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落实公共卫生设施设备配备行动方案落实公共卫生设施设备配备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移动CT、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配置,完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仪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医疗卫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增加,医疗废物产量也持续增加。2019年,196个大、中城市医疗废物产生量84.3万吨,产生的医疗废物都得到了及时妥善处置。2020年全国医疗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城市是上海市,产生量为55713.0吨,其次是北京、广州、杭州和成都,产生量分别为42800.0吨、27300.0吨、27000.0吨和25265.8吨。前10位城市产生的医疗废物总量为27.7万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32.9%。最近几年医疗垃圾越来越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垃圾的处理也是当前面的难题。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疗垃圾处理率依旧偏低。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到2020年年底,所有医疗机构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现准确分类投放、暂存,并与各类垃圾回收单位按分类进行运输、处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以上。据估测,此次疫情影响之下,2020年全国新增口罩垃圾产量约16.2万吨,若叠加其它类型新增医疗废物,预计2020年全国医疗废物产量增幅或将超过25%。可以看到,目前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运行压力明显。数据统计,其中76个城市负荷率已经超过100%,近五分之二的城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负荷率在90%以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基本处于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行状态。全国还有四分之一以上地级市尚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而部分农村和边远的山区医疗废物仍没有纳入收集处置等范围。医疗废物危害性严重,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高污染性。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医疗废物处置存在的短板,对此,局会议提出,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国家对医废处理重视程度升级,中国十四五规划意见稿提出,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大部分省市十四五规划也提及医废处理。目前,我国对医疗废弃物的集中处置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简单贮存或直接排放状态。尤其是近些年,虽然我国医疗废物持证单位实际处置量不断上升,但是医疗废物处置量在实际危险废物和利用处置量中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16年医疗废物处置量在实际危险废物和利用处置量中的比例为5.17%,这一数字到2018年下降为3.71%。这说明我国医废处置程度仍有提高空间。通知明确,医疗机构内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属性分为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4类。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胶片及废相纸等。易腐垃圾主要包括食堂、办公楼等区域产生的餐厨垃圾、瓜果垃圾、花卉垃圾等。可回收物主要包括未经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污染的输液瓶(袋),塑料类包装袋、包装盒,纸张,纸质外包装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经过擦拭或熏蒸方式消毒处理后废弃的病床、轮椅、输液架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资源宏观调控和优化布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圆满完成健康扶贫任务、全力保障人民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及人员数分别达535个、48911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位居全国前列、中部领先。医疗服务资源大幅增长,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7.82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8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3.57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2.95名。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入院人数分别增长4.1%和14%,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和住院床日分别下降0.60人次和0.27床日。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跨越发展,各市州均建有达到三级甲等标准的中医医院,84个县市建有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全省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不低于1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至3.03‰、5.07‰、9.49/10万,均创历史新低。与此同时,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明显。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短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落后、人员设备缺乏,医防融合机制不健全,医疗机构重大疫情救治设施以及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平急转换不畅。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失衡,优质资源总量较少且分布不均,部分县办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相对落后,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以及康复护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卫生健康人才短缺现象依然突出,领军人才、高端人才不足,卫生技术人员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者的占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改观不大。整体服务效率仍需提高,医院病床使用率、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等指标数据有所滑坡,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未能有效落实,患者向城市和大医院集中的现象尚未得到扭转。新型医疗卫生行业建设的特点(一)新基建新型医疗卫生基本建设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突出新基建。数字中国的建设需要以新基建作为新动能,新基建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充电等诸多方面,面对疫情给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的重大挑战,开启医疗卫生新基建能够发挥数字科技的带动效应补齐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的短板,进一步加速医疗卫生服务、技术和产业升级进程。这包括推进电子病历交换、智慧医疗服务、智慧健康管理等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以及建立科学系统的疾病预防控制数字化手段,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等,实现卫生信息系统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互认共享。(二)新体系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医改的重要任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和各部门的协同。由于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协同性和整合性不够,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率,尽管我国单个医疗卫生系统和机构的运行基本上是高效的,但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综合效率则较为低下,这就需要通过建立医协体等方式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且由此带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利用新基建等技术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当遇到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时,这个体系的能够充分响应。(三)新效能以数字和信息化手段激活医疗卫生体系运营管理效能,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例如,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医院信息化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整合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系统和人、财、物等资源系统,能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在疾病治疗方面,以大数据方法建立病种组合标准体系,形成疾病严重程度与资源消耗在每一个病组的量化治疗标准,利用数字化药品供应链等手段可以在药品和耗材标准的数量、质量、实效、成本、效益等方面实施预算绩效和节约性管理,使医疗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水平。(四)新发展强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和新策略等的产出,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新发展。例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研攻关,这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够起到支撑作用;加强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可以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建立基于数字化平台的血液网,生物安全网等创新医防协同网络,能够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能够为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加快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当前,全省城乡居民健康受到多重威胁,新冠肺炎等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上升且日益年轻化,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性问题,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需求井喷,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托育服务存在巨大缺口,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健康湖南建设持续推进,对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疾病预防和诊疗手段不断进步,为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现路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体制问题当前,我国卫生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医疗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为突出。从体制机制上看,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卫生资源总体不足,结构配置不尽合理我国的人口占全世界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卫生资源特别是优质卫生资源不足。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水平、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应该是金字塔形,优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此基础上,再发展一些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而目前的状况正相反,整个体系呈现倒金字塔形,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难免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二)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许多群众医疗负担沉重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覆盖面太小。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未覆盖全体农村人口;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没有参加医保;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也没有医疗保障。此外,资料显示,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如何保障老龄人口的医疗护理已经成为迫切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三)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公益性质淡化举办医疗机构的基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收费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占有的资源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运行机制却较以前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的状况。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为了追求收入而损害群众利益。(四)卫生部门监管不力长期以来,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存在重扶持、轻监管的倾向,对全行业的监管不够,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质量、合理用药、收费标准以及医疗广告等方面。目前各级卫生部门都没有专门监管医院的机构,也缺乏监管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人才。由于监管力量薄弱,往往导致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五)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也不可能把群众的医疗需求全部包下来,必须大力吸引社会资源,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社会、个人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但目前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仍然比较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其主要原因,一是执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不严格,卫生部门将公立医院定为非营利性,享受补贴和免税政策,而对服务收费又失于监管;将民营医院定为营利性,照章缴税,又不给补贴,两者难以开展公平竞争;二是卫生部门思想不够解放,一些大中型公立医院的股份制改造存在困难;三是一些社会资金进入医疗领域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收费过高,不符合群众要求。医疗服务行业政策分析医疗服务的定价一直是个难题,医疗服务行业的政策主要围绕医疗服务的价格改革展开。相对于德国、日本等国家而言,我国药品/耗材的相关费用在医药总费用中占比过高。以药养医政策和实践层面的医药费用项目结算制,导致药品/耗材回扣、医药费用虚高等问题滋长泛滥。如何正本清源,还原医药费用总盘子中药品、耗材以及医疗服务的成本,对于完善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形成广覆盖、可负担的医疗保障体系至关重要。2021年8月31日,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发布了经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该方案明确在建立健全以下五大机制上进行探索:一是更可持续的总量调控机制;二是规范有序的价格分类形成机制;三是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四是目标导向的价格项目管理机制;五是严密高效的价格监督考核机制。《试点方案》的政策取向试图在短期内通过取消药品、耗材加成、集中带量采购等措施,降低药品、耗材在医药费用中的整体占比,循序渐进优化医疗服务价格;从中期来看,《试点方案》通过将医疗项目区分为通用型项目和复杂性项目,辅之以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P(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等医疗服务收付实现方式,形成科学的、可评估的、市场参与程度不等的价格分类和管理机制;从长期来看,《试点方案》将进一步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