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七律第一_第1页
唐人七律第一_第2页
唐人七律第一_第3页
唐人七律第一_第4页
唐人七律第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唐人七律第一关于“唐人七律第一”的论争,表达出了有明一代作风派诗歌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开启了清代“神韵说”的先声。“唐人七律之争”;综述

自严羽提出“唐人七律第一,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始,明清两代人对这一命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除了崔诗之外,沈�期《古意》和杜甫《登高》也都曾被后人推举为“七律第一”。

从内容方面来看,沈诗开头以“郁金堂”、“玳瑁梁”描写了女仆人公的闺房之美,“海燕双栖”暗用比兴,引起征戍边关的游子。颈联“白狼河北”脱开闺中描写,场景即刻开阔,正衬托上联的“辽阳”,反衬出思妇的愁绪。尾联“含愁独不见”和“明月照流黄”,情景相映,更显得余韵无穷。无论是用词还是声上,都未脱尽齐梁以来的绮靡声色,带有明显的初唐风气,表现出七律刚刚成熟的特点。虽然写闺中相思,却不仅限于此,而是对笔写出,使全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

崔颢《黄鹤楼》前四句一气呵成,顺势而下,后四句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并由眼前景所引发的乡愁;尾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重回开头那种飘渺的境界,也是极有章法的。这首诗意象阔大,声调洪量,表达出盛唐振奋的神韵。它被李白、严羽推为绝唱也在情理之中。

杜诗写出了一幅视野广阔的秋景。山水都极为萧瑟,吐露出磅礴的气势,也于无形中传达出壮志难酬的感慨。后两联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结合在一起,诗人羁旅愁恨和老病孤独的慨叹,使诗意更加沉重。

三首诗各具特色。明清诸家的讨论不过是源于他们本身所秉持的文学观念不同,故而所持的标准也不同。本文主要从复古派的角度举行论述。

李东阳首次提出“作风”,大约有三个层次:一是体制、格律,包括体裁及字句、对偶、平仄、押韵等文字形式方面的格式和规律;二是由上述因素组合而总体表现出的声调,即所谓“声调有轻重,清浊、长短、上下、缓急之异”,“有节奏,有操有纵,有正有变”;三是由声音调门的不同特色而抉择的时代风格及个人风格,即“时代作风”。李东阳强调学习古人的格律声调,但又明确反对模拟古人。他认为诗最重要的特点在“声”,所以他评论崔诗“律间出古”,别有一番韵味。而以“唐调”,尤其是杜诗,作为他作风说的美学准那么,“唐诗类有委曲可喜之处,唯杜子美顿挫起伏,变化不测,可骇可愕,盖其音响与格律正相称。回视诸作,皆在下风,然学者不先得唐调,未可遽为杜学也”,故而他推杜甫的《登高》为“律诗绝唱”。

继茶陵派之后,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继承了李东阳的“作风”一说,又有所进展。他在《林公诗序》中说:“夫诗者,人之鉴者也。夫人动之至必著之言,言斯永,永斯律,律和而应声永而节。言弗睽志,发之以章,而后诗出焉。故诗者,非徒言也……隐言者未必隐情。谛情、探调、研思、察气,以是观心,无庾人矣,故曰诗者,人之鉴也。”可见李梦阳的“作风”说的核心是“情”,即“情以发之”,而后有作风、音声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曰:“献吉以复古自命,曰古诗必汉魏,必三谢;今体必初盛唐,必杜,舍是无诗焉。”可见李梦阳眼中的佳作理应是情寓于中、意境浑成、声调宛亮、气势雄壮的诗歌。基于这几点,他评论崔诗“一气浑成,净亮奇瑰,太白所以见屈。”

同属于七子之列的何景明提出沈�期《古意》为七律第一,实出于对六朝诗以及初唐律诗的爱好。何景明虽然也看法“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是和李梦阳有所不同。《明史》言“梦阳主模仿,景明主创造”,意在指明何景明作诗强调“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何景明作《明月篇》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认为杜诗“调失流转”,“反在四子之下”,表现出何景明对“至其音节,往往可歌”的初唐的偏爱。

王世贞是后七子的代表人物,和李攀龙猛烈的复古保守不同,王世贞对前代的“作风说”有了新的发挥: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那么调之界。他将作风说从格律、声调转化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作风的最终目的是要达成崇高的审美境界,“境”是诗的集大成之所在。他推崇杜甫的诗作,实际上是他对于雄深浩荡的意境的崇尚。王世贞《艺苑卮言》中指出杜甫四首诗中的缺乏,但还是断定“唐人七律第一”只能从这四首中产生。虽然王世贞并没有做出决定,但说明了他对于杜诗的推举,实际上也是对于严格规整的律诗的追求。

七子后学胡应麟论诗多从王世贞,并对七子的作风说有很大的补充。他提出“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那么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畅;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自尔超迈,譬那么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诅容昏鉴浊流,求睹二者?故法所率先,而不悟容强也。”(《诗薮》内篇卷五)从中可以看出,胡应麟追求的是一种形式与内蕴的完备结合,也是对于王世贞“神与境合”之说的开展。胡应麟批评沈诗“颔颇偏枯,结非本色”,崔诗那么“歌行短章”,进而推崇杜诗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律第一”。胡应麟首先从总体赏识杜诗有深度,有力度;“通章章法、句法、字法”等等,说明他对诗作外在形式技巧方面的重视。不少诗人批评《登高》结尾微弱,胡应麟对这点做了细致的解释,说明这种高起冷收的手法,正是符合全诗无限悲凉之意,假设转入别调,那么韵味全失。

晚明的许学夷在《诗源辩体・自序》中讲他作此书的动机,一是不满公安、竟陵“背古师心”,“与道背离”;二是校正胡应麟《诗薮》中论“体以代变”,“格以代降”之失。许学夷认为正体有正体的模范,变体也有变体的法那么,它们之间是继承的与进展的关系,而并非对立的。在许学夷眼中,“正宗”未必能达成最高境界。对于律诗的看法,他认为唐人律诗,“沈宋为正宗”,“而话机尚浅,亦非透彻之悟”;而盛唐诗人“造诣实深,而兴趣实远”,“领会神情,不仿形迹,故猛然而来,浑然而就,如僚之于丸,秋之于奕,公孙之于舞剑,此方是透彻之悟也。”这示意出许学夷认为“七律第一”理应由盛唐诗作中选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卷十七中将盛唐律诗和杜诗作了区分:“盛唐诸公律诗,得风人之致,故主兴而不方法,贵婉而不贵深……子美虽大而有法,要皆方法而尚严密,故于雅为近,此与盛唐诸公,各自为胜,未可以优劣论也。”也就是说。许学夷将盛唐律诗和杜诗看成是两种体格,盛唐诗人自有风神,而杜甫可是说是独立于盛唐诸家,不成混为一谈。基于这一点,他选择了崔颢,“盛唐七言律,多造于自然,而崔颢《黄鹤》、《雁门》又皆出于天成。”可以看出他推崇崔诗为唐人七律第一,主要是由于它们“造于自然”、“出于天成”,而且是古诗变体的佳作。其中也包含着许学夷对于传统作风派重法守法观念的突破。

明末的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否决了崔诗和沈诗,又指出杜诗“无论结语�重,即起处‘鸟飞回’三字,亦勉强属对,无意义。”他还指出,七律在唐代的进展过程中也有几次变化,每次新变都会展现优秀的作品。所以他结果折中的结论是“转益多师是吾师,何必取宗一篇,效痴人作此生活。”

总之,关于“唐人七律第一”的论争,表达出了有明一代作风派诗歌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从以“声”论诗,到以“情”、“境”论诗,再到胡应麟提出“兴象风神”,其实是逐渐将“作风”引向“神韵”。晚明的陆时雍真正地完成了这一转化。开启了清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