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1页
医学专题-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2页
医学专题-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3页
医学专题-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4页
医学专题-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wénhuà)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亦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qíngqù)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第一页,共八十三页。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张贷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1)刚健(ɡānɡjiàn)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第二页,共八十三页。许思园在《论中国文化二题》一文中“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刘纲纪在《略论中国民族精神》一文中认为,中国民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神四个方面(fāngmiàn)。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第三页,共八十三页。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神财富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zhèngzhì)型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第四页,共八十三页。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lèguān)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第五页,共八十三页。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文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现,从而使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自我价值和意义实现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成为鞭策(biāncè)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第六页,共八十三页。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xīnxiōng)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弘毅,朱子注云:“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第七页,共八十三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dìshì)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意谓: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高尚情操,勤于学习,努力工作,为报效祖国与造福人民而不懈奋斗。第八页,共八十三页。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孟子讲“无恒产(héng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第九页,共八十三页。《史记.太史公自序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fàngzhú),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乃,于是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大禹治水”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典范。第十页,共八十三页。司马迁孔子(kǒnɡzǐ)周文王孙膑左丘明屈原(qūyuán)自强不息(zìqiángbùxī)的古人大禹治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第十一页,共八十三页。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鞠躬尽瘁,不息奋争。诸如“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式的激动(jīdòng);“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式的感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精神。第十二页,共八十三页。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chǔshì)、行礼的最高境界。第十三页,共八十三页。《中庸》第一章开篇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dìwèi)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第十四页,共八十三页。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shìwù)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第十五页,共八十三页。贵和持中,实践中庸之道(zhōngyōngzhīdào)。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第十六页,共八十三页。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确(zhèngquè)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执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折中致和。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因时制宜。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因时制宜,与时俱进。第十七页,共八十三页。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尚气节的民族。已成为人们心理素质内容之一的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等人生价值准则,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孟子的“舍生取义”的精神(jīngshén)与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松有风骨雪难摧,人有气节最可贵。第十八页,共八十三页。孔子推崇“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有志的仁义之士,没有为求生而伤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身(zìshēn)来成就仁义的。第十九页,共八十三页。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所说的气,类似我们通常说的“勇气”、“正气”、或“理直气壮”之气,是指表现于肉体(ròutǐ)活动或实际行动中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是靠义与道的配合而形成,另一方面,还要靠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在战国时,孟子就提出了大丈夫要“养浩然之气”。后来,儒家学说将“气”与表示身份地位的“节”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气节观。气是一个人的奋发之态和豪放精神;节是一个人的本分,不该超越的不能超越,不该丧失的不能丧失。这两者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几千年中基本的操守与品格。这是中国文化中除了“仁义”最有价值的内涵。

第二十页,共八十三页。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贱不能移”的人格(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jiàozuò)有骨气)。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意思为:生命,是我所喜欢的,正义,也是我所喜欢的,这两样(如果)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去生命而去求得正义。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三页。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wǒmen)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wǒmen)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三页。苏武牧羊,不辱使命苏武牧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生动故事之一。西汉前期,与汉交恶多年的匈奴族单于,主动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汉朝使臣,以示和好。汉武帝遂派中郎将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当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时,匈奴祸起萧墙:缑gōu王乘单于出猎之机,密谋杀害重臣卫律,劫持单于之母附汉,结果事败。苏武因其副手参与此事而受牵连。单于命卫律刑讯苏武一行。苏武担心属下贪生怕死,愧对家国,便慷慨陈词,激励众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卫律见状大惊,速召巫医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禄诱降。苏武对卫律的行径痛加斥责:“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卫律无奈,将苏武的表现如实上报。单于下令押送苏武去北海牧羊,佯称待公羊(ɡōnɡyánɡ)产下羔羊就放他南归,妄图迫其俯首就范。苏武身在异乡,但心向汉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汉昭帝初年,苏武才得以归汉。不辱使命的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汉书·苏武传》

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三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jiānjué)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三页。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yǒngqì)”。(毛泽东)嚼jiáo得菜根,百事可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三页。

中国人对"气节"品质中坚忍不拔、不屈不挠、遗世清高的特性最普遍的联想(liánxiǎng)就是青松。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司马迁在评论伯夷时就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举世混浊,清士乃见。”他显然是在用青松抗霜雪的特点类比“气节”中清高的品质。曹魏时刘桢亦以松柏岁寒后凋来赞扬其从弟的品性,其诗曰: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里仍然是将松比喻为刚毅正直的人品气节。中国(zhōnɡɡuó)士人“气节”之所寄——松、石

石头因其固有的坚硬和色彩特性也多被用以类比“气节”的某些方面。《吕氏春秋》上有此联想: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这明显是用石、丹喻指人物性情(xìngqíng)中真诚和廉洁的品质。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三页。在众多的被用于类比"气节"品质特性的自然物中,晨常见的是竹子。古代的使臣出入关门(guān〃mén)皆有象征意义的凭证或信物,即符节;它们多用竹或木制成。汉时中国派往匈奴去的使臣所持的节杖皆以竹为杆,上缀牦牛尾毛。《汉书·苏武传》中说苏武虽被羁留在匈奴,但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好在竹子作的节杖还在,苏武忠诚于汉朝的气节得以保全。中国士人(shìrén)“气节”之所寄——竹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与竹子相关的信物,即汗青。汗青是中国古代的史册。古时记事于竹简,制竹简时需用火烤青竹以去竹汗(脱水后不易腐蚀,可长久保存),故称汗青;因此,记载(jìzǎi)于史册上的事迹又称青史"。因为竹子所具有的品性,像明清之际的气节之士傅山(傅青主)亦以之为名,表述人生价值追求。读傅山的传记,有"阳曲傅山先生……初字青竹……艰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婀"31之句,可以使人将青竹与"气节"联系起来,领会"气节"所蕴涵的遗世独立的品性。

在中国的文人中,苏轼在《定风波》中有这样的句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诗无达诂,以竹杖喻气节,人怀而有之,足可藐视人生中任何风浪冲击。苏轼还进一步赞扬竹子的禀性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然而,对于苏东坡来说,种竹、赏竹、食物时对竹大嚼,胜过一切人间荣华富贵。何以如此?因为竹子代表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气节。

对竹子的品性同样有深刻理解并以之作画而得大名的是清代的名士郑燮,即郑板桥。在《题竹石画》中他这样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颂扬竹子有不为世俗名利所动、卓然不群的孤高个性,意以之为个人的志趣。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三页。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dōngxīnánběi)风。——郑板桥《题画·竹石》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三页。中国(zhōnɡɡuó)士人“气节”之所寄——梅冯友兰则对于中国文人表达思想感情的这种传统方法评介说:“中国文人画画梅竹,则非以其为植物而画之。中国文人画画梅,以表示一种事物之孤傲(gūào)之性,画竹以表示一种事物之幽独之性。旧说以为梅可以况高士,竹可以况幽人。其所以可况者,因在此方面,梅与高士,竹与幽人,是属于一类者。

林和靖妻梅子鹤,其所以妻梅,乃取其是孤傲,非取其是一种树,其所以子鹤,乃取其是超逸,非取其是一种鸟。“35中国文人寄情于物的故事很多,像宋代隐逸诗人林和靖这样(zhèyàng)终身不娶,反以种梅养鹤视同娶妻生子,是特别典型的;借妻梅子鹤,林和靖自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其享受的对象则是梅、鹤所喻指的孤傲和超逸。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三页。陆游(lùyóu)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tāo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傲霜斗雪,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达了诗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第三十页,共八十三页。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所谓的忠孝之人就是(jiùshì)对自己的国家忠心耿耿,对自己的长辈是恭敬从命。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虽在草野,不忘诗书。贫不废读,富则兴学。忠贞的官员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历来为人称道。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三页。传统中国非常讲究“孝道”,号称“百善孝为先”,皇帝标榜“以孝治天下”,选官则“举孝廉”,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儒家经典(jīngdiǎn)有《孝经》,通俗读物有《二十四孝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被设想为“孝道”的最高境界。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三页。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西汉时规定在朝廷供职人员丁忧(离职)三年,至东汉(DōngHàn)时,丁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忧,若匿nì

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但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明清时期丁忧三年终制,重新出来任职为起复。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三页。中华民族总体上是一个农业民族,其主体世代定居在中华大地上,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从事农业生产。中华民族在辛勤劳作中,深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形成了勤劳质朴的品格。成家好比针挑土,败家好比水冲沙。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勤俭持家的格言,如“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俭以养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lǚ恒念物力维艰”、“积谷防饥(jīgǔfángjī),储粮备荒”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大多数家庭生活已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但是我们仍应该珍惜劳动果实,继承和发扬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金缨《格言联璧·齐家》: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三页。5、民为邦本(mínwéibānɡběn),平均平等民为邦本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是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特色。西周统治者提出“保民”思想。“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为邦本的思想在儒家学说中有典型、集中的反映。孔子主张富民、教民,所重的是民、食、丧、祭。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三页。不仅儒家重民,道家也不例外。老子说:“无常心,以百姓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第七十五章)。

法家也有重民思想。他们虽然主张一断于法,用严刑峻法治理(zhìlǐ)民众,但仍承认民心的向背是执法的基础、立国的根本。韩非认为:“凡治天下,必因人性”(《韩非子•用人》),“利之所在民归之”。《管子•权修》说;“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经法•君正》讲:“号令阖(合)于民心,则民听令”。

可见,先秦诸子几乎都把民心向背看做政治兴败的根本。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三页。汉唐时期,民为邦本的思想得到(dédào)了进一步发展。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戒之哉!戒之哉!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新书•大政上》)。唐太宗李世民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宋元明清时期,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北宋司马光认为民是“国之堂基”(《惜时》);理学家程颢程颐宣称“民惟邦本”(《文集》卷五),“君道以人心悦服为本”(《粹言》卷二);朱熹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宋史•朱熹传》);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说;“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周易外传》卷二)。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三页。平均平等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上的彼此一样。晏婴讲“权有无,均贫富”(《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孔子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治国理家,不怕财物匮乏,就怕分配不均。管子认为“仓廪虚而民无积,农民以鬻yù子者,上无述以均之”。(管子.轻重)。把老百姓贫穷、卖子而活,归咎于统治者无法使财富分配平均。管子还说:“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yīshí)足而知荣辱”。董仲舒看到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峻现实,力主“调均”,“限民名田”。要“使富者足以示其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良度而调均之”(《春秋繁露•度制》)。

第三十八页,共八十三页。不仅思想家们倡导平均的思想,而且封建帝王有时也实行平均的措施,这主要表现为历代的均田、限田政策。汉代王莽称帝后,复古改制,重点即在恢复井田制,将全国土地定为国有,称为王田,不得买卖,按人口授田。

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均田制与其相应的租调tiáo制,就是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受田纳租单位,没有户等区别。

北宋王安石变法,一项重要(zhòngyào)措施是实行方田均税法,他企图用类似井田制的土地制度,均调土地和赋税。明代著名“清官”海瑞,声称“欲天下治平,必行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明史》卷二二六)。

第三十九页,共八十三页。平均平等的思想,在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历代农民起义,大都以平均平等为号召。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提出(tíchū)了“太平”的口号。太平即非常公平。唐末黄巢起义:天补均平。黄巢“均平”的提出,在农民起义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随着历史经验的总结,农民起义口号的迷信色彩逐渐淡化,所提问题逐渐指向封建制度本身,而且越来越明确、具体和系统。

第四十页,共八十三页。南宋钟相、杨么起义:等贵贱,均贫富。钟相杨么起义,是中国(zhōnɡɡuó)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等贵贱”的口号。这个口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对政治地位问题提出了目标,即“等贵贱”。

明末李自成起义:均田免粮。李自成起义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均田免粮”的口号已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当时农民起义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太平天国革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些农民起义所倡导的平均平等主张,极大地吸引鼓舞了广大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第四十一页,共八十三页。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

孔子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士的存在意义不是个体生命的生存,而是要以天下为己任。《论语·里仁》。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chéngwéi)一个真正的君子。第四十二页,共八十三页。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yúshì)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拂(违背之意)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第四十三页,共八十三页。“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shìde)焦急。黎元:黎民百姓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对人民无限的同情与热爱。杜甫自幼好学,七岁吟诗,读书破万卷,下笔惊天地、泣鬼神。更因他有一颗赤忱的爱国之心,虽穷困潦倒一生,却成就了他为士之诗圣。第四十四页,共八十三页。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忧乐情怀,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又是清代著名的诗人、金石、书画家。他在山东潍wéi县任知县时,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深为百姓拥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些小(xiēxiǎo)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四十五页,共八十三页。历史传说中,炎帝制耒lěi耜sì,种五谷,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神农尝百草、辨药性,开创医药之先河。黄帝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锅、镜子、舟车、衣裳等。结束了上古(shànggǔ)时期人们茹rú毛饮血

、穴居野处的生活。他带领华夏族从野蛮向文明发展,从而将他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第四十六页,共八十三页。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丝绸、青铜、瓷器。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zhèxiē)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四十七页,共八十三页。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中国的读书人历来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mìngyùn)联系在一起,“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国家民族的存亡,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第四十八页,共八十三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意思是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jíshǐ)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林则徐虎门销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第四十九页,共八十三页。林则徐虎门(hǔmén)禁烟第五十页,共八十三页。“为中华之崛起(juéqǐ)而读书”。(周恩来)“我以我血荐轩xuān辕yuán”,是鲁迅19岁东渡扶桑立下的誓言,他在黑暗中呐喊,光明何在?他心系民族危亡,不计个人安危,“横眉冷对千夫指”;他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血。他忠诚地践行了他的誓言,被誉为“空前的民族英雄”,为士之“猛士”、“斗士”。第五十一页,共八十三页。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因而是面向现实、重视人生的。实事求是历来是中国人的认识原则和道德信条。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每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毋wú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说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是求实精神的反映。孟子要知人论事,主张给民以恒产,从而(cóngér)使民有恒心,“无恒产则无恒心”。荀子否认生而知之,强调后天学习对人的知识才能的重要性。第五十二页,共八十三页。董仲舒承认(chéngrèn)“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要求“更化”,省刑薄赋。王充重实事,疾虚妄。后来的陈亮、叶适,都注重事功,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中国传统史学坚持信史直录,不畏权势压迫的传统,也是中国文化求实精神的表现。著名史学家刘知己“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新唐书.刘知己吴竞传)。第五十三页,共八十三页。在民族性格心理中,求是务实的精神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国人的性格朴实无华,立身行事,讲究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鄙视华而不实的作风。这些,都表现了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素质中优秀的一面。但是,在这种求是务实精神中,同时包含着某些消极的因素。例如,注重人心和人生,却忽视对自然的改造,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又如,求是务实精神往往以经验主义为基础,偏重实惠和眼前功利,带有明显的“吹糠见米”的小农意识。这反映了求是务实精神中忽略长远利益的短视特点(tèdiǎn),是小农经济局限性的必然表现和结果。

第五十四页,共八十三页。在中国人看来,人生的意义、个体的价值,存在于现世的生活中。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始终以乐观主义为基调,从而可以淡化悲观心理。对真理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使人们对未来满怀希望。个人际遇的不顺,可以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来自我调适,将抑郁之情导向乐观之态。团体的事业受到挫折,可以看做是新的成功的契机,低潮可以视作两次高潮间的过渡。社稷倾覆,可以通过卧薪尝胆来光复。历来传诵的“无平不陂bēi,无往不复”(平地总会变成起伏的斜坡,外出离开终归要返回),

“否极泰来”等格言(géyán),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坚信。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便是这种乐观精神的积淀和转化。第五十五页,共八十三页。“庄周梦蝶”、“鼓盆而歌”:庄子的“蝴蝶梦”,因为它给人一种不怕困难的乐观的人生观,不管人生遇到什么样的坎坷和挫折,不管生活经历什么样的灾难和凶险,我们也许会象庄子“鼓盆而歌”那样,做一个美丽(měilì)的“蝴蝶梦”,化成美丽(měilì)的蝴蝶徜徉(chánɡyánɡ

徘徊)在姹紫嫣红的花草丛中。第五十六页,共八十三页。“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阳春三月,苏轼前去沙湖道中遇雨,身边没带雨具,同行的人皆现狼狈,唯他“吟啸且徐行”,只觉得“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也无风雨也无晴”。看哪,苏轼先生,笑看世间云卷云舒,一根竹杖,一双芒鞋,一件蓑衣,就成了行走江湖的“三种兵器”!苏轼:一蓑风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本性情是“一蓑风雨任平生”,其内心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只要内心安适(ānshì),任它外界风吹雨打奈何不得。尘世的羁绊与喧嚣,掩不住他精神与心灵的自由,改变不了他真实无饰的个性。第五十七页,共八十三页。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yìsī):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第五十八页,共八十三页。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则提出“天人相应”的命题,强调人与天地(tiāndì)相应,与四时相副,与天地(tiāndì)如一。天人同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tiāndì)的大宇宙相对应。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等等。《周易•文言》明确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的顺应自然的“与天地合德”的思想。第五十九页,共八十三页。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意思是说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tiānrénzhījì),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汉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春秋繁露•阴阳义》即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第六十页,共八十三页。在宋代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趋成熟(chéngshú)、精致、完善。张载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题。《正蒙•诚明》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他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是说,广大百姓和民众,是我的同胞兄弟姊妹;而自然界中的万物,则是我的亲密同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第六十一页,共八十三页。弘扬(hónɡyánɡ)中华文化精神1、要有正确的态度首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àolù)。其次,要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再次,要对中华文化怀有礼敬之心。最后,减少对于传统文化的功利主义态度。第六十二页,共八十三页。2、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与中华民族(ZhōnghuáMínzú)精神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优秀成份,构成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体现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第六十三页,共八十三页。3、薪火相传,越燃越旺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suízhe)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第六十四页,共八十三页。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jīngshén)的丰富和发展载人航天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第六十五页,共八十三页。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ZhōnghuáMínzú)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井冈山精神(jīngshén):主要内涵是:坚定的革命(gé〃mìng)信念,自力更生,英勇奋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其中坚定的革命信念是这一精神的主题,体现了井冈山精神的最显著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六十六页,共八十三页。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ZhōnghuáMínzú)精神的丰富和发展:长征(chángzhēng)精神:主要(zhǔyào)内涵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六十七页,共八十三页。第六十八页,共八十三页。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水拍云崖(yúnyá)暖五岭逶迤(wēiyǐ)腾细浪乌蒙(wūménɡ)磅礴走泥丸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震撼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而且就像最完美的神话,超越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第六十九页,共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