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念总结及实验心理学的46个实验(基础)_第1页
心理学概念总结及实验心理学的46个实验(基础)_第2页
心理学概念总结及实验心理学的46个实验(基础)_第3页
心理学概念总结及实验心理学的46个实验(基础)_第4页
心理学概念总结及实验心理学的46个实验(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的概念总结

一.各章标题

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

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2.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

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经过头脑加工(综合和解释),产生的对

事物的整体认识。

4.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

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

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

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①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

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包括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及时间的延续性和

空间布局等;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

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

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

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6.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

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

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

认识的高级形式。他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

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8.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

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

为。语言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特征。

9.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

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10.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

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1L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

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1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

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

性、功能性4个特性。

13.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

持久的变化。

二.书中特别列为小标题的概念

1.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

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

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

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

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

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5.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7.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8.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9.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

的一种视觉经验。

10.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11.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12.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13.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14.触压觉: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15.内部感觉:是指反应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静

觉)和内脏感觉。

16.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

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17.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线度线索。包括对象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

18.双眼线索(两眼视差):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

的线索.

19.方向定位: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的空间位置的知

觉。

20.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

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21.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22.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

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如果把人的

心理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里的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

它只占人的心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

23.白日梦与幻想:是意识的自发漂移状态,通常表现为漫无边际的遐想。幻想

比白日梦要严重。

24.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

的能力。其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引导下进行的。催眠状态不同

于睡眠状态,其脑电纪录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相同。

25.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6.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7.随意后注意:事先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8.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

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29.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

的稳定性。

30.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

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31.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32.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33.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34.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

的影响。

35.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36.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37.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

来。

38.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

的记忆。

39.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

得。

40.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

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

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短暂的时间(是

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41.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

认识的心理过程。

42.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43.思维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

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44.思维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

识。

45.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46.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个属性结合起来,了解

他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47.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48.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属

性和特征的过程。

49.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50.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51.粘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

而形成新的形象。

52.夸张(强调):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略去另一

些特点进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53.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54.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也可以创造新的形象。

55.无意现象:是一种没有目的、不自觉的产生地想象。

56.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它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和幻想。

57.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58.理想:是当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时的想象。

59.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

60.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

个方面。由于概念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所以它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61.推理: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

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62.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

机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63.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

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64.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

解决的一种方法。

65.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

品的心理过程。

66.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语言的表征具

有层次性。

67.语言加工:就是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语

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加工和受控制加工、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模块化加工和交

互作用式加工。

68.音位:是在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分元音和辅音。

69.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

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70.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

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71.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

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72.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73.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

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74.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

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75.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

理过程。

76.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

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

77.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

倾向性。

78.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79.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

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0.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

用。

81.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82.冲突:由于在意志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

同时实现,因而促使意识行为中的目标冲突活动及斗争。

83.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

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84.独立性:是指一个人不屈服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能根据自己

的认识与信念,独立的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85.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

上去实现这些决定。

86.坚定性(顽强性):表现为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

执行决定而努力。

87.自制力: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88.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

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

89.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是以同样的态度体

验对待一切事物。

90.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91.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92.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

管体验。

93.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94.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95.表情: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体态、手势

及言语的变化,统称为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96.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

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

变化。

97.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98.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

象概括力(核心)、想象力、创造力。

99.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100.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

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101.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102.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

103.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

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右4.信度;指测可靠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105.效度: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测验的有效性。

106.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

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107.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

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108.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他包括对事物的

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

109.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

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110.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111.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112.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

习得反应。

113.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114.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

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15.意义学习: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也

就是说,要在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

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116.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

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

117.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

绝对顶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

118.知识迁移:人们在一种情景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

种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119.技能的迁移:先学期的技能会对后学习的技能产生影响的现象。

120.发展的共同规律:个体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发展状况和趋势。

121.个别差异:是指发展中的个体在功能特性和行为上表现出的多样性,它显

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122.道德:指为某一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套行为准则,不同的社会文化

可能有不同的道德准则,但也有许多道德准则是人类共有的。

123.道德发展: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指导自

己行为的过程

心理学实验总结

三、反应时法

(一)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研究意义和历史发展

反应时测量技术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心

理指标在认知加工过程和个体差异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探讨不能直接观

察到的心理过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测量手段。

1820年Bessel公布了自己关于乂麦方程的研究成果,它起源于格林威治天文台

的一桩公案

1850年Helmholtz用反应时间来测定了神经传导的速度

1868年Donder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1879年Wundt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对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

1950年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反应式被大量用于研究认知加工过程

反应时: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做出外显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

也即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之间的潜伏期

反应时的测量程序:给被试呈现特定刺激,要求在刺激出现后快速做出反应,

同时通过仪器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反应的间隔

这段时间可以被看作刺激在大脑内的认知加工过程。

速度-准确性权衡:被试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实际上被试会运

用不同的权衡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反应

有的被试会牺牲正确率而换取速度,而另一些反之。

2.反应时实验的种类

A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做出反

这种反应时间也称作简单反应时间

B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

测得的反应时间包含海单反应对、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

C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好的刺激,对其他刺

激的呈现不需反应

测得的反应时间包括海单反应时和微/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选择时间

简单反应时辨别时间

(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科学的巨大悲剧一一丑陋的事实毁灭了一个个漂亮的假设。

1.外部因素

①刺激变量方面的因素

a.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面积均与反应时有负相关;

b.刺激越复杂,需要加工越多,反应时越长;

c.选择反应所选择数目越多需要时间越长;

d.对于辨别反应,刺激越接近越难判断;

②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

不仅不同的感觉器官的反应时不同,而且同一感觉器官受到不同刺激时其反应

时间也不同,甚至同一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

官的不同部位都将导致不同的反应时间。触觉反应时小于听觉小于视觉。

③环境因素和实验仪器

2.机体因素

①速度-准确性权衡②机体适应水平③被试准备状态④额外动机⑤年龄⑥练习⑦

个体差异

(三)反应时技术及其发展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在脑内要经过一系列操作加工,这些操作加工有明确的

先后次序,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信息处于不同的状态,而这些都是在时间上进行的,

其特征必然能在反应时间上表现。因此不同的心理操作能按时间分布上的不同加

以区分。

1.反应时技术

(1)相减法

Donder根据其提出的三种反应时间,即A反应时、B反应时、C反应时提出了反

应时间相减法,由末尾的图示所示:

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间

辨别时间=(:反应时间-A反应时间

选择时间=8反应时间-A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相减法最初被用来测定某一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然而也可以从两种反

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任务引起的刺激

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要求在相减的两种反应时作业

中有严格相同或匹配的部分。

缺点:复杂信息加工过程很难区分出不同的阶段;不同作业有时很难匹配

实验1心理旋转实验Cooper&Shepard,1973

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R,J,2,5。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中不同的倾斜

角度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田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

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揩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

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2短时信息编码实验Posner.1972

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Aa。并安排同时呈现

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田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

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田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

个字母呈现间隔噌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

(2)相加法

该方法由Sternberg提出,是相减法的发展和延伸与相减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

侧面。个体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是完成任务过程中一系列加工阶段的因

素的综合,如果两个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他们将对总反应时间

产生独立效应。它的前提是信息加工的方式是系列而不是平行的。通过操纵使

加工过程中的因素处于不同水平,然后比较其与加工的总时间的关系,即可以分

析出该因素是否独立于其它因素而对应于加工中的某一特定过程。这样可以逐渐

寻找出加工过程中的每个过程。

实验3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实验Sternberg,?

让被试先看1至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

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并记下反应时间。

结果:识记集合的大小,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测试项目等因素分别独立作用于反应时间

结论:短时记忆提取反应过程包括四个独立阶段,即刺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

(3)开窗实验

反应时间相减法和相加法都不是直接测出某一特定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而是间

接地通过作业之间的比较而得出的。Hockey发展了一种新的技术,能够比较直

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并明显得看出不同的加工阶段,就如同打开窗子

一样一览无遗,我们称之为开窗实验。

实验4开窗实验Hockey,1981

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控制

相继呈现。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先呈现“四

个字母+4”,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0”.然后按键出现下一个字母……,

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

结果:获得的12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

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

a.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

b.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

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时技术的发展#

序列反应时和内因联想测验方法是反应时技术的新发展。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法的中心问题是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Fechner曾给心理物

理法下过这样的定义:一门研究身心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其

范围包括感觉、知觉、感情、行为、注意等等。

(--)阈限的测量

阈限,又称感觉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法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

是绝对阈限,另一种是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即,有50%次数能引起感觉,50%

次数不能得一种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强度的差别,即,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

差别而50%不能得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也叫谡小初觉塞即传说中的展。

1.极限法

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刺激通常由递减和递增两

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呈现让被试报告其感觉,刺激得增减应尽可能小,目的是

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

(1)极限法的特点

极限法认为人对阈限一下一无所知,但是阈下知觉的存在表明这种看法是不正

确的,因此其已被淘汰,或采取其变式阶梯法。

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旋误麦或弱蓼烧麦,还会偶尔产

生练习炭麦和疲劳麦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

激作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

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

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

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交管的选战和递增系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

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

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2)绝对阈限的测定

实验过程: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

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

构限14.515.514.514.514.5514-513.$14.514.5

息平均数=14.5,总平均散的标准差-C.45.

觉,寻找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

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当被试回答说不清时即?时,意义与之前的判断相反。

阈限计算:转折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阈限,绝对阈限就是系列所

有阈限的平均值。

(3)差别阈限的测定

实验过程: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

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即刺激是固定的,其强度大小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又

称变异刺激,即刺激的强度按由小而大或由大而小顺序排列。标准刺激在每次比

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照递增或递减系列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

应发生转折。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三类反应,当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时记

录“+”;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录“=";当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时

记录;表示怀疑可记作。

阈限计算: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取平均上下限的不肯定间

距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是主观相等点,理论上应与标准刺激相等,但实际

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称为常疾。

(4)极限法的变式

阶梯法把增加和减少刺激的程序连续进行,被试报告出现转折时立即向相反方

向改变刺激如此往复,直到达到事先预定的实验次数,把此时各转折点的平均

数作为阈限。

2.平均差误法

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

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1)平均差误法的特点

①需要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能更好地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

②只能对可以连续变化的刺激进行测量

(2)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测定

I绝对阈限

平均差误法求绝对阈限时,只要设想标准刺激的强度为零来调节比较刺激,使比

较刺激的大小变化到刚刚觉察不到或觉察到,然后平均比较刺激每次的值即可。

n差别阈限

实验过程: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

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

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

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有两种:

①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②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这里

的主观相等点等于各个比较刺激的平均值

(3)误差的控制

为了消除至同炭麦,标准刺激在刺激的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

为了消除动作炭麦,被试从大于或小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剂的次数也应各占一

半。

并且刺激的呈现应当最好采用拉丁方设计平衡各种误差。

3.恒定刺激法及其变式

刺激通常都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

激法。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

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间隔相等,与最小变化法不同

的是,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1)恒定刺激法的特点

①所使用的刺激恒定不变,适合不能逐渐调整的刺激

②刺激随即呈现,机会均等,因此能避免学习误差和期望误差

③统计时此种方法要求出引起反应的总体次数,而不是某种平均值

④实验前要预备实验选定的刺激范围并准备好刺激呈现的随即顺序表

(2)绝对阈限的测定

实验过程:刺激选择在阈限估计的绝对阈限的周围,被试只报告有无即可。

阈限计算:①直线内插法:以刺激和正确判断的比率为横、纵座标画图,寻找

判断比例为50%处的刺激大小

②平均Z分数法:将实验结果的P值比例转换为标准分数Z,从而求

得绝对阈限,这种方法比直线内插精确

③最小二乘法:确定方程Y=a+bX,这是最为精确的方法

(3)差别阈限的测定

实验过程:在用恒定刺激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呈

现,被试判断后者与前者的关系。这可能产生时间误差,如主观相等点小于标准

刺激,就产生负的时间误差。反之,就产生正的时间误差。

阈限计算:①两类反应:我们取25%和75%处的刺激的差的一半作为差别阈限,

而主管相等点仍为50%处

②三类反应:用50%的+反应的刺激与50%-反应刺激的差的一半作为

差别阈限,也就是不肯定间距的一半

(4)不肯定间距的不稳定性#

三类反应中的不肯定间距,与其说是对辨别力的测量不如说是对自信态度的测量

(参考信号检测论的内容理解一一MJ注)

(5)恒定刺激法的变式#

①分组法:将比较刺激按照与标准刺激的差别的绝对值分组,一组一组的与标准

刺激比较

②对数单位法:比较刺激选择在标准刺激的良策,按照对数等级选取,适合差别

阈限大的领域

③但以刺激法:标准刺激只在起始呈现,之后只不断呈现比较刺激,让被试对他

们凭印象进行判断

P.S.:三种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我们从四个方面来比较这三种方法:

①从感觉阈限的含义上比较:极限法求得的阈限值较能符合感觉阈限的操作定

义。因为此法的操作是有系统地探查感觉的转折点,它的计算过程就具体准确地

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同时,因被试知道刺激呈现的次序,他可把注意力集中

到特别需要集中的地方,从而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但也正是由于被试知道刺激

呈现的次序,从而容易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递减法不宜用于测定味觉和嗅

觉阈限,因为有一定后作用的刺激,不易采用极限法。

②从被试者方面比较:测定次数过多容易使被试者感觉单调而产生疲劳。平均差

误法的实验程序,对被试来说比较自然,让被试自己主动调整比较刺激,也可引

起他的兴趣,因此,在这方面平均差误法优于极限法和恒定刺激法。

③从误差方面比较:极限法中各个刺激是按照刺激量的大小依次改变的,因此被

试者回答比较有把握,每次测定结果间的差异也就较小,但是易产生期望误差和

习惯误差。恒定刺激法所用的刺激数目较少,且不需随时调整刺激的强度,因此

测量那些不易随时改变强度的刺激则较为方便。又因为刺激是随机呈现的,不会

像极限法那样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在用三类判断测定差别阈限时,不肯定

间距的大小随被试的态度而变化,从而对所测的差别阈限产生影响。用二类判断

测差别阈限,虽然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迫使被试作出肯定回答是不自然的,因

为被试确实有难于判断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哪一个强或弱的情况。此外,在恒定

刺激法中,刺激的改变是没有一定方向的,被试者在回答时猜的成分较多,因而

产生较大的误差。在平均差误法中,由于它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有所不

同,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它测定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由其他方

法求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④从效率上比较:平均差误法中刺激是由被试者自己调节,回答和记录的次数较

少,因而能较快地得到测量结果。而极限法中要回答和记录的次数较多,其效率

不及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可不必临时改变刺激,这是其忧越之处。而且恒定

刺激法中的每一个记下的数据都可以利用上,不像在极限法中用来计算阈限值的

数据是少数,因此,恒定刺激法的效率较高。

注意:在测定要进行比较的两种阈限时,必须用同一种方法,因为,不同的方法

所用的指标不同。

(二)心理量表法

任何存在的事物,不论是痛感的强度还是对金钱的态度,亦或你对恋人的爱与恨

的矛盾随时间变化的稳定程度在你心中的明确程度被别人看透的可能性,都是以

某种量的方式存在着的。那么以某种量方式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测量。测量是

一种给事物以及其属性赋予数目或名称的系统方法。当我们赋予事物及其属性这

些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量表。量表具有四种基本属性:

差别:事物及其属性在某些方面是有差别的

强度:事物及其属性是可以比较的,比较的结果能以大小、强弱等程度来表示

等距:量表之间相邻两个等级之间的差别是否都是相等的

绝对零点:被测属性的量值为零的状态存在

1.量表的类型

(1)直接量表和间接量表

按照测量的方式来划分,当同一感觉的两种量表发生矛盾时,采用直接量表作为

正确标准。

直接量表:直接测量要测量事物的特性

间接量表:借助于测量另一类事物来推测要测量事物的情况

(2)等级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根据不同的测量属性和包含的信息量多少,我们可以将常见量表分为四种,其中

后一种包含前一种的属性:

①名称量表:只能测量麦掰属性,只是把事物或属性归于不同的类型

②等级量表(顺序量表):能够测量程度上的差异,通过让人们对一系列刺激进

行排序即可获得

③等距量表:两表中临近的值间的跖离筋告施的,可以在表内进行加减运算

④比例量表:具有全部四个属性,绝对零点可以让我们能确定表中数值的比值

(3)心理量表的评价

量表的类型直接决定制作量表所需数据的类型和种类,以及对量表中数值得数

学和统计运算的种类,而测量结果的信度与效度也很重要。一个好的心理量表最

少应满足以下两点:

①逻辑清晰定义准确,非是即非,且符合数学上的数理逻辑推论,如传递性(e.g.,

若a>b,b>c则a>c)

②本身有系统的测量理论支持,包括:要明确能够测量的条件;能解释测量尺度

的意义;有明确的测量程序;有误差分析

2.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

比例量表隰含有名称、等级这些等距量表的特征外,还有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绝

对零点。它是测量的最高水平,也是科学家认为理想的量表。若一项测量结果在

比例量表上是零,那么,我们可以说某个事物并不具有被测量的属性或特征。由

于它具有绝对的零点,且量表上的单位相等,因此可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

算,我们所用的绝对温度量表就属于这类量表。比例量表所适用的统计方法,除

等距量表上可采用的统计方法外,还可用几何平均数和相对差异量等计算。比例

量表的制作方法有硝打倒经(分段法)郑数量的估计法,现分述如下:

(1)感觉比例法

这个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的。

具体作法是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者调整比较刺激,使它

所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例如,2倍、3倍、1/2倍、或1/3倍等

等。每个实验只选定同一个比例进行比较,同一个标准刺激比较若干次后,再换

另外几个标准刺激进行比较。如果所选定的比例是2:1的话,就可找出哪些刺

激所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一半。当把所有的标准刺激都比较完

之后,便可用与各标准刺激在感觉上成一定比例的相应的物理量值制成一个感

觉比例量表。

(2)数值估计法

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例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

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

度比较刺激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数

字表示出来。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

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如果运用数量估计法来制作比例量表,那么实验结果是支持Stevens定律的:

S=bF

其中S代表心理量,/代表物理量强度,a、力代表常数

如果将心理量与对应的物理量的数据取对数作图,则它们成直线关系。对于日常

的感觉,套用公式后指数大于1的说明心理量的增加快过物理量的增加,如电击;

等于1的表明心理量能正确认知物理量,如长度;小于1的表明心理量的增加速

度小于物理量,如明度。

(3)制作等比量表应注意的问题#

①被试能否正确使用数字

②判断中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动机以及环境干扰

3.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

等题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等距量表除了其有类别量表

和等级量表的性质外,它要求整个量表的各个部分的单位是相等的,但没有绝对

的零点。等距量表没有绝对的零点,只能做加减的运算,不能作乘除的运算。心

理学家们对等距量表有更多的兴趣,与顺序量表相比,它能较广泛地应用统计方

法,如计算均数、变差、相关系数等统计量,以及应用t、F检验等。一般用感

觉等建•注和差别匐蹑龙来制作等距量表。

(1)差别阈限法

差别阈限法是一种间接量表,它用任何一种古典的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

阈,并以此为起点,产生第一个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强度,以第一个最小可觉差

为基准,再测量第二个最小可觉差……。这样测得许多最小可觉差以后,以刺

激强度为横坐标,以绝对阈以上的最小可觉差数为纵坐标,画出的心理物理关

系图就是等距量表。实验者就可从图上找出产生某一感觉水平所需要的刺激值。

如果用差别阈限法作图,结果符合Fechner定律:

g其中s代表心理量,k代表物理量强度,{是常数

我们可将这个公式读为:感觉的强度的变化和刺激的对数变化成正比。Fechner

定律有两个前提:

①版ber生肉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

②所有刺激强度水平上的展都是相等的

P.S.:韦伯定律

韦伯指出,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

个常数,用△171=1;这个等式表示。其中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

强度,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K也叫做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后来,费希纳把

这个关于差别阈限的规律称之为韦伯定律,它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标准刺

激接近绝对阈限和人的承受上限时,韦伯比例增加很多。

(2)感觉等距法

要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是采用底宓等题法,它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分成主

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它要求被试者将某种感觉上的一段心理量分成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等分,最简单的是二分法。例如R和Rs是两个不同响度的声音,且Rs>

R,o被试者的任务是:找出R3,使其响度正好在R和Rs之间也即RS-R3=R3-R;再

找出Ri在R:,和R$之间;再找出R2在R和Rs之间。用三次二分法把R和R$之间在

响度上分成四分。把这一系列的刺激作为横座标,等响单位作为纵座标画出一条

曲线,即响度的等距量表。

(3)评价量表

如前所述的众多心理量表,其心理量连续体都是由一个相应的物理连续体引起

的,然而现实中有很多没有合适的相应物理量连续体引起的心理量,它们也能

建立很好的心理量表,其中一种方法就是评价量表。量表中的评价需要一个稳定

的被固定了的参考点,各个等级可以用文字或数字表示(如优、良、中、差)。

评价量表是对心理品质和态度测量的较好方法,常见的5,11等级量表都属于评

价量表。评价结果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蔡炉优势,即大众偏向于给出中等类型

的评价。

4.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

顺序量表(等级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

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例如赛跑时不用秒表测速,按先到终点的

算第一名,第二个到的算第二名等等。顺序量表只是在一个分类基础上对事物进

行分类,每一类别只具有序列性,并不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差别是相等的。顺序量

表的制作方法简单,一般使用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1)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对地呈现,

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

哪一个更为明显。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

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o最后依它们各自更明显于其他刺激的

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如果各对样品同时呈现要消除

空间误差,相继呈现要注意消除时间误差,大多使用AB/BA交替出现法。

(2)等级排列法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

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

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

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

(三)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认为,知觉通常由两个基本的内部过程来控制一一接受到信号刺激并

产生虚睡印象,以及通过决第选择作出的反应

1.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1)电子侦察系统中的信号检测问题

电子侦察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是信息的传输和处理,然而在传输过程中不免会遇到

种种问题使信号中混入噪音,从而降低其可靠性。为了同这种不利的外界和内部

的随机因素做斗争,使对噪音背景上的信号分辨率达到最好,就需要从如下两方

面入手:

一是接受部分的辨别力问题,另一个是判定反应部分对所收到信息如何处理的问

题。

(2)人类感知过程的信号检测问题

人类的感知系统好比是一个信号觉察器,各感官都可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我

们把各种刺激看作信号,而把刺激的随机物理变化和感官信息处理中的随机变

化看作噪音。传统的心理物理法测定实际包含两方面内容:对刺激的感受性和

判定刺激的标准。传统的心理物理法曾采取种种措施,但都不能把反应标准和辨

别力分开,然而信号捡溺%尽管是无线电工程中的理论,却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因而被移植到心理物理实验中来。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1)统计学原理

反应(判断)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者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有无

定,可以有四种结果:输有信击中漏报

①击中:当信号出现时(SN),被试报告为“有”,A号

以y/SN表示无信虚报正确

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击中的条件号否定

概率,以P(Y/SN)表示。

②虚报:当只有噪音出现时(N),被试报告“有",以y/N表示

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虚惊条件概率,以P(Y/N)表示。

③漏报: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以n/SN表示

把这种判定概率称为漏报条件概率,以P(n/SN)表示。

④正确拒绝:当无信号而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以n/N表示

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条件概率称为正确拒斥的条件概率,以P(n/N)

来表示。

从统计学的观点来讲,信号检测就是要检验两个统计假设Ho(无信号)和耳(有

信号)的真伪。

在获得多次测试得到对信号的印象之后,被试的头脑中将产生两种分布,一个噪

音的,一个是有噪音背景的信号。有一些感觉印象模糊,即可能是噪音也可能是

信号,于是两个分布中间有重叠。两个分布的距离取决于信号的清晰程度和被试

感觉的灵敏性。这时,一个判断标准必须划定,从而指导被试决定什么样的刺激

就可以被判断为有,而其他的不可:

标准B

图中,弱度强;浅灰色部

分为正确否定;深灰色部分位击中;

图中小表示感觉过程,/表示决策过程,并且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关系:

出击中率+漏报率=100%

虚报率+正确否定率=100%

统计决策需要的两个基本假设以及两个相等的有重叠的正态分布都满足,于是

统计原理能成为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2)最优决策原则

判断标准的确定是按照最优原则进行的,也就是让期望值最高,使收益值最大,

因此最优决策标准实际就是按照最大期望值标准确定的。人类被试在确定判断

标准时实际受三个因素影响:

①信号和噪音之先验概率大小

②判定结果的奖惩多少

③被试要达到的目的及其他有关因素

fi=P(N)/P(S)X(正确否定的奖励数+虚报的惩罚数)/(击中的奖励数+漏报的惩罚数)

3.辨别力指数,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对于已经形成分布印象的信号,如果我们将击中率作为

虚报率的函数,当决策过程标准由保守向

大胆方向移动时,我们将得到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曲

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

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在一条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中(简称ROC曲线),不同的点代表不同赏罚值激励

出的不同判定标准,而每个点的斜率就是人

判别力指数即观察者的敏感性,也是信号和噪音分布之间的距离,对应感

觉过程,ROC曲线与对角线间的最大距离

d'=(MSN-MN)/。N=ZSN-ZN(M是信号分布的平均数)

判断标准作做出决策的分界线,人根据最优原则主管划定的标准,对应决策过

程,ROC曲线上点的切线斜率

P=OSN/ON(0是正态表中的纵坐标值)

判断标准G:表示判断标准的另一种方法,其实际表示判断标准截点处的刺激

的物理强度,也就是感觉阈限

Cx=Is-(Is-D/d'XZs

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1)有无法

当主试呈现刺激之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给与口头报告。

(2)评价法

也较多重决策法,呈现刺激的方式同有无法一样,要求被试根据自信度给出更细

腻划分的有无的等级评价,得出的评价将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连续体。

(3)迫选法

被试进行判断之前,信号和噪音都呈现数次,让被试再对它们进行判断。一般

多用二项迫选法,即呈现一次噪音一次信号。

五、主栗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范式: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一般只局限于某一领域

实验范式一般带有理论背景,其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或更

清晰准确地描述心理现象

(心理学实验部分最好能对照普心相关基础内容同时看。)

(一)听觉实验

发现就是看见大家都看见的和思考没有人思考过的。一一Albert

Szent-Gyorgyi

1.听觉现象的测定

(1)声音的心理特性

音调:又叫音高,是对声音频率属性反映的心理量

在低频,随音强增加音调变低;而在高频,随音强增加音调变高

响度:由声波强度(振幅)所决定的心理量,阴影了刺激的强烈程度

(2)声音的掩蔽

听觉掩蔽:一个声音的存在使另一个声音的强度阈限提高的显现

①频率掩蔽:纯音对纯音的掩蔽,两个声音完全同时呈现效果往往不好,频率

掩蔽的具体特点为:

a.频率比较接近的纯音比频率相差较大的纯音有更大的掩蔽效果

b.低频对高频掩蔽的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

c.掩蔽声音的强度越大,掩蔽效应越好

②噪音对纯音的掩蔽:对纯音信号的掩蔽是由于噪声中在频率上接近该信号的

成分造成的

③非同时性掩蔽:掩蔽声与被掩蔽声不同时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的掩蔽现象

掩蔽声作用在前,被掩蔽声在后叫前掩蔽;反之叫后掩蔽。

④中枢掩蔽:不同频率声音分别作用于两耳而产生的互相掩蔽效应

(3)听觉疲劳与适应

听疲劳:达到一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用听觉器官后,引起对另外频率的声波

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通常把阈限提高的量作为疲劳指标,桶为“暂时阈移二其核声音强度,

刺激时间都有关。

听适应:声音的响度在刺激作用最初几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比较稳定在一个

水平

适应与疲劳最大的区别在于适应是一个平衡过程,能够达到一个稳定的

水平

2.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

(1)声音方向定位线索

①双耳的时间差异

②双耳强度差异

③连续乐音的双耳相位差(时间差异的一种)

④视觉的影响

(2)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

实验5音笼实验Pierce&Young,1928

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

试报告声源方位,主试来记录报告是否正确。

结果:在被试头部中切面上声音最容易混淆

结论:双耳听觉差在听觉定向中起主要作用

3.语音知觉实验

(1)语音及其声学特点

语音的成分:元音、辅音、特殊语音、声调

语音的组成要素:音调、音强、音色、音长

(2)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语音知觉的范畴性:当一个语音的声学参量沿着其整个范围变动时,不达到一

定数值,听者的反映就都在一个范畴内

反应由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这一点称为音位界,类似于心

理物理学中的差别阈

(二)视觉实验

当视觉与触觉冲突时,视觉能“克服”触觉,这种现象被称为初觉巧夺。

1.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1)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

暗适应: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在五分钟内基本完成,瞳孔放大,棒体细胞的适应过程要持续近60分

钟,感受性大幅提图。

明适应:在光量中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一般在一分钟内完成,瞳孔缩小,椎体细胞的感受性变化相对不大。

实验6锥体暗适应实验Hecht,1921

整个实验在黑暗环境进行。被试坐在暗适应仪前,先在明灯环境刺激5分钟,然后关灯,逐级降低暗适应的按钮

等级,同时让被试不断报告窗口内是否出现了视标,从而测量其阈限。若用红色视标,由于基本不能被棒体细胞

所感知,所以可单独测量锥体暗适应曲线。如果用紫色视标,则可以测量棒体细胞的暗适应。

结论:两种视觉细胞的适应时间和速度

(2)视敏度的测定

视敏度:分辨空间两点或两线的能力

眼睛所能分辨出的两点之间距离越小,也就是说视角越小,视敏度越好。

我国目前规定:视力为视角的倒数,其中视角为在五米远观看标准细节

所称的角度V=1/a

视敏度的实验研究方法

①最小视点法:测定观察者所能觉察的最小点子

②最小可分法:a.解象:对一个视觉形状组成部分之间距离的辨别能力

b.定位:判断两条竖线的位置是否连续

c.认知:包括解象和定位能力,要求被试读出所看到的字符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

由于视觉的正后根当刺激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的时候,随着断续频率

的增加,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的刺激,而是连续的刺激。如我们看到一系列的闪

光,当每分钟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闪光,而感到是一种固

定或连续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勾茏题合现象。

闪光融合频率:时间上的视敏度,物理上闪烁的光在主观上引起的感觉介于闪

烁与稳定之间时的频率

融合后产生的感觉连续光的亮度等于正相和负相的亮度诚意所

占比例后相加。

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①相的强度一一光线越强,融合越困难

②相的差异一一相越接近,融合越容易

③刺激面积一一刺激面积小,容易融合

④网膜部位一一眼睛周缘部位比中心区域更容易察

觉闪烁

闪光融合频率的测量:可以在混色圆盘上开一个孔,圆盘后设一个不动的光源,

变化圆盘的转动频率,直到融合

也可以用已制成的闪光融合频率计测量。

2.颜色视觉

视觉感受一种颜色取决于三个特性,即亮度、色调和饱和度,任何一种颜色都是

由三者总效果的结果。

亮度:■色和非彩△所共有的属性,它是指作用于物体的光线的反射系数,同

光能的强度密切有关

色调:由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中哪种波长占优势

饱和度:色调的表现程度,即物体所发射出来的光线中规定其色调的主要波长

占多少优势

颜色混合涉及两大法则,一是满足色光混合的加色法,二是符合颜色混合的减色

法。

加色法:也称色光混合,新色为其组成颜色色光的并集,本质上是不同光波的

减色法:也称颜料混合,新色为其组成颜色色光的交集,本质上是反射材料的

(1)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

颜色对比:两种不同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

膜的相邻区域,或者相继

作用于视网膜的同一区域时,颜

色视觉所发生的变化

前者是同时对比现象,后者是继

时对比现象。

颜色适应:在长时间或高强度颜色刺激作用下,造成对该颜色的感受性发生变

受到刺激的神经末梢产生疲劳,而刺激颜色的补色就被主要的感知到

To

实验7颜色适应实验Helson,1948

在暗室中,照明是红色,几分钟适应后,实验者请被试辨别一套从黑到白的19件标本,并要求他根据熟悉

的评定标准为这些标本的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作登记排列。

结果:与墙壁背景反射率相近的样本被判断为红色,反射率越高饱和度越高;比墙颜色深的样本被认为是

绿色或蓝绿色,即红色照明的后象补色。

结论:这并不是一个证明颜色适应存在的实验,只是其中部分研究……

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