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语文人教必修2)_第1页
《离骚》(语文人教必修2)_第2页
《离骚》(语文人教必修2)_第3页
《离骚》(语文人教必修2)_第4页
《离骚》(语文人教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离骚》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二单元第二课,屈原借《离骚》痛斥楚怀王的腐败荒淫、听信谗言,众臣嫉妒诽谤、扰乱朝政,整个世俗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表达诗人由于失去君王的信任、无法得到大臣支持的“美政”理想破灭的悲痛,以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砥砺心志、洁身自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身道德与人格的完善的崇高意志。整篇课文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作者极尽铺陈之能事,描绘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沉痛而激昂地悲吟。节选部分文字障碍较多,学生会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多讲授文言字词,破解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方可引领学生体悟情感。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语句。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3、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2、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阅读课文,疏通字词。2、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用具;本文教学时数为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二、解题。(设计意图:积累必要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1、关于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以实现“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2、《楚辞》与《离骚》《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3、“离骚”释义“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三、通读课文。(设计意图:疏通字词,掌握重要文言现象)1、听录音:注意标注生字、难读字的读音。修姱Kuā

谣诼zhuò

侘傺chà

chì岌岌jí

偭miǎn规矩2、自由诵读老师做诵读提示: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节奏为“二二”;骚体诗的典型句式则有六字与五字两种(语气词“兮”除外),一般是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兮”为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3、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忳郁邑余侘傺兮(通“悒”,忧愁苦闷)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虽九死其犹未悔(纵然,即使)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谣诼(zhuò)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忍尤而攘诟(罪过)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情况。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长:长余佩之陆离

(使动,使……加长)(4)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四、布置作业。1、继续熟读课文。2、完成练习册涉及基础字词知识,积累文言字词。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相互评价。老师用点评的方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点。二、研习课文。(设计意图:品读课文,以重要句子为抓手,交给学生鉴赏文章的角度)(一)学习第一节。1、齐读第一节,思考: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两句启下。2、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几方面的原因?(用原文句回答)明确:(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自己修身洁行)(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君王“不察”)(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小人投机“众女”“谣诼”)(4)“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世俗风气败坏)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4、小结:第一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二)学习第二节。1、齐读第二节。2、这部分,一开始写道:“悔”,后面又写道:“退”,那么诗人是不是要妥协了?明确:不是。“悔”表现的是他内心的矛盾和对现实的认识。“退”是对现实认识后的选择。“退”是退隐。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退”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3、所以诗人在这一节里塑造了一个外在形象很特别的自己,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常”“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三、欣赏品味比的写法。(设计意图: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1、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2、《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大意象——香草、美人。《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或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美人”喻君王),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如:“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又如,苏轼的《蝶恋花》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其中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表明了作者相信天涯海角到处都有春天,不管被贬去什么地方,也能处之泰然。但最后“行人”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满怀烦恼,因为他正被贬到远方去。四、探究阅读。(设计意图:情感价值观的熏陶,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此举动吗?(开放式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明确:(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该坚强的活下来,活着便是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2、

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A、

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B、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C、

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五、课文小结。(设计意图:归纳屈原的形象,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