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语言应遵循_第1页
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语言应遵循_第2页
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语言应遵循_第3页
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语言应遵循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语言应遵循“三原则”岳阳县第三中学付道勇从事历史教学多年,审视我们的历史教学,那是一种“目的模式”,即教师照书教,学生照书读,毫无生气可言。这除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之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历史教学语言缺乏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历史学科是一门语言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或历史概念,进而达到抽象概括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可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语言,效果相差甚远。所以教学语言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学语言应遵循“三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首先,情感性语言是实现历史学本身价值的需要。历史学本身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把人类的历史比作一部“历史剧”,人们既是这部历史剧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这样一部真实的“历史剧”的伦理和审美价值,胜过舞台和屏幕上的历史剧,其原因在于它是真正发生过的,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的积极认识成果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格的社会价值。而这种社会价值的实现用情感性语言表达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用历史史实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时可以这样讲:数千年来,浩浩荡荡而又充满曲折回荡、激流险滩的历史长河的悲壮历程,激起几多志士仁人“继往开来”的壮志豪情。面对着它,孔子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东坡长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孙中山疾呼:“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倡,逆之者亡”;毛泽东振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存亡兴衰的历史关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召唤,总是唤起无数中华儿女投身到挽狂澜、谋富强、复兴中华的洪流之中,使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磨难而终能创造出五千年绵绵不断的辉煌文明。今天时代给予我们新的挑战,我们也应该作出自己的努力。其次,情感性语言是实现新课改情感目标的需要。历史新课程与以往旧课程相比,无论是从体例、授课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的目的上都进行了彻底的改观。就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教材的趣味性、生动性、可读性增强了,且在新课标里头,情感教育是在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中被专门列项提出,成了历史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语言要融入自己最真实也最真挚的感情。情感性语言不仅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既是在进行情感教育,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形成健康良好的人格。难怪赞可夫会有感而发:“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二、科学性原则 首先,科学性表现为准确无误。因为历史既是客观的,又是严肃的,不可以信口雌黄,无中生有。语言的准确无误,实际上就是重视科学性,毕竟丁是丁,卯是卯,来不得半点差错,这是对历史教学最起码和最重要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发音标准,吐字清晰,才不至于影响历史知识的传授,进而破坏历史教学过程,故此,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知识中,有一些历史名词,其读音与今天不一样,或者容易误读的,那就更加要准确表达,不能误导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阿房(ēpáng)宫、吐蕃(bō)、等。这些虽然都是细节,可细节里有真理,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能否正确传授,我们进行历史教学要引以为戒。另外在描述历史事实时不能主观猜想,也不能乱用影视剧剧情。例如金庸作品把蚕豆、花生写成寻常的下酒物,但这两种作物,都是很迟才由国外传入的。蚕豆大概在元朝时由波斯传入中国,到明朝时才普遍种植。《射雕英雄传》中,公元1109年,临安乡下的一个穷村小店,曲三居然能够摆出波斯和美洲的进口食品(蚕豆、花生),郭、杨二位大侠对这样惊世骇俗、连当时大宋皇帝也没见过的新奇食物,居然毫不在意。按理,他们至少要揪住曲三大喝一声:“兀那跛子,你哪来的进口食品?这零售价卖多少?” 可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准确的语言才是科学的语言,准确是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命。我们熟练运用准确的语言,就是在追求一种生命科学。 其次,科学性表现为言简意赅。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有限的课堂上老师胡乱扯一通就是浪费学生时间,这是不科学的。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体现精练性,即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课堂上说的话应该是加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只有这样,讲课才能丝丝入扣、言必有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于史实的讲述,语言的拿捏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如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就可用“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十字来归纳它的特点,简单明了,十分便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再如讲美国的西进运动,可引用名人的话:“美国人所鼓吹的牧歌式的西进运动,实际上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来概括,即点出了运动的实质是对印第安人土地和财产的掠夺,又反映出资产阶级的残酷性、虚伪性,形象生动。精炼的语言如同从矿石中提炼出的金银,纯正精粹,记住了它,就如同牵住一根线,能联想起一大片。人们盛赞列宁的演讲时曾说:“他善于把极复杂的事情描写得简单和明确、扼要和大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子弹。”这正是历史教学语言的精练、简约所追求的意境。三、启发性原则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创生者和主体,在教学中,要构造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课堂,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真正的去按自己的意志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照教材“述而不作”式的教学语言,一般适用于初级的、具体的、事实性的知识传授,有时也用于抽象逻辑推理前的必要知识贮备,这种语言比较适合于初中学生。但高中学生的兴趣已转移到对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和对历史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上,加之近年来历史高考加大了对学生论证能力考核的广度与深度,学生仅仅知道“是什么”,很显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只有挖掘史实潜在的“为什么”,才能“游刃有余”,这些都强调教师课堂语言要有启发性。在新课程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载体就是有思维性的问题的提出。而历史问题的设计又有自己的特点。1.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一节课文的处理,必须按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时序,授课人能针对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的不同之处,在加宽加深的部分认真考虑先设计什么问题,后设计什么问题,特别是历史发展的关节点、转折点等学生容易忽视的不疑处设。2.问题设计要有逻辑性。高中学生学历史不仅仅要求教师有生动的描述,更迫切希望教师对历史事实有一种全新的准确乃至精辟的解释、论述与研究,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有精到的分析及评价,从而使他们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无论是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得以升华,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能从时代发展的辩证逻辑上把握历史进程总趋势。而这些都依靠有逻辑性问题的设计。3.问题设计必须多样性。任何单一的方法用久了都会产生程式化的感觉,也很难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问题设计也是如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掌握多种问题设计艺术,不但能采用分析事理、引证教材、事例喻证等形式,而且会运用电影电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