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 课件【知识建构+对点专练】 高三 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_第1页
宗教改革 课件【知识建构+对点专练】 高三 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_第2页
宗教改革 课件【知识建构+对点专练】 高三 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_第3页
宗教改革 课件【知识建构+对点专练】 高三 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_第4页
宗教改革 课件【知识建构+对点专练】 高三 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6:第2课:宗教改革起源:发展:成熟:公元前5世纪中期古希腊智者运动——人从神灵和自然控制下觉醒(反对神)14至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从基督教神学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反对教会利用神权和神学思想来禁锢人民的思想)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人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中解放出来(反对封建制度)人宗教迷信专制统治材料一:教皇英诺森三世有句名言:“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像月亮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材料一反映教权至上,凌驾于王权。材料二:教会霸占了欧洲各国1/3的土地,教徒也必须把全部收入的1/10交给教会。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德国钱币名称),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材料二反映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榨取了巨额财富。专题6:第2课:宗教改革问题设计: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材料三:中世纪时,欧洲百姓大都不识字,只是教士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教士们读经、讲道,宣传神学。反对神学的人都遭到教会的迫害。中世纪的欧洲文化事业落后,只有一种意识形态---教会神学,所以中古欧洲就是一片“文化的沙漠”。材料三反映教会垄断了文化,实行精神独裁统治。说明: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日益腐朽,严重地束缚了欧洲社会的进步,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一、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的兴起1.基本概念:(1)含义: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反对罗马教会的思想政治运动。(2)实质: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统治的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2.兴起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教会经济特权引起强烈不满;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源】(2)政治:①天主教会对欧洲特别是对德意志的压榨。②欧洲民族意识增强,专制王权【世俗政权】与教会神权斗争激烈;(3)思想:文艺复兴动摇了教会权威,解放了思想;二、挑战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的历程1.兴起(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原因:①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剥削加剧了与德意志之间的矛盾;“德意志---教皇的奶牛”中世纪,统治欧洲精神世界的罗马天主教教庭内部日益世俗化、腐朽化,每年在全欧横征暴敛,在德国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当时的德国名义上由以维也纳为首都的神圣罗马帝国统治,而教庭直接控制德国教会,在德国出售“赎罪券”压榨、骗取人民财富,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实质反映的是罗马教皇对德意志的沉重剥削掠夺。教的皇奶牛②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激化矛盾;

“赎罪券事件”: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他宣扬道,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宣称:如果想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上帝的拯救,就必须由教会来帮忙,教皇是上帝意志的代表,无论是谁买了赎罪券,教皇将代表上帝免除他的罪过。出售赎罪券1.兴起(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二、挑战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的历程(1)原因:(2)标志: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路德新教的奠基人。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点燃德国宗教改革的火焰。使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庭彻底决裂的道路。(3)内容:①信仰即可得救:因信称义--人文主义宗教观;②唯一信仰权威:《圣经》高于教会和教皇,每个信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③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还俗;④王权高于教权:教会从属于国家,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⑤

建立本民族教会: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和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愿望。罗马教会马丁·路德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教徒神职人员上帝间接对话、得救教徒(信仰上帝)直接对话、得救本质是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人文主义色彩本质:树立教皇、教会的权威,是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上帝实质:把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天主教会改造成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新教会【辨析比较】合作探究:“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三种学说的异同:(1)同: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2)异: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①“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是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②“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③“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因行称义”是封建主义的代表,“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是资产阶级的思想。16世纪天主教的根本变革是顺应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潮流的进步之举,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运动。『核心考点深化』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圣经》高于教会和教皇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还俗国家的权力高于教会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提高自身地位,追求平等激发民族意识,得到封建诸侯支持(2)标志: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3)内容:①信仰即可得救:因信称义--人文主义宗教观;②唯一信仰权威:《圣经》高于教会和教皇,每个信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③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还俗;④王权高于教权:教会从属于国家,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⑤建立本民族教会: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和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愿望。(4)实质:否定教会和教皇权威,强调人与上帝直接对话,带有浓厚人文主义意味,资产阶级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通过宗教形式表达出来。【针对训练】神权下的自我——宗教改革1.(2015·北京高考,20)

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考点】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解析】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材料中1521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这幅画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A项正确;材料与“赎罪券”无关,故B项错误;这幅画意在提倡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宗教改革,而不是倡导宗教宽容,故D项错误。A【针对训练】神权下的自我——宗教改革2.(2017·天津高考,3)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考点】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社会基础【解析】从材料“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可知与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压迫,维护信仰自由的目标不同,因而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表述不够准确,故A项错误;材料不仅体现了贵族政治权力扩大,也体现了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宗教改革要求,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对于促进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积极作用,但材料中没有体现与民族国家形成相关的王权加强,民族意识产生等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从农民、手工业者、下层僧侣到王公贵族都支持了宗教改革,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D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东正教(君士坦丁堡是中心)公教(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1054年第一次分裂东正教天主教新教16世纪第二次分裂路德教派、加尔文教、英国国教与基督教的发展历程2.宗教改革的扩展:

从德意志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新教。(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从德意志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新教。(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国教)改革人物新教派别核心教义其它主张影响地域马丁·路德路德教①“因信称义”②全体信徒皆教士③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简化仪式.神甫娶妻.蔑视权威德国北欧加尔文加尔文教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②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简化仪式.选举神职.生活节俭法国英国等亨利八世英国国教①1534年《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②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经》为唯一标准①基本保留原教义和仪式②解散修道院英国新教的特点:①简化宗教仪式;②否定罗马教廷权威;③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认为教会应属于国家;④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民族国家的利益。2.宗教改革的扩展:

材料:加尔文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其思想核心是将“因信称义”发展为“先定论”(或“预定论”)。他认为成功者得救,成为选民;失败者不得救,成为“弃民”。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他批驳教会“财富使人陷于罪恶,不能得救”的说教,认为财富是上帝恩赐的,是人获得成功——得救的标志。他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他在瑞士——民主教会:首先全体信徒选出教会长老,再由长老选举或聘请牧师,然后长老监督牧师,共同管理教会;从各地区到全国进行分层选举,组成地区教会和国家教会。加尔文的长老制为西方民主国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解读』材料主要阐释了加尔文的思想比马丁·路德思想的发展之处。『教材补充』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发展:发展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提出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体制,确立民主教会组织形式,为西方民主国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主干知识梳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16-17世纪)拓展——瑞士宗教改革(加尔文)(1)开始: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2)核心:主张依靠信仰才能得救,提出“先定论”(人的成功失败、贫困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体制,确立民主教会组织形式。(为西方民主国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3)影响: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1.实质

: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政治运动。2.积极影响:(1)思想上:促进了思想解放,把人从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获得了灵魂自救权,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2)政治上: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和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文化上: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4)经济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经济势力,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三、挑战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的影响材料:可怜的塞尔维特死定了。加尔文甚至在以残酷迫害著称的苏黎世等四个宗教团体都拒绝对这个有学问的医生处以极刑的情况下,甚至当这位神学家、生物学家愿意以“人对人、基督徒对基督徒”的方式和解的时候,仍然得不到加尔文的丝毫怜悯。他要求这囚人的,是精神与信念上的屈服。这对常人说来真是一点也不难;不幸塞尔维特选择以精神自由为终极目标,于是这要求就显得过分了一点。(《异端的权利:卡斯特利奥对抗加尔文》)3.消极影响:带有宗教的局限性——缺乏理性精神(反科学);缺乏宽容精神(宗教迫害、纷争);缺乏民主平等(“先定论”)。三、挑战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的影响【针对训练】神权下的自我——宗教改革影响1.(2018·天津高考,3)

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考点】宗教改革——历史影响;达尔文与进化论【解析】题干提及的是赛尔维特与达尔文研究生物学时的不同命运,且“普遍”一词不妥,故A项错误;题干中16世纪赛尔维特被火刑处死,而19世纪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时教会虽激烈反对,但未对其进行人身迫害,结合教会权威遭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特别是启蒙运动的冲击,教会已经失去了原有权威,故B项正确;进化论在今天已经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但依然存在相当多的质疑,例如突变论(寒武纪大爆发),以至于今天对进化论存在激烈的争论,在《物种起源》发表时不可能迅速被证明为科学理论,故C项错误;题干中“遭教会激烈反对”,推知教会对进化论非常不支持,并不是实行宽容政策,故D项错误。B【针对训练】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2020·全国Ⅲ卷,32)

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考点】宗教改革——加尔文派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解析】据材料“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结合所学加尔文教派主张发财致富,支持商业可知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发展不是社会矛盾,排除A项;据材料“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可知是逃难促进了技术转移,并不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排除B项;由材料“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可知是技术与资金带来经济发展不是工匠精神,且“决定”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D【指点迷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基督教的关系”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教会与宗教思想,并没有放弃基督教,而是对基督教的发展与创新,表现为一种世俗化、人性化的理想;人文主义者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次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相同点(1)背景:都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2)目标:两者都将矛头指向封建教会。(3)性质: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运动;都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4)范围:都波及西欧的广大地区。(5)结果: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不同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形式范围作用借复兴古典文化之名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披着宗教外衣(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的反封建斗争;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从德意志开始,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资本主义文艺复兴人文精神资本主义发展宗教改革萌芽发展解放了思想一个根源两大运动一种精神共同影响课堂总结【针对训练】神权下的自我——宗教改革1.(2012·广东高考,18)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考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解析】关键信息:马丁·路德、信仰无法安稳的奠基于《圣经》、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本题要求回答马丁·路德和教皇代表的分歧所在。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同上帝对话,信仰即可得救;教会代表认为《圣经》容易被人曲解,个人的得道要依赖于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他们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谁掌握《圣经》的解释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教会腐败问题,故排除A项;二者都主张对上帝的信仰,考试排除B项;D项《圣经》作为信仰的基础是没有分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