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工程概要1.1工程背景随着经济的开展,人口的增加和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农业生产现状已经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开展,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脱贫目标的实现。进展农业综合开发建立,符合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是建立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将加快农村经济构造战略性调整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培植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业生产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开展,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根本条件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的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开展,提高农产品质量,着力开展区域特色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对市场开展的适应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财政收入,稳固扶贫成果,实现富民富县目标。“九五〞以来,**县紧紧围绕“九五〞方案纲要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农业根底地位,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安康的开展。农业产值年均递增到达5.42%,人均粮食产量到达20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达1081元;相继完成投资52万元的集河三岔河二期险段治理工程;完成投资313万元的南部人饮二期工程,解决了1850户、7900人和460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总投资1650万元的农网改造一期二批工程、总投资550万元的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均已完成了投资任务。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的生态建立取得好成绩。投入资金135万元,完成造林3.05万亩,占方案的107%。其中退耕还林〔草〕0.8万亩,占方案的100%;全县森林覆盖率到达19.6%,“整县灭荒〞通过了省上验收,州上连续三年在全县召开了春季植树造林现场会。农业根底和生态环境建立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种植业构造逐渐趋于合理,形成了“农、林、牧、粮、经、草〞多元开展的农业新格局。近几年来,**县不断探索创新,及时总结经济建立和开展过程中的经历,正确确立了“潜力在山区,希望在特产,关键靠科技,根本抓水保〞和“农业稳县,林畜药菜富民,科教工商兴县,开发两业三川,建立绿色经济强县〞的开展战略,通过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构造,作土的文章,发树的财,积极实施综合开发,综合治理,产业化经营取得了长足开展。全县已建成蚕豆、油菜、洋芋、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庭院经济为依托,大力开展花椒、大接杏、酸巴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林果业。以肉牛羊育肥加工为主的畜牧业开展的强劲势头,形成了以康美肉牛为龙头,新增养殖大户163户,新建规模养殖场16个为主体的畜牧产业;走出了以山地节水日光温室为主要措施的反季节果蔬生产旱作农业的路子。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步伐,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开展,县上决定在全县围通过积极努力,抢抓机遇,认真实施以中低产田改造、生态环境建立和科技推广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有较大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从气候条件看:**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完全能够满足各种农作物和林果树种的生长与发育的需要。从资源条件看:**尚有10万亩宜林宜草埂和10万亩宜林荒山荒沟有待开发利用,有29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土地潜力很大。从开展现状看:旱作高效生态农业有了新的开展。在粮食生产上,针对连续干旱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调整构造,扩大抗旱作物、耐旱品种入手,突出抓了地膜覆盖、种子工程、机耕机播等旱作高效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到2002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32亿元〔90不变价〕,农业增加值为1.18万元。粮食总产量5.8万吨,人均产粮240公斤。从效劳体系建立来看:县上有农技推广中心、畜牧站、林业技术指导站、园艺站、水保站等农技推广机构,乡〔镇〕设立了林果站、农技农经站、畜牧站、水保站。有农业科技干部167名,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员37名,加之各种科普研究会,全县形成了以县直效劳单位为龙头,乡镇效劳组织为依托,村级效劳组织为主体,民间效劳组织为补充,上下贯穿的技术效劳网络,一些林果、农技、养殖实用技术得到了及时推广运用。并积累了大量的经历及可行技术,技术实力比拟雄厚。从交通条件来看:县境有蒿临、康冶、定新、康广公路穿越全境,各干线互相联结,交通便利。县城与各乡镇通公路,已根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228公里,村村通电、通农机道路。从以上各因素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光热资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土质肥沃,交通便利,县乡农业技术效劳体系健全,产、贮、供、销、加工一体化的格局根本形成,创出了一条适合**实际的山区旱作农业开展的路子,为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历,实施综合开发具有一定根底。同时群众期望高投入、高效益、高收益的工程,舍得向农业投资,对农业综合开发要求迫切,一旦工程下达,能尽快得到实施。因此在我**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条件具备,切实可行。1.2工程围、规模、容与工期〔1〕工程围工程围涉及附城、康丰、虎关、集、草滩等5个乡镇。〔2〕工程规模中低产田改造2.4万亩;优势农产品基地3.6万亩;节水农业示0.24万亩;农业生态工程建立0.45万亩。〔3〕工程建立容1〕中低产田改造建立容:以节水为主要容的水利工程、以土壤改进、良种繁育等为主的农业措施、以防护林为主的林业措施和科技推广效劳体系建立。2〕优势农产品基地建立容:以良种繁育、设施栽培等为主要容的农业措施和科技推广措施。3〕节水农业示建立容:高新节水技术—药材喷灌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等。4〕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建立容:营造水保林、栽植生态经济林等林业措施。〔4〕工程工期工程建立工期为3年〔2004-2006〕。1.3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土地治理工程总投资为2245万元。其中,中低产田改造1165万元,占51.9%;优势农产品基地675万元,占30.1%;节水农业示186万元,占8.3%;农业生态工程建立219万元,占9.7%。资金筹措:中央财政资金99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749万元,自筹资金497万元。三种资金的比例为1∶0.75∶0.5。1.4效益新增小麦120万公斤,玉米30万公斤,马铃薯90万公斤,蚕豆72万公斤,豌豆48公斤,油菜84万公斤,中药材135万公斤,蔬菜150万公斤,沙棘75万公斤。新增产值16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55元。全部投资财务部收益率16.51%,财务净现值1048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9.33年,静态投资回收期7.44年。1.5组织领导和管理成立由**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的工程领导及管理小组,以农业综合开发办、农牧局、水利局、林业局、财政局等部门的领导为成员,吸收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具体工作,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牵头,开展各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组织相关乡镇和有关部门搞好工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工程建立资金设立专门,在县工程领导与管理小组审批后,由县财政局进展发放,按国家财经法规与工程规定进展资金使用的稽查,严格执行专款专用的制度。第二章工程区概况2.1自然概况2.1.1地理位置及围**县位于**省中南部,**回族自治州南端,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3°24′—103°49′,北纬34°52′—35°27′。南北长约57.5Km,东西宽34.5Km,总面积1081平方公里;东邻临洮县,北接广河,南连渭源、临潭、卓尼,西邻和政。2.1.2水文气象**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东北向西南光照减少,温度降低,降水量增多。年平均气温6℃,年极端最高气温33.2℃,年极端最低气温-32.2℃,≥0℃的活动积温2831.8℃,≥10℃的活动积温2092.3℃,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449.8小时,年日照百分率55%。太阳总辐射量多年平均为134千卡/cm2,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41天,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61.6m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548.4mm,降水量分布不均,空间分布差异大,降水量年际变化大。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而4、5、6作物生长期降雨稀少。最大风速25m/s,年均风速0.8m/s。2.1.3地形、地貌及土壤**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交汇地带,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峰峦迭障,河谷相间,山川交织,垂直变化明显。总的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南北狭长。海拨在1898—3908米之间,相对高差2010米。地貌类型主要是黄土丘陵和河谷阶地,其次为强烈侵蚀的山地,河谷地势较平坦,其余均为沟壑山地,沟壑纵横,波状起伏。境有莲花山和太子山脉尖石山、抱儿子山、白石山等顶峰,可谓“九山一川〞。形成了高山、丘陵、沟壑、梁峁、河谷纵横交织的复杂地形地貌。河谷阶地即家集河、中砥河、三岔河、流川河形成的冲积阶地。一、二级阶地和河漫滩最发育,高级阶地不发育,窄狭且不连片。顺河流河谷阶地坡降2.6%至4.5%,地势较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生产条件优越;川塬区低山、川地带气候温和,降水量较多,是农、林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东南部是高寒山地,植被较好。工程治理地选在河谷、阶地上,治理面积6.45万亩。工程区耕地土壤类型有:黑垆土、黑土、黄绵土、红粘土四土类;有山地耕种麻土、川谷地耕种麻土、山地耕种黑土、川谷地耕种黑土、塬坪耕种麻土、山地在白土、山地耕种红土、川谷耕种红土八个土属和山地黑麻土、山地黄麻土、川谷黑麻土、川谷黄麻土、山地在白土、塬坪黄麻土、山地厚层大黑土、山地退化黑土、川谷厚层大黑土、川谷退化黑土、山地白麻土、山地麻土、川谷红土十三个土种。土壤全氮含量0.1~0.2%,速效磷含量3~10PPm,速效钾含量100~150PPm,有机质1.29~1.85%。总体肥力状况是:少氮、缺磷、局部土壤缺钾,耕地有机质缺乏。2.1.4水资源除自然降水外,境河流均为洮河支流。南有洮河、冶木河、家河;中有胭脂河、中砥河、家集河、三岔河;北部有流川河。河流总流径为208.43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9.29亿m3,其中过境水47.43亿m3,占总径流量的96.2%,自产水1.8亿m3,占总径流量的3.8%。人均20921多m3,属丰水区。全县有大、小水库、水坝五座,总库容154.4万m3。地下水资源贫乏主要是家集河、胭脂河和流川河河谷潜水和各大沟潜水。境河流和泉水属淡水,无污染,矿化度0.39~0.58克/升,PH值7.1~8.2,硬度10.66~20.85,含碘量0.36~9.01毫克/升,是人畜饮水、灌溉农田的良好水源。河谷潜水利用困难很大,广阔山区还是难以摆脱干旱的威胁。对选定的工程区来说,是水资源较丰富的区域。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至2002年底,全县耕地32.31万亩,其中:河谷川地8.28万亩,山地24.03万亩,中低产田2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梯田面积17.6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75%。有效灌溉面积仅为9.8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0.52%,开发潜力巨大。工程区耕地10.35万亩,其中:山地6.54万亩,占63.2%,川水地3.81万亩,占36.8%。梯田面积6.7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4.83%。有效灌溉面积为5.1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9.95%,2.1.6自然灾害**县气候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由于气候区域差异,时空变化较大,无霜期短,年均气温较低,热量缺乏,降水不均,春末夏初干旱常有发生,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47%,经常出现暴雨和冰雹,并时常伴有泥石流。因此,工程区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2.2社会经济状况2.2.1人口及劳动力**县是一个回、汉、东乡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数占总人口的56.1%。全县辖16个镇乡,152个村民委员会,161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83万户,总人口24.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4万人,人口密度223人/km2,乡村劳动力8.6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7.71%。工程区辖5镇乡,45个行政村,577个村民小组,乡村户数1.96万户,乡村总人口9.50万人,农业人口8.58万人,乡村劳动力3.13万人。〔详见附表2-1〕。2.2.2土地利用现状全县总土地面积162.5万亩,其中:耕地32.3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9.88%;林地55.5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4.17%;牧草地36.7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2.62%;城乡居民厂矿用地3.6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22%;交通用地1.4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89%;水域2.2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9%;未利用土地30.5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8.78%。工程区土地面积30.02万亩,其中:耕地8.5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8.45%;林地5.7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9.19%;草地5.7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9.25%;城乡居民厂矿用地1.2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10%;交通用地0.4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40%;水域0.9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16%;未利用土地7.3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4.45%。2.2.3农业生产水平**县是一个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年播种面积约为31.53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年均约24.13万亩,亩均产240Kg,经济及其它作物7.4万亩。在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洋芋、蚕豆四大作物为主,小麦播种面积11.24万亩,亩均产225Kg;玉米播种面积4.53万亩,亩均产311Kg;洋芋播种面积4.34万亩,亩均产230Kg;蚕豆播种面积4.02万亩,亩均产215Kg;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的种植比例为45:19:19:17。经济作物有油料、中药材,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02万亩,亩均产155Kg;中药材播种面积4.06万亩,亩均产236Kg。油料、中药材的种植比例为43:57。其它作物播种面积0.32万亩。粮食、经济、其它的种植比例为77:22:1。200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2322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6334万元,林业产值705万元,牧业产值6149万元,渔业产值32万元。农业增加值为11848万元。地方特产有中药材、酸巴梨、野山杏、果牛、沙棘、蕨菜、卧龙头、石花菜、苦芨菜等丰富的野果及野菜资源,品种多,历史久,质量优、产量高。养殖业也比拟有特色。工程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9.9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3万亩,其中夏粮面积4.25万亩,秋粮面积3.75万亩,夏、秋比为0.53︰0.47;小麦播种面积3.59万亩,亩产227公斤;蚕豆播种面积0.66万亩,亩产210公斤;玉米播种面积2.02万亩,亩产320公斤;洋芋播种面积1.76万亩,亩产229公斤。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的种植比例为0.45:0.08:0.25:0.2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84万亩,其中油料播种面积1.04万亩,亩产160公斤;中药材播种面积0.8万亩,亩产238公斤。油料、中药材的种植比例为0.57:0.43。其它播种面积0.12万亩。草田面积6.56万亩。粮、经、草比例为0.49︰0.11︰0.40。林地面积6.77万亩;果园面积221亩。2002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584万元。2.2.4地方财政与农民纯收入目前,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有一般性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两大项。2002年,全县财政收入14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081元,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人均产粮209公斤。2.2.5农业科技效劳体系状况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县已形成了以县直技术部门为龙头,乡镇效劳技术站为依托,村级效劳组织为主体,民间效劳组织为补充的四级科技推广效劳体系,并拥有一支以高、中级年轻科技人员为骨干的农业科技队伍。目前,各类农牧业科技人员已达167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37人。另外,还有一支庞大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历和实用可行的技术。工程区共有乡镇农技站5个,科技人员52人,其中:农艺师12人,助理农艺师12人,技人员28人,农民技人员112人。2.3根底设施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截止2002年底,**县共完成水利工程629处,其中自流渠47条,总长216公里,已衬砌渠道25.94公里,占总渠道的12%;中、小型水库5座,塘坝5处,总库容253.25万立方米;提灌站17处;机井31眼,已配套16眼;建成集雨水窖233眼;高压农电线路648.3公里,低压农电线路1300公里;地下埋设管道827公里;喷灌设备20台〔套〕。有效灌溉面积9.86万亩,保灌溉面积8.01万亩。工程区有九坪渠、康城渠、吴坪渠3条自流渠,总长129公里,已衬砌渠道13.8公里,占总渠道的11%;有电力提灌12处;有机井28眼;中、小型水库3座,兴利库容227.7万立方米;建成集雨水窖62眼;高压农电线路220公里,低压农电线路330公里;地下埋设管道82公里;喷灌设备0台〔套〕。有效灌溉面积51700亩,保灌面积48000亩;这3条自流渠、12处电灌、28处井提灌对集河河谷区农业生产及经济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3座水库对集河河谷区的灌溉、排水、防洪、水土保持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大多数灌区始建于或改造于70年代前,建立标准低,设备老化严重,干、支、斗、农渠都是土渠,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老化严重,水分渗漏很大,水的利用率不高,水的利用系数在45%以下。2.3.2田间工程现状工程区是全县主要川坪地区,田间斗、农渠配套不完善。工程区斗、农渠全为土渠,水份渗漏严重。工程区大局部耕地处在河谷地带,长期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困扰着工程区农业生产的开展,使得本来就不十分完善的各项田间工程更加残缺不全,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水土流失在农田物质循环上起耗散作用,它冲走了一局部肥料与土壤中原有营养物质,使得营养物亏损量增大,其后果是向土壤中不断掠夺,造成土壤贫瘠化,限制产量不能提高。因此本工程土地整治就必须在治理水土流失上做文章,特别是要加强田间工程的建立,做到林、田、路、渠相配套,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得以充分保持。2.3.3农业机械及农业效劳设施近几年**县农业机械及农业效劳设施开展较快,全县完成机耕15.01万亩,机械播种1.00万亩。全县60%以上的农业运输根本上靠农业机械完成,农副产品加工根本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以下是全县及工程区农业机械情况统计表〔见表2-1〕。农机拥有情况统计表表2-1辆〔台〕、部、万亩项目拖拉机农用汽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大中型引农具小型引农具排灌机具机耕机播大中型小型动力机械加工机械全县1836251123119342147343915.510.1工程区附城991481483165181.400.8集180902148751.470.1康丰416112671.41虎关936751911281.410.9草滩38909015150.550.09从以上统计看出,工程区农业机械占全县的35%以上,是全县农业机械设施较完备的地区,对工程的建立极为有利。2.3.4交通与电力**县境有蒿临、康冶、定新、康广公路穿越全境,各干线互相联结,交通网兴旺。县城与各乡镇通公路,已根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228公里。供电设施齐备,家峡大电网从县经过,年供电量1425万千瓦时。**县已建成小水电站三座,分别是莲花电站、虎关电站和丁古电站,装机容量为2730千瓦,年发电量为1400万千瓦时,电力供给充足,对阶地提灌工程有利。第三章工程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工程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制约因素工程区地处丘陵河谷农业区,属低温带半湿润地区,土质肥沃,光热资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灌溉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信息便捷,科技文化传播快,对农业的开展较为有利,但就从全县整个经济开展来说,其带动作用是不显著的,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的限制,适应不了经济更快开展的要求。主要限制因素有:〔1〕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根底设施条件差。干旱、暴雨、冰雹、冻害是工程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由于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完好率仅75%左右,严重影响着工程效益发挥;一些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有干无支,半拉子工程多。各种类型的干旱经常发生,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农业根底设施不配套,导致大局部地靠天吃饭,从而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开展。〔2〕土地质量不高,工程区有6.59万亩中低产田分布在川区和山塬地带,利用不充分,远未发挥生产潜力,而农户无力进展投资治理,严重制约着作物产量、品质的提高。〔3〕农业种植构造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种植构造中粮经比为8.2:1.8,注重粮食的生产,形成“一边倒〞。〔4〕集约化程度不高,综合利用深加工不够,商品性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5〕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生产效益低下。种植业在**县农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但从目前生产来看,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以传统式耕作为主,科技推广应用不够广泛,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生产效益低下。同时,农作物品种老化,品质低劣,较大的限制了增产、增收,需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来解决。3.2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建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主要是促进传统农业开展战略的转变,实现从自给自足型农业向市场竞争型农业转变,从增产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从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可持续开展的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对粮油等不具优势的土地密集型产品,要努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对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高价值产品要提高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提高竞争力。二要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农业布局构造,适当开展高科技农业,主要加快开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特色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三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国需求变化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从以上开展要求来说,农业综合开发及中低产田的改造是完全必要的。当前,生态建立已成为我国的根本国策和农村经济建立的重要容,“广种薄收〞是土地生产力不强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通过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整治,实行集约经营,到达由低产到中产,由中产到高产稳产,无论从增产还是增收都是极为显著的,同样对加强生态环境的建立极为有利,对工程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一直强调,中低产田的改造治理其一是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出和增强品质,其二是开展节水灌溉,经济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这为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开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可持续开展的必由之路。**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谷相间,洮河一级支流由西向东穿越全境,形成河谷地势平坦、沟壑地形地貌复杂的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很大。丘陵河谷地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占全县耕地的25.6%,是农业生产的重点;山旱地分布在各地山区,占全县耕地的74.4%,是农业主要用地形式。统计资料说明,集河川区及阶地带集中了**近1/2的人口,同时也是农产品生产、城镇建立、商贸交流和交通等用地的主要区域,加上人口的增长,一方面土地减少〔年以500多亩速度减少〕,另一方面需求增加,这一切都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和增加效益是社会经济开展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县有中低产田面积2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3%,全县境的川水、山旱耕地中均有分布。其中地处河川区地段有灌溉条件的中低产田有6.59万亩。究其原因:一是干旱缺水,局部耕地因渠道渗漏而供水不能适时适量,生产效益极其不高,小麦亩产在200多公斤左右,玉米亩产在300~350kg左右。二是土壤瘠薄,根底肥力低,构造性不良,水肥气热生态环境失调,养分有效性低,保肥供肥能力缺乏,物质投入缺乏,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三是土壤利用不合理,广种薄收,耕作粗放,使生态平衡失调,水土流失严重。以上几点,迫切需要利用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科技措施进展综合治理,从调整农林牧生产构造入手,逐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土地生产力,使土地向高标准农田转变,减轻生产压力,为调整粮经比,开展商贸流通作出奉献。可见,工程建立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从增产潜力方面来说,通过对不同类型中低产田产量的调查比照分析,其增产潜力是巨大的,小麦亩产净增150~200kg是可能的。工程区粮食平均产量为248kg。通过对农户走访调查,同一地区,缺水田亩产量在100kg左右,灌溉保障田亩产400kg以上。因此,从制约工程区耕地高产的不同因素进展针对性调查来论证,消除其制约因素,中低产田的增产潜力是较大的,于工程建立也是可行的。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4.1工程区水资源概况工程区水资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局部。4.1.1降水**县地形地貌复杂,河谷、阶地、丘陵沟壑都有分布,从西南到东北降水依次减少。按2002年**县气象资料,全年年均降水为496.6mm,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081平方公里,合5.37亿m3的降水。工程区土地总面积为232.7平方公里,合1.16亿m3的降水。年各月降雨量分布不均匀,7~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7.84%,3、4、5、6月份作物播种、生长期降雨量少,造成季节性干旱,作物此间须进展灌溉。4.1.2地表水**县地表水属黄河流域洮河水系支流。南有洮河、冶木河、家河;中有胭脂河、中砥河、家集河、三岔河;北部有流川河。河流总流径为208.43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9.29亿m3,其中过境水47.43亿m3,占总径流量的96.2%,自产水1.8亿m3,占总径流量的3.8%。人均20921多m3,高于全国、全省人均占有量〔全国人均2780m3,全国人均1496m3〕,属丰水区。工程区地表水主要来自集河和草滩河,根据**县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均径流量为5230万m3,地表径流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多年平均径流7~9月占49%为最多。年流量不均,5月最接近年平均值,又是夏季灌用水顶峰季节,来水量偏低,不利于灌溉。详见表4-1。工程区河流水量汇总表表4—14.1.3地下水**县地下水主要存在于河谷滩地砂砾石层,据省水文地质部门初勘计算,家集河、胭脂河和流川河两岸河谷地带有较丰富的地下潜水,静储量为630万m3,可开采量为450万m3。另外还有以泉水形式溢出的地下水,根据对全县主要泉水典型调查的结果分析,年溢出量366万m3。工程区地下水总量为330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90万m3。详见表4-2。地下水资源总量及可开采量水量统计表表4-2以下是工程区水资源情况统计表。工程区水资源情况表表4-3单位:万m3/年工程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可利用量总量地表水地下水小计地表水地下水保灌率P=50%513048003304890480090P=75%378235322503622353290可以得出,工程区水资源可利量P=50%时是4890万m3,P=75%时为3622万m3。4.2供需平衡分区按工程区地形、地貌、水资源的利用形式等条件,分两种类型进展分析。4.2.1山地旱作区全县海拔在1898~3908m之间,地形地貌差异大。工程区的草滩乡分布在东南部。东南部是高寒山地,主要是山旱地和陡坡地、沟壑山地,农业属山地旱作区,有用集雨窖进展集雨补灌的,只是规模很小,农业根本还是“靠天吃饭〞。但雨量比拟丰富,多年平均为817.6mm,本旱作区主要以自然降水进展农业种植,对水利用率不高。4.2.2河谷阶地川坪区河谷阶地即家集河、中砥河、三岔河、流川河形成的冲积阶地。地势较平坦,水源充足,利用自流灌溉或电提灌进展灌溉,保灌率在65%以上,是农、林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本区有4个乡镇,土地总面积30.02万亩,耕地面积为8.54万亩,全县9.86万亩水浇地中5.14万亩就在这里。同时集镇临近蒿临公路,人口集中,是工业、农业、城镇居民用水的主要分布区。水源主要是集河河水,以自流灌为主,电灌为副的方式进展农田灌溉。塬上乡村也有利用机井进展补灌的。本区自然降水为1.16亿m3,集河水量4980万m3,人均水量较高,属丰水区。但因水利设施老化,配套率不高,因渠道渗漏、田间农渠不配套而利用率较低,在40%左右。同时还应指出,洮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工程区应注重开展节水灌溉,为下游农业、工业及生活用水作出奉献。4.3工程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根据2002年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情况,现状需水量情况如下表:工程区现状年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定额表4-4项目工业m3/万元城镇生活L/人·日农村生活L/人·日灌溉定额〔m3/亩〕50%75%现状2002年71.774068150175注:农村生活用水定额包括农村人口〔25L/人.日〕、大牲畜〔30L/头.日〕、小牲畜〔8只/人.日〕和小家畜〔5L/只.日〕的用水。以定额为标准,2002现状年工程区需水量〔P=50%、75%〕为如下情况。工程区现状需水量〔2002年〕表4-5项目保灌率P=50%P=75%工业用水工业总产值〔万元〕70397039需水量〔万m3〕5151城镇生活城镇人口〔万人〕0.930.93需水量〔万m3〕1414农村生活农村人口〔万人〕8.588.58需水量〔万m3〕213213农业灌溉灌溉面积〔万亩〕5.175.17需水量〔万m3〕775.5904.8渠道利用系数0.400.40毛需水量〔万m3〕19392262总需水量〔万m3〕22172540现状年〔2002年〕水资源平衡表表4-6单位:万m3项目保灌率P=50%P=75%水资源总量合计51303782地表水48003532地下水330250过境水可利用水量合计48903622地表水48003532地下水9090过境水需水量合计22172540农业19392262工业5151城镇生活1414农村生活213213余缺水量〔+/-〕合计+2673+1082地表水26731082地下水过境水从表中得出,现状需水量〔P=50%、P=75%〕是工程区水资源总量的43.22%和67.16%;是可利用水量的45.34%和70.13%;由此可见,工程区总的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但根据工程区资料提供。2002年现状供水量为1928万m3/年,现有供水能力较差,需水占供水的115%,调后缺口为289万m3/年。由于供水工程及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供需开展不平衡。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就是加强水利根底设施建立,并完善和管理各项水利工程,提高供水能力。4.4工程区设计水平年可供利用水量及供需平衡分析根据**县“十五〞开展规划,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0‰,增加保灌面积2.2万亩。工程建成后,年需水量如下表。工程区设计水平年需水量情况表〔2007年〕表4-7项目保灌率备注P=50%P=75%工业用水工业总产值〔万元〕1414414144需水量定额〔m3/万元〕8080需水量〔万m3〕113113城镇生活城镇人口〔万人〕0.970.97需水定额(L/人.日)6060需水量〔万m3〕2121农村生活农村人口〔万人〕8.978.97定额包括人用水、大牲畜、小家畜的用水。需水定额(L/人.日)7878需水量〔万m3〕255255农业灌溉灌溉面积〔万亩〕77灌溉定额(m3/亩)150175需水量〔万m3〕10501225渠道利用系数0.60.6毛需水量〔万m3〕17502042总需水量〔万m3〕21392431规划水平年〔2007年〕水资源平衡表表4—8单位:万m3项目保灌率P=50%P=75%可供利用水量合计48903622地表水48003532地下水9090需水量合计21392431农业17502042工业113113城镇生活2121农村生活255255余缺水量〔+/-〕+2751+1191从上表得出,设计水平年需水量〔P=50%、P=75%〕是可供利用水资源总量的43.74%和67.12%。随着工业的开展和人口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城镇用水量增加,但因采用了常规节水和现代节水灌溉措施,水利用系数提高了20%,保灌面积增加了46%,农业用水量有所减少。因此到2007年,规划水资源需水量较现状用水量有所降低。与可供水量相比,工程区水资源有盈余。第五章规划设计5.1指导思想〔1〕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基地建立、节水农业示和农业生态工程建立,最终到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从工程区农业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现状出发,通过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推广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构造,增加粮、油、林果、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效益。按照国家制定的农业开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积极开展经济价值较高的种植业和农业生产效劳业,直接、间接地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从而到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2〕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把农业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农业开展后劲,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开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构造调整、产业开发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继续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根本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根本形成优质、高产、高效、低耗、可持续开展的农业良性循环格局。推动农业经济全面、安康、稳定、快速开展。5.2选项原那么〔1〕统筹考虑,择优开发,坚持“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先易后难〞的原那么。中低产田改造选择有灌溉条件的河谷川地、根底条件较好、群众自筹能力强的乡村展开。力争在较短的时间产生较大的辐射示效应,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梯次推进,全面开展。〔2〕重点突出,综合治理,坚持开展大农业的原那么。实行大农业开展战略,做到农林牧全面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从工程区实际出发,以水利措施为重点,配合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推广措施。〔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那么。实行统一规划,分区域、分步骤实施。〔4〕实行各种技术措施综合配套,集中连片,充分发挥规模效益。〔5〕坚持可持续开展的原那么。从产业构造调整、品种技术选择到整体布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开展趋势来确定,逐步延伸产业链条,改善生态与增加效益并重,实现农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开展。5.3建立标准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综合配套,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工程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农作物产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以提高;通过调整农业产业构造和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根本形成;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全面普及,广阔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体标准如下:5.3.1作物产量中低产田旱地的粮食〔以小麦计〕生产能力由无工程的200公斤/亩提高到280公斤/亩,水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由无工程的300公斤/亩提高到380公斤/亩。中低产田平均亩增产80公斤以上。主要优势农产品——蚕豆、豌豆、油菜的生产能力提高70-80公斤/亩,到达250-300公斤/亩。5.3.2田间工程地表平整,耕作层厚度大于30cm,斗农渠配套,田间渠、路、林配套,农业机械能进入田间作业。5.3.3灌溉工程开展节水农业,粮食作物和一般经济作物以常规节水为主,渠道、桥涵闸、集雨水窖等建筑物配套,斗渠以上渠道全部衬砌,使工程区渠道利用系数到达0.7,扩大保灌面积。高效经济作物〔中药材〕进展高效节水技术的示。5.3.4土壤改进①推广深犁耕作技术,打破犁底层,使耕层疏松土壤厚度达30㎝以上,提高土壤保水力。②增施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到达1.5%以上,改进土壤构造,提高土壤肥力。5.3.5良种覆盖率通过良种自繁或购进良种,使工程区良种覆盖率到达90%以上。5.3.6农业生态环境通过集中连续治理,以生物措施为主,使工程区侵蚀模数由5200吨/平方公里·年减小到3000吨/平方公里·年。5.4建立规模5.4.1中低产田改造全县中低产田分布围广、面积大,治理难度不一,本工程建立期三年拟改造中低产田2.4万亩,方案将治理重点放在工程区5乡镇根底条件较好的河谷阶地上进展。第一年改造0.8万亩,第二年改造0.8万亩,第三年改造0.8万亩。5.4.2优势农产品基地以生产优质农产品为目标,利用3年时间在康丰、附城、虎关、集、草滩建立蚕豆、豌豆、油菜、中药材生产基地3.6万亩。5.4.3节水农业示开展节水农业示2400亩。其中,喷灌1000亩,推广旱作农业1400亩。5.4.4以林业措施为主,进展农业生态工程建立4500亩。其中,水土保持林3000亩,生态经济林1500亩。5.5规划布局中低产田改造规划分布在**县县城周围洮河干流及支流的附城、康丰、虎关、集、草滩5乡镇的中低产田。优势农产品基地规划分布在工程区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附城、康丰、虎关、集、草滩5乡镇的高产田上。节水农业示分布在上述5乡镇水资源相对紧缺的村社。农业生态工程规划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附城镇的中元村象山、石王村龙头山及虎关乡关丰村北山。5.6最正确方案选定5.6.1工程区的选定**县全县共有中低产田29万亩,均属改造对象,但局部乡镇根底条件差,中低产田改造费时、费工、费财力,就目前**县的财政情况不可能对中低产田全部进展改造,根据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规模及农业综合开发“先易后难〞的原那么,只能选择根底条件较好乡镇进展改造。为此,经多方面调查研究,决定选择位于洮河干流及其支流河谷地区根底条件较好的附城、康丰、虎关、集、草潍5个乡镇为工程区。5.6.2改造面积确实定工程区5乡镇共有耕地面积10.35万亩,其中高产田面积3.76万亩,中低产田面积6.59万亩。高产田分布于沿河谷的一、二级阶地,中低产田主要分布于一、二级以上阶地,选择其中地形较平坦,土层较厚,集中连片的2.4万亩中低产田进展改造。5.6.3优势农产品基地建立方案工程在酝酿过程中,曾考虑将优势农产品基地直接建立于改造后的中低产田上,但由于中低产田改造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不利于优势农产品基地尽早发挥效益。而与此同时,位于工程区河谷阶地的高产田,由于农产品种植构造不合理,虽然保持着高产,但是在质量和效益方面,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高产田〞并没有发挥出“高效〞的作用。而通过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建立,可以调整和优化原有高产田的农产品构造,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品种,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使农民的种植经营观念从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到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上来。优质农产品基地重点开展具有比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蚕豆、白豌豆、双低油菜、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艽、柴胡等〕产品,把“高产田〞建成真正的高效田,才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开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指导思想。工程拟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3.6万亩。5.6.4节水农业示为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拟在优质农产品基地开展节水农业示面积2400亩。其中,药材喷灌1000亩,推广旱作节水农业2400亩。5.6.5工程区5乡镇相比拟,附城、虎关两乡镇生态环境较差,水土流失较严重,因此为使集中连片建立,工程将农业生态工程建立重点放在附城、虎关两乡镇,根据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比例,建立规模确定为4500亩。5.7种植方案5.7.1农作物种植构造本工程改造中低产田2.4万亩,开展优势农产品3.6万亩,节水示面积2400亩。农作物种植面积共计6万亩〔2400亩节水示面积为优势农产品基地〕。压缩小麦、玉米、马铃薯种植比例,提高蚕豆、豌豆、油菜、药材等优势作物种植比例,粮经比由现状的81∶19调整为60∶40,水平年农作物种植构造调整如表5-1。农作物种植构造表5-1单位:%序号工程现状〔2002年〕规划合计100100一粮食作物81601小麦36252玉米2053马铃薯1854蚕豆7155豌豆10二经济作物19406油菜10207药材8158蔬菜155.7.2生态林种植方案生态林栽植构造为:水土保持林3000亩,生态经济林〔沙棘〕1500亩。5.7.3单产预测工程生产主要作物单产预测详见表5-2。主要作物单产预测表表5-2单位:公斤/亩序号作物有工程无工程增量1小麦310230802玉米4503501003马铃薯180015003004蚕豆300220805豌豆300220806油菜250180707中药材115010001508蔬菜200015005009沙棘500500第六章开发任务和建立容6.1开发任务工程主要开发任务见表6-1。工程主要开发任务表6-1序号工程名称开发任务1中低产田改造2.4万亩2优势农产品基地3.6万亩3节水农业示0.24万亩4农业生态工程0.45万亩工程开发任务和建立期安排,依照工程区各乡镇财力、群众劳力,县、乡的财政实力情况安排,分三年实施。详见表6-2。土地治理建立任务分解表表6-2单位:万亩项目合计康丰附城虎关集草滩合计6.691.041.251.601.451.35中低改合计2.40.40.40.50.60.520040.80.40.420050.80.50.320060.80.30.5优势农产品合计3.60.60.60.80.80.820041.20.60.620051.20.80.420061.20.40.8节水示合计0.240.040.050.050.050.0520040.080.040.0420050.080.010.050.0220060.080.030.05生态工程合计0.450.20.2520040.150.1520050.150.050.120060.150.156.2建立容工程主要建立容表6-3。表6-3工程主要建立容序号工程名称项目建设容1中低产田改造水利措施修建提灌站3座,新打机电井15眼,修复配套机井20眼,配套输变电线路5公里,斗渠衬砌15公里,农渠衬砌30公里,渠系建筑物20座,埋设管道5公里,集雨窖500座。农业措施土壤改进2.4万亩,修建仓库500㎡、晒场1000㎡、种子加工车间200㎡,购置种子加工设备1套,机耕路10公里,小麦高茬收割机500台,植保机械400套,厕所改造3000座,畜禽圈舍改造1500座,土壤肥力墒情监测点30处,配肥站1个。林业措施建立农田防护林500亩,水土保持林1000亩,水源修养林500亩,护路护渠林300亩,苗圃200亩。科技推广技术培训5000人次,购置仪器,示推广,引进智能化专家系统。2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措施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良种仓库500㎡,晒场1000㎡,购良种180吨,购置农业机械50套(件),设施栽培1500亩。科技推广技术培训8000人次,示推广。3节水农业示水利措施喷灌1000亩农业措施旱作农业示1400亩科技推广技术培训5000人次,示推广。4农业生态工程林业工程营造水保林3000亩,生态经济林1500亩,苗圃100亩。科技推广技术培训1000人次,示推广。6.2.1中低产田改造根据工程区现状,运用工程措施,进展水利设施更新建立,以改进土壤、平田整地改善土壤构造为主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的中低产田治理,以增加保灌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目的进展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建立;大力植树造林,运用生物措施改进土壤;运用科技措施进展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有针对性地增加农业机械,充分挖掘工程区潜在的自然资源,在提高农产品数量的同时,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增产增收。〔1〕水利措施本工程建立容依据工程区情况和**县农业“十五〞开展规划,并按分年度、分乡改造的规划思想具体作了分项安排,具体措施为:1〕提灌站:新建总装机容量5000KW的提灌站3座,提水流量0.1-0.2m3/s,新增灌溉面积3000亩,泵房面积30㎡,配套输变电设备3套。2〕新打机井15眼,井深10m〔地下水位2m〕,Q=15-20m3/s;修复机电井20眼。新增灌溉面积1000亩。3〕输变电线路配套5公里。4〕渠道工程斗渠衬砌15公里,农渠衬砌30公里,渠系建筑物〔节制闸、分水闸、桥涵、跌水等〕20座,埋设管道5公里。5〕新建50m3集雨水窖500座。上述水利工程完工后,将新增灌溉面积4000亩,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2〕农业措施1〕改进土壤工程区土壤养分状况是缺氮、少磷、钾含量持平。对2.4万亩中低产田运用综合技术进展增肥,改善土壤构造,逐步提高地力,具体措施是:Ⅰ、推广深耕:三年深耕1~2次,深松深度在20cm以上,耕作熟化层厚度在15cm以上。其作用是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疏松土壤厚度,增加土壤蓄水容量。深耕后底层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有利于作物根系下扎,增加对深层土壤水的利用量。对作物生长、抗旱保墒有极积作用。河谷阶地灌溉的不尽合理,局部地块土壤粘性增加,影响通气,不利于作物生长。通过深松耕,活化耕作层,有利于保肥、保水和透气。工程区耕作层深度在15cm左右,利用机械深耕,增加耕层3~5cm。Ⅱ、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有多种方式如小麦留高茬、玉米秆过腹还田和以堆肥方式还田。小麦留高茬还田较易,进展推广,其方法是小麦留高茬15~20cm,深耕翻入土,再配以磷肥及时灌水,加速秸秆的腐烂,增加有机质。充分利用交通、机械方便的特点,运送厩肥、堆肥。Ⅲ、增施有机肥:工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3%,按有机质平衡推算公式测算,翻入土壤中的有机质〔干物质〕不能低于120kg,针对工程区缺磷、钾持平的特点,要进展校正施肥,据此,亩施优质农家肥3500公斤以上,普通过磷钙50公斤,尿素30公斤,要进展深施、沟施,连续2~3年。Ⅳ、充分利用种植制度进展培肥:对工程区局部区域,运送有机肥费力,可利用种植制度进展培肥。也就是夏季作物小麦收获后,利用光热资源一季有余的特点极积进展秋季养地作物的种植,如种植绿肥〔如毛苕子、草木樨、箭舌碗豆等〕;也可进展大秋粮食套种黄豆,麦、油料、豆〔蚕豆〕轮作,利用养地作物进展培肥。连续进展2~3年。修建新型卫生厕所3000个,畜禽舍设施1500个,土壤肥力、墒情监测点30处,配肥站1个。2〕良种基地良种基地的建立在每年建立中优先安排,以保证工程区良种的需要,最后使良种推广率到达90%以上。建种子仓库500㎡,砼晒场1000㎡,种子加工车间200㎡,购置种子加工设备1套。种子繁育基地不再新建,主要利用现有良种场。为工程区群众统供、精选、包衣小麦良种100万公斤。3〕机耕路工程区机耕道不健全,田间道路不完善。为便于机械化耕作,对工程区机耕道进展修整,共修整机耕道10公里。4〕农业机械针对工程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现实,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合理配置中、小型农业机械。购置小麦高茬收割机500台,泰山-18型背负式机动喷雾器400台。〔3〕林业措施**县山大沟深,地形支离破碎,土地垦殖指数高,自然条件和现代化不良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作用,使**县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生态极端脆弱,特别是近年来气候持续干旱,大风扬沙天气接连发生,干旱季节河流干涸,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为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减少水土流失,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开展,实施中低产田改造,营造大面积的防护林和水保林势在必行,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途径。农田防护林500亩,水源修养林500亩,水土保持林1000亩,护路护渠林300亩,苗圃200亩。树种以云杉、侧柏、沙棘、臭椿、刺槐等为主,栽植密度150株/亩。〔4〕科技推广科技措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工程区农民科技意识和实用科学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优良品种推广面积。①建立智能化专家应用系统:在工程区建立以土壤改进、培肥地力、种植技术等为主要容的智能化专家咨询系统,对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土壤养分等信息收集、整理系统,分析出适合工程区中低产田改造的技术模型,为中低产田改造效劳。②技术培训:以智能化专家系统的建立为契机,及时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咨询与培训,在培训方式上,以理论培训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采用电视、播送、录像、会议、印发教材、专题讲座、实践参观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实现信息咨询、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的网络化、现代化。培训人数到达5000人〔次〕,根本实现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③试验研究:目前该县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尚缺乏相关的参数指标,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试验研究非常必要。通过试验研究,为全县中低产田改造提供技术参数,推动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向规化、标准化方向开展。④技术推广Ⅰ、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在丘陵地进展旱作农业生产种植;Ⅱ、推广渗水膜种植技术,在山区进展旱作农业生产种植。6.2.2优势农产品基地为了加快农业产业构造调整步伐,发挥资源优势,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是必然选择。它将带动农业生产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开展,尤其是特色农业的开展,将提高农业生产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实现富民富县目标。经过近几十年的建立,工程区的农业开展已初具规模,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加强,逐步形成了牛、豆、林、油、药五大支柱产业,为开展优质农产品奠定了坚实根底。规划在工程区建立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蚕豆、豌豆、油料、中药材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6万亩。主要建立容有:〔1〕农业措施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良种仓库500㎡,砼晒场1000㎡,购良种180吨,推广药材设施栽培〔日光温室、大棚、地膜〕1500亩。〔2〕科技推广开展技术培训8000人次,进展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示。6.2.3节水农业示在工程区建立节水农业技术示基地2400亩。〔1〕水利措施开展中药材种植喷灌1000亩。〔2〕推广旱作农业推广旱作农业技术1400亩。主要技术有:①双垄沟集流增墒技术:推广地膜玉米双垄沟集流增墒技术,并配套双垄沟覆膜机械。②推广抗旱良种。③推广抗旱保水剂、土壤改进剂、蒸腾抑制剂、抗旱种衣剂等6.2.4农业生态工程根据小流域治理的根底理论,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从坡面到沟道,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梯、草、果、林配套开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层层布设,建立流域水土流失防护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挥。新增综合治理面积4500亩。营造水土保持林3000亩,栽植生态经济林1500亩,苗圃100亩。〔1〕水土保持林:针对工程区沟道、沟壑、荒山多,荒坡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营造水土保持林3000亩。树种以云杉、侧柏、臭椿、刺槐等为主,株行距根据不同树种、不同地块,株行距不同,一般栽植密度170株/亩。〔2〕生态经济林:在工程区沟底、坡底和村庄周围,进展生态经济林的营造工作。树种以沙棘、山楂为主。〔3〕苗圃建立:针对工程建立造林需要,规划苗圃100亩。树种以工程建立所需要为主,兼育局部经济林苗木。至此,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优质农产品基地建立工程、节水农业示工程和农业生态工程建立,使工程区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第七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7.1投资估算7.1.1估算依据〔1〕?投资工程可行性研究指南?;〔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和资金管理暂行方法?;〔3〕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政策规定;〔4〕**县财政局和农业综合开发办关于本工程的呈报文件;〔5〕甘农发办[2003]42号文?关于**县申请进入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县建议书的批复?;〔6〕工程区及与工程有关的资料等。7.1.2投资估算土地治理工程投资总额2245万元。其中,中低产田改造投资1165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51.9%;优势农产品基地675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30.1%;节水农业示186万元,占总投资的8.3%;农业生态工程建立219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9.7%。〔1〕中低产田改造投资中低产田改造亩投资标准以2004年为基数,440元/亩,以后每年按10%递增。依工程建立容,中低产田改造投资1165万元。1〕水利措施投资317万元。其中,提灌站15万元,新打机井15万元,修复配套机井10万元,输水管道25万元,输电线路配套30万元,,斗渠衬砌60万元,农渠衬砌60万元,渠系建筑物2万元,集雨水窖100万元。2〕农业措施投资594万元。其中,改进土壤120万元,种子仓库30万元、晒场8万元、加工车间16万元、加工设备90万元,机耕路30万元,农业机械115万元,厕所改造60万元,畜禽圈舍改造45万元,土壤肥力、墒情监测点30万元,配肥站50万元。3〕林业措施投资109万元。其中,农田防护林15万元,水源修养林15万元,水土保持林20万元,护路护渠林9万元,苗圃50万元。4〕科技推广投资125万元。其中,技术培训25万元,仪器设备30万元,技术引进、示、推广20万元,智能化专家系统引进50万元。5〕前期工作费20万元。〔2〕优势农产品基地优势农产品基地投资标准按170元/亩〔以2004年为基数〕,以后每年按10%递增,经估算,总投资为675万元。其中农业措施542万元,科技推广措施123万元,前期工作费10万元。〔3〕节水农业示节水农业示建立投资标准740元/亩,以后每年按5%递增。经估算,总投资186万元。其中,水利措施〔喷灌〕140万元,农业措施7万元,科技推广措施36万元,前期工作费3万元。〔4〕农业生态工程建立投资农业生态工程建立投资标准440元/亩,以后每年按10%递增。经估算,总投资219万元。其中营造水保林135万元,生态经济林45万元,苗圃25万元,科技推广10万元,前期工作费4万元。投资估算详见附表7-1。7.2资金筹措方案土地治理工程总投资所需资金2245万元。7.2.1中央财政资金总额999万元,占总投资的44%,自2004年起,分3年投入,金额依次为303万元、332万元、364万元。其中无偿资金900万元,占90%;有偿资金99万元,占10%。7.2.2地方财政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配套比例为0.75:1,总额749万元,占34%。自2004年起,分3年投入,金额依次为227万元、249万元、273万元。其中,无偿资金674万元,占90%;有偿资金75万元,占10%。省财政资金524万元,占70%;地县财政资金225万元,占30%。7.2.3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的配套比例为0.5:1,总额497万元,占22%。自2004年起,依次筹措金额为151万元、165万元、181万元,由工程区农户自筹。资金使用与筹措详见附表7-2。7.3群众投工投劳工程区农民投工投劳60万个工日,折合资金600万元,不计入工程总投资。7.4还款方案及措施工程建立单位要建立严格的资金审批、预决算和使用管理制度,健全机构,严肃纪律,遵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管理暂行方法?的相关规定使用资金,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工程建立开场时,首先考虑财政有偿资金的回收问题,将有偿资金按排在短期能产生较高效益的工程上,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与建立单位签定工程建立责任书,制定还款方案,签定用款合同,明确用款还款职责,按照用款期限和还款时间保证在“谁使用,谁受益,谁归还〞的原那么下按期收回财政有偿资金。当年投入的中央财政有偿资金,从第四年起开场归还,每年归还25%,第七年全部还清。第八章综合效益分析8.1经济效益土地治理工程实施后,有、无工程比拟,农产品正常年增加量为:小麦120万公斤,玉米30万公斤,马铃薯90万公斤,蚕豆72万公斤,豌豆48万公斤,油菜84万公斤,中药材135万公斤,蔬菜150万公斤,沙棘75万公斤。有、无工程比拟,农作物产值〔收入〕年增加1672万元。工程区农民纯收入增加764万元,人均增加255元〔受益人口按3万人计〕。8.2社会效益工程实施后,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农业开展后劲提高,农业产业构造得到调整,农村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工程的社会效益非常显著。8.3生态效益土地治理工程完成后,工程区林地面积增加7100亩。其中,农田防护林面积增加500亩,水保林面积增加4000亩,生态经济林面积增加1500亩,水源修养林增加500亩,护路、护渠林增加300亩,苗圃300亩。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水灌溉措施的实施,能有效节约用水,保护生态平衡。8.4财务评价8.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有关说明:本工程计算期15年;基准收益率8%;农业特产税税率:中药材7%,设施蔬菜5%。8.4.1.1财务估算〔1〕销售收入估算有、无工程比拟,年销售收入增加1672万元。〔2〕税金及附加估算农业特产税按增量农产品计,正常年55万元。〔3〕总本钱费用估算总本钱费用正常年1333万元。分项如下:1〕生产本钱1267万元。2〕营业费用33万元。3〕管理费用33万元。〔4〕利润〔纯收入〕估算正常年利润总额284万元,纯收入764万元。详见附表8-7。8.4按全部投资编制现金流量表,工程财务部收益率为16.51%,财务净现值为1048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7.44年,动态投资回收期9.33年。详见附表8-9。静态评价指标:投资利润率11.54%,投资利税率13.81%,投入产出比1︰2.1。从评价指标上看出,工程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8.4①敏感性分析为考察工程的抗风险能力,选择工程总投资、经营本钱和销售收入三项敏感性因素,分别作变幅为10%的不利单因素变化对工程财务部收益率〔IRR〕、财务净现值〔NPV〕、静态投资回收期的影响进展分析,分析结果见下表〔表8-1〕,敏感性分析图见图1。敏感性分析结果表〔全部投资〕表8-1序号项目根本方案销售收入-10%经营本钱+10%总投资+10%1财务部收益率〔%〕16.517.6510.7314.332较根本方案减少〔%〕0-8.86-5.78-2.183净现值〔万元〕1048-3228444静态投资回收期〔年〕7.4410.719.268.02从分析得出,最敏感因素为销售收入,其次为经营本钱和总投资。经测算,最敏感因素销售收入的“临界变幅〞为9%,即当销售收入不低于1522万元时,工程还是可行的。②盈亏平衡分析以第8年为代表年,进展盈亏平衡分析,用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BEP〕为62%,即生产能力利用率为62%时,工程生产收支平衡,见图2。上述财务评价结果说明,本工程财务盈利能力、债务清偿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均较强,工程财务状况良好。从财务分析上讲,工程完全可行。8.4.2有偿资金归还能力分析财政有偿资金共174万元〔其中中央有偿资金99万元,地方有偿资金75万元〕,从每次借款起的第4年开场归还,每年归还25%,第7年还清。财政有偿资金归还方案表表8-2单位:万元序号工程合计建立期生产期1234567891011121借款合计1745358631.1第1年借款53531.2第2年借款58581.3第3年借款63631.4第4年借款1.5第5年借款1.6第6年借款2借款归还合计1741328444529152.1第1年借款53131313142.2第2年借款58151515132.3第3年借款63161616152.4第4年借款2.5第5年借款2.6第6年借款3归还借款的资金来源7397647647647647643.1纯收入7397647647647647643.2折旧与摊销归还后余额726736720719735749第九章工程组织实施与运行管护9.1组织机构设置为了使工程建立顺利开展,县上成立工程建立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县财政、农行、农牧局、林业局、水利局、水保局、乡镇企业局、交通局及5个工程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的协调与管理,农牧局、林业局、水利局、水保局、乡镇企业局、交通局具体负责工程实施,工程区乡村进展具体配合。工程实行县工程领导小组领导下的各成员单位具体负责实施制,组长对工程全面负责。在工程实施乡镇也相应成立工程实施小组,由各乡镇主要领导和各工程村领导和技术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各分工程的实施细节工作。9.2实施管理工程实施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工程资金管理:本工程资金由县财政局统一管理,农业综合开发办根据工程各项工程实际进度和工程要求进展方案按排。资金实行专帐核算、专户贮存、专人管理,保证工程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并且实行工程资金报帐制,完善工程资金审批制和工程资金使用监视制,增大工程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随时承受社会监视。同时在资金的使用上严格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工程资金的支付与工程质量相挂钩,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符合多少支付多少的原那么,坚决杜绝超支〔超前支付〕多支现象的发生,力求做到花多少钱见多大效的资金合理使用。〔2〕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应十分重视工程建立质量,结实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将质量放在工程建立的主要位置来考虑。工程前期要对工程各主要工程认真进展勘察设计,要多咨询、多调研。建立期要聘请专家对工程建立进展指导,对单项工程投资在50万以上的工程实行工程监理制,对关键工程和隐蔽工程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负责实施,以确保工程不留隐患。工程技术小组在做好工程技术指导的同时,还应注意随时对工程建立质量进展监察。〔3〕工程组织管理:工程建立中要层层落实工程建立任务和责任,对各子工程实行工程责任人制,完善工程领导小组和工程实施小组的领导责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应做好工程区群众的工作,使工程区群众对工程实施的意义有足够认识,对工程实施及管理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工程区群众能积极地投工、投劳,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建立。9.3运行管理与维护首先,工程建成后坚持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谁维护的原那么。加强工程生产的运行管理,及时追加工程维护费用,保证工程有效的生产年限。工程管理部门还应定期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搞好工程的运行效益调查、分析和评估,纠正工程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技术问题,使工程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其次,在工程区群众中做好宣传工作,使群众真正认识到工程的正常运行必将给他们带来诸多的收益。在工程区形成人人都能够“保护工程、关心工程〞的良好风气,当工程运行出现问题时,人人都能做“随发现、随报告〞,使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得以解决,这样即能减少工程维修费用又可使农业生产不受影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再次,工程建成后要及时建立和完善工程资料档案,以便工程生产的运行管理。第十章环境影响与评价10.1环境现状分析**县深居陆,远离大中城市,空气清新,不受城市废气、废渣、废水“三废〞物的影响;全县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无重工业,乡镇企业仅仅为一些简单的加工业,农业环境质量良好。但由于境受人类活动和过度放牧的影响,自然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需开展水保治理,恢复植被。10.2工程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本工程主要以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生态工程建立为主,工程对环境无不良影响,相反工程的实施对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土地质量、改善土壤理化构造、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空气质量、美化环境都是十分有利的。特别是中低产田的改造中配套水利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对防止水资源浪费,保护当前紧缺的水资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的建立,既增加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又美化了环境,可有效改善工程区的生态环境质量。10.3对策及措施本工程建立虽对环境无不良影响,但在工程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应当按照以下原那么开展工程建立:〔1〕中低产田改造首先要做到保护土层,通过肥土复原、土壤深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培育耕作层,防止破坏肥土地层。同时改造当中应注意工程措施、农业措施、水利措施、林业措施的综合利用。〔2〕在种植业生产中,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提倡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提倡施用有机肥。实行节水灌溉,防止灌水过量造成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3〕在工程建立过程中,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必要时应采取响应措施,防止工程建立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4〕该工程的生态建立应与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到达和谐、统一、高效的目的。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11.1结论通过对工程建立各个环节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工程是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基地建立、节水农业示和农业生态工程建立进展综合性农业开发,工程建立对工程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增强农业开展后劲、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等均有显著的作用,也促进了地方特色经济的开展,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宗旨。〔2〕工程建立技术方案科学合理,各项措施得当。建立容和建立规模及各项治理措施都是根据工程区的根本条件,进展了科学细致的比拟选择确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