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品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2.认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增强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态度认同。二、能力目标1.认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客观现状和基本国情,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2.积极宣传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及有关知识。3.能从人口发展规律和我国人口现状的角度,辩证看待人口政策的变化与调整,能阐明人口政策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理。三、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当前的人口状况,知道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和呈现出的新特点。理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明确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理解人口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完善。2.了解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重点: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和资源问题。难点:我国的人口政策以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导入新课】教材导入:阅读教材P74“运用你的经验”,思考:读了这些广告你有何感受?教师:当今世界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使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课时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正视发展挑战》。【讲授新课】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1.教师:阅读教材P75第一自然段,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人口问题”。学生: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它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阅读教材P75“相关链接”,了解世界人口现状。3.阅读教材P75“探究与分享”,结合材料(展示下面材料),回答: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人口71137万人,女性人口67871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1(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来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的64.9%;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这几则内容体现出我国人口怎样的特点?答案提示:人口总量大、男女性别不平衡、老龄化严重、人口素质偏低。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4.教师: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对此,我国实施了怎样的人口政策?推行这项政策有何作用?学生: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5.阅读教材P77上“探究与分享”,观察漫画(展示下面漫画),回答:(1)结合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思考“全面二孩”政策是迎合哪一特点制定的?(2)由计划生育到一孩政策再到“全面二孩”政策,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1)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2)人口政策是变化的,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教师总结: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022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1.阅读P77下“探究与分享”,回答:(1)你对上述环境问题的危害了解多少?(2)有人说经济发展势必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答案提示:(1)威胁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2)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发展如果注意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会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2.阅读教材P78-P79的内容,说说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及其造成的原因。答案提示:现状: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造成的原因: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教师总结:我们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与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3.阅读教材P79“探究与分享”,思考:(1)你遇到过小源日记里描述的霾吗?霾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2)你知道造成霾的主要原因吗?生活中,我们可以为减轻霾做些什么?答案提示:(1)遇到过。霾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诸如咽喉炎、哮喘、鼻炎、支气管炎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等。(2)形成原因: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如汽车排放尾气、工厂排放废气等,再加上气温低、风速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怎么做:在家中可以多种些绿色植物,上下学步行、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地铁,多植树造林等。4.齐读教材P80“相关链接”,标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教师总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课堂小结】本课时我们了解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懂得了解决人口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知道了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紧迫性。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节约资源,从我做起!本课时充分立足于教材,辅以相关材料与图片,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将热点与教材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体现了时代色彩。教学设计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教师讲解时间过多,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制造一些内容的悬念或有意的忽略,使学生本身对知识感兴趣,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提出问题,进而得出答案,课堂效果会更加理想。共筑生命家园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现状,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能力目标1.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与要求,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之福、地球家园之福,懂得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正确看待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既能认清当前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又能阐明科学应对的策略和方法。三、知识目标1.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知道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2.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路径,知道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难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导入新课】教材导入:齐读教材P81“运用你的经验”,回答:阅读诗文,你能想象怎样的生活图景?你认为上述两幅图景蕴含着怎样的共同意境?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大自然是美好的,带给我们丰富的物质支持、无穷的精神享受,给我们提供精神滋养,我们要爱护自然,爱护我们的生命家园。本课时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共筑生命家园》。【讲授新课】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欣赏歌曲《地球,你好吗》,回答:(1)歌词中描绘的情境对我们提出怎样的要求?(2)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答案提示:(1)保护地球,爱护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命家园。(2)共生共存,和谐相处。教师总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2.观察图片(展示下面图片),说说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答案提示:(1)图一为雾霾,由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排放的各种烟雾和粉尘、人类生存产生的各种废物和废气等造成。雾霾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吸入雾霾会导致呼吸系统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2)图二为水污染,是人类的活动导致,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排入河道,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倒入河道,还有农业过度使用化肥以及大气污染通过降水流入河道都导致了水污染。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教师总结: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3.阅读教材P83-84,说说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师总结: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②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1.阅读教材P84“探究与分享”,结合图片(展示下面图片),回答:(1)余村走过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请你比较一下,这两条道路有什么不同?(2)余村是如何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答案提示:(1)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条路是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第一条是通过毁山毁林、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第二条是绿色发展道路。(2)余村封山护林,重新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引进无污染、高效益企业,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教师总结: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2.活动:阅读教材P85“探究与分享”,小组讨论: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谈谈理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阅读材料(展示下面材料),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过“绿色发展”理念,突出绿色惠民、绿色富国、绿色承诺的发展思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份承诺。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我国是如何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的?答案提示:建设生态园、太阳能光伏电站,建立国家森林城市群和以湿地公园为主体的绿色生态水系,建设防护林基地等。教师总结: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4.阅读教材P86-P87的内容,回答:绿色发展理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作为一名消费者,你打算如何行动?答案提示:变化:生活趋向环保低碳,注意节俭,避免浪费,争取重复利用,我们的生活更健康等。怎么做: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们要做到绿色消费,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等等。教师总结: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5.阅读材料(展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