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维设计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三编第一板块第十二单元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_第1页
高中三维设计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三编第一板块第十二单元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_第2页
高中三维设计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三编第一板块第十二单元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_第3页
高中三维设计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三编第一板块第十二单元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_第4页
高中三维设计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三编第一板块第十二单元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单元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eq\a\vs4\al([三维坐标·时空清])eq\a\vs4\al([三面解读·特征明])政治层面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道路,两种社会制度开始并存、对立。经济层面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与失误并存;面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产生。科技文艺层面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20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第31讲eq\b\lc\|\rc\(\a\vs4\al\co1(,,,,,,))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知识点一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条件(1)客观: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2)主观:成熟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并建立了工农联盟。(3)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2.酝酿准备(1)二月革命:①原因:沙皇专制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②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3)七月流血事件:①起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人民强烈不满。②影响: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丢掉和平幻想,转向武装革命。3.彼得格勒起义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和士兵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起义取得胜利。4.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1)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2)通过《和平法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3)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4)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5.伟大意义(1)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2)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3)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和对俄国现代化意义1.特点理论的角度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使俄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革命的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实现的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2.现代化意义政治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文化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知识点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背景(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5.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消极:不是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正确道路。它严重超越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引发农民和士兵的不满。(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1.背景(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5.作用(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6.终结1924年列宁去世后,布哈林成为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但1928年该政策被斯大林废除,全面开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村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表现(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3.评价(1)成就: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4.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1)经验: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斯大林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2)教训: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主题一人类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史料一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这个过渡时期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列宁“四月提纲”[探究]史料一反映了列宁最初主张以什么方式夺权,原因是什么?[教你读史]解读史料应结合句号标点分层,第一句话说明革命目标的转移,第二、三句话分别说明了革命的最终目标及其原因。[提示]方式:和平夺权。原因: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史料二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世界近代现代史》[探究]立宪民主党领导人米留可夫说:“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米留可夫所称的“十月革命”主要指什么,概括指出十月革命是对“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的基本含义。[教你读史]史料二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后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建立工农联盟,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提示]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含义: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史料一十月革命是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一场震撼世界的理想探索……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让这一理论不再停留于小部分人的思想武器,而是成为更广泛人群的现实力量。苏联也因此成为一个象征和符号,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被统治阶级的希望之所寄。——《十月革命的现代启示录》史料二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立即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的中心任务,就是改变小农经济,发展国家大机器工业,即发展重工业。列宁指出:“红十月为大规模文化革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苏维埃政权要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弥补千百年来文化的缺失”。——吴恩远《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进程》[探究]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的含义。[教你读史]史料一主要从政治方面分析,史料二以句号分两层,分别从经济、文化两方面分析,分别从这三个方面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提示]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苏俄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苏联从原来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发展成为二战后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主题二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列宁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国内外局势促使苏维埃政权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结果并未成功。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探究]根据史料一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怎样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教你读史]注意史料中的转折语句“尽管……仍然……”表明史料强调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政治上”的积极作用。[提示]形势: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和国内物资严重短缺。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所以说它“背离了经济规律”,而它在战争时期为集中物力、财力打败敌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说它“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史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探究]根据史料二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教你读史]把握史料中的关键语句“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上升到理论高度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进行分析。[提示]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根源:生产关系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史料一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探究]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教你读史]体会史料中的关键词“改良主义”的含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对比分析是关键。[提示]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史料二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探究]根据史料二,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什么?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教你读史]注意史料中具有转折性的关键词语“不过”,从其后面的信息中分析得出列宁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提示]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主题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模式使苏联有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而日益僵化。由于其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作用史料一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探究]史料一指出了斯大林强调重工业建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为此采取的措施。[教你读史]史料一中斯大林强调了重工业建设的外部和内部原因,回答时有针对性的逆向推理即可。[提示]措施: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解决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条件。史料二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以上史料均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着《全球文明史》[探究]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及其启示。[教你读史]史料二说明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解读史料时注意数据的变化,从国内、国际背景上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提示]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等。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本讲命题点研究]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年份·卷别命题角度2016·全国卷Ⅱ斯大林模式和工业化成就2015·全国卷Ⅱ人民对苏联工业化的贡献2014·全国卷Ⅰ新经济政策的措施2013·全国卷Ⅰ新经济政策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比较马林科夫报告维护传统模式2013·全国卷Ⅱ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考情分析]从考情统计来看,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主要集中在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两大知识点上,尤其是斯大林模式这一考点,全国卷重视以不同的角度在此重复命题。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属于长效热点,价值观的引领以及热点的渗透两种考查方式在备考时更应加以重视。[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一)历史价值观引领考1.(2016·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着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着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选B“四年之后”也就是1932年,正是美国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也是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一边是“大萧条”,一边是“欣欣向荣”,所以当时苏联吸引了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2.(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选A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却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以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斯大林体制在短期内的高效运作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它也存在着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严重缺陷。2016年全国卷Ⅱ第34题和2015年全国卷Ⅱ第34题就分别考查了斯大林模式的意义和缺陷。这些命题立意,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树立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重要手段的正确观念。(二)能力方法灵活考3.(2014·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新经济政策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与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相符,所以选D项。4.(2013·全国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历史解释”。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新课标全国卷对斯大林模式考点的命题,所考查的结论并非全部来源于教材,有时需要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空间条件下进行思考,得出新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考题考查考生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素养能力的特点。(三)主干知识迁移考5.(2013·全国卷Ⅱ)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选B本题迁移考查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条件。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本讲主干知识,高考命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其发生的背景、原因、主要特点及影响的认识。[仿真达标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洛阳期中)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这一规定()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B.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供应制,并未涉及所有制的变革,故A项错误;当时苏俄处于战时状态,需要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应对前线的战争,因此不是脱离当时的国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措施有利于保障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社会主义政策的体现,故D项错误。2.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解析:选A“统一分配市有住房”强调政府主导分配,这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故A项正确;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推动国民经济恢复,故B项错误;1921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解决住房问题,故D项错误。3.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纲要》中说:“余粮收集制不是‘理想’,而是一种痛苦的和可悲的需要。相反的看法是危险的错误。”这表明列宁()A.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 B.全面否定了余粮收集制C.认识到余粮收集制弊端 D.停止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解析:选C材料中列宁认为余粮收集制是“一种痛苦的和可悲的需要,相反的看法是危险的错误”,说明他认识到余粮收集制的弊端,但是并不代表列宁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故A项错误,C项正确;列宁并没有全面否定余粮收集制,他认为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余粮收集制是必要的(保证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故B项错误;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后,实施新经济政策,从而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D项错误。4.以下是苏俄(联)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年份发展状况1922~1923年工业品价格猛涨,引发市场混乱,触发销售危机1924~1926年农民暴动;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人不满1927~1928年农产品收购危机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C.农业集体化的确立引发农民暴动D.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使工农受损解析:选B余粮收集制是在1922年之前实施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1922年到1928年,苏俄(联)实施的是新经济政策,这一期间产生的问题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故B项正确;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与材料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1922年到1928年实施的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D项错误。5.下面是1922~1926年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A.新经济政策最终遭到了废止B.苏联转向对外来资本的排斥C.苏联对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D.西方加强了对苏联经济封锁解析:选C“1922~1926年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是新经济政策时期采取的政策,图表中上升趋势表明A、B两项错误;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这种合同的总数总体没有下降,可见新经济政策的模式依然有效,故C项正确;“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总体的上升表明西方与苏联的联系依旧存在,故D项错误。6.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达到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们引导到共产主义。”由此可见()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保国内战争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C.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推动苏联农业持续发展解析:选B材料中“十月革命四周年”应是1921年,此时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故A项错误,B项正确;1921年斯大林模式尚未确立,农业集体化尚未开始,故C、D两项错误。7.(2018·沧州质检)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信中这样写道:“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家具、餐具、水桶,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这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D.“玉米运动”不符合苏联国情解析:选C根据所学,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21年12月”,结合所学,这一时期为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玉米运动”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实行的政策,故D项错误。8.(2018·成都摸底)下表是苏联不同类型的商业在商业流转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统计表。它反映出()商业流转额中所占比重私营商业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1922年约73%18%9.5%1926年25%57%18%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明显效果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C.苏联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D.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解析: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时间是1918~1921年,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是在1936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私营企业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此时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故C项错误;1922~1928年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故D项正确。9.《全球文明史》中写道:“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材料中的“这项工作”()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解析:选D材料中提及的苏联体制是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在当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A、B两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之下,国家并没有实现对经济的全面控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在这种经济建设理念指导之下,斯大林模式最终得以确立,故D项正确。10.(2018·洛阳期中)1925年至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32.8%,而同时期的农业仅仅增长了5.1%。这一状况()A.使得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开始失调B.加快了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C.反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表明新经济政策成效十分有限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总值增加和农业的发展,并未说明当时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比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农业仅仅增长了5.1%”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导致斯大林时期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发展政策,故B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材料反映的时间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工农业生产总值都有所增长,说明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D项错误。11.1932年大约有2万名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这表明苏联()A.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B.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C.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D.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2万名西方技术人员”可知,经济建设并不缺乏技术人才,故A项错误;1932年,斯大林模式尚未形成(形成时间是在1936年),故B项错误;此时处于20世纪30年代,直接运用工业革命的成果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1932年”正处于西方经济大危机时期,苏联通过“一五”计划,成功地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故D项正确。12.“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A.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B.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C.解除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的威胁D.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解析:选D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与材料反映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二战后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与材料中“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相符,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10分)解析:第(1)问,根据当时两国国内的工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背景;结合两国各自的国内环境以及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特点。第(2)问,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二段话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计划的影响;抓住材料二第三段话分析苏联“二五”计划的影响。答案:(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2)影响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以下是社会学领域着名的青蛙现象: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某些特质的惯性依赖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近现代历史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12分)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有关近现代史的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如,19世纪末,广阔的殖民地束缚了英国的重工业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再结合相关史实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指向明确,能够引用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答案:示例一观点:19世纪末,广阔的殖民地束缚了英国的重工业化。论述:18世纪中期,通过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促使英国进行技术革新,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金融中心。19世纪后期,当以美德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积极开展新的技术革新时,英国资本家由于满足于殖民地带来的丰厚利润而把大量资本投放海外,并因此忽视了新的技术革新,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展缓慢,终被美、德超越。示例二观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论述:20世纪30年代,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国力迅速增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模式也被战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借鉴。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做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轻工业发展缓慢。用行政命令指导经济发展,束缚了生产力,阻碍了经济长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问题,虽经二战后的一系列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第32讲eq\b\lc\|\rc\(\a\vs4\al\co1(,,,,,,))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调整与创新知识点一经济大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2)具体原因:①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供需矛盾激化。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③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2.爆发: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价狂跌。3.特点:范围广泛;持续时间相当长;破坏性特别大。世界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1)对策:①提高关税: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②实行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2)教训:①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当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②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③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知识点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罗斯福当选总统。2.新政的两个阶段(以1935年为界)第一阶段是1933年到1935年,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医治创伤,结束混乱状态。第二阶段是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第一阶段着重于复兴,第二阶段着重于改革,而救济贯穿两个阶段的始终。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突破口):①原因: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引起银行纷纷倒闭,黄金外流。②措施:整顿银行,调控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取消金本位制,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实行美元贬值(鼓励出口,刺激生产,系经济民族主义);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以恢复银行信誉。③作用:使银行和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重建银行信誉,人民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2)复兴工业(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又译管理局),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3)调整农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民利益。(4)社会福利:①举办救济和“以工代赈”工程: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同时,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对缓解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②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重申工人权利,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高工时。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做出的一项改革。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障法》,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能力谋生者提供救济。到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初步形成。有助于社会稳定和早日摆脱危机。4.特点(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5.影响直接影响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民主,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时期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主题走出“梦魇”——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直接引发了一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运用政权力量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不仅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疾病缠身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重新激发活力。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史料一同1929年相比,1932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其中美国下降55.5%,德国下降52.2%,法国下降36.1%,英国下降32%。美、德、法、英四国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经济大萧条研究》[探究]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大危机源于美国并在短时间内波及世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教你读史]史料一说明经济危机波及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波及范围广,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大,危害深。[提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经济发达,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中心。史料二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史料三“是胡佛政府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于是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1930年5月,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大幅度提高887种商品的关税,1931年底对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探究]结合史料二、三和所学知识,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美国在危机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何?[教你读史]史料二中“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说明胡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史料三说明胡佛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进行了干预。[提示]措施: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一定程度上对经济进行了干预;实施货币贬值。结果:经济形势更加恶化。罗斯福新政史料一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罗斯福传》[探究]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教你读史]史料一阐述了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的改革措施,体现了国家加强对农业的干预,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提示]理解: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史料二莫里斯说:“罗斯福……对时代面临的问题有着超人的直觉……”洛伊希腾贝格得出结论说:“罗斯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发明家。”——《罗斯福新政的谎言》[探究]作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发明家”,罗斯福对历史有何重大的贡献?[教你读史]抓住关键词“创新”,从经济模式的调整的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政治、经济的深远影响。[提示]贡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史料三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探究]根据史料三,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教你读史]史料三表明了罗斯福新政期间部分人对其实质的误解。表面上看,罗斯福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但实质上还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提示]依据: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本讲命题点研究]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年份·卷别命题角度经济上2015·全国卷Ⅰ社会保障制度2014·全国卷Ⅱ美国经济危机下的民众心态2013·全国卷Ⅰ胡佛有限干预政策[考情分析]本讲内容在全国卷中命题率不高,已考过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危机的爆发与罗斯福的反危机措施上。在今后的复习中仍要关注主干知识,注意现实热点与教材内容的衔接,关注新政的具体措施和实质。[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一)历史价值观引领考1.(2015·全国卷Ⅰ)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可知,这体现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也属于社会保障,B项正确。A项是规范工业生产,C项是调整农业生产,D项是调整劳资关系,故A、C、D三项可以排除。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4题就依此命制,体现了“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的命题立意,也契合当今养老问题的热点,引导社会关注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二)社会热点隐性考2.(2014·全国卷Ⅱ)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解析:选C如果美国重现经济繁荣,那么人们会因忙于工作而减少去电影院的次数,A项错误;经济危机中人们大批失业,精神不振,B项错误;“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说明人们在电影院寻找精神上的慰藉,C项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2014年2月10日,好莱坞着名女童星秀兰·邓波儿去世,举世为之哀悼。大萧条期间,没有哪个明星比这个小女孩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在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的高考中,就利用了人们熟知的童星秀兰·邓波儿作为题干的材料,再现大危机时代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试题呈现方式新颖活泼,贴近生活。(三)能力方法灵活考3.(2013·全国卷Ⅰ)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关键信息“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结合胡佛实行的相关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选择D项。高考选用的新材料往往“出人意料”,但综合探究分析材料得出的结论又会在“情理之中”。如胡佛总统的有限干预措施在教材中几乎是空白,但通过新材料的补充,弥补知识的空缺,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体现了“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的命题立意。[仿真达标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立国之初所形成的吃苦耐劳、集腋成裘的古训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速致富。“成功”的说教,制造了盲目的信心:衰退是反常的事情,繁荣无需解释。此现象()A.表明盲目追求致富会引发经济危机B.揭示出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C.反映出了大危机爆发前人们的心理D.论证了衰退和繁荣间的必然联系解析:选C材料强调大危机爆发前人们盲目追求致富的心理,但没有论述这一心理与经济危机爆发的关系,也没有论证衰退与繁荣的联系,故A、D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揭示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中“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速致富”“繁荣无需解释”,反映出大危机爆发前人们盲目追求致富、盲目相信繁荣的心理,故C项正确。2.下图反映的是1929年1月~1933年3月75个主要贸易国家的总进口额(按百万金本位美元计算)。此图说明了这一时期()A.各国贸易逆差十分严重 B.美元本位制度已经破产C.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 D.经济危机重创世界经济解析:选D材料反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各国总进口额不断下降,75个主要国家总进口的持续下降说明经济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故D项正确。3.1932年,美国全国的失业者举行向首都的“饥饿进军”,公开拥护共产主义与公然赞成法西斯主义的既有知识分子,又有议员。有的文教界、新闻界及宗教人士公开赞扬苏联的制度,认为只有实行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才能解决危机。这反映出“大萧条”()A.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了崩溃的边缘B.意味着凯恩斯主义失灵C.使美国具备了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基础D.使资本主义制度失去活力解析:选A根据材料“1932年,美国全国的失业者举行向首都的‘饥饿进军’,公开拥护共产主义与公然赞成法西斯主义的既有知识分子,又有议员”可知,经济大危机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故A项正确。4.胡佛在10月24日前股票凶兆暴露时曾说,他“满意地注意到了股票的变化与下跌”,在他看来,股票崩溃是咎由自取的孤立现象,不仅不会危及一般企业活动,还会使资金转向真正的投资。材料说明胡佛()A.面对危机爆发束手无策B.反对有限制地干预经济C.反危机主张有借鉴意义D.对危机潜在的影响认识不足解析:选D从材料看,这时美国的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到胡佛解决危机的措施,故B、C两项错误;据材料“满意地注意到了股票的变化与下跌”“股票崩溃是咎由自取的孤立现象,不仅不会危及一般企业活动,还会使资金转向真正的投资”可知胡佛对危机潜在的影响认识不足,故D项正确。5.(2018·河南八市测评)1933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这表明()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 B.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 D.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解析:选B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体制,材料中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行经济计划,但不是都主张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实行计划指导,反映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各国在1933年制定经济计划,没有介绍其效果,故C项错误;对经济实行计划指导不属于法西斯体制,故D项错误。6.(2017·湖北天门期末)罗斯福在1932年总统竞选演说中讲道:“……政府责任之一,是照顾那些陷入逆境以致没有帮助就连生存必需物资也得不到的公民,这一职责是每个文明国家都公认的……”这表明罗斯福的出发点是()A.调整农业政策 B.整顿全国财政金融体系C.稳定社会秩序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解析:选C由材料“政府责任之一,是照顾那些陷入逆境以致没有帮助就连生存必需物资也得不到的公民”,说明罗斯福新政是从民众生存出发,故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民众生存的出发点;保障民众生存所必需的物资,便能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7.罗斯福新政的第一步,就淘汰银行10797家。公众舆论评价说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这一“闪电”的深远意义是()A.在整顿金融业方面成效显着B.通过整顿银行克服了金融危机C.加强国家对金融的全面控制D.开启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解析:选D材料并未显示整顿金融业方面的成就,故A项错误;通过整顿银行并不能克服金融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并非是国家加强对金融的全面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淘汰银行10797家”体现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开启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故D项正确。8.有学者认为此法主旨在于:国家对处于“自我毁灭性竞争”状态的企业界、极度贫困的劳工以及矛盾异常尖锐的劳资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该法是()A.《紧急银行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C.《全国劳工关系法》 D.《社会保险法》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该法要调节劳资关系,以此来恢复“自我毁灭性竞争”状态的企业界的生产。《紧急银行法》涉及金融秩序的调整,故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劳资关系,以此来恢复“自我毁灭性竞争”状态的企业界的生产,故B项正确;《全国劳工关系法》主要是为了保护劳工的利益,故C项错误;《社会保险法》主要是对社会财富分配进行干预,故D项错误。9.美国国会于1936年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规定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这反映出罗斯福政府()A.保护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 B.用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C.补贴农业以恢复金融信用 D.以工代赈创造就业岗位解析:选B材料中采取的措施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并非仅仅为保护环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通过法律的形式要求农场主退耕休耕,并且由政府发给补贴,体现了国家干预的特点,故B项正确;恢复金融信用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不是补贴农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以工代赈,故D项错误。10.下图所示情景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该措施是()A.整顿财政金融 B.进行社会立法C.调节农业生产 D.实行以工代赈解析:选D罗斯福采取修建公共工程,通过提供就业进行社会救济的以工代赈措施,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11.1933年12月,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举行的第七次泛美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赫尔代表罗斯福政府首次签字同意美洲各国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表示要放弃对美洲各国的“干涉权”。到1939年底,美国已同十一个拉美国家签订了贸易互惠协定。美国对拉美的“睦邻政策”()A.使美国不再干涉拉美内政B.有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C.表明美洲经济一体化形成D.为北美自由贸易区奠定基础解析:选BA项表述与历史事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33年……到1939年底,美国已同十一个拉美国家签订了贸易互惠协定”,结合所学,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间相符,签订互惠协定,有利于增加美国出口,故B项正确;美洲目前尚未实现经济一体化,故C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仅涉及美、加、墨三国,故D项错误。12.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罗斯福新政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C.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要表达的是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故B项错误;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9年危机爆发三周后,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是可以自救的,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入者……胡佛拒绝利用大萧条让华盛顿变成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群,因为那个将侵蚀美国的立国原则。……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摘编自李海青《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材料二这一法案(指《农业调整法》)在国会讨论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F.布里顿在众议院叫嚷:“国会审议的立法草案比苏俄现行的任何法律更加布尔什维克化。”1936年,罗斯福在对前期“新政”作总结时指出:“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摘编自郝承敦《西方向东方借鉴的发轫》(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佛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0分)(2)结合《农业调整法》内容指出该法案在国会引起争议的原因。综上所述指出胡佛和罗斯福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得出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国家干预。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后两个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分层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有关《农业调整法》的内容及材料二的第一段话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和材料二“更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分析可知,维护美国的立国原则和民主制度是其共同出发点。答案:(1)特点: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国家干预。原因:一方面面对1929年经济大危机需要国家干预经济;另一方面胡佛相信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可以自救,同时他认为过度的国家干预会破坏美国的立国原则和民主制度,所以他认为国家干预必须是有限度的。(2)原因:《农业调整法》提出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并规定农民减耕减产并给予补贴。这反映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带有典型的计划特色,而计划经济在当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所以《农业调整法》遭到了部分国会议员的反对。出发点:维护美国的立国原则和民主制度。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结合材料及世界史的知识,围绕“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选取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整的史实,例如罗斯福新政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为具体论题,结合所学相关史实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加以阐述。答案:示例一论题:垄断组织的形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控制着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赚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能够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推进了大工业发展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示例二论题:罗斯福新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阐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使人们认识到放任自由的经济思想已经不合时宜。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为基本特征,在金融、工农业生产、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对此后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知识纵横贯通——思维拓广度(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一个勇敢的调整: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工业方面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针对训练]1.(2018·吉林百校联考)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写道:“(苏俄)1921年的五一节恰巧与基督复活节同一天,一改两三年来冷漠枯寂生活,突现活泼的气象。”这说明当时苏俄()A.成功反击了外国干涉B.农民已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C.新经济政策已经启动D.工业化建设提高了生活水平解析:选C苏俄国内战争在1920年就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俄国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农民已经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故B项错误;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3月,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故C项正确;苏联工业化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2018·湖南长郡中学检测)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认为:直至1970年以前,绝大部分的工业生产,始终不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之门。“若打开世界工业化地图来看,30年代后期的唯一改变,是苏联五年计划的实施。”上述“改变”是指苏联()A.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民经济B.通过农业集体化推动工业现代化C.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实现工业化D.推动凯恩斯主义在国际社会传播解析:选C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民经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农业集体化的相关信息,不能体现农业集体化推动工业现代化,故B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C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与材料中“苏联五年计划的实施”不符,故D项错误。(二)罗斯福新政希望解决的问题及其影响1.罗斯福新政希望解决的问题问题内容具体措施目的股市崩溃银行倒闭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工业生产过剩、企业破产调整工业生产《工业复兴法》,最低工资,最高工时消除过剩、缓和矛盾农业产品价格猛跌调整农业生产减耕减产,政府收购剩余产品稳定价格保、障利益失业剧增矛盾重重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社会保障法》,兴建工程增加就业、缓和矛盾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渡过危机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维护民主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改变生活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如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等创新体制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针对训练]3.(2018·安阳一模)罗斯福新政一开始就引起中国政论界的关注,有人指出:“此项试验如能成功,则非特美国之经济组织将有极重要之转变,即世界各国之经济政策亦必受其影响。”这一评论()A.认为新政不能取得成功 B.预见到新政的世界意义C.未看到新政的久远效果 D.担心经济危机蔓延中国解析:选B评论并没有否认新政能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有识之士在罗斯福新政伊始就已经预见到了其可能产生的世界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明显提到了新政可能产生的世界性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美国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故D项错误。(三)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名称项目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不同背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下,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目的维护资本主义正常的民主统治秩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措施缩减农业,部分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手段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特点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国家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性质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相同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改革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针对训练]4.20世纪20年代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30年代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二者的共同点是()A.促进工农业生产增长 B.把农业作为改革的切入点C.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保存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罗斯福新政旨在减少工农业的盲目生产,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把金融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为了保存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故D项错误。5.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