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_第1页
论文-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_第2页
论文-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_第3页
论文-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_第4页
论文-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评语及修改意见:该稿在一稿基础上做了补充和修订符合本科毕业论文要求,请再次认真修改。按规定打印定稿。指导教师:杨财崧2014.11.08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余崇梅二稿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技法与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关键词:余秋雨散文修辞艺术风格妙招感悟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散文技法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善用修辞手法。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一)排比。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又如《三峡》:“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二)引用。如《怀抱山西》:于是,年轻恋人的歌声更加凄楚了:“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去要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又如《乡关何处》:其中有一个曾经洒脱地吟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当然,余秋雨的散文,所用修辞手法较多,选此两种典型和常用的手法,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针对训练。除此之外的夸张、比喻、反问等修辞,也值得重视。二是表现手法多样。准确使用多种表现手法,一方面可以展示作者高潮娴熟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为使得文章平中见奇,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体现出文章的层峦叠嶂,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秋雨的散文,主要采用了虚实相生、细节描写、对比、类比、联想、想象等多种表现手法。(一)虚实相生的手法如在《千年庭院》:“我在岳麓书院漫步的时候,恍惚间能看到许多书院教育家飘逸的身影,而看得最清楚的则是朱熹,尽管他离开书院已有八百年。”(二)细节描写。如《庐山》:“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已出现在眼前。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幅巨大的银帘奔涌而下,气势之雄,恰似长江黄河倒挂。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轰然震耳,溅水成雾。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将下来,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一阵,拼将老命再度冲下,这时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亡命徒的队伍,决意要与山崖作一次最后的冲杀。它挟带着雷霆窜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峡谷,究竟冲杀得如何,看不见了。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三)对比手法。如《遥远的绝响》:“阮籍和嵇康的后代,完全不像他们的父亲。阮籍的儿子阮浑,是一个极本分的官员,竟然平生没有一次酒醉的记录。被山涛推荐而做官的嵇绍,成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惟有嵇绍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又如《都江堰》:“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四)类比手法。如《关于友情》:“想起了我远方的一位朋友写的一则小品:两只蚂蚁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遗憾,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中,体型如此微小的同类不期而遇,“可是我们竟没有彼此拥抱一下。”(五)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如《阳关雪》:“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三峡》:“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二、艺术风格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2、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3、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均属于“游记”。“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然而,到了本世纪末期,山水游记却渐渐地趋向了黯淡,个中的原因当然也很复杂,最为表面的不外乎这样几种:(1)、随着物质文明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高度发展,影视、摄影已部分地取代了游记的职能;此外,交通的发达,也使世界的距离相对缩小,在古人那里很难亲历的自然风光在今天已如家门前的风景,唾手可得。(2)、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已极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3)、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一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诸如此类,均使得今天的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而余秋雨的探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经验。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的艺术效果1、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2、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3.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文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写作学科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原……”“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三、余秋雨散文的八大手段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名声鹊起,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又推出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开创了余氐大文化散文的新路子,不仅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在文学退潮的时候,他的散文大多是畅销书,特别是《文化苦旅》十年来稳居畅销书行列,盗版书也居前茅,余的所有文学作品都被盗版。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又是作家中有影响的学者,还是目前为止旅行最多的文化人,他不仅走遍了华夏大地,还游遍了亚欧大陆,可称为华夏第一学人。他阅历较丰富,出生浙东乡村,在上海受过良好教育,下放农场劳动,文革曾卷入石一歌写作组,小试锋芒,后潜心教学,成为年轻的戏剧文学理论家。又被推上学院院长的位子,体会了官场春秋。武林高手一般都有绝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武林界有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样样精通的人是很少的。我感觉,余秋雨的散文运用了多种手法,其来源都有师传,但经其组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套路,我称之为余氐套路,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余秋雨的散文一般运用了八大手段。(一)、传经觅道的主题先行文学创作是意为气先,还是气为意先,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有人是有了情感倾泻的欲望,引发了创作的冲动,也有人是想通过创作倾吐心中的“块垒”,阐述思想或疑惑。余秋雨的写作目标很明确,是意在气先。他在创作《文化苦旅》时,先有一个蒙眬的主旨:远祖废墟,当代愁虑;一已笔触,世间话语。他要在历史转型的时刻,带着当代人的愁虑,走向春秋战国,走向魏晋,走向汉唐,走向苏东坡,走向十万进士。一句话,他要勾通古今中外,他要吞吐万里河山,他要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他要重建废墟上的文明。如果说在文化苦旅中还不十分明显,还保留了一些真挚朴实的情感,平易近人的作风,而到《山居笔记》中,主题先行更明确更突出了,寻根觅道的味道更重了。余在自传中说,“我借东北的流放者来讨论中国文化的生存灾难;(流放者的土地)借苏东坡的遭遇来讨论社会灾难与群体生命的关糸(苏东坡突围);借岳麓书院来讨论文化应该如何来救助愚昧的灾难(千年庭院)。”《山居笔记》就是探讨中国文化与社会灾难的文化论文集,只不过用文学着意地包装,精心地打扮。但在文学创作中,主题先行也会在作品创作中带来困惑,留下遗憾。余秋雨从学术跳到文学创作时,也有过深深的困惑与苦恼,“好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充满质感的感觉糸统,因此必需避免逻辑结论。”“在散文写作中,逻辑结论就像铁栅栏,把世界的无限春色都关在外边了。”(借我一生)余秋雨把学术引进散文,把散文写成论文,虽然是个不错的开拓,但过多的书脂气破坏了天然平易的散文意境,刻意地借助文学的手段去宣扬某种思想,推行某种文化或价值观,必定会损坏散文的文学本质。他的后几部作品的成就都没有达到《文化苦旅》的水平,这恐怕是个主要原因。(二)、亲身游历的山水与名胜山水文化在中国有着优秀的传统,从屈原到司马迁,从谢灵运到苏东坡,许多好文章都是作者亲身游历有感而发,也历来为读者喜爱。余秋雨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在余秋雨笔下,莫高窟的神秘,月牙泉的阴美,阳关的粗放,三峡的秀丽,洞庭湖的开阔,庐山的诗情画意,不仅是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是文章的不可缺少的背景。余秋雨描写风景的手法多种多样,在《三峡》中,用的是全景描绘法,从白帝城开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一一道来,重笔渲染神女峰,轻轻带过王昭君家乡和屈原故里,让读者对三峡有个全景的感观。在《沙原隐泉》中用特写的手法描绘沙山和月牙泉,“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那种自然造化的神秘与神奇使我非常向往,我还没去过敦煌,没见识过沙海与月牙泉。《柳候祠》中用的是白描手法,“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刻。所立石碑,皆为后人凭吊纪念文字。”简洁自然,平实朴素。余秋雨通过游览不仅介绍了大好河山,还考察了风俗人情。他不是简单的将风景介绍给读者,而是融入了他的思考,他的独特的眼光,让没去过的人想去看看,去过的人有了新的感受和发现,不由感叹一声,啊!游山玩水还有学问。(三)、流传千古的名人达客在《阳关雪》中,他与王维一起咏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柳候祠里,他抚摸柳宗元塑像,歌咏柳州八记。在都江堰傍,他惊叹工程的雄伟,仰视李冰父子的神庙。在《苏东坡突围》里,他对这位大师近乎顶礼膜拜,为他的被小人攻击、损毁愤怒不已,为中国人不懂得爱惜自己的大情由而伤心感叹。余秋雨写名人有几种手法。一是当小传写,如写苏东坡,基本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名人与情景与主题结合得比较好,特别是苏东坡在黄州创作前后赤壁赋的经历。一是充任思想评说的论据与背景,如《青云谱随想》里的画家八大山人、徐文长等。一是当商标用,某某名人来此一游,有记在此,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如《庐山》里的司马迁、慧远、陆修净、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等。还有些完全是世俗的做法,风景本无名,全靠名人撑,像《狼山脚下》里写到的骆宾王,与狼山有什么关糸,历史上还是个谜,他的墓是真是假也不清楚,至于张謇是个现代名人,是南通人,还说得过去。但有多少人知道狼山呢?狼山我去过,确实没什么看的,狼山只是余散文中的背景与道具。(四)、精心裁剪的史料和名人诗文余秋雨的散文有着丰厚的文史底蕴,那一条条精心裁剪的史料,那一段段中外名人的诗文,支撑着文章的骨架,引导读者进入古今中外的历史画廊,帝王将相的文功武治,文人骚客的诗词文章,清朝流人的人生苦难,十万进士的科考历程,使读者开眼界,长见识,让沉寂在二十五史的人物故事、历史流变轻松地走进了普通读者的心灵,“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也有专家学者写科普性的历史文章,但用大散文的形式解读历史文化,余秋雨是第一人。在〈一个王朝的背影〉里,看似写承德避暑山庄,实质在探讨清王朝由康熙、乾隆盛世到清末蓑败的历史,引用的史料不光是明实录,清史稿,还有皇家档案,读到康熙叙说“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五十三只,熊十二只,豹二十五只,猞二十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三只,哨获之鹿已数百。”我感到震惊,有这样体魄和勇气的皇帝肯定会大有作为。余在叙说清初的文字狱中,不经意地引用了李顒、黄宗羲、顾炎武、吕留良等一串文化人,使我对仕人由反抗异族入侵到皈依新王朝了新的认识。在《风雨天一阁》里,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也一步步走进天一阁,走进中国文化古籍的殿堂,余先生给我们上了中国的私家藏书的启蒙课,教材很丰富,有《天一阁藏书记》、有《范氐家谱》,有中国藏书史,有四库全书成书的经过,有黄宗羲在天一阁读书做学问的记载,一个天一阁,却记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历程。《流放者的土地》是反映清末流人流放东北的悲惨历史的。作者在文章里就说明使用了谢国祯的《清初东北流人考》和李兴盛的《东北流人史》、《研堂见闻杂记》。还有当初流放宁古塔的流人的文集,如方拱乾《宁古塔志》、吴振臣《宁古塔记略》、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杨宾《柳边记略》、英和《龙沙物产咏》。所用史料之丰富令人折服。在文中作者还适时引入诗文,丁介的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说明当时读书人多被流放。戴梓的“同是冰天谪戌人,敝裘短褐益相亲。”使人感受到流放的读书人患难与共、渴望友情的心态。增加了文章的情感和力度。在《三峡》中,作者引用了余光中咏叹李白的诗,舒婷《神女峰》的诗,与三峡风光相互映衬,大放光彩。在《道士塔》中,他引用了一位青年诗人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诗,表达了当代中国人对那段屈辱历史的愤怒和反思。余秋雨把散文当学术做,他有着与他同时代人少有的优势,他不无自豪地说,中学毕业时就熟读了屈原、庄子,能熟练地背诵几十篇范文,在文革中他因病在家乡一个山中图书馆浏览了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有了全面的研读。后来他又攻读了西方文化典籍,可以说是学贯中西。他引用史料有两种方式,一般是化作自己的语言,娓娓道出;一种是直接引用原文,增加文章的信度和力度。(五)、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小说是靠故事和情节来吸引读者的,而散文一般是靠情感和哲理来征服读者的,在散文中适当地穿插故事,有不少作者也有过,但余秋雨运用得十分频繁和熟练,让文章变得轻松生动,也克服了大文化散文的凝重和抽象的弱点。在《十万进士》里,他引用了《唐摭言》中的一个读书人的故事。这个名叫公乘亿的人,为了科考,在京城滞留了十多年,家乡音讯不通,家乡传说他死于京城,其妻来京城奔丧,但两人相见不相识,经故人提醒,两人才抱头痛哭。这个故事比所有的评说更能揭示科考制度的残酷与无情。读《五城记》印象不深,但兰州那个马师傅那叫人难以忘怀。当一个名演员因冤狱坐牢,无一人探望,连妻子都离他而去,只有这位马师傅去看望他,连续二十年不断。当那位演员平反后,重新走红名震全城的时候,马师傅却不管他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感谢和报答时,马师傅全不接受,只是在他每天来吃牛肉面时,投以轻轻一笑。马师傅的为人代表了西北汉子的大度仁义与无私,这个人物与兰余秋雨讲述的故事有三种情形,一种是广为流传的,如虎溪三笑,如巫山神女;一种是听朋友讲述的,如马师傅;一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如阿英的故事,《老师》中回忆中学时的老师。而亲历的故事更为亲近,动人。(六)、滔滔不绝议论夹抒情的叙述模式在散文中运用议论和抒情的的手法很正常,也很必要。许多散文大师都有妙用议论和抒情的佳作,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杨朔的《荔枝蜜》,秦牧的《土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而余秋雨散文中的叙述很独特,叙述中夹着议论,议论中又不泛抒情,知性与感性揉和在一起,且篇幅很大,在议论中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成了余氐散文的重要特点。在《道士塔》中,叙述了王道士将珍贵的敦煌文物廉价地卖给外国传教士后,作者感叹不已,“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在〈柳候祠〉中作用一段诗化的语言为中国的文人作了全方位的评介“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抗争,这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暗。朝庭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这段文字哪是叙述,哪是议论,哪是抒情,如果用作高考题目,还真的有难度,这就是典型的余秋雨话语模式。(七)、华丽典雅绘声绘色的的语言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最能体现作者的文学功底,表现作者的文风和个性。余秋雨的散文语言总体表现为华丽典雅重视色彩讲究韵律韵律善用修辞的特点。描写月牙泉,“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它是这样的纤廋和婉约。”形容都江堰,“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不长的文字中使用了清澈、宁谧、纤廋、婉约、突兀、浸润等带有浓厚文言色彩的词语,典雅华丽。余的用词喜爱色彩,“这儿应该有几声胡茄和羌笛,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阳关雪)深知节奏的抑扬顿挫、会增加文章的美感,读来朗朗上口,如《夜雨诗话》、《三峡》等文章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有些像散文诗。余在修辞运用上更是得心应手,比喻、夸张、拟人、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无处不在,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比喻)水流“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比喻加排比)“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拟人)“他们由由高迈走向苦呤,由苦呤走向无声。中国,还留下了几个诗人?”(反问)余文用得最多的是排比,“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泛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白发苏州)用一串排比形象地表现了苏州的风俗和历史。像这种排比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有如长洪大波,山崩海啸,气势宏大,极富感染力。余的语言也有平实朴素的一面,如在《家在龙华》描写好友用了“人越来越瘦,学术论文越发越多,脸色越来越难看,文章越写越漂亮。”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同样感人。还有写在农场的大学生被迫交书焚书的场景,“火是当夜就点起来了的。书太多,烧了好久,火光照亮了松棱镇上的千年古松。”没有一句评说,却震撼人心。我真怕余在此再发议论,面对这焚书的场面所有的语言都是多余的。余秋雨刻意追求独特的语言风格,丰富了散文的语言创作。但也留下一些过于雕琢过于花哨甚至有些空泛、生涩的毛病。在五城记中品说兰州,“对立的风味和谐着,给西北高原带来平抚,给长途旅人带来蔚藉。”,平抚是什么意思,让人不知所云。还有西湖梦里概括西湖“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飘渺。”盛大到了飘渺,生涩费解,这是感性西湖的升华还是哲学的梦呓?(八)、突破传统又成套路的文体结构散文是最自由开放的文体,但在一段时间内,南杨(杨朔)北秦(秦牧)的散文进了教科书,成了榜样或是模式,一为抒情性散文的代表,一代知识型散文的代表,还有军旅作家刘白羽以行走创作为特色,散文创作也形成几种模式,阻滞了散文创作的多元化和丰富多彩。余秋雨的散文一问世,对这些散文文体是一个突破,也是个创新。散文可以写军国大事,叙三教九流,叹风花雪月,呤诗词歌赋,品吃喝玩乐,但用散文解读历史品说文化诠释经典却是余的创作。一般学者把余的散文称大文化散文,虽然没有学理的支持,但也形象。那么余的大文化散文有那些套路,文体上有什么特点呢?概括为以下几点:长篇大论的体式,跨越时空的视角,传统文人的心历冲突,自然山水的人文解读,西方文化分析的手法,知性与感性合一的叙述语言。具体表现为“四大”,大题材,大篇幅,大视野,大结构。余的散文题材宏大,领域众多,政治(一个王朝的背影探讨清王朝的功过)经济(遥望山西叙说山西票号的兴蓑)文化(千年庭院走进书院文化的收藏)艺术(莫高窟和青云谱随想探寻艺术的流变)科考(十万进士品说科举制度的利弊)旅游(品味山水风光的内涵),几乎无所不包,最终归结在文化上,归结为两大主题,中国文化与社会灾难,中国文化的精神归宿。余的散文篇幅大,《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的文章一般都有五六千字,短的也有二三千字,长的有一二万字。余在介绍《山居笔记》的创作时说,每篇文章都很长,平均要花四五十个完整的工作时间。《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的文章要短些,那是受电视实播和报纸连载的局限,用日记体抢出来的。余的散文视野大,古今中外,天马行空,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没有时空的限制。从地域看,余不仅走篇了中华大地,而且游历了欧亚大陆,长江黄河三山余秋雨散文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框架,颠覆了周作人林语堂的“休闲模式”,“杨朔的说教模式”等,又形成了新的大散文模式,但一旦形成模式,大批余氐散文应运而生,又将文化大散文推向困境,走向蓑微,预示着文化大散文的终结,因为散文本质上是最个性化最直逼人心灵的文体,一旦僵化,就自然失去其生命力。但余氐散文对散文创作的贡献在当代文学创作史上是不可否认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