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桃花悲情意象 红楼梦大观园建筑意象_第1页
《红楼梦》中桃花悲情意象 红楼梦大观园建筑意象_第2页
《红楼梦》中桃花悲情意象 红楼梦大观园建筑意象_第3页
《红楼梦》中桃花悲情意象 红楼梦大观园建筑意象_第4页
《红楼梦》中桃花悲情意象 红楼梦大观园建筑意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红楼梦》中桃花悲情意象红楼梦大观园建筑意象20世纪下半叶乃至21世纪初期,对“花”意象的研究成为红学领域中一个独特的审美阐释视角。桃花的象征意象多元而丰富。曹雪芹在继承古人佳作的根基上,将桃花的悲情意象与作品水乳交融般的结合在一起。桃花不仅作为园林背景存在于小说中,它与大观园中众女子的命运也息息相关,更加是林黛玉。桃花就是林黛玉灵魂的寄托,只有懂得黛玉对桃花的情感,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对《葬花吟》、《桃花行》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对黛玉的人格魅力有更贴切的领悟,才能对黛玉的不幸遇到有更深层的熟悉,才能更诚恳地感受《红楼梦》的悲剧意蕴。梳理桃花悲情意象的进展脉络,掌管曹雪芹对桃花悲情意象的深入挖掘,对我们全面把握《红楼梦》悲剧意蕴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丰富的桃文化中,《红楼梦》更加看重桃花的悲剧意蕴,曹雪芹高明地将桃花编织进小说情节之中,在推动情节进展,呈现人物情感的过程中给读者心灵以猛烈的震撼。

一、桃花——众女儿悲剧命运的预言

《春梦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流水。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春梦”比喻快乐短暂,往事已矣。“飞花”比喻青春易逝,红颜凋零。这两旬诗展现在《红楼梦》第五回中,意味深刻。预言大观园中女儿们花飞水逝的命运,一切空想都将风流云散,也预示了大观园众姊妹命运短暂,一切空想,包括爱情都将要逐水漂流。

桃,其性早熟,三年可坚固,六年便老化,树干结果后越来越细,十余年后已枯,桃花的这一特性与李纨很契合。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李纨》诗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桃花青春易逝的意象在李纨身上表现得最为典型。胡元翎在《漫谈李纨》中指出:“李纨共有三重悲剧:一是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她也具有青春、才智、热心等曹雪芹所赏识的属个体人格意义上的美,但随众女儿共同奏响美的消逝,青春的消逝,灵性的消逝的悲歌;二是作为一个普遍人,她又承受青春丧偶,晚年丧子的残酷命运;三是作为一个相对来说努力遵守封建礼教尺度的人,结果却落得一个‘枉与他人作笑谈’的下场,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所以,李纨的悲剧也是令人心悸的悲剧。”

虽然李纨“槁木死灰”活葬了自己的青春,但她也曾开花结子,生命有所抚慰。然而,惜春青春的花朵还没开放,就已经凋零。第五回《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过把秋捱过?”这首曲子为惜春而作,她年纪轻轻,却看破人世间的花花世界,认为人世间的兴衰不过是过眼云烟。她没有青春少女应有的理想,有的只是对现实世界的悲观绝望。妙龄少女将自己的内心冻结,漠然面对整个世界,一朵从未开放过的花终究是叫人惋惜的。

二、花冢——宝黛爱情悲剧的见证

在《红楼梦》中,与桃花具有直接关系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其次十三回中,宝玉偷读《西厢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或许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大量”。惜花便是伤春心绪的外在表现。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惜春、伤春的情感特别猛烈,竟拿花帚把花扫起来,装在绢做的花囊里,用花锄挑着,埋到花冢里,这样的惜春、伤春之举,可谓达成极致。

宝黛二人同捧《西厢记》,绚丽的桃花,微风阵阵,落红成片,两颗真挚的心在桃花的幽香中相知相恋。这图景貌似很唯美,是他们爱情梦想之图,但薄命的桃花和邻近的花冢也警示了以后爱情梦想的破灭。花冢安葬的不仅是落花,也是宝黛的爱情,花冢见证了黛玉爱情失意的悲苦,也见证了宝玉对爱情的执着。当他们刚沐浴在爱情的香气中时,黛玉听到的却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水流花谢”、“花落人流红”等诗句,黛玉已经嗅到世事无常、好景不常在的气息。在这里,借花的命运示意人的命运,透露了小说的主题。

三、《葬花吟》——黛玉命运的悲歌

小说其次十三回中,黛玉已觉察时间对青春的消耗和侵蚀,“痛心神痴”的悲剧感其实是对青春生命的颠峰体验。在其次十七回中,林黛玉为自己的这种悲剧感找到了抒发和流转的形式,一曲《葬花吟》唱尽她对自身命运的体悟。

《葬花吟》作于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这一天,大观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被清纯秀美的女孩子们“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在这样喧嚷非凡的一天,黛玉却吟唱出悲悲切切的《葬花吟》。那一连串“花谢花飞”的暮春风景,那“花魂鸟魂”的奇思异想,那哀婉缠绵的悼亡情调,无一不渲染着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一腔无处发泄的思绪勾起了黛玉的伤春愁思,残花落瓣又令她感花伤己:摇曳多姿的花朵只是徒有其表,它只能留住霎时的光芒,永远无法击败时间这个凶残的对手。而无依无靠的自己,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生活境遇甚至不及早谢的桃花。凋谢的落花尚有知音人疼惜,自己却得不到他人的怜惜。花儿谢了,明年还会再开,然而,人的命运却无法预知。黑暗的世界磨灭了黛玉生存的欲望,流言蜚语摧毁了她生活的士气。这世上唯一的依靠又渐行渐远,令陷入绝望的黛玉更加彷徨无助。身世凄凉、孤苦无依的痛感无时无刻不磨折着黛玉,她却不愿低下典雅的头颅,向命运屈服。虽然明知前路坎坷,她也没有远离现实,逃避爱情。她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宁死也不与邪恶的气力同流合污,到死也要保持清白的本质。在这里桃花便有了一种幽居不遇、孤芳自洁的人格意味。

《葬花吟》的展现绝非偶然,它是黛玉缠绵情思与凄怆之感长期积累的结果。她出身于衰落的贵族旧家,很早就失去母爱,父亲去世后,益发无依无靠,加上身体怯弱,病魔缠身,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儿像浮萍一样旅居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黑暗公府里。这样的生存环境迫使她步步留心,时刻机警,以保卫自己免受玷辱。整个大观园里,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也是她唯一欲以终身相托的人。而这个“唯一”却在自己好心前去探望时“冷落”、“拒绝”了她。宝玉与宝钗有说有笑,而黛玉只能躲在一旁偷偷哭泣,这种失去了精神依托,像落花一样飘无所归的悲怆只能向安葬着落花的花冢哭诉。《葬花吟》在这样的节令,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心态下吟出来,怎不令宝玉“恸倒”?诗中的悲怨之气再无以复加了。甲戌本脂批云:“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明义《提红楼梦》绝句:“悲伤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未可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葬花吟》实际上是黛玉自作的诗谶,预示了她香消玉殒的结局。诗中落花的归宿是林黛玉最终的归宿,推而广之,大观园中的女儿们都会和林黛玉一样。正如宝玉听到《葬花吟》后的内心回响:“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那么自己又安在哉?”《葬花吟》明确唱出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结局,也拉开了大观园悲剧的序幕。

四、尤三姐——宝黛悲剧的纵深开拓

紧接着大观园发生了一系列凄凉的事情,先有金钏儿跳井,后有鸳鸯铰发,又有六十六回尤三姐拔剑自刎。“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尤三姐颈血溅地,像落满了揉碎的桃花,玉山一样的身体倾倒在地,再也扶不起来了。尤三姐这朵桃花,为情而盛开,为情而凋零,桃花红颜薄命的意象在其身上很有典型性。桃花与血的渲染使她短暂的一生弥漫了悲壮阔。王道伦在《红楼品评录》中说:“尤三姐是宝黛爱情和大观园女儿国外的一个特殊悲剧角色。她名不见正副十二钗,是一个非官非宦人家的普遍少女。但她的悲剧命运却和宝黛命运相通。宝黛爱情是不容于社会,不容于自己的家族;尤三姐的爱情那么既不容于社会,也不容于自己选定的情人。唯其不容于自己的情人,这就进一步说明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观已经渗透在人民中间并为一般人所信守。所以尤三姐的悲剧是宝黛悲剧的纵深开拓。”

五、《桃花行》——黛玉绝望的悲吟

又是一年桃花开,继《葬花吟》之后的其次年初春节令,林黛玉又作了一首《桃花行》。此诗展现在小说第七十回,此时的贾府已过了“烈火烹油”的鼎盛时期,露出衰亡的征兆。大观园也是变故迭起,黛玉虽未亲眼目睹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但人多嘴杂的生活环境断定使她对此有所耳闻。当体验了一系列风云变幻,人情冷暖,看尽了人世间的尔虞我诈,黛玉做此事的心境与以前大不一致,流露出的悲凉气氛比《葬花吟》更甚。

诗的开头反复叠沓地渲染了桃花初开时的气氛,却只写了一个帘外桃花和帘内人的关系。“桃花帘外开如故,帘中人比桃花瘦。”自己多想一见再发的桃花,但此时红颜失色,姿容不复往日,愧与桃花相对。花虽懂得少女的心事,却无法缓解她的凄怆,吹开了帘栊,面对满庭春色只能使诗人“倍伤情”。喧嚷的春景因人清冷的心境而映上了衰亡的冷色。“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树树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桃花如此绚烂,爱情亦能如此该有多好!怅然“天机破晓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一切只不过是空想。“胭脂娇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落莫帘栊空月痕。”人为相思而憔悴,花为春尽而飘扬,飘扬之花怜惜憔悴之人,每天的黄昏都在人静花落中黯然度过,直到杜宇啼血,春天去了,而人却还在帘栊中落莫空对月。在《葬花吟》中,黛玉的泪还是热的,情还是哀怨的,不满“风刀霜剑严相逼”,而在《桃花行》中,泪却是冷的,情只有悲了。黛玉的心态越来越悲,越来越绝望,她的心中早已料到自身必定会和杜宇一样泪尽泣血而亡。

千百年来,中国的桃文化璀璨而辉煌。曹雪芹攫取桃花独特的悲情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幅经典的艺术画面,也塑造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