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年级历学期月考试题_第1页
2023年高二年级历学期月考试题_第2页
2023年高二年级历学期月考试题_第3页
2023年高二年级历学期月考试题_第4页
2023年高二年级历学期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历学期月考试题【#高二#导语】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每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为了关心你更好的学习,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以下文章,欢迎阅读!

【一】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盼望。”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

A.仁B.礼C.孝D.忠

2.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人生下来就有物质*。物质*得不到满意,就有争夺。争夺使社会秩序紊乱,这就产生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礼。该思想家是

A.孟子B.荀子C.韩非子D.庄子

3.春秋时期,有学派主见不用进步的器具,不用舟车,没有战斗,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该学派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4.孟子主见“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上述主见的核心是

A.为政以德B.人性本善C.推行“仁政”D.克己复礼

5.“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仁政”学说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

C.墨子“兼爱”思想D.庄子“齐物”观点

6.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斗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A.不合时宜B.礼法并用C.厚古薄今D.源远流长

7.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纳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实行与民间不同的态度

A.是由于儒家思想不利于巩固统治

B.是出于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是出于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是出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8.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选项中体现的思想与这一主见属于同一派别的是:

A.与伴侣交,言而有信B.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C.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D.俭节则昌,*佚则亡

9.《韩非子》载:“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这体现了韩非子的主见是:

A.嘉奖耕战,富国强兵B.以农为本,以各为贵

C.疗养生息,反对战斗D.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10.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最多。这种天下观

A.起源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实施B.表明古代中国没有民族的观念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根源D.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11.史料是历史的片段的记录,历史讨论离不开史料。下列不属于史料的是

A.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B.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C.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见D.《史记》、《汉书》

12.董仲舒的思想虽然融进了法家和其他学派的思想,但其学说“原原来源于孔子的思想”。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董仲舒提倡“天人合一”

B.董仲舒主见“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思想的重要主见

D.仁、礼是董仲舒思想的重要内容

13.西汉时期,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指责在辽东立高祖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当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大臣以谢天。该奏稿内容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一主见

A.“春秋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D.“君为臣纲”

14.董仲舒提出“天,仁也”,“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他提出这一观点主要是为了

A.树立君主权威B.宣扬“君权神授”

C.提高儒家地位D.制约肯定君权

15.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A.强化儒家*道德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剧烈抵抗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16.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对策》中建议设置太学,“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达到“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效果。这反映出其建议的目的在于通过太学教育

A.提高臣民文化素养以稳定社会秩序B.传播儒家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

C.提高儒学社会地位以毁灭诸子百家D.用儒家主见取代封建刑罚

17.“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相互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儒家纲常名教渗入法律B.血缘亲情关系渐渐淡化

C.社会逐步走向和谐稳定D.法律与儒家*存在冲突

18.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A.以百姓利益为动身点来出谋划策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19.在对天、君、民关系上的熟悉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见民贵君轻,董仲舒主见“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见

20.唐高祖认为:“武创业,文守成,百世不易之道也。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由此可知

A.唐初三教并行的局面结束

B.唐初统治者重视用儒学维护统治

C.唐统治者实行措施抑制佛教和道教

D.儒家思想在唐初重获正统地位

21.宋明理学家普遍提倡“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熟悉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动身点是

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B.培育经世致用的人才

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22.陆九渊认为:“身或不寿,此心实寿,家或不富,此心实富,纵有患难,心实康宁。……实论五福,但当论人一心。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不是祸。”建立在此熟悉的基础上,要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就必需

A.整治人心B.进展经济C.整顿吏治D.注意民本

2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进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进展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快速进展

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汲取

2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留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贡献,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25.《朱子语类》载:“且以饮食青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行食……”这意味着朱熹

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B.确定人正值的欲求

C.提倡适当放纵私欲D.特殊关注百姓生计

26.南宋时期,陆九渊在《鹅湖和教授兄韵》中云:墟墓兴哀宗庙钦,斯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沉。欲知自下上升处,真伪先须辨只今。诗中“易简工夫”和“支离事业”分别指

A.儒学佛学B.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C.道教儒学D.陆王心学程朱理学

27.“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朱子语》)这则语录所阐发的是

A.心外无物的世界观B.克已省身的修养论

C.推已及人的处世观D.格物致知的方*

28.王阳明指出:“虽治生(做生意)亦是讲学中事。但不行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材料中王阳明的思想

A.强调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存理去欲

B.反映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进展

C.认为经商和做学问是完全全都的

D.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

29.《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莫非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伤心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哀伤女儿,凄凄惶惶”。此作意在

A.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30.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3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缘由是:

A.重建上古宗法制度B.社会冲突日趋激化

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D.儒学深化社会生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思想的追随者……他们进一步进展了孔子的学说,但是他们就个人而言都未取得胜利。……究竟什么时候变革统治者才是合法的?废掉现存的王朝之后,怎样确定谁是老天指定的继承者呢?孟子的答案是倾听“人民”的呼声……这种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长河。

——【德】艾伯华《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建立太学……太学把儒家学说——此时已经进展到足以供应严格的学问训练的文化传统——作为基本课程。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管理中他仍旧依靠法家学派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新全球史》

材料三

宋朝的儒家学者从佛教中吸取了大量的灵感。由于他们的思想既反映了佛教的影响,也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念,因此以新儒学而著名。……在中国,新儒学自宋朝至20世纪初始终是官方认可的价值观念。

——《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君主施政的主见。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孟子在当时“未取得胜利”的主要缘由。(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分析说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能够长期存在的缘由。(10分)

(3)据材料三,宋代儒学“新”在何处?有何影响?(6分)

3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理想虽在政治,他的成就却在教育。在我国教育,他是好几方面的开创者。第一,孔子首先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其次,孔子以个人在野的力气,造就或召聚一大帮的人才。他的门下成了至少鲁国人才的总汇。他的大*名氏可考的已有七十七人。第三,孔子首先把技艺教育和人格教育打成一片。他以系统的道德学说和缜密的人生抱负教训生徒。其中《礼》和《诗》是孔子所常讲,*所必修的。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宋朝)南渡以来,学校之教日衰,讲学之风日盛。此种往来走动的参究请谒,愈来愈多,于是又从今中酝酿出新的讲堂制度来。在此情形下,产生讲学家的朱陆两大派。象山教法,在于因人设教,直指本心。而朱子则想选定几部最重要的书本,先为此数书下明白准确的训注,好让学者各自研读,补讲堂教育之缺陷。

——钱穆《国史大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作为“开创者”的表现。(6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南宋教育的主要状况。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朱陆两派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8分)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儒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4分)

【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王国维曾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在他看来,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封建子弟之制B.宗法及丧服之制

C.嫡长子继承制D.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2.考古发觉是历史讨论的重要依据。下列出土文物,能用于佐证中国古代丝织技术起源的是

A.记载有祭祀蚕神内容的甲骨B.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C.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蚕D.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和丝带

3.先秦某思想家指出:“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行。”该思想家是

A.庄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

4.宋翔凤这样评价宋代某词人:“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唱。”“耆卿”即为

A.李清照B.辛弃疾C.苏轼D.柳永

5.时序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下表所列,依照历史信息所属的历史时期挨次排列,正确的是

时期历史信息

①明码标价半两钱标准衡器直道

②“计工受值”王阳明铜活字“通番禁令”

③“九市”市籍司隶校尉“五都”

④参知政事“瓷路”《武经总要》石普

A.①③②④B.②③④①C.①③④②D.④②③①

6.吴江县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作为一例个案,上述记载反映出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失效B.工商业市镇的崛起

C.资本主义萌芽消失D.封建经济持续富强

7.有学者认为:“被满州人制服的震动,使中国学问分子重新思索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制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的主权思想的生发。”下列各项,属于当时中国学问分子的“重新思索”的是

①“天下为主,君为客”②“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③“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8.郑观应曾言:“有国者苟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敬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意在

A.自强求富B.变法图强C.实业救国D.振兴教育

9.19世纪90年月,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为代表的一批学问分子,从不同的角度动身,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下列各项,属于当时梁启超所言的是

A.“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B.“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行谓之变政”

C.“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

10.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曾说:“习惯于受君主统治的人民,即使偶然获得了自由,也难以维持”。这一论断可用于分析

A.英国“光荣革命”B.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美国宪法的制定D.辛亥革命的结局

11.《夏津县志》载:“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材料描述的情形开头消失于

A.鸦片战斗期间B.洋务运动时期C.中华民国初年D.改革开放以来

12.“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今上征途。”诗中反映的历史大事包括

①红军反“围剿”失利②遵义会议的召开

③渡江战役的成功④红军长征的开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3.《八一宣言》指出,“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然而有些人“数年以来,以‘不反抗’政策出卖我领土,以‘攘外必先安内’武断宣扬来进行内战和压迫一切反帝运动”。这份宣言消失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B.华北事变前后

C.西安事变期间D.七七事变以后

14.下表所示状况消失的主要缘由是

1952—1956年中国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

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A.土地改革正在进行B.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C.农业合作化的推动D.*的发动

15.“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别,是人为的……我们盼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材料出自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九二共识”

D.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连续奋斗》

16.1919年7月,苏俄政府表示情愿救济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废除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不公平条约。于是,“中国的亲俄之风甚嚣尘上。”上述“亲俄之风”表现在①五四运动的爆发②中共“一大”的召开[来源:学+科+网]

③新三民主义的提出④国共其次次合作的建立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7.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进行隐秘会谈,双方商定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斗,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予以协作。上述会谈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B.“东方红1号”放射升空

C.中国胜利爆破了*和氢弹D.美国提出“尼克松主义”

18.《十二铜表法》规定了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处;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以死刑;限制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过1%等等。上述规定

A.集中体现平民斗争的成果B.较好地爱护自由民的权利

C.反映出罗马司法程序严格D.凸显了法律面前人人公平

19.下表直接反映出1498—1505年威尼斯、葡萄牙香料进口总值的变化

时间威尼斯葡萄牙

1498—1501年年均350万英镑年均100万英镑

1502—1505年年均22.4万英镑年均230万英镑

A.新航路的开拓B.价格革命C.商业革命D.世界市场形成

20.1698年,一位西班牙外交官说:“若没有议会的参加,英国国王的条约只不过是一纸空文。”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国王已放弃行政权B.议会主权地位的强化

C.国王的“统而不治”D.法律至上的政治生态

21.美国宪法规定:“法院与下级法院的法官忠于职守者,得终身任职。”美国实行法官任期终身制是为了

A.确保司法独立B.限制总统权力C.体现议会主权D.维护民主共和

22.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气的极大进展,但它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合理的社会,它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究反思。”人们的“反思”之一是当时欧洲兴起的

A.人文主义思潮B.现代主义思潮C.社会主义思潮D.和平主义思潮

23.新航路开拓以来,生产组织形式不断更新,在资本主义进展和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列企业按其消失的先后挨次排列正确的是

①英国东印度公司

②纽约市珍宝街发电厂

③阿克莱特水力纺纱厂

④美国福特汽车公司。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24.1807年9月,某工程师设计、制造的蒸汽轮船“克莱蒙特”号试航胜利,使轮船开头真正成为水上舞台的主角。该工程师是

A.惠特尼B.史蒂芬孙C.阿克莱特D.富尔顿

25.美国历史学家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斗的开头,世界不得不重建。“另一场战斗”始于

A.美国推行“欧洲复兴方案”B.杜鲁门宣布救济希腊和土耳其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D.美苏两大政治集团全面对抗

26.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讲中这样说到:“我的愿望是排解革命……既避开激进的革命,又防止保守的革命。”为达成“愿望”,罗斯福实行的直接举措是

A.颁布《紧急银行法》B.出台《全国工业复兴法》

C.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法》D.推行《社会保险法》

27.“该组织的建立,在肯定程度上达到了三国合作的初衷,给三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给南北国家在区域范围内利用自由贸易区进行合作开了先河。”该组织是

A.*贸易区B.亚太经合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D.东南亚国家联盟

28.下列言论,按其时间先后挨次排列,正确的是

①“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②“绝不行能把自己没有明确验证的任何事物称为真理。”

③“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

29.“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因此,合法的国家只能是基于人民自由意志的社会契约的产物。”这一言论出自

A.卢梭B.狄德罗C.洛克D.孟德斯鸠

30.某位科学家曾说:“在我之前,人们都认为,假如把全部的东西都从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时间和空间;我却证明,假如把全部的东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这位科学家是

A.牛顿B.伽利略C.爱因斯坦D.普朗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汉)武帝英年即位,即锐意革新,谋兴礼乐。其事虽经一度挫折,最终走上复古更化的路。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却无根本的变动。

——据《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等资料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秦人”为“为中国版图之确立”所做的贡献,指出材料中“复古更化”的含义并分析其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代行省制创立的意义。为什么说历代地方管理制度“却无根本的变动”?(4分)

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洋这个大陆之间的自然 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人们的世界地理学问愈加丰富,对各个大陆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