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西城初一(上)期末历史(教师版)_第1页
2023北京西城初一(上)期末历史(教师版)_第2页
2023北京西城初一(上)期末历史(教师版)_第3页
2023北京西城初一(上)期末历史(教师版)_第4页
2023北京西城初一(上)期末历史(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页/共20页2023北京西城初一(上)期末历史2023.1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共两部分,共29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请将考试材料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文物是物化的历史,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佐证。下列文物图片最能直接说明河姆渡氏族已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种植的是()A. B.C D.2.炎帝陵和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每年清明到这里祭扫的人络绎不绝,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A.礼贤下士选贤与能 B.教人们挖井,制造船只C.打败蚩尤走向联合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3.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其中①②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是()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社会动荡与变革C.大一统王朝建立 D.国家统一与巩固4.“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节约开支并爱护臣民;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孔子这一思想的核心是()A.仁 B.仁政 C.兼爱 D.礼治5.都江堰、灵渠、翻车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们具有的相同功能是()A.运输 B.防洪 C.水运 D.灌溉6.某同学制作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年代尺,其中①处政权是()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7.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归:书同文字”。这则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哪些措施①统一文字②统一货币③统一度量衡④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8.《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将军身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C.大泽乡起义 D.巨鹿之战9.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下侧棋中标识两军对弈的“楚河”“汉界”来源于()A.刘邦、项羽反秦战争 B.刘邦、项羽楚汉之争C.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 D.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10.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放弃)以利民”这表明汉文帝()A.注重以农为本 B.废除严刑峻法 C.提倡勤俭治国 D.减轻徭役赋税11.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实施“推恩令”C.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D.派军队北击匈奴12.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东汉后期的朝政腐败”主要是指()A.汉光武帝不理朝政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八王之乱导致混战13.以下事件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班超经营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通14.在一部反映秦朝历史电视剧中,有这样两个镜头;依据史实来判断()①皇帝用石榴、葡萄等水果宴请大臣;②皇帝在纸上批阅奏章。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错误C.①正确②错误 D.①错误②正确1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5个灰烬层、3处灰堆遗存及大量烧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6米——北京人已懂得用火和保存火种B.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更远可达欧洲——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C.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D.张骞通西域——彻底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16.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对下图典籍介绍恰当的是()A.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C.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还是一部科学巨著 D.是我国现存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影响深远17.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200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决战,歼灭袁军主力B.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孙吴政权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D.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及四川等地区18.阅读历史书籍要关注章节标题,以把握其内容主旨。下列标题可以概括本节目录的是()目录第1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60第2节江南地区的开发………………65第3节北方民族大交融………………69第4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73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繁荣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9.在讨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时,某小组同学出示了如下史料,他们的观点应是()苻坚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A.前秦实力弱小 B.前秦兵力分散C.苻坚骄傲轻敌 D.民族矛盾尖锐20.下侧图文材料共同说明()

东晋青瓷鸡首壶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放,几乎家给大足矣。A.西晋政权短暂统一 B.文学艺术繁荣发展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21.某同学用“政权分立”“江南开发”“北方民族大交融”几个关键词,概括中国某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该时期是()A.史前时期 B.夏商西周时期C.秦汉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下侧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A.统一了黄河流域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巩固了北部疆域 D.开发了江南地区23.西晋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是()A.结束分裂,短期统一 B.开创了新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C.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 D.爆发内乱,被少数民族政权推翻24.下图是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示意图的一部分,其中,①处的政权名称是()A.陈 B.东晋 C.宋 D.前秦25.某校同学研究学习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关键词:钟繇、楷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魏碑等,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A.书法艺术 B.绘画艺术 C.雕刻艺术 D.舞蹈艺术第二部分本部分共4题,共50分。26中华传统文化材料一图1“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刻辞卜骨及其上的甲骨文“虹”字在“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刻辞中,记载了在商朝的某一天,在太阳偏西时分,天空中自北向南划过一道彩虹。商人认为虹是一种有两个头的怪物,横卧在大河上就像在饮水一样。——摘编自《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甲骨文记下了真实存在的商王室谱系,揭示出权贵与平民、奴仆的阶级结构,经济产业的管理者与手工业劳动者的等级关系等,使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甲骨文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书体造型与行文走笔具有的书法要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以后书学的流变,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美学原则和共同心理。——摘编自宋镇豪《世界记忆名录中的甲骨文遗产》(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虹”属于哪种造字方法,并分析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原因。材料二图2居延汉简图3错金铁书刀(东汉)图4旱滩坡带字纸(东汉)1930年发现于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居延地区,是记录兵器及屯军用品的器物簿书刀是汉代的文房重宝之一,常与笔砚简牍等文房用具同时出土旱滩坡带字纸采用A改进后的造纸工艺所造,虽然已有残破,但纸面均匀细薄,纤维组织紧密,精致之感跃然纸上(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完成以下内容:①联系图2,推测图3在当时的用途;②写出图4中A处的人名:____;③结合历史或现实,说说纸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材料三(3)某班正在策划中华优秀人物事迹展,该班同学为相关历史人物设计了如上图的宣传名片。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位历史人物,将其宣传名片的内容填写完整。中华优秀人物姓名:时代:事迹:贡献:材料四先秦时期思想言论节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仁者爱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4)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27.探寻文物里的历史材料一先秦青铜器概览①战国铜壶②西周早期利簋③春秋吴王夫差矛④商后期司母戊鼎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的图案簋腹内铭文记述周武王牧野伐纣过程矛上刻有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该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1)将材料一中的青铜器按所属历史时期排序。(写序号)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件青铜器,从两个视角说明该青铜器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材料二小钱币、大历史秦朝统一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所构建的繁杂的货币体系被看作是国家分裂、动乱的象征。秦统一六国后,以立法形式将货币铸造权、发行权和流通管理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斩断诸侯残余势力的经济命脉,促进国内各个地区的经济联系。秦统一货币的形制为之后的货币体制产生深远影响。——编自赵瑞《秦统一货币的形制及其历史意义初探》(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秦朝统一货币的历史过程,并分析秦朝统一货币的历史意义。材料三丝绸与中外交通图中A地是位于新疆尉犁县的营盘墓地遗址,这个墓葬时代为汉晋之际。墓地出土的棺木中葬一名年轻男性。他头枕汉代丝绸包裹的鸡鸣枕,身盖淡黄色绢衾,身着红地对人兽树纹锦袍。锦袍中的人物均是男性、卷发、高鼻、大眼,人物姿态各异,手持矛、盾、剑作格斗状;树为石榴树,是生长在波斯、中亚一带的植物;树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锦袍上的整体纹样体现出希腊、波斯两种文化互相融合的艺术特征。——编自周金玲《营盘墓地出土文物反映的中外交流》(3)依据材料三,写出营盘墓地出土的丝织品中凝聚了哪些文化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织品凝聚多种文化元素的原因。(4)文物可以形象地见证一段历史。综合以上探寻,你认为对文物的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28.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一时期粮食蔬菜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以粟为主长江流域:以稻为主黄河流域:白菜、芥菜等长江流域:葫芦、菱角、蚕豆等商周时期北方:小米、小麦等都有不同品种,并且出现了多种杂粮南方: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多品种稻米和高产量的芋艿等杂粮陆生蔬菜有韭菜、萝卜、荠菜等;水生蔬菜有莲藕、水芹等;仅《尔雅》记载蔬菜就有20多种两汉时期增加了荞麦、青稞、糜子、高粱、多种豆类等天山南北的蔬菜和葱岭以西的紫葱(洋葱)等陆续传入内地——整理自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1)依据材料一,概括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时期有关“食”所体现的特点。材料二西汉前期的漆质饮食器具主要以实用为主,其装饰简单大气,无过多装饰。西汉中后期的漆质饮食器具的外形上开始追求繁复的装饰,由于经过了早期的国力恢复,西汉中期整体安定,经济繁荣,所以漆器饮食器具逐渐走向贵族化的审美风格,成为王公贵族的身份象征,此时器物开始承载了权利与礼制的变化。——摘编自颜焕《汉代漆质饮食器具研究与创意设计》(2)依据材料二,概括西汉漆质饮食器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有一种叫“羌煮貊炙”的食物。羌和貊都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据《齐民要术》讲,羌煮是中原人仿照羌人将精选的鹿肉煮熟后切成块,蘸着各种调料制成的浓汁吃。貊炙是貊人发明的一种烤乳猪,汉人仿其做法,用火慢烤乳猪,一边烤,一边往上洒酒和抹油。——摘编自《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3)依据材料三,写出《齐民要术》的作者,并分析“羌煮貊炙”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材料四学派代表人物关于“食”的观点墨家①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译文:不穷极五味的调和与气味芳香,不罗致远方国家珍贵奇异的食物。)——《墨子·节用》②孟子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让黎民百姓得到温饱,能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孟子·滕文公下》(4)依据材料四,将表格填写完整。任选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概括其关于“食”的观点,并分析该观点所反映的思想主张。29.政治制度的演变·政治局面的变化·政治家的情怀材料一燕(今北京)等地在山水阻隔、交通困难的西周时期,近似于在遥远的边陲安营扎寨。每一个封出的诸侯国,既是就近控制当地的军事据点,又是代表西周行使统治权力的政治派出机构。——摘编自胡新生《周初大分封与宗周礼制的传播》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1)写出与材料一相关的政治制度名称。依据材料一,分析其作用。材料二图1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郡县作为遍布全国的统治机构,承上接下,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由中央任免郡县主官,使中央政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和集中力量得以强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在南越、河套地区设置郡县,能有效地掌控新征服地区,完成从军事占领到行政统治的转变。郡县制开创了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地方行政体系的先河,虽后世有所损益,但基本框架并未改变。——摘编自黄栋法《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探析》(2)将图1填写完整。依据材料二,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角度写出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影响。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概括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材料四《史记》记载:变法前夕,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纷纷反对,认为现行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改。商鞅则认为“治世不一道(办法),便国(对国家方便)不法(仿效)古。”《魏书》记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涉及),善谈《庄》《老》,尤精释义。(4)政治家的个人品质与修养影响着改革的推进。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位政治家,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耒耜耕地。图B是耒耜,它最能直接说明河姆渡氏族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的种植,B项正确;A项良渚出土的玉璧,排除A项;C项不能体现河姆渡氏族从事原始农业,排除C项;D项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品,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D项正确;选贤与能和“寻根问祖”无关。排除A项;教人们挖井,制造船只是黄帝的历史贡献。排除B项;打败蚩尤走向联合使炎黄部落壮大,但与“炎黄子孙”的来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所处的时期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之中,B项正确;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因此,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应在夏朝时期,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混战的时期,当时并未建立大一统王朝,排除C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春秋战国所处的时期在秦朝之前,因此,当时也并未实现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A项正确;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排除B项;兼爱是墨家主张,排除C项;礼治也是孔子主张,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D【解析】【详解】都江堰具有防洪,灌溉和运输功能;灵渠具有灌溉和运输功能;翻车具有灌溉功能。故它们具有的相同的功能是灌溉,D项正确;翻车不具有运输功能,排除A项;翻车不具有防洪功能,排除B项;翻车不具有水运功能,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排除A项;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排除C项;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式,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统一的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做出整齐划一的规定;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规范文字;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D符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8.【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中,陈涉、诛暴秦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C项正确;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末周初时期,排除A项;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主要人物是项羽,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的楚汉之争发生在刘邦和项羽之间,所以楚汉之争的领导人是刘邦和项羽,B项正确;楚汉之争是刘邦与项羽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不是反秦战争,排除A项;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末,不是春秋战国,排除C项;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C【解析】【详解】从“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放弃)以利民”可知,汉文帝统治时期,提倡勤俭治国,C项正确;题干只说明汉文帝时期“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而没有能表明汉文帝注重以农为本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从题干中并不能直接得出汉文帝废除严刑峻法的结论,题干中也没有体现汉文帝废除严刑峻法的措施,排除B项;题干只表明了汉文帝统治时期,注重节俭,没有增加供自己享受的“宫室苑囿狗马服御”,但从题干中并不能直接得出汉文帝减轻徭役赋税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四个选项都是汉武帝为实现国家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B项颁布“推恩令”为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C项盐铁官营为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D项派军队北击匈奴为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2.【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社会混乱,人民遭殃,东汉的统治被动摇,东汉王朝走向衰亡。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出现了稳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A项;“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题干中所述“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无关,排除B项;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政权而引发的内站,与题干所述"东汉后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4.【答案】B【解析】【详解】石榴、葡萄传入中原地区是在汉代,纸的发明是在两汉时期,所以①②均错误,故选B,排除ACD。15.【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5个灰烬层、3处灰堆遗存及大量烧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6米,这可证明北京人已懂得用火和保存火种;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更远可达欧洲,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这使得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张骞通西域目的是为了联合大月氏打击匈奴,但没有彻底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16.【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年的历史,B项正确;《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是编年体,排除A项;《史记》是一部史学巨著,不是科学巨著,排除C项;《史记》不是农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17.【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属于对赤壁之战影响的历史解释,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排除ACD项。故选B项。18.【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三国鼎立局面”、“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交融”等可知,本节讲授的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三国鼎立”说明当前不是处于国家统一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繁荣开放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19.【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表明,苻坚作为领导者骄傲轻敌,自以为是,最终导致战争失败,C项正确;ABD三项的内容题干图片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20.【答案】C【解析】【详解】图片中青瓷是东晋时期的,文字材料反映东晋后期南方百姓富足,结合所学,东晋南朝时期北人南迁,江南得到开发,C项正确;材料与西晋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不是文学艺术,排除B项;材料并为反映北方经济,无法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21.【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当时的突出特点。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所以符合“政权分立”“江南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几个关键词的历史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项正确;史前时期指的是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夏商周三朝都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封建王朝时期,与政权分裂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2.【答案】B【解析】【详解】地图体现的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孝文帝继位前,北魏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排除A项;巩固了北部疆域、开发了江南地区都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23.【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但统一的时间都非常短暂,A项正确;开创了新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指的是秦朝,排除B项;西晋前期虽然修建了几处水利工程,但数量少,规模也不大,排除C项;爆发内乱,被少数民族政权推翻指的是西晋,排除D项。故选A项。24.【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定都健康;而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等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25.【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钟繇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楷书是书法的一种;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魏碑是书法的一种,据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书法艺术,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和舞蹈艺术,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第二部分本部分共4题,共50分。26.【答案】(1)造字方法:象形。原因:甲骨文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甲骨文是研究汉字、汉语言语法的重要素材;甲骨文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滥觞;甲骨文是研究商代自然天象的重要资料。(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①简作为书写材料有很多不便,如果书写时发生错误,人们只能用书刀将原字从简上削去,重新再写。②蔡伦。③赋分标准:从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两个角度,说明发明造纸术的贡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赋分示例:从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来看,纸的发明改变了人们书写的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来看,纸可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用纸来包裹物品。(3)姓名时代事迹贡献李冰战国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张仲景东汉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对症治疗;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祖冲之南北朝创制《大明历》这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4)赋分标准:写出两条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赋分示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以人为本;尚贤;追求家国情怀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根据材料“甲骨文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由材料“‘虹’字在“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刻辞中,记载了在商朝的某一天,在太阳偏西时分,天空中自北向南划过一道彩虹。商人认为虹是一种有两个头的怪物,横卧在大河上就像在饮水一样。”可知,“虹”属于象形造字方法;甲骨文书体造型与行文走笔具有的书法要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以后书学的流变,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美学原则和共同心理。”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甲骨文是研究古代中国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甲骨文的构形和体式,与今天的汉字语法结构一脉相承。【小问2详解】由图2“居延汉简”,简作为书写材料有很多不便,分量很重,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如果书写时发生错误,人们只能用书刀将原字从简上削去,重新再写。由图4滩坡带字纸(东汉)及材料“旱滩坡带字纸采用A改进后的造纸工艺所造,虽然已有残破,但纸面均匀细薄,纤维组织紧密,精致之感跃然纸上”可知,A是蔡伦。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李冰战国时期,主持修建都江堰,贡献: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张仲景,东汉,写成《伤寒杂病论》,贡献: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对症治疗;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祖冲之,南北朝,创制《大明历》这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贡献: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小问4详解】由材料四先秦时期思想言论节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仁者爱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结合所学可知,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以人为本;尚贤;追求家国情怀等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依然活在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不断丰富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追求,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而,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汲取。27.【答案】(1)④②③①赋分标准:从两个视角说明社会状况。赋分示例:②;该青铜器可以了解西周青铜簋的铸造工艺;见证了武王伐纣及西周的建立。(2)过程: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历史意义: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各地区经济的交流;为秦代之后的货币体制产生深远影响。(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文化元素:汉代、波斯、中亚、希腊、罗马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原因:营盘墓地位于西域地区,是丝绸之路上中外交往的交通要道。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确保贸易的畅通和往来的频繁。(答出任意一点即可)(4)文物所属时代、出土地、形制、制造工艺、用途、文物上的文字、图案、历史文化价值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商后期司母戊鼎”得出④是商朝;根据“西周早期利簋”得出②是西周;根据“③春秋吴王夫差矛”得出③是春秋;根据“战国铜壶”得出①是战国时期。得出排序是④②③①。赋分标准:从两个视角说明社会状况。赋分示例:根据所学选择②;结合所学可得出该青铜器可以了解西周青铜簋的铸造工艺;见证了武王伐纣及西周的建立。【小问2详解】过程:根据“秦统一六国后,以立法形式将货币铸造权、发行权和流通管理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斩断诸侯残余势力的经济命脉,促进国内各个地区的经济联系。”可得出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历史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各地区经济的交流;为秦代之后的货币体制产生深远影响。【小问3详解】文化元素:根据“锦袍中的人物均是男性、卷发、高鼻、大眼,人物姿态各异,手持矛、盾、剑作格斗状;树为石榴树,是生长在波斯、中亚一带的植物;树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锦袍上的整体纹样体现出希腊、波斯两种文化互相融合的艺术特征。”可得出包含了汉代、波斯、中亚、希腊、罗马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原因:根据“图中A地是位于新疆尉犁县的营盘墓地遗址,这个墓葬时代为汉晋之际。”可得出营盘墓地位于西域地区,是丝绸之路上中外交往的交通要道。根据所学,从政府对西域的管理角度概括,得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确保贸易的畅通和往来的频繁。(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小问4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从文物所属时代、出土地、形制、制造工艺、用途、文物上的文字、图案、历史文化价值方面入手。28.【答案】(1)特点:种类趋向丰富、区域特征明显、吸纳外来的食材。(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变化:由实用转变为权利与礼制的象征;从简单大气到追求繁复。原因:到了西汉中期,国力恢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作者:贾思勰时代特征:民族交融。(4)①墨子。②儒家。观点及思想主张:墨子倡导节制饮食,反对奢侈生活,反映他提倡节俭的思想主张;孟子提出统治者应该关心百姓温饱,不要过分盘剥人民,体现他主张实行“仁政”的思想主张。【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粮食:黄河流域:以粟为主;长江流域:以稻为主”“商周时期:粮食:商周时期”“两汉时期:增加了荞麦、青稞、糜子、高粱、多种豆类等”“新石器时代:蔬菜:黄河流域:白菜、芥菜等;长江流域:葫芦、菱角、蚕豆等”“商周时期:蔬菜:陆生蔬菜有韭菜、萝卜、荠菜等;水生蔬菜有莲藕、水芹等;仅《尔雅》记载蔬菜就有20多种”可知,新石器时代到两汉时期有关“食”所体现的特点是种类趋向丰富、区域特征明显。根据材料“两汉时期:蔬菜:天山南北的蔬菜和葱岭以西的紫葱(洋葱)等陆续传入内地”可知,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时期有关“食”所体现的特点是吸纳外来的食材。【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前期的漆质饮食器具主要以实用为主,其装饰简单大气,无过多装饰。西汉中后期的漆质饮食器具的外形上开始追求繁复的装饰”可知,西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