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三十九中高一(上)期中语文含答案_第1页
2018北京三十九中高一(上)期中语文含答案_第2页
2018北京三十九中高一(上)期中语文含答案_第3页
2018北京三十九中高一(上)期中语文含答案_第4页
2018北京三十九中高一(上)期中语文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152018北京三十九中高一(上)期中语文一、根据要求整合相关基础知识,完成1-2题.(共20分)1.(14分)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1)桑之未落,。(《氓》)(2)身既死兮神以灵,。(《国殇》)(3)《迢迢牵牛星》中刻画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的一句是,。(4)《归园田居》中用比喻表现陶渊明向往田园的两句是,。(5),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归园田居》)(6),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7),俯身散马蹄。(《白马篇》)(8)雄姿英发。,谈笑间,。(《念奴娇•赤壁怀古》)(9)青山遮不住,。(《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0),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一、文学常识(6分)2.(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其中的诗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B.诗人常因诗作特点鲜明而获雅号,如人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称王维为“诗佛”,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C.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唐朝以前的诗歌统称古体诗,唐朝和唐朝以后的诗歌统称近体诗。 D.宋词分豪放和婉约,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以婉约为主,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易安体”风格。3.(2分)《红楼梦》中,“绛珠仙草”指的人物是,“神瑛侍者”是。4.(1分)宝玉给黛玉起的表字是什么?()A.颦颦 B.潇湘妃子 C.可卿 D.宫裁5.(1分)宝钗“天生从娘胎里带来一股热毒”,必须吃什么药才能医治?()A.人参养荣丸 B.冷香丸 C.玫瑰露 D.茯苓霜二、阅读下面诗词,完成3-7题.(共11分)6.(5分)阅读《苏幕遮》,完成下列各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7.(6分)阅读《出塞》,回答下列各题。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诗歌第二句紧承上句,暗示,表现出诗人对的深厚同情。(2)在诗歌三四句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三、8.(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相同点:不同点:。四、(共5分)9.(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韩非子•内储说上》)【注】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恭:魏国大臣。质:做人质。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2)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C.观之正浓(《幼时记趣》)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3)这个故事成为习见的成语。五、.(16分)10.(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把栏杆拍遍梁衡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③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④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着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⑤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⑦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⑧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一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文章有删改)(1)“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2)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意。(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六、作文(40分)11.(4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提起“玩”,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微笑,都会回忆,都会憧憬,都会渴望……“玩”,祭奠着童年,伴随着少年,吸引着成年,刺激着老年。小小的“玩”,与人的一生相纠缠。“玩”可以组合成“玩耍”、“玩笑”、“玩乐”、“玩物”、“玩赏”、“玩味”、“玩弄”、“玩偶”……含义不一;生活中还有“玩儿火”、“玩儿票”、“玩儿命”、“玩儿不转”、“玩儿完”……情态各异。爱默生说:“懂得如何玩乐实在是一种幸福的才能。”细细想来,还真不能“瞎玩”。因为,无论哪一种“玩”都镌刻着岁月和自我;因为,不是每一种“玩”都记录着深刻与精彩。看似简单的一个“玩”,却透着心情,透着个性,透着感悟,透着智慧,透着视野,透着境界……亲爱的同学,现在轮到你来“玩”了!请亮出你的水平,“玩”出你的风采。以“玩”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

2018北京三十九中高一(上)期中语文参考答案一、根据要求整合相关基础知识,完成1-2题.(共20分)1.【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故答案为:(1)其叶沃若;(重点字:慕)(2)子魂魄兮为鬼雄(重点字:魄)(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重点字:涕)(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重点字:羁)(5)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重点字:颠)(6)无边落木萧萧下;(重点字:萧)(7)仰手接飞猱(重点字:猱)(8)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橹)(9)毕竟东流去(重点字:竟)(10)梧桐更兼细雨(重点字:兼)【点评】《诗经》中的名句辑录: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小雅•车辖》)4.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一、文学常识(6分)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解答】C.句中的“统称”有误。古体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近体诗也这样。其他选项都正确。故选:C。【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3.【分析】考查名著阅读,要广泛阅读积累,掌握作品情节、主旨、人物、特色,加强记忆。【解答】“绛珠仙草”是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虚拟的神话中的仙草,绛珠也就是红色的珠子,暗示着泪血,寓示着林黛玉好哭的性格和悲惨的结局,这是作者“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写照,绛珠仙草下世降生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是为林黛玉。神瑛侍者为贾宝玉的前身,他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曾有灌溉之恩。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是由顽石变化而成的。故答案为:林黛玉贾宝玉【点评】名著阅读:针对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2)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例如:请写出《三国演义》中与下列情节相对应的五个主要人物的姓名。“怒鞭督邮、割须断袍、单骑救主、辕门射戟、白衣渡江”,相对应的人物依次是张飞、曹操、赵云、吕布、吕蒙。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②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4.【分析】本题考查对古典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古典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解答】红楼梦第三回中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由此可知,所起的表字是“颦颦”,选A项。故选:A。【点评】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感悟评点类等。我们要掌握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述。5.【分析】本题考查对古典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古典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解答】《红楼梦》第七回中说道,宝钗患了一种病,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犯时出现喘嗽等症状。一个和尚给宝钗说了个“海上仙方儿”,这种药就叫“冷香丸”。自打宝钗服用后,倒也灵验。书中记载冷香丸是将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大丸药,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即可。考“冷香丸”一方,医籍未见记载。即或作者杜撰之笔,但其处方遣药之意,亦颇有耐人寻味之处。所以应是“冷香丸”,应选B项。故选:B。【点评】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感悟评点类等。我们要掌握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述。二、阅读下面诗词,完成3-7题.(共11分)6.【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主要考查词人情感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把握景物描写特点的能力,主要要求考生从准确把握诗词鉴赏中的表达技巧,考查景物描写的角度,考生需掌握动静、远近、俯仰、形声色、味嗅视听等结合的手法,还有就是把握情与景的关系。【解答】(1)B.“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错误,“黯乡魂”,是说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追旅思”,指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故选B。(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里“芳草”指代故乡,“无情”“更”写出了诗人思乡之切,但孤独而没有东西可以用来自我安慰。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思乡之情寄予无情的芳草,把自己身在异乡,孤单和极度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浓烈。(3)“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上阕选取天、地、山、水、落叶、斜阳、远草等景物,色彩鲜明,构成了一幅寥廓悲凉而又多彩的画面。答案:(1)B(2)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3)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喻离情。译文: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赏析:《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全词低回宛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上阕着重写景,以气象宏大浑厚,意境深远,为下阕抒情设置了背景;下阕重在抒情,直抒胸臆,声情并茂,意致深婉。其主要特色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是化用的这首诗中的名句。【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7.【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解答】(1)“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人未还”突出战争紧急,战事之多,这一句集中鲜明表达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戍守祖国边防战士的无限同情。(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答案:(1)边防战事多久戍边关士兵(2)①三四句直写古代名将李将军当年之威,②一方面表达对李将军的景仰,③另一方面抒发巩固边防、保卫国家的豪情。④另外,语带讽刺,还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点评】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8.【分析】此题考查了诗歌的词句理解和句子赏析及思想感情:(1)把选项代入词中理解;(2)从手法判断;(3)扣住关键词比较不同.【解答】(1)D项中的“断”是“停”的意思.(2)“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3)比较两者的不同,扣住每一句中的关键词“鬓虽残,心未死”中的“虽,未”;“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先”.答案:(1)D(2)C(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翻译: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月光斜斜透过窗纸.我自许可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呢?我鬓发虽残败灰白,可我(在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心却并未死去!赏析:这首寄赠友人的词,当作于陆游到成都期间.他调离南郑后,一直对前线的戎马生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也始终坚守不移.这首词就从生活实感出发,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上片写梦游中的世界.“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句,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无声望似水”,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此处运用比喻,形象、具体,这是作者所见,写出军队纪律是那么严明,军容是那么整齐,军队的声势是那么浩大.“想关河:雁门西,清海际”,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这里是作者的联想.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雁门、青海一带呢?作者只是以此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异族人之手,那就不难解释作为爱国词人的陆游有这样的“梦游”了,那是因为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从而过渡到下片.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因为坚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词人悲愁心境的写照.“自许封侯在万里”,自己坚定地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可谓志向高远.“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意思是: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此句一出,更让人赞叹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当然“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上下片一气呵成,梦境和实感有机地融为一体.这首词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怀之作.上片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点评】诗词鉴赏以读懂为前提,然后从内容、手法、情感几方面去思考.这种题型中常常有比价阅读,要扣住不同诗词中的一些关键的字词,然后对比分析.四、(共5分)9.【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2)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注意要先确定筛选范围,然后结合文本进行概括。【解答】(1)四个“曰”后面停顿;三个“乎”和“矣”都用于句末,后面停顿;其余根据语意判断停顿。译文为:庞恭对魏惠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陛下会相信吗?”魏惠王说:“我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惠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恭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了。”故断为: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2)例句和ABC三项都为:代词,这;D.助词,的。(3)成语可以结合“三人言而成虎”得出。答案:(1)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2)D(3)三人成虎参考译文: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恭对魏惠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陛下会相信吗?”魏惠王说:“我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惠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恭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了。”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只因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批评我的人又不止有三个。希望大王明辨啊。”魏王道:“我自然不会听信谗言。”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谗言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庞恭回国,果然没有再见到魏王了。【点评】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五、.(16分)10.【分析】略【解答】(1)①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②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2)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杜甫、卢纶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而辛弃疾是亲自参战经历的描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3)“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形象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4)①从气势上看,辛词充满金戈之声,给人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②从内容上看,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的悲壮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自嘲,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③从情感上看,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点评】略六、作文(40分)11.【分析】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这题目的重点显然是要论述“玩”,再结合话题前所给的材料来看,可知此题应主要论述“玩”对于我们成长的意义和具体价值,对于“玩”,考生在写作中可选择材料中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看法立意成文,如谈“玩”会耽误学习,甚至会玩物丧志,行文中可重点围绕“玩儿”的消极作用展开论述,如李煜因“玩”而灭国等;也可赞成“玩”可以玩出学问,玩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