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当堂训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比较分析两诗题目,可见写作角度的差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别”,通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同。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4.(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解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然后分别概括其角度即可。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等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等可知,本词中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侧重正面描写,而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侧重侧面描写。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二兄入蜀□卢照邻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相顾怜无声”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简要分析。解析:考查诗歌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有写人及状物两类,而“相顾怜无声”描写的对象不是景,而是人,因而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去思考,人物描写的方法常见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答案:“相顾怜无声”抓取临分手时的一个细节描写,将兄弟间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相顾”二字将相互间情深意切的目光传神地描绘了出来,一个“怜”字传达出了兄弟间存在的挚爱之情,“无声”二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痛,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意。明确命题形式,把握表达效果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对表达方式的考查,命题形式主要有: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诗歌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诗歌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描写是写景诗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侧重具体描绘和刻画,以突出景物形象或寄托作者情感。古代诗歌鉴赏题对描写的考查往往从写景的角度、写景的作用、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设题。常见的描写角度有:形、色、声、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概括起来看,景物描写的角度,主要有视角、感官、写实与想象、正面与侧面、白描与细描、动态与静态描写等。古代诗歌鉴赏题中,对于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来看,景物描写主要有:(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2)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奠定诗歌感情基调。(3)交代时间、天气状况、地点等内容。(4)先言他物,引起下文。解法探究每首诗歌中的景物描写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时不止一种作用,而是多种作用交织在一起,所以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立足于诗歌本身去分析。抒情是写景抒怀诗中的主要表达方式。诗歌作者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时借助其他事物(或景物)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常常称为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考查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典抒情等。其中,借景抒情和景物烘托容易混淆。具体来看.借景抒情的诗歌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是说景是作者要着重表现的对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的,那么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还是其塑造的对象,诗歌中的景往往是作者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要注意将诗歌内容、情感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指出运用某种方式所达到的表达效果。表现手法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必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所用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一般会直接设题。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衬托、对比、象征、联想、想象、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等。其中,对比、反衬、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等最为常见。

解题步骤(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指出诗(词、曲)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如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等。)(3)阐明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表现手法考查知识精讲表现手法一、衬托二、对比三、象征四、渲染五、烘托六、比兴常见表现手法的考查方式及答题要领1.写景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正面侧面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结合、空间位置变化(远近高低等)。高考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常与作用的考查相结合,考生在答题时先要提取出诗歌中的重要景象点,再明确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2.写人的表现手法。写人的表现手法总的来说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类。直接描写包括行动、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间接描写有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借景写人、借物写人等。分析写人的表现手法时要联系人物的情感。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用了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老当益壮、建功立业的豪情。3.写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