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棉花病害的发生与防治_第1页
第七章棉花病害的发生与防治_第2页
第七章棉花病害的发生与防治_第3页
第七章棉花病害的发生与防治_第4页
第七章棉花病害的发生与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棉花病害的发生与防治2023/2/171第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我国是世界上重要产棉国家之一,有悠久的植棉历史和广阔植棉地区,按自然区域可划分为五大棉区。我国棉花生产的调整方针是“主要发展黄河流域和新疆棉区,稳定长江流域棉区,华南棉区作为零星种植区,不列入商品棉计划,适当缩减北方特早熟棉区”。目前,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湖北、新疆为主要产棉省。2023/2/172第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中国棉花种植区域划分2023/2/173第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三大棉区播种面积演变情况2023/2/174第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全世界已知棉花病害有120多种,中国报道有40多种,其中主要有苗病、铃病、枯萎病和黄萎病,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约10-15%。我国棉花病害发生概况2023/2/175第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苗期病害:10多种,重要的有炭疽病、立枯病、角斑病等,引起烂种、烂芽、根腐、叶斑等症状。棉铃病害:20多种,重要的有铃疫病、炭疽病、角斑病、红腐病、红粉病、黑果病等。成株期病害:普遍发生的有枯萎病、黄萎病;危害茎秆的有茎腐病、红腐病、茎枯病;危害叶片的有角斑病、褐斑病、轮纹斑病和白斑病等。其他生理性病害:缺素症。2023/2/176第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由于棉种调运频繁,各种棉花病害也随之遍及我国各棉区。但各棉区的病害发生种类和危害轻重有所不同。①黄河流域棉区:即秦岭、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北部特早熟棉区以南。病害种类及特点:苗期以立枯病为主,红腐病和炭疽病也有发生,枯萎及黄萎病混合发生,铃病中的疫病烂铃最普遍,其次为红腐病烂铃,炭疽病烂铃则较轻。2023/2/177第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②西北内陆棉区:六盘山以西,包括新疆、甘肃的河西走廊,甘肃和宁夏沿黄河灌区。病害种类及特点:黄萎病发生较轻,枯萎病、炭疽病、黑根病等较重,局部地区角斑病发生严重,苗病不突出,烂铃很少发生。2023/2/178第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③北部特早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以东,千山山脉以西,包括辽宁大部、晋中、陕北及陇东地区。病害种类及特点:苗病较重,黄萎病为主,枯萎病、铃病也有发生。④华南棉区:病害种类及特点:以铃病为主,枯萎病及黄萎病也有发生。2023/2/179第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⑤长江流域棉区:病害种类及特点:苗期疫病、炭疽病发生较多,立枯病和红腐病也有发生;枯萎病发生较重,黄萎病在局部地区发生;铃病中的铃疫病最普遍,中、下游地区炭疽病烂铃也相当严重。2023/2/1710第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节棉花苗期病害

(cottonseedlingdiseases)一、根病类二、苗叶斑类三、棉苗病害的发生规律四、棉苗病害的综合防治2023/2/1711第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棉苗病害每年给棉花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轻则引起僵苗迟发,重则造成缺苗断垄,以至成片死亡,对产量品质影响很大。棉苗病有根病、叶病两大类。2023/2/1712第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023/2/1713发生在子叶期至2片真叶期,由于根茎幼嫩抗病能力弱,易遭受病菌侵染而腐烂,最常见的有3种:1、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近地面处嫩茎上出现淡黄色病斑,随后病斑环绕嫩茎、并缢缩形成黑褐色腐烂,造成弱苗或枯死。子叶受害时,产生不规则棕色斑点,后破裂成穿孔。一、根病类第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炭疽病(Colletotrichumgossypii):病苗在根茎交界处出现红褐色梭形病斑,组织硬化、凹陷、开裂,严重时病部变黑,称之为黑根病,湿度大时病斑上有红色黏稠胶状物,幼苗枯死。2023/2/1714第十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棉花炭疽病2023/2/1715第十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023/2/17163、红腐病(Fusariummoniliforme):又叫烂根病,芽苗出土前发病,可导致幼芽腐烂死亡。子叶期发病,根尖黄变褐,以后根全部变为黄褐色,嫩茎和根变肥、肿大,有分段的黄褐色病斑,后变黑褐色、干腐乃至死亡。在子叶边缘出现灰红色病斑。第十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二、苗叶斑类1、黑斑病(Alternaria

spp.):主要发生在1-2片真叶期。病斑最初紫红色,后成黑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有紫红色圈。叶柄上的病斑黄褐色,后形成环切斑,致使叶片脱落。2023/2/1717第十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茎枯病(Ascochytagossypii):从棉苗后期到成株期均能发生,为害叶片和嫩梢。叶片上病斑呈淡褐色,近圆形,边缘紫红色。斑内可见一些小黑点(病菌的孢子器)。嫩梢上及叶柄上为褐色梭形病斑,可引起嫩梢枯死,叶柄及叶片凋萎。2023/2/1718第十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棉茎枯病2023/2/1719第十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3、角斑病(Xanthomonascampestris):发生在子叶、真叶及嫩茎上,病斑最初呈水渍状,后变黑褐色。在真叶上,病斑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有时病斑沿叶脉发展呈长条弯曲状。嫩茎上的病斑呈黑绿色,发展成黑褐色条斑。2023/2/1720第二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棉角斑病2023/2/1721第二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棉角斑病2023/2/1722第二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4、苗期枯萎病:子叶期即可发生,定苗前后达到高峰。病苗叶片上出现褪色斑,斑内的细微叶脉变黄,呈黄色网状纹,也有子叶变紫红色,出现紫色网状纹。病苗根茎外表无症状,但茎内的木质部呈褐色条纹,最后病苗萎蔫枯死。2023/2/1723第二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主要初侵染源:1)带菌土壤及病残体:立枯病菌为土壤习居菌,其菌核可在土壤内存活2~3年,红腐病菌、茎枯病菌和疫病病菌也可在土壤及病残体中越冬。2)带菌棉籽:炭疽病菌、红腐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附在棉籽短绒上或以菌丝体潜伏在棉籽中越冬。主要传播途径:农事操作、流水和地下害虫的传播;带菌棉籽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气流和雨水等传播。三、棉苗病害的发生规律2023/2/1724第二十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棉花立枯病病害循环2023/2/1725第二十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棉花炭疽病病害循环2023/2/1726第二十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四、棉苗病害的综合防治1、精选棉籽:晴天曝晒种子杀菌,提高种子活力。播前选种,去掉霉籽、烂种、病虫籽和杂籽,促使苗壮,增强抗病能力。2、种子处理:1)药剂拌种:用50%多菌灵WP按种子重量的1%拌种;或用25%稻脚青WP0.5kg+细土10kg与草木灰+棉种100kg,现拌现播。2)种衣剂拌种:用种子量的0.5%种衣剂,拌种后即可播种。3)温汤浸种。2023/2/1727第二十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3、农业措施精耕细作:精细整地,彻底清理病残体;施足基肥,开好排水渠道,低洼棉田,采取深沟高畦的栽培措施。适时播种:迟播不利于棉苗生长,早播气温、土温偏低,出苗太慢,有利于病菌侵入为害。即长江流域棉区最佳播种期为4月中旬,华北棉区最佳播种期为4月下旬。加强苗期管理:棉花出苗后,要及时松土、除草,拔除病苗、死苗;防治蚜虫、小地老虎等害虫,可减轻苗病的发生。2023/2/1728第二十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4、药剂保护棉苗出土后,若遇低温多雨,特别是寒潮侵袭后,苗期苗病很可能发生流行,因此要及时施药保护和防治。常用药剂是波尔多液、多菌灵、稻脚青、退菌特等。2023/2/1729第二十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第二节棉花枯萎病(cottonfusariumwilt)一、症状二、病原三、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五、综合防治2023/2/1730第三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1892年Atkinson首次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发现并报道了棉花枯萎病。1900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佛罗里达州相继发现。1902年在埃及报道;1904年在坦桑尼亚报道;1908年在印度报道;1910年在苏丹报道;1931年在乌干达报道。目前,除澳大利亚未见报道外,棉花枯萎病发病地区已遍及亚洲、非洲、美洲及欧洲等地。几乎遍及世界各植棉国,地理分布十分广泛。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史2023/2/1731第三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1931年冯肇传在华北地区发现;1934年黄方仁报道在江苏南通发现;1936年沈其益报道在南京、上海发现。过去棉花枯萎病曾被列为国内检疫对象。以后随着棉种调运及串换频繁,加之植物检疫措施执行不严,防治措施不力等原因,棉花枯萎病的传播蔓延加快,危害也加重。

20世纪60年代,棉花枯萎病已遍及我国主要产棉省、市、自治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各棉区普遍发生,于1995年从检疫对象名单删去。棉花枯萎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2023/2/1732第三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危害性:枯萎病是棉花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具毁灭性,一旦发生很难根治。重病株于苗期或蕾铃期枯死,轻病株发育迟缓,结铃少,纤维品质和产量下降。2023/2/1733第三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023/2/1734第三十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棉花枯萎病的症状有四种类型:1.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的叶缘或半边出现黄色斑块,斑块中叶脉变黄成黄色网纹状。2.紫红型或黄化型:早春气温低时易出现此症。子叶或真叶变紫色或黄色,叶脉不变色。3.皱缩型:病株节间缩短,株型矮小,叶片深绿而皱缩变厚,叶缘下卷。4.青枯型:叶片不变色而萎蔫死亡。雨后骤晴易出现。以上类型的共性是根、茎和叶柄内部导管变褐,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一、症状2023/2/1735第三十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黄色网纹型2023/2/1736第三十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枯萎病黄化型2023/2/1737第三十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枯萎病皱缩型2023/2/1738第三十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青枯型症状2023/2/1739第三十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023/2/1740第四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属半知菌亚门镰孢霉属,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病菌主要分布在

20cm的耕作层中,最深可达60cm以上,病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6-7年,厚垣孢子可达15年之久。二、病原2023/2/1741第四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徐孝华(1987)分析了我国浙江、新疆、北京等地的37个枯萎病菌株的异核现象,发现有12个菌株在培养性状和孢子形态等特性上有所不同。经纯化得到3种不同类型的稳定菌株,这3种类型菌系的地理分布、核型比例和致病力都有差异。史大刚等(1991)证明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病菌在田间能够以异核体存在。我国早期生理分化研究情况2023/2/1742第四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海岛棉陆地棉中棉分布生理型Ⅰ高度侵染高度侵染中度长江流域、北方少生理型Ⅱ高度侵染高度侵染轻度或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部分地区生理型Ⅲ高度侵染轻度或不不侵染新疆吐鲁番盆地我国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2023/2/1743第四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分布1.2号小种+++某些不侵染美国菌系3号小种—++某些侵染埃及菌系我国新疆4号小种——+印度菌系5号小种—+—苏丹菌系6号小种++——巴西菌系巴拉圭7号小种++++++黄河、长江流域,属优势小种8号小种+++江汉平原,江苏局部国内外新近研究结果国内外共鉴定出8个生理小种。我国根据国际通用鉴别寄主对来自不同棉区的9个代表菌系测定,分出3个小种,如上表中的3、7、8号小种(7、8号为世界首次报道)。2023/2/1744第四十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致病机理病株凋萎的原因,有两种假说:堵塞学说:病菌菌丝体和小型分生孢子的堵塞;果胶质被降解,导致导管中树胶和凝胶体(侵填体)聚集,增加对导管的充塞;菌体与降解物共同作用。毒素学说:镰刀菌酸导致细胞中毒死亡而致萎;毒素破坏原生质膜,引起细胞内电解质的渗漏,降低细胞的吸水及保水能力;棉株体内多元酚氧化,致导管及周围组织变黑。2023/2/1745第四十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1、初侵染源:较复杂,病土、病种子、病残体、棉籽饼、未腐熟的粪肥都是其初侵染来源。2、传播:带菌种子(内外均可带菌)远距离调运传播;田间依靠流水、风、线虫、地下害虫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3、侵入:最易从根梢(嫩根尖或下胚轴)及土壤线虫造成的伤口侵入。菌丝和分生孢子随导管流扩展。4、再侵染:萎蔫枯死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各种途径在田间实现再侵染。三、病害循环2023/2/1746第四十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病株健株病种(1-2年,菌丝分生孢子)病残体土壤粪肥(7-9年)入侵棉根维管束中蔓延枯死株产生休眠体分生孢子健铃棉花枯萎病病害循环示意图2023/2/1747第四十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1、气候条件:适温(20~28℃)多雨时发病严重,高温(>28℃)干旱不利于病害发展。幼苗期即可显症,现蕾期达到发病高峰,秋季多雨时再度形成第二次发病高峰。夏季高温,病情停止发展。夏季如果不遇连降暴雨则枯萎病一般都处于停滞状态。2、耕作栽培:连作多年的棉田病情重。低洼田,排水不良的,土壤湿度大则发病较重。耕作粗放、大水漫灌,根系发育不好发病较重。四、发病因素2023/2/1748第四十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3、棉花种与品种:不同棉种、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如:中棉抗病性>陆地棉>木棉和海岛棉(高度感病)。不同生育期抗性差异,如:现蕾前后:出现第一次发病高峰;蕾铃中后期: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4、土壤线虫:土壤线虫危害重的棉田发病重于一般棉田。棉田中的线虫主要是根结线虫、刺线虫和肾状线虫。2023/2/1749第四十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枯萎病和根结线虫2023/2/1750第五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策略:棉花枯萎病虽然国内已不列为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但部分省市仍列为补充检疫对象。对该病防治仍应遵循:“保护无病区,消灭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的防治策略。五、综合防治2023/2/1751第五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1、保护无病区严格检疫,把好种子关。1)建立良种繁育基地。2)严禁从病区调种。3)硫酸脱绒(见后附)。4)多菌灵浸种:40%多菌灵PW130倍液浸种1h。2023/2/1752第五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控制轻病区种子药剂处理。实行轮作,稻棉轮作效果显著。及时拔除病株后,病株周围用氯化苦、强氯精或沼液消毒。棉苗移栽前5天用300倍强氯精药液浇灌。3、种植抗病品种,压缩重病区注意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实行抗病品种合理轮换种植。4、药剂灌根5、生物防治2023/2/1753第五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附:硫酸脱绒操作程序2023/2/1754第五十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硫酸脱绒操作程序:硫酸加热(80-100℃);

将棉籽加热(20-30℃);

将热硫酸徐徐倒入棉种,边倒边搅拌至棉绒脱净(5000ml硫酸/100斤种)反复洗种至不显酸性在55~60℃的402抗菌剂2000倍液中浸闷30min沥水晾干备用2023/2/1755第五十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第三节棉花黄萎病

(cottonverticilliumwilt)一、症状二、病原三、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五、综合防治2023/2/1756第五十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1914年Carpenter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首次发现并报道棉花黄萎病,近一个世纪以来,棉花黄萎病不仅蔓延至整个美国棉花栽培区,而且在世界各主要产棉国相继发现。1935年我国引进美国斯字棉4B棉种,而使棉花黄萎病传入我国,以后随着棉种的繁殖和调运,逐渐传至我国各主要产棉区。2023/2/1757第五十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时间枯黄萎病发生面积/万hm2

占全国棉田面积百分率197336.9810%197971.1718.2%1982148.2其中纯黄萎病田面积1331.26%8.7%1993年黄萎病爆发成灾,发病面积达266.67万hm2

;1995-1996年棉花黄萎病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给棉花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我国黄萎病蔓延发生情况2023/2/1758第五十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目前棉花黄萎病在我国仍被列为B类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内基本情况是:北方棉区重于南方棉区,且多数病区均与棉花枯萎病混生。棉花受害后,脱铃严重,减产20%~60%,纤维长度和强度明显下降,铃重、衣分、籽指均降低,在落叶型病区,病株大量落叶,危害性更大。2023/2/1759第五十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023/2/1760第六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023/2/1761在自然条件下,幼苗发病少或很少出现症状。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其症状有三种类型:1、普通型:现蕾后开始发病,主要特点下部叶片先显症,逐渐向上扩展,病叶主脉间组织出现不规则形淡黄色斑块,主脉附近仍保持绿色,最后叶片褐枯,病叶一般不脱落。一、症状呈西瓜叶状第六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普通型症状2023/2/1762第六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023/2/1763第六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落叶型:由强致病力菌系引起。病株由下而上大量落叶,甚至成光秆。发生于结铃盛期(8月中至9月中旬)。3、青萎型:发生于夏季大雨之后,叶脉间呈水渍状绿色斑块,叶片很快萎垂,似开水烫伤状。各类型的共性:病株维管束变成淡褐色,秋季多雨时,病叶斑驳上产生白色粉状霉层(菌丝体及分生孢子)。2023/2/1764第六十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落叶型症状2023/2/1765第六十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在棉花枯、黄萎病混发区,有时会发生同株混生型,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混生急性凋萎型:大多在铃期发生,在同一棉株上表现枯、黄萎病两种症状,发病急促,叶片干枯脱落。混生慢性凋萎型:苗期先呈现枯萎病症状,病株矮小,蕾铃期出现黄萎病症状,落叶缓慢。矮生枯萎型:植株低矮,茎节间缩短变粗,上部叶片多皱缩;有的病株仅有叶片皱缩,有的仅下部叶片出现黄色网纹状或紫红斑块的枯萎症状。2023/2/1766第六十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区别点枯萎病黄萎病危害时期苗期~成熟期,发病盛期在现蕾前后成株期,发病盛期在开花结铃期发病特点从上往下发病从下往上发病株形有矮缩肥胖现象一般不矮缩叶脉常先变黄,呈网纹状保持绿色,呈西瓜叶状落叶常早期落叶,成光杆,造成死苗常在后期落叶,或仅留1~2片顶叶。早期很少死苗,后期也不及枯萎病严重维管束变色较深,呈深褐色变色较浅,呈淡褐色霉层粉红色白色粉状表.棉花枯、黄萎病症状比较2023/2/1767第六十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枯萎黄萎健株2023/2/1768第六十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黄萎病的病原有大丽轮枝孢(Verticilliumdahliae)和黑白轮枝孢(V.albo-atrum)两种,均属于半知菌亚门。我国分布的主要是大丽轮枝孢。二、病原大丽轮枝菌V.dahliae分生孢子梗与微菌核2023/2/1769第六十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寄主范围:寄主范围极广,前苏联报道黄萎病菌可寄生660种植物。我国报道,该菌可寄生在20科80种植物上,但不侵害禾本科作物。2023/2/1770第七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黄萎病菌的生理分化:美国曾报道有2个生理小种:T-9菌系:致病力强、落叶型,培养生长快,有荧光反应。SS-4菌系:致病力弱、非落叶型,生长慢,无荧光反应。前苏联报道有3个生理小种:0号生理小种:致病力弱;1号生理小种:致病力中等;2号生理小种:致病力最强。2023/2/1771第七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我国的研究情况:我国根据来自8个省的10个菌系对三大棉种(中棉、海岛棉、陆地棉)的9个品种的致病力差异进行鉴定,分为3个生理型:生理型1号:陕西泾阳菌系为代表,致病力最强。生理型2号:新疆和田、车排子两个菌系为代表,致病力弱。生理型3号:包括河南、河北、辽宁、江苏、四川、云南等地菌系,致病力中等。2023/2/1772第七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根据菌系的致病力和所致的症状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Ⅰ型(萎蔫落叶型):致病力强,叶落成光杆。Ⅱ型(掌状叶枯型):致病力中等,枯叶易脱落,但不成光杆。Ⅲ型(掌状黄条斑型):致病力弱,叶片先出现黄色斑块,后发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早期不枯死。2023/2/1773第七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致病机理的研究:毒素学说:毒素--轮枝菌素(酸性糖蛋白),具有致萎蔫作用。堵塞学说:导管内产生的菌丝体、分生孢子、侵填体及胶状物,堵塞导管,阻碍水分的输导。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棉株萎蔫是由于导管被堵塞和病菌分泌的毒素引起细胞中毒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2023/2/1774第七十四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棉花抗黄萎病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棉株体内糖和丹宁含量与抗性成正相关;抗性与多酚和多酚相近的化合物与抗性成正相关:如脱氧半棉酚(dHG)、半棉酚(HG)、脱氧甲基半棉酚(dMHG)、

甲氧基半棉酚(MHG)等。抗性与棉株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活性物的含量呈正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与田间病指呈负相关。2023/2/1775第七十五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与枯萎病相似。越冬形态:菌丝体及微菌核。越冬场所:棉籽短绒、病残体、土壤或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植物上。近距离传播:耕地、灌水及未腐熟肥料、土壤中的病残体(病叶)。远距离依靠棉籽调运。侵入途径:病菌可从根毛、根表皮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三、病害循环2023/2/1776第七十六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棉黄萎病病害循环示意图2023/2/1777第七十七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棉花黄萎病的发病因素与枯萎病基本相同。见枯萎病。四、发病因素2023/2/1778第七十八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可参考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方法。1、加强植物检疫、保护无病区2、种植抗病、耐病品种3、药剂防治4、消灭病点5、病区轮作换茬,加强栽培管理6、生物防治五、综合防治2023/2/1779第七十九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木霉(Trichodermaspp.)、粘帚霉(Gliocladiumspp.)

防治黄萎病取得了40%~50%的防效。我国尹辛耘等用放线菌5406的生防制剂,在生产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年来,美国、德国、希腊等对另一种生防真菌--黄蓝状菌(Talaromycesflavus)研究较多,它可抑制和破坏黄萎病菌微菌核的正常生长。有关棉花黄萎病的生防研究及进展2023/2/1780第八十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还可利用芽孢杆菌(Bacillussp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p.)以及棉花体内非致病性镰刀菌来防治棉花黄萎病。河北农林科学院植保所开发生产的高效环保型的微生物农药“萎菌净”可湿性粉剂对防治棉花黄、枯萎病有较好的效果。2023/2/1781第八十一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2023/2/1782第八十二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一、种类及症状二、病原三、病害循环四、发病因素五、综合防治第四节棉铃病害

(cottonbolldiseases)2023/2/1783第八十三页,共九十二页,2022年,8月28日棉铃病害是指在棉株结铃期因多种病原菌的侵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