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2北京高三(上)期末政治汇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效果章节综合_第1页
2020-2022北京高三(上)期末政治汇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效果章节综合_第2页
2020-2022北京高三(上)期末政治汇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效果章节综合_第3页
2020-2022北京高三(上)期末政治汇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效果章节综合_第4页
2020-2022北京高三(上)期末政治汇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效果章节综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页/共16页2020-2022北京高三(上)期末政治汇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效果章节综合一、单选题1.(2022·北京东城·高三期末)政治课上,老师出示以下两张资料卡。对二者关联,理解正确的是(

)A.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恒久而鲜活C.中华文化因其包容性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 D.融汇各种文化特质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2022·北京朝阳·高三期末)明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早期,崇尚宋代院体画风的宫廷绘画与“浙派”流行于画坛。中期,“文人画”勃兴,由沈周、文徵明等人创立的“吴门画派”成为主流。晚期,董其昌于文人山水画另辟蹊径,所创“松江派”占据了统治地位;徐渭独抒性灵,完善了大写意花鸟画风;陈洪绶和曾鲸则分别开创了变形人物画风格和墨骨晕染肖像画技法。由此可见,明代绘画(

)①浓缩着中国几千年来不断变化的美学追求和生活观念②山水、花鸟、人物各科全面发展,地域画派涌现③早期承袭了宋代画风,中晚期不再运用宋代技法④蕴含中华文化基因,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审美风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2·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中国厅,悬挂着一幅名为《互动的世界》的中国超象主义绘画作品(见下图)。画作融西方视觉艺术和中国水墨技巧于一体,呈现了大海的波涛、山岭的起伏、土地的污浊、战云的聚散。下列对这幅画作的理解合理的是(

)①在艺术层面上,画作体现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汇与融合②在思想层面上,画作喻示国家间要相互包容、理解与协作③在政治层面上,画作传递出构建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愿景④在安全层面上,画作表达了通过协商对话消除分歧的期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1·北京丰台·高三期末)“离家犹是少年身,归来已成报国躯。”抗美援朝战争距今已经70年,但英雄的故事并没有被炮火掩埋。《为了和平》《英雄儿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一批批影视纪录片相继与观众见面。大批战争亲历者的口述,原始影音素材的突破性发现和首次使用,棉衣残片、英雄勋章、作战武器等一件件文物的银幕再现……引发观众的观影热潮与感动共鸣。这种“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给文艺创作者的启示是(

)①尊重历史事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②增添三维特效,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③致敬爱国英雄,用民族精神凝心聚力④多拍战争题材,方能传承红色文化基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1·北京东城·高三期末)近10年来,北京将涵盖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曲艺等多个领域的7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陆续记载、梳理、编撰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并翻译成英语、日语、阿拉伯语等语言,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喜爱。该丛书(

)A.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有利于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B.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脱离物质载体而独立存在C.广受喜爱,反映了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D.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关键6.(2021·北京海淀·高三期末)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铭文原文为“宅兹中国”,意思是在天下的中央这个地方营建都城。“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宅兹中或(国)……”。何尊铭文所载,更像是数千年前祖先们写给14亿后辈中国人的信。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各具特色,精彩纷呈C.隽永深刻,渐趋融合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7.(2021·北京西城·高三期末)牛痘疫苗发明于1796年,而在此前的几百年,中国就有了“人痘种植术”防未病的实践,即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这是一种利用人体活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或者说是用轻型天花来预防重症天花的方法。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以毒攻毒、治疗未病的中医疗法,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人们的认识活动具有永恒性,人痘接种法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C.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显示出极强的适用性和包容性D.中华医学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8.(2021·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乌镇戏剧节多元且包容的现代化视角与国际化运行模式正在被广泛借鉴与学习:戏剧节由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等单元组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多元的西方文化并存,多样化的民俗文化演出与当代前卫表演艺术融合,就像一个异彩纷呈的戏剧超市供人们欣赏。这表明(

)A.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B.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C.只要广泛引进外来文化就能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D.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9.(2021·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京西古村五里坨保留了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四合院建筑群,收集了老家具、老物件1300多件以及老照片资料10万多件,建成展现京西文化的民俗陈列馆。村民的新生活在高楼上开始了,而悠远的记忆在这里得以延续,2014年舒乙先生为老屋题字“院子里的故乡”。五里坨的做法启示我们,在城市改造中要(

)A.全面恢复传统文化,保留文化遗产B.留住百姓记忆,推动乡村振兴发展C.兼顾改善人民生活和保护历史文化D.积极地借鉴不同文化的长处和精华10.(2021·北京北京·高三期末)马首铜像系乾隆年间铸造,它融合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2020年,马首铜像结束百年流离,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假如写一篇《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的介绍,下列选项最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述说马首设计风格,在借鉴外来文化基础上,展示中华文化魅力B.展示马首工艺之美,借助信息技术,批判国外文物保管运行机制C.揭秘马首回归之路,教育和引导人们铭记历史,增强民族凝聚力D.探寻马首保护之路,利用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守护中华文明11.(2020·北京海淀·高三期末)希腊文学巨匠卡赞扎基斯有一句名言,“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古希腊“智者学派”萌发的人本主义思想同中国儒家坚持的“以民为本”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第欧根尼同中国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倡导类似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这说明(

)①中西方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相通性

②人类文明进程中,中西方文化交相辉映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④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主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2020·北京通州·高三期末)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北京市教育系统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精心设计了以“学起来”“唱起来”“讲起来”“做起来”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这一教育活动是基于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④教育活动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20·北京通州·高三期末)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A.超越生活、改变社会 B.求同存异、满足大众C.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D.博采众长、海纳百川二、材料分析题14.(2022·北京房山·高三期末)“中国风”托起“奥运范”。文化的力量是非凡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独具风采的中国文化,正从过往走向未来,每走一步都是那么惊艳、那么优美。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体现了书法与体育运动的结合,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题,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喜庆的视觉感受。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被称为“小红人”,主色调来源于北京冬奥色彩系统中的主色之一霞光红,也是传统印泥的颜色朱砂色;书法与篆刻巧妙结合,轻松写意的篆刻风格与律动跳跃的体育运动完美结合,使运动有了灵魂、体育有了语言,古老与现代相映、历史与未来交融。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场馆依托山体的自然落差而建,将跳台剖面的S形曲线融入中国传统吉祥物件“如意”的造型中,故又名“雪如意”。场馆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体现了大国风范和魅力,勾勒出中国古典之美。延庆冬奥村采用山地村落的分散式、半开放院落格局,自北向南顺地势而建,与周围山形水势“对话”,充分展示中国的山水传统、村落文化和历史遗迹之美,并尽最大可能保护现有树木,使建筑掩映于山林地貌之中。(1)举例说明上述材料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国风”托起“奥运范”的理解。15.(2021·北京北京·高三期末)山河为证,岁月为名。2020年,深圳特区迎来了自己40岁的生日。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横空出世。深圳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奇迹般地成长为一座创新之城,被描述为“史诗级巨变”。“拓荒牛”深圳市委大院门前的“拓荒牛”雕像已成为深圳特区的一个文化地标,是改革开放中创业者的象征。(1)“拓荒牛”所代表的深圳精神是什么?创新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新的历史节点下这座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以下四个观点探讨了“创新是深圳奇迹背后的‘核心密码’”。观点一

深圳建市之初整个城市仅有两名工程师,1996年初,深圳只有6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如今,深圳科技创新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1353家增加到2019年底的1.7万余家,2019年就新增2700多家,形成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6277.98亿元。观点二

1979年10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建设工地推出定额超产奖励制度,超过既定额度,多拉一车土,奖励四分钱。“四分钱奖金”打破了平均主义观念,大大激发了工人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率。取消粮票、工程招投标、用工合同制、房地产商品化……一个个市场化举措在深圳率先推出。观点三

“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之“容”在于“容人”,不论身份、财富、地位,每个人都能在深圳拥有一席之地,在这里追梦、圆梦;深圳之“容”在于“容错”,“宽容失败”“向失败取经”,营造了以失败为财富的良好社会氛围;深圳之“容”在于“容异”,鼓励“别具匠心”,不欣赏“沉默是金”,摒弃“枪打出头鸟”陋习,让独具特色、富有创新力的人群不会显得格格不入。观点四:从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排头兵”“尖兵”,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深圳始终以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将时代赋予的使命镌刻在自己的“精神旗帜”上,以“大我”成就“小我”。(2)结合以上观点,运用哲学和文化的知识谈谈深圳40年来是如何实现创新发展的?奋斗新时代,深圳再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时代赋予了深圳新的历史使命。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将继续演绎好改革开放“窗口”的角色——不仅仅是由内向外看的窗口,还要成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作出新的示范,用生动、精彩的实践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生命力。以一城改革创新实践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深圳将以其全方位、全过程的示范作用,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路径,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累经验。(3)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义。16.(2020·北京通州·高三期末)冰雪冬奥,文化北京材料一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吉祥物的设计寓意深刻而生动。“冰墩墩”与“雪容融”两个吉祥物生动可爱、独特精致,把中华文化元素、现代国际风格、冰雪运动特征、主办城市特色有机融为一体,生动展现了13亿中国人民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热切期盼、对全世界朋友的盛情邀约。(1)请根据对“冰墩墩”与“雪容融”两个吉祥物的介绍,填写下表。冰墩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五彩光环,左手掌心心形图案,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现代元素(任选其一)文化寓意雪容融该吉祥物以灯笼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顶部是如意造型,和平鸽和天坛构成连续图案,装饰图案融入了剪纸艺术,面部的雪块凸显吉祥物的可爱,“容”“融”二字,寓意深远。传统元素(任选其一)文化寓意材料二吉祥物的发布作为历届冬季奥运会最具亮点的工作之一,备受世人瞩目。每一届动奥会的吉祥物设计都是以奥运会作为主题,传递顽强拼搏、团结友谊、理解包容的奥林匹克精神,营造浓烈向上的奥运氛围。同时,每一届动奥会的吉祥物设计也非常强调创新和个性,既体现时代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又彰显主办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它们的形象还会出现在纪念币、邮票、文具、运动服等周边产品上,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2018年韩国冬奥会吉祥物百老虎

1968年法国冬奥会吉祥物雪士

2022年中国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冬奥会吉祥物设计与推广的价值所在。

参考答案1.B【详解】A:传统文化有落后和优秀之分,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故A错误。B:两张资料卡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时代的意义。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恒久而鲜活。故B符合题意。C: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材料未涉及包容性。故C不符合题意。D: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故D错误。故本题选B。2.C【详解】①:明代绘画浓缩着明代不断变化的美学追求和生活观念,而不能说几千年的,故①不符合题意。②:早期、中期、晚期各派代表的绘画和技法,体现了山水、花鸟、人物各科全面发展,地域画派涌现,故②符合题意。③:材料没有体现中晚期不再运用宋代技法,故③不符合题意。④:早期,崇尚宋代院体画风的宫廷绘画与“浙派”流行于画坛。中期,“文人画”勃兴,由沈周、文徵明等人创立的“吴门画派”成为主流。晚期,董其昌于文人山水画另辟蹊径,所创“松江派”占据了统治地位;徐渭独抒性灵,完善了大写意花鸟画风;陈洪绶和曾鲸则分别开创了变形人物画风格和墨骨晕染肖像画技法。体现了蕴含中华文化基因,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审美风范,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3.A【详解】①:画作融西方视觉艺术和中国水墨技巧于一体,这说明画作在艺术层面上体现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汇与融合,①正确。②:画作融西方视觉艺术和中国水墨技巧于一体,呈现了大海的波涛、山岭的起伏、土地的污浊、战云的聚散,这喻示画作在思想层面上表现出国家间要相互包容、理解与协作,②正确。③:“构建新型国际分工体系”属于经济层面的愿景,而不属于政治层面,③排除。④:通过协商对话可以减少分歧,但不能消除分歧,④错误。故本题选A。4.B【详解】①③:抗美援朝战争距今已经70年,但英雄的故事并没有被炮火掩埋。一批批影视纪录片相继与观众见面,大批战争亲历者的口述,一件件文物的银幕再现……引发观众的观影热潮与感动共鸣。这种“叫好又叫座”的现象启示文艺创作者尊重历史事实,致敬爱国英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弘扬民族精神,①③符合题意。②:本题不是强调增添三维特效带给观众的享受,②不合题意。④:战争题材的影视片有利于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但并非数量多一定能实现传承,更要提高质量,排除④。故本题选B。5.C【详解】A:该丛书记载、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翻译成英语、日语、阿拉伯语等语言,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但并没有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A排除。B: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不能脱离物质载体而独立存在,B观点错误。C:北京将涵盖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曲艺等多个领域的7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陆续记载、梳理、编撰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并翻译成英语、日语、阿拉伯语等语言,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喜爱。该丛书广受喜爱,反映了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C观点符合题意。D: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但不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关键,D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6.A【详解】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何尊铭文所载,更像是数千年前祖先们写给14亿后辈中国人的信,这体现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A符合题意。BCD: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何尊铭文所载,更像是数千年前祖先们写给14亿后辈中国人的信,体现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7.A【详解】A:“人痘种植术”防未病,利用人体活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或者说是用轻型天花来预防重症天花的方法,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A入选。B:人们的认识活动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不是永恒性,故B不选C:材料并未涉及中华医学的适用性和包容性,故C不选。D:中华医学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故D不选。故本题选A。8.A【详解】A: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多元的西方文化并存,多样化的民俗文化演出与当代前卫表演艺术融合,就像一个异彩纷呈的戏剧超市供人们欣赏。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故A入选。B: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且应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故B不选。C:应该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故C不选。D: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的观点是错误的,要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故D不选。故本题选A。9.C【详解】A: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面恢复传统文化,故A错误。B:选项B与题意不符,不选。C:依据题意,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京西古村五里坨保留了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四合院建筑群,收集了老家具、老物件以及老照片资料,建成展现京西文化的民俗陈列馆。村民的新生活在高楼上开始了,而悠远的记忆在这里得以延续,这表明在城市改造中要兼顾改善人民生活和保护历史文化,故C入选。D:材料并未涉及借鉴不同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故D不选。故本题选C。10.C【详解】A:在借鉴外来文化基础上的观点错误,马首铜像设计,是立足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一次成功的文化创新,融合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展示中华文化魅力,A排除。B:借助信息技术,批判国外文物保管运行机制的观点错误,国外文物保管运行机制我们应尊重和借鉴,以推动我国文物保护水平的提高,B排除。C:马首铜像结束百年流离,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揭秘马首回归之路,有利于教育和引导人们铭记历史,增强民族凝聚力,C观点符合题意。D: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有利于传播(而不是守护)中华文明,D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11.A【详解】①②:根据所学《文化生活》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希腊文学巨匠卡赞扎基斯有一句名言,“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古希腊“智者学派”萌发的人本主义思想同中国儒家坚持的“以民为本”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第欧根尼同中国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倡导类似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可知,这说明:中西方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相通性,人类文明进程中,中西方文化交相辉映,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没有体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③不符合题意。④: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主流,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点睛】12.D【详解】③④:“我和我的祖国”目的在于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通过教育活动来弘扬是基于教育活动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③④符合题意。①: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不符合题意。②:文化作为精神力量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力量,②说法有误。故该题选D。13.C【详解】C:不朽的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这说明文艺创作只有立足实践,扎根生活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C符合题意。A:文艺创作不能远离和超越生活,A说法错误。B:求同存异、满足大众,是文化包容性和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B不符合题意。D: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不是根本途径,D排除。故本题选C。14.(1)示例1: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可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示例2:篆刻——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示例3:“如意”——“如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工艺品,外形和灵芝相似,一般由玉或黄金材料制成,象征顺心如意。示例4: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注重与自然和谐、含蓄深沉。(2)从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多样性等知识作答。等级水平等级描述水平4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论述;知识运用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5-6分:三个或三个以上知识点;逻辑清晰、理例结合;独到的创新思想)。水平3观点比较明确,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能扣住问题展开论述,知识运用比较准确;逻辑性较强,有条理。(3-4分:两个知识点;逻辑较清晰,能够做到理例结合)水平2观点不明确;论述不能集中指向问题,罗列知识;知识运用不正确;论述缺乏逻辑,条理性差。(1-2分:一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逻辑,理例结合)水平1应答与试题无关;或重复试题内容;或没有应答。只罗列知识点。只摘抄材料。答案示例: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时代价值。(原因)②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措施)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国风”使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课题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冬奥”之美,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凝聚力,认同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风”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又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意义)【分析】背景素材:北京2022年冬奥会考点考查:文化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上述材料,需要调用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述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回答体现类主观题,一般需要深入挖掘材料中的中华文化元素,一一对应文化中的相应理论点。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体现了书法与体育运动的结合,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题→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可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效信息②:书法与篆刻巧妙结合,轻松写意的篆刻风格与律动跳跃的体育运动完美结合→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以汉字为表象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有效信息③:将跳台剖面的S形曲线融入中国传统吉祥物件“如意”的造型中,故又名“雪如意”→“如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工艺品,外形和灵芝相似,一般由玉或黄金材料制成,象征顺心如意。有效信息④:延庆冬奥村采用山地村落的分散式、半开放院落格局,自北向南顺地势而建,与周围山形水势“对话”,充分展示中国的山水传统、村落文化和历史遗迹之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注重与自然和谐、含蓄深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可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分点②:篆刻+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得分点③:“如意”+“如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工艺品,外形和灵芝相似,一般由玉或黄金材料制成,象征顺心如意。得分点④: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注重与自然和谐、含蓄深沉。(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你,需要调用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述对`“中国风”托起“奥运范”的理解。回答认识类主观题,一般需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做”,其中“为什么”包括必要性、重要性。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书法、篆刻、“如意”、传统建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时代价值;有效信息②:书法与篆刻巧妙结合,轻松写意的篆刻风格与律动跳跃的体育运动完美结合,使运动有了灵魂、体育有了语言,古老与现代相映、历史与未来交融→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有效信息③:场馆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体现了大国风范和魅力,勾勒出中国古典之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国风”使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课题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冬奥”之美,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凝聚力,认同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风”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又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必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时代价值。得分点②:措施+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得分点③: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国风”使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课题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冬奥”之美,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凝聚力,认同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风”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又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15.(1)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2)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深圳重视技术创新,鼓励技术创新、原始创新,激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推动创新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深圳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框框套套,推出一系列的市场化举措,推动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③深圳在发展过程中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能够容人、容错、容异,有利于创新。④深圳具有梦想精神、奋斗精神,勇于担当时代使命与责任,在其激励下实现创新发展。(3)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坚持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取得的经验,将有利于为其他城市发展树立典范和标杆,形成各大城市之间对标追赶、竞相发力的新格局。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深化改革创新,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路径。③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累经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充分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分析】本题以2020年深圳特区迎来了自己40岁的生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精神、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创新的意义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详解】(1)本题设问指向“拓荒牛”所代表的深圳精神是什么。根据深圳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奇迹般地成长为一座创新之城,被描述为“史诗级巨变”,“拓荒牛”雕像已成为深圳特区的一个文化地标看出,“拓荒牛”所代表的深圳精神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2)本题设问指向结合以上观点,运用哲学和文化的知识谈谈深圳40年来是如何实现创新发展的。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调动运用文化和哲学的有关知识加以分析。“深圳科技创新型企业超过3万家,形成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市场化举措在深圳率先推出”,这说明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深圳之“容”在于“容人”,这说明深圳在发展过程中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深圳始终以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将时代赋予的使命镌刻在自己的“精神旗帜”上,这说明深圳具有梦想精神、奋斗精神,勇于担当时代使命与责任,在其激励下实现创新发展。(3)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深圳将以其全方位、全过程的示范作用,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路径,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累经验。调动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分析回答。【点睛】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比如,分析经济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