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1413/14/第10课*谈中国诗读诗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长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身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程序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创造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一、学习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3.培养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二、作者连线文化昆仑——钱钟书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着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选本《宋诗选注》。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编》(五卷)等。《管锥编》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三、背景探寻推进中外了解中国诗的演讲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力。钱钟书的着作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及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本文是钱钟书先生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用英文对美国朋友作的一次演讲,主要谈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四、文体知识小品文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它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小品文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五、归纳整理1.字音①精髓(suǐ) ②梵文(fàn)③纸鸢(yuān) ④一蹴而就(cù)⑤颦蹙(píncù) ⑥无垠(yín)⑦叫嚣(xiāo) ⑧遥思远怅(chàng)⑨咻咻(xiū) ⑩卓然(zhuó)2.字形3.词语(1)简陋·简朴【辨析】二者适用对象不同。“简陋”指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如:简陋的工棚。“简朴”(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简单朴素。如:衣着简朴。【运用】①那所山村小学太,几乎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②虽然他过的是箪食瓢饮的生活,但他却自得其乐,感到生活很幸福。答案①简陋②简朴(2)悠远·悠久【辨析】二者区别在于词义范围大小不同。“悠远”指范围较广,可以指时间,也可以指距离。如:悠远的天空。“悠久”只能指时间久远。如:历史悠久。【运用】①几朵白云像一叶叶洁白的风帆,在湛蓝的天空逍遥自在地遨游。②黄河与长江犹如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华夏大地的文明。答案①悠远②悠久4.成语(1)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也说“屡见不鲜”。(2)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3)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4)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5)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6)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形容力气极大。一、合作探究1.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答:答案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2.作者认为中国诗“早熟”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早熟”不好?答:答案①按照文学发展规律,一般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但中国没有史诗,中国最好的戏剧诗的产生又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作者认为中国诗是早熟的。②早熟就必然导致早衰,而且由于“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缺乏发展变化,最终只能逐渐腐化。3.何谓“中西本位”?作者对此持什么观点?答:答案所谓“中西本位”就是指把中西文化对立起来,孤立片面地去谈某种文化的态度。作者对此持批评态度。作者认为,文化是相通的,不应严格地分成“中国的”和“西洋的”,比如,中国诗只是诗,要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读外国诗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4.本文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文章。但因为作者是语言巨匠,此文仍然让人感到妙语连珠,美不胜收。请结合文章谈谈这篇文章的语言之妙。答:答案①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雅而不奥,俗而不庸。作者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对于中国诗发展的超常状态,钱钟书一个《百喻经》的妙喻就解决了大问题。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用了一个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这个比喻用得轻巧自在。②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课文中充满了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以“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来喻“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既生动形象,又引起读者几多思索。5.本文末段写道:“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像这样的句子,读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妙,有人认为不雅,请结合课文内容和作品风格谈谈你的观点。我的观点:观点一:这样的句子正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是演讲中的重要技巧,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极大地调动听众的热情,提高他们对演讲内容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演讲效果。观点二:这样的句子虽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但用语过“俗”,态度过于严厉,“小畜生”磨牙咬人的比喻似乎有愤世嫉俗的味道,不容易让人接受,和上文的整体风格也不太一致。二、归纳总结图解文章主旨探微作者以幽默睿智的语言,通过中西诗歌的对比,形象地阐述了中国诗歌的特征,文中渗透着作者深刻的文化心理和强烈的理性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诗歌文化的热爱和崇尚之情。一、百变素材(一)文化奇人钱钟书他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博学鸿儒,是一位踏踏实实的中国作家、学者,他不务虚名,落落自甘,淡泊自守,宠辱不惊,虚怀若谷,他没有叱咤风云的权势,也没有惊险神奇的经历,甚至没有“大师”“权威”的气势与派头,有的只是“叫驴拉磨”般的读书精神和学问修养。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学术上探幽入微,钩玄提要,甘愿寂寞,辛勤研究,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饮誉海内外,他一生的工作就是提炼和熔铸人类以往文化的精华,并努力把它推向更高更美的境界。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不管有多少曲折和苦头,自己受到过多么不公正的对待,他都不更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几十年来,历经风风雨雨,用他满腹才华和生花妙笔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提供着最好的精神产品,为世界的知识宝库积累着财富。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最可宝贵的品格。(二)中国诗“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从春秋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的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正含意,是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三)认真与积累钱钟书有如此渊博的学识,与其读书之认真和良好的做笔记的习惯是分不开的。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在《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中这样写道:“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日积月累,钱钟书积累了大量的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所以在写《谈中国诗》的时候,信手拈来,很是自然。二、技法学习妙喻迭出,幽默风趣钱钟书认为比喻是“文学语言的特点”。他的比喻常将两个看似不相搭连的意象接通在一起而出奇制胜地产生出奇妙的效果。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引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者。运用比喻需要注意: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另外,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迁移运用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200字左右。【示例】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音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却可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三、考点链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将文章的整个内容和文章的主旨、思想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此类题目,往往关涉全文,需要立足全文,放开视野,大处着眼,小处斟酌。具体而言,就是要先明确各选项的表意重点,然后联系原文判断其正误。答题思路:(1)从核心语句突破文章中瞻前顾后领挈全文的某一关键词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这种句子或词语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中。(2)循主要线索突破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理。精研脉理,把握思路,概括文章具体内容,方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寻找主要线索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和标志性的语句。(3)层层概括突破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4)挖掘隐含信息突破语境是表达感情、思想的铺垫。文章的关键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义,又有其深层意义(即隐含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才算真正理解了阅读材料,吃透了作品的含义,从而准确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和中心。隐含信息有时还体现在注释、说明或情景材料中。分析、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不过因试题的不同,有时侧重于分析,有时侧重于概括,有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内容主旨的归纳,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概括的方法。那么,怎样提高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呢?概括方法:①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③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对点训练】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分层训练]中第9题。四、悦读心赏解识无声弦指妙——《谈中国诗》赏析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这一问题,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了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全文就这么几个字,但已经把作者的根本观点和原则交待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与综合。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引出。然而又与之相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而其结尾更是深蕴无穷。如上文已经将中国诗的有关问题作了交待。结尾应该作出结论了,作者却暗示说,中国诗不过就是中国诗罢了。好是自然的好,但这是要根据不同的人而言的,如果你对它了解得越深,那么它的优点就越突出。反之,如果你并不打算了解它,那么,它也就公说公有理了。就好像人们对待巴儿狗一样。巧的是,作者这里还隐含着对那些持论不周而又不学无术的人。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诗的本身。如果你不信这一套,就让哈巴狗来咬你。让“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只有把中国诗放在一个对比的天平上才能得出公正的结论。这样又回到了文章的开头。钱钟书语言之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文也不例外。本来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演讲辞,但经过作者一番巧妙安排,却不乏多姿多彩。而这一特点的构成乃是由钱氏的比喻得来的。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而对于这种发展的超常状态,钱钟书一个《百喻经》的妙喻就解决了大问题。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这个比喻用得轻巧自在。“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这个比喻说明的道理更是深刻。相比之“中国诗为了表达的需要选择了它的诗体,而这种诗体与它的表达无疑又是紧密相关的”,哪个更为生动,不言而喻。此文开篇取其大意,卒章显其精神,中间横加铺排,一以贯之,形成一个整体。一、基础达标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两项是()A.罪犯的恶行使公安人员荡气回肠,他们下决心要抓获并严惩这伙暴徒。B.精巧的论证常常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人们长期切磋积累的成果。我也是慢慢学来的,而且还要继续不断地学习。C.一个干部不一定非要办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要办好了看似小实则重的民生小事,就能让老百姓感动,就会赢得他们信任和拥护。D.国考历年都被形容为一场惨烈的保卫战,千军万马争夺一个职位的情况也已经是数见不鲜。E.对一个聪明才智高、能干却又做尽坏事的人,我们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种心境就是自相矛盾的最佳例证。解析A项,“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这里适用对象不当。B项,“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此处应用“一蹴而就”。答案A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B.《谈中国诗》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C.对许多人来说,名字只是用于身份辨识的符号,但对于钱钟书教授来说,“钟书”二字则不啻是他的座右铭。他“作家兼学者”的形象也是这二字的真实写照。D.钱钟书的《管锥编》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其间多有新说创见。解析A项,介词残缺,应改为“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C项,不合逻辑,应改为“这二字也是他‘作家兼学者’的真实写照”。D项,宾语残缺,“打通”缺少宾语,应在“学科”后加上“的壁障”。答案B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现在“钱学”已日渐成为一门显学,而钱钟书本人①像从前那样淡泊宁静,据说一些欧美学人去北京有两个目的:一是看长城,二是希图能拜见钱钟书。②许多方面来看,钱先生是后学难以企及的。③不说他曾被吴宓先生指为“人中之龙”,④不说他的《围城》被视为“整个人类基本生存状况的写照”,⑤就论其空灵大方的幽默,也令人叹为观止。①②③④⑤A仍从且也/B更就/也单C还/单更另D却就且/仅答案A4.下面五句话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②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③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④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⑤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A.②①⑤④③ B.①②④③⑤C.①④②③⑤ D.②④①③⑤解析找准突破口是解此类题目的关键。①是对②的解说,所以应放在②后。③中“这只”指的是④中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所以③应在④后。答案A5.下列对文中比喻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喻体选择了自然现象“闪电”和借用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既轻巧自在,又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听众立刻就明白中国诗篇幅短小而又有力度的特点。)B.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比喻中国诗人是技艺高超的艺术大师,写一首诗就像完成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精巧,有韵味,令人爱不释手。)C.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将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比喻成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说出了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的高不可攀,是凌云之中的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不切实际;后面那句则赞美了中国人思想的灵活。)D.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饶有兴趣地指出了解中国诗更能增加对本国诗的喜爱,了解中国诗比作在中国小住,在比喻当中有比较,这也是作者反复说明中国诗和外国诗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解析“赞美了中国人思想的灵活”错误,这里是讽刺了中国人长期以来的自欺欺人的流毒,害人不浅。答案C6.下列判断中,有错误的一项是()A.《谈中国诗》一文的作者是钱钟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着名学者、文学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B.本文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C.“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本句旨在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D.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比较为纲,以综合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解析应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答案D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中国诗与中国画钱钟书这不是一篇文艺批评,而是文艺批评史上一个问题的澄清。它并不对中国旧诗和旧画试作任何估价,而只阐明中国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较估价。当然,文艺批评史很可能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学者们要集中心力,保卫专题研究的纯粹性,把批评史上涉及的文艺作品,也作为干扰物而排除,不去理会,也不能鉴别。不过,批评史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批评。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也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也是当时一种文艺风气的表示。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反其道以行也是一种模仿”;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和他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必然和当然。传统也有弹性,因而不得不变,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做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批评史上这类权宜应变的现象,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表示传统并不呆板,而具有相当灵活的机会主义。它一方面把规律定得严,抑遏新风气的产生;而另一方面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于因对抗而地位摇动。它也颇有外交老手的“富于弹性的坚定”那种味道。传统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愈迫切。于是不再能委曲求全,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表现。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更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西方十七、十八世纪批评家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圣佩韦认为当时法国的浪漫诗派蜕变于法国十六世纪的诗歌。中国也常有相类似的努力。明清批评家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挂钩;我们自己学生时代就看到提倡“中国文学改良”的学者煞费心机写了上溯古代的《中国白话文学史》,又看到白话散文家在讲《新文学源流》时,远追明代“公安”“竟陵”两派。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仿佛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或封建皇朝的大官僚诰赠三代祖宗,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它会影响创作,使新作品从自发的天真转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法;它也改造传统,使旧作品产生新意义,沾上新气息,增添新价值。(选自《七缀集》,有删改)7.下列对文艺批评史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艺批评史要想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学者们必须集中心力,保卫专题研究的纯粹性。B.文艺批评史研究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批评。C.文艺批评史上涉及的文艺作品,应作为干扰物而排除,不去理会,也不能鉴别。D.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源自于艺术家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解析原文“文艺批评史很可能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在选项中表述为“文艺批评史要想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属于曲解文意,后面的陈述又属强加条件。答案A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A.文艺风气对一个艺术家影响深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因为给予他以机会,所以又可能限制了他的范围。B.某一时代人所信奉的理论,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的标准,提出的要求,往往能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决定其作品的价值。C.传统就是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变动的一时期的风气。D.传统实际上做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E.向古代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解析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艺术学院《媒体发布与管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构成与表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企业互关互助协议书范文范本
- 【初中数学】正数和负数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数学七年级上册
- 吉林师范大学《小学跨学科教学案例研究》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教育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初中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6)余缺和差倍数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吉林师范大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2014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学生版)
- 2014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
- 学校办学方向
- 优抚年审标题
- 民办小学招生方案
- 承包人实施计划
- 神经外科标准护理的计划范文
- 数列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幂的运算》专项练习题-附含答案
- 青少年情绪管理
- GH-T 1384-2022 大麦青汁粉标准
- 山地旅游问卷调查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