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敬业与乐业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二单元全套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古至今,从中到外,有许多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着无限的热爱的人,如何做到敬业到乐业,梁启超先生给了我们答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积累“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词语。(2)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2.过程与方法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1.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教学重难点三维目标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这篇文章是作者作为大学教授给学生作有关人生与事业演讲的演讲辞。当时作者,经历无数政治风波后退出政坛,赴欧洲考察,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的弊端。回国后,即宣布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正由于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所阐述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闪烁智慧的光芒,也从侧面说明了作者为什么推崇传统文化的缘由。(2)背景介绍疏通词句,把握内容(1)字音(2)词义旁骛()
亵渎()()
强聒不舍()
蛀()
赦()
言不及义()
调和()()
妄想()断章取义:不二法门:强聒不舍:敬业乐群:2.生难字词wùxièdúguōzhùshèjítiáohéwàng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篇章。佛教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罗嗦。不舍,不停。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课文听读讨论:演讲词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这样交代既可以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和《老子》里面的语句原意混了,又可以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演讲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讨论: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分别谈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问题。“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有业”是做人之本。“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价值。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理清论证思路三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看法的语句。“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在这些表达作者的观点里面,你觉得哪一句话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围绕这一观点,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请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本文第一段首先揭示全篇论述中心。然后分别论述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与乐业之重要,最后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寻找分析论据步骤四深层探究质疑问难读文章3—5段,找出其中的名言与故事。名言:1.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2.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故事:百丈禅师的例子。有业之必要从这些名言和故事中我们都读出了什么?名言、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一切无业游民,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对他无可奈何,由此看来,有业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必要。百丈禅师强调每天都要有事可做。读6—7段,用原文中的话说说什么叫敬业?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从心理发出的忠实就是敬。敬业之重要在这两段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哪些名言和例子?名言:1.主一无适便是敬。2.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3.用志不分,乃凝于神。4.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故事:佝偻丈人承蜩。文章是怎样论述“乐业”的?乐业之重要首先反驳“做工好苦”的言论。然后最后从四个方面阐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道理。抛出自己的观点:“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试着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IT精英比尔.盖茨科学巨匠居里夫人档案管理员刘义权理解品味语言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讨论:本文是如何体现口语和演讲特色的?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却摇头叹气。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来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就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进行现场交流。敬业与乐业引论本论结论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有业:做人之根本敬业,与人生最为重要有利乐业:生活的最高境界结论: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发扬敬业乐业精神{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完成300字短文一篇,谈谈你作为学生在“敬业与乐业”方面,有什么看法。拓展延伸6.敬业与乐业九年级语文•上(R版)第2单元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赦免(shè) 解剖(pāo) 承蜩(tiáo) 教诲(huì)B.乐业(lè) 儒家(rú) 亵渎(xiè) 佝偻(gōulóu)C.骈进(pián) 调和(tiáo) 禅师(shàn) 妄想(wàng)D.强聒(ɡuō) 德行(xíng) 层累(lèi) 羡慕(mù)•••••••••••••••••点拨A项“剖”应读“pōu”,C项“禅”应读“chán”,D项“累”应读“lěi”。B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用“____”标出,并规范地改在下面的田字格中。饱食终日趋之若骛全付精力敬业乐群断章取意强聒不舍专心致志淘神废力鹜
副
义
费3.(2016•南宁改编)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后,多家媒体强聒不舍地争先报道。B.中国首个“4.0”产业园区——潍坊国际创意港5月8日开园,国际机构争相入园,众多资深创客也心无旁骛。C.在“中国诗词大会”赛场,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精彩的表现折服了观众。D.遇到别人不明白的事情,你要耐心讲解,力求道理理至易明,那样别人才会明白。•
•
•
••
•
•
••
•
•
••
•
•
•C点拨A项“强聒不舍”指唠唠叨叨说个没完,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心无旁骛”指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理至易明”指道理极容易明白,与前面的“道理”语意重复。4.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1)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______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______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3)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______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4)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______满肚子里不愿意做。A.但并且即使却B.故因而即使才C.但所以无论却D.故所以无论才C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B.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C.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D.“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A点拨A项引号内的句号应去掉。6.下列对“敬业”“乐业”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业”与“乐业”是作者根据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两句话造出来的。B.“敬业”是指专一于某种工作而不旁及其他事情,专心致志,心无旁骛。C.“乐业”是指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D.“敬业”“乐业”中的“业”是指职业、工作,所以本文更适于有工作的成年人来读,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D点拨“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不只限于成年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所以本文对学生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7.本文大量引用古代名言警句论证论点。下列各句不表达“敬业”意义的一项是(
)A.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B.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C.用志不分,乃凝于神。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D点拨D项表达的是“乐业”。8.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______________。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____________”。饮冰室合集饮冰室主人戊戌变法阅读课文,回答问题。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10.下面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有业之必要”,进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1.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有业之必要、敬业、乐业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12.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艺术创作需要精雕细琢,产品质量更要精益求精。结合“敬业、乐业”,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即凡做一件事,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凡职业都要达到孔子所说的知之、好之、乐之的境界,并不懈追求,力争获得成功。作为学生对待学业更应入脑、走心。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掌握字音和字义。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了解作家和背景资料。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掌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广博胸怀和高尚品格。揣测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身的一生。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教学重难点三维目标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2)背景介绍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疏通词句,把握内容(1)字音(2)词义箱箧()
珐琅()()
眼花缭乱()
惊骇()
赃物()
晨曦()
瞥见()劫掠()
赃物:制裁:荡然无存:不可名状:2.生难字词qièfàlángliáohàizāngxīpiēji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课文听读
1、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字音。(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明确:两大部分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默读课文,回答问题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3、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4、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5、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明确: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6、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明确: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步骤四深层探究质疑问难快速轻声地朗读课文,探究问题1、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明确: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2、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明确: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3、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明确: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4、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明确: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羞耻,民族的羞耻。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拓展延伸
明确: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圆明园被毁前图片圆明园被毁后图片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九年级语文•上(R版)第2单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谴责(qiǎn) 恍如(huǎng) 琉璃(liú)B.珐琅(fǎ) 惊骇(hài) 瞥见(piē)C.箱箧(qì) 晨曦(xī) 缀满(zhuì)D.脂粉(zhǐ) 规模(mó) 给予(jǐ)••••••••••••点拨B项“珐”应读fà,C项“箧”应读qiè,D项“脂”应读zhī。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赞誉奇迹典范笑嘻嘻B.耗费赃物洗劫不可明状C.制裁野蛮剪影眼花潦乱D.绸缎震憾宫殿富丽堂皇点拨B项“不可明状”应为“不可名状”;C项“眼花潦乱”应为“眼花缭乱”;D项“震憾”应为“震撼”。A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晚,街上仍热闹非凡,五彩斑斓的霓虹灯使我眼花缭乱。B.青岛地铁3号线的候车大厅采用了无承重立柱设计,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C.他喜欢收藏古董。你看,这么多的古董简直可以举办一场富丽堂皇的展览会了。D.这场空难事故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只在机场上空飞翔的鸽子。C点拨“富丽堂皇”形容场面、建筑物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4.(2017•镇江)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①书信不仅传承文化,更传递感情,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②古人写信,内容包罗万象,把天气地理、风俗人情,都被写入了书信。③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尝诗文、训诫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等等。④所以,书信不知不觉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互换位置。(2)第②处结构混乱,应将______________删去。(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把_______改为_______。(4)第④处成分赘余,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承文化传递感情把(或“被”)品尝品赏(或“欣赏”“品析”“品味”等)不知不觉(或“于无形之中”)5.反语,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下面各项中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是(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D.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D点拨A项的“赞誉”,B项的“文明”“野蛮”,C项的“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等,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作为一名爱国人士,雨果先生没有让其失望。B.雨果是一位正直的作家,他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本文中他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C.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它的被毁令雨果先生感到痛心,这表现了雨果先生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D.本文大量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A阅读课文“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回答问题。7.选文第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奇迹”是对上段“万园之园”的总括赞美,“消失”引出下文的英法强盗。这一句独立成段,在内容和语言上与前一段形成强烈对比,造成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极端愤慨之情。8.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文明”“野蛮”等词语,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写出了这两个国家政府颠倒黑白、厚颜无耻的丑恶嘴脸。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点拨结合反语这种手法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9.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理所当然的,而雨果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谈谈你对他的评价。充分表现了雨果公正、人道、是非分明的品格和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的博大胸怀。点拨雨果身为法国人,以激奋之情声讨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显示了其公正的立场和博大的胸怀。议论文论教养8教养,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课文——《论教养》。1、理解教养的深刻内涵。2、引导学生提升精神境界。3、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重点)(难点)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大师,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著作有《善与美书简》、《俄罗斯思考》等。从囚徒到文化大师1928年,利哈乔夫因在一次学生组织的研讨会上质疑了苏联政府简化俄语字母表的改革,被关人集中营。四年的集中营生活,利哈乔夫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他在那里搜集民俗材料,调查囚犯的黑话,他的第一部著作就写于狱中,题为《罪犯的纸牌游戏》。他研究古罗斯文化,是苏联古罗斯文化研究的泰山北斗。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一
读一读字音遵循()汲()取 矫揉()扭捏()作态彬()彬有礼大发雷霆()随心所欲()xúnjíjiǎoróuniǔniēbīntíngyù二
记一记词义1.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2.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3.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4.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5.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6.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7.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8.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9.恪守:严格遵守。10.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11.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12.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也指不是天然或自然的。13.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14.随机应变:指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导思1.文章第1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导思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文段作用论证方法导思3. 作者在11、12两自然段中共列举了“有教养”的几种表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理解导思4.作者认为教养的本质是什么?作者观点关键词:有教养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第二部分(③-12):第一部分(①、②):列举了“无教养”和“有教养”的种种表现,点明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引出论题——什么是教养。第三部分(13-18):指出“优雅风度”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号召人们把保持优雅风度的做法付诸实践。从文题中你得到哪些信息?【答案】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论”,“论说,议论”,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教养”是“论”的内容,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文题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1.文章第①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开头段(句)作用分析法。开门见山,引入论题,指出良好的教养的三个来源——家庭、学校和自身。2.第③自然段中,作者说“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又说“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不矛盾。“不敢贸然”是作者谦虚、谨慎的表现;“愿意交换意见”是作者的诚恳态度。作者这样说,既表现了他谦虚谨慎的文风,又在情感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易引起读者的共鸣。3.【答案】同意作者的观点。假如一个人在家里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所作所为都缺乏教养的话,很难相信他能在其他地方做出有教养的举动。所以,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4.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
“无教养”的行为,是人人痛恨和鄙视的,“有教养”的行为是大家敬佩和赞扬的。作者在文中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思考,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这样的写作顺序,使作者的观点更突出、更鲜明。5.由“教养”转向“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6.【答案】“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有教养的人,一定有风度;有风度的人不一定有教养。“风度”是“教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14段第一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本题运用议论文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分析法。不能去掉。“可能”表推测,体现了作者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去掉后就成了“优雅风度是外在的”,过于武断,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7.由此可以看出,“优雅”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答案】
“优雅”是“有教养”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判断一个人“教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教养水平越高,行为举止越优雅,反之亦然。8.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答案】紧扣文题,结尾画龙点睛,指出做到优雅风度的具体方法。9.【难点探究】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你觉得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答案】诚信守约。讲信用,无信则不立,无信则无德。参加各种活动都要守时,迟到不论什么原因都是失礼的。不能按时赴约要事先通知,让人久候是对朋友的怠慢,但过早到也不好。和善亲切。对人要和善亲切,彬彬有礼,不冷淡,发自内心地去关心别人。要仁慈温柔,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尊重他人。听到他人的观点,即使不同意,也不喊叫“瞎说”“废话”“胡说八道”,而是陈述自己的理由。从不打断别人的讲话,在同别人谈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不当众指责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从不表示否定态度。1.【难点探究】学习了本文,你对教养有哪些新的认识?【答案】示例一:有教养的人是受人尊敬的。教养是一些好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是活在我们的骨髓里的。一个人的教养首先应该是仁爱和正义,我认为孝敬父母,关爱弱小,同情弱者,以诚待人,这就是为人的最高教养。示例二:一个人的教养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教养是从小就要开始培养的,是受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影响的。因此,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关注孩子的教养问题。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他飞得高不高,而教养决定了他飞得远不远2.论教养教养的来源:家庭、学校、自身教养的表现教养的核心:优雅风度教养的本质:尊重他人做有教养的人无教养的表现有教养的表现本文通过列举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自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1.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综合运用。本文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剖析了“有教养”和“无教养”的种种表现,在这众多事例的对比、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如课文⑤-⑩自然段列举的是无教养的表现,这些表现既是举例,又是对比。作者对生活现象的观察非常细致,针对性很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2.行文活泼,思路清晰。本文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文章思路清晰,从什么是教养,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最后点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者先列举了“无教养”的表现,再列举“有教养”的表现,再由“教养”转到“风度”,最后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教养的真谛,呼吁大家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人无素养,不知其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学习了课文,希望大家今后都能做一个有素养的人。
第九课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该告诉我们的。理解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的生活启示。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作者简介1.文学常识(1)字音2.生难字词宽宥()自惭形秽()憎恶()
轻觑()
赘余()
(2)词义(1)自惭形秽:
(2)鸠占鹊巢:(3)李代桃僵:(4)形销骨立:yòuzēngqùhuìzhuì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第三部分(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2.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A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C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明确: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3.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明确: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4.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良品控制及处理流程考核试卷(附答案)
- 2025公需科目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度房产纠纷调解及居间服务合同
- 2025版科技园区场地租赁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版家庭服务连锁经营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机械租赁与维护服务合同
- 2025版智能家居系统安装与维护合同模板参考
- 2025年度建筑工地混凝土浇筑劳务分包合同
- 二零二五版大学生家庭父母离婚子女监护权移交及抚养费合同
- 2025版姜淑离婚后共同抚养子女费用分担合同a
- 医疗护理员培训课件
- 征兵体检外科标准
- 供水公司报装管理制度
- 床上用品采购 投标方案
- 标识、文化墙及灯箱采购服务方案
- 标本馆规则管理制度
- 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药事管理与法规》真题及答案(2025年新版)
- 伤口获奖个案护理比赛
- JG/T 438-2014建筑用真空绝热板
- 超市过期商品赔偿协议书
- 丁晓兵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